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务会计专业的课程

法务会计专业的课程

法务会计专业的课程

法务会计专业的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资格考试 岗位技能 课程体系

十年来,为了提高职业资格考试的过关率,各地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逐渐把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科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科目(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和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科目(经济法、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纳入了专业课程体系。把这些考试科目纳入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后,各地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就自然地以职业资格考试为中心展开。这偏离了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初衷。

一、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分析

(一)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以职业资格考试为中心的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是高校任何专业都必须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概论与邓小平理论、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体育、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形势与政策。

2.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介于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课程,起桥梁与纽带作用。现阶段,各地高职高专院校以职业资格考试为中心的会计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

3.专业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是专业教育过程中设置的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其内容涵盖了专业领域的各个方面。现阶段,各地高职高专院校以职业资格考试为中心的会计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经济法基础、经济法、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

4.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是为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特长与个性设置的。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选修课主要有:出纳实务、财务软件、财务报表分析、高级财务会计、审计、会计制度设计、纳税筹划、管理会计、资产评估、会计英语、金融学基础、证券与投资、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公共关系、经济应用文写作、ERP沙盘模拟、电子商务等。

5.专业实践课。专业实践课是专业教育过程中形成学生专业技能的操作型课程。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实践课主要有:会计基本技能训练、计算机速录技能训练、成本会计技能训练、财务会计技能训练、纳税申报技能训练、财务软件应用技能训练、财务报表分析技能训练、财务管理技能训练、审计技能训练。

(二)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

1.职业资格考试课程比重较大。一般来说,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它们课时较多,学分较重。上述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六门专业基础课有三门课程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科目;六门专业必修课有五门课程属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科目。这就是为什么将上述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界定为以职业资格考试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的原因。

2.课程内容重复较多。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基础两门课程中都包含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的内容。初级会计实务课程中包含成本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管理的部分内容,初级会计实务和中级会计实务两门课程中包含大量的重复内容。

3.必要课程内容有欠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中,税收法律制度过于简化,有些税种甚至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都没有涵盖。经济法基础课程中,劳动合同法律制度也有所简化,没有涉及集体合同、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的内容。初级会计实务课程中,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内容过于简化。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是三个不同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此课程内容存在重复和欠缺在所难免。这就需要在进行课程体系优化时,重构和补充上述课程内容,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基础和经济法三门课程内容进行重构,补充应该包含而未涵盖的内容,划分为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和税法三门课程,并全部确定为专业基础课;将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管理五门课程内容进行重构,补充应该包含而未涵盖的内容,划分为财务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成本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管理五门课程,并全部确定为专业必修课。

4.岗位技能训练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专业实践课应该是训练学生岗位技能的课程,但在上述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实践课明显是按课程开设的,按课程开设实践课有利于学生深化课程内容的理解,但不利于学生岗位技能的形成。那么,能否构建既满足职业资格考试需要,又满足岗位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呢?这就需要详细分析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目标出发探索课程体系的设置。

二、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与中等专业技术会计人才和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相比较,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可以界定为: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系统会计专业知识的岗位技能型人才。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是为岗位技能的培养服务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根据岗位技能的培养需要确定。

(二)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岗位技能目标

会计工作一般包括十五个基本岗位。会计人才培养的岗位技能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顺利履行这些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

1.出纳岗位。出纳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严格按照单位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复核,办理款项收付。(2)办理银行结算。(3)登记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保证库存现金日记账的日清月结,及时查询银行存款未达账项。(4)保管库存现金和有关印章。(5)审核收入凭证,及时办理销售款项的结算,督促有关部门催收销售货款。

2.资金管理岗位。资金管理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反映资金预算的执行及控制情况。(2)筹集及调度资金。(3)办理贷款事项及其清偿。(4)办理投资事项。(5)记录、保管各种有价证券。

3.预算管理岗位。预算管理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编制各期资金预算。(2)编制及考核生产预算。(3)编制及控制成本费用预算。(4)编制及分析销售预算。(5)编制及执行资本预算。

4.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实施办法。(2)参与核定固定资产需用量、参与编制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大修理计划。(3)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及修理费用。(4)参与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与报废处理。(5)分析固定资产的使用效果。

5.存货核算岗位。存货核算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材料物资管理与核算实施办法。(2)审查采购计划,控制采购成本。(3)负责存货明细核算。(4)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材料消耗定额,编制材料计划成本目录。(5)参与库存盘点。(6)分析储备情况,防止呆滞积压。

