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木雕刻的方法

木雕刻的方法

木雕刻的方法

木雕刻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民居 木雕 技艺 内涵

民居是建筑学上对民间居住屋舍的统称。浙江有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城池,尤其是杭州到南宋时候更是成为了京城,因此,浙江的这些城池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她在古民居建筑的院落庭院的布局组合、外观造型与空间的处理表现、雕刻装饰及地形利用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丰富和实用的经验。这些都为浙江古民居木雕积淀下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浙江古民居是建筑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晶,现在的保留下来的古民居除少量明代建筑外,基本以清代古建民居为主体,这些古民居以宅邸、店铺等市井遗迹为主,古民居建筑中多为木结构,其装饰风格和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主要以木雕工艺为主,这些木雕工艺在古民居建筑中,其重要的装饰表现技法就是对门、窗、房梁、檐廊等木质构件进行雕刻,这些风格、规模、形态各异的古民居木雕,其传承的技艺手法和文化内涵以及木雕背后的各种故事与传说,具有极高的的人文研究价值。

明清时期浙江的古民居建筑,主要以土木结构和砖木混构为主,外部墙体大多是砖石材料,而内部的藻井、梁架、斗、 拱、檐条,以及各种门窗、 屏风、挡板、隔扇等,则全部用的是木质材料,而这些地方又是室内厅堂集中装饰的处所,因此大部分构建都采用了雕梁画栋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也就给了木雕艺人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用武之地。一件件古民居建筑的木雕被广泛施用在木构件上,这些构件经能工巧匠们加工镂雕成各种艺术形象。这些木雕形象既美化了环境,又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同时也在不断陶治着人们的情操。此外,浙江古民居在室内木质雕刻的装饰上面,将皖南民居中各种轻巧秀丽的“轩”恰到好处的运用到了具体室内的空间风格设计上。可以不夸张的说,浙江古民居在造型艺术方面,经历了南北文化的大融合后,出现了极具地方风格的新民居样式。

浙江古建筑运用木雕起源于何时,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据史料记载来看,秦汉时期的建筑就有“雕丹木楹”的木法雕刻,可见历史之源远流长。到了宋代的土木建造类的书籍之中更是详细记载了关于民居建筑木雕的做法和图样,由此可以推论,在唐宋时期,民居中建筑木雕技艺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后至明清两代,民居建筑木雕技艺更为高超,木雕技艺的发展向立体纵深化方向延伸。古民居木雕离不开对木材的慎重甄选,更离不开对技法的综合运用。因为木质纤维的横向结构紧密,这样木材才不容易开裂,木质要较为“细腻”,具有一定的“柔韧性”,这样在上面雕刻用刀才更加运用自如。另外木料的强劲度也十分重要,以确保雕刻好的作品不会轻易跑形。古代建筑类书籍中,对民居木雕的技法描绘得非常详尽,纵观历朝历代浙江古民居建筑木雕,在雕刻技法样式上大致可分为剔地雕法、混合雕法、透空雕法、线雕法、贴雕法等几个大的雕法种类。

剔地雕法:这种雕法是中国传统木雕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雕刻技法,它的雕刻原则是剔除花形以外的木质,使所雕刻的花形样式突出。剔地雕法有两种雕刻手法,一种是混合半开雕刻技法,这种雕刻技法将所雕花样做很深的剔地,再将主要形象进行混成雕刻,形成半立体的物体形象,这些形象常被用在额枋之上。另一种是浮雕雕刻技法,这种雕刻技法使所雕花形样式的周围剔除的不深,使得花样不是很突出,然后在花形样式上作深浅不同的剔地处理,以表现花样的起伏立体的样式效果,还可以在花形样式作刻线装饰,勾勒出花形样式,用以增强作品的装饰表现效果,这些雕刻手法表现出的花瓣轮廓和结构,常被用在装板和裙板的雕刻中。

混合雕法:这种雕法类似于雕塑技法里的圆雕,雕刻出的形象具有三维立体的效果,可以多角度欣赏,常常被运用到民居中的撑拱、垂花等部位,合理巧妙的运用混雕技法,可以将所塑造的形象刻画得非常细腻生动,充满生气和活力。

透空雕法:是将所要雕刻的木板刻穿,造成全方位的穿透,然后再使用剔地刻法或线雕刻法。这种雕刻技法需要木雕艺人有高超娴熟的技巧,完成后的作品正反两面都可以欣赏,设计雕刻出的花卉作品枝叶穿插流畅自然,花瓣卷翻自然舒展,这些样式在花罩、挂落、雀替、木门窗中被广泛使用。

