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

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

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钣金类零件;折弯工艺;对策分析

通常情况下,我国工业加工中机床钣金类零件一般都是单件小批量生产,主要采用数控剪钣机以及数控激光切割机和数控转塔冲、数控折弯机等相关的钣金加工设备,对机床钣金类零件进行加工生产。在此加工过程中,技术人员还需对需要焊接的机床钣金类零件进行人工加工成形,然后再对其进行表面喷漆处理。一般而言,机床钣金类零件不宜采用成形模具进行批量化加工与生产,所以机床钣金类零件的设计与加工需要充分考虑零件的可加工性,同时需要设计一条最佳的工件加工工艺路线。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将对钣金件折弯工艺分析。

一、钣金类零件结构及加工工艺要求

机床钣金类零件的展开尺寸应小于现有板材的供货尺寸,在不影响机床零件外观质量的前提下,要保证其加工零件的展开材料尺寸更小。通常情况下,在加工之前,技术人员需要采用以下计算方式,对钣金类材料的具体加工尺寸进行计算分析。具体而言,需要采用如下几种计算方式进行加工尺寸换算:

(一)计算法。通过将“板材折弯成形后中心层的长度不变”这一理论作为加工技术基础,从而按照具体公式[1]:

进行科学计算,其中中心层的实际半径以及加工材料的弯曲内半径和加工板材的实际厚度分别采用 进行科学表示。

(二)另外一种加工尺寸计算方式是采用查表法进行科学计算。在此计算基础上,需要综合考虑影响折弯件展开尺寸精确度的有关影响因素,比如弯曲内半径R以及折弯度等,通过直接求得工件展开补偿参数值,从而对机床类钣金加工工件的结构以及具体的加工工艺进行科学分析。

(三)最科学的一种计算分析方式就是采用软件分析法进行结构设计。将机床钣金参数输入设计软件,从而自动生成相关的三维实体模型,再对其进行加工处理。

总之,在对机床类钣金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时,需要科学对加工工件的标准参数进行计算分析,从而提升技术加工的精确度。但是,以上三种不同加工计算方式适宜对大批量钣金类零件进行加工计算。我国工业加工过程中关于机床钣金类零件的加工种类较多,而且形态功能各异,但总体加工数量较少,且零件加工的精度较低。因此通常情况下,需要加工的机床钣金类零件的材料尺寸与型号分别为1mm-4mm和Q235的钢板。对此,可用一般通用性的模板就可进行加工。

综上几种不同的加工标准计算方式,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及科学的加工理论总结出如下具体计算方式[2]:

L=A+B+C+......X-N(2S-0.5)

在上式中,工件的毛坯展开尺寸采用L表示,A、B、C......X分别表示工件的折弯长度;而工件的料厚采用s表示,工件的折弯次数通过N表示。因此,机床钣金类零件各折弯弯边长度均包含材料厚度在内,具体的工件折弯断面形状示意图如下所示:

此种加工尺寸计算方式主要适用于折弯角度在70°-110°之间的工艺零件加工计算,但不适用于大圆弧折弯件的加工计算分析。因此,在机床钣金类零件结构加工过程中,可针对相关的加工工艺路线进行修正。如下图结构所示,假设该机床钣金类零件的结构尺寸A为12mm,B、C、D的尺寸均为20mm,而E、S的长度分别为30mm与2mm,因此可按照上述计算公式求得:

二、机床加工设备对钣金类零件结构的影响

机床钣金类零件加工的外观要求是保证各钣金类零件的连接螺钉以及板材端面不外露。具体加工折弯时,可以按照如下图中的示意图对机床钣金类零件的相邻钣金件向内进行折边处理,而且要相互折边。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加工设计不但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水作用,而且大大提升了钣金结构的强度。在此过程中,在控制电柜壳体等IP防护等级要求较高的地方,还可通过如下图表中所示的折边压密封条方式进行防水防尘设计加工[3]。

