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零基础声乐教学

零基础声乐教学

零基础声乐教学

零基础声乐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即兴伴奏;模式化;教学

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的学科包括钢

琴、乐理、和声、作曲、配器、复调等等,想要掌握即兴伴奏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

传统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内容很深奥,学生理解吃力,并且即兴伴奏这门学科的实践性强,过多的理论性的知识会导致学生厌

学的态度。因此,我在教学中总结出能够使零和声基础学生迅速掌握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方法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一、和声语汇的模式化

和声功能的选配,在一首伴奏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它是伴奏的灵魂,也就是我们平时听歌曲时判断好不好听的标准。而对于零和声基础的学生来说,无疑和声的选配是很有难度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固定语句,只要学生像记数学公式一样来套用,就会很简便地将伴奏弹奏出来。

这些固定的和声语汇分为几种情况(主要是用于简单歌曲及

歌曲片段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类:

1.大调正三和弦

正三和弦是指调式和弦中的主和弦、下属和弦和属和弦,它们包含了大调中的所有音级。掌握这三种和弦,一些简单的歌曲都可以轻松地完成。大调正三和弦用罗马数字表示为I、IV、V(在一、四、五级音上建立的正三和弦),也称主和弦、下属和弦和属和弦,这三个和弦都是大三和弦,具有大调明亮的色彩。

最常用的和声语汇为:I-IV-V-I,可运用在《国旗多美丽》《小白船》《大海啊,故乡》等等小型的歌曲中,并且大部分的儿歌通常用到这样的语汇。

2.小调正三和弦

小调式是由七个音构成的,音阶结构是全半全全半全全构成。小调式歌曲的色彩与大调式歌曲相比较柔和、暗淡。小调正三和弦仍然用罗马数字表示,但为区分于大调式,我们用小写i、iv、v来

表示。

最常用的和声语汇为:i-iv-v-i,可套用在歌曲《小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

3.大调副三和弦

大调副三和弦表示为II、III、VI,将副三和弦加入大调正三和弦中,能够使大调刚中有柔,使作品更加优美动听。

二级常用语汇为:I-II-V-I,适用于歌曲《大海啊,故乡》等。

三级和六级的语汇为:III-IV;III-VI;III-I,可用在歌曲《国旗红红的哩》《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等。

4.小调副三和弦

小调包括四个副三和弦:二级和弦、三级和弦、六级和弦和七级和弦。

二级和弦因为是减三和弦,常使用它的第一转位,比如歌曲

《牧童之歌》;三级和弦和七级和弦在大小调交替时使用较多,这是因为这两个和弦恰好是其关系大小调的主和弦和属和弦,如歌曲

《月之故乡》中可运用;六级和弦是大三和弦,它是小调中较明亮的和弦,常常用在高潮或对比段中,在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可套用。

二、伴奏音型的模式化

伴奏音型是歌曲伴奏的支撑,它的选择要根据歌曲的风格来

决定。在教学中针对钢琴基础薄弱的学生,将伴奏音型分为三类,直接套用到伴奏中。

1.柱式和弦

柱式和弦是和弦中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同时发声,适合表

现坚定有力、雄壮激昂的音乐风格。改变其节奏与奏法,可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如,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歌唱祖国》等。

2.半分解和弦

半分解和弦是单音与双音交替出现的伴奏音型,特点为欢快、活泼,使用范围较广。例如,具有鲜明节奏感的幼儿歌曲,也可以表现起伏荡漾、平稳安静的音乐风格。可套用于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采蘑菇的小姑娘》《摇篮曲》等。

3.分解和弦

分解和弦是指和弦各个音依次出现,通过音区、节奏的改变,进行多样的变化。除表现欢快活泼的音乐风格外,还可以表现平稳优美、如歌的音乐风格。适合的歌曲更为广泛,除进行曲外,都适用于此伴奏音型。如,《小白船》《同一首歌》《让我们荡起双桨》《月亮代表我的心》等许多歌曲。

三、指法的模式化

指法的问题在钢琴即兴伴奏课中经常被忽视,大多数教师都

认为这是钢琴课上的任务。实际上,指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伴奏的流畅程度,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指法的教学。