线雕法:通常用刀刃来雕压花纹,这种雕法讲究刀功技法,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此外,这种雕刻技法对于形象的勾勒和花纹的刻画有着重要作用,所雕刻表现出的雕刻纹理效果,具有极强的景物的质地感。线雕法一般用以易于表现物像的外形,同时也可以增强物像的装饰效果。

贴雕法:这种雕刻技法是后期雕刻技术创新的成果,主要是将雕刻好的图案纹样直接粘贴到建筑构件中去,通常情况下一些难以做剔地的刻件和连续纹样,以及轴对称的构件都可以利用贴雕法来完成,在工艺制作中,不但可以省工省料和便于制作,而且其艺术表现的效果绝不会逊色于其它的浮雕形式。

综上所述:浙江古民居中的木雕技艺表现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直观反映了当时中国建筑技术和艺术所结合的伟大成就,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同时,浙江古民居木雕中所表现出的精致古雅,构思巧妙的设计美观,和中国传统的人文历史内涵的积淀分不开的。可以说,浙江古民居中的木雕作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一方面起到了装饰美化建筑的效果和作用,另一方面则折射出寓意、象征和祈愿的精神内涵,这种内涵以直观的形象表达非物像本身意义的作用,让其艺术特色和美学意蕴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审美定向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古民居木雕艺术》编著 许邵仑 江苏人民美术

出版社 2006.2

[2]《东阳木雕》龚明伟 编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8.5

木雕刻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浙闽建筑;木雕;传统文化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4-0078-03

我国浙闽地区的建筑里里外外都散发着一种朴实的美,这种美源于建筑无华的色调,源于建筑平和的气质,更源于檐下梁上精致的木雕。浙闽建筑的木雕依附建筑实体,结合各装饰构件的造型量材加工,巧妙地装点着建筑的梁枋、斗拱、檐柱、门窗等各个角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装饰艺术。

一、浙江建筑木雕

浙江的传统建筑保存较好且木雕装饰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阳、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就建筑木雕来讲,以东阳地区最为出色,浙江各地区、安徽及江西的传统建筑,甚至北京故宫建筑木雕的雕刻手法及布局特点皆受到过东阳木雕的影响。宁波最有特点的建筑木雕当属朱金木雕。温州木雕以黄杨木雕最具代表性,黄杨木雕主要以器物和家具装饰木雕为主,其建筑木雕受东阳木雕的影响比较明显,在这里不作重点讲述。

(一)东阳木雕

东阳木雕源于浙江省东阳市,以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雕饰精致而著称。东阳木雕发源于汉代,最迟在唐代已经开始用于建筑装饰,在明代形成独特的风格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并开始影响本省其他地区建筑木雕的发展,至清代中期达到鼎盛,其影响蔓延到全省各地及苏、皖、赣等地,甚至成为紫禁城建筑木雕的主要组成部分,据《东阳市志》载“清嘉庆、道光年间,400余名东阳木匠、雕花匠参加北京故宫修缮。”

东阳木雕的兴盛与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首先,东阳地处浙江中部,气候温润,盛产木材,为木雕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自然资源。其次,东阳地理位置较为封闭,民风质朴,当地―直保持着门第、宗族、民风等传统的价值观念与生活习惯,形成了特定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成为东阳木雕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资源,如懋东地区为嫁娶、祝寿、迎神、祭祖等民俗活动而建造的大量“祠堂”“花厅”等,正是建筑木雕最集中的展示场所。再次,东阳人多田少,农业生产力严重不足,宋代开始就有“东阳帮”木雕工匠群体脱离农业,专事匠作且手艺世代相传,形成了多层次精雕细刻的特风格,促进了东阳木雕技艺的提高与传播。

目前,东阳传统建筑中属明代者不40余处,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也有百处之多。在这些建筑中,宗族的荣耀名声、伦理教化皆物化在了美轮美奂的木雕装饰中。

东阳建筑的外檐雕刻有十多种雕刻手法,包括浮雕、镂空雕、圆雕、半圆雕、透空双面雕、阴雕等,尤其以综合数种雕刻技法的平面多层次雕刻见长。这些技法因地制宜、因材施艺,根据实用性、艺术性应用于建筑的不同部位,既有传统中国画的线条之美,又有木雕的刀工之湛。雕刻刀具也成熟完善,有平凿、圆凿、三角凿、雕刀以及蝴蝶凿、翅头凿等。

