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范文第1篇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4(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5(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6.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要点速记:目内方育。

 

7.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8.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要点速记: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要点速记: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0.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11.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外国三方面。

 

12.简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要点速记: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13.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理论三方面。

 

14.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

要点速记: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个性多发展。

 

15.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要点速记:提速(国民素质)个性创两全。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17.简述活动课程论的观点.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 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要点速记:个人经验,打破界限。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18.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要点速记:学生、社会、学科。

 

19.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1)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0.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语言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要点速记:语(语言智力)数(逻辑—数学智力)体(身体—动觉智力)音(音乐智力)美(视觉—空间智力),一人(人际智力)两自(自知智力和自然智力)。

 

2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要点速记:两独一发。

 

22.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要点速记:开醋(促进)放盐(研究)。

 

23.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要点速记:学习过人。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2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要点速记:方(学习方式)平(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关(课程管理制度)节(课程结构)有内(课程内容)功(课程功能)。

 

25.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

要点速记:双基 + 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要点速记:建(间接经验)立(发展能力)主(学生主体)育(思想教育)。

 

2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要点速记:一动机四知识。

28.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点速记:备上作业来辅导,学生成绩差不了。

 

29.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要点速记:三备三计划。

 

30.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要点速记:明确内容;方法合理;语言热烈;板书从容。

 

31简述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易适中。

(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32.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和关键。

(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要点速记:主(主动性)抓(抓重点、难点、关键)情境(设置情境),培方法(培养思维方法)。

 

33.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要点速记:小联(联系实际)在乡(乡土教材)下训练运(运用知识)输技能(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

 

3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要点速记:依自身,依内容,依目标,依学生,依媒体。

 

35.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36(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37(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要点速记:大养人,教主导,学集体;限独立,少动手,难个别,缺灵活。

 

38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特性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39简述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要点速记:两准一敏才持久。

 

40.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41.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要点速记:引观察、勤思考、扩知识、练想象、爱幻想。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要点速记:理解(理解材料意义)目的(明确记忆目的)精加工,组块编码重方法。

 

43简述如何组织复习以防止遗忘。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来进行复习的。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要点速记:法(复习方法多样化)官(多种感官)及(及时复习)时(分配时间)返(反复阅读)回(试图回忆)三中(分散和集中)。

 

44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要点速记:环境 + 个性 + 课程。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要点速记:储数量、训方法、多练习、勤思考。

 

4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44.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5.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点速记:阶(阶段特征)个(个别差异)机(积极性)缘(原型)

 

46.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班杜拉总结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环境、个体和行为。

(2)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4)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

 

47.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要点速记:材料意义 + 新旧知识 + 心向。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8(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49(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50(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51.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要点速记:创情境、控水平、用反馈、指归因。

 

5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要点速记:马(马斯洛需要层次)里(立志教育)奥班(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委(韦纳归因)。

 

53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②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

③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

①精选教材。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3)教授学习方法。

要点速记:有结构,有内容,有方法,促进迁移。

 

54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5)情绪多具有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要点速记:需要、人类、时间、特点。

 

55.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 ~ 2 岁)。

(2)前运算阶段(2 ~ 7 岁)。

(3)具体运算阶段(7 ~ 11 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 ~ 16 岁)。

要点速记:感前具形。

 

56.简述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

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内化学说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57简述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及其教育意义。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2)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58.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要点速记:万能答案因素类:遗传+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59.简述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人的认知特点。

(1)他们对事物的直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他们的态度与自我知觉更加容易受周围其他人,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3)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语言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4)他们的社会敏感性强,善于社交。

 

60简述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

(1)婴儿期(0 ~ 1.5 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 ~ 3 岁):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

(3)学前期(3 ~ 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 6 ~ 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 ~ 18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 ~ 30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 ~ 60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60 岁以后):完善感对绝望。

 

61简述强迫症的概念及其治疗方法。

(1)强迫症的概念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2)强迫症的治疗

①森田疗法:日本的森田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只会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正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

②“暴露与阻止反应”。例如,让有强迫性洗涤行为的人接触他们害怕的“脏”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洗涤的冲动,不允许洗涤。

 

62.简述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它是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困扰理性化,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心理辅导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的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恢复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6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64.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④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识。

 

65.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要点速记:服榜样、约奖励、价辨析。

 

