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挫折教育的概念

挫折教育的概念

挫折教育的概念

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心理弹性;挫折教育;初中生

        一、当代初中生的心理挫折

心理挫折是指个体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从事有目的活动的过程中,遭遇到了障碍或干扰, 使其动机不能得到实现,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及情绪状态;亦可以理解为个人因无法扫除在其动机实现过程中遇到的干扰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心理挫折贯穿在人的一生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体会遇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心理挫折。对于初中生来说,心理挫折主要来源于人际交往、兴趣爱好、学习和自尊四个方面。而这四个方面的心理挫折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比如说,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遇到挫折之后,情绪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学业态度和课堂表现,最终影响到学业成绩等。另外,在不同的时期和情境中,来自不同方面的心理挫折带来的影响所占的比重不同。

心理挫折的产生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心理挫折,采取适当的方式去应对心理挫折能有效地减少因为心理挫折给个体带来的影响。

        二、当代初中生的挫折教育和新视角的引入

挫折教育是为提高学生克服在遇到挫折时情绪低落、 意志消沉的能力,其教育方式是在挫折发生前向学生传授有关知识或让学生置身于某种环境以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它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

面对初中生心理挫折,较为常见的应对方法为心理疏导法、心理互换法、愉悦法、形象感染法、表征性奖励法和强化暂停法。i另外,还可以根据心理挫折的不同来源提出相应的应对方式。例如加强学校、 家庭、 学生三方的有效沟通,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在学业方面采用学生 “互教” 模式等等。ii其他学者还提出了一些方向性、概念性的应对方法,如减负降压,稳定情绪;分析原因,克服外部挫折;疏通思想,克服内部挫折;修正目标,知己知彼等。iii除了一般性的应对方法外,还有学者将不同学科领域综合交叉,提出结合音乐的挫折教育。

上述关于挫折教育的方式纷繁复杂,但都一个共同的基本特点,即把挫折心理视为困难和问题,遭受心理挫折的初中生则被视为需要帮助的个体,忽视他们自身所具有的积极力量。对传统挫折教育的反思促进了心理弹性的挫折教育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心理弹性在最近几年开始进入教育者和学者的视野,并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心理弹性的含义和研究

心理弹性(mental elasticity),启发于物理力学的“弹性”概念,它是指人的心里功能并未受到严重压力(逆境损伤性影响)的发展现象。iv它通过保护性因素,使具备弹性的个体在面对逆境时可以积极应对。

个体的心理弹性使得个体在面对挫折时能产生良好的适应结果。在面对压力事件时,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个体为了维持平衡,会调动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来抵抗压力。当压力过大或是个体无法抵抗时,则会感受到心理挫折。身心失衡之后个体可能倾向用破坏行为或反社会行为等应对压力,或者是感受到低自尊水平、自卑、自我否定等,但是遭遇到心理挫折并不一定意味着个体发展必然受到阻碍。个体有可能恢复到平衡状态,心理弹性没有增减。而还有一种状态,就是发展。即个体经历了挫折并积极应对,激活了潜能,不光克服了挫折心理,心理弹性还进一步提升,从而获得健康成长。

心理弹性的研究旨在引导人们关注个体具有的积极因素和成长因素,和以往将挫折看作阻碍个体发展的消极观点比起来,它将心理挫折视为收获成长、增强心理弹性、发挥个体潜能的机遇。本文将把视野聚焦在心理弹性与挫折教育的联结,尝试提出基于心理弹性理念下的新型的挫折教育方案。

        四、基于心理弹性的挫折教育

心理弹性强调个体在遇到压力事件时表现出的适应性和发展性力量,把挫折视为机遇,强调在应对挫折时的保护性因素和冒险性因素。在挫折教育过程中,构建和完善个体的保护性因素对于发挥和增强其心理弹性具有重要意义。

主体保护性因素:它指的是个体天生的特质、能力以及后天习得的技能和自我概念。在挫折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从个体自身拥有的资源出发,引导个体关注自我本来就拥有的资源和潜能。

