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重要意义

一、研究性教学在高中数学课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或者生活中选择一定的专题来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思考和学习获取相应的知识并能够应用所获得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居于主导地位,更多的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思考和解决相关问题,而教师则起到一种指导和启发的作用,对于学生研究专题内容的选择等给予指导并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解答,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在高中数学课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教师在授课时的渗透及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高中数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有着一定的关系,比如排列组合,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促进学生对相关定理和规律的理解掌握。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但是应该充分考虑到高中教学所承担的高考等方面的压力,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中掌握适当的度,保证其适用于高中数学课的最初目的的实现。

二、高中数学开展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中数学课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学校的角度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的推进及整体教学结构的合理规划和设计。研究性学习在某种程度上看似将教师解放出来,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校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未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便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该目标的实现。为了保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使得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开展具备现实性。高中数学较之初中数学难度有了很大的提升,新的学习方式的推广不能降低高中数学本身的难度,如何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相对较难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如何在传统数学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便成为高中学校所面临的问题。当学校给予研究性学习所带来的一些教学上的新问题进行改革创新时也便从整体上推动了学校教学的发展。

从教师的角度讲,研究性教学使得教师的作用更为突出。高中数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并未将教师从课堂中解放,而是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责任。研究性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考虑高中数学教学的性质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学生意识到研究性学习重要性的同时还要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根本上保证高中教学目标的完成。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从课堂教学到课外研究都起着指导与评价的作用,对于学生研究行为的有效指导及学习过程中和结果的评价能够及时发现解决相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对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能够提高其自身的综合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具备了较强的认知能力,承受着高考的压力,高中数学难度的提升也为他们的学习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主的研究性学习,对数学原理和公式的推导等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提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研究,能够使其用更加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通过与同学的互动形成一种融洽的“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并且教师对相关问题的解答能够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流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关怀,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成林.在高中数学课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9).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为解决基础教育领域严重缺乏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问题,本文以河北民族师范学校为例结合地方高师院校及学生的特点,对在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理论的探索和初步的实践。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的重视。然而,在研究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缺乏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师。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普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构建起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育学》是高师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选择该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影响到更大范围内的师范生,促使各学科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积累经验、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为将来任教奠定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界定

一般人们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广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狭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是为充分展开“研究性学习方式”所提供的有计划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机会。

本研究中,笔者将高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来理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科领域和社会及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去建构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一)研究性学习前期准备

学生们由于长期处于接受式学习的思维定式中,所以在首次接触研究性学习时,很可能会表现出困惑、茫然和无所适从。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需要通过讲座等形式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作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实施过程和方法

第一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职责分工。

课题研究组人数一般以4~8人为宜,便于合作与集中。组员在小组中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负责不同的研究任务,此外还要有不同的职责分工,例如,负责记录研究进展和活动情况的“记录员”、负责小组与教师以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的“联络员”等等。

第二阶段: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指导学生要注意选择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这是学生选择既有价值又适合自己的课题的必要条件。

第三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制订的是否合理决定了课题研究效率的高低。研究方案应包括课题的名称、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实施步骤与进度、成果的表达形式、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在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根据课题内容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研究方法。

第四阶段:进行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组成评审小组,所有课题小组参加。第一步由小组汇报:课题的由来、课题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方法、计划进度及人员安排;第二步由评审小组和全班学生对其开题报告提出质疑,小组成员针对问题进行答辩;第三步是评审小组评议,综合各方意见,决定能否开题;第四步是向各组提供修改意见,组织学生丰富和完善其研究方案。

第五阶段:小组实施课题研究。

在本阶段,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开展研究,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方案,使课题得以完成。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进行分工合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开展调查、走访专家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等方法收集相关方面的教育信息。之后对信息进行处理--判断信息的真伪,识别信息的价值;将资料整理、归纳,使其条理化、逻辑化;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第六阶段:成果交流,结题报告。

学生将本组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课题研究报告发表在网上,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审,同时,各组可以在对别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质疑和评论中进行充分交流。