东阳建筑木雕讲究“刻花要吉利,才能合人意;话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其表现题材多是人物故事和吉祥图案,内容包括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祥禽瑞兽等,特别是戏曲、历史、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情节是东阳建筑木雕的特色,人物造型多采用夸张的戏曲亮相姿态,头部比例被夸大,头像多做脸谱化处理,正面人物一般是英姿勃发的英雄形象,反面人物则猥琐闪烁,面目可憎。这些构图完整、刻工精致的人物场景木雕,不拘泥于空间或时间的限制,在一个空间中表现多个画面和场景,注重相互间的呼应和联系,把不同人物的衣着、体态、神情刻画得生动传神,再衬以亭台楼榭与山水林木,人景相融,烘托出一派和谐完美的生活场景。此外,东阳木雕的抽象几何图案也十分精彩,按照民间工匠“以方为基,剖方为圆,方圆成角,分格成边”的创作规律,形成了回纹、冰裂纹、菱形、方胜、盘长、百结等多种常见图形。各种图案雕刻精细处缕缕须发、片片瓦砾、花之脉络、兽之鳞甲,都清晰可见,令人赞叹。另外,东阳建筑木雕很少大面积设色贴金,多是保持本色,经过历史的磨砺,既保持了原木材的质感,又显得古色古香。

就建筑木雕的具体布局,东阳建筑雕饰讲究“明精暗简”,形成了“粉墙黛瓦的‘马头墙’,镂空‘牛腿’浮雕廊,阴刻雀替‘龙须梁’,山水人物雕满堂”的特点,外檐梁、柱、檩、工、牛腿、檩头、门窗、隔扇雕刻极为精致,复杂的百工“牛腿”、百工窗尤其常见。相对外檐木雕,东阳建筑的室内木雕则相对简朴,室内隔扇、挂落、藻井等雕饰简单大方为美,较少过分的雕琢。根据建筑部位的不同,其雕刻手法和雕刻题材也会有所区别。如位置较高的桁梁雕刻,不会碰触损坏,采用高浮雕、镂雕等立体效果更强的雕刻手法,图案一般为龙凤、狮子或吉祥花卉等。牛腿是檐柱上方托住横梁的“替木”,正所谓百工牛腿,这是东阳木雕最精彩的地方,一般采用圆雕和镂雕相结合的技法,雕刻层次较多,难度较高。其主要表现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戏曲故事中的人物或狮、鹿等吉兽。隔扇和门窗雕刻集中在绦环板、裙板和隔心上,绦环板及裙板雕刻面积较大,以情节性较强的人物故事为主,雕刻手法多为浅浮雕。隔心结构一般是在棂条搭建或木板镂雕花纹,也有做工精细者在镂雕花纹中心镶实木雕刻。

(二)宁波朱金木雕

朱金木雕是木雕和刷漆相互融合,同时还要嵌螺钿或贴金银箔的木雕工艺,以器物和佛教造像为主,应用于建筑装饰者较少,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的漆金木雕。据考古资料推测,宁波的朱金木雕应当始于唐宋时期,应用于建筑装饰大约也始于此时,主要用于官府、宫殿以及敕建的寺庙和亭阁。至明清时期,民间祠堂、家庙、戏台的门窗梁柱也开始漆朱贴金。如宁波的庆安会馆、秦氏支祠的漆金木雕,遍施于梁柱、牛腿、梁枋等建筑的整个木构架,内容多是喜庆吉事、民间传说等,具有宁波独特的地方风格,艺术效果十分华丽。

朱金木雕既讲究雕工又讲究漆工,雕工认为:“七分雕刻三分漆”,漆工则认为:“三分雕刻七分漆”。雕刻以樟木、椴木、银杏木等优质木材作原料,综合运用深雕、半圆雕、透雕等多种技法,讲究依物象形,精雕细琢,不留凿痕:亭台楼阁、树木山石轮廓清晰,层次丰富;人物雕刻多取自京剧人物的姿态和服饰,讲究立体传神,文要雅,武要威,衣褶线条流畅,动作静中有动。漆工工序也极为复杂,打磨光滑后上生漆,生漆磨光后涂饰朱漆,然后描金纹,最后贴金,丝毫不能大意。

二、福建建筑木雕

受多山、多水、临海、内陆等不同地形地貌的条件,交通便利或堵塞带来的贫富差异,不同民族的方言或习俗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福建各地建筑可谓千姿百态。闽西、闽北与闽东、闽南的建筑风格及建筑结构有很大差异,闽西、闽北地处山区,强调建筑的群体景观,稚拙自然,闽东、闽南沿海地区及闽中,地处平原,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其建筑风格精致纤细,人工雕琢味更浓。其中闽南、闽中地区是福建建筑木雕发展和保存最好的地区,尤以泉州、漳州及福州、莆田等地最具代表性。

