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李家大院木雕装饰艺术的风格特点

李家大院木雕装饰艺术的风格特点

李家大院木雕装饰作品题材多涉及中国传统的多子多福、富贵平安、耕读传家等吉祥含义。其木雕装饰因装饰形式的精美、题材的广泛,在山西诸多的民居中脱颖而出、独具特色。木雕装饰作品不仅题材丰富,而且其装饰形式所选用的素材也极其丰富,人物、植物、四蹄类动物以及几何纹样等等都是木雕装饰中常用得备选素材。李家大院木雕艺术风格在造型上,集中体现于注重形象上的刻画及体积感的塑造。人物造型不论形体大小、繁简,均处理得当,着重对人物的头部、手部及衣着进行刻画,其五官细节均清晰可辨。人物具有丰富的表情姿态和活灵活现的神态精神。

对于人物不同身份的长幼与尊卑,木雕装饰采取了具体的区分作法,长尊者根据构图比例适度加大,或将其放置于构图中的中心显眼地带,比如李氏宗祠门楼木雕“二十四孝图”中心位置所刻便是一位长者,其他较长者也依照长尊者比例适度处理较大,而晚辈尺度则相对进行较小设计,因而明确了其主次地位。所有人物动作带有明显的主题性、情节性,其根据不同的题材和内容来确定动态的走向和幅度。动态演绎地生动自然、幅度利用地恰倒好处。所有人物衣着刻画进行了简练、概括的处理,往往仅在关键部位做明显结构的转折性交代,目的是通过衣着的简化处理更加突显人物的神态与表情。其人物刻画在总体上体现出了主次分明,形神兼备的特点。

李家大院木雕出现的动物多以四蹄类为主,例如在同德堂所刻门楼木雕中便全部运用了狮子作为素材;在李氏宗祠门楼木雕中运用了象和牛两种素材。所有雕刻的动物形态均自然、优美,结构比例也较为准确。动物造型多具有简洁生动的特点,动物的头、足、尾部分往往做为重点的修饰部分,也强化了骨节处的处理。虽然李家大院木雕中出现的动物数量众多,但其除了为了整体构图平衡、稳定、对称的需要,大多动物都有神情或动态上的区别变化。李家大院木雕中出现的植物种类也极为繁多,例如:松树、竹、梅花、佛手、柿子、桃、石榴、葡萄。除了将进行描摹现实物象作为其共同的刻画特点以外,注重提炼与加工,对植物进行概括化的形体加工也是其明显的特征。在进行加工雕刻时,对于植物往往注重采用因地施材的手法,装饰依然要根据结构和部位的不同来对植物进行不同的选择。比如藤蔓类植物素材多被选为在没有装饰纹样的约束下进行主体加工,从而也增强了装饰的动感。与此同时,追求写实性,也是植物造型上的一大特点。

其他装饰纹样主要包括自然纹样、几何纹样等。这些纹样在构图中分别起到不同的作用:多为分割或包围。除此之外,也有纹样同具体的雕刻饰物有机的、错落有序的结合起来,有开有合,有凸有凹地将具体部位和内容灵活的加工和组合在一起。总体上,李家大院木雕装饰艺术提现了中华汉民族装饰美学上的高度统一,即汉民族的装饰题材与建筑的装饰题材的完美统一,形态各异的形式也明确地反映了清代于建筑装饰题材上所遵循的审美风尚。造型上,形体和神韵相结合;构图上,观感舒适度、尺寸比例、均衡以及对称为主要原则;形式上,线面结合,主要对象通过线面来映衬,强调不同因素有机的构成;效果上,动中亦静,虚中有实,注重局部与整体的和谐统一。李家大院木雕装饰的审美价值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传承中,始终体现着的“善”和“美”的主题,渗透着独特的情感与魅力,并成为民族审美意识的突出体现。古人所秉承的中和、意境、风骨、气韵等审美范畴,以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标准,并强调天人合一、美善合一、行神兼顾、文质兼顾,旨在将物象转化为意象,通过意象表达思想感情,并力求达到形与心、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的艺术美。李家大院同样具有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其木雕装饰也就同样具有古时代装饰的审美特征。例如为了表达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常用葡萄、石榴等多籽植物做装饰素材;为了表达福寿双全的吉祥意义,常用福手、蝙蝠等同音字的实物做装饰素材。

李家大院的木雕多为浮雕,工艺技术多较为复杂、具有较高的雕刻技巧要。在美学手法上能够做到写实与装饰,装饰功能与独立欣赏矛盾中求得共存与统一,由此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文化中所追求的最高准则“中和”。作为古代艺术的最高审美追求,其准则充满着辩证的思维。它要求艺术作品在美和善、刚和柔、文和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不能偏废,不能无所不用其极,而彼此照顾、彼此协调、彼此制约。中华民族在艺术创作探索中对美之“中和”的极致追求,也体现着最高标准的中国古代艺术鉴赏。当然达到这个要求是其建筑装饰的目标,体现的也是对这一目标的极力追求。李家大院木雕装饰艺术的美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集群中美学智慧的彰显。将其归纳总结,便是将客观的自然之象与人的主观意识情感结合,以装饰的形式使其规律化、程式化以及抽象化;采用了融合有变形与夸张、写实与写意等多种手法于一体的统一,达到了明清时期所集中体现出的以象征和寓意来表现情感内涵;将民间风俗、人文情感融汇在一体,充分展示了民间技艺的高超水平和不断追求的自由浪漫精神。

作者:张伊楠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