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分层教学概念

分层教学概念

分层教学概念

分层教学概念范文第1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概念的教学,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的基础,搞清概念也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在新一轮课改理念的引领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就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最近笔者听了一位教师的《一次函数》第一节课后,对数学概念教学感触很深。这节课是这样安排的:

1.活动阶段

(1)教师给出一组函数引导学生去观察,找出它们的共性。例如:y=x+1,y=-x-1。

2.探究阶段

(2)让学生提出这一组例子的共性假设,并依据这些假设检验每一个例子。

3.对象阶段

(3)提出一个一般模式(由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和概括归纳而得)y=kx+b,(k≠0)检验是否每一个实例均属于这一模式。

(4)教师给出一次函数的定义,并对其进行解释,将这一函数表达式与学生们已学过的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联系起来,这不仅可以说明研究这个新函数的意义,而且建立了函数概念的网络结构。

4.运用新概念解决问题

(5)举出正反例强化概念。

(6)举例,练习。

5.小结反思新概念形成过程

一、对上述课堂的分析与点评

显然这种概念的引入注重了知识的形成方式,它反映了学生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真实的思维活动。其中的“活动”阶段是学生理解概念的一个必要条件,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直观背景和概念间的关系;“探究”阶段是学生对“活动”进行思考,经历思维的内化、概括过程,学生在头脑中对活动进行描述和反思,抽象出概念所特有的性质;“对象”阶段是通过前面的抽象认识到了概念本质,对其进行“压缩”并赋予形式化的定义及符号,使其达到精致化,成为一个思维中的具体的对象,在以后的学习中以此为对象进行新的活动;“运用新概念解决问题”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完善,包含反映概念的特例、抽象过程、定义及符号,经过学习,建立起与其它概念、规则、图形等的联系,它主要突出归纳,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传统的数学概念教学的方式、结构以及在实际教学中产生的利与弊

传统的数学概念教学大多采用“同化方式”进行。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给出定义、名称和符号;

2.对概念进行特殊分类,揭示概念的外延;

3.巩固概念,利用概念解决定义进行简单的识别活动;

4.概念的应用与联系,用概念解决问题,并建立所学概念与其他概念间的联系。

这种教学过程简明,使学生可以比较直接地学习概念,节省时间,被称为是“学生获得概念的最基本方式”。但是仅从形式上做逻辑分析让学生理解概念是远远不够的。数学概念具有过程―对象的双重性,既是逻辑分析的对象,又是具有现实背景和丰富寓意的数学过程。因此,必须返璞归真,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概念的现实原型、概念的抽象过程、数学思想的指导作用、形式表述和符号化的运用等多方位理解一个数学概念,使之符合学生主动建构的教育原理。

事实上,对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处理,都可以采用这两种方式去引入,相对而言,传统教学比较注重同化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缺少“活动”阶段,对概念的形成过程没有充分体验,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建立靠教师代替,快体验、快抽象。当前课程改革提倡的教学模式是以形成方式为主,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概念教学是由学生活动、探究到对象、图式的学习过程,体现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规律性。我们认为,两种概念教学方式各有利弊,不能顾此失彼,一概而论。数学概念教学应将两种方式并重,这样做无论是从教学投入与产出比,还是从培养学生完整的思维习惯方面都是合理的。至于采用哪种方式引入概念为好,取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一般而言,在学习比较简单的概念时,宜采用概念形成;在学习比较复杂的概念时,宜采用概念同化。后者要用较多的其他概念作为支撑,要充分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运用形成方式是不容易形成概念的,而采用同化方式则相对来说容易形成概念。当然,上述情形不是绝对的,教学中如何选用引入概念的方式,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方式、效果的对比分析

为了使学生理解概念,首先,教师应当充分揭示概念的内涵,揭示概念的内涵应多方位、多侧面,结合概念性质的学习,从多角度去审视同一个概念,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域。同时,结合对反例的辨认,明确概念的外延。第二,形成概念体系。无论哪种方式,学生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之上的,都要借鉴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新课改理念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缺少“活动”阶段,对概念的形成过程没有充分体验,学生数学概念的建立靠教师代替,快体验、快抽象。反映出的情况有:

1.过快的抽象过程使得只能有一少部分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难以引发全体学生的学习活动,大部分学生理解不了数学概念,只能靠死记硬背。例如学生学习有理数运算很长时间,还经常出现符号运算错误,这就是学生对有理数运算没有理解而造成的。

2.由教师代替学生快体验、快抽象出数学概念,即使是能跟随教师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学生其学习活动也是不连贯的,建构的概念缺乏完整性。例如学生学习了代数式的概念,经常出现a+a+a×2=3a×2,25x-4=21x,5yz-5z=y等错误,这是因为学生没有进行必要的“活动”,使“探究”的体验不完整造成的,说明学生还停留于运算过程层面,对方程对象的结构特征不理解。

3.学生建构概念的图式层面是学习的最高阶段,在现有教学环境下很多学生难以达到这一层面。

四、新课改理念下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概念教学是由学生活动、探究到对象、图式的学习过程,体现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规律性。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数学概念教学采取以下策略:

1.把“教”建立在学生“学”的活动中

为了使学生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首先要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这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能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和形成过程;②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习活动能顺利展开;③适当数量的问题,使学生有充足活动体验;④注意趣味性,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引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现数学知识形成中的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思维方法是知识产生的灵魂,把握数学知识形成中的数学思维方法,是学生展开思维、建构概念的主线。学生学习中要给予提示、建议并在总结中归纳。另外,要设计能引起学生反思的提问,如“你的结果是什么?”“你是怎样得出的?”“你为什么怎样做?”使学生能顺利完成由“活动”到“探究”、由“探究”到“对象”的过渡。

3.数学对象的建立需经多次反复

分层教学概念范文第2篇

一、概念图的概念

1、概念图的构成以水的概念图为例详细说明概念图的组成,水的概念图如图1。这个概念图中共有概念14个,都放在椭圆框中,其中水是关键概念,放在概念图的最上端,是这个概念图的主题;水的概念图包含三个分支,也就是与关键概念“水”相连的三条线,被称为三条分支,这三个分支中每个分支下的概念代表同一类概念,第一个分支包含三个概念:“生物、植物、动物”,说明水是被生物需要的,这个分支的概念都属于“生物”;第二分支由二个概念组成:“分子、运动”,说明水是由分子组成的,说明了水的组成成分;第三个分支由八个概念组成:“状态、固体、液体、气体、雪、冰、湖、蒸气”,说明水存在的状态,每个分支都体现了概念的分类,关键概念“水”可看作是各分支共用的概念。同一分支下概念上下的排列顺序体现了概念图的水平层次,第一分支下的概念分为二个层次,“生物”概念是第一层次,“植物、动物”两个概念位于第二层次,包容度较大的概念放在上面,包容度较小的概念放在下面,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所以生物概念排列在上面,植物和动物概念排列在下面;第二分支包括两个层次,“分子”概念处于第一层次,“运动”概念处于第二层次;第三分支包括三个水平层次,“状态”概念处于第一层次,“固体、液体、气体”概念处于第二层次;“雪、冰、湖、蒸气”处于第三层次,所以水的概念图最多有三个层次。同一分支下概念间的连接线及其连接语,例如:“水”和“生物”的连接,连接线上的箭头表明连接语的读法,读作“水被生物需要”,两个概念及其连接语形成一个命题,这样的连接共有13个,分别是“水———生物、生物———植物、生物———动物、水———分子、分子———运动、水———状态、状态———固体、状态———液体、状态———气体、固体———雪、固体———冰、液体———湖、气体———蒸气”。不同分支下概念间的连接及其连接语(也叫横向连接)是不同分支概念间的连接,如:“运动”与“状态”的连接,连接语“决定”,读作“运动决定状态”,是属于横向连接。“狗”是“动物”概念的一个例子,“树”是“植物”概念的一个例子,“太湖”是“湖”概念的一个例子。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水的概念图包括14个概念,3个分支、3个水平层次,13个同一分支下的连接线及其连接语,1个横向连接,3个例子。