闽南及闽中传统建筑以亭、台、楼、阁和住房组合在一起,宅院外观重楼飞檐,屋角高翘,轮廓线优美而丰富,屋顶以青瓦覆盖,雕饰华丽,正所谓重楼飞檐,青瓦翘脊,美不胜收。建筑装饰木雕一般集中在梁柱、斗拱、垂花及门、窗、隔扇等构件上,保留原色的较少,通常是雕彩结合,在木雕表面再施彩或髹漆贴金。其中贴金装饰的木雕又称为金漆木雕,多运用于垂花、瓜柱、门窗等当眼处。其工艺复杂,雕刻成形后要经过填料、髹漆、贴金几道工序才能完工。填料,是用生漆调和石膏粉,抹平木雕表面的裂纹或洞眼,再打磨平滑。髹漆,是在填料抹平后的木雕表面髹红色漆,使木雕表面更加光滑以及防虫、防潮。贴金,是在木雕表面红漆未干时,利用红漆的粘性,将人工捶打而成的薄金箔层贴饰在木雕表面。

闽南及闽中建筑木雕的题材非常广泛,有历史人物、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祥禽瑞兽、八宝博古及几何纹饰等。纹样的选择一般根据装饰构件的部位而定,在建筑构件中相互连接的部位或狭窄的位置,以程式化的几何纹样为主,如云纹、雷纹、冰纹、拐子纹、套方等。面积较为开阔的梁枋以及隔扇等部位,题材和纹样则人物故事、祥禽瑞兽、山水花乌、祥瑞宝器、福禄寿喜等一应俱全。无论选择哪种纹样,皆构图饱满,极具装饰感,在画面布局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采用平铺式构图,较少重叠,借鉴中国画散点透视的做法,尽量将不同空间、时间的人物和场景同时铺陈在一个画面中,营造热闹的气氛,各种人物、亭台、树木、楼阁虽有远近高低之别,但无近大远小之意;二是梁枋、花罩等建筑构件的木雕多采用对称式结构,主体物象居中,按照“之”或“S”形展开,引导观者视线轻松了解画面主要物象或情节。次要物象以主体物象为参照上下或左右对称,人物对人物、吉兽对吉兽,花鸟对花鸟,使所列物象多而不乱。

就建筑部位来讲,闽南及闽中地区传统建筑的木雕,当属梁架木雕最为出色,各种人物故事、祥瑞乌兽、车马宫阙等,复杂而生动的雕饰在梁架的各个部位:直接承受重量的梁、柱、檩等大木构件,一般雕刻简单的装饰线脚或不施雕刻。次要承重构件如斗拱、瓜筒、狮座等作浮雕装饰,如明代永乐年间重建的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其前殿斗拱上浮雕了24尊“嫔伽”,或持砚挥毫,或持笙吹奏,或怀抱琵琶,面容姣好,体态丰腴,展现了闽南木雕技艺的精湛。非承重的装饰构件如垂花、雀替、束随、门簪等多为透雕装饰。如梁柱相交处的雀替,一般透雕刻成鳌鱼形状,头似龙首,身似鲤鱼批鳍,四周衬水生动植物,十分精美。在上述梁架构建中,较醒目的部位,如浮雕的“狮座”或透雕的托木、垂花等,常使用金漆木雕,观之富丽堂皇。

木雕刻的方法范文第3篇

东阳地处浙中丘陵,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百姓时为衣食所苦。独特的地理资源环境,形成了东阳男人读书做手艺(不能读书就学手艺)两条路的成才现,手艺是东阳男人的吃饭本钱。《东阳市志》载:“南宋以降,北方氏族大量迁入,‘百工之乡’逐渐形成,民俗随之日趋丰富和揉杂。显著者为由‘不想去其乡’,‘不事文饰’,‘不习工商’到外向开拓,涉洋出海,兴学重教,负笈从师和百工竞技的关系全局的历史性转变”。早期东阳人外出打工,以替人造房子为丰,造房子以泥水,木匠等大手艺为主,随着分工的细化,木匠又分大木(造房子)、细木(做家具)和雕花匠。早在南宋时期,以木匠、泥水匠和雕花匠为主体的“东阳班”就与“宁渡帮”、“苏南班”并称江南建筑三大“班”。这正是东阳“三乡”(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