指法的标记为1、2、3、4、5它们分别是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指法的模式化需要在和声语汇与伴奏音型的基础上,所以综合前两方面进行阐述:

1.柱式和弦

这种伴奏音型的指法,手的位置变动以小为主(仅限小型歌

曲)。如,I-IV-V-I的进行,可用5、3、1-5、2、1-5、3、1-5、3、1的指法来弹奏(三个手指同时弹奏),这种指法变动小,易掌握,能够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弹奏,达到快速伴奏的效果。

2.半分解和弦

单音与双音交替出现的指法,我们同样以I-IV-V-I的进行为例,一级和弦:5指和3、1指;四级和弦:5指和2、1指;五级和弦:5指和3、1指;一级和弦:回到5指和3、1指,这样的指法进行断奏的弹奏,适用于各种活泼、欢快的儿歌,整体的模式与柱式和弦指法布局相似。如果弹奏平稳舒缓节奏的歌曲,可将前面的指法反过来连奏即可。

3.分解和弦

分解和弦的指法,根据节奏与音区的不同,可以有各种指法的布局,在这里主要介绍三种情况:

(1)同样以I-IV-V-I的进行为例,它的指法与柱式和弦一样

使用5、3、1-5、2、1-5、3、1-5、3、1的指法来弹奏,区别在于三个手指是分别弹奏的。

(2)以《小星星》为例,左手伴奏音型的指法为5、1、3、1-5、1、2、1-5、1、3、1-5、1、3、1,只要学生的手型和指法正确,即使是在不清楚和声语汇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弹奏简单的伴奏。

(3)超过八度以内的分解和弦,经常用到的指法,以一级和弦为例,它的和弦音为1、3、5(这里指音符),在弹奏一些大型抒情歌曲时,可以让学生用5、2、1、3、2、3、1、2的指法连接。这种指法适用于每一个和弦,在实际弹奏中非常实用。

零基础声乐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兴趣;引导

音乐教学包含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音乐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学段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要求。然而,在我们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却缺乏对这些目标达成的措施。或者说缺少一个针对学生长期、有效发展的教学措施。使得音乐教学缺乏系统性、持续性。特别是基础知识的匮乏和基本技能的生疏,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时,缺乏有效手段,从而造成了“零起点现象”。

针对以上所述,要改变这种音乐教学的窘态,就要重视音乐“双基”教学,重视“四大领域”的均衡发展。音乐课在初中学段为每周一节,授课周期长,给音乐教学的持续性造成了很大影响。在这种前提下,作为音乐教师就要做好两件事:一要提高课堂效率,二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关注的问题

(一)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学习。音乐的“双基”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一定的“双基”积累,音乐学习、提高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双基”学习是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的,所以音乐教师应该有效的利用音乐课堂进行“双基”教学。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应与所学作品相结合。例如,在学唱《阳关三叠》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五声调式。结合作品感受音乐力度变化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等等。这样的教学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感受音乐知识在音乐作品中的实践应用,并起到提高学生表现音乐能力的作用。“双基”教学应该是滚动循环式的,只有引领学生不断的学与练,才能巩固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

(二)运用丰富、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学校中,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通过这个交往过程和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教学中学生是否有情感的认同,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把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变成他们乐于去接受的?如何把他们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这就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纵观世界上一些优秀的音乐教学法,例如大家所熟悉的“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铃木教学法”等等,它们关注音乐的基本元素,关注音乐课程和教学活动的质量,创造出许多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体系。在音乐课堂上灵活的运用、借鉴这些优秀的音乐教学法,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我在二声部合唱歌曲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柯达伊手势学习两个声部的旋律,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浓厚了很多,而且在二声部合唱练习过程中,两个声部的音准更为准确、稳定。歌曲中的节奏,我尝试借鉴柯达伊教学中的一些节奏游戏去解决,学生同样表现的兴趣盎然。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受课时安排影响,音乐课课时少,间隔周期长,从而导致学生对作品只能“初步了解”,并存在记忆断层。其实通过我们自己的体验可以感受到,要想真正了解并体验到作品的内涵,需要经过反复的聆听。而音乐课上能做到的只有初步聆听和初步的引领体验。