客体保护性因素:它是指除了初中生自身以外其他一切保护性因素,具体来说包括来自家庭、学校、社区乃至社会方面的保护性因素。比如说,温暖支持的亲子关系、学校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同辈群体的支持都是构成初中生增强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

基于心理弹性的挫折教育启示我们把挫折教育融入生活,关注初中生的潜能和能力并加以培养。心理弹性的理念让我们在着重发现初中生其优势和潜能的同时,更加注意去强化和培养。

此外,我们还应该避免一个误区,即全部交给学生自己面对,老师和家长放手不管。在相信他们有能力克服挫折和困难的同时,除了要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克服挫折外,老师和家长还需要给予鼓励和帮助。

提高心理弹性的关键在于将个人品质、家庭支持和外部环境支持系统整合匹配。我们不仅需要帮助那些处于逆境的人们知道如何生存并获得良好的发展,更要注重在正常环境条件下让初中生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和个人生活。

[参考文献]

[1]常玉霞. 浅谈中学生心理挫折的反应及对策.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3(13):84-85.

[2]张亚男,夏春林,张惠春. 大学生挫折教育的路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13):444-446.

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挫折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338-02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这种空前的世界、国家与社会变化与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让人们面对诸多压力与挑战、矛盾与问题、失败与挫折。当前,多从挫折心理教育的角度提出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其实大学生挫折教育要取得实效,还必须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去审视。高校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大力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

一、现有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

1.挫折、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概念

挫折,意为:失利;失败。挫折与失败紧密相关。因此,挫折教育中正确认识、对待和克服、超越挫折,也包括正确认识、对待和克服、超越失败,走向成功。在心理学中,挫折指一种情绪状态,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遭遇到无法逾越的困难障碍,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消极的情绪反应、情绪体验。

本文所谈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是指以帮助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挫折观、掌握应对挫折方法以提高抗挫折乃至超越挫折、逆境的能力,具备正视并克服挫折的进取精神和坚定良好的意志品质为内容,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为目标的一种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人生观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实现理想。

2.现有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

将大学生挫折教育纳入正规课程主要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笔者在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挫折教育”+“大学生”为关键字进行检索,从1989年至今共有200多篇论文。经分析,其中绝大部分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并开展挫折教育,有少部分从哲学的角度研究了挫折观,鲜有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研究大学生挫折教育的;以“逆商教育”为关键字进行检索,从1989年至今共有20多篇论文。从发表的论文看,有对外国挫折教育的介绍与研究,有对我国高校进行挫折教育的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

我国高校大学生挫折教育相对于学生对教育的需求,相对于我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言,明显滞后。具体而言:一是部分人认识还不到位。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吃苦”教育,是培养小孩所需要的,大学生根本没必要进行挫折教育。二是大部分高校及教育教学工作者抽象地认识到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教育的重要性,但尚未对挫折教育的目的、意义与指导思想、方式与方法、内容与途径、国内外研究状况与成果、学生受挫实际情况等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科学研究,科研对挫折教育教学的理论支撑力度不够。三是不同的课程里有零散的挫折教育内容,尚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大学生挫折教育课程。四是挫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有的只有理论教育,而无实践教育活动,教育教学流于形式。五是挫折教育本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但目前高校素质教育特别是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尽如人意的状况也影响着挫折教育的有效展开。六是大学生挫折教育途径单一。或认为是思想问题,从而进行简单的说教,以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或只从心理层面了解与教育;或认为“时间能解决一切问题”,从而放任不管。七是挫折教育的方法多是应急式的,是针对部分已受挫折、表现明显的人,是事后性的。面向全体大学生的“预防”式的教育方法较少,缺乏教育的主动性。八是认为挫折教育主要是解决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实际问题与挫折的小事,未认识到大学生挫折教育事关整体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涉及学生能否正确理解社会发展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规律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挫折与问题,影响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能否达成。因此高校应站在政治的高度和全局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视并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