明清两代,“东阳班”创造了有“东方住宅明珠”之称的东阳古民居建筑文化。东阳木雕是从建筑雕饰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用材、雕技、题材和表面处理工艺乃至审美情趣都与东阳古民居的建筑文化蕴涵交融,互为因果。东阳古民居建筑文化成就了以平面浮雕和“白木雕”为主要特征的东阳木雕地域特色。

1、平面浮雕是东阳古民居建筑文化的产物

东阳术雕以平面浮雕为基本雕刻技法,是一种装饰性浮雕。

唐宋时期,东阳木雕主要应用于以圆雕为主要技法的佛像等宗教用品。宋代,雕刻开始应用到刻书雕版,至南宋进入全盛,为世人所重。雕版刻书,已经属于平面雕刻。明代,东阳木雕全面应用于建筑雕饰,古民居的建筑雕饰成为东阳木雕的主要载体。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结晶,是艺术和生活的空间载体。国家文物局专家杜仙洲先生诗赞东阳古民居:“粉墙黛瓦马头墙,石库台门四合房,碧纱隔扇船篷顶,镂空牛腿浮雕廊”。足见东阳木雕在东阳古民居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筑雕饰不仅品类繁多,更要求其把实用性、坚固性放在首位,加上建筑雕饰视角上的单向性,平面浮雕无疑是自然而然的选择。不同部位的雕饰又对雕刻深度有不同的要求,促使艺人们将平面浮雕细化为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透空雕、阴雕、圆木浮雕等多种技法。如容易触摸损坏的门窗锁腰板雕刻以薄浮雕、浅浮雕技法为首选,视角高远的屋架撑拱则以深浮雕、镂空雕技法更合适,而具有采光通风要求的格扇窗心自然非透空雕技法莫属。

正是由于建筑雕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促进和发展了东阳木雕雕刻技法在平面浮雕基础上的全面性和多样性,使得东阳木雕表现手法十分丰富,市场适应能力特别强。平面浮雕雕饰部位多寡简繁可以任意增减取舍,作品的形状大小可以任意拼接组合,凡能人诗人画的题材均可雕刻,大到宫殿庙宇小至案头摆件几乎无所不能,巨大的市场空间,是东阳木雕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是其成为当今国内产业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木雕流派的内在条件和艺术天赋。

2、“白木雕”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布衣文化”

与潮州金漆木雕和宁波朱金木雕的金碧辉煌不同,东阳木雕追求一种清淡素雅的格调。东阳木雕选用樟木、椴木等色泽清淡、纹理精美的木料为雕材,并采用“清水活”(“清水活”,油漆匠术语,相对于“混水活”,指不上色或上浅色以保留原木本色的油漆工艺)表面处理手法,保留了雕材本身纹理色泽的自然美,故又称“白木雕”或“清水白木雕”

东阳木雕“白木雕”手法的形成,源于东阳的古民居建筑。农家民居不可能像宫殿祠庙一样装潢得金碧辉煌,东阳民风简朴,古民居雕饰大都不作表面处理,是真正的本色木雕,是一种简约朴素低成本的美。从这一角度而言,可以说东阳木雕是一种本土的“布衣文化”。东阳本是人文荟萃之地,这种素雅的“布衣文化”恰与江浙文人雅士清高隐逸的审美情趣相契合,得其肯定和极力推崇,形成了有利于这种“白木雕”手法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当代的“白木雕”已经成为一种艺术风格,工艺层面上也从建筑雕饰的本色木雕,发展到现代的“清水白木雕”,很多时候需要通过巧妙的上色处理来达到本色木雕的效果,将崇尚素淡清雅的“布衣文化”发挥到了极致。

3、东阳木雕以地域特色为内因条件的艺术风格,在继承与创新中独树一帜

东阳木雕以构图饱满大气、层次丰富细腻、图像写实传神、做工精雕细刻、清秀典雅耐看、欣赏与实用完美结合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木雕界独树一帜。这种艺术风格是建立在以平面浮雕和“白木雕”基础之上的,同时,又随着时展和风尚变化与时俱进,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

木雕刻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木雕技术 项目教学 大学生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30-02

