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反思性教学的概念

反思性教学的概念

反思性教学的概念

反思性教学的概念范文第1篇

所谓概念图,是指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把人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人们思考、交流和表达。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是概念图的四个图表特征。

概念图最早是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建立起来的一种用于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奥苏贝尔极力强调,学习者必须自己发现知识的意义,并将之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加以融会贯通,这才是有意义学习。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一个有效策略就是,在新的概念和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连接。概念地图就是这种策略的极好例子。概念地图使用节点代表概念,并用连线表示概念的上下位关系或组合关系,这样的层次排列反映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并且不断地向网络添加新内容,然后以概念图的形式外化。

概念图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概念图以简明扼要的层次化结构来展示概念的逻辑关系,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旧知与新知结合、相关概念与所教内容相连接;帮助教师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走向,清晰各概念所处的地位和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便于教师整理归纳教学设计思路,课堂上能更好地呈现一种有组织、有框架的知识体系,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从而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预案。

案例1:图1是苏科版初中数学《函数》的教学设计,利用概念图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变得非常清晰。

实践表明,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设计不仅能帮助教师构建知识共同体,实现整体备课,而且便于教师明晰概念谱系,居高临下地把握知识。使用概念图后,教师既可以搭建知识框架,也可以深入到某个细节,从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概念图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教师利用概念图来展示教学内容时,可将其作为引入课程的“先行组织者”、内容导航的“知识地图”和教学内容的“展示平台”。

1. 将概念图作为“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就是在安排新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生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概括性和包容性。先行组织者既可以是学习的新知识,又为认知结构接纳新概念提供了“错位”,起到了将新观念与已有观念联系、组织起来,以丰富和扩展学生认知结构的作用。教师利用概念图来构建“先行组织者”,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呈现结构清晰的概念框架,将其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相关的原有知识激活,为学习新知识做好认知准备,获得已有相关知识的支撑,从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案例2:图2是苏科版初中数学《一次函数》的学习提纲。

学生根据学习提纲预习教材后初步串联知识点,然后师生讨论讲解概念,教师通过答疑、学生探讨、媒体呈现、画图、分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2. 将概念图作为“知识地图”和“学习定位图”

知识地图可以清楚明晰地呈现所有教学内容,体现章节知识点的层级结构,体现内容的完整性和关联性,可作为教师教学内容的导航图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概念图把知识整合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能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使学生看到概念间的关系,把握概念的意义,掌握整体的知识框架,更容易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而通过概念图记忆的知识也必然比简单机械记忆更高,他们将更善于解决问题,更利于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控制。学习者可通过与此图的对照进行“学习定位”,随时获悉自己的学习状态,明确自己的学习进程,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目标框架。

案例3:图3是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平行四边形》一章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将这一章的内容用概念图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整体内容有大概的了解,然后按照图中呈现知识点的顺序进行教学。

3. 将概念图作为教学内容的“展示平台”

用概念图展示教学内容,具有直观、形象、灵活的特点。我们展示教学内容的目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看到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从而便于掌握和复习再现。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不难发现,用大纲形式的“板书”或用PPT来展示教学内容,虽然将课堂上的主要教学内容罗列了出来,但是不便于学生掌握,特别是当所学知识有一定的比较意义或严格的逻辑结构时,这个弊端更加严重。学生不仅希望从所展示的教学内容中看到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更希望看到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甚至教师在理解它们时的思维过程。那么,这种情况下用“大纲形式”就有明显的不足了,而采用概念图的形式能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上述所有要求,达到既向学生传达了知识信息,又在他们面前展示了思维过程的目的。

概念图在教学总结中的应用

在总结与复习时,概念图是学生一种有效的总结工具。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及学到的内容,用概念图表示出来。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想法顺利地写下来时,想法会变得更加清晰,头脑也会接受新想法。这些新的想法或与已经写下来的想法有联系,或引发新的念头。而师生通过概念图的制作、修改、反思、再设计的往复循环,可以不断完善概念图。

概念图在教学反思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一线教师所接受到的反思知识主要涉及观念价值层面,而反思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核心,其内隐思维过程很少受到关注。反思的内隐思维过程表征了人们反思时“观念在头脑中流动的过程”,其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反思的有效落实。概念图可以使得教师的教学反思可视化,能够帮助教师通过对显性课堂事件的反思,领悟反省思维的一般认知操作过程,逐步养成科学教学反思模式,为教师走上反思性专业发展道路做思维方法上的准备。

