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

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

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

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政策;“新常态”

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也逐渐呈现出一种“新常态”:在发展环境方面,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正由高校为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要求高校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在发展方式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正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要求高校将工作重点转向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在发展动力方面,高等教育改革也逐步进入“深水区”,高校需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破解发展难题[1]。

基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我国对高等教育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顶层设计,颁布了“高教质量三十条”、启动了“2011计划”、开展了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等,有效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也对高等教育“新常态”下本科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出台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十项措施》,在管理机制、专业建设、教师激励、质量改进、资源配置等方面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着力解决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难题,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新常态”下本科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科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仍需巩固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使命,而在各类人才培养中,本科人才培养又是最基础的人才培养层次。然而在高校中,“重视本科教学”却成为理论上非常明确、实践中却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理念。各级领导干部对本科教学工作的关心、研讨仍显不足,本科教学在高校中的基础地位仍受到科研工作、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等多方面的挑战。高校须从领导干部层面入手,通过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约束,提高领导干部对本科教学的重视程度、提高本科教学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

2.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有待提高

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原动力。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下,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正由以高校为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而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还有待提高。以工程教育为例,我国首份《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2013)》指出,我国工科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需要加强;工科毕业生在国际竞争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2]。这就要求高校的工程人才培养主动对接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高校需要在充分了解行业产业需求的基础上,调整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3.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投入度有待增强

师资队伍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支撑条件。目前,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教师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上的投入度仍然偏低,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可以说是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高校在教师岗位聘任、考核与职称评审中,有关本科教学的指标偏少,激励教师投入教学的机制不健全,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投入和成果缺乏有效的肯定和认可,从而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因此,学校需要通过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加大激励力度等措施,形成教师热爱教学、研究教学、投入教学的良好教风,为本科教学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

4.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具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专家督导等多种途径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估。然而,这些质量监控与评估的结果却未充分应用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过程中,或者说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贡献度偏小。学校需要制定一套涵盖本科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以质量标准为依据开展各种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并建立教学状态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及时总结和分析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建立教学质量信息的及时反馈和持续改进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5.教学条件和资源对教学的支撑度有待提升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高校都面临教学条件和资源不足的困境,存在教学经费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不高等问题,导致教学条件和资源对教学的支撑度不足,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应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转变资源使用观念、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高等教育“新常态”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基于对高等教育“新常态”特征及目前本科教学工作存在问题的分析,学校梳理了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通过构建“质量文化”、坚持问题导向、注重以点带面等方式,逐步化解本科教学面临的难题,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1.构建“质量文化”,明确改革的核心目标

在 “新常态”下,高等教育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质量”成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关键。学校一切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都应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目标。学校应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和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会,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将教学质量纳入到各级考核指标中,加强教学质量评估、加大教学奖励力度,在全校营造一种“质量文化”,让本科教学的质量目标、质量观念、质量行为规范深入到师生员工心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提升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2.坚持问题导向,提高改革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科教学是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本。在本科教学仍面临许多难题的情况下,高校应该坚持问题导向,瞄准目前本科教育教学存在的难题,从问题本身出发,在深入分析原因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对问题解决的进程和效果进行有效监测,在教学管理的实践中不断化解难题。

3.注重以点带面,在破解难点问题的基础上寻求整体推进

教学工作是慢活、细活,是需要潜心的。学校出台《关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十项措施》,避免了以往“大而全”的政策在实践中难以取得实效的问题,每项措施可谓“小而精”,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学校期望通过十项措施的出台和落实,先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随着各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条件和时机成熟时再推进下一步的改革、出台进一步的措施,以点带面,在破解个别难题的基础上寻求整体推进,从而实现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十项措施》主要是针对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及学校自身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包含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完善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建立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以及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五个方面。

1.健全管理机制,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

要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首先需要学校各级领导明确责任,把主要精力聚焦到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上,将本科教学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认真落实学校和院部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规定学校和院部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每年至少一次针对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专题研讨,应坚持年度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制度、校院两级本科教学例会制度,对本科教学中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研讨,实现各项决策的科学性。第二,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校要求主管教学工作的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每学期至少听课8学时,其他领导干部至少听课4学时。未完成听课任务的年终考核将不能被评为优秀,没有听课的考核为不合格。通过将干部听课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改变过去领导干部听课流于形式的现象,使其成为刚性要求,从而逐渐形成一种各级领导关心本科教学、重视本科教学、研究本科教学的良好氛围。