在我的音乐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要有做音乐笔记的习惯。笔记内容分三类:一是对音乐知识的归纳记录;二是自己对所学作品的感受随笔;三是按老师要求搜集资料的整理。通过要求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完成初步的信息储备,可以大大提高课堂音乐教学的效率。而且学生自主吸收的这些信息更能够加强学生的印象。例如,对作曲家的生平、音乐作品创作背景、音乐创作手法及特点等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的重点,和归纳信息的能力。

如何才能促进学生课后主动的学习呢?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让我想到了铺天盖地的流行音乐。为什么对于某一阶段的流行音乐学生能做到耳熟能详?我觉得首先这些音乐作品学生容易理解,易于引起共鸣,再就是有一个几乎无所不在的环境。我们音乐课中的作品如果也能有这样的土壤,同样可以在学生心中成长。所以,我采用“课上听懂,课下多听”的教学理念。利用学校广播,组织班级合唱,课前一支歌等手段加强学生课后的听与练。

音乐教育是人类教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在近几年,我们音乐教育经历了教育改革的浪潮之后,正在蓬勃的发展。而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在音乐教学的道路上不断的求索,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之美,让我们的音乐教学真正的迈开步子走起来!

参考文献:

零基础声乐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钢琴基础课教学 教学计划 教学形式

目前部分中职艺术学校的钢琴基础课教学均遵循各大师范学院及音乐学院的教学培养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不完全适用于培养艺术类中专的教学目标。中职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艺术院校的后备生和面向专业文艺团体从事钢琴演奏或担任各级艺术学校的艺术辅导和教育辅导工作的中等艺术人才。而中职教育不可避免的现状是存在一些基础差的学生,有的甚至入学钢琴无基础,手指在生理上基本成型,且教学形式大多以“一对多”的教学形式为主,对此,我们如何扎实而有效地完成培养计划呢?

一、教学计划

1.常规教学

中职学生一般处于16到19岁这个年龄段,很大一部分学生手指已成型且略显僵硬,那么我们在分层次教学的前提下,在基础教学阶段首先就要让学生的弹奏姿势和方法正确,使之能具备弹奏曲目的基本能力。教学内容涵盖手指如何在琴键上“站”起来发出良好饱满的音色,体会放松地弹奏二三音连线即“落滚”。进入连奏训练时体会手指在琴键上“走路”的状态是关键,体会指尖、指根、手腕、手臂几者的关系。接触各节奏型技术的练习时,教师一定要多做示范性讲解。而对一些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纠正毛病,反复强调基本功练习的重要性,适量安排练习曲、乐曲教学。教师不应持顺其发展或按部就班、不思进取的态度,要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因人而异地制定教学计划,将一些弹奏方法、基本要领、指法规律等加以归纳,增强学生的整体协调性,并根据学生自身生理情况和接受能力走进度,不应墨守成规按教程逐课教学。在初学钢琴时,弹奏姿势和方法一定要正确,此时教师可讲解身体的构造特别是手臂,因为只有明晰所需的发力支点、肩部大小臂的整体放松、肘部的打开角度、手腕掌关节第一关节的支撑等一系列的连接协调,学生才会弹出较好的音色。对于基本练习中的音阶、琶音、三度、六度、八度、和弦等,就好比只有结实的地基才能建成一所稳固的高楼,如果没有良好的手指集中支撑,声音就会泄松,没有手指良好的独立性,就没办法弹出小音阶;手臂的正确使用可使大和弦、八度的音响辉煌,反之弹出的将是噪音一片;没有手腕良好的支撑与弹性结合,音乐就会死板等。它们就好比构成钢琴曲的一个个零件,只有零件都符合标准,对钢琴曲的弹奏才能游刃有余。教师要善于有针对性地选择各种基本练习、练习曲或乐曲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基本方法。