另外,利用概念图,可以形成对一道习题、对某一问题设计、对某一环节设计、对一节课的反思,同时可以在旁边列出解决的策略。对再次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反思性教学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转化;前概念;多途径;构建;科学概念

教学的改革之风已深入到基础教育,绝大部分教师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以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已逐步发生转变。教师积极研究教材,关注学生发展,开展探究式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评价与交流。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调动下,有了很大的提高。

课程的改革,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科学教育走进学生,真切了解学生可能的想法,专注学生的问题和学习的需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要顺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整个过程要体现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如今的课堂教学,教师虽然注重进行探究式的教学,应该说探究式教学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也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究式教学往往不尽如人意,很多时候只是处于一种形式,或只是为了应付公开课。学生虽然进行了探究活动,也进行了思维活动,但最后学生只掌握了科学性的知识,掌握的知识也不能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种现象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没有建构起完整正确的科学概念。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建构起正确的科学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产物,是反映同类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科学概念是指符合客观规律的,通过专门的实践研究、通过正确的思维而形成的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正确认识。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过程历经:熟悉事物小观念大观念更大的观念理论和原理系统的顺序。因此,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经验一步一步地拓展他们的观念。

一、了解并有效转化学生的前概念

前科学概念又称日常概念、生活概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概念。这种概念常带有片面性和错误,但也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思维中一些潜在的、原型的想法。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了解学生前科学概念,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将课堂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有错误或者模糊认识的“前科学概念”上,这样既节省了课堂学习的时间,提高了效率,而且科学课只要能及时地了解学生这些对某一现象的原始的想法,善加利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非常必要,根据个人教学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深化正确的前概念

了解学生是否已掌握与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落实教学目标,较好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抓住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才能积极引导学生把科学知识内化为正确的科学概念。如在上《磁铁的性质》这一课前,教师就应该了解学生在小学的科学课程中已经认识了磁铁有指示南北的性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所以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设计多个探究任务,如:如何找到小磁针的南极,如何找到磁性最强的位置,如何让小车自主运动起来等任务,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构并加深对磁铁性质的相关概念。

2.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理清模糊的科学概念

学生在与他人交往和个人生活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概念,这些概念牢固地扎根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对学生学习科学概念有着重大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暴露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如果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对科学概念的学习主要产生积极的作用。如在讲“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时,学生基本能理解其含义,是因为学生熟知的“纯净”和“混合”两个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了科学概念,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强化和深化这两者的概念,如杠杆的概念可以从小时候与父母玩的跷跷板入手,引导学生理清杠杆的五要素。但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不应该用权威解释替代学生的体验,也不应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嫁接给学生。如在比热容概念的引入时,好多教师会联系新疆的吐鲁番葡萄,并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俗语,还有一些教师可能会引入早期农民种水稻时的情况,为了防止田里的秧苗不受冻,常采用“日排夜灌”的方法,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这些现象学生并未经历过甚至并未听闻过,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概念,反而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科学的困难,失去学习积极性。科学教育必须走进生活,走近学生,真切了解学生各种可能的想法,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按照W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设计。

3.创设实验情境,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

教师与学生毕竟是有代沟的,有些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教师是无法熟知的,不同的学生也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在课堂创设一些实验情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前概念的机会。

如教学《牛顿第一运动规律》时,教师请大家拿出橡皮放在桌面上,先用手指推动它,然后停止推动,观察橡皮的运动情况。

生:用力推,他就运动;停止用力,它就停下来。

师:你能由此尝试性地说说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吗?

生1:有力作用物体时物体会运动。要想使运动的自行车继续前进,需要用力踏自行车脚踏板。

生2: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穿着溜冰鞋,不断地蹬地面,才能使人继续运动下去。

生3:物体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来维持。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让大家讨论,暴露自己的错误前概念,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给接下去的教学过程做了有力的铺垫。

再如《大气压强》这一课时,教师演示如下图1的覆杯实验,要求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问题:

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②怎样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问题①的答案是没有争议的,因为大家都看到纸片没有掉下来。对问题②,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纸片是被子水粘住了,第二种是纸片受到空气向上的托力。

学生的前概念暴露出来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如覆杯实验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计如图2所示的装置,在锥形瓶中装满水,用纸片盖住瓶口,倒置于三脚架上并置于玻璃罩内。当用抽气机将罩内空气抽出到一定程度时,纸片掉了,水从瓶口流出,由此说明纸片原来是被空气托住的。