2、概念图的制作软件概念图的制作软件是“inspiration",用户可以从网上找到并下载。综观国内外将概念图用于教学和评估的研究,还未见将概念图应用在研究生教育统计课程的复习和评估中,本文就是对以上问题做一些探索。

二、概念图在《心理与教育统计》中的应用

1、教材选用根据浙江师范大学的教学安排和要求,我们选用了北京师范心理学院张厚粲等编写的《教育与心理统计》教材。

2、概念图的应用根据我们对《心理与教育统计》课程体系的理解,为了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已学的知识,我们制作如下的概念图。在词汇上带有的下划线表示具有超级链接,可以连接到讲解相应内容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内容,有利于检索和复习。

三、采用概念图进行课程考试的实践

(一)设立考试题目

建立一个“统计方法应用条件概念图”要求:

1、概念图应该呈现这学期学习过的所有统计方法

2、概念图应该体现自己理解统计知识的方式,思路要清晰

3、概念或词汇间的连接语言尽可能准确、精练

4、作好之后要不断修改

5、呈交的概念图要打印在纸上,同时发送电子版制作概念图的要领:①选择统计的概念、词汇或统计方法②将选择出的概念、词汇或统计方法放在椭圆框中或矩形框中③在概念、词汇或统计方法间的连接线上写出连接词语表明两者的关系,连接语应该是你想表达的统计知识可参照的内容:①“统计方法使用条件”word文件②讲过的课件③统计教科书及SPSS应用书籍④概念图的相关文章

(二)确定评分方法及标准

学生在参阅教师制作的概念图基础上,会呈交怎样的概念图呢?这样的概念图如何评分呢?在学期放假之前,学生有20天的时间制作概念图,考虑研究生成绩应以鼓励为主,在查阅他们呈交的概念图时,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真制作了统计概念图,在仔细分析后决定以三个等级给分,分别是90分、85分和80分。三个等级的标准是这样的:90分———有自己绘制的创新性的概念图,概念图结构不是来自老师的概念图,并且有较多正确的、体现对统计知识较好理解的连接语,图7是某个得90分学生制作的概念图中的一个例图。85分———使用教师的概念图作为模板,但增加了较多的统计词汇和较多的连接语或者在概念图中以较多的注解方式说明相应的统计知识。80分———基本上照搬教师的概念图,只是增加了许多统计词汇,没有增加连接语或连接语只是“包括”、“有”等,没有体现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图7体现了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较好的理解,从知识内容、概念图的结构组织和连接词语的选择都体现了自己的理解,而且连接词语体现了较好的对统计知识深入正确的理解,所以这样的学生被评为最好,给予90分。

分层教学概念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f Concept Map Construction

in Middle Schools' "Science" Teaching

SHEN Hongquan

(Junior Middle School, Tonglu Coutry, Hangzhou, Zhejiang 311500)

AbstractGuide students construct concept map,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cognition to knowledge system.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Concept map process and main step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guides the student to grasp strategies of makeing concept map, and know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concept maps in teaching.

Key wordsconcept map; production process; guide strategy;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1 概念图及其特征

概念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Novak于1984年在《学习如何学习》著作中正式提出来的,在此著作中Novak系统地介绍了概念图。概念图是由概念、概念间的连线及连接语、概念的例子组成的一个知识结构网络,能反映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体现学生对某一领域知识的理解。初中《科学》概念图包括节点、连线、层级和命题四个要素。节点就是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连接可以没有方向,也可以单向或双向;命题是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联系。层级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同一层面中的层级结构,可以是“辐射型”,即关键概念位于中心,其他概念按从属关系或范畴大小从关键概念向四周辐射。也可以是“金字塔型”,即关键概念位于最上层,其他概念按从属关系或范畴大小由上向下排列;二是不同层面的层级结构,即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图可就某一概念实现超链接。图1是“分子和原子”的“辐射型”概念图。