在巩固基本功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对音色的控制力、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完善音乐表现形象能力,并在增强手指的流畅程度的同时加快速度练习。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教师可适当让学生练习古典时期的奏鸣曲、乐曲、复调作品。为使学生更加了解音阶、琶音、八度、震音等,教师可对学生进行24个大小调的移调练习,强调简谱、线谱同时走,从而为下一步编配伴奏做好准备。对于精弹的作品,教师应提出高质量要求,训练学生对大型作品的音乐组织能力,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曲目的弹奏要求、作品风格、意境的情况下,用“脑指挥手”将作品表达出来,形象可鲜明,题材形式可多样,风格情趣可各异,以中外中小型乐曲为主。教师可因人制宜,以起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视奏能力的作用,但要以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宗旨。在准备高考曲目时,教师应尽量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将速度、力度、清晰度、音乐理解控制能力完整地呈现给考官。

2.培养编配伴奏及自唱能力

中职面临的难题是高考及就业,基于钢琴基础课的要求,编配伴奏不能作为钢琴个别教学的附加内容,而应作为一个重点来抓。当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弹奏乐曲时,教师就要适时地加入自弹自唱及伴奏音型的练习和和弦连接的练习、移调的练习(用首调练习24个大小调音阶、琶音、主三和弦原位及转位),旨在为即兴伴奏做准备。在学生回课时,教师应让学生仔细听辨一些典型的练习曲中的和声进行与转换,感受和声效果,让学生在课下分析乐谱中和声与旋律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对和声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歌曲或乐曲的调式、调性、体裁风格和情感为选择适当的和声、伴奏织体等提供依据。教师要大量浏览声乐作品的伴奏谱例,吸取营养;大量编配简谱歌曲(做到简、线谱都熟悉),掌握各种风格的伴奏音型;提倡创造性思维,达到功能与内容的较好统一;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伴奏水平。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

目前,钢琴基础课分为小组集体课、一对一授课。小组课教学指一名教师对两名以上的学生授课。这种教学方法过去用得较少,主要是由于学生间智力水平和专业基础程度各不相同,学习态度和方法也不同,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随着中等教育的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采用小组课的教学形式有利于缓解音乐师资相对短缺的矛盾。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在上小组课前,分好组别,教师认真备课,课堂上对要点和难点都要认真地讲解,把整堂课安排得有条不紊,引导和控制好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要努力将多种方法引入教学,如示范法、协作法、问答法、讨论法(讨论前要引导,讨论后一定要做总结,才能收到预期效果)等。在小组课的氛围中,学生容易处于积极状态,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感知、理解音乐和学习内容。集体课便于学生互相观摩,取长补短,培养自查能力,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提高当众演奏能力。小组课目的性强,计划性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各门专业课之间的横向联系,启发学生把自己学过的音乐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如乐曲创作的朝代背景、曲式结构、乐曲内容、风格、适用于乐曲的技巧选择等,在尽快掌握钢琴弹奏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钢琴音乐的表现手段,提高演奏水平和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倪洪进.怎样提高钢琴演奏水平.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10.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7.

零基础声乐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前本科;声乐课;教学效率

对于当前我们学校的本科幼儿师范学生来说,课堂仍然是他们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最重要的场所。其中,声乐教学一直以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模式存在。声乐教学效果的提高,一直是个难题。我校幼师的声乐教学,它不同于其他高师的“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教学模式,它是“一对几十”的教学模式。针对我校本科幼师的声乐教学特点,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声乐集体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已经成为我们当前最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分析当前学前本科学生的声乐基础状况

就声乐教学而言,无论学生的基础怎样,都要在他们毕业的时候达到较好的歌唱水平。不仅自己能唱,还得会教,以达到今后幼师教学工作应有的能力。我们“3+2”大专幼师生对于声乐的学习有五年的课程,而学前本科幼师是四年的学习时间,况且我们目前这届本科幼师学生,经过调查,都没有一定的声乐基础,针对我校“零”基础本科幼师学生的声乐教学,我们该如何去进行教学,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求知欲望、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的这些情况,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去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并更加注重声乐课堂内容与信息的有效输入,我们不得不想办法,并采取措施以发挥好声乐集体课本身所具有的教学优势。在学习声乐的初级阶段,声乐集体课是适应我校在职声乐教师与学生现实状况