2.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提升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针对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适应性不强的问题,学校以专业建设为抓手,要求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加强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建立有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专业教学工作委员会,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此外,还通过校内专业评估、预警和退出机制,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实行校内专业评估与预警、退出机制。实施专业基础状态数据上报制度,建立专业教学质量常态监控机制,及时发现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进;实施校内专业评估制度,每两年组织一次校内专业评估工作,综合评估专业建设水平;实施专业办学质量预警与退出机制,学校依据社会人才需求、校内专业评估结论等情况定期预警专业名单,对就业率较低、不符合社会需求、办学质量不过关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或停止招生,实现专业结构的优化,从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性。

3.完善激励机制,加大教师对本科教育教学的投入

第一,严格落实教授、副教授上课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制度。学校严格落实教授、副教授上课制度,将“每年独立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或授课时数不少于32学时”作为教授、副教授岗位考核合格的必要条件。同时,严格落实青年教师能力培养制度:一是落实助教制度,要求青年教师认定为主讲教师前需从事两轮助教工作,第一轮承担助教工作时须全程随堂听课,第二轮助教可以主讲不多于1/2的课程内容;二是落实青年教师培训制度,青年教师需参加学校组织的高等教育理念和技能培训,累计培训不少于128学时;三是落实青年教师全程协助本科生实习课程制度,要求教师至少全程参加一次本科生企业实习,完成实习报告,其中,理工类专业教师累计参加企业实习时间不少于80学时,经管文类专业不少于60学时。

第二,严格执行教师参与本科教学工程或教学改革项目工作要求。学校要求在一个任期内,教学岗教师至少负责一项校级(含)以上本科教学工程或教学改革项目,教研岗教师作为主要参与者至少参与一项校级(含)以上本科教学工程或教学改革项目,并作为教师聘任与考核的必要条件。教学研究项目、成果和论文等同于同级别的科研项目、成果和论文。以此激励教师重视“教学学术”,在教学研究和改革方面加大投入,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第三,加强校院两级品牌课建设并作为教学岗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学校实施校院两级品牌课建设,要求晋升教学岗教授必须是校级品牌课教师,晋升教学岗副教授必须是院(部)品牌课教师。教研岗教师晋升职称必须通过合格课程评估。同等条件下,品牌课教师晋升教研岗教授、副教授优先。将课程教学质量与职称评审工作挂钩,更好地促进教师重视本科教学、主动改进课堂教学质量,创建教学品牌。

第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大本科教学评优与奖励力度。积极推进小班教学。在石油工程学院与地球科学学院实施学生自由选课、教师竞争上课试点工作,促进教师提升个人授课水平,并逐步在全校推广。每年以教学效果为主要依据评选10名“教学效果卓越奖”教师,每人奖励2万元。对学校品牌课教师每人奖励2万元,院(部)品牌课教师每人奖励1万元,激励教师加大教学投入,对在教学方面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充分肯定。

4.建立质量改进机制,实现本科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建立涉及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建立质量评价信息反馈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通过召开质量评价结果反馈会、制定质量问题整改方案、建立质量问题跟踪评价机制等措施,确保各类质量监控与评价信息充分用于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做好“设定质量标准” “实施监控评估” “进行问题分析” “实现质量改进”这四个环节的工作,并形成“闭环”,切实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5.加大教育教学投入,提升教育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第一,加大教学实验室建设的逐年投入,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实施。要求院部收入(不含学校下拨的行政经费)中用于本科教学的经费不得少于20%,并且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学。

第二,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开展本硕博一体化建设,按照学科专业,梳理本硕课程内容、建立本硕课程统一体系、统一编码,高年级本科生可以选修硕士生课程。在学校现有资源条件下,综合利用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课程平台、科研平台等资源,为人才培养发挥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N].光明日报,2015-03-02.