66.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道德阶段(2 ~ 5 岁)。

(2)权威阶段(5 ~ 8 岁)。

(3)可逆性阶段(9 ~ 11 岁)。

(4)公正阶段(11 岁以后)。

 

67.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10 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10 ~ 20 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20 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要点速记:三水平、六阶段

 

68.简述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要点速记:强道德、加实践、持统一、律自己。   

 

69.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要点速记:一教(教学)、二班(班会+班主任工作)、三活(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70.简述如何运用道德修养法。

(1)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2)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启发、帮助学生制订自我教育计划,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

 

71.简述如何运用说服教育法。

(1)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3)态度真诚、热情。

(4)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增强教育效果。

 

72.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点速记:生(研究学生)目标,导(领导核心)关系。

 

73.简述班集体的发展过程。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74.简述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力的领导集体。

(3)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75.简述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76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集体促成的纪律

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77.简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78.简述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79.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80.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8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物理模型

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十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说还很不够。教师在教学中也较少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下面我主要想阐述一下在物理模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看法。

物理模型是指:物理学所分析的、研究的实际问题往往很复杂,为了便于着手分析与研究,物理学中常常采用“简化”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的处理,用一种能反映原物本质特性的理想物质(过程)或暇想结构,去描述实际的事物(过程)。这种理想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称之为“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的建立,是人们认识和把握自然的一个典范。是先人的一种创举。

“物理模型”的建立是一个创造性过程,对物理模型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一个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可见,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甚至建立“物理模型”,显然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不可多得的途径。

那么,怎样把握好“物理模型”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想先谈谈几个问题:

一、中学常见的物理模型有几种

1.研究对象理想化的模型。例如,质点、刚体、薄透锐、理想气体、恒压电源等。

2.运动变化过程理想化的模型。如,“自由落体运动”、“简谐振动”、“热平衡方程“等等,这些都是把复杂的运动过程理想化了的“物理模型”。

二、物理模型有哪些特点

l.物理模型是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统一。物理模型的建立是舍弃次要因素,把握主要因素,化复杂为简单,完成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模型的本身又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2.物理模型是科学性和假定性的辩证统一。物理模型不仅再现了过去已经感知过的直观形象,而且要以先前获得的科学知识为依据,经过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上的严格论证,所以,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理想模型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所以又具有一定的假定性,只有经过实验证实了以后才被认可,才有可能发展为理论。

三、物理模型有哪些主要功能

1.可以使问题大为简化,从中较为方便地得出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2.可以对模型讨论的结果稍加修正,即可用于实际事物的分析和研究。

3.有助于对客观物理世界的真实认识,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以上是教师驾驭“物理模型”教学首先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又如何利用“物理模型”教学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首先,利用“物理模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时意识比能力更重要。以上我们已经谈到,物理模型的建立很具创新性,教师应该把建立物理模型的这种创新的思路启发地诉之于学生,这样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才是有益的。

其次,利用“物理模型”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创新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是提高思维能力的基础,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保证,只有正确的思维才谈得上有良好的创新。但是由于年龄的关系,中学生一般只注意知识的学习,并不关心自己的思维方法是否正确,更不能自觉地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思维方法,这就影响了思维发展。因此,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任务。

分析好每一个“物理模型”的建立思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领悟这种思维过程,去品味这种思维过程,例如,在讲“自由落体”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为什么要把物体的下落运动理想成“自由落体”,明确学习“自由落体”的真正的实际意义,经过引导、启发、分祈,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领悟到其中的奥秘,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再次,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和接受,并会因此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但如果借助“物理模型”教学,通过采用模型方法,突出物理问题的主干,疏通思路,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图象,使物理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筒,这样不单起到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的作用,同时还潜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大学教学;工程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91-02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背景

高等教育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要在科学研究中培养人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人才,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正式拉开了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的序幕。国家未来发展急需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教育部适时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主动服务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改革和创新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国家、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升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任务[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1,2]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培养目标包括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大学教育是一个人踏入社会之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培养教育阶段,也是培养成熟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大学教育好比是摩天大楼的基座,只有基座扎实将来才能屹立不倒。目前工科类大学教学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实际工程知识不足的情况,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国内的大部分大学教师毕业后直接从教,并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专业工程经验,因此在专业知识传授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工程实践经验传授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之一