三、加工工艺对钣金类零件的影响

机床钣金类零件的技术加工工艺路线会对零件的总体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型腔类结构的机床钣金类加工零件在技术加工过程中,需要设置溢水孔,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在对加工工件的表面进行加工处理时槽液被带出,从而导致各个不同的机床钣金类零件的加工槽之间相互受到污染。

在加工零件的表面喷涂悬挂时,应该尽可能采用已有孔,但已有孔如果不适合对机床钣金类零件进行技术加工,此时需要对较重的钣金类加工零件的加工线路进行优化调整,重新设计较为适宜吊装的零件加工工艺孔。与此同时,需要在加工过程中着重考虑机床钣金类零件的加工重心位置,从而防止零件在加工过程中重新产生严重的偏移情况,从而导致不同加工组件之间碰撞[4]。

在此过程中,比如在对机床类钣金零件进行结构加工时,需要对焊接机的机床钣金零件的工艺路线进行改进,保证接缝位置不外露,而且尽可能使接缝长度最短,从而不断提升工件加工的精确性与减少工件加工的工作量。在实际焊接过程中,尽可能选择电阻焊以及气体保护焊的焊接方式,但是以上这两种焊接方式一般都适用于对较薄的焊接材料进行焊接,而且焊接之后机床类钣金材料的实际结构变形度很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就机床钣金类零件的工艺加工要求、机床设备对钣金类零件的加工影响及加工技术工艺对钣金类零件的加工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和计算论证。实践研究表明,钣金类零件在机床加工时,并非采用成形模具进行流水线统一加工。因此,在具体加工过程中,零件结构形态会受加工技术工艺行进路线及加工技术工艺的影响。本文在上述分析基础上,重点对钣金类零件的加工影响进行了分析,从而希望在工业加工制造过程中,结合企业的加工设备及相关加工零件进行全面衡量,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而不断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优化技术加工工艺,改进机床钣金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以此提升工业加工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邢占雨,王阳. 机床钣金零件基础构造与其工艺[J]. 硅谷,2014,01:57+47.

[2]李娜,李青,李福欣,张运文. 钣金件折弯工艺分析[J].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4,03:70-73.

[3]李成,许超. 基于案例推理的折弯排序方法研究[J]. 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15,03:76-80.

[4]杨海鸽,曹栋. 钣金加工中如何提高工件折弯的精度[J]. 中国包装工业,2015,15:34-35.

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机械制图 计算机绘图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机械制图》课程是所有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作为我院省级立项的精品课程,怎样建设得科学,显得尤为重要。因它是联系后续专业课程的纽带,它对训练学生掌握工程技术课程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和负责精神都有其特殊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生产实际中对制图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板丁字尺等绘图工具、绘图仪器已经被计算机所取代;图纸等技术文件已经放进了计算机磁盘;手工绘图已经被计算机绘图所取代。在新时期,如何使《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社会对学生的创新及综合能力的需求,是每个《机械制图》课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因此制图课的教学也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本文就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及教学方法的探讨上提出一些看法。

一、根据培养目标, 调整教学内容

学校要科学合理地实施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与调整,改变那些交叉重复、陈旧老化,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课程内容。补充一些新的、企业需要的、对学习提高有用的相关知识。例如以前对绘图仪器和工具的使用以及制图的标准要求较高,现在采用计算机绘图,对字体、比例、标题栏、图线以及图纸幅面等标准可以不作要求(字体可以随意调整,比例和图线可以改变,标题栏和幅面可以选用模板,但与现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有些冲突,那么对国标的修订建议另论。);常用的几何图形的画法,如等分线段、等分圆周、画椭圆等旧的绘图方法已无多大用处,就连圆弧连接的方法也都不适应现代绘图的需要了;轴测投影由于计算机上的三维实体技术的出现也显得无足轻重,这些内容只作简单的介绍即可。而对于其他方面:学生必须掌握投影作图的原理与方法;正投影的基本特性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讲解点的投影、基本体三视图及表面上找点;(省略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这些纯画法几何知识的讲解),截交线、相贯线、组合体的画图等是机械制图的基础,这些内容是一环扣一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应该系统讲解,全面掌握。学生对机件的表达方法及国标中的相应规定必须熟悉,最终要达到用平面图形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机件的结构、形状,并标注出尺寸和技术要求。徒手绘制草图的训练要加强,随着引进设备的增多,学生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机器设备的测绘(这也是制图综合训练的内容),其中很重要的一步工作就是徒手绘制零、部件的草图,只有正确绘制出零部件的草图,才能顺利地在计算机上完成零部件的工作图。所以在测绘周中,我们强调徒手绘制零、部件草图,而淡化手工仪器绘图,让学生必须具有利用计算机熟练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能力。