探知学生的前概念的途径很多,既可以从调查中探知,从谈话中探知,也可以从学生的质疑中探知,还可以从概念图中获得学生的前概念信息。在探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个体之间前概念的发展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后续探究活动的障碍,也可能成为宝贵的资源。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是否敏J地把握时机并加以利用。

二、多途径有效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概念

学生在研究“科学概念”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要给学生研究、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而我们在科学课上常常碰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教师一个概念问题提出来,很多学生往往会根据书本上的概念说出来,但本质却都不懂,很多老师也往往认为学生读一遍就懂了。概念构建应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科学过程技能,力图通过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为此,我们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1.通过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构建科学概念

随着学习的深入,有较多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如密度、比热等。对于这种情况,教师直接讲解概念无疑是没效果的。教师应通过设计各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来引导学生探究,如密度概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天平上比较体积相同的铝块、铁块、铜块的质量,再比较质量铝块、铁块、铜块的体积,通过两次比较引出密度的概念,相信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再如,比热概念的教学我们可以设计让学生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如图3和图4),每隔2分钟测一次水和煤油的温度,记录在表格中,此时引导学生分析:温度升高较快的是哪个?水和煤油都升高1摄氏度哪个吸收的热量多?通过此实验的探究,教师再顺势引出比热容的概念,一定可以事半功倍。

2.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搭建概念形成的平台

科学教材中涉及的很多内容由于受实验条件、实验时间的限制,很多知识无法通过演示实验、自主探究获得感性认识,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和视频的展示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逐步构建科学概念。运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可以融视、听、说于一体,把声、形、色、动态和静态摆设在同一个界面上并组合流畅。这些形式多样的信息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尽快进入老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事物,理解概念的本质。

如细胞的分裂、分化、生长的概念,很多学生对这三个概念往往模棱两可,特别是分裂和分化,学生第一次接触,平时也没有感性认识,这种情况教师可在多媒体上展示一系列的图片和视频,再配合语言解释使学生把概念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再如,化学反应的实质可以通过动画展示反应的过程。《探索宇宙》一课时,利用课件能将学生带入广袤的宇宙空间,动态的三维立体画面和雄浑的音乐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学生如身临其境,为宇宙的巨大壮观而惊叹,在认识“宇宙是无穷大的”这一知识点的同时,产生要向科学家那样去探索无穷宇宙的愿望。

三、提供反思应用的平台,强化概念

构建科学概念的重要形式是科学探究,由于自然事物的复杂性、自然规律的隐蔽性以及学生能力的差异性和认识的局限性,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碰到许多困难和曲折,对自然事物的探究结果有时会像瞎子摸象一样,带有较大的片面性。这也要求我们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反思。反思是探究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可以通过探究过程重新审视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加强对概念的应用。

1.列举生活反例,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

如《惯性》的教学中,学生根据“百米赛跑中跑得越快越不容易停住的经验事实,往往会得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的错误概念。教师可以反问一句:“那么静止的物体有没有惯性呢?”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维碰撞,想到小汽车在刚刚起步时,人会往后仰,说明静止的物体也具有惯性,得出惯性的大小与速度无关。通过这一简单的思维冲击,进一步构建了惯性的科学概念。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提升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如在理解阿基米德定律后,可引导学生思考:1牛顿重的水能够产生5牛的浮力吗?并设计实验证实。又如:证明大气压强存在之后,教师介绍大气压的作用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我们用吸管吸饮料不是嘴巴吸上来的,而是大气压压上来的?教师出示一只瓶口塞子中插着一支吸管,并装清洁水的瓶子(如图5),请学生上来吸瓶内的水,可学生使了很大的劲,也没能将瓶中的水吸出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可以吧水吸上来。学生根据学过的大气压强的作用进行思考讨论,得出多种方法,如将瓶塞拿掉再吸,将瓶子放在热水中,用注射器往瓶里打气。通过这样的引导、讨论、思考,学生对大气压强的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了知识的应用水平。

3.借错题引导学生反思并深化概念

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的掌握需要经过不断的实验、运用才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地步,学生不可能有太多时间去获得直接经验,因此通过解题是目前初中教学中知识的有效方法。解题的过程和思路能体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暴露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偏差,所以我们教师应利用好学生解题过程中的错误,提供时间让学生反思、讨论,进一步深化并稳固相关概念知识。