作者所在的上海理工大学位于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中,已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明确要在卓越工程教育上成为上海市属旗舰高校的目标。作者就职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是目前国内从事能源、动力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单位之一。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内容包括能源动力装备制造技术、大型电站锅炉、两相流在线测量及颗粒测量、清洁燃烧、动力机械内部流动规律、环保制冷剂、低温生物医学、食品和药品的冷冻干燥、特殊用途的制冷低温装置、高效换热器、计算流体力学和传热学、微纳米制备及应用等。在本科四年中,我院学生要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三大类课程。目前,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授课深度较深,理论知识讲解比较深入。与之相反,专业课的授课受教师实践工作限制讲解并不深入,另外在专业课授课阶段,学生面临考研和就业的压力,往往不能全部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如何提高该部分专业课的授课效率,这是目前大学教育工科类学生普遍遇到的问题。

三、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大学教学尝试

作者博士毕业后曾在工程行业从事咨询设计工作多年,实际工程经验较丰富。进入大学后,主要讲解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根据学校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结合作者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工程师理念与职责的培养。

为了使大学生对工程概念有深刻的认识,作者在教学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结合实际工程实践经验[3],把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在阐述流体传播方面,以台湾高速铁路地下化中的压力波形成为例,说明为何地下高铁工程要对压力波进行研究,压力波对人体有何种危害等;在讲述相对湿度的概念的时候,以室内游泳池湿度高为例,说明相对湿度是什么原因引起及水蒸气是如何传播,采取何种措施减小相对湿度等;在讲述热是能量的一种载体及传播方式的时候,以地铁隧道火灾举例[4],说明火灾发生后的传热途径包括哪些,为何人们会谈火变色;在讲述不同形式的能量转换时,以太阳能塔工作原理为例,说明热能机械能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等等。通过上述针对性的实际工程的讲述,学生对工程概念有深刻的认识,也使得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容易理解和接收,提高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5]。

工程项目中英语能力的应用决定了大学毕业生能否适应复杂的英语工作环境,工程英语不同于大学普通英语,更加重视专业知识利用英语进行表达的形式和方法。作者在讲授专业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针对实际工程项目,安排不同的小组成员用英语进行专题演讲,培养学生们的实际英语应用和表达能力,使同学们初步了解了如何利用英语在工程项目中进行汇报工作[6]。

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除了书本知识以外,另一个方面是关于工程师素养的培养。大学教育也应传授给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合格的工程师需要具备怎样的素养。香港工程师学会[8]是目前香港最大的工程师组织,香港工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必须通过该学会的考试,方能成为工程师。并且,香港工程师学会每年都会在大学里举行不同题目的研讨会(Seminar),学生必须参加足够的研讨会是接受为工程师的先决条件。利用与香港工程师学会会员之间的合作关系,作者邀请香港工程师学会会员到学校与研究生们进行专题交流,包括工程师的职业操守、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香港工程行业概况等专题,让同学们开阔眼界,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为以后的工作提供良好的背景知识。

四、结论

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各领域的共同合作,大学教师由于直接面对学生授课,具有更加有利的条件来引导培养学生的卓越工程师理念。上述内容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相关知识,通过一系列专题的讲解和实践,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工程师的内涵与职责,以便为今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工程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07).

[2]王宝玺.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2,(01).

[3]杨宏.工程实践教学在培养卓越工程师中的作用[J].机械管理开发,2012,(05).

[4]黄伯雄.地铁火灾的特点及其扑救措施[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2,(07).

[5]何小燕.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

[6]张碧芳.工程英语翻译的特点及规律[J].学习月刊,2011,(22).

[7]香港工程师学会.高教发展与评估[J].2009,(03).

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创新素质 本科生 专业课

根据社会和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高校培养出的应是具有学习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不仅专业面宽,更重要的是有开拓和进取的创新精神和素质。本科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专业课是本科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在本科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背景下,通过专业课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综合素质,是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创新素质培养是新世纪提高我国教育质量的关键

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创新拔尖人才和素质优良的劳动者。因此,提高教育质量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同志指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创新素质培养是提高我国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教育质量的优劣要从其培养出的人才是否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来评价,这就要求大学教育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适应时代特征。当前,世界已迈入一个以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新时代。新的时代特征赋予教育质量许多新的含义。教授的知识内容,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什么样的学习过程,能否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评价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如果仍坚持传统的“学会”知识的教育,只是用陈旧和过时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施加一个完全模仿和继承前人已获知识的学习过程,即使教的过程如何完美,学生的成绩如何优秀,都不能称之为高质量的教育。当前的教育要更注重“会学”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具有创新素质。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不只是学习和掌握已有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培养学生认知、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新的创新教育要求

