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零基础学木雕教程

零基础学木雕教程

零基础学木雕教程

零基础学木雕教程范文第1篇

民间工艺美术现状

各地经济水平存在巨大差异,民间工艺美术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存业人员就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而中西部地区就明显落后许多,从业人员少得可怜,而且其生活工作境遇可见一般,以天水民间工艺美术中木雕梁宝宝大师和陶艺大师康存良二位为例, 2011年元旦,天空大雪飘飞,我第一次走进木雕梁宝宝大师的工作室,梁宝宝木雕在天水民间工艺美术界无人不晓,但真的认识梁宝宝大师本人的却很少,一位面容消瘦、打扮朴实的西北男子,常年的木雕工作使其背微微弯曲、双手比农民的手还粗糙,如果走在大街遇到他没人会相信这就是艺术大师,在梁大师的世界里木雕永远排在第一位,走近他的工作室你就会明白他为什么那样着装,工作室地处天水市市区,穿过人声鼎沸的街道,后面坐落着一幢冷冷清清的工厂废弃的大楼,梁大师走在前开灯,我紧跟其后,大门打开后我正想抬脚步,进入一个白色物体狂奔而出差一点被我踩到,听其恐惧的叫声我明白是一只猫,进了门借着楼道内低暗微黄的灯光我才明白,进门前梁大师为什么告诉我,进门后走路小心点,同时明白那只猫狂奔的理由,楼道地面上因为漏水早已厚厚的结了一层冰,转上二楼(楼房靠山其实已是三楼)掀开一道布帘,大师工作室就展现在面前,100多平米的工作室中满是木雕用的梨木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作品,令人感叹不已,各种各样的木雕工具散落在工作台上、每件作品都是那样的让人爱不释手,厚10cm、宽40cm、长80cm的梨木板在梁大师手中神奇地变成了一支支腊梅、、荷花、牡丹……一朵朵木雕花犹如真花般美丽,枝头的鸟儿神情自然好像一展翅膀就会从画中飞走。梁大师一边给我们介绍着一切,一边认真雕琢着工作台上一件做了一半的作品,在工作台边的一把椅子上随意的丢着一堆创可贴,我问梁老师要这么多创可贴做什么?他告诉我天冷手会裂口裂了就贴一个,万一流血会弄脏木雕作品,我就想他这铸铁般的双手这个冬天要用掉多少创可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离开时我才感觉到自己像是刚从冰窟里拿出来的“冰棍”,身上厚厚的大衣居然没让我感觉到温暖,这才发现梁大师偌大的工作室居然没有暖气,只有一个小小的煤炉,我问梁大师平时冷吗?他说没注意过冷不冷,旧楼暖气费很贵,没钱缴费,白天徒弟们来的时候小煤炉会点火的,应该不冷。到过西北的人都知道冬天零下十几度的天气是怎样的寒冷,在这100多平米满是高大窗户的厂房三楼,一个小煤炉会有多少热量,梁大师每天早上8点进来,大多时间要到夜里23点多才离开,这样的天气是什么让他坚守?是因为自己对木雕的那份热爱,用他的话说:是不希望天水木雕在自己这代人手中消失。

近年来各地政府、各界组织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使民间非物质文化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旧不够深入,缺乏可操作性的引导。以天水大地湾遗址为例,大地湾遗址作为国家重点保护项目其历史意义重大,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开始国家就开始了挖掘保护工作,可是到2011 年依旧没能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保护体系,遗址周围的基础建设依旧为零,大地湾遗址距离天水市区短短几十公里的路程很难见到一块像样的指示标牌,就连当地人开车都有可能走错路,更别说让更多人亲近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了,由此可见民间工艺的境遇,很多民间工艺美术技艺传人依旧散落在民间自生自灭,无法真正享受到国家政策的优惠。

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零基础学木雕教程范文第2篇

拜师学艺,梦想从木头开始

海弟1984年出生于广东省饶平县海边小镇,祖父是做木材生意的商人,父亲是做风炉的传统木工艺人。受父辈的影响,海弟从小就喜欢自己动手用木刨制作弹弓、木剑、风筝、各式木枪,那些独特的木制玩具,是他在小伙伴面前炫耀的资本。