二、 采用现代技术,改进教学方法

制图是一门抽象难学的课程,而无论看图还是绘图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所谓空间思维能力是指形体与视图之间的一种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它是读图与图解能力的基础。在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上,由于使用的教具、模型很有限,挂图又显得比较呆板,无论老师怎样描述比划,有些学生就是想不出它的形状结构,因此传统方法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上效果较差。随着计算机在制图中的应用,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变得容易起来。通过观察物体的空间形状和结构,画出其平面图形(视图),即由空间到平面,再根据平面图形想出物体的空间形状和结构,即由平面到空间。这样反复训练就能很快培养起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完成这种训练,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完全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画出各种物体的三维图形(采用电子虚拟模型库),这些图形可以在空间任意放大、旋转(在黑板和挂图上是不能实现的),我们就能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它的形状结构,根据投影原理画出它的二维图形,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对制图的学习兴趣。如果有条件,制图习题集上的练习题可以画出二维平面图和三维立体图进行对照,通过评讲,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制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除了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外,还应该带学生到车间现场进行参观了解,增加对实际机器零件的感性认识,也有利于空间思维的培养。在制图的教学中,应尽量采用生产中的实际图样让学生进行读图的练习,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结合企业需要,化强计算机绘图

计算机绘图是企业需要的一种技能。工矿企业很多技术图样(新产品的设计,老设备的改造,旧的技术图样的磁盘保存等等)都需要在计算机上完成。现在计算机绘图软件有很多种,每种都有它的特点,但主要内容是一致的,包括平面图形的绘制和三维实体的绘制以及尺寸和技术的标注。学生重点掌握1~2种绘图软件,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在以后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能将所有的零件图和装配图用计算机绘制出来。要达到这样一种能力,在制图课的教学中就必须安排足够多的时间上机教学和练习。制图的理论知识可以融合在上机的训练中,例如,绘图的基本知识与AutoCAD绘图环境放在一起介绍;投影原理结合AutoCAD的基本绘图命令(含点、线、面、圆等)来介绍;图纸的尺寸注法融入AutoCAD尺寸标注的设置中;标准件和常用件融入块和属性的操作中;这样既可以减少理论课的学时,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制图的基本理论,培养起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足够的上机训练,学生计算机绘图的能力和画图技巧就可以达到一般企业对制图人才的要求。

四、 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

要把制图课讲得生动形象,把抽象的理论变成直观,让枯燥的条文变得有趣,除了有很好的口才和表达能力以外,还必须具有机械专业的相关知识,如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零件与机械原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这些知识在制图中的零件结构、表面质量、加工方法、材料选择、技术要求、连接装配关系等方面都要用到。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能应用自如地举出生产中的典型例子,让制图与实际结合起来。作为教师还必须以当代最先进的知识智能装备自己,不断调整不适应社会需要的落后的知识结构。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绘图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绘图,制图课教师除了有较强的理论外,还必须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几种计算机绘图软件,以便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绘图的训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和绘图技巧。此外,教师还应具备加工、装配和测量等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