的一种教学形式。

二、我校学前本科声乐教学的构想

1.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自信心

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或是部分缺乏歌唱兴趣的学生而言,集体课更容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增强同学之间的竞争性意识,相互促进、相互激励,从而引发学生对声乐的学习热情。集体课教学同样对建立学生敢唱、愿唱的歌唱自信心非常有利。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的好坏,对人们在歌唱时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当有的学生由于胆怯、紧张的心理造成气息上提、体僵腿软、无所适从,难以做到自然地发出美好的声音。假如对这种现象不加以克服和纠正,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害怕唱歌,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

因此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上课时,只要有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体会到表扬的喜悦之情,不以学生没做好自己的歌唱要求就严厉批评学生,甚至挖苦学生。教师要做到尽量亲切、和蔼,不给学生施加学习的压力,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爱唱歌,有信心地去唱歌,保持对歌唱学习的热情,因为,信心和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良好开端,这对提高声乐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

2.解决声乐学习的共性问题,发挥声乐集体课的教学优势

(1)声乐集体课可以解决声乐基础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

声乐集体课主要以共性为主。声乐集体课可以传授对每个人都有共性的声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增强声乐理论修养。例如,歌唱艺术的器官与发声原理、音响学、生理学、机理状态等,歌唱的姿势、呼吸、共鸣、咬字、歌唱的艺术表现等。向学生讲解理论时,也要注意能收到良好效果的时间的切入点。例如,我们在学习声乐过程中,讲到发声时软腭上抬的问题时,由于我们人体的发声器官看不见也摸不着,通常,学生在没有事先的发声实践情况下,学生会找不到感觉与状态。只有经过训练实践后,教师讲授软腭上抬的状态与感受,让学生了解软腭是处于咽的顶部位置,同时,它又是通向鼻腔的入口,当软腭在提起的位置时,通向鼻腔的通道是关闭的,气息从口腔流出。在学生有了正确的感性认识以后,再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就能够理解发声时身体各部位的运动状态,以避免重复讲解内容。节约了教学时间,达到了事半而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2)声乐集体课可以解决学生声乐训练过程中的共性问题

首先,声乐集体课对于刚入学的初级学生解决声音训练中的问题非常有利。初学声乐的学生还没有建立正确的、良好的歌唱状态。如,歌唱的体态、气息的控制与训练、声音的高位置、喉咙的打开训练等等,无论是哪一种唱法,这些共性的科学的歌唱训练方法,因为其具有共性的特点,对于每一位学生都是基本适用的。所以,在集体课中,这些问题可以得到同时解决。

其次,声乐集体课对于学生在听觉方面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初学声乐者一般都无法准确地判断声音的正确与否。所以,正确地引导学生“听”,是声乐教师的又一个教学重点。在集体课上,能够创造良好的听觉环境,全体学生共同演唱、分组的唱、单独的唱、教师科学、准确的范唱,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形成互听、比较和鉴别,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区分声音的好坏,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功能,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声音形象。学生只有掌握了辨别声音好坏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加快学习声乐的步伐,达到提高声乐教学效率这一目的。

3.融入声乐小课及小组课的问题,优化声乐集体课的内部结构

如前所述,声乐集体课是我校幼师本科的教学形式,有较多的教学优势,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味地进行声乐集体课,势必难培养出优秀的歌唱人才,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解决疑难问题,而声乐小课可以做到,可以非常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声乐技巧等问题的指导与解决。所以,我们要在声乐集体大课中融入声乐小组课与声乐小课。

(1)声乐小课在声乐集体课中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声乐教学课堂效率

声乐集体课中需要融入声乐小课。声乐小课也是其他高等师范院校一直使用的声乐教学模式。它对于学生个性演唱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优势,是行之有效的声乐教学模式。对于我们而言,纯粹地上“一对一”的小课,目前,师资等条件不允许。对于我校学生的声乐教学来说,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声乐基础后,在声乐的集体课中融入小课,教师可以安排出课时,在集体训练后,专门单独辅导一位学生,同时要求其他的学生在教室同时听课。这种在集体大课中融入小课的形式对提高学生的声乐学习有很大的好处。