如:下列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5g硫和8g氧气反应一定生成13g二氧化硫

B.8g硫和8g氧气反应生成16g二氧化硫

C.100g冰变成水

D.24g镁粉在30g氧气中充分燃烧,一定生成54g氧化镁。

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概念后,学生对这类题目往往不容易理解或忽视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点而导致错解。教师应利用好这类题,让学生结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反思自己在解}过程中对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之处,如质量守恒定律是在化学变化中、质量是针对参加反应的物质等,通过对错题的反思,学生进一步深化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从而达到灵活运用。所以教师应在课后设计多种变式练习,找出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的片面之处,引导学生反思并总结概念的关键点。

科学概念的建构是一个概念的改变的过程。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具体事物的现象及外表特征的感受开始,进而启动思维,对事物的现象及外表的特征进行分析、抽象、归纳、推理和概况出事物的共性及本质的东西,在探究中认知,在联系中强化,在实践中运用,从而在头脑中建构出对事物认识的科学概念。

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基于问题探究的科学概念建构范式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使得科学探究活动的本质得以突显,学生在自我建构中对科学概念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得到真正的关注。传统教学重视用演绎的方法进行科学概念的学习,而新课程注重的则是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建构而不是被动接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为学生垫好“基石”、搭建“平台”,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这样才能帮他们建构科学概念。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过程就是基于前科学概念的概念转变与构建过程。从学的方面看,在科学概念重建过程中,学生的前科学概念、自主探究活动、对知识获得过程的反思与解释是学生构建科学概念的重要因素。从教的方面看,教师无法直接将科学概念传输给学生,只能根据科学概念构建的过程,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构建科学概念。

参考文献:

1.郑青岳.科学课程100个教学案例.浙江教育出版社.

2.赵国忠,林安凡.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南京大学出版社.

3.郑青岳.科学探究式学习100个问题.浙江教育出版社.

反思性教学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概念;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211-02

一、引言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与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命科学中的“规律、原理和方法”都是借助于有关生物学概念得以表述的。所谓的概念是人脑对现实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及本质特征的反映。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概念,不仅是学好生物学的前提,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生物教师有必要重视概念教学,运用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概念,进而运用生物学原理、规律解决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二、核心概念教学的学情背景

初中生物学是孩子真正意义上接触到系统生物学知识的学科。虽然学生在生物学上的生活感性经验丰富,但其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能够对生物学产生兴趣,形成系统的生物学知识,为将来高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核心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从思维特点上看,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但仍然是偏重于经验型的。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与有关课程的衔接,又要难易适度,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负担。从学习动机上看,学习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是构成中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推动人们认知活动的内部机制。所以教学中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激发他们浓厚的科技活动兴趣,使他们真正喜爱这些活动,又要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兴趣水平,培养他们形成科学志向(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关于核心概念的教学,首先还是要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为原则着手教学。从实施过程上看,教师都要反复思考这样的问题:通过这个教学单元,教师最终希望学生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和能够做什么?教师要怎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不断地根据基本问题设计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和评价活动,使学生参与基本问题讨论和过程学习。当然,这些活动和过程要有助于学生达到基本理解,最终完成知识建构,形成核心概念。

三、初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的课堂实施途径

初中生物学中在核心概念不会太难,但在每个单元中均有所涉及。例如,七年级的“生态系统”、“食物链与食物网”、“DNA”,还有八年级涉及的“先天”、“社会行为”,看起来似乎浅显易懂,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概念的建构是需要讲究方法才能符合中学生的思维习惯的。教学可以直接给出概念,也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概念。两种方法各有优势。不过初中学生的概念教学,必须符合渐进性原则,要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研究能力的水平。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进行教学。针对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教学目标,关于“反射”的概念就是本课的围绕核心概念,以往是通过模型、比喻或模拟法可以让抽象问题更易理解和直观化。不过根据现有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上,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

(一)实践体验

“体验教学”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感受知识奥秘的一种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观摩或直接使教学活动情景再现,使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所描述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体验和感悟,从而得到知识经验的一种学习方法。