在成果交流之后,召开结题报告会。由每组汇报人员在限定的时间内简要汇报开题后课题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取得哪些研究成果以及在研究中的体验与收获。

(三)总结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关系到研究性学习意图能否实现。对高师院校学生实施教育学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应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多视角化、评价全程性、评价激励性原则,在研究性学习的前、中、后期进行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2]金建生.研究性学习理论及实施模式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研究趋势

20世纪80年代,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从西方引入到我国,从本世纪初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起来,研究的角度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探究性学习基本理论的研究

(一)对探究性学习基本概念的研究。2000年李亦菲在中国教育报对探究性学习的定义: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2005年任长松对探究式学习定义: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

从以上两个定义可以看出来,随着对探究性学习研究的深入,对定义的理解越来越明晰,定义越来越准确。如任长松指出探究性学习是在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明确提出有教师的帮助和指导等特征。

(二)对探究性学习理论基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建构学习理论的研究上。有意义学习理论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儿提出的,他的功绩主要在于根据他的同化模式有助于实际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课堂教学,调控教学进程,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他从不同维度对人的学习进行分类,为探究学习实践中有效地选择、应用乃至创造具体的学习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照标准,他提出的“组织者”的概念,也为探究性学习中教学情景的创设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协作”和“反思”,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等。也有一些学者从探究性学习的科学基础、认知结构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等的角度来阐述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二、对探究性学习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失范问题的研究

探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从国外移植到我国的,必然存在文化、环境、理解偏差等问题。对探究过程的研究主要表现在:问题泛,导致学生提出很多不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超出学生们的能力水平等;方法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提出多种看法与假设,不分学科,不辨求真、求善、求美,都自然地用实际经验去证明;结论泛,出现了学生基于原有经验的结论,出自内心所想,教师不参照教学目标,不考虑教育立场,一律做出肯定、积极、鼓励性评价。另外,存在对探究性学习认识的偏差,如对探究性学习概念理解的偏差,对探究性学习的“重过程”理解偏差,对探究性学习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理解的偏差等。面对上述问题,我国学者提出当前的探究学习应以获得学科素养为目标,以教学结构为中介,用学科结构提升学生的认知结构等方法的理论。

三、对探究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的对比研究

(一)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比较研究。探究性学习的提出后,出现了如下的两种观点:一些学者认为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完全不同;而一些学者则认为探究性学习是接受性学习的继承,提出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深化,而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有学者提出我们不应该完全摒弃接受性学习,而应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对两种学习方式的比较研究来看,起初的研究结论大多是极力推崇探究性学习,并完全摒弃接受性学习,在之后的研究中是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在教学中两种学习方式应该相互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结果。

(二)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研究。学者们对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产生了争议,几种观点如下:一种观点认为,这两种学习方式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名称不同;另一种观点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比探究性学习更加“高级”的学习方式,它应该包含探究性学习;还有观点认为,应该将研究性学习看成探究学习的特殊形式,主要是面向跨学科的现实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并提出除了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以外,还应该在学科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等观点。通过对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比较研究发现,大多数学者认同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是基本相似的学习方式。

四、探究性学习在各学科中的具体应用研究

探究性学习开展以来,我国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一直努力在各学科,诸如数学、化学、物理、科学实验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并对探究性学习在各学科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一直坚持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原则。在这一方面的研究首先集中于,探究性学习在各学科中开展要遵循的教学原则、教学思路的设计,在不同的学科中开展的不同形式、策略及差别的研究,提出在不同学科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价值等。如在科学课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形成人的良好素质,并提出科学教育也只有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才能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内在的统一等。在不同的学科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针对各不同学科进行了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的异同点进行了的研究,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五、探究性学习研究发展方向

我国学者对探究性学习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但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方兴未艾,但从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来看,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会在以下两个方面有进一步发展:

