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量子力学简明教程

量子力学简明教程

量子力学简明教程

量子力学简明教程范文第1篇

美国的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许多优秀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一定要以最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删繁就简,返璞归真,用最简单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掌握最宝贵的知识。

【关键词】简约;政治;课堂教学

何谓政治教学简约化?简约化的政治教学要求课堂情景创设、素材选择、活动组织、结构安排、媒体使用、语言表达等教学要素的精确把握和经济妙用,使课堂变得更为简洁、清晰、流畅、深刻,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和高效。

在日常教学研究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政治课堂:教学内容繁杂,无论“西瓜”还是“芝麻”统统要捡,教学时间紧蹙,到最后要么仓促收兵,要么严重拖堂。课件繁华,大容量,教师连珠炮式地讲话,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扫描般地观看,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探索空间,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教学结构散乱,各环节教学的重点不清晰,缺乏应有的层次和教学节奏;教学的方法花哨、不经济,学生与文本对话少;结果饱满、臃肿的教学中显现出肤浅、低效,教者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因此,学会有选择地放弃,努力让课堂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以简约求丰富,形成省时省力省资源的简约化课堂教学风格,应该是高中政治教师的不懈追求。为此,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目标简明。教师要根据课标、教学参考书和考试说明,对教学目标的数量和难度仔细斟酌,分清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抓住主要目标,适当考虑次要目标;并根据知识逻辑中的重难点和学生能学多少情况,确定一组需要重点解决的阶段目标,轻装前进。课程目标还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将三者简单地叠加,也不能把情感目标抬到了过高的位置、脱离知识教学进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其他两个目标得以实现的依托。政治教学要以知识和能力训练为基点和原点,循序渐进,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充分地落实在过程与方法之中。

第二、教学内容简要。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追求教学内容的简约,不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师必须从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习惯出发,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必修考试说明和新课程高考说明和教材本身特点,独特而深刻地解读教材,敢于改变课文的“序”,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把最基本、最重要、对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最有用的核心知识挖掘出来,花大力气提炼出教学的知识主线,让学生把值得学的“精华”细细品位、吸收。教师还要正确地处理教材重点与补充材料之问的关系。适量补充时事材料、引入名家名言、成语典故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主干知识和重要概念。

第三、教学素材简炼。选材要“少”。所选背景材料要有典型性和扩张力,切合国家生活、地方大事和学生生活,鲜活、生动;题材的包装上也要适可而止,切不可喧宾夺主,分散学生注意力。用材求“丰”,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开发,紧凑使用,力求客观、真实地转移生活场景(时间和地点),变换主配角造型和对白,逐步改变设问的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挖掘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识不平衡,唤起已有知识经验,在积极探究问题中生成不同知识,让每一个教学素材在课堂上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组材求“优”,力戒随意组拼素材,力求典型案例生活化、故事化,把课堂营造成一部“电视连续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四、教学环节简化。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大力提倡简化。导入要么以旧引新,开门见山,要么激趣导入,彰显美感。处理新授内容时最好把主干知识设计成生活板块学习。如,在教学高一“消费及其类型”时,我设计了自已的“汽车梦、房子梦、妻子梦”三个板块,以这些梦想实现过程中所涉及的消费知识为主线,穿插对教材内容的阅读、讲解与合作探究,时间分配和精力使用精当。课堂小结要聚焦核心知识,渗透热点,课堂练习量要适度、难度适中,课尾延伸时简单渗透为妥,营造承上启下的教学氛围。这样,教学过程会层次分明,松驰有度,收放自如,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一解决落实。

