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课例反思

“万万”是多少?

于漪老师有一次上公开课,讲《宇宙里有些什么》,让学生自由提出疑问。有一名学生站起来发问:“老师,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这里的‘万万’是多少?”话音刚落,全班同学都笑了。“万万”就是亿呗,这是小学数学知识呀!提问的学生非常后悔自己提了一个被人讥笑的问题,深深地埋下了头。于漪老师见状,便微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不要笑,也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它里面有学问呢。哪位同学能看出其中的奥妙?”经于老师这么一问,课堂一下子沉寂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我觉得‘万万’读起来响亮许多,顺口许多。”于老师说:“讲得好!其他同学还有高见吗?”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还有强调作用,好像‘万万’比‘亿’多。”在确认没有不同看法后,于老师总结道:“通过对‘万万’的讨论,我们了解到汉字重叠的修辞作用,它不但读起来响亮,而且增强了表现力。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这个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呢?”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将视线集中到刚才发问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先前的惭愧、自责一扫而光,仿佛自己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在课堂上如何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如何面对学生提出的比较幼稚的问题?于老师的课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它告诉我们什么叫“唤醒”和“激励”,什么叫尊重与平等,什么叫“师生互动”,什么叫探索与创新。

上述教学片断中,那个学生所提的问题层次较低,因而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如果老师引导不好,就有可能造成课堂上的混乱,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对于提问的那个学生而言,自尊心、上进心必然受到伤害,很可能从此以后再也不敢提问题了。于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面对学生提出的比较幼稚的问题,不讽刺、不嘲笑,因势利导,“化腐朽为神奇”,变“幼稚”为有益的新的教育资源生成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但使全班同学在热烈的讨论中掌握了汉字重叠的修辞功效这一知识点,又使那位提问的学生受到了鼓舞和激励,感受到了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也使全班同学受到了一次尊重他人的教育。同时,这一教学片断也体现了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

什么叫“祖国”?

下面是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对一年级学生进行“祖国”一词教学的实录:

师:“祖国”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祖国”?生:祖国就是南京。(好多学生笑了,知道祖国不是南京)

师:不要笑,祖国是南京吗?不对!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再想想,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

师:噢!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对吗?

生:不对。(也有答对的)

师: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

生:不能!

师:那么,什么是“祖国”呢?谁再说一说。

生: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

师:讲得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祖祖辈辈生长的这个国家叫祖国。那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称呢?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祖国。

对于一年级的小同学而言,“祖国”一词很抽象,因而不容易理解。为此,斯霞老师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具体实例,化抽象为具体,不断排除学生对“祖国”一词的错误认识,最终使学生认识了“祖国”的本质。例如,当有的学生认为“祖国就是南京”时,斯老师举出北京、上海为例,排除了学生的错误认识;当有的学生认为“祖国就是一个国家”时,斯老师又以美国、日本为例,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斯老师不断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词义,让学生把握认识事物、得出结论的全过程,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词义,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在这一教学片断的最后,斯老师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祖国的名称,这不仅使学生更深刻而具体地理解了“祖国”一词的含义,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水乳交融般地渗透了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