6.成本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核对各项存货的入库领用事项及收付金额。(2)编制材料领用转账凭证。(3)审核委托及受托外单位加工事项。(4)计算生产与销售成本。(5)进行成本、费用的分配及账目结转。(6)分析比较销售成本,进行成本日常控制。(7)进行内部成本核算及业绩考核。(8)编制有关成本报表。

7.薪酬核算岗位。薪酬核算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审核有关薪酬的原始单据,办理代扣款项。(2)按照人事部门提供的薪酬分配表,填制记账凭证。(3)协助出纳人员发放工资。(4)计提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和工会经费,并进行账务处理。

8.往来结算岗位。往来结算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执行往来结算清算办法,防止坏账损失。(2)办理往来款项的结算业务。(3)负责往来结算的明细核算。

9.收入利润核算岗位。收入利润核算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负责销售核算,核实销售往来。(2)计算与分析利润预算的完成情况。(3)建立投资台账,按期计算收益。(4)结转收入、成本与费用,严格审查营业外支出,正确核算利润。(5)计算利润和利润分配,计算应缴所得税。(6)结账调整业务处理。

10.税务会计岗位。税务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办理税费的缴纳、核对事项。(2)办理免税申请及退税冲账事项。(3)办理税务登记及变更等事项。(4)编制税务报表及相关分析报告。

11.总账报表岗位。总账报表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负责登记总账。(2)负责保管总账和明细账。(3)编制会计报表并进行分析,写出综合分析报告。

12.稽核岗位。稽核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审查财务收支。(2)复核各种会计凭证。(3)对账簿记录进行抽查,判断是否符合要求。(4)复核各种会计报表是否符合制度规定的编报要求。

13.会计电算化管理岗位。会计电算化管理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负责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正常运行。(2)负责财务软件的升级与开发。(3)对计算机的文件进行日常整理,对财务数据盘进行备份。(4)监督计算机及财务软件系统的运行,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5)定期进行病毒查杀,保证计算机的正常使用。

14.档案管理岗位。档案管理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依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管理制度。(2)保证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方便查阅。(3)防止会计档案的毁损、散失。

15.会计主管岗位。会计主管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按照会计制度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主持起草本单位具体会计制度及实施办法,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并领导、督促会计人员贯彻执行。(2)参与经营决策,主持制定和考核财务预算。(3)经常研究工作,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会计工作。(4)组织本单位会计人员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考核会计人员的能力,合理调配会计人员的工作。

三、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的优化体系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可以构建既满足职业资格考试需要,又满足岗位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同样可以概括为五个版块。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高校任何专业都必须开设的课程,不用调整。

(二)专业基础课

为了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和欠缺,并强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专业基础课应调整为: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基础、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税法、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

(三)专业必修课

同样,为了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和欠缺,并强化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内容,专业必修课应调整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培训。

(四)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不需要特别调整。当然,有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也可以强化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内容,将其考试培训纳入专业选修课课程体系,以帮助学生毕业后考取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

(五)专业实践课

高职高专院校为了实现岗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实践课应该设置为岗位技能训练课。根据上述会计工作岗位的基本分类,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实践课应该包括十五项技能训练。通过分析各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各岗位技能训练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1.出纳技能。包括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技能、票据结算技能、账簿登记技能、账簿核对技能、结账技能、点钞技能、财产清查技能。

2.资金管理技能。包括票据结算技能、贷款合同的阅读和撰写技能、投融资合同的阅读和撰写技能、有价证券辅助账簿登记与核对技能、人际交往技能。

3.预算管理技能。包括全面预算的编制技能、预算执行技能、人际交往技能。

4.固定资产核算技能。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设计技能、预算编制技能、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技能、财产清查技能、财务指标分析技能。

5.存货核算技能。包括存货管理制度设计技能、存货计划编制技能、存货账务处理技能、财产清查技能、财务指标分析技能。

6.成本核算技能。包括账簿核对技能、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技能、成本账务处理技能、财产清查技能、成本分析技能、成本控制技能。

7.薪酬核算技能。包括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技能、薪酬账务处理技能。

8.往来结算技能。包括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技能、往来账务处理技能、信用评价技能、账龄分析技能、账款催收技能。

9.收入利润核算技能。包括会计凭证审核技能、收入账务处理技能、利润及其分配账务处理技能、所得税账务处理技能、账簿核对技能、投资辅助账簿登记技能、预算执行技能、财产清查技能、年终结账技能。

10.税务会计技能。包括税务报表填制技能、税务文书制作技能、税收账务处理技能、账簿核对技能、财产清查技能、人际交往技能。

11.总账报表技能。包括账簿登记技能、账簿核对技能、结账技能、财产清查技能、财务报告编制技能、财务报表分析技能、报告文书制作技能、会计档案归档技能、人际交往技能。