2 初中《科学》学科概念图的制作流程

概念图的制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严格的程序规范。由于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学习活动的内容与目的不同,概念图构建的步骤也可以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应有以下关键步骤,如图2:

(1)选定领域,列出概念。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并罗列本章所学的所有电学概念,如电路、电流、电阻、电压、电路的连接方式等等。同时教师可以运用下定义、举例、演示等多种方法讲清楚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地使学生认清楚概念的性质和作用,将表示概念的词和连接词及其作用加以区分。

(2)确定层次,布局排序。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进行信息加工处理,找出关键概念(概括性最强,最一般的概念)。关键概念的筛选可以从章、节标题着手,一般标题大多是对关键概念的概括。然后以关键概念为中心,探讨概念的顺序和可能的连接。列出哪些是同级别的,哪些是上位的,哪些是下位的,形成概念间的层次结构,初步确立概念图的结构,见表1。

(3)寻找关联,短线连接。将概念关联起来形成系统连贯的知识结构是意义学习的关键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把相关的概念用短线连接,并在线上标明适当的连接词以显示两者之间“是什么”或者“怎么样”的命题关系。这样同一领域及不同领域中的知识通过某一相关概念连接起来,然后再经过修改或修饰后,便初步形成了一个以概念为中心的知识结构网络图3。

(4)局部修改,结构精致。概念图的修改重整与精炼也是不可忽略的。学生分小组展示各自的概念图,通过对比、讨论、取长补短,然后重新修整扩充(包括添加实例)。

(5)讲解评价,反思完善。绘制好一张概念图并不是概念图教学的终结,还需要讲解和评价。通过教师的讲解,师生共同反思,对已建好的概念图进行重新思考、重新修改,实现新旧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后师生达成共识,形成知识全面、结构完善、形式优美的概念图,如图4。

根据《科学》知识的特点,对概念图的制作方法可做一些改进:①放在方框中的概念既可用文字表达也可以用符号表示,或同时使用符号和文字表示;②连接语既可用文字表达又可用公式表达,或同时使用两种表达方法;③例子可以是概念的具体例子,还可以是概念的应用特点或概念的应用规律,例子的表达方式也可以用科学原理、科学公式表示。

3 概念图制作的引导策略

(1)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水平和绘图能力的个体差异要拟定分层次训练计划。训练的设置可按照下列顺序递进:教师制作概念图,学生完成“连线”和“命题”;教师呈现留有部分空格的概念图,学生填空;教师理出主要概念,学生完成概念图;学生独立制作。在训练过程中空格的数量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呈现留有部分空格的概念图,学生的水平越高,空格就越多,需要连接的概念就越多。图5就是在初中《科学》“生态系统”复习课时中等能力水平学生需要完成的概念图。

(2)教师还可以尝试改错训练法,即呈现包含部分错误的概念图,让学生在改错中学习知识,而学生要发现和改正概念图中的错误,就必须认真分析整个概念图,思考错误在哪里,从而主动纠正。

(3)在学生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容许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阐明自己设计的概念图,另一方面,教师要进行科学地引导,保证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避免盲目猜测和无效活动。

4 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与学的策略,能促进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而在整体上把知识融会贯通。学生在画概念图时经历了一次对原有知识进行内省、分析、重新评价和组织的过程,易混淆的知识和概念也能理清关系了。同时,概念图也能作为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工具。从学生的概念图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头脑中存在的错误概念和知识的欠缺,有助于教师及时诊断和定性评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弥补学生的不足。

但是在肯定概念图作用的同时,笔者也发现了在概念图构建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之处。

(1)教学内容上的局限性。概念图是反映知识内容的一种形式,侧重研究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于一些物质变化、重要的生理生化过程以及科学探究过程,概念图就显的爱莫能助了。

(2)教学时间上的局限性。学生要制作完整、优美的概念图需要长期训练,同时,在课堂中概念图教学也需花费较长时间来帮助学生再现知识,特别是初期可能会耗时较多,往往比较繁杂的知识内容很难在一堂课完上成。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开展好概念图教学值得进一步去思考。

(3)学生能力培养上的局限性。概念图只是一种陈述知识的工具,反映了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静态部分,培养的是学生对概念的分析、比较和理解能力,缺乏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所以,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不能为强化概念图教学而忽视其它重要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希建华,赵国庆.“概念图“解读:背景、理论、实践及发展.开放教育研究,2006.2.