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CAD/CAM 数控加工 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手工设计、单件生产等传统的设计制造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需求,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造(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简称CAD/CAM)软件已成为整个制造行业当前及将来技术发展的重点和趋势。为适应制造技术的发展,数控机床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越来越普遍。在数控加工中,加工程序的编制是基础性工作,但数控加工程序编制往往较复杂,复杂工件和单件小批量生产时编程工作量大,致使数控机床使用效率和效益都比较低。因此,将CAD/CAM软件与数控机床加工相结合,能大大节省设计制造的时间,并且提高了零件的精度和加工速度,极大地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

一、数控技术与CAD/CAM

1.数控技术。目前,数控技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发展。在集成化基础上,数控系统实现了超薄型、超小型化;在智能化基础上,综合了很多学科技术,数控系统实现了高速、高效控制,加工过程中可以自动修正、调节与补偿各项参数,实现了在线诊断和智能化故障处理。

现代数控系统,采用了交流数字伺服系统。机床数控系统的作用是控制机床加工出合格的机械零件,它主要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构成。机床数控系统的功能主要靠软件来实现。

为了便于编程,数控系统有许多功能,如轮廓插补功能、刀具补偿功能、固定循环加工功能、辅助编程功能、子程序功能、宏程序功能、字符图形显示功能、故障自诊断功能、通讯网络功能等,这些功能提高了数控机床的加工能力,大大缩短了数控加工程序的长度。

2.CAD/CAM。CAD(计算机辅助设计) 即由计算机帮助工程设计人员进行设计,主要服务于机械、电子、航天、建筑、纺织、化工等产品的总体设计、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过程设计等环节。借助CAD技术对产品或工程进行设计,可以大大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效率,节省人力物力。

CAM(计算机辅助制造) 即将计算机应用于制造生产过程,其核心是计算机数值控制,从而发展了一系列的数控机床,包括称为“加工中心”的多功能机床,能从刀库中自动换刀和自动转换。

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是CAD/CAM一体化集成形成的软件,它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直观性好、使用简便、便于检查等优点。应用CAD/CAM一体化技术加工零件,避免了在零件加工过程中二次输入零件形状尺寸数据和加工信息,保证了产品数据的唯一性和准确性。一体化的结果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从而缩短了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了产品的加工质量。

二、CAD/CAM软件应用于数控加工的过程

1.CAD几何建模。根据零件的结构、尺寸等信息,进行实体几何建模,可以是立体模型,也可以是平面图形,按照1:1比例,并以DXF文件保存在磁盘上,它是数控加工的基础。

2.数控工艺生产。根据CAD子系统提供的相关数据,该模块完成零件数控加工工艺的各项任务,包括自动地对各特征进行加工方法选择、机床选择、夹具选择、刀具选择、量具选择、切削参数选择、装夹方案选择以及加工余量的分配和工序尺寸的自动求解等,CAM软件会自动生成刀具轨迹。

3.后置处理,数控程序生成。后置处理是数控加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任务是把CAM软件前置处理生成的刀具轨迹和工艺参数转换成特定机床控制器可接受的特定格式的数控代码文件,按照具体的数控系统所要求的指令和程序格式,生成零件加工程序。

4.数控加工。程序生成后,需要将得到的数控代码传输到数控机床,引导机床先进行仿真加工,如果不能满足加工要求,就需要对原NC程序进行修正,并重新进行数控加工仿真,直到确定无误后,再装上毛坯,机床就可以按照程序加工出合格的零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CAD/CAM软件在数控加工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此软件将微机与CNC机床组成面向车间的系统,将大大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充分发挥数控机床的优越性,提高整体生产水平,实现系统集成和设计制造一体化。CAD/CAM和数控技术均是实现制造业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应将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功能互补,从而有效地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荣锡.CAD/CAM技术[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