(一)开展探究性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现阶段,尽管探究性学习课堂掌声一片,笑声一片,赞扬声一片,但是几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少,探究的过程是不是合理,是否产生偏差,产生偏差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是发挥了探究学习的优势等这些方面都无法进行监督及评价。其次,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是否得到实现,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初衷、价值、意义没有进行跟踪评价和测评。目前的现状是进行探究性学习,只注重了开展,而没有注重结果。因此,以后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将会更关注于探究性学习开展的有效性及如何保证有效性的实现。

(二)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法上的研究。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探究性学习环境是在开放性环境中,有利于学生思想开放性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有组织、有条理的组织资料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实际上,在学校里现行的评价方式基本上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也就是只注重结果的评价,而不注重事物发展过程及发展程度的评价,探究性学习的特有的教学目标仅仅是用期末考试的一张试卷是不能完全表现出来的,无疑这种评价方式对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是没有意义的。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是要注重探究过程、学生思维发展。并且终结性评价对探究性学习的开展不能给予很好的反馈。然而,发展性评价就可以及时的对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给予及时的反馈,对探究性学习的每一步,都能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并能有益于探究性学习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亦菲,中国教育报.2000-11-18.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9,77.

[3]时延辉.重庆工学学学报[J].2005(8):124-126.

[4]徐学福.论探究学习的失范与规范[J].教育学报, 2009,5(2): 21-25.

[5]雷震,张殷全,张建化.论探究性学习对接受性学习的继承性[J].2005(5):16-18.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 内涵 理论基础 途径 反思

作为文化传递的工具,教育的内涵与形式会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进入21世纪,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既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走向,又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对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也随之成为语文课程建设的核心。

一、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关于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内涵,目前学界有两种通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一种观点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1]

总之,两种观点,虽表述有异,但在努力培养学习探究问题、探求知识这一点上有着共同之处,即将研究性课程渗透并融入语文学科课程当中。作为研究,语文学科课程有其它学科不具有的特殊性,这主要取决于语文学科突出的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等特征,因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情感性、主观性、创造性,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也由此决定。

1.开放性。开放性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主要是指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空间及获取知识渠道的开放。现代语文观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内容除学校学习内容外,还包括社会生活内容,其知识面涉及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等。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习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这显示出语文学习空间的开放性。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扩大,呈开放趋势。

2.探究性。语文探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并通过收集信息,努力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以探求结论。学习方式应是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探究的,教师只起到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建议者、指导者、促进者及各种能力培养者的作用。

3.过程性。区别于传统语文学习只注重结果,语文研究性学习更为重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由于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学生的体验和领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这种体验和领悟过程便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追求的目标。

二、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教育界掀起的一场学习革命,是建构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思想观念基础之上,其意义在于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我国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与“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理念,严重遏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健全发展和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现代人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于是在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的精神召唤下,教育界确立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也由此奠定了其理论基础。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两大基本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20世纪奠定建构主义理论与发展基础的是心理学家皮亚杰与维果茨基。“20世纪后期,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人类正面临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与知识社会的挑战。强调依据信息技术进行意义建构与知识创新的建构主义知识观与学习观”。[2]其基本学习理念主要体现在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教师可以教,但不可以代替学生学习。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需要在合作的组织形式中进行,并且学习需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和恰当的程度,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3]

2.多元智能理论。20世纪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并将智能定义为“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其基本性质是多元的,有别于传统的一元智能观。加德纳强调智能发展的文化性和情景性,认为每个人虽有多种智能,但其发展的程度和方向会受到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从多元智能理论的含义上可以看出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能的核心能力。智能在每个个体身上有着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而且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智能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应用,将目标定位在学生的潜能开发与智能的培养上,强调“为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而教”。[4]

三、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途径,可通过两方面进行。

1.将研究性学习融入语文课堂。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培养问题意识。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设计出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行为目标的问题。在做好背景知识铺垫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二是培养批判思维。在教学中,对一些既有结论又有传统观念性东西,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批评,打破贯有的思维定势。三是培养审美意识。语文教学是审美教学,审美是对美的发现、对美的鉴赏。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促发想象,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参与到审美鉴赏的过程中来。