[2]岳秀英.概念图在中学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5).

[3]刘恩山,徐洪林.运用概念图进行生物教学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影响.学科教育,2003(7).

[4]江胜根.化学概念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化学教育,2003(4).

分层教学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字生物学教学;概念图;思维构建;应用

“概念图”教学方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与学习策略。自从“概念图”教学方式出现之后,人们对其研究从未间断,据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有关数据资料显示: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研究“概念图”教学方式的文章达664篇之多,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在不断地增长。“概念图”教学方式的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是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和学习思维的工具,还是老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分析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的手段。本文结合“概念图”教学方式的基本理论分析了中专生物学教学中学生“概念图”思维方式的建立方法,以及“概念图”在教学活动中的其他方面的应用。

一、“概念图”教学方式的基本原理

“概念图”又被称做“概念构图”或“概念地图”,它是一种用作组织与表征知识的工具。“概念图”通常是由: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层级结构等4部分组成,将和某一主题相关的概念写在圆圈(或方框)上,再利用带直线将有关系的概念联系起来,并且在直线上注释两概念之间的关系(见图1)。

其中,概念是某一知识的名称或代号;命题是对所要连接的两个概念关系的描述;交叉连接是表示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层次结构是该知识概念的具体展现。

三、在中专生物学教学中“概念图”的构建及应用

1.“概念图”的构建

在中专生物学教学中,由于相关的概念性知识较多,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较多。因此可以通过让学生构建“概念图”的方法帮助他们理解生物学中的重点知识。通常构建一个“概念图”需要通过以下4个步骤来实现:首先,要找出重点知识的关键概念,例如:在课本中选择需要构建“概念图”的知识,找出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概念,假如有必要的话应该找出与之相关的关联性概念,然后把这些概念统计在一起制作出一张“概念表”。其次,理清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与排序,以关键概念为例介绍怎样将各概念排序:在确定完关键概念之后,将概念中概括性最强的概念放在首层,概括性一般的放置在底层,最为具体性的概念放置在最底层,从而即可完成对关键概念的排序。再次,将各层之间用线段连接起来,并且要在连线之上加上一些必要的注释,例如:图1上的“进入”、“产生”、“需要”。通过将各个关键概念以图框的形式建立起一个“概念图”之后,就将这个知识点的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不同领域的知识也串在一起,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动手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与理解。在连接这些关键概念时,应当注意以下两点:① 必须认真挑选需要进行连接的概念,并且还要认真琢磨连接注释词,同时应当注意连接词不能使用句子;② 在需要连接的概念之间,找出它们的联系,这样就可以在图上将各个层级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各个孤立的概念形成一个网格关系体。

最后,完成“概念图”之后,应当积极的反思和完善它,因为一个知识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其理解的程度是不断加深的,随着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的加深,可能会发现新的相关的概念,通过这样不断的反思和完善,可以逐步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2.“概念图”的生物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可以用作学生做课堂笔记的工具。目前,很多教师反映学生在上课时不做课堂笔记。通过在学生中间的调查发现,他们并不是不想做笔记,而是由于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讲解的速度。课堂上,教师往往采用的是传统的课堂讲解方法,大量的罗列知识点,从而造成较多学生无从下手,或者记笔记的速度跟不上,然后也就放弃记笔记了。而“概念图”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非常轻松的去做笔记,有针对性的将课堂上老师讲授的主要知识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记录下来。(2)可以用作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的工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掌握了知识点,却缺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至于面对真实问题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所以帮助学生把学习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并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而概念图在建立知识点联系这方面有比较好的作用,能够将原本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概念摆在面前,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边线等体现知识、概念的联系,构建起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四、总结