2006年7月,海弟从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家质检机构的化验员,他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在中山大学学习艺术与设计。他所在的单位是一个大型的检验机构,有各种实验室,其中木材实验室是他经常去的地方。

2006年10月,木头实验室有一些陌生的木材鉴定不出来,于是请来了木材鉴定专家、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苏中海教授帮忙鉴定。在朋友的引荐下,海弟拜苏中海教授为师,跟着他学习木头鉴定技术。此后,一到周末,海弟就去苏教授家里学习。他虚心向老师请教,从最基础的开始学起,苏教授也视他为关门弟子,教他如何看木头,嗅木头,摸木头,就这样,海弟跟着苏教授学会辨识了几百种木头。苏教授还把他一生收集的各种木材标本都传给了海弟,把自己过去在五七干校保留的一套木工工具送给了他。每次外出,海弟都随身带着一个便携式的放大镜,不错过任何观察木头的机会。

收木头,买木头,海弟用单车载回来一屋子的木头,包括从家具店、古玩店购买的老家具、古木板。白天做实验,下班后他就干起了木头搬运的活。为了搬运木头,海弟雇请了一位三轮车师傅,俩人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才搬完木头。

潜心创作,作品里折射对人生的认知

在学习木头鉴定的时候,海弟也在跟着汪林永师傅学习木工技术。他诚心拜师学艺,汪师傅也是倾囊传授。怎么刨,怎么凿,怎么锯木头,海弟在认真学艺过程中领悟传统木作里面的智慧。

木工行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木工学徒一般要三年零四个月的学习时间,学完之后,要做一张四脚趴开的凳子,倾斜两个角度的,如果学会了,就算学成出师了。经常有人三年零四个月的学徒期满之后,仅学到工艺的一点皮毛,做出来的凳子只有三条腿,还有一条腿不着地,按照木工行的说法,叫做“狗撒尿”。而海弟学习几个月时间后,试着做了一张凳子,四脚稳稳当当着地。汪林永师傅说,海弟能这么快学成出师,与他肯吃苦、爱钻研、悟性高分不开。

在木质创作里,海弟擅长用棱角、缝隙和各种各样的凿痕。海弟说:“立体的东西,就有凹凸面,你要循着光线,会看到很多凹凸的感觉。你可以摸得到,感觉到光线的游走。”很多作品在做的时候,会默默地延伸出去,只有你在动手做的时候,才会延伸出更多有意思的东西出来。

海弟居住在广州美院附近,离中山大学不远。在上班之余、创作间隙,他喜欢踩着单车去中山大学校园,去那里看看树,摸摸树,从那里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

2013年,旅居海外的著名画家白父先生70岁大寿时,在广州举办从艺四十年画展,他想用一个盒子来装他的两本画集送给友人,特地找到了海弟。海弟用手作方式设计创作了一款精致的木盒,给它取名“亭”。海弟说,“亭”在中国的含义里就有一种停下来、歇一歇、再出发的感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种慢下来的节奏,过一种慢生活。

海弟有一款木雕作品叫做“檐”,形状像一把锤子,灵感就来自那句“书中自有黄金屋”,寓意知识就是力量。海弟说,现在有了网络,纸质书可能很少有人去看了,都喜欢看电子书或者直接在手机上看书。他想通过这款木雕作品来唤回人们看书的那种感觉。

迁居小城,过惬意而随性的生活

2014年,海弟做了一个令许多亲友惊诧的决定,他放弃了稳定的收入辞职离开了检验机构,成为了一个独立艺术家,在此之前他在这家检验机构整整工作了8年。海弟的父亲是一个乐天派,至今仍然每天在木工坊里一边喝茶、听潮剧,一边干着木工活,听说儿子辞职后,父亲理解儿子是因为酷爱艺术,辞职是为了能更好从事艺术创作,特地从老家打来电话表示支持他。

