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进行实验室质量管理

如何进行实验室质量管理

如何进行实验室质量管理

如何进行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优化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3.2[文献标识码]A

本文剖析了目前我国医学实验室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分别提出对于明确医学实验室岗位分配,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内部以及外部的质量评审,实验室参数调整等主要的措施,为如何优化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部分实用性的建议以及意见。

1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的医学实验室普遍实行定岗的编制,由于医学实验室管理人员数量的减少,导致了医学实验室面向外界的开放还不充足的问题。在医学实验室中的实验技术人员既是医学实验人员,还需要兼顾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这就导致医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系统存在管理力度不足的现象。而查找并且发现问题是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切入点,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不能够验证出持续改进循环的实际效果,在内审评审和管理评审方面力度不足导致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存在人员不足的矛盾。而随着医学实验室外部环境不断地更新,需要对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进行长期的完善以及补充修订,满足医学人员以及病患者的需求,保证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改进。

2完善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2.1建设完整实验室结构,明确岗位分配

在建设以及完善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中,最主要就是要有完善的质量管理结构以及明确的岗位职责分配。在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系统下各项的工作需要委派专门的管理人员,落实医学实验员各个岗位的相应工作,针对医学实验室程序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应答。在医学实验室设立专业的管理组长,根据医学实验室实际的工作设立有关技术质量,仪器设备以及培训管理的岗位,全面地明确各项职责。在各个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质量管理工作方面的经验。分层次以及专业建立相应的培训计划,将培训的层次分为院级的培训,科室级的培训以及专业人员的培训,以培训的专业划分为专业授课,现场学习以及实际操作。让每一位实验室人员掌握专业的技能,普及相关的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医学实验室质量的目的。同时发挥传带精神,安排年轻的医学技术人员协助年长的医学技术人员进行设备仪器的软件使用,提高整体的管理业务水平。创造合适的条件给予实验室人员外出交流学习,保证医学实验室管理质量以及水平的提高。

2.2完善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

医学实验室的仪器管理对于整个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仪器质量的设置包括了检测量大的项目,新开展的项目以及非常规的检测项目等有着重要影响的项目。医学实验室需要根据本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在质量指标的模型中选取通用的以及非专业特异的质量指标,把质量指标控制在零差错以内。通过建立相应的有关仪器的管理业务,如仪器的收集,仪器的建档,仪器的维修与保养等多个方面的业务,保证医学实验室内仪器设备的常规更新以及维护保养,形成有效的仪器设备护理机制,贵重的仪器设备需要专门保管,常用的医学实验室设备需要定期维护,在使用仪器以后进行详细的记录,保证下一次医学实验操作中仪器设备的正常工作运行。

2.3完善实验室内部与外部的质量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是实验室的管理者以及负责人对于医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方针提出适合的质量管理体系和适应性的评价的过程,是一次对于医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面检查。针对医学实验室的醫疗服务工作,包括咨询,检验以及实验过程的分析进行检查。保证必要时医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变动以及改进,为下一阶段的质量管理目标提供保障。对于医学实验室质量的保证还需要从内部以及外部两个方面着手处理。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系统内部的质量审核质量管理系统建立并且运行以后开展的。对于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的审核,需要医学实验室相关质量管理人员制定关于内部审核的准则。内部的审核准则需要涉及到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频率以及方法。通过建立内部审核的机制及时处理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运行不符合的问题,对问题进行进一步整改,使得体系更加适合医学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满足质量管理体系的需求。而外部的质量审核主要是实验室的主任以及医学专家对医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进行强制评审,追踪每一位实验室人员的职责,保证实验室是一个整体的团队,提高实验室人员之间的协作能力。

3结语

建立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规范质量管理工作对于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其能够改变落后的管理方式,提升质量管理的水平。通过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对每一位实验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让每一位实验人员对于质量管理体系都有明确的认识,意识到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与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之间的差距,进而激发其对于优化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意念,从根本上推进医学实验室的质量发展。

作者:刘翠娥

    [参考文献] 

如何进行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质量体系;环境监测;保证措施

0.引言

及时、准确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情况,提供监测结果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点问题,为了更准确提供监测结果,必须针对环境监测的生命线问题进行好好把握,从而为各级领导加强环境质量的管理和排污单位加强污染源治理提供的科学依据[1,2]。所以说,保证监测质量是环境监测工作者在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而其根本的解决思想就是应该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从而推动环境监测的顺利进行。