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我国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目的及课程内容,本文认为:高校应在现有挫折心理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极为丰富的大学生挫折教育资源,并有针对性地吸取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如积极心理学、逆商教育)不断充实教学内容,科学设计针对大学生的教学方式,系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挫折教育,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通过接受挫折教育和实践,形成正确的挫折观、掌握有效的方法、具备克服挫折达成目标的进取精神,不断提高自身抗挫折乃至超越挫折的能力和素质,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这是建设、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势的本质体现。我国在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时,不断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和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由于认识和实践上的种种原因,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也遇到过并且还将遇到一些挫折和逆境。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曲折和挫折,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有效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前进过程中的挫折与问题,坚定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和信念,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

2.这是当代大学生科学发展,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品质修养、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前进方向,增强了发展动力。当代中国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正确处理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明确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知道个人现在的学习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密相连。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生在世,困境、挫折、失败往往不可避免,认识到这一点,在碰到逆境、困难时,才不致手足无措。当然更关键的是遭遇挫折后,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如何克服挫折达成目的。相对以后在社会中而言,处在大学阶段的学生所受到的挫折要少得多。即便如此,近年来,部分大学生在面对障碍、压力和挑战时,由于未能坚定理想信念,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能正确认知挫折、缺乏克服超越挫折的能力而患上心理疾病,甚至中断学业、一蹶不振、走上绝路。确实有必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有效应对自身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挫折,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坚定理想信念,用科学的方法和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挫折,达成目标,塑造自身良好人格,促进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同时利于现在的大学生在以后社会生活生产中正确面对挫折。

3.当代大学生超越挫折与失败、追求成功的需要与国家的发展战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三者契合,决定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切实可行

正是共产党领导和团结人民克服挫折、三座大山的压迫,成功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并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中国不断进步。这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超越失败与挫折取得的伟大成功。共产党能领导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问题,我们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大学生,帮助他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超越失败与挫折并取得学习工作生活的成功,解决其成才成功问题。

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市面上包括挫折教育、提升逆商等内容在内的成功励志类书刊流行甚广,而其主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都有涵盖,只不过,后者是从原理原则等层面宏观论述,相对更为抽象,但适用范围更广。当代大学生渴望超越挫折与失败、追求事业人生的成功,不断在寻求能指导他们成功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做些创造性的工作,让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正是能指导他们克服挫折、走向成功的理论。当代大学生要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必须联系自身和国家社会的实际,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着重把握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来观察复杂的社会现象与问题,分析和解决自己成长和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不断发展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并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和主阵地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

要将大学生挫折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各个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纳入所开设的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开设,也可以更加灵活。关键在于高校要有这个阵地意识,开始进行教学试点,并加强研究。同时要看到,今年教育部已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其中教学内容包含有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以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但这不妨碍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实施大学生挫折教育。这里主要讨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组成部分的大学生挫折教育其内容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整合吸收构建

1.整合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关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各门课程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大学生挫折教育资源,有待整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几门课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列四门为本科课程,后两门为专科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向学生讲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还帮助学生了解、领会中国共产党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和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克服挫折走向成功的历史及形成的理论成果。这些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正确认识、有效应对超越中国革命建设中所遇到的挫折并走向成功建国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既有科学理论,又有生动实践的壮丽诗篇。在教学中,除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完全可以根据以一专题的形式按照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的要求,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内容,突出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掌握科学克服挫折战胜逆境的方法,养成艰苦奋斗、顽强进取的精神等内容。

具体而言,以下内容可以整合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和世界的发展规律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等对大学生挫折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等。这些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专科生未开设这门课程,但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进行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目的看,进行大学生挫折教育时必须讲,宜精讲。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还经常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理论来分析挫折的属性、产生挫折的原因,人在面对挫折时的主观能动性等。具体可参考《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一书第2章“关于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以及同志在2010年3月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讲话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第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有许多挫折教育或者成功励志教育的事例、史实、理论。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偏离与重新确立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中国革命走的弯路、出现的曲折,错误的挫折教育了党……以及相关史实。这里面的内容值得深入挖掘,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可以充实大学生挫折教育,提升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层次,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挫折,坚定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心;另一方面可在讲这两门课程时结合学生和社会实际注意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并克服自己面临的挫折走向成功。第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有大量的大学生挫折教育内容。如适应、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艰苦奋斗教育、人生观教育、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等。