辞职后,为了逃离大城市的喧嚣,有个清静环境安心创作,海弟把家从广州迁到了浙江杭州,希望过一种芤舛随性的生活。

在策展人爱米的帮助下,海弟于2014年9月初在广州歌莉娅展馆举办了一个以“初开”命名的个人木雕创作展。这个展览是海弟从事木雕创作以来的首个展览,也是他告别实验室,专职从事艺术创作的首个展览,展出的一件件木作工艺品,都是海弟用手工创作的。“初开”预示着他回到了心之所向的最初状态。海弟说:“作品里,凿痕斑痕齐聚于榫眼,榫眼塑造了一扇门,就像父亲为我的新生打开了一扇门,我也正是他播撒在这个世间的一粒种子。”

目前,海弟注册了“说木头”微信公众号,介绍木材的有关知识,把自己辨识木头的经验写成文章,推送出去与大家分享。

经常有一些木头爱好者发来照片向他询问这是什么木,最感兴趣的就是“什么檀”“什么花梨”“什么酸枝”,好像不是这些就没有什么价值。在海弟看来,木材没有好坏,只要用对了地方,每一种木头都是最好的。

2015年年初,海弟手工制作的各式日常生活器具在梵几室内设计公司新落成的门店上架,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让人们一览无遗。现在,在梵几销售的木器,其中很多是原来的作品,譬如小山、纸镇等,这些东西的功能性是相对模糊的。比如,纸镇是海弟创作的一个艺术作品“镜子”,镇纸只是它一个附加的功能,更多的功能是它的艺术性,好玩,但需要想象力,需要智慧。如果说实用性,小山可以作为一个笔架,放置在案头,极像是一座小山头。海弟说:“我会尝试更多的可能,利用对木材、工艺的了解,去尝试更多的东西,慢慢来吧,很多东西才刚刚开始”。

海弟一直羡慕过一种农耕生活。2015年开春后,他向当地农民借了一块田,自己翻地、整畦、挖穴、播种,栽种辣椒、地瓜、空心菜、西红柿等果蔬,还种上了一棵香椿树和栀子树。创作累了,他就会带上锄头来到田园里,在温暖的阳光下莳弄起庄稼来,自由自在过着田园式的慢生活。

海弟还对这些年来搜集的木材标本进行了整理,清点了标本的块数,登补了标本的科属拉丁名和中文名信息。他的工作室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木材,就像一个小型的木材展览馆。

零基础学木雕教程范文第3篇

装修店面拉萨河畔扛来卵石

在一块直径约20多厘米的圆木块上,李汉变换着不同的锉刀,小心翼翼地在黑色的漆面上刻画出一根根白色的线条,图案是“佛手拈花”,圆润的佛手,两指轻握一支莲花,简洁有如敦煌壁画。

室外,拉萨下午的阳光强烈地照在门上,室内,李汉在工作平台上开着台灯,丝毫不敢有所差池。

李汉,24岁,湖南邵东人,小胖的圆脸,头发向后扎着个短马尾,腼腆而文静。他的小店叫钦古木雕工作室,店名刻在一块木板上,挂在门口。一扇约一米多宽的藏式黑框小门就是店门,店门多宽,小店就是多宽,纵深也仅最多3米,墙上挂满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的圆盘,上面图案各不相同,这些就是他的艺术作品。

工作平台是四根木桩搭块木板做成,地面没有铺地砖,而是混凝土上铺卵石。“这些卵石全是我们一趟趟从拉萨河边用袋子扛来的。”李汉的女友青青笑着说,去年3月才开的店,每月租金6D0多元,虽不算贵,但对零基础的他们来说,一切都要从简,所有装修都是靠自己。

浪漫情缘骑行路上找到女友

茜茜大李汉两岁,也不是当地人,而是来自成都,说起他俩的相识还挺浪漫。

2011年8月,从马来西亚读书回来的茜茜,因为一直酷爱户外运动旅行,于是与几个朋友商量着骑单车从川藏线进藏,他们从雅安出发,在芒康时遇上了也在和朋友骑单车旅行的李汉。两队人各自行走,快慢不同,有时李汉他们在前面,有时茜茜一队又到了前面,大家每天都会遇上几次,一来二往,也算互相认识了,不过并没有一见钟情。