第五、教学方法简单。简单的教法不是浅层次的马虎,而是教师选择经济实惠的教学方法,以最简洁的步骤达到最好的效果,“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够到”。一般知识要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突破重点要精心辑选视频、音频、时事、漫画、表格等资料,瓴选举例、计算、讨论、比较、类比、归纳、背诵、默写、练习、角色模拟等简便易行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为学生提供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条件,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让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难点知识帮助学生逐层解剖学习,对于过于偏难而又不是教学重点的可以忽略。教学方法会因课型、教学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新授课宜实施案例教学,教师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和贴近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不由自主地参与教学情境,愿意讲,有话讲;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探究问题,设问口子要小、方向要明、层次要清,激活学生思维参与的广度与深度,防止学生回答不知所措或不知所云的情况;运用布白技巧进行铺垫和蓄势,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以虚引实,让学生更好地经历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情感;进行有效的评价激励,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第六、教学媒介简便。多媒体课件因其直观性、动态性、容量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但不能过分依赖。课件制作要力求图片精彩,画面清晰,布局重点突出,视频、动画长短得当,主题鲜明;减少文字数量,注意线条的粗细,字符的大小,以保证学生充分感知对象,防止学习疲劳。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代表传统的教学思想,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古老的黑板和粉笔依然有其独特的魅力。

量子力学简明教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工电子;多媒体;应用

电工电子专业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规划教学内容,展现信息技术下的教学形式,本文分析了多媒体辅助电工电子课堂教学的优势,总结了“电工电子”课件设计与实施对策,提出了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一、多媒体辅助电工电子课堂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是较为明显的,首先,多媒体技术能提供直观教学,在直观教学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为准确地了解电工电子相关的设计理论知识,而且直观教学能够为物理电学知识提供直观的演示,让学生更快地明确电路情况。直观教学所带来的教学兴趣是其他教学模式所不能替代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通过实物演示、图片等进行直观教学,这些都缺乏动态表现,而多媒体技术能够带来动态效果,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更为明确。其次,多媒体技术能够节省时间,在直观演示的过程中,许多较难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教师板书的时间也减少,因此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实践活动。总之,电子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技术是提高电子电工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电工电子”课件设计与实施对策

“电工电子”课件设计是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关键所在。首先,要保证课件导入式展开。因为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导入教学,导入教学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电工基础》课程中“电场与磁场”的环节时,教师采用多媒体三维动画技术模拟该过程,学生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电场线、磁感线的整体分布及动态变化过程,变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接下来再提出问题,集体探讨。其次,课件要有亮点。课件的内容不是传统教学的“小黑板”,更不是“黑板”的替代品,在设置教学课件的过程要重视内容的闪光点,能够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对于展现某一电子学理论时,通过设计一个拿着荧光棒的小天使来点出“定理”内容等,这些小细节同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课件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课件的基本形式不要一成不变,要保证能够全面展现课件魅力。例如,在教学《电机与变压器》“转差率与转子电路中的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转差率S与转子电路中的频率f2(f2=Sf1)、感抗X2(X2=SX20)等关系问题,教师就可以尝试采用全新的仿真课件,通过对系统内部的直观模拟,具有数字、模拟及数字、模拟混合电路的仿真能力,而且局部专门的电路分析手段,学生感到特别的真实,而且新奇。目前仿真课件Oread,Pspice,

Systemview等,都可以成为多媒体授课的附加模块。另外,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不简单的是进行直观教学,也要重视设计互动内容。

三、多媒体辅助电工电子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辅助电工电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确保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地位。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很多,但是它仍然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教师不可以全部依靠多媒体技术,仍然要重视探究学习的组织等。课堂教学要维持“教师向学生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引发好奇心,然后进行简单的讲解,指出思考方向,再指导阅读教材,发现问题,进行实验,展开讨论,最后小结。”的基本模式。而在整体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起到辅助作用。其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秉承简单明了原则,不要哗众取宠。有些中职电工电子课程上,教师设计了极为精彩的课件内容,但是其内容却往往完全偏离了教材,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虽然兴趣较高,但是实际收获却较少。设计多媒体课件要简单明了,简单是指揭示问题简单,明了是指学生理解明了。