由于人体歌唱器官的生理形体有其各自的特点,喉位有高低,声带也有长短、厚薄之分。不同的音色,不同的嗓音条件,在集体课中进行教学就一定会呈现出它的局限性。为个别学生上课,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因材施教。主要解决学生的发声技巧以及演唱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通过个体检验才能知晓发声的技巧如何?同时,其他学生旁听个别课时,通过观摩,在教师通过对个体有针对性地指出发声问题,进行讲解并引导时,旁听学生可以取长补短,所谓“旁观者清”。这样,学生的思维角度就发生了变化,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怎样做才能建立正确的声音形象,增强了对声音的辨析能力,从而确定了歌唱的各种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自觉地进行学习。所以,发展学生歌唱的个性,就应该从小课来实现。这种集体课与小课相结合的教学,实际就是把声乐理论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课型。

(2)声乐小组课在声乐集体课中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声乐教学课堂效率

还要提的就是声乐小组课教学。声乐集体课由于人数过多,全体学生同时发出声音,就像合唱课一样,每个学生的歌唱状态是否正确,教师很难做出分辨。因而,在有限的课堂上,在声乐集体课上要善于利用声乐小组课来进行教学。

声乐小组课可以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分组才能提高教学效率,经过一段教学与学生的熟悉、了解后,要对学生进行调整与分组,可以将学生按类型分组,如出现气息、真假声结合运用等具有相同或类似问题的学生则排在一组,或者进行好坏搭配。前者,可以比较有针对性地避免了学生训练时问题各不相同,而逐个指导费时费力,阻碍了教学速度的增快,有目的地分组教学比随意性分组练习,更加明确了目标,提高了效率。后者,由于学生学习进度的差异,有的稍好些,有的落后些,把学生进行交叉搭配,可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教师教学中,会形成“师带生、生带生”的示范带头作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以往上声乐集体课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声乐集体课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要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发挥它的长处,在不改变声乐集体课这一课型的前提下,课内进行调整与优化,融入个别课,结合声乐小组课。另外,还可以通过艺术实践、欣赏、多媒体教学,定期举行观摩、汇报课等等,来充实声乐集体课的教学。取长补短,从而提高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效率,体现我们幼师自己的鲜明特点,最终达到比过去一直进行单一的“一对几十”的声乐集体大课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王美玉.声韵:谈歌唱技巧与艺术实践[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9.

[3]刘朗.声乐教育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03.

[4]于敏.高师声乐技能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5).

[5]陈建彬.传媒声乐表演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浙江: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1).

[6]王岱超,胡郁清.如何提高高师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效果.西南华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5(04).

[7]于敏.高师声乐技能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05).

[8]王本谦.关于师范院校声乐集体课教学的构想.三明师专学报,1999(1).

[9]何团喜.声乐集体课与“一对一”教学形式之比较.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05).

零基础声乐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音乐课堂 竖笛 教学策略

为更好地贴近小学音乐大纲提出的“以音乐审美为中心,全面发展是学校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诠释《新课改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要将器乐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乐器教学已陆续进入小学课堂,竖笛因为其价格低廉、携带方便、易教易学等诸多优势成为进课堂的首选乐器。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竖笛进三年级课堂进行分析。

一、竖笛进音乐课堂的教学现状

根据新课改音乐课程要求,小学音乐课堂教育要基本达到:学生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合唱,学习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等要求。

竖笛进入课堂教学的现状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参与度高。竖笛作为小乐器种类,家长基本不会考虑将它作为课外器乐学习品种,因此,全班学生均为零起点,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感,为全员参与打下良好基础,为学带来便利;二是演奏水平分化严重。由于家长在培养孩子理念、经济承受能力等方面不尽一致,造成小学生之间音乐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音乐水准悬殊较大。层次高的,很早就开始系统的乐器学习,有较好的乐理基础,以钢琴、小提琴、古筝等乐器占多数,对学习竖笛有很大帮助,进步很快;层次低的,课外音乐教育为空白,只能完全靠课堂接受音乐知识教育,学习竖笛还要从最简单的音乐基础知识入手,因此,学习进度相对较慢,学生流露出畏难情绪,给他们带来压力。