到达然乌时,恰好茜茜过24岁生日,两队人马都来给茜茜过了一个简单而快乐的生日,呆了几天后,李汉一行先走,后来茜茜在路上犯了牙痛,就在通麦小镇住下,李汉得知后对茜茜照顾有加,让茜茜感觉无限温暖,此后两人就相爱了。

到达拉萨后,李汉原本是想走遍周边的印度、尼泊尔等几个国家,可没钱了,于是在拉萨留了下来,想挣点钱再走,茜茜也就留下陪他。可怎么挣钱呢?李汉以前毕业于湖南专科学校计算机专业,后来又到云南继续学习计算机。一次偶然到大理,被云南的东巴线刻木雕艺术深深吸引,于是开始跟着师傅潜心学习,没想到自己的作品渐渐也能被游客购买,在丽江工艺品店展出时甚至不定期有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游客购买。这大大激发了他的兴趣,从此线刻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到了拉萨,李汉发现当地虽然有闻名世界的唐卡艺术,不过还没有一家线刻店,于是他和茜茜商量后才开起了这家小小的工作室。

起步是艰难的,开业十多天都没有~单生意,茜茜十分着急。“我当时对自己说,一定要坚持。”李汉说,终于在4月初,有了第一单生意,是一家店开业要他用线刻木雕做两块招牌,虽然只挣了两百元钱,不过总算开了个头。

工艺繁复有的作品要花二三十天

据了解,在丽江纳西民间艺术中,最具魅力的是东巴木雕,“东巴木雕”纳西语称“多玛”,在丽江古城不论高门大户还是普通民居,都讲究在屋檐、窗扇、门扇、家具上雕上各种花纹。由于现代建筑和家具已经很少雕花,雕刻工匠们就转向其他市场,独具特色的东巴木雕便应运而生。从表面上看,线刻工艺似乎很简单,但在实际雕刻过程中并非易事,它要求刀法熟娴精练,有水到渠成的功力。

由于东巴木雕主要以杜鹃木或核桃木为材料,李汉说,他的线刻所用的材料都是从内地托运过来的优质杜鹃木。线刻工艺十分复杂,要先定做木板,木板得有一定幅度,需要做打磨,才能更光滑。然后是上底色,根据图案题材的不同,要上好几道色,一般先上一层白色,干后再上红色,然后再上青莲,最多的要上六七层色。然后再用锉刀刻出不同颜色的图案线条,没有先描画,下手时就要想到线条应该走到什么位置,最后是用尖刀作点刻或镂空。一件雕刻作品,线条起了很大作用,线条特有的刻画力和装饰的韵力,才能使作品雕刻干净利落,形体清晰,脉落分明,没有准确简结的动态线会使作品含混不清。所以在表现动态线时,应把握好动态线,用线来营造节奏感。

线刻刀法力求细腻精巧,流畅有力,线条起伏,各有奇姿,各传神韵。在线刻中最关键的是下手的轻重,这全靠经验和细心,如果一刀下去重了是没法弥补的,刻一件作品要几千刀,错一刀都会前功尽弃。所以线刻相当费时,最简单的作品也要一天时间,稍复杂些要一周或十天,最复杂的作品要花二三十天才能完成。正因为工艺费时费力,因此无法批量生产,也因为周期太长无法在网上开店。

虽然李汉的线刻艺术来自东巴文化,不过他到拉萨后被藏族的宗教和文化深深吸引,时常到唐卡店中观摩,也常到寺庙中学习宗教知识,请僧人讲解宗教的各种图案的意义。通过大量学习,他也开始尝试着在自己的线刻作品中加入宗教图案和元素,他先后创作完成了《绿渡母像》、《智慧之剑》等大量佛教题材线刻作品,也创作了《野牦牛》、《藏羚羊》等众多散发着浓郁藏族生活气息的线刻作品。不想这些带有浓浓味的作品大受欢迎,特别是《十相自在》图前后做了3个了,本来是想做一个来做展示,可在店中每做一个就立即被买走一个。