12.稽核技能。包括凭证审核技能、账簿审核技能、报表审核技能、财产清查技能、财务报表分析技能、报告文书制作技能、人际交往技能。

13.会计电算化管理技能。包括财务软件维护、升级与开发技能。

14.档案管理技能。包括凭证装订技能、会计档案归档与保管技能。

15.会计主管技能。包括组织技能、协调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

四、总结

上述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的优化体系,避免了专业课程内容的重复与欠缺,强化了岗位技能的培养,既满足了职业资格考试的需要,又满足了岗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希望对各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有所帮助。Z

(注:本文系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试点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法务会计专业的课程范文第2篇

税收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以税法为核心,融税收学、会计学和法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于一体,综合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和税务处理能力。笔者进行了税务专业的岗位调查,调查企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素质要求,明确哪些专业知识是实际工作中最需要的。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税务知识对会计人员而言是最为需要的,占79.3%,税务知识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税收课程又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经济组织中的涉税业务越来越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基本的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各项业务技能,还必需熟悉各种税收法规,能从事税务核算、纳税申报、税务管理、税收筹划等涉税工作。 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大多面向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最需要既懂会计核算又会税务处理的人才,因此税收课程所要求掌握的技能是中小企业财会人员必备的专业核心技能之一。学好税收课程对会计处理能力的培养起着综合和提升作用,对涉税事务的处理能力培养起着主体作用,对税收筹划、税务能力的培养起着奠基作用,是将会计知识、技能与税务处理知识、技能有机结合的课程。

二、高职高专税收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课程开设不足,部分课程开设过滥 目前发行的教材中,《国家税收》仅涉及税费计算知识模块,《税务会计》涉及税费计算与涉税事项会计处理模块,部分院校仅开设一门《国家税收》或《税务会计》课程,使得学生税收知识欠缺,课程体系无法满足相关专业的岗位需求。还有的院校实行一刀切,不管是会计专业、税收或财政专业或是财务管理专业,均在《国家税收》或《税法》之外加开《税务会计》、《纳税筹划》等课程,不准确进行课程定位,对各门课程的内涵没有深入分析,造成不同课程之间功能相互混淆,内容重叠交叉。

(二)税收教材建设落后,缺乏实践性配套教材 与教学内容相对应,高职高专税收教材体系几乎与本科教材完全一致,仅在内容上稍作精简,降低了理论深度。由于税收法规的时效性强,政策更新速度快,导致税收教材极易过时,其内容总是滞后于现行法规。另外,税收教材类型单一,现有税收教材大多属于理论教材,而与专业理论教材配套的税收实训教材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虽然有部分教材配有相应的习题集,但也只是理论训练题,缺乏实践训练的项目指导书,无法起到指导实践教学的作用。

(三)税收实践性教学严重不足 税收课已暴露出实践教学严重缺乏的问题,高职院校提倡“以实践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的职教理念,但目前较多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轻税收课,重会计类课。课时安排中,会计占55%,计算机占30%,税收占15%。目前税法课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计划制定不详细,较笼统,实践教学时间、内容、方法和组织方式不明确,实践教学比例偏少,环节落实不到位,无系统实施方案,实践性教学质量缺乏有效监控,严重影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实训设备条件差,数量严重不足,且不配套 税收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中,财务会计的实验实训设施齐备,基本普及,而税收课程由于长期以来重视不足,投入有限,实践性教学相对落后。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配备独立的税收模拟实训室,有的高职院校虽然有税收模拟实训室,但就实训室的配置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实训室软、硬件滞后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没有完整的税收模拟数据系统,缺乏实训操作应用软件。另外,高职院校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的方式一般以给对方培养人才为条件设立,但每个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是极其少的,而学校因为经费不足又不可能给对方在经济上予以补偿,这样对企业来说收入与付出不等同,不愿成为学校的实训基地。由于校外实训基地严重缺乏,使得学生的专业实习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有的甚至缺少税收实训大纲等基础性指导文件。很多院校所谓的税收实践教学仅是象征性地填几张纳税申报表,或者合并在会计模拟实训中,共用一套财务资料,完全不能突出纳税实务能力的针对性培养。

(五)税收教师脱离实践,实践教学方式完全来自教材高职税收专业教师队伍脱离实践是当前较普遍的现象,教师都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工作后,因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抽出时间进行社会实践锻炼。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师社会实践的时间、经费、组织都无安排,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以形成制度,这就不可避免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情况。目前高职教师在实践教学方法上,正脱离 “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状态,转化为多媒体教学,教学手段愈加先进,但针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税收课件制作上却无突破,来源社会实践的案例缺乏,课件内容基本从教材获得。税收案例有的照搬杂志报纸的内容,缺乏对企业财务管理过程的专业性判断,从原始案例材料的选择上就已偏离企业管理的要求,专业化的评价及分析也就很难得出。另外税收案例陈旧且应用性不强,涉及传统的制造业过多,而对新型产业涉及甚少。