学生的思维是广阔的活跃的,尤其是在课外或生活中,他们较于成年人还多了一份好奇心,任何事物都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甚至触动他们的心灵,他们总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生物学的很多概念都是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能够在课堂上有目的地体验生活中他们因不熟悉而没有了解其奥秘的科学,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对知识的深刻了解。而且这利用了场景再现,符合中学生的情景记忆规律。例如,笔者在讲解新课之前让学生配合教师完成一个小游戏:两名学生被蒙住眼睛,在没有被告知的情况下,伸手碰到热杯子,其他学生观察受试学生做出的反应。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说明人们会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导出“反射”这个名词,让学生再举一反三,并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合作完成膝跳反射。通过体验膝跳反射,真实感受人体简单反射的存在,激发学习热情。这时,教师对活动细节的指导,是保证活动顺利地开展的有效做法,学生对活动的说明与分析,不仅提高表达交流的能力,也培养观察分析问题能力。此时,学生对于“反射”的体验初步形成。

在学习“反射”这个概念以后,通过组织体验游戏,又一次点燃了课堂高潮,引发学生应用本节概念解决问题的热情。这些都是通过体验形式达到学习掌握,并能够应用概念的效果。

(二)结合生活经验,教师点拨,总结共性,得出概念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经常发愁:讲过的概念,虽然老师经常反复提到,但仍有同学不能掌握。那是因为,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不然发现,如果这个概念是他们自己总结而来的,他们不仅会有深刻的印象,而且也会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与快乐,激发并维持学习兴趣。例如:在本节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膝跳反射等活动已经体验这种有规律的“反射”时,有必要利用类比的方式,举一反三地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类似的例子,通过这些现象总结他们的共性,得出正确的,科学的表述方式,达到概念的形成。这种方式,也将科学与生活现象以一种严谨的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

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需要让发散思维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找到一个结合点。要在时间与空间限制的课堂教学上发现这种联系,需要教师的问题的精密设置,步步为营,引导学生学会发掘相同的例子,并大胆推测总结众多例子的表象。因此,这种方法可以表述为通过具体生物学现象,利用实例和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辨别,对生物现象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进行归纳概括,使学生形成正确概念。“反射”在教材中的定义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本节课的具体方法是教师精心设疑,引导出学生对反射概念的总结归纳,同时,通过课本阅读,教师引导对核心概念中“外部”和“内部”刺激的理解,利用概念分析膝跳反射的刺激和有规律的反应分别是什么,并用习题进行反馈,达到对“反射”概念的掌握与应用。

(三)多形式的应用反馈

课堂的反馈学习不仅可以检验课堂的学习效果,还可以让概念的学习得到应用,达到“了解—学习—应用”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补充相关的知识点。这种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比如可以通过在了解概念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地举出相关的例子,可以通过对相关问题的习题分析,使同一概念以不同形式对学生产生多次新刺激,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认识、理解并掌握应用这些概念,从而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快乐、扎实高效。

例如,课堂上,在学生已经知道“反射”的概念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并尝试思考这些反射都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吗?教师利用图片情景补充例子,并引导知道反射分为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第一次反馈是以“吃到酸梅会分泌唾液”和教材中“望梅止渴的典故”为例,进一步理解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达到第一次反馈。在课堂上展示杨梅的图片,全班体验复杂反射,请学生表达感受,享受学习的乐趣。第二次反馈是利用习题:尝试区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要学会判断这两个概念,首先学生要先判断是不是反射的行为,再根据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区分原则去判断。所以这样的习题,就是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延伸应用。

(四)图表归纳

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应用水平是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理,进行总结和推广,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联系等。当然我们不可否认概念教学还必须把握系统性原则,如果说思考的一般目的是为了“了解事态”,那么系统性的逻辑思维就是为了更快更好地“了解事态”。以问题串推进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师生共同总结板书,提炼本节知识体系。课堂总结对一堂课来说至关重要,师生共同总节,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本课主要学习内容的再认识。

四、核心概念教学的原则

在这种核心概念教学的课堂实施中,教师遵循了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知识积累和能力发展的规律,并且把握了以下几个原则。

1.兴趣性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习做最好的铺垫与指引。

2.创造性原则:学生的创造性包括许多方面,思维的独创性为其核心。思维的独创性,是人的一种宝贵的高品位素质,是指个体经过独立思考,独特和新颖地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品质,它充分反映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举一反三就是一种实施性比较高的方式。

3.个性化原则: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个性”和“人格”是两个具有同样含义的概念,都是对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也即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优良的个性品质是促进能力发展和取得工作成就的重要条件,有个性才能有创造性。现代教育的价值观认为,教育就是要充实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其获得健全和谐的发展。并且不同阶段,不同年龄的学生,其能力发展的差异程度也不同,教师应当学会面对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课堂的学生体验,表达交流,不仅可以实现学生的表达欲望,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发散思维,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结语