“当然,也有很多作品都是游客定制的。”李汉说,一次有对情侣定制了一个“爱”字的线刻作品,他们要为自己一路骑行的爱情故事留一个纪念,这让李汉很感动,因为他和青青的爱情故事也是在骑行路上发生。

TIPS

东巴文化

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丽江市,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纳西族。这个只有39万人口的民族,勤劳智慧,至今保存着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东巴文化。独特而丰富的纳西族东巴文化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引起世人的兴趣和关注,已成为当今前往云南旅游探秘的热点之一。所谓东巴文化,是—种原始形态的文化,包括东巴舞、东巴画、东巴音乐、占卜、医学和东巴文字。其中最具影响的是东巴文,这是一种象形文字,其产生的年代据说比甲骨文还要早。

东巴木雕

在纳西艺术中,最具魅力的还是木雕。东巴木雕主要以杜鹃木为材料,这是一种乔木,雕刻家们在这种木头上,用线刻、浮雕、立体雕的手法,雕出圆形、方形、立体的图案。这些图案或具象,或抽象,都非常古朴美丽,有民族风味,有的浮雕让人想起了非洲的面具、毕加索的画,而线刻则让人想起了丁韶光、袁运甫的画。线刻有的取材于日常生活,表现少女弹琴、挑担、掣田、种地的画面和热带植物花鸟等;有的取材于英雄故事,表现纳西族战斗英雄三多,身着盔甲,挂着弓箭,骑在马上的勃勃英姿。

零基础学木雕教程范文第4篇

1宁波朱金漆木雕的产品定位策略

1.1产品功能的多样化

宁波朱金漆木雕的现有功能以庙宇装饰、佛教造像为主,功能相对单一,在生活物品的开发上应该结合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象征功能等开发多功能的产品。设计与造物中实用功能的第一性原则,是生活第一性原则的反映[1]。产品能在美学功能的基础上,再附加实用功能的话,就会超出消费者的预期,有种物超所值的感觉,进而说服、打动消费者,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朱金漆木雕在文化推广上也可以利用它的艺术特点,结合一些服装和器具进行装饰图案的植入,可以先在平面视觉上做好形象推广。

1.2“小而美”设计

宁波朱金漆木雕的保护和传承,必须贴近人们的生活,引发人们的自发保护和参与的积极性。其实“小物件”在现代技术前提下便于批量生产,但在设计上不能马虎,着重体现朱金漆木雕的核心技术与艺术特色,这种小件产品可以在木料的应用上选用精致木材,因为体量小,价格上也有优势,对于喜爱收藏的爱好者来说可以承担的起价格。

1.3营造亲和力

宁波朱金漆木雕是典型的宁波民间手工艺,一直被业界称为家具中的奇葩,它的民俗特点和喜庆的色彩使它充满亲和力;宁波朱金漆木雕“戏曲化”的题材内容,造型的活泼可爱与诙谐动人正是它的艺术特色之一,但遗憾的是这种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如果朱金漆木雕利用其艺术特点,开发出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产品,自然可以营造出有亲和力的氛围,进而深化民众的文化认同感。此外,宁波朱金漆木雕应该突出工匠的设计,体现工匠的自我价值,可以用工匠的名字命名一些制作工坊,并出售工艺大师制作的朱金漆木雕精品,使人们对这种拥有精湛技艺的手工艺人怀有敬意,使更多人因为看到这种技艺带来的精神享受与经济效应,从某种角度能刺激宁波朱金木雕的教育发展和文化保护。

1.4引入体验营销

产品有三个层次模式:首要的是功能性,然后是可能性,最后是愉悦感[2]。通过让朱金漆木雕的消费者参与产品的制作过程,走进朱金漆木雕工坊,通过教育体验、审美体验等方式使消费者沉浸在宁波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中,这种体验营销可以使消费者实现自我,可以介入个性化设计与制作,可以将宁波朱金漆木雕的生产与消费合一,创造经济价值。