当今社会已进入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利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明确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项内容:(1)学会认知,使学习者学会认知的手段、方法,培养继续学习的能力;(2)学会做事,使学习者具有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培养实践能力;(3)学会合作,使学习者具有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合作的精神,培养协作完成跨学科项目的能力;(4)学会生存,使学习者具有适应环境变化,求得自身生存与发展所需的应变能力,掌握信息技术,适应在信息社会中生存。这四项内容和我国倡导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是相一致的。创新教育的目标和关键,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创造意味着从无到有。创新具有更新与日臻完善的含义,体现了对现有事物的更新改造的过程。这就要求作为本科生创新素质培养核心环节中的专业课教育,不仅要担负起传授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担负起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学生的做事和做人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素质的任务。因此,与基础课不同,专业课的教育应该把教学重点从传授知识转移到以研究、探索为基础的教学上来,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和文化的接受者转变成参与者和探索者。

三、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为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素质,需要加强专业课程教学环节中课程教学要素的建设,即加强专业课的主要教学环节和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专业课的主要教学环节建设

在专业课的授课中,可以通过在课程讲授、课堂讨论、作业训练、实践训练、考核和教材六个主要教学环节导入注重研究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以《计算机图形学》课程为例,该课程主要涉及如何通过计算机生成、存储、处理、显示、输入和输出图形,其中有许多内容生动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创新活动,若在教学的主要环节中从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将非常有利于使学生熟悉科技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思路和习惯,进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1)课程讲授

在课程讲授环节中,要清楚地认识到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不只是对学生施加一个继承前人已获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造思维习惯,使其具有高效、迅速地处理信息的能力,成为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主动学习者。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疑问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的起点。以直线段的扫描转换为例。该问题是为了将参数化描述的直线段在光栅扫描显示器上显示出来,必须确定光栅网格上的哪些像素点组成直线。问题的已知条件是直线段的参数描述:即已知线段首末端点坐标,问题的目标是确定光栅网格的哪些像素点(其坐标是整数值)属于该直线。

在给出上述问题的描述后,教师可以通过先让学生去思考计算像素点坐标的方法。学生最自然想到的是利用直线方程直接计算,即通过首末端点坐标计算出直线的斜率和截距,通过对首端点的x坐标开始,每次让x加1并带入直线方程求得对应的y值,并对结果进行取整来得到属于直线像素点的坐标值。然后,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上述算法思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算法的计算效率缺陷。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其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掌握的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工作的特点出发,找出算法中存在浮点数计算和乘法计算的主要障碍,认识到最符合CPU累加工作原理的就是增量方法,即每步的结果是用前一步计算的结果加上一个增量来得到,进而引导学生从增量计算角度对算法进行改进,推导出符合CPU累加工作原理的数值微分算法,但指出数值微分算法中仍存在的浮点数加法和取整运算这两个影响计算效率的缺陷。在对数值微分法进行更进一步改进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坚持增量计算的优点,思考如何采用中点算法来解决数值微分法中浮点数的加法和取整运算。

在算法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自己的研究经验融入到授课内容中,从算法研究的角度,阐明如何进行创新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疑问”意识,探究精神和创新素质。使学生从研究的角度理解算法产生和更新的创新过程,参与分析各个算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从而对学生进行完整创新过程的思维训练。

(2)课堂讨论

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教授,可以向学生阐明科技创新的活动过程,但使学生具有创新素质,需要引发学生自身的创新需求,使其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思维和意志主动地实施自己的创新活动,才能达到目标和目的。杨振宁教授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兴趣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先导,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认知冲突”给学生营造讨论题目和讨论情景。比如,在《计算机图形学》的区域连通性概念上,可以通过给出“4连通区域一定是8连通区域”以及“8连通的区域一定是4连通区域”等真假命题,来让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论证自己的观点。

“理愈辩愈明,事愈辩愈清。”在论证过程中,不管学生的观点错与对,老师都要给予学生在思考和论证过程中符合科学创新精神的活动以鼓励和肯定,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更多的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讨论可以让学生经历创新的过程,体验创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3)作业训练