以上就是笔者在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探索,基于学生的现实基础,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还要能够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不同观点,不同见解做出灵活快捷的反应,以多种形式达到核心概念的建构。而如何准确定位教师在教学课中的角色,让教师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如何处理好学生主动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将是我们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反思性教学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一、从学生所理解的生活背景来引入概念

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对一些难理解的概念可以从学生的所了解的现实背景出发,促使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真正的数学思维,培养了数学素养。例如,在“有理数”的教学上采用了先用多媒体演示:“水库的水位先上升3cm,后下降5cm;工厂先辞退了20名工人,后有招聘了30名工人等。”让后引导学生观察每一事例在数量上的变化情况,并板书,再请同学思考:(1)事例中什么在发生变化?(2)怎么变化?(3)变化的意义是否相同?(4)两个不同事例变化的共同之处是什么?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数量的变化都是相反的。在明确考察的对象是事物对应性变化这个问题后,请同学们列举类似的事例以进一步理解概念。然后再任选学生的举例提问:“上升3cm下降5cm;盈利1000元再亏损800元。两句话中两个变量变化有何区别?”引导学生关注量所反应的方向,进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的相对性质,最后由学生来思考概括所有相关例子中共同的东西,及他们都是相反意义的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已有的实际背景下容易理解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这一节课比较顺畅。

二、从学生已掌握的数学背景入手对比引入新概念

数学概念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关键特征,而理解又总是利用头脑中的原有知识来理解的,这里相关原有知识主要就是学生所掌握的已有的知识。在教学中在已有的旧知识的基础量建立新概念,通过学生的归纳验证,从而理解掌握新概念的属性。在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概念相关的旧知识,通过旧知识的训练,对新概念的形成的合理性有了正确的认识,从而掌握的不只是知识也掌握了概念形成过程中。通过对比,学生会更深地加深了理解,对利用概念来结决问题也会形成自己的思维,所以说数学素养就是过若干年后当你忘记了知识后所剩下的东西。例如,在“分式的概念”一课的设计中,是先从学生掌握的分数的定义开始,先写出分数复习分数中分数的运算是什么,怎么表示?通过具体事例列出几个代数式,其中有整式也有分式,让学生进行按相同特征进行分类。接着,指出各个分类所具有的特征,通过对比,引出了分式的概念。所以具体概念关机特征的获得,通常要通过概念正反例证的同时比较与对照。对于概念的定义、符号、属性、应用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掌握应是水到渠成,很舒畅的,而不是晦涩的、难于理解的。科学的调查发现:正确的知识需要3-5个过程形成,而纠正一个错误却需要4-7个过程,可见让学生容易形成正确的对概念的理解是多么重要。所以合理的建构过程,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牢固地掌握知识,建立强烈的求知欲,树立学习的自信,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有利的。

三、通过实验操作,引入概念

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需要反复实验对比说明来说明概念的必需性。例如,在统计知识中,方差概念的引入,就数据的波动大小,学生科以计算下列数据每一个数据平均数的差,结果学生发现这些数据有正有负,其和或差不能保证或正或负,所以学生会反复试验得出上述结果,所以提出引入方差的必要性了。由此可见。实验操作也是学生得到新知识的途径,在此,学生会形成如果想得到新的知识可以通过反复实验思考得出结论的习惯好数学素养。

四、从数学思维中,引入概念

例如,在《反比例涵数》一节中,1.复习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2.通过现实背景列代数式3.指出2中哪些是函数,哪些是一次函数4.通过现实背景里反比例函数,并验证是否函数,和一次函数的不同,其特征是什么5.指明反比例函数6.判断下列函数是否是反比例函数7.给出概念的定义。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学生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判断的来得到概念。数学概念的形成实际上就是数学思维过程中形成的,数学概念的成立具有其合理性,符合逻辑思维的过程,所以概念教学教育也蕴含着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素养的形成。教学中,严谨的思维过程和循循善诱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进行自觉、主动的探究。

五、概念教学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概念的形成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概念的形成包括: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对一些感性材料的认识、分析、抽象和概括。老师一定是以学生为本,以发展学生为目标,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切记老师形成轻过程,种概念的应用意识,忽视了数学教学的本质,使学生易产生厌学的情绪。