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范文第2篇

一、加强干部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加快校长队伍品牌化建设

1.加强骨干校长培训。深入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积极选派骨干校长到教育发达地区参加高层次研修,邀请专家、名师到我区“讲学送课”。下半年,组织中小学校长到南京师大等名校研修培训,提供智慧碰撞、共谋共研、共同提升的机会,促进骨干校长向更高层次发展;做好骨干校长培训成果展示。认真总结、推广名优校长管理经验,以“学习提升素质,实践成就发展”为主题,召开区优秀校长培训成果展示汇报会,进一步总结和展示区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特色及教育管理的成功经验。

2.开展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按照《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选好课程,开足课时,引领参训校长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作风、提升管理能力,尽快成长为懂业务、会管理的骨干校长。

3.加强幼儿园园长培训。开展幼儿园骨干园长培训班,积极探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培训机制,结合幼儿园工作实际,加强实践指导,通过专家引领,不断提高幼儿园园长的执教能力,确保培训质量。

4.加强中小学分管领导及中层干部培训。定期聘请教育管理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管理人员授课,组织研讨交流,提高中小学分管领导和中层干部的管理水平。组织部分中层干部到省教育学院进行短期集中培训,促进中层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暑假期间,组织全区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各学校中层以上干部进行集中培训,组织开展校长论坛活动,进一步更新领导干部教育理念,提升教学管理能力,强化责任意识、岗位意识和法制意识。

5.强化教育系统后备干部培训。强化教育系统后备干部的政治和业务培训,提高后备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采取读书自学和论文撰写相结合的方式,定期进行班内交流,提高学员综合素养。5月份,组织部分学员赴北京师范大学集中研修培训。

二、扎实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加强名师培养。遵循名师成长规律,探索名师的多元化培养模式,根据《区中小学名师培养的意见》要求,综合运用培训、研修和教科研工作合力,着力推进名师成长;积极组织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省、市集中培训,努力培育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骨干教师队伍,引领和带动全区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2.实施班主任全员培训。按照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要求,逐步实施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开展班主任“四个一”培训活动。定期举办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班,开设“班主任论坛”。通过集中轮训、校本培训等方式,对中小学班主任实施全员培训。

3.开展新教师培训。按照新教师的成长规律,坚持“系统培养,分段实施,名师引领,逐步提升”的指导思想,以提高新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名师引领和校本培训为主要手段,对新教师进行教师素养、教学基本功、教学方法等方面培训,加快新教师成长。

4.完善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制度。暑假期间,对全区中小学教师进行新课程网络培训和考核。针对网络培训工作实际情况,加强对网络管理员的专业技能培训,确保网络培训活动顺利开展。

5.加强校本培训。制订校本培训实施方案,坚持以课改为中心,以课题为载体,以案例分析为突破口,采取自学自练、实践反思、观摩研讨、交流经验、师徒帮带、专题讲座、课题研究、网络教育等形式,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积极开展全区“校本培训示范校”的选拔、展示及表彰活动。

6.积极开展全员读书活动。在全区教师中继续开展“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读书实践工程,持续促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区教体局将组织开展首届“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活动,表彰“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的先进典型。积极开展“学《文摘》用《文摘》”读书活动,组织教师认真研读学习《红蕾·教育文摘》,引导教师关注教育教学最新动向,定期开展学习交流,加强《红蕾·教育文摘》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同时,推荐优秀单位参加市“学《文摘》用《文摘》”先进单位评选。

三、强化工作措施,提升干部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1.加强对全区干部教师培训的指导力度。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作为干部教师培训工作牵头单位,要深入基层学校调查研究,听取基层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意见,力求使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干部教师的需求,坚持在“实用”和“有效”上做文章,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局属各学校和各街道教委办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干部教师教育工作的领导。要对照本要点,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制定相应培训计划,落实工作措施,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探索加强干部教师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积极地“走出去”、“请进来”,努力推动本单位干部教师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区教体局将组织召开不同形式的经验交流会和座谈会,认真推广区内外培训工作的先进经验。