1.环境监测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质量体系的定义是“为实施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程序、职责、过程和资源”。环境监测站是为当地政府社会提供环境质量的监测和研究机构,其检验的结果具有法律效力,是执行环境监管的依据,监测结果准确与否决定执法的效果,为了保证监测结果准确就必须建立一套质量体系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做到监测结果科学、准确、公正,以满足政府社会的要求,那么就必须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建立相应质量管理体系。首先对于一个实验室必须具备相适应的检验条件,这些检验条件主要包括必要的、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实验场所及办公设施,还有合格的检验人员等资源,然后通过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分析确定各检验过程,分配协调各项检验工作的职责和接口,指定检验工作的工作程序及检验方法,使各项检验功能有效、协调地进行,称为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管理评审,内外部的审核,实验室之间的验证,比对等方式,不断使质量体系完善和健全,以保证实验室有能力,有信心为政府社会出具准确、可靠的检验报告。

1.1机构

组织机构是实验室为实施其职能按一定的格局设置的组织单元部门,明确各单元部门的职责范围,隶属关系和相互联系方法,是完成质量方针、目标的组织保证,实验室一般应建立与质量体系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一般应设以下几方面机构:设置与检验工作相应的检验部门;确立综合管理的协调部门;确立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及相应关系;配合与各部门开展工作的资源。

1.2 程序

程序是为实施某项活动所规定方法。主要规定某项工作的目的范围,应做什么事,由谁来做,如何做,什么时间做,如何控制和记录及采用什么材料,设备和文件等方面。

1.3 职责

明确规定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在质量体系、检验工作中应承担的任务和责任,以及在检验工作中的关系负有的责任。

1.4 过程

过程是将输入转换成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任何一个过程都有输入输出,输入是实施过程的基础,输出是完成过程的结果。

1.5 资源

资源包括人员、设备、资金、技术和方法,是质量体系硬件。

2.环境监测站质量体系的建立

环境监测站为适应计量认证及创建国家认可实验室,由三部分组成,即质量手册文件;程序文件(服务于质量手册);作业指导书(服务于程序文件)。在质量手册中规定了组织机构、程序、职责、过程和资源,这些构成了所有的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体系建立使所有的环境监测站在检验工作中提高了质量,工作运行有序,每个人的职责和任务更明确,做到了监测结果及时、准确,从而进一步保证监测质量。

监测站作为实验室都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不仅仅是市级监测站。

3.质量体系运行

质量体系的建立是质量管理的基础,但有了一个较完整的质量体系不能较好地运行,再好的质量体系也是毫无意义的,只有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才能够保证检验结果及时准确。质量体系运行是一个强化的过程,它要求法人代表要有强烈的质量意识,通过法人代表对质量体系严格管理,实验室全员参加,技术负责人管理好运行过程中的环节与接口,质量负责人认真对全员宣贯和检查才能做到质量体系正常运行。如何对质量体系严格管理和宣贯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质量体系运行,质量体系明确规定了管理评审、内部评审、监督评审等必要措施。管理评审是认证单位最高管理者,对实验室确定的质量方针、目标及一段时间内所要解决的重要质量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质量体系是否运行有效,存在哪些缺陷和不足的评审工作。在评审中要做到职责的具体落实,评审会议结束后形成管理评审报告并签发。管理评审是法人代表对实验室自我检查和完善的一个过程,通过管理评审提高实验室质量体系运行能力,从而是一个自我完善发展的过程。内部评审是保证管理评审实施和落实的一个必要手段。内部评审会议是在一段时间内或出现某些质量问题时召开的会议,质量负责人组织召开的内部评审会议是检查一段时间内质量体系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要落实解决出现问题的具体措施,在会议结束后形成内部评审报告,经法人代表批准后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质量管理人员检查实施落实情况,是否达到了内部评审报告要求。另外,实验室的质量体系还要通过外部评审,如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实验室资质认定监督评审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实验室资质认定复评审,通过外部评审来检验质量体系的运行。