木雕艺术品是广受大众喜爱和收藏的工艺品种类之一,在中国的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以高度娴熟、精致的工艺技术与具有民族特色的典型艺术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品。它是我国重要的雕刻艺术门类之一,我国也是世界上将木雕艺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建筑装饰方面最广泛、最集中的国家。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选择农耕生存方式的民族之一,其大地文化与土木情节塑造了华夏民族对自然生命的眷恋之情。而我国幅员辽阔、气候适宜、木材丰富。可想而知自从有人类以来,在这块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对木材的广泛利用。中国木雕深邃悠远,并始终伴随着历史的步伐,默默的存在在天地之间。大到殿堂楼阁,图腾造像,小至案几陈设、小品物件,都有木雕艺术深沉的痕迹。在我国最著名的四大流派是被称为“中国四大木雕”的乐清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东阳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在我国台湾,除了本土的木雕技术外,大部分木雕技术都来自中国大陆,而这些技术在闽、粤地区,主要为建筑装饰,寺庙雕刻神像及针对富有人家进行服务。亚洲的泰国木雕具有浓郁的东南亚风格,比较闻名,雕刻原材料以柚木为主。民族传统木雕风格主要是西非雕刻,小雕像和面具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具有悠久历史的木雕创作手法,拥有古老的传承,散发出迷人夺目的光彩。我国南方的木雕技术的发展与传承在传统文化的承袭上,更胜北方一筹。

木雕家具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尤其在民间无论是床橱箱、桌、椅等都习惯用木雕装饰。利用木雕艺术装饰的家具摆设于厅堂、卧室,具有古朴、典雅的风味,给人以美的享受。木雕工艺在家具雕刻上的应用最为广泛。我国绝大多数的古典园林里都陈列着雕刻家具,尤其是苏州园林里陈列那些名贵家具如台、凳、桌、椅、几、案、屏风等无不雕刻着精美典雅的图案花纹用木雕艺术装饰的家具,具有古朴、典雅的风格。我国出口红木家具,由于其造型古朴秀雅,雕刻精细动人,具有独特的东方民族风格,深受海外朋友的欢迎。木雕工艺在我国流传范围很广,如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广东、上海、北京等地。我由于各地区的风俗习惯及人们审美情趣的差异木雕家具无论从木工制作的造型及雕刻装饰的图案花纹和雕刻技艺都各具特色。如北京的木雕家具,用的主要是高级硬木,在表现手法上无论是圆雕、浮雕或镂雕等都很成熟,其中最富有特色的是龙、凤图案及一些吉祥图案。雕刻凿口利落,层次多,具有立体感,艺术上古雅、淳厚。苏州的红木雕刻家具和浙江东阳的木雕家具可谓举世闻名。苏州的红木雕刻家具端庄、简洁雕刻的图案花纹古拙、典雅;而浙江东阳的艺术雕刻家具则精美别致,雕刻技艺精湛,图案花纹细腻入微;广州的红木雕刻家具却另有一番趣味,造型简练、古朴、图案花纹清秀淡雅。木雕家具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尤其在民间。无论是床、橱、箱、桌、椅等都习惯用木雕装饰。利用木雕艺术装饰的家具摆设于厅堂、卧室,具有古朴、典雅的风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木雕刻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徽派木雕;空间设计;应用

一徽州木雕艺术的形成

徽派建筑以高大的马头墙和白墙黑瓦为特色,以三雕闻名于世。在明清时期民间的建筑制度相当严格,虽然徽商富甲一方可是鉴于规定都不敢有所逾越,正因如此富商们便将自己的宅院营造得小而精,注重内饰的雕刻,将徽州民居成为三雕的瑰丽载体。三雕中又以木雕为主,现存的数量多且艺术价值高。徽商的经济勃兴和徽州文化昌盛的现实基础造就了徽州木雕连续几个世纪的辉煌,徽商的“贾而好儒”的文化精神成就了徽派木雕艺术的独立性格。宋元以后,大批的徽人外出经商,在长江以南一带形成了“无徽不成镇”之谚。大部分徽商都是亦商亦儒,拥有较高的文化层次。他们仰仗官府的势力让徽商的经济迅速崛起。到明清时期,徽州商人已形成势力较大的商圈。为了光宗耀祖纷纷回乡一掷千金地修建宅邸、祠堂。碍于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徽商不敢越礼,因此修建宅邸的争奇斗艳不在于规模的大小而在于雕刻是否精致,追求工艺的典雅。这样促使徽州木雕工艺在竞争的机制下越来越趋于成熟和完善。黄山宏村的承志堂建于清末。由二十多个工匠历时四年雕刻而成。在“程朱阙里”自称的徽州,徽商的崇儒思想让徽州木雕成为儒家礼教思想的文化载体。经济的富裕促进徽文化的全面发展,作为代表之一的新安画派对木雕的工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清朝后,徽州宫刻、坊刻、家刻继续独占鳌头,戏曲插图及砚谱和画谱中更是产生了许多传世佳作。徽州刻工的高手均是技艺高超,无论是人物故事还是山水宫室都栩然如真。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徽州版画的艺术成就更是完善丰富了徽州木雕的工艺技巧。