2.进一步加大对培训者培训力度。结合省、市培训安排,举办干训主任、干训教师培训班,加大对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教师培养的力度。组织局属各学校、各街道教委办的教育管理人员到南京师大参加集中培训,使培训者真正成为引领干部专业发展的专业人员,促进培训工作协调开展。

3.做好区(市)级教师教育基地创建工作。按照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工程的通知》要求,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和基地办学条件建设,强化信息化环境建设,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争创区(市)级教师教育基地。

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科技创新;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0 前言

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顺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来看,高职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已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社会对高等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的过度关注,也给高职教育中的科技创新工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为了让科技创新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得到更好地落实。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应该成为高职院校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1 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让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了高等职业院校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1]。在对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探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从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促进教育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是优化生产方式的重要途径,生产方式的优化,对产品科技质量的提高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对工业产品科技质量的提升已经成为了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方式,从学生自身的因素来看。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发展,这就对学生社会生存能力和自信心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自身技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2]。

2 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

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成为了高职院校未来发展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但是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现状来看,高职院校现行教育模式中的弊端,成为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3]。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的培养方案,是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学校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缺乏关注的情况下,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然也不会对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关注。一些学生在在校期间沉溺于网络游戏和影视作品之中,一些专业成绩相对出色的学生把专升本考试看作是增强自身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在应对专升本考试的过程中也不会对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行发挥,由此可见,创新意识的缺乏,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3 培养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3.1 通过科技创新项目的应用,提升高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缺乏问题,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措施。科技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和创新知识等因素是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扬州科技学院采用的是指导学生参与政府部门主持的科技创新项目的培养方式。在2007年,该校参与了扬州市科技局举办的“玩具产品发声、发光的配套装置研究”这一创新项目[4]。在参与这一创新项目的过程中,该校对系课专业设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调整。艺术学院与电子系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新的设计方向,将创新项目列入毕业设计的做法,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针对一些艺术类高职学生文化知识相对缺乏的问题,学校通过设计中玩具创意设计竞赛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参与创新活动相对过程中主动提升自身的科技基础知识。从该校毕业生的毕业作品来看,电子玩具狗和声光抱枕等玩具等设计项目的出现,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某毕业生将扬州地方戏曲制作成了芯片,通过控制电路的方式将芯片应用于毛绒玩具制作中的做法,对扬州本地玩具产业的创新,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这一例子中我们就可以发现,科技创新项目,是提升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3.2 通过科技创新培养机制的创新,提升高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教师的专业思想引导作用,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培养机制的创新,是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对培养机制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首先通过校园文化的营造,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人人能创新、时时能创新、处处能创新”该校提出的学生能力创新培养理念[5]。为了让学生的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对自身的教师队伍也进行了完善。一些在国家科技部及境外创新公司有过受训经历的教师成为了教师队伍中的主体力量,鼓励教师参与创新能力培养方式训练的做法,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对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的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理论应用到了实际教学之中。在构建基于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创新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该校将学生的教学体系分为了三个层次,在第一层次的学习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是创新思维的学习训练,在第二层次的学习之中,教师会对学生对TRIZ理论的应用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在第三层次的学习之中,教师会通过为学生布置创新项目的方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从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来看。该校学生先后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术作品展示会和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等多项比赛中获得殊荣,这就表明培养机制的创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3.3 借助校企合作机制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了提升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在高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这一机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江苏张家港沙洲职业工学院在构建校企合作体系的过程中与江苏澳洋医药物流有限公司、张家港化工机械股份有效公司等机构确立了合作关系[6]。除此以外,在构建校企合作机制的过程中,自办企业也成为了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张家港沙工东力公司,就是沙洲职业工学院自行创办的一家企业。在该校的教学中,企业发挥的是实训平台的作用。数控机械加工业务是企业经营的主要业务,教师在企业中担任管理岗位的角色,学生在进入生产线实习期间感受到的是真实的生产环境,这就可以通过发挥双师素质教师的作用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党校 教学方式 干部培训 创新