在中专生物学教学中,“概念图”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建立这种科学的学习思维方式,还可以提高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质量。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助于他们以后工作和生活中对事物认识和学习的条理性,有助于他们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必须提倡“概念图”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分层教学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我概念;shavelson多维度多层次模型;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50-03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认识和评估。人们通过对自己内在、外在特征的认识,处理事情的经验,不断地自我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认识。自我概念具有自我引导、自我解释、自我期望的作用,它影响人们自我理解的方式,自我期望的高度,并对自我实现有强大的预言性。从19世纪开始,自我概念逐渐成为近代人们的课题,而shavelson的多维度多层次模型,已然成为自我概念研究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一、shavelson的多维度多层次模型

(一)shavelson模型提出的教育发展背景

1.社会环境。1945年,二战结束后不久,另一场战争却无声地打响了,这就是以美苏两国为代表的“冷战”,它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美国最大的政治,两个主要大国从此开始不断地全面抗争。特别在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美国政府的压力剧增,发现美国中小学教育远远落后于苏联,从此开始了一连串的教育改革。70年代后期,人们发现中小学学生的知识更加薄弱而开展了“回到基础学科运动”,在这期间内,引发了大量的科学家、心理学家去研究如何更好地教育中小学生,而1976年shavelson的模型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中学教育背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基础教育将重视培养未来的科学家作为最终目标,为美国高科技创新能力做准备。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中学科学教育的理念也有所改变,转向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而如何全面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也就成为了一个热门问题。

(二)shavelson模型的理论渊源

美国研究者shavelson,致力于教育心理学领域,为了提高美国的教育及学生的综合能力,他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自我概念多维度层次模型,并且更为全面地提出了自我概念的定义。

(三)shavelson模型的结构

他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通过经验和对经验的理解而形成的自我知觉,也就是说,自我概念是个体的自我知觉,这种知觉来源于对人际互动、自我属性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体验。他认为自我概念是多维度的,按一定层次组织到一个范畴系统之中,即自我概念是一个有层次有维度的范畴建构,这种建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多维性、组织性、稳定性、发展性、可评价性和区别性[1]。而且shavelson等人认为对自我的知觉是根据个体的实际行为和对这一行为的反应和评价所形成的。

shavelson等人以他们对自我概念的定义为基础,于1976年提出了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多层次理论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一般自我概念(general self-concept)位于最顶层,一般自我概念可分为学业自我概念(academic self-concept)和非学业自我概念(non academic self-concept)。学业自我概念又可分为具体学科的自我概念,比如:数学自我概念、历史自我概念、英语自我概念等;非学业自我概念又可分为社会自我概念、情绪自我概念、身体自我概念。也就是说,具体的行为在最底层,是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础。

(四)shavelson模型的价值

shavelson等人的阶层模型作为自我概念层次研究的大体框架激发了不少研究,而且在这之后所提出的许多关于自我概念的模型均是以此为基础和方向进行改进和完善,虽然这个建立之初的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缺乏实证研究,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它对于自我概念的研究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shavelson模型中国化

(一)优点

1.shavelson等人认为自我概念是多种因素的复杂组合,突破性地在前人所认为的自我概念单维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概念多维度多层次模型。将单维度的研究转为了多维度多层次研究,使自我概念的模型更为具体、清晰。

此模型较之前的模型已有很大改观,不再有太多的抽象概念,而是转为对个体具体行为的分析,它使很多研究者认识到自我概念是一个多维度的、有组织结构的稳定模型,它由多个侧面组成,由每个侧面反映一个特殊的自我参照系统,多个侧面共同构成总的自我概念,因此对自我概念的考察可从多个侧面分别进行,也可在总体上进行。这对中国中学生的自我概念研究指明了方向,可以从中学生的各个侧面或者是总体上进行研究,明白对于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影响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更加具体地提高中学生自我概念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