2.理解概念的含义,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数学中的概念大多数是通过定义描述给出的准确含义。对于这类概念要抓住它的本质属性来挖掘且性质及判断和解决本问题的方法。以平行四边形为例,研究其性质和判定从不同角度考虑,加入什么条件可变为菱形、矩形、正方形等。反过来四边形加入什么条件可以变为平行四边形等。

3.形成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数学概念不是孤立的,概念之间是有互相联系的,应建立对原有概念的理解和新概念形成加以比较,区分易混淆的概念,启发学生进行系统归纳,能让学生明确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

反思性教学的概念范文第5篇

数学概念 教育方式 育人价值

一、前言

概念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同类事中共有的本质属性,同时区分概念的有关本质属性与无关本质属性。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在儿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想而知,数学概念是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的。学生要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解题及计算技能,必须以掌握清晰、完整、准确的概念为前提。所以,我们研究课堂教学,应该把研究概念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

二、小学数学概念的特征

1.数学概念的意义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当然,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数学概念是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如点、线、面、体等;然而,大多数数学概念是在一些数学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一次次的抽象概括过程,最终才形成和发展。例如,小数、分数的概念,就是在整数的基础上产生的。

2.小学数学概念的特征

数学知识是架构在数学概念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我们通过对上文数学概念的理解可以知道,数学概念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性意义,是用特定的数量语言和符号,以最概括、最简洁的方式揭示某类事物共同属性的思维方式,是对所有具有这种特征的事物的抽象,因此,我们说抽象性是数学概念的主要特征。而小学数学概念除具有这一基本特征外,还有它独特的地方。具体如下:

首先,它常常具有某些自然概念的痕迹,并且,针对儿童的认知特征,会经过某种改造,以适应儿童的学习、掌握与运用。

其次,小学数学概念在组织上具有系统性的特征,这是由数学自身的自然结构的精确性所决定的。

再次,通过大量的直观材料,在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操作、观察、分类等感知活动的基础上来构建数学概念的。

最后,它往往以图画或语言文字为主,以描述的方式来呈现概念。

三、儿童数学概念的教育方式

针对小学数学概念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乐趣。具体如下:

1.引入概念

第一,把数学概念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运用直观形象的客观事物引入概念。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会受到年龄、知识、生活等等各方面的限制,其思维尚处于思维形式的初级阶段,即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种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第二,我们需要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引出新的概念。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找到具体形象的事物表述,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理解这一新概念,分析它和哪些旧知识有内在的联系,然后,在课堂上,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

2.形成概念

引入概念只是是概念教学的开始,若要使学生理解概念,形成主动的意识,作为教师,我们还需做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准确的了解概念的本质和范围。为此,教师可采取下面三种具体的方法:

第一,对比与类比,把几个概念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发现每一个概念的特点,进行有效记忆。

第二,恰当地引入反例,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更快,更好地记住所学概念,教师必须着重突出新学概念的特征,而引入反例恰恰可以使新学概念的特征更加明显,还可以使学生能够通过正反比较,寻找自己思路中的错误,强化记忆。

第三,合理运用变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理解和把握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

3.巩固概念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若说引入概念是开始,形成概念是关键,那么巩固概念同样是重中之重,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归类整理已学概念,使学生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他们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之后,通过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势必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四、小学数学概念教育的育人价值

教师在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基础的数学理论,又可以成为再认识其他事物的工具,如此往复,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成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从而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

1.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学生获取正确的数学概念作为衡量教师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标准,而是要看学生是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学生是否能够严密的、全面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学生的思维是否灵活。比如,学完大于号和小于号后,请同学们把60、108、38、10、61这些数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再分别用“”来表示它们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是否更新,是否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灵活地思考问题,是否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否注重知识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2.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思维的发展,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都会得到充足的体现。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是指探寻概念的本质而不受非本质的现象的影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的深刻性。比如,对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认识标准图形,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多种方位上加以认识,着力进行变式练习;当学完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后,为了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彻底,可让学生练习从不同的图形中挑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来,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地从这些图形中挑出来,那就是被图形的表象所迷惑,教师经常设计这样的练习,学生就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这种能力反映出来的就是思维的深刻性。

五、结束语

概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记住概念,运用用概念,还应让学生知道概念形成的合理性,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注重启迪和引导,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从而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总之,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优化学生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美玉.浅谈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J].黑河学刊,2011,(10).

[2]锁银环.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教学[J].科学大众,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