党的十明确提出应该积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并且将学习型政党的建设放置到首要位置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共产党干部培训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在此影响下,我国党校应该充分发挥出自身在干部培训方面的重要作用,借助对教学方式的创新逐步提升干部培训实效,进而充分发挥出干部培训的作用,为我国学习型政党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为中国共产党党建工作的良性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当前党校干部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随着国家对干部培训工作的重视以及党校在干部培训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党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对干部培工作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希望能够提升干部培训工作有效性,促使干部培训工作获得更好的发展。但是从对干部培训工作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基层党校在开展干部培训工作的过程中所选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干部培训工作的良性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具体来说,党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没有对相关教学培训方式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导致在实际应用后极易出现理论教学比例大,不重视对干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业务、技术方面的知识也相对忽视,甚至部分党校所开设的教学活动无法兼顾不同党员干部的实际情况,教学针对性不足。可见,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党校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党校党员干部培训工作的优化开展,所以十分有必要对党校教学方式进行合理创新,为干部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支持,促使党校干部培训工作在新时期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

二、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党校干部培训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对教学改革的重视,提升干部培训工作质量

在党校干部培训工作中,课堂教学是较为重要的形式,在干部培训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提升干部培训工作质量,就应该加强对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视,选择更为合理的教学措施、制定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活动对党员干部的吸引力,进而提升党员干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对党员干部实施有效的教育培训。

在党校加强对教学改革的重视并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措施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教育培训的对象为从事不同社会阶级、不同层次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员的特殊性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保证不同的学员都能够接受相应的教育和指导。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党校教师应该注意将中国共产党相关指导思想、上下级部署工作以及地区热点问题和工作重心等进行有机结合,从多角度对学员实施相应教育和培训,促使学员的理论思维、战略思维等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为党员干部在后期工作中能够做出前瞻性和实效性决策提供相应的保障。在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教师应该针对党员干部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特点,尽量选择能够有效调动党员干部学习自觉性的教学方式,进而增强党员干部参与党校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党员干部培训质量,为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强化奠定基础。

(二)对党员干部的培训方式进行创新,增强培训效果

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方式进行合理创新是基层党校提升教学质量,对党员干部实施有针对性指导的重要保障,只有结合党校培训工作需求对党员干部培训方式进行合理创新,才能够促使党员干部培训工作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在新时期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首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应该选择具有一定灵活性的教学方式,保证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将党校教育培训工作的政治性和创新性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在对具体教学方式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从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实际需求出发,选择典型的案例对党员干部实施相应的案例指导,真正实现寓理于事、寓情于理,让党员干部能够对相关社会问题形成新的认识。这样,借助良好的教育培训工作,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养、是非辨别能力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并且随着思想认识的强化,党员干部在后期工作中问题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也能够得到进一步增强,对党校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此外,在对党校教育培训方式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体现”三服务“的原则,保证所选取的教学方式能够为教学内容服务、为教学对象服务,并且可以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支持。基于这一原则,党校教师在探索新型教育培训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引入互动互助式教学、讨论交流式教学、电化网络式教学、整改疏导式教学、开放陶冶式教学等等,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进而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党员干部实施创造性和建设性培训,真正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行政决策能力,增强党校教育培训工作效果。

(三)增强党校教学方式的研究性

基层党校对自身教学方式进行合理创新,并且逐步提升党校教学方法的研究性主要是要求党校能够在对党员干部实施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将党员干部的能力建设作为核心,在党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引领下选择恰当的党校工作方式,实现党校教育工作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向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有效培养党员干部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凸显党校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同时,在对党校教学方式进行选择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结合具体工作需求选择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和模拟式等多种方式,以研究式的教学促进学员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并对学员实施研究性的管理,为干部培训效果的提升提供相应的保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党校教育方式进行合理创新对党校干部培训工作质量的强化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党校在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党校创新工作的重视,借助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为干部培训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促使党校干部培训工作在新时期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效。

参考文献:

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范文第5篇

一、总体目标

(一)教师队伍规模满足教育需要。到2016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总量能充分满足各级各类教育需要;珠三角地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教师数量满足优质教育要求,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

(二)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到2016年,全省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达到国家规定学历标准,学历达标率在全国名列前茅,提高学历层次教师比例达教育发达地区平均水平;本科院校教师具有博士学位、高职院校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分别达到40%和55%。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在学科结构、年龄结构、优质师资的区域分布及学段分布上趋于合理,解决农村边远地区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现象。高等学校教师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国际化水平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一体化”教师比例达到60%,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10%;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