2.要提炼和吸收已有的挫折心理健康教育和逆商教育的内容

此不赘述。主要强调二点:一是设计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研究、遵循人的心理规律。二是大学生挫折教育涉及多方面的理论,必须努力用最佳的方式利用所拥有的一切。要认识到甚至我们所遇到的挫折都是我们所拥有的、都是可以善加利用的。

3.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要像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注重实践教学、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注重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抗挫折教育;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1.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每一人在生活和学习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最终会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这与每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理想信念是人们的学习与生活中不断积累形成的,具体体现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个方面。崇高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确人生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教会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理性面对挫折,辩证分析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渗透抗挫折教育有助于帮助身处逆境的学生坚定理想,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一个人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够指引他在人生迷茫的路口选择正确的前进方向。崇高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耐挫力,在压力面前呈现出较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将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和更值得付出的事情中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抗挫折教育,一方面有利于为大学生明确未来前进和奋斗的方向,让他们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学会满足,换位思考,懂得感恩。这样学生在面对现实挫折时,能够积极面对,在战胜挫折的历练中不断寻求发展,完善自我,积累和丰富人生阅历。

2.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不良思潮的入侵,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靡之风已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判断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学生在面临价值选择时难免会受到外界思想的干扰。是否具备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每一位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道路。心理素质是指在遗传的基础上,在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下,经过主体实践训练所形成的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心理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与内在动力。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有利于提高其认知能力,改变气质、品格,将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机结合,最终形成健康向上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缓解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引导学生辩证、客观地看待问题。

二、当前大学生抗挫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抗挫折教育缺失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构成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从课程设置的内容上看,其时代性和政治性较为突出,但是涉及大学生抗挫折教育理论认识以及方法指引的内容较少。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以“满堂灌”和说教的方式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但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高校并未建立健全可供学生锻炼和提升抗挫折能力的实践基地和方式途径,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无法较好地匹配,降低了抗挫折教育的实效性。其次,高校在育人过程中,没有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进行阶段化划分。从大一刚入学时的懵懂、大二逐渐融入群体的青涩、大三时的迅速成长以及大四被迫融入社会这四个阶段中,学生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来自学业、感情、就业等方面的挫折和压力。高校要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就必须要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相对应的挫折教育。最后,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注重政治性与方向性,忽视了生命观与挫折观的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突出的弊病。由于缺乏生命观的教育,大学生普遍不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这是今后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的部分。

2.大学生抗挫折教育方式方法单一

目前,高校抗挫折教育的方式方法主要以理论灌输为主,主渠道方式较为单一,缺少对榜样示范、心理教育等抗挫折教育方法的应用。教育主体以教师为主,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了抗挫折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树立榜样是一种经典的教育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正能量,使抗挫折教育更具感染力和号召性。与此同时,心理咨询方法的应用也不够普及,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流于形式,没有长期坚持贯彻落实。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少主动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因此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满足其实际需求,这样不利于提升大学生抗挫折教育的实效性。

3.抗挫折教育效果不明显

高校目前的抗挫折教育效果不明显,主要体现在无法有效帮助学生排解来自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方式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帮助学生疏导心中的压力,形成较强的抗挫折能力。这样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正确认识,积极面对,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在酸甜苦辣中体会人生的真谛。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压力过大,在毕业季学生要面临来自学业、就业、情感、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抗挫折教育对策探究

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学生 体育教学 耐挫教育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三维健康观的基础上,突出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把心理健康放在首要地位。增强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和有效手段。针对目前大多数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现实,如何发挥体育教学培养健康心理的价值和作用,让学生正确地认识挫折的两面性,进而学会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是我们理应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关于挫折与耐挫教育