2.将研究性学习向课外发展延伸。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目标设计活动方案,增加研究内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构建知识。比如,举办读书、演讲、辩论赛等活动;又比如,开设讲座、座谈、学术报告等活动。与此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开展调查采访、考察活动等,去探究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二是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以课题研究或者项目设计为载体,通过教师的指导,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主要分三个步骤,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研究课题”。课题的选择应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原则,鼓励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课题,但需考虑课题本身要具有可供研究的价值,适应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等等。在此基础上,组建协作学习团体。其次,实施计划,收集信息,进行研究。最后,将观点或研究成果进行提炼、整理形成书面材料,成果形式提倡多样化。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师要注意思维方法上的指导。

四、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反思

在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者和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教师的行为及其表现直接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成效。基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将更有利于今后教育教学的发展。

1.教师业务水平。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原有的权威地位不复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减弱。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说道:“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课堂充满了生成性和动态开放性,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知识面广,而且需要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等。很显然,对于一些教师而言,很难适应这样的要求。因此,在研究性教学当中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些教师随便出几个研究课题交给学生,然后放任自流。与此相反,走向另一极端的是实施研究性学习,却削弱了知识的传授,把接受式学习方式打入冷宫。推行素质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应与接受式学习并列而行。

2.学生学习状况。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应使学生具有主动获取知识和探究的能力。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由于过多地强调知识,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对问题的了解还是“就事论事”,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动起来。另外,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实践、探究过程,从资料收集、分析到获得结论,每一部分都需要踏踏实实地去完成。但从目前研究性学习状况来看却不是这样,许多学生为完成规定任务,将从期刊网、书报上等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进行剪裁、拼凑,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达到研究性学习效果,反而败坏了学风。

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问题。因此,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强化教学管理体制,适时地落实好每个教学环节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方式来引导教师以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去评价学生,以开拓教师与学生的发展空间。总之,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其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高文等.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界定实施策略

21世纪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瞬息万变的,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时代要求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更应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与人合作的意识、复合型的思维方式以及不断创新的能力。为应对工作因此而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性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

一、研究性学习的界定

从本世纪中叶开始,在学习心领域,行为观逐渐被认知观取代,许多学习心理学家对传统学习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其中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角度,奠定了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础。研究性学习观在吸取不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地和完善,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理论框架,基于科学性、主体性、探索性、创新性的基本特点,可以对研究性学习理论作如下简要描述:

(1)研究性学习观是建立在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基本观点与传统消极学习观相对立。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2)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本身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求知欲。

(3)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依赖于学生主体的信息加工,因而研究性学习重视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

(4)研究性学习是积极主动的知觉过程,因而研究性学习关注知识表征、认知结构的发展及解决。

(5)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习创造性及与主体性人格培养,并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研究性学习的开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研究性学习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他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的学习。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将研究性学习方式这一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学校创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是一种突破性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特征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获得亲身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由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开放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

4.学会分享与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刻了解科学对于、社会与人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性的特征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即使在同一个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及研究视角、目标的确定等等的不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提倡的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和途径,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具体领悟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与社会、科学和生活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科学技术对当代生活的以及与社会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4.自主性。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自选课题,自定工作方案,即使在实施过程中,老师也不要干预。最后的评鉴虽是经老师提议进行的,但怎样做也是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协助者,向学生提供的是帮助和支持。

5.合作性。研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主张学生共同参与、投入问题的研究,相互取长补短,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从中使学生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发扬和发展个性,切实增强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6.过程性。研究性学习的最主要价值在于其对学生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价值。因此,我们注重的是它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比结果更重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在研究中得到发展,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策略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要求师生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做好有关背景知识的铺垫,从而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再经过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确认问题,多个角度认识、问题等一系列铺垫后,学生就要拟定好初步的研究计划和方案,做好开题工作。

2.实践体验阶段。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1)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要学习和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从而有效地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去伪存真、整理与归类,然后对所获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同时考虑这一结论是否充分证实了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决定是否要进一步采取措施。(2)调查研究。学生根据已设计好的调查方案和方法,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调查,如实地记录调查中的各种有用信息,从而获得客观的调查结果。并反思调查结果是否足以支持研究结论,或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3)初步交流。学生将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激发灵感、开拓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3.表达和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分享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维,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抓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渠道