(三)教师队伍素质明显增强。广大教师普遍具有高尚的师德品行,先进的教育理念,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较强的教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到2016年,培养出一批具教育家素质的优秀校长和教师,幼儿园、中小学和职业教育省级名教师10,000人,名校长(园长)3,000人;职业院校骨干专业均有在全国具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高等学校汇聚一大批在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二、实施原则

(一)遵循规律,改革创新。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渠道,突破制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的瓶颈问题。

(二)总体规划,分级落实。全省整体规划各级各类教师队伍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各市、县(区)及高校相应分别制定本地、本校的目标和任务,分级实施。

(三)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急需优先,适度倾斜经济欠发达地区;分门别类、按地区差异分别确定政策措施。

三、具体措施

(一)幼儿园教师达标工程(略)

(二)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略)

(三)职业教育教师技能提升工程

1. 工作目标。

到2016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总量能满足学生规模需求,专任教师学历达到国家要求,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比例达到10%,“双师型”和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60%,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10%。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比例达到55%;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80%以上。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素质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每个专业至少引进1—2名高技能人才。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部级培训3,000人,省级培训20,000人;高等职业院校部级培训2,000人,省级培训10,000人。

2. 工作措施。

(1)提升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能力素质。

①拓展专业教师来源,实施能工巧匠进校园计划。在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五邑大学、湛江师范学院等院校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班培养规模,每年3,000人;委托省外工科院校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师资,每年500人;依托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联合相关院校培养具有硕士学位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每年500人;面向社会广泛吸引具有高水平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资助省属中等职业学校聘请300名高技能人才,带动各地和各校聘用高技能专兼职教师。

②实施专业名师、名校长孵育计划。组织优秀校长、教师高级研修400名,培养中职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培养1,000名,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1,500名;5年完成骨干教师部级培训3,000人次,省级培训20,000人次。

③实施中职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计划。以普通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及有条件的企业为主要依托,建设一批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

④技工院校师资提升计划。组织技工院校新教师培训每年500名,“一体化”教师培训每年500名,专业(学科)带头人培训培养每年100人,优秀管理人员培训每年200人。充分依托现有高级技工学校,建设一批省级技工教育师资基地。

(2)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

①实施高层次技能人才吸引计划。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政策,聘用行业企业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吸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高等职业院校任教。

②开展高职院校骨干教师素质提高培训,5年完成部级培训2,000人次,省级培训10,000人次。

③实施高等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在国家和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每年遴选100名骨干教师进行人才项目资助,促使其成为专业领军人才和行业大师。

(四)高等教育“育英培青”工程(略)

四、市县和高校责任

(一)科学规划,做好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欠发达地区应按编制标准配足补齐职业学校、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促进民办幼儿园参照标准配置教师。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编制范围内根据生师比、班额等因素综合统筹配置各类型学校尤其是边远农村学校教师数;5年内各地应补齐补足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解决教师因进修、病假、产假造成的短时间不足问题,防止代课教师问题反弹。发达地区应创新教师管理新机制,落实教师聘用制,积极开展适应小班化教学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实践。各地建立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刚性约束机制。完善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教师支援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政策措施。中等职业学校要想方设法从有行业企业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补充专业课教师,各地要按编制标准及时为中等职业学校核定编制。高校要按照编制标准逐步配足教师,民办高校要根据学生规模积极补充专任教师,确保高校生师比在适当的范围,切实减轻教师过重的教学任务,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完成教学、科研工作任务。本科院校补充教师要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博士毕业生为主;高职院校补充教师要以有行业企业经历的研究生为主。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水平。各地要采取集中安排、学费资助等多种方式,组织中小学、职业学校、幼儿园教师通过脱产学习、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网络教育等多种方式提高学历。采取多种形式开展5年一周期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欠发达地区重点落实农村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员培训,并按教师队伍总量10%的比例开展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发达地区重点开展教育现代化教育思想的全员培训。有条件的地区除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名教师境外培训外,还要组织开展本地区骨干教师的境外培训。各级财政和学校要按规定落实教师培训经费,及时足额用于教师培养和培训。加强本地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培训资源支持体系。各地教育部门要引导和鼓励幼儿园(含民办)教师申请教师资格证和教师职称,每年在岗幼儿园(含民办)教师申请教师资格证和教师职称的比例不低于队伍总量的15%。各地和各职业院校要落实专业教师到企业定期实践的资助经费,确保专业课教师落实每年到企业实践的规定。高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依法安排教师培养培训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教师培养培训;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每年安排不少于教师队伍总量2%的青年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访学或研修,每年有20%青年教师在省内、校内接受培训,5年内高校青年教师完成全员培训;完善重师德、重教学、重育人、重贡献的考核评价机制,促进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积极吸纳青年教师参与重要学术活动、重大项目研究等,努力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