二徽派木雕的艺术价值

1.艺术题材与文化载体。

徽派木雕的艺术形式多样,常见于建筑的架梁、楼层栏板、窗户、栏杆、梁托等处。[1]天井四周的架梁上以及宅邸中的屏风、桌椅、床栏上都体现着木雕的风采。徽派木雕的题材丰富、技艺娴熟,通过线刻、圆雕、浮雕、透雕的综合应用表现画面的内容、雕刻工艺和构图的完美。木雕的题材主要来源于文学故事和民间传说以及徽州的山水风光。徽州木雕的图案多数表达着吉祥和人们的美好愿望。图案的表现形式朴实大方、一目了然,主题围绕着“福、禄、寿、喜、财”展开。

2.徽派木雕的艺术特征。

(1)鲜明的区域特征和时代特点。在明清时期,由于自然及人文环境的不同,经济基础的发达,徽州木雕已经成为了木雕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徽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达和富裕更是成就了徽派木雕的热情饱满进取向上的基调。在宋代之后,人物画开始走下坡路,直到明清更甚,画作的人物塑造能力很弱并受当时戏曲与小说中弱不禁风的病态美影响。徽派木雕却不受其干扰依旧是凸显着健康洋溢的审美情调。时至民国之后,徽州木雕中自信的艺术感觉也伴随着徽商的日渐没落而逐渐消失了。

(2)构思与布局的精妙。徽州木雕有着十分高超的总体设计规划,每栋民居的内容与风格都有着明确的创作倾向。每栋民居中的雕刻都透漏着宅邸主人的气节。在绩溪县胡适的故居中,厅堂门壁上刻着的《兰花图》和平板上雕凿的“兰为王者冠,不与众草伍”的诗句体现出主人清丽脱俗的君子气节。大部分读书人的住宅都会选择在天井的隔扇雕刻上以诗教为内容的唐诗选刻木雕组画,东西雀替上大都雕刻着蟾宫折桂和魁星点斗,窗户的栏板上分别雕刻着府学、社学、书院和私塾。木雕匠人们设计的布局十分巧妙,直奔主题,用简约的手法就能扎住人物或事件的特征。木雕在情节处理的方面继承了汉代壁画的整体风格,选择具有戏剧性的事件为素材,构图布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可以在一副木雕作品中展示多个故事情节,出现多个故事人物。

(3)丰富的雕刻工艺与材质。木雕艺术区别于绘画艺术,它要求匠人们用所掌握的工艺围绕一个“雕”字将平面设计与空间构造相结合。木雕工艺中有圆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镶嵌雕和多层雕刻。其中常见的是多层雕刻,雕刻的技艺也各有千秋粗放的、精细的、严密的。[2]徽州木雕在材质的选择上也不像潮州木雕和湘雕那样挑剔,既不追求木材的名贵也不在乎木材的质地,甚至还能运用有些木材的肌理纹路来造型。[3]徽派木雕的因材施艺使得它在众多木雕流派中能够源远流长并脱颖而出。(4)形式美与装饰美的结合。徽州木雕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讲究营造意境美。从明代到清代,木雕的风格从粗放到细腻繁复。徽州木雕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形式语言,比如,有时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花朵雕刻得比人都大;有时,也会运用暗喻的手法,用仙桃暗喻长寿,用石榴喻示多子。[4]为了与徽派民居的白墙黑瓦相结合,徽州木雕更是在题材和工艺上追求装饰美。这种装饰美体现在徽州木雕对线的运用上,用线的造型巧妙地处理单一的画面边框,用线的长短粗细展示木雕作品的律动。在木雕的色彩上,为了凸显材质的肌理或纹路很少施以重彩,一般常用红色、黑色和金色。

3.徽派木雕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徽派木雕艺术也可以说是传统民间艺术门类中最“中国化”的艺术形式之一。西方人对中国木雕匠人的工艺所惊叹叫绝,称他们为“艺术魔术师”。木雕艺术在中国传统装饰设计构成形式中,也是最具有现代设计语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当中所包含的现代艺术的许多特征,非常值得我们在现代设计中使用、借鉴。