2宁波朱金漆木雕的产品延伸策略

2.1节日礼品

配合各种节日设计开发朱金漆木雕的新产品,因节日属性和气质的不同,使产品呈现出不同情感诉求。2009年宁波市远东零点调查公司就“现代青年对中国传统节日和洋节日的态度”的调查问卷显示,45周岁以下的中青年群体,表示更看重洋节日的民众只占8%,而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更看重的占到73%。目前我过传统节日的市场化运作还十分不足,在节日礼品中缺少节日背后的传统文化的渗透,因此在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没有完全发挥的节日礼品市场,促使我们挖掘本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发新产品。

2.2商务礼品

宁波自古就是著名商埠,这里每年都会承办各种大型赛事及会议,在商务礼品市场有巨大拓展空间。利用传统手工艺朱金漆木雕的艺术特色进行具有商务性质的产品开发,既可以体现政府打造文化大市的积极作为,也可以提升商务企业的文化形象,可以增进彼此的关系,可以结合木雕的艺术特色设计实用的文具类、购物袋等产品,注重手工雕刻和漆艺的运用。

2.3旅游纪念品

近几年,宁波人文旅游蓬勃发展,宁波的海洋文化、宗教文化、商帮文化、茶文化和美丽的梁祝传说都是极富特色的文化资源,河姆渡遗址、溪口蒋氏故居、徐福东渡遗址、天童寺、阿育王寺、天一阁、它山堰等是宁波的招牌旅游项目,它突出宁波风光、宁波名人、凸显宁波人杰地灵、人文旅游多元的主题。宁波朱金漆木雕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美的鄞州区横溪水库附近,紧邻金娥寺,很多游客顺便来馆参观后,遗憾没有纪念品可买,馆长陈盖洪先生也注意到这一问题,但一直没有合适的设计方案和产品开发规划,如果在馆中设有纪念品专门店,势必会带来商机,虽然短期内收益不多,但从对宁波朱金漆木雕的保护与传承来看,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朱金漆木雕产品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一是通过游客可以对宁波朱金漆木雕这一工艺进行推广,二是可以为宁波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宝贵经验。

2.4时尚家居

随着现代人生活品质的提升,精致的生活态度使人更加注重生活的品味和质量。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个人的精神追求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风气,开发设计一些时尚家居的产品满足人们心理对生活感知的需求,这些产品可以结合独特的个人爱好、用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它是体现自我形态的生活用品,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收藏价值。宁波朱金漆木雕的生活精品设计与开发要保留传统工艺,注重工艺的精雕细刻,重在传递传统文化,缔造品味生活。

3宁波朱金漆木雕的产品设计策略

3.1宁波朱金漆木雕的造型创新

从形状上看,产品是通过形状来传递信息功能的,人们通过对形态的观察可以唤醒生活中感受,找到自己的审美观念与形态的对应,从而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情感[3],宁波朱金漆木雕如果在本身的产品造型中就有所突破,打破传统,会立刻给人耳目一新的印象,抽象的造型会赋予它新的时代感。产品要有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等观念,还要适当在形状上有所创新,激发使用者的想象力,增添时尚感。

3.2宁波朱金漆木雕的装饰创意

宁波朱金漆木雕昔日的辉煌离不开它的美感和实用,它的装饰效果明显是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和消费心态的。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演进,宁波朱金漆木雕需要做出适当的改进,才能紧随现代社会的步伐,这种改进是理性的创新,不是没有原则的追随。在质感的体现上,宁波朱金漆木雕具有温和的木制品特性,它给人温暖的心理暗示,因此,利用它的材质特点,进行装饰的拓展,可以带来新的视觉体验。将艺术特点从新进行元素的凝练与拓展,保留意蕴的同时,进行新式样的延展,结合工业设计理念,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使其赋予新意义。