[2]赵汝嘉.CAD/CAM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改革;实践

《计算机应用基础》即是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各个领域中熟练使用计算机技术的人才。教学内容不仅涉及计算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而且涉及多个软件的综合应用和操作。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查询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文化素质,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又能开展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在拓宽知识面和创新教学模式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对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与社会需求仍有很大的矛盾和差距,时代的发展必然给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新的挑战,改革也势在必行。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 教学手段单一,内容针对性和层次性不强。上海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为了学生就业和升学的需要,普遍的高职院校要求学习该课程后,学生能通过上海市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因此,教学的内容要能涵盖上海市高校计算机一级考试的所有内容。目前各大高校上课的主要形式是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题目,这是一种应试教学方式,而等级考试中的题目虽然能够覆盖一些基本的知识点,但是案例的选取往往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的行业背景差异,使学生在实际岗位中并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不知道为什么而学,考试后全忘记,这种现象在高职教学中非常普遍,同时也是计算机基础课让学生感到乏味的原因之一。

2. 学生计算机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由于地区差异、不同中小学实施情况不一致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或计算机水平近乎为零,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未完全达到“非零起点”,目前的状况是“零起点”和“非零起点”混杂,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需要考虑到“零起点”和“非零起点”学生不同的特点,否则容易造成学过的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没有学过的学生上机学时明显不够。

3. 大量的教学任务和非常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由于计算机基础课学时很少,授课内容只能不断压缩,教师上课经常是勉强把最基本的知识点讲一遍,根本容不得学生在课堂上有思考和消化的时间,造成了一些同学学完后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改革探索和措施

1、基于专业及计算机基础的分层次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应该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加以区别,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在教学难度和进度安排上进行分层次教学。因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专业的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研究乃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需要对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进行区别教学,比如财会专业对Excel的操作要求比较高,土木工程专业对建筑制图要求较高,而环艺专业对网页制作的要求比较高。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时,学校会根据专业划分班级,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学校对各个专业的新生进行一次上机测试和问卷调查,根据这两份反馈结果,结合各个专业的情况进行分班,这样分层次分专业教学能够比较在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进行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同时在设置教学内容上也可以有的放矢。

2、“动手、动脑、动动口”教学模式

笔者在近几年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如何在及其有限的课时内做到“重应用、保考证”?现代教育观念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而对于刚刚升入大学的新生,其思维方式往往还没有脱离高中应试教育的烙印,所以将计算机基础以一个个综合性、设计性、趣味性的实验引入的方式应该是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在教学方式上,从原来的讲授、灌输的方式转变为组织、引导。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搭起支架,特别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然后进行交流和讨论,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能极大地促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形成“动手、动脑、动动口”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一定要加大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同时在有限的课时内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精讲”,坚决舍弃那些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突出“技术应用性”,不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首先将知识点少而精地讲授清楚,然后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动手练习,将这些知识点以一种相对简单的方式反复练习,加深印象。

引入案例任务教学法的同时,将“设计”理念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勤于动脑,具备变化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具备变化的能力非常关键。题目案例永远也讲不完,但是让学生通晓变化的原理,可以根据原理进行变化,从容面对各种各样的案例,这才是案例教学的目的所在,以最快的时间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并能够跳出限定的框架,用综合案例引导教学,从案例的选择到作业的内容都要和专业紧密结合。

动动口是我们在传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最容易忽视和放弃的一块。笔者认为教师的基本功之所以比学生深厚也必得益于能够在课堂上反复动口的训练。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案例后请学生对着全班其他同学简单讲解思路,教师加以补充点评。笔者深信只有“讲得出,做得来”的同学才谈得上是真正掌握知识的学生。笔者在08级景观班flash模块教学时曾布置一部主题反映校园生活的flash作品,分小组完成,班级穆同学的《那一季阳光灿烂》无论从立意到取材到制作都具有一定的水准,该同学在课堂上生动条理地讲述了自己所在团队的整个构思和创作过程。该作品在当年的校园文化节动画作品竞赛中一举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改革思考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改革的目标是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中,强调“动手、动脑、动动口”的教学模式,摒弃原来满堂灌的传统教学,使学习者培养自我管理的条理性,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进行计划,准备工作充分,并且行为较为规范;学习活动具有准备性和条理性,并且某些方面的成功能够使学生感到有成就,并因成就产生愉悦,激发学生持续、深入学习的动机。

参考文献

[1] 戚康标.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

[2] 王兴玲,刘 鹏.“大学计算机基础”SRTP式创新实验的实施与评价[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

[3] 徐平洲.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7).