(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稳定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经济欠发达县、山区县要采取积极措施稳定骨干教师队伍,5年内彻底改变骨干教师的非正常流失状况。各职业院校应积极面向社会招聘高技能人才担任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各市要明确制定每年引进高技能人才数量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落实。高校要加大人才引进经费的投入,想方设法通过团队整体引进、核心人才引进、项目引进以及柔性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部级重点学科以及新兴学科的带头人。加大对引进人才的资助力度,对引进人才除提供安家费、周转房外,还要为高层次人才配备工作助手,适当给予科研启动费,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稳得住,全身心投入工作。切实尊重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创设“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学术研究环境。妥善处理现有人才与引进人才的关系,加大对现有高层次人才的支持,使广大高层次人才能够立足本职岗位,潜心研究,教书育人。

(四)加强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队伍建设。各地中小学、职业学校、幼儿园校(园)长的任免、调配、考核等应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校(园)长(含民办校、园,下同)交流或跟岗学习,5年内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面应达到100%。各地要建立名校(园)长培养计划,通过多种方式,对校(园)长进行办学理念、领导力提升、学校改革行动研究、办学思想提炼与传播等内容的培训,提升校园长的办学水平,形成名校(园)长培养梯队。

(五)落实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优化教师工作生活环境。各市、县(区)应按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落实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职业学校教师工资和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要制定出台当地民办学校、幼儿园教师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各地要因地制宜,通过建设、租赁等方式为交流、支教教师提供周转房。进一步深化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体现岗位职责、工作能力和业绩的教师收入分配体系。充分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保证其享有与工作职责相应的福利待遇。关心青年教师生活,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解决。继续做好南粤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活动,开展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和南粤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评审活动。民办高校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采取有效措施稳定教师队伍。

五、组织与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是实施“强师工程”的责任主体,要依据“强师工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本地区、本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措施,分级实施,形成省、市、县和高等学校共同推进实施“强师工程”的强大合力,确保“强师工程”各项工作目标顺利实现。各级政府要按规定落实保障教师工资福利、教师培训、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教师表彰奖励等经费。高等学校要将教师队伍建设列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资金投入,按规定落实教师培训经费。

(二)加大资金投入。“强师工程”所需资金以市县和高等学校投入为主,省财政于2012—2016年每年安排5亿元,5年共投入25亿元用于“强师工程”。省设立教师队伍建设奖补制度,对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清晰、措施到位、进展顺利、成绩突出,或在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中有创新措施、成效显著的市、县(区)政府实行资金奖补。按不同地区和目标要求分别制订奖补办法(另行颁布)。对区域内教师队伍数量、质量满足教师发展需求,各项指标明显提升并处于全省前列的市、县(区)给予综合奖。对区域内教师队伍建设在某一方面的指标有明显提升或某方面工作有明显成效的市、县(区)给予单项奖。单项奖包括:加强县域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学前教育教师素质提升、农村中小学周转房建设、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创新、职业教育专业骨干教师素质提升、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民办学校教师权益保障等等。

(三)加强督导检查。省制订《强师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专项资金分配和使用的监管,加强项目和效益评估;将“强师工程”实施列入基础教育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作为教育强县(市、区、镇)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县(区)督导检查的重要指标;教师队伍建设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考核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