三木雕艺术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1.中式风格的典型特征。

在徽州明清时期的民居中,木雕大多用来表现建筑装饰,根据所处建筑的不同位置刻绘不同的内容和布局。出现最多的地方是梁架、梁托、雀替、门窗和栏杆上。虽然在建筑中的木雕处于装饰位置,但是也要和建筑型制保持一致符合其所处位置,比如梁托和雀替就不易采用多层雕刻手法。建筑围护体系中的门窗也是徽州木雕艺术存在的一部分。一些实力雄厚的徽商讲厅堂门窗的棂花和下半部分的裙板也做成木雕的形式,甚至还进行多层雕刻。徽商们在内部装修上的争奇斗富也是心思用尽,室内的隔断也成为一个很好的媒介。罩和博古架是隔断的两种具体形式,罩通常采用浮雕和透雕的雕刻手法,上面的图案也内容丰富,几何纹、动植物、人物像精美绝伦。[5]在徽派民居的家居中木雕的应用也相当广泛,虽然没有太多的繁复纹样又朴实无奇却是暗藏着微妙的雕刻手法,在这些木雕纹样中蕴含着儒商的思想和信仰。木雕的楹联也是徽派古民居中的一个重要装饰,“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语言说明深刻的道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引导。[6]楹联以木雕的形式出现在徽派古民居中,这不仅仅是木雕文化与徽州人民思想文化的结合,也是完好地保存了木雕原有的本质,应将其完美地呈现出来。

2.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木雕艺术在封建时期由于礼制只是为少数富有的商人及贵族所用,沿袭至今,徽派木雕艺术已经被现代家居设计所借鉴,在现代兴起的中式风格的家居装饰中,将徽派木雕艺术与现代家居紧密结合,完美地表现在室内背景墙、隔断、家具、吊顶以及门窗上。这样的古今结合,使得现代家居设计既现代简约又透漏着古色古香的韵味。现代家居设计中将木雕艺术与人体工程学相结合,剔除木雕的冷硬,融入现代生活的实际需要。中式风格的家居装饰中要在过去风格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元素,雕刻家具的造型和色彩给人的感觉比较醒目,所以在整体布局上可与现代家具按7:3的比例来摆放。这样的格局既能在居室中增添古典韵味又能保持现代感。木雕艺术还应用在家居的陈设品上,例如室内的壁挂、屏风以及摆件上。可根据居室的墙面大小选择壁挂的尺寸,壁挂的内容一般多是古典名著或神话故事。屏风属于室内隔断的一种,在室内雕刻上可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镂空雕或浮雕。一些精致的小摆件也可选择木雕作品,将实用和观赏相结合。在室内装修中,徽派木雕艺术在窗户的装饰中也很受欢迎。例如雕花窗,造型为方形、圆形或是菱形,不但装饰了墙面还隔断了空间。现代中式风格的家居设计中可以在吊顶、隔断、墙面布置、门套窗套的设计中糅合木雕元素,将传统木雕的刻板用现代的极简风格所取代。

3.在商业空间中的应用。

木雕艺术近几十年来在商业空间的应用方面越来越多,大量的酒楼、茶馆在设计装修时也广泛采用。多采用中国传统的木构架构筑室内藻井、天棚、隔扇、隔断、窗棂以及传统的木雕桌椅等;并运用对称的空间方式,以营建雅致宁静、古色古香的氛围。在中式餐饮空间设计中,木雕艺术体现在具体的家具上。如分隔空间的屏风,大多采用镂空雕花设计,不但整体效果上起到了装饰作用,也在视觉上产生了开阔、通透的效果。餐桌的选用上也大多采用木雕的大八仙桌与太师椅,这与随处可见的木雕家具相得益彰,营造了高雅、宁静的中式餐饮空间环境。

四结语

徽州木雕之所以能在所有的木雕流派中源远流长,这与它在作品中展现出的与时俱进、反应徽州社会生活的题材有关。木雕的图案都寄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和精神追求,不管是祈福的还是吉祥的或是喜庆的都蕴藏着徽州文化的传统文化内涵。木雕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其精致唯美的造型上,而且也体现在其对历史和文化的提炼和凝聚力上,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精神。通过对徽派木雕的艺术语言及装饰特点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做了较深入的研究,现代空间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但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还能增强现代空间的文化艺术氛围。

参考文献

[1]曾芳萍,何建波.小议徽州木雕[J].艺术研究,2012(3):64-65.

[2]杜文超.传统木雕文化艺术研究及其在室内设计的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08.

[3]孟卫东.徽商对徽州木雕性格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1(3).

[4]孙丽莎.木雕“百子闹元宵”及明清徽州木雕兴盛原因初探[D].安徽大学,2010.

[5]许艳敏.建筑装饰-徽州木雕艺术探索[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