3.3宁波朱金漆木雕的维度转变

通过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之间的转变,将平面拉伸、轮廓化、图案化等手法应用于宁波朱金漆木雕的创新设计,拓展出新的时尚产品。朱金漆木雕一般被用于装饰建筑或者家具摆件,以吉祥的传统图案展现宁波人的生活理想、文化观念,能折射反应出宁波的民俗与民情。朱金漆木雕除了有吉祥意蕴的图案外,有的用泥金塑有诗句,“丹桂宫中来玉女,桃源洞里会仙郎”,“意美情欢鱼得水,声和气合凤求凰”表达对夫妻美好的祝福。如果能将这些美好的诗句利用朱金漆木雕的传统工艺进行设计加工,在书籍装帧等各种文化用品上,作为旅游产品也会具有很好的市场。实现装饰内容的维度转换,结合现代机械的批量生产,因为贴近人们的生活,又便于开发和应用,所以,可以迅速培养起青年人对这一传统工艺的亲切情感。

3.4宁波朱金漆木雕的材质置换

通过改良原有材料和表面处理,利用软硬质感的材质转换使朱金漆木雕产品具有新的触感。近几年来,“用材料思考”的观念被人们所推崇,它是指产品设计要创造性的展示材质的自然质感[4]。宁波朱金漆木雕都是在木材雕刻后漆色再贴金而成,产品的材料虽然具有约定俗成的心理暗示,但是现代产品设计理念要求创意要打破常规,如果能与不同材料结合——廉价的材料与贵重材料的组合、粗糙材料与光洁材料的组合、发光材料与不发光材料的组合,所产生的材质对比会有不一样的产品视觉与触觉上的新体验(如图3、图4、图5)。

零基础学木雕教程范文第5篇

刘晓路在“日本的中国美术研究和大村西崖”一文中指出,“今天使用的‘雕塑’一词,也是他创造的。”“他”就是日本著名美术史学家大村西崖。文中指出,大村西崖是东京美术学校“刻科”(1889年成立)第一届毕业生(1893年7月毕业),在校期间就感觉“雕刻”一词不准确,便创造了“雕塑” 一词。从1893年开始,他连续《塑在美术界的地位》《雕塑论》《造型艺术的归类》对此展开分析,他认为:“立体造型艺术”(plasticarts)有“消灭性的雕刻(carving)”和“捏成性的塑造(modelling)”两种技法,所以应该用兼容“雕”“塑”的“雕塑”。基于他的分析,1899年东京美术学校在保留原有的雕刻系(教授日本传统木雕)的基础上,增设了塑造系(教授西方雕塑)。

佐藤道信的《(日本美术)诞生近代日本(《日本美术的诞生―――代美术的词语与战略》)一书第二章“美术的文法”第三节“雕塑、雕刻”。也印证了上述观点。由该书可知:在东京美术学校之前,1872年,明治政府给各县市印发翻译成日文的奥地利维也纳万国博览会的邀请照会,便用了“雕刻”一词来分类。1876年成立的“工部美术学校”也使用“雕刻”来命名学科。此后的“雕刻竞技会”“东京雕工会”都沿用了“雕刻”一词。在“日本内国劝业博览会”的历届展览中,分别用以下术语来命名雕塑:第一(1877年)、二(1881年)回展览使用“雕塑”“铸造”;第三(1890年)、四(1895年)回展览使用“雕刻”;第五(1903年)回展览则使用“雕塑”。大村西崖提出使用“雕塑”一词,在当时颇有新意,并产生了一定影响。无论在古代中国还是古代日本,“雕”“塑”工作都是分开的,所以有“雕”匠、“塑”匠之说。“雕”“塑”两字合用为一词“雕塑”,正折射了西方雕颦体系对近现代日本、中国现代雕塑的影响。

此外,笔者注意到,日本学者多用“雕”字。据《说文》解释:“雕,琢文也。从‘乡’,周声。”《释言》中解释:“,镂也。”可知,“”和西方“carving”意思相近。日本学者所用的“”应源自中文。在民国时期的诸多文本中。“刻”“雕塑”“塑三词基本上处于混用状态,和西方的“sculpture”意思相近,关于“雕”与“”两字的混用,在此不做深究。