作业是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何在作业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照猫画虎”的进行授课内容的简单重复,需要教师在作业的选题、批改方式以及习题评讲等方面,都要强化定论和争论相统一,强化守成与创造相统一。

例如,在《计算机图形学》的坐标变换内容中,一个复杂的变换往往可以通过不同的基本变换组合来完成,这样的题目存在总体目标的一定性和解题思路的多样性。作业的求解中,要提倡学生开放式的思考和解答,作业中的多种思路反映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作业的评讲中,要创设学生参与的民主和探讨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进行评讲,探讨解题的新思路,并通过让有代表性的学生板书其作业和讲解解题思路,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指出学生思路的新颖之处和思维闪光点,激励学生积极进行独立思考,发展创新思维。

(4)实践训练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是强调“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实践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重要且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专业课的实践环节,可以由教师拟定或学生自己提出一些可行的实践题目,由学生按照自愿原则组成小组,进行相关技术文献的查找,阅读和理解,共同完成题目的设计、实现和技术报告或论文方式项目总结,并按照给出的演示文档的模板,启发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简明扼要的口头答辩。例如,在《计算机图形学》的实践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去实现不同的区域填充方法或图形裁剪方法。这种小组分工合作,独自答辩的实践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达到自我学习,彼此帮助,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既鼓励了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思维和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处世本领,使学生在学会在做事的同时学会做人。

(5)考核

在专业课的考核中,要体现重视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因素,科学地分配课堂讨论、作业、实践和最终考核等阶段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所占的比例,并且在最终的课程考核中,要提倡开卷,部分开卷,口试以及论文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在考核的内容中,要避免成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不要侧重于对知识机械记忆的题目,要增加提高学生对基本理论灵活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对本专业知识深层次理解的题目。通过对考核方式和内容的改变,引导和激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6)教材

课程教材建设要及时反应当前的专业进展,跟踪国内外高水平高校的专业课教材建设,由专业课责任教授对采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进行把关,选择适合和体现本学校本专业研究方向特色的教材。同时,在专业课中要鼓励采用参考书制度,使学生能自主灵活地选择合适的参考书,并能通过查阅在理论或实践方面各有所长的不同参考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组建责任教授为主导的具有科研经验、创新和敬业精神的骨干教师队伍

首先,为保证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能及时更新和与时俱进,保证能在内容中体现出当前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研究前沿和热点,进而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以活跃在本专业学术研究前沿的教师为课程的责任教授,由其来负责及时和适当地更新授课内容,使之反映了当前学术研究前沿和热点。更重要的是,责任教授可通过在授课内容中添加该教师所在学术梯队的学术研究成果介绍,通过在授课内容中适当加强对本学术梯队所在研究方向的内容,建立起具有各自学校特色的专业课程,进而吸引更多的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本科生,通过实践或读研究生的方式来加入到本学术梯队的研究活动中。

其次,建立责任教授为主导的、具有科研经验、创新和敬业精神的骨干教师队伍来担任专业课程的讲授任务。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创新素质的培养,都是在一个特定的人格背景下进行的,专业课教学活动的完成质量依赖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水平,高质量的专业课教学需要具有科研经验,特别是具有创新和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专业课教育的要素不仅包括知识、技能、学习、还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因此,专业课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使之形成技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使之学会学习,而且需要陶冶学生的情感、磨练学生的意志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缺少了创新和敬业精神的情感陶冶和意志磨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不利于养成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决心和毅力。

一位具有科研经验的教师,将会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但更重要的是,一位具有科研经验,创新和敬业精神的教师将会以自己在研究工作上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精湛到位的教学技巧,独特见解的思维方式,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热情和崇高的使命感。因此,品德高尚、敬业持重、博学进取、举止得体、严谨治学的教师带给学生的将是最生动,最具体和最深远的影响。

四、结束语

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院士在一次教师节大会上说:“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师作为专业课创新活动的发起者、设计者和引导者,在本科生的创新素质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为此,首先,需要教师要明师志,乐教爱生,把传承知识、塑造心灵、指路引航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成为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促进者;其次,是要修师德,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最后,要练师才,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疆,陈瑛,丁禄河.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

[2]袁德宁.关注宏观层面的教学质量 推进“研究型”教学方式.中国高等教育,2002,(6).

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范文第5篇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1.要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此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地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丧失,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2.要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越来越大,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如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劳动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都能震撼学生,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不重视。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一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这位学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