《心理学词典》对“挫折”的解释是:“当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有时仅指阻碍个体动机活动的客观情境。”耐挫教育是指对于学生的容忍、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耐挫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磨练意志,增强心理免疫力,提高对社会生活与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关心的是学生在遭受挫折后,个体应以何种方式对待挫折情境,尽可能让学生获得应对挫折情境的正确理念和调适心理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耐挫教育的优势

(一)体育关注人的精神塑造。

体育活动的形式是以身体练习为主,为了熟练掌握一个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动作,需要练习者成百上千次地反复练习,在这一过程中练习者必然会遭受多方面的失败与挫折。这就要求练习者心理承受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与塑造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是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之一,这要求体育教师摒弃以往过分强调技术技能教学、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练体格、不管人格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致力于通过体育活动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面对社会、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

(二)体育的竞技性特征能产生一定的情感刺激和情感体验。

在体育运动中,每个参与者都有可能成为胜利者,都有机会充分展示和发挥自己的个性与才能。竞争中胜利的取得,要靠自己的努力,与对手的对抗,以及与同伴的团结协作。在练习中,学生会受到来自对手或竞争目标的压力,这也能刺激学生的行为强度,有利于提高其行为的积极性,培养其锐意进取、顽强向上的奋勇精神,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追求生活的勇气。

三、耐挫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笔者认为,渗透耐挫教育首先应明确,挫折对学生行为和活动结果具有双重影响。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态度,并有较强的承受力的学生,挫折可以成为他们人生的动力,能磨练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的斗志,激励他们的精神,提高他们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不能正确面对挫折,消极对待或承受挫折能力较低的学生,挫折就可能成为他们前进的阻力,消磨他们的意志,打击他们的斗志,折磨他们的精神,使他们消沉低迷、失去自信、丧失目标,甚至形成自卑、怯弱、自闭、偏执等不良的性格。因此,如何发挥挫折的积极因素,降低其消极因素,是耐挫教育需要注意和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可作如下方面的探索:

(一)转变自身观念,注重耐挫教育的价值。

体育教师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学生进行“耐挫教育”的认识。随着三维体育观、健康概念的更新,以及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强化与深入,人们对体育和体育课的理解发生了巨大变化,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以及能够战胜困难的坚强毅力。从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则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从单一的“教书匠”向专家学者型教师转变,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既教书又育人,把培养健康有用、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需要改变以往过分强调“三基”,强调运动技能的正规化,以提高身体素质为唯一教学目标的状况,从单一关注技术技能的获得、身体素质的提高转变为既重视技术教学、体质健康,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引领学校体育走向关注学生健康的道路。

(二)辨别学生性格,实施相应的教育手段。

虽然体育课是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最好的时机和场所,但应注意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要采取不同方法和手段。首先要弄清的是学生性格类型。体育课上,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聆听他们的谈吐,判断学生性格、气质,然后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组施教。外向型的学生活泼、乐观、开朗、向上,同时也易骄傲自满。教师对他们可采用直接法,直言不讳地进行说服教育,提出较高的要求,设立更高的目标,创设困难和挫折情景,从而矫正他们的骄傲情绪和不服从指挥的缺点。内向型的学生少言寡语,不善言表。教师应婉转规劝、旁敲侧击、逐渐渗透,感化学生。抑郁型的学生一般悲观、无助、易怒、易伤自尊、优柔寡断、回避交往,甚至厌世绝望。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导引他们,引其上路,导其上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并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加集性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参加有益建设自信心的项目,如游泳、登山、攀岩等;参加可培养学生果敢意志品质的项目,如跳高、跨栏、跳马等。