二、竖笛进音乐课堂的积极实践

专业器乐教学和小学乐器教学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对少数学生进行纯技巧训练,一个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普及化教学,因此,竖笛教学实践应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处于三年级年龄段的孩子尽管一开始对学习竖笛感兴趣,但器乐学习是长久的,同时不断重复练习是枯燥的。为在教学中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学习竖笛的新鲜感,通过定时播放一些该年级段孩子喜爱的动画片,如《唐老鸭和米老鼠》、《猫和老鼠》等有大量背景音乐的动画片,在观看后及时和学生沟通、交流,告诉他们:通过不同乐器的演奏,可以表达出各种语言和心情,让孩子对音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从研究教学实践可行性方法入手。

目前,每个班级学生在课外接受音乐教育人数约占五分之一,为保持所有学生的同步学习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教学:

1.识谱。让学生看懂并且能运用乐谱中各种音乐记号,如拍号、调号、力度记号等,不让音乐零基础或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掉队。

2.视奏。让学生熟悉手指音孔位置,将每个音符在音孔中找到正确位置,并吹奏出来,通过仔细讲解竖笛吹奏技巧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功。

在这首练习曲中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发音、手指动作的基本要领,学习竖笛开闭音孔和吐奏的基本方法。先是无声的指法习,带领学生灵活运动手指。老师先示范,要求吐奏轻巧,使发音连贯、轻柔、悦耳,四小节分开练习,最后熟悉每一段落后连贯吹奏,富有歌唱性地展现。

3.多声部合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同时吹奏,每个声部都有各自旋律,让音乐色彩丰富、立体。将乐器演奏技能较好的学生和演奏技能较差的孩子组合成小组,共同演奏出完整的旋律,增强大家的学习动力。

(三)从着力提高学生能力入手。

竖笛教学进课堂,除了教会孩子掌握一门演奏技巧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孩子多方面的能力:

一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协调能力。乐器作为“人的自然肢体”的延长,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促进肢体协调。竖笛需要指头的灵活运用,在教学中指导每个学生运用正确的指法,并不断练习,熟练掌握,使手指越来越灵活。

二是提高分析能力。学习竖笛,必然会多次练习同一首乐曲。在教学中,通过为学生分析乐曲的每个小节、每个音符,以及每个音符表达的作曲者的心情等内容,使学生形成分析能力。

三是提高音乐鉴赏能力。选取一些演奏视频让学生观看,然后由学生发表观后感,使学生在观中学、学中悟。

四是提高持续自律能力。竖笛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励志教育应该贯穿竖笛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更多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多鼓励、多指导,让每一个学习竖笛的学生都能坚持学下去。

三、竖笛进音乐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学习时间有冲突。小学生主要以语数外主课学习为主,课业负担较重,部分孩子还有课外辅导班的学习,而竖笛演奏必须以花费时间不断练习为前提才能有所进步,时间冲突成为竖笛教学更进一步的主要障碍。

二是老师教学有难度。主要表现在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目标不明确;没有统一、系统的竖笛作品教材;音乐学科受重视程度不够等方面。

三是与学生家长教育理念有冲突。大多数家长还是重视和关注语数外等文化成绩及文化课程的课外辅导,觉得竖笛学习是浪费时间,只要在课堂上学点音乐基础知识就够了,使部分学生学习竖笛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

四、相关建议

针对小乐器进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合理安排教学课程。

明确大纲要求,细化教材内容。开展将竖笛直接作为教学内容放入小学音乐课本的试点工作,教师备课时将竖笛教学教案直接计入每一单元的课时,使每一个学生有最基础的竖笛学习时间。

(二)加强宣传,合理引导。

学校要多向每一位家长宣传,在国家加强学校美育的大背景下,家长、学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感悟音乐带来的美,并通过乐器练习,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并将这种品质带到学习和生活中。

(三)增加课外演练方式。

学校要通过组织开展个人才艺表演、班级团队技能综合比拼等多种形式课外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亲自参与,并从中收获付出的喜悦和自信,深切感悟与他人之间合作配合的力量,激发集体荣誉感、使命感,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净化心灵。

参考文献:

[1]邢继新.乐器进课堂[J].内蒙古教育,1995(02).

相关期刊更多

长岭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长岭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金陵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

岭南急诊医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