我们要跳出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圈子,摈弃传统的、阻碍教育发展的教育观念,用素质教育观、学生主体观、创造教育观、人才观和终身教育观的全新教育观念武装头脑,为学生营造出一个人人都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独立创新的优化环境。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至少要抓住三个方面:第一,要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这门课程无兴趣,不愿投入或被动投入,肯定学不好。第二,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人的智慧、能力、愿望、追求的延伸和拓展,是知识的活化。第三,要让学生从小自信。自信对一个人来讲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自信,就会变得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在实施研究性学习中,要做到“三个给”、“三个转变”和“三个优化”。“三个给”是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活动机会,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和思路;“三个转变”是由重视学生学习结果转变到重视学生会学,由重视教师的教转变到重视教师指导学生学,由重视单向封闭的教学系统转变为多向开放式的教学系统;“三个优化”是优化师生感情,优化教育现代技术,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要让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上得以真正落实,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从而更好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努力建设研究性学习资源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它突破了传统课程教材和课堂的约束,把学习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社会和自然,要求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学和探究,形成了一种基于广泛资源的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对教育资源的依赖程度,远比传统学科教学要高得多。而传统教学的教育资源内容结构单一,都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的教学材料,是以教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参、教辅,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和记忆,这样的教育资源不可能给学生留下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从而也就不可能满足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因此,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支持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资源必须经过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使之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围绕某一专题或某一项目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它的核心要求必须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行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各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必要发动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共同开发资源和积累资源。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围绕新课程教材内容和学生可能探究的专题,开发和积累资源,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和实验室等有关设施,挖掘资源潜力,根据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对现有的资源重新进行索引。要鼓励教师和学生在实施研究性学习专题过程中,努力研制出更多更好的“预设资源”,广泛收集“相关资源”,注意整理和保存已经采集到的资源,使这些资源能长期积累、更新和共享。要充分利用当地社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包括博物馆、图书馆、场馆、科研院所、风景名胜、文化遗址等,做出系统的调查和登记,以利于形成学校层面的相关资料库。,信息资源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互联,特别是万维网这个巨大的全球资源。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和学生需要努力从这种“泛在资源”中,构建能够更有效支持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相关资源”,围绕不同的探究专题记录和积累不同的网络、网页链接表,并注意经常更新。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需要丰富的人力资源,主要是能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学习活动的“导师”,包括教师和其他人员。学校应该对教师资源做进一步的梳理,了解教师的特殊才能、兴趣和爱好。

3.要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突破口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教材教学内容已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大都是1994年前后编写的,它滞后于现代教学思想,并制约教育改革的思路。传统教材教育长期以来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忽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直觉思维的培养,这是现行教材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弊端,其结果是影响了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塑造,影响了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所以,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作为资源,正确处理教材,来改编、创编、设计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寻求探索思路和方法。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去操作、去探究、去经历、去感受,进而培养他们探索创新的能力,最终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4.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要以跳出学科看教学的高度对待

有份资料以中小学数学为例,统计出现在所学的数学知识,将来参加工作有70%的人用不着,有20%的人用一部分,只有10%的人用得着,甚至更少。如在数学中所学的“函数”知识,在今后工作中很少用到,但学习“函数”知识时,所要建立的“变量”思想,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对人以后的工作,甚至对人的一生,影响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并且21世纪的人才既是某一专业、行业领域中的专门人才,又是能通晓几个相关专业、行业领域的通才。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把教育变成学习,把学习真正变成学智慧。教师要跳出自己的学科范围,注意传授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思想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把培养能力、思维方法作为最高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宽松、活跃的空间,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自我评价、去体会科学思想的真谛。面对机遇和挑战,要敢于大胆实践,敢于否定既有,敢想敢做才能走向成功。

[1]叶平.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建设.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