综上所述,电工电子专业强调课程内容与生产服务相结合,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快了解基础知识,形成探究能力,以便毕业后更好地投入生产服务中去。

参考文献:

量子力学简明教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考物理 应用数学 物理教学 能力要求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高考物理这门课程对高中生的能力要求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其中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这样表述的:能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但是:高考物理题不能离开自己的学科特点考查学生的纯粹数学知识。据此,我认为2010年全国理综第25题的参考答案有失偏颇,值得商榷。题目如下:

25.(18分)如图1所示,在0≤x≤a、0≤y≤范围内有垂直于xy平面向外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B。坐标原点O处有一个粒子源,在某时刻发射大量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正电粒子,它们的速度大小相同,速度方向均在xy平面内,与y轴正方向的夹角分布在0―90°范围内。已知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介于a/2到a之间,从发射粒子到粒子全部离开磁场经历的时间恰好为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周期的四分之一。求最后离开磁场的粒子从粒子源射出时的(1)速度的大小;(2)速度方向与y轴正方向夹角的正弦。[1]

参考答案如下:

解:(1)设粒子的发射速度为v,粒子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由牛顿第二定律和洛仑兹力公式,得

qvB=m(1)

由①式得R=(2)

当a/2<R<a时,在磁场中运动时间最长的粒子,其轨迹是圆心为C的圆弧,圆弧与磁场的上边界相切,如图2所示,设该粒子在磁场运动的时间为t,依题意t=T/4,得

∠OCA=(3)

设最后离开磁场的粒子的发射方向与y轴正方向的平角为α,由几何关系可得

在高三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学生对上面的解法望而生畏,更有部分高三物理老师在碰到这道题时或者让学生看答案,或者干脆把这道题删掉不讲。原因是参考答案提出的解法是纯数学上的三角函数问题,大部分物理老师不甚熟悉。我们来看此题的重点求解过程:

由以上解法可以得出结论:2010年全国理综第25题参考答案的解法没有物理的学科特点,把一个较难的物理压轴题变成了一个更难的数学三角函数问题,题目中实际涉及了近20个数学关系式。显然这种参考答案背离了简单即美的物理原则,给师生日常的物理教学增加了教学难度。

我在高三教学中发现了如下简单解法,参考如下:

上述解法,用到了学生初中学过的三角形全等的几何知识,并且特别突出了用勾股定理求半径的基本方法,因此值得师生借鉴和推广。而2010年全国理综第25题的参考答案有失偏颇:参考答案过于繁杂,涉及复杂的数学运算;没有给出物理课上简洁明了的解答。这样的参考答案就会使得本来较难的物理课更加晦涩难懂,没有体现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物理解题思想。从牛顿运动定律到的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理等都说明:规律总是以最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我认为物理高考考查学生的应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就是能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最简单关系式,进行最简单的数学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的简单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表达、分析较抽象物理过程及物理意义、结论等。

参考文献:

量子力学简明教程范文第4篇

一、注重化学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训练,为化学计算夯实基础

涉及初中化学计算的一些重要化学概念,首先要尽可能通过实验或其具体事物分析、概括导出,其次注重概念同化,进行新旧概念对比,弄清相近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存联系,然后加强运用概念的训练,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概念的能力,最后还要加强与基本概念相关的化学用语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独特的学习语言。

实践证明,当学生理解了化学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基本概念,以及化学式含义和化学式前系数的含义等内容后,有关化学式的基本计算就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了;当学生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示反应物及生成物各物质间质量比的含义等内容后,学生基本都能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了;当学生理解了溶液、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也就不再难倒学生了。

二、初中化学计算是化学“量”的思想与数学计算方法的结合,化学计算的关键是化学“量”的思想

各种计算类型在教材上都有相应的例题,它们以清晰的解题步骤阐述了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思想,以简明的解题格式规范正确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表述逻辑思维过程的方式。故而要特别注重发挥教材上例题的作用。如何发挥例题的作用呢?从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学习方法来讲要形成两种策略,即传授性和探究性两种教学策略。