与“画家”由古代到现代社会的转型不同,在晚清、民国时期,“雕”“塑”工匠并没有自然转型为“雕塑家”,他们的社会地位依然低下。作为“艺术家”的“雕塑家”是一种新兴职业,“雕塑家”的出现主要是借助两方面实现的:一方面,伴随西方美术传人中国,在许多重要文献资料中,“雕塑”被列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次归类划分,“雕塑”在“美术”中的地位确立,“雕塑家”的地位自然被提升;另一方面,雕塑家的创作扩大了“雕塑家”的社会影响力,增加了社会公众对“雕塑家”的认同感。“雕”“塑”工匠和“雕塑家”之间出现了区分,“雕塑家”群体逐渐形成。

伴随着“美术”概念的引进以及流行,“雕塑”地位亦得到提升。在中国,“雕塑”地位的上升早干现代雕塑创作实践本身,是借助了“雕塑”在西方艺术体系中的地位,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以西方为参照系的必然结果。相对于“美术”一词对“雕塑”地位的提升,“雕塑”一词由日本引入中国,并没有发挥如此大的作用。“雕塑”和“刻”等词常处于混用状态,我们现在所用的“雕塑家”在民国时期也常被称为“刻家”。

现代“雕塑家”出现之前,“雕”“塑”属于皂隶之事。从事“雕”“塑”的人都是工匠,其地位并不比“木匠”“泥瓦匠”高。唐初雕塑家“宋法智、吴志敏、安生等塑造之妙手,特名为相匠,最长于传神。”(《长安志》)可见,唐代“雕塑家”被称为“相匠”,只是“上匠”的一种。五代至清,鲜有文献记载雕塑作品的作者,只在佛教文献、绘画史籍、造像题记中有零星保存。由此可以推断,“雕塑家”在历史上的地位颇为低下。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发展,“雕”“塑”工匠的地位井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传统“雕”“塑”工匠之外的,同样从事“雕”“塑”工作的留洋学生、各类艺专的雕塑专业学生却被称为“雕塑家”,被列入“艺术家”的行列。随着时间的推进,传统意义上的“雕”“塑”工匠几乎销声匿迹,而“雕塑家”成为现代“雕”“塑”工作者的代名词,成为“艺术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

从概念层面来讲,“雕塑家”是一个外来词(法文词为“sculpteur”,英文词为“sculptor”,源自拉丁文)。在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雕塑家”成为“艺术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西方“雕塑家”的地位很高。西方的“美术史”学科被引入中国以后,“雕塑家”的地位自然会被提升。中国没有把“雕”“塑”工匠视为高尚职业的习惯,但伴随着20世纪西方文化的大量进入,伴随着各种文献对“雕塑家”的热烈推崇(比如“米开朗基罗”“罗丹”等雕塑家的名字曾大量出现在蔡元培、徐悲鸿等人所写的文章中),中国人慢慢开始把从事“雕”“塑”工作的人视为“雕塑家”。最初,人们难以看到传统的“雕”“塑”工匠与早期留学归来的“雕塑家”之间的区别,比如李金发、刘开渠回国以后,就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李金发被认为是“刻图章的”,警察则来到刘开渠家,“再三叮嘱他到塑泥菩萨处登记,无论开渠怎样解释,对方就是不明白,后经校方证明始得罢休。”

从实践层面来讲,在近代,尽管中国传统的“雕”“塑”工匠与西方的“雕塑家”在创作形式上极为相似,但是两者肩负的社会责任大相径庭。在中国,“雕”“塑”工匠仍然是传统社会分工中的一员,其主要职责是为寺庙塑像、为建筑雕刻石头。一方面,他们没有独立创作的自由空间;另一方面,从表现对象、作品所处空间等方面来讲,他们的作品缺少介入社会现实的能力。而在两方,在“工作室”自由创作的“雕塑家”能借助作品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观察,作品力量丝毫不弱于同时代的画家。接受各方定件、从中获利的“雕塑家”,其作品则可以进入各种现代社会的公共空间,比如广场、街头、公园,其作品自然会引起公众关注。

相关期刊更多

长岭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长岭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金陵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

岭南急诊医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