质量控制是环境检测工作的生命线,是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今后如何做好质控工作使质量体系运行得更好,还需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以上只是一点粗浅看法,借此同大家一起交流。

【参考文献】

如何进行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第3篇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指南和信息记录的载体,也是质量管理体系评价、改进、持续改进的依据。根据CNAS-CL02:2008的要求,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架构形如“金字塔”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包括标本采集手册等)、质量记录与技术记录。质量手册是本实验室的纲领性文件,描述质量体系、组织结构,明确本实验室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各种支持性程序以及在质量体系中各人员的责任和相互关系。描述开展质量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必须满足和如何满足ISO15189的要求,是各项质量工作应遵循的根本依据。程序文件,是质量手册中相关要素的展开和明细表达,承上启下;描述为实施管理体系要素所涉及到的各职能部门的活动的完成所规定的途径(或)方法,明确质量活动的目的、范围、责任部门(人)和工作流程。作业指导书是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和细化,指导检验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操作性文件,实验室技术人员从事具体检测工作的指导,有利于统一思想和行动,以减少工作的偏差。

2受控与非受控文件的区分与划分

保证一个体系的长期有效运行的基础是必须保证体系内各类文件的有效控制。体系内所使用的各种文件均需为现行有效版本,否则何谈运行依据,更无法保证质量。对于体系内受控与非受控文件的划分与区分则成为关键。如果体系内纳入为受控的文件过多过细,管理这些受控文件将很困难,很难避免管理过程中会有疏漏或者更新不及时的现象,这样就无法保证实验室所使用文件都在良好的受控状态,都是现行有效版本,这无非给实验室工作质量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失效文件被误用,引起的问题可大可小,后果将不堪设想;但如果体系内纳入为受控的文件过少,则无法保证体系运行中实验室各类参考方法、各项实验指标或参考文献及参考SOP等等溯源的可靠性及安全性,随机性及危险性加大,会增加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不稳定性。合理规范的区分及划分受控与非受控文件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3文件的、修改及换版等的授权

组成质量管理体系的所有文件,包括计算机系统中维护的文件,在前需经授权人员审核并批准,并且文件的修改或者是换版等的授权也都应有明确的规定。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定,或者、修改、换版等流程不完善,都有可能导致实验室使用的某种文件并非现行有效版本,引起体系中文件的混乱、误用等。实验室一定要明确规定文件、修改或者换版等的具体实施细则,强调只有授权方可进行,以保证体系的安全运行。

4体系文件的唯一标识

实验室应特别注重体系中文件唯一标识的设计,对于文件的唯一标识要有明确的具体规定。如果无法控制文件的唯一性,再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再多的程序规定,也无法避免体系运行混乱、出现失误。若被误用,实验室质量安全将无从保证。

5电子文件控制的重要性

文件控制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尤为重要,电子文件控制则在文件控制中有着不可小视的重要性。电子文件的控制在体系中常常易被忽略,同时由于其可控性差、随意性强,控制起来也比较困难。一定要有详细明确的电子文件管理要求,各要素主管也应定期对体系内的各类电子文件进行监督核查,强调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擅自篡改,保证体系内人人知晓,以降低实验室电子文件控制的风险。

6文件控制的宣贯

实验室应注重文件保存、修改、使用等关键问题的宣贯,体系内部人员可能随着质量管理体系的长期运行对于文件控制比较熟悉和了解,风险较大存在于体系外部并且与体系经常接触的一些人员或部门,如果忽略了对这部分人的宣贯,对于保证文件现行有效性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建议对于体系内部及外部人员经常进行有关文件控制方面的宣贯,保证体系发放的受控文件使用及保存的安全性、有效性,也有利于文件修改、换版或回收都能很好的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保证体系运行长期有效的根基。

7定期培训及考核

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是熟练掌握,文件控制也是一样,只有全员都熟练掌握程序要求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工作人员的执行性,才有可能有很好的执行效果。一定要坚持定期培训,定期考核,做到人人知晓,知晓方可掌握,掌握方可执行,有可执行性的体系才能长期有效运行。

8结语

如何进行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畜牧实验室 物品管理 规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02