传授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讲授或师生共同谈话或学生直接自学教材上例题等方式,接受性学习化学基本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训练,并通过师生评价或学生相互评价等矫正,让学生掌握化学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化学计算能力。这种方法多数学生能够较快接受,迅速掌握基本方法,效率较高,但少数学生容易因“不理解而掉队”,从此对计算失去信心。

探究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创设真实情境,提出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力图运用基本化学概念完成基本化学计算问题,通过评价矫正不足。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概念或原理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例题中获取方法(不仅限于模仿),把获取的方法运用于问题中并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进行迁移。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悟或体验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自然形成化学计算能力,并巩固学习兴趣。短时间来看,这种策略似乎更费时间,但学生真正运用化学思想和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时,既形成了能力,又保持了兴趣,应该是更有效率的学习。当然,这种策略要求学生的化学概念必须牢固,基本学习方法必须到位,化学学习兴趣必须浓厚,否则课堂教学中容易“冷场”,收不到预想的效果。因而两种教学策略都要根据学生特点而确定,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化学的总复习策略

初中化学的复习阶段,当然主要是针对选拔功能来说的,我认为在复习迎考中有这样几点需要大家加以关注。

(一)复习措施

1.以大部分学生现状为基础,分析教材、学生,研究对策,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2.认真研读中考精神和中考说明,把握走向,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3.分轮次复习,使用盐城中考说明、盐城零距离、中考十三地市试卷,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按单元顺序复习,加强学科知识的联系,使基础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加强对学生三基的考查,及时查漏补缺。

(二)化学复习计划

1.指导思想。以教材、化学课标、考试说明为依据,以“三基”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为重点,以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为方向。

2.复习目标。扎实地掌握三基;形成熟练的科学(化学和生物)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较强的化学和生物能力和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备考策略。

⑴大力强化“三基”,重视教材、课标、说明的指导作用;

⑵强调理性思维,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提高;

⑶构建知识网络,重点内容重点复习,并研究综合能力的提升,加强对学科主干知识特别是知识交汇点的教学,通过对主干知识的教学带动相关知识的全面复习。

近几年中考充分体现了重点知识、热点问题常考不变,如物质结构、酸碱盐、化学计算等。

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重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验技能的描述能力、实验设计的思维能力、实验解释的思维能力。

⑸协同备考,争取整体优势;

量子力学简明教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物质的量》 类比法 简约美

1.主题与背景

广西壮族自治区于2012年9月进入高中新课改,面对新课改,教师们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温度、深度及广度。笔者以旁听的身份在桂林第四中学高一(A)班进行学习观摩,感悟颇深。下面笔者以梁老师设计的“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为例,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想法。

2.教学过程

2.1引课

以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引入:老师有多高?(纷纷猜测,有人说用尺子测量。)

师:工具是尺子,那衡量的物理量呢?

生:高度\长度。

师:长度是一个物理量,它的符号?国际单位呢?

生:L,国际单位是米。

师:单位的符号?(学生边说教师边板演,如右图。)

师:最近学校运动会上,百米赛跑怎么知道谁跑得快?

生:秒表,看谁的速度快。

【展示】一杯米,有多少粒?怎么计量?

生:称量。

师:拿出一粒,称量,天平会有反应吗?

生:多拿些。

师:多多少?

生:100粒、200粒。

师:1000粒、2000粒,到底选择多少为合适?

生:天平能显示数字,可称量就好。

生:方便计算。

师:对,选择合适的数目是关键。有100克的一杯水,请问这杯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

【展示】一杯水(100克)

生:思考(稍许),一杯水的质量除以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等于水分子数。

师:100克水与微粒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肉眼可见的水与水分子间有什么关系?(稍顿)这里引入一个新的名词“物质的量”,字再长,也是一个物理量,一个字也不能少。物质的量是什么呢?