(三)区别耐挫能力,研究适度的项目强度。

除了性格上的不同之外,学生由于自身综合素质、理解能力、社会阅历、家庭情况等差异,具备的抗挫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别。体育教师在课堂创设挫折情境、人员搭配、持续时间、强度设定时就应全面了解、酌情考虑,既要达到提高学生耐挫力的目标,又要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特别要注意那些父母离异,有生理残疾,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相比其他学生而言较为敏感,抗挫折能力不强,对他们所采取的方法一定要谨慎渐行,切不可草率行事,否则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在利用运动负荷增强学生抗挫能力的过程中,则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注意掌握适当的运动量。过量的负荷学生承受不起,还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负荷量小了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要观察学生不同的生理特点,研究适度的项目强度,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在体育训练中有很多项目都可简易地达到极限和超越极限,如引体向上、仰卧起坐、俯卧撑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达到自身负荷的极限后,再咬牙坚持多做一两下,这样就避免了统一标准、效果不一的弊端。

(四)把握教育时机,关注课前和课中。

耐挫教育时机的把握主要可从课前和课中来分析。课前重在备课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把握教育主题的切入点,处理好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切入的问题。例如,在田径教学中,长跑往往是学生最害怕和最薄弱的项目,而这个项目恰恰是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最佳手段。训练前,教师应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极点现象”和“第二次呼吸”等原理,让学生事先知道长跑中的痛苦感是正常的,只要咬牙坚持一会儿就会消失。同时向学生指出意志和毅力在长跑中的重要作用,说明只要意志坚强、训练得法,每个人都可跑完“马拉松”等道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视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根据事情的起因、时间、场合、地点、对象、影响程度等因素抓住机会,随机应变,将耐挫教育融合到课堂当中。一句不起眼的评价,一个很随意的手势、眼神,在运用过程中,如果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反之,如果时机把握不好,内容陈旧单调,就会留下明显的说教痕迹,只能是适得其反。

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第5篇

质;家庭环境;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0―0034―01

在当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充满了许多已知或者未知的竞争和挑战,青少年在应对这些学习生活过程中的问题时,难免会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然而每个个体面对这种困难情境时,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处理方式和事件结果,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于青少年的挫折教育及心理健康的关注应不断加强。

一、青少年挫折教育现状

挫折是指人们在意志行动的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使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根据对大部分中学及大学的相关调查,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学校并没有专门开设关于挫折教育的课程,或者是只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提及一小部分,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大部分青少年反映没有能够从更深的角度理解挫折及其应对问题。

二、心理韧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分析

心理韧性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困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心理韧性是在积极心理学的风潮中提出的,近年来受到许多领域的重视,其重大的意义在于将心理的研究视角从过去专注于消极的、病态的心理问题转向关注更广泛的大多数健康人群,挖掘个体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

外国学者Rutter 的理论认为,心理韧性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心理机制是利用个体力量与外部环境资源,打破消极的、负性的连锁反应,使个体有能力面对挫折或逆境。这样在面临不利情境时,他们就有了更多的心理能量去应对,使得心理韧性的作用得到发挥。

许多研究都提出了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这些保护性因素对于心理韧性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所谓保护性因素是指能减少挫折情境对个体消极、不良的影响,并有助于个体积极发展的因素,主要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保护性因素。内部保护性因素包括个体的特质、人格、能力、各类自我观念等;外部保护性因素主要指家庭因素和社会性支持系统。

三、心理韧性对挫折教育的启示

心理韧性并不着重于如何被动地应对挫折环境和经历挫折之后的调节问题,而是未雨绸缪地指出,对于挫折的应对,是可以提前做好预防的,它是在平时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就开始锻炼和累积的。

1.个性品质的培养。心理韧性的重要保护性因素之一就是个体的个性品质,如积极的气质、自我控制能力、合理的自我评价、较强的自我效能感、正确的观念等。因此,在青少年的教育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给予可操作性的意见,从细微处调整学生的成长观念,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2.家庭环境的重视。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也是青少年成长生活的重要环境。根据相关研究,和谐的父母关系、支持感的家庭氛围、良好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和谐的亲子关系、较好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等,都会为青少年带来坚韧、信任等良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