畜牧实验室必然有着大量的易燃、易爆以及具有腐蚀性的实验药品和动物手术品,试剂盒等标准物质和易耗品,其种类繁多,数量大,并且储存条件多样,这些问题为畜牧实验室物品的科学管理带来了严峻的考验,那么,如何有效管理,安全管理,科学管理实验室物品,使得整个管理工作有条不紊?我想,科学的管理方法离不开下面几点做法:

1.选择高水平的管理人员。

畜牧实验室管理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且在管理方面具有基本的管理能力,在设备的检查、系统的维护、物资的采购、科学的分类、计算机的使用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了解,此外,物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好畜牧实验室的物资管理工作。没有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物资管理就无法做到尽善尽美。

2.制定管理规则和使用细则。

任何工作效果的取得离不开多方因素的努力,那么,在畜牧实验室物品管理中既离不开管理员的认真负责的管理同样也缺少不了实验室使用者正确的使用方法,故此,针对管理员和实验员必须制定出严格的物品管理规则和使用细则。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规则是为了更好的安排工作,使工作有序进行,做到“按规办事”如此才能真正做好实验室物品管理工作。比如说,对管理员而言,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其管理能够按要求来做,避免工作的任意性和无序性,而对实验员而说,在第一次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接受实验室物品使用规则教育,对物品的领取和废弃或是易耗品的使用都要进行详细的使用介绍,使其在进入实验之前就树立物品合理使用的意识。此外,物品管理制度应该具有明确性。畜牧实验室物品大多分为标准物质和易耗品,对不同类型物品的采购数量,采购方法,保存方法以及领取方法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制度的制定务必做到严而细,全而密,为物品的管理做好指导性的工作。

3.采用科学分类和存放方法。

畜牧实验室里面的实验物品种类繁多并且数量大,此外,学生实验课时多,学生实验次数多,如果对于种类繁多的物品不能进行科学的分类,并且进行恰当的摆放,那么对进实验室做实验的同学而言物品的领取的存放则显得繁琐和麻烦。故此,在畜牧实验室,实验管理员要对畜牧实验室物品进行科学的分类,如,首先将所有物品分为化学药品、兽用药品、生物药剂和特殊药品。其次,化学药品按有机和无机类存放,在不同类型药品存放的过程中注意药品特性,不要讲氧化性和还原性强的物质存放在一起,将有毒物品做出明显标记等。而兽用药品按注射剂、片剂、散剂、溶液剂等进行分类摆放。生物药剂则按试剂要求存放,按使用说明使用即可。对于特殊药品管理员要特别重视。在畜牧实验室特殊药品大多属于,对于的管理不仅需要进行单独的保存,专人管理,此外严格控制其使用量,对其采购,领取使用都要有严格的要求。

4.充分利用数据库进行管理。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数据库在物品管理方面的运用已经为实验室物品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物品数量的统计以及物品采购的计算。实验管理人员将实验室各类药品的规格、数量、有效期及具体柜号输入计算机,实行计算机管理,能够极大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在畜牧实验室物品管理中,物品采购的工作量极大,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采购的及时性上。实验室物品的流动性很大,每天进行实验的学生多,实验量大,实验物品消耗大,所以,管理员必须及时查漏补缺,而查漏补缺的工作量大,所以,更加需要科学的计算手段和方法,而数据库则是不错的选择。当然,数据库的充分利用离不开物品使用的如实记录,故此要求畜牧实验室管理员对物品的领取和归还做详细记录,并且要定期进行物品的核查。最后利用数据库将短缺物品及时补给,切实保障实验物品的充足。

5.完善并保障实验室设备的运行。

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要求不同。比如说,在实验室物品储存中,有一部分物品需要冷藏,那么,实验室管理员就必须密切关注实验室供电系统和设备系统的正常运行,避免设备的老化或是供电系统的不完善导致物品的浪费。在畜牧实验室同样需要注意生物安全防护工作。在生物安全防护工作中,物品管理员必须做到为每一位实验者配备充足的个体防护用品,并且保证防护用品的质量,故此在采购中,要求采购员密切关注生产厂家的产品质量,并在投标中合理选择供应商。在实验中,存在着大量的废物和废气因此要求管理人员保障排污系统的正常使用。故此,在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以后,管理人员必须从多方面进行基础设备以及物品的管理。

6.科学合理利用废毁物品。

如何进行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检验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完善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59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79-02