2.2物质的量

教学环节1:

它是架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指导阅读:课本第11页正文第二段文字。

师生通过一问一答的简约形式梳理出了有关“物质的量”的知识主线:物质的量(n)~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0.012kg C所含碳原子数~1mol粒子数~阿伏伽德罗常数(N )~6.02×10 mol 。

教学环节2:

1箱啤酒~24瓶?摇?摇 ?摇2箱啤酒~?瓶?摇?摇 ?摇3箱啤酒~?瓶

【过渡】接着教师写出1molH O,并说明以摩尔为单位时表示微观粒子,而不是宏观物质。1molH O有多少个水分子?(学生根据知识主线得出有N 个)

【板书】

1molH O~水分子~N ?摇?摇 ?摇?摇 2molH O~水分子~??摇?摇 ?摇?摇 1molH O~水分子~?

教师让学生思考,并将思考过程物化成一个公式。

生:粒子数N=N ×n。

师:对,也可以写成n=N/N 。

【过渡】为什么100粒大米和100个苹果的质量一样吗?

生:因为1粒大米与1个苹果的质量不一样。

2.3摩尔质量

教学环节3看图说话:

师:是的,现在大家看课本第12页上面两幅图片,总结异同点?

师:求18gH O的粒子数N,用哪个公式?

生:N=N ×n。

师:求m?

生:m=n×18,m=n×27。

师:这18、27大家是否似曾相识?

生:初中学的相对分子式量。

由此引出摩尔质量,并与学生共同总结摩尔质量与相对式量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环节4:

【展示】一瓶娃哈哈纯净水(596ml)中共有多少个水分子?

生:两名学生上黑板计算。(教师借机叮嘱学生规范书写规范及阿伏伽德罗常数(N )的单位是mol 。)

教学环节5看图说话:

师:观察课本第13页图片,看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看到的信息。

师:对,不同物质,摩尔质量不同。

巩固练习:

通过练习课本“学与问”,再次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课堂小结:一条主线、两个公式。

3.评析

本节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生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表现为以下几点。

3.1简约而不简单

高中化学老师教到《物质的量》这一节时,都有一种“如临大敌”的紧张感。然而梁老师只运用课本的素材就将陌生、抽象、难懂的名词简单明了地传授给了学生。首先体现在引课,通过一系列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例子,让“物质的量”不再那么陌生,并且体会引入的意义;接着,从生活中“秤米”的例子出发,激发学生对于“宏观概念和微观概念之间联系”的思考,建立聚少成多的思维;最后,探究100g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引领学生体验任何宏观物质都是由数量巨大的微观粒子组成,帮助学生建立微观意识,产生如何表达巨大数量微粒的疑问。如此开门见山地将宏观和微观概念作为引子,能够让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在结课中也体现了简约美,一条自问自答的知识主线和两个以物质的量为桥梁的公式高度概括了本节内容并成功突破概念混淆的难点。

3.2注重方法与过程

从学生感性的生活经验出发,采用类比、推导的方法,由已知的物理量一步步推导出阿伏伽得罗常数,摩尔质量等概念,增强了这些概念的内部联系,使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3.3巧用课本插图

梁老师利用简单、明了的课本插图,选择了合适的教学策略,抓住关键,充分挖掘教材插图的内涵,使得抽象难懂的概念变得直观,降低了学习难度,并从多角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与对比分析能力,有效地实现了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3.4控制难度与深度

“随着化学学习的深入,学生理解、应用的能力也逐渐提高。梁老师非常好地领悟了新课改的精神,在这里没有将旧教材中的阿伏伽德罗定律补充进来,因为学习应该在应用中强化,若缺乏应用的任务驱动,则学习效率是低效的。

不足之处:教学中用“打”“箱”这类量词做类比,不知是否会让学生产生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巨大差异感,从而造成强化量词产生负迁移效应,这个问题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