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范文第5篇

一、机械工程基础课程特点及内容

机械工程基础是普及机械和机械工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的课程。对文科类、管理类、计算机类、艺术设计类等专业具有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面、拓宽专业、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的作用;其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机械和机械工程的能力,是工科类非机械类专业具有工程特色,适应高新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需要。机械工程基础的内容选择是根据机械工程的基本内容确定的。主要讲授机械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及机械工程发展的趋势,介绍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简述机械的组成原理与工作原理、常用机械零件强度、刚度的概念、机械产品的制造技术、液压传动和气动技术的概念、现代设计方法等等内容。学生通过对各部分内容的学习,了解机械及其产品从设计、制造到使用过程中需要哪些知识及其在机械产品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内容分析

机械工程基础实验按照实验课教学体系分为设计与制造工艺、检测与分析、材料与性能三个部分。机械工程基础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所有实验都在机械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本实验课与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等课程的理论教学相衔接。

1. 实验理论

(1)韧、脆性材料在受拉、受压和扭转时力学性能测试的原理和方法;电测法基本原理,单向、平面应力状态的静态应变测量与应力计算的原理和方法;冲击动荷系数测定的原理和方法;现代光弹测量的基本概念。(2)组合体模型的测量和组合体视图及剖视图的绘制方法和尺寸标注方法,机械零件功能和结构分析方法以及机械零件测绘方法和步骤,部件功能和结构分析方法以及部件测绘方法和步骤。(3)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与结构分析,机械运动分析方法,渐开线齿轮范成加工原理,刚性转子的动平衡原理,机械动力学,典型机械零件状态测试,滑动轴承性能测试与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减速器结构分析方法和步骤,各种典型机构及典型机械的综合分析方法。(4)金相显微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试样制备方法,Fe-C状态图、C-曲线;表面强化原理和方法;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力学性能(布氏硬度、洛氏硬度、显微硬度、摩擦性能)测试的原理和方法。(5)机械加工完成后零件的尺寸误差、形位误差、表面粗糙度、螺纹几何参数误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零件互换性所进行的必要的精密技术测量的原理和方法;测量数据的处理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2. 实验教学

着重讲授如何用科学的手段来完成理论的验证;如何组织实验、处理数据和分析实验现象;介绍常用设备和仪器的原理、构造和使用维护方法以及综合实验内容的思路和方案设计等。

3. 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1)培养学生运用实验原理和方法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即如何从实验目的出发,根据什么原理,选择何种实验方案,配套哪些仪器设备,确定实验程序从而获得准确的数据并得出正确的结论。(2)通过实验熟悉常用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结构、性能;学会调试仪器和排除故障。同时,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实验技能进一步得到训练和提高。(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相关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加固理论知识。(4)通过实验过程以及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三、实验项目的设置

1. 机构运动参数测定与分析实验

基本教学要求:初步了解电测机构运动参数的基本原理,利用计算机对平面机构动态参数进行采集、处理、实测、仿真比较优化设计,分析机构参数对机构动态参数的影响。

2.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与分析实验

基本教学要求:掌握根据机械实物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技能;计算自由度、验证机构运动确定性;了解正确选择长度比例尺方法。

3. 轴系结构设计实验

基本教学要求:熟悉和掌握轴的结构与设计,轴上零件的常用定位与固定的技术方法,轴系结构设计的要求与常用轴系结构,为后续机械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4. 金相显微分析法实验(铁碳合金平衡组织显微分析)

相关期刊更多

长岭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长岭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金陵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

岭南急诊医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