现在,我院正在开展质量管理年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加强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医护人员的工作实绩,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使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真正享受到高效、安全、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这对检验科室来说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完善管理体系,做到规范化、科学化与准确化。

1完善管理体系建设意义

对检验科来说,主要工作就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数据。因为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很多,诸如医护人员对各检测项目的了解、标本采取过程各环节控制、仪器设备、实验要求、质量溯源、检验方法、人员素质等多种因素,能否向临床提供高质量(准确、可靠、及时)的检验报告,得到临床和患者的信赖与认可,将是检验科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

为了保证检验报告的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必须对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控制,使质量形成的各要素(直接的和间接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以整体优化的要求处理好各项质量活动的协调和配合。检验科必须掌握质量体系的运行规律,及时分析解决体系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可能影响结果的各种因素和环节进行全面控制、管理,使检验结果始终保持准确可靠。

2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

2.1组织结构。首先成立质控小组,使质量管理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根据检验科所有从事对质量控制工作有影响的人员确定其责任、权限关系,把质量控制职权合理分配到各个层次及部分,明确规定不同部分、不同人员的个体职权,建立起集中统一、步调一致、协调配合的质量职权结构(制定每一个岗位职责范围)。

2.2文件化程序。检验科为了保证组织结构按预定要求正常进行,程序式管理标准的设计是非常必要的。程序性文件是检验科人员工作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明确规定某一程序化文件对应的工作由哪个部门去做、谁做、怎样做,使用何种设备,需在何种环境条件下去做等等。文件化程序分质量体系文件(检验科各项规章制度、各级人员职责、岗位职责等)和技术性文件(操作规程、注意事项、试剂使用、仪器使用保养等)。在建立程序文件时,应实事求是,不要照搬其他检验科文件,必须能客观反应出本科室的现实和整体素质,要使全体人员明白和了解,并对检验科人员起到有约束能力的作用。

2.3操作过程。医学检验报告全过程分三个阶段: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中质量控制和分析后质量控制。分析前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两个过程:第一是医生能否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为了明确诊断和治疗,从循征医学的角度选择最直接、最合理、最有效、最经济的项目申请检测。第二是标本在采集、保存、运送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这些非常重要。因为某些生物学标本受环境影响很大,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如凝血因子、血糖、血钙等测定。如医护人员不能及时送检标本,就已经存在使实验结果不准确的因素。分析中的质量控制涉及到人员素质、仪器效准、方法选择、试剂匹配、实验环境等方面因素,这些都要有完整的质量体系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基础。分析后质量控制涉及到实验结果的再分析、再确认,保证合格报告发出,临床医生能合理地分析报告,用于诊断和治疗。这就需要检验科经常与临床科室进行信息交流和学术往来。因此,检验报告形成的全过程中,任何一个相关过程都将影响最终结果,所以要对所有质量活动过程进行全面控制。

3质量管理的实施

3.1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所选择的质控物质量一定要过关,并且做好每日室内质控工作,同时参加全国权威机构举办的临床室间质控活动,并且所有参加的项目都要达到标准要求。实验室要获得可靠的检测结果,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体系并进行严格实施。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是两个重要环节,它控制着从接受标本到获得检测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的整个过程,是保证高质量实验操作的必要措施。检验科向医生和患者提供的所有临床检测项目都应有室内、室间质量控制工作来把关。

3.2建立科室人员工作规范。参与临床检验的技术人员必须持有医疗卫生权威机构颁发的相应专业人员上岗证书,定期参加多种形式的业务知识学习、各种操作的技能培训,不断增强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同时要培养检验人员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养成认真仔细、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3.3仪器设备的管理。用于临床检验的仪器必须是经过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审批的,持有正式械字批号。在使用仪器前,所有的检验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培训,掌握理论知识,并进行实际操作。合格者才可进行临床标本的检测。仪器的使用、保养、记录必须由专人按照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定期检查。仪器的使用要具备良好的实验环境。

3.4检验试剂的管理。用于临床检验的试剂必须是经过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审批,持有试药字批号。对所有购置的试剂要先在本实验室进行相应检测,做好实验记录,在保证室内、室间质量控制做好的前提下,再运用于实验室各项检测工作。

4质量记录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