三、高职院校税收课程改进措施

(一)课程设置需满足市场需要 ,体现优化综合能力 税收课程设置应根据社会需要、地方特点和行业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理论课的开设以够用为原则,满足中小企业对人员技能素质的要求,适应经济的发展。以“围绕市场办教育”为理念,满足市场需求,使税收课程教育与行业标准接轨,当前人才市场对选聘人才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学历愈发淡化,能力陡然走俏”,“学历选人才”已逐渐被“能力选人才”取而代之,而操作能力强是高职学生职场取胜的法宝。为此,采取加大税收实验课程的设置比重,将课堂初步实习、工厂实地实习和分岗综合实习有机结合,使学生理论知识得以升华,技能得以提高,从而强化学生会计核算能力、财务分析能力、成本核算能力,以及审计及纳税能力。系统化的实习教学,让无实际工作经历的学生具备实际操作经验,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极大短缩学生就业上岗的适应期。

教育部已经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理论课以够用为原则。课程的教育也必须强调实践性,课程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从事其他职业。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反思税收类课程的设置现状,深层分析岗位需求,准确定位各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分解对应职业能力,重构各专业所需税收知识体系,设置各专业课程,既要避免知识欠缺、开课不足现象,又要避免盲目贪多求全,还要避免各专业课程开设一刀切。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有别于会计专业,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税收知识的要求与财政、税务专业的学生要有所不同。根据会计专业主要面向的岗位群,税费计算与申报及涉税会计处理应是其主要的职业岗位能力之一。高职会计专业应将《税务会计》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取代《税法》或《国家税收》课程;同时开设《税务筹划》作为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财务管理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较之会计专业有所延伸,其核心岗位能力还应包括筹资管理,进而可细化到减轻企业税务成本,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因此,应将《税务筹划》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开设;税务、财政专业则不必开设《税务会计》课程,税务专业可将《税法》与《税务筹划》作为必修课,财政专业仅需开设《国家税收》课程即可。同一专业开设的各门课程应按照知识的递进性依次开设,如会计专业,应由《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到《税务会计》,及至《税务筹划》,对课程特色要准确把握,每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内容需严格区分,力求将重复内容减至最少。

(二)加强研究,做好教材编写工作 高职税务专业的教材编写必须由企业税务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来确定教材体系,教材内容要与税务会计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要求相一致,注重可操作性和先进性。当前适合于高职会计专业税法课程使用的实践教材很少,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实践教材应立足于“自编为主,购买为辅”,教师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组织一线教师编写税法实训教材,建立税法教学案例库。针对课程设置相对滞后、教材落后于实际的情况,建议大胆选用财政部会计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其理由有三:一是内容新,因它囊括了近年来一系列新法规、新制度,以解决教材落后的弊端。二是准,这些教材的编写者都是国内专家、业内精英,有些是我国财经法规的制订者,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三是实用,可以直接满足学生考取会计资格证书的需要。

(三)加大税收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力度一是课内实践的开设必须有效、实用。高职教育必须强调课内实践的开设有效、实用,税收作为操作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内容。要增加实训课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力争达到1:1。先对专业课程进行分析讨论,确定该课程必须掌握哪些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再据此安排设置训练。二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途径。高职教育除了平时的课堂教学外,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可以请企业会计总监、财税基层干部、其他学校专业资深人士等来学校作各种讲座,以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会计法规政策,追踪最新的会计前沿知识。学校还可以在寒假、暑假要求学生下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写出实践报告,并酌情给予一定的学分。三是加强税收模拟实训练习。税务模拟实训要从整体上设置整个公司的每项税收业务。从税务登记,到发票管理,到各种涉税业务的账务处理,账簿设置、报表编制和纳税申报,环环相扣,层层设置,层层实训,使学生对企业税务处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熟悉过程。此后,还可采用重新分配角色,利用这些税务资料进行税务审计和税务稽查,以便学生在中介机构和税务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

(四)强化税收模拟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场所 强化实训建设,增加经费投资,建立高仿真性的全方位模拟工作流程、职能岗位、工作环境的税收模拟实验室,能模拟纳税申报过程,采用纳税申报软件完成一般纳税申报、税收优惠申报实验,同时拓宽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思路,把税收工作有创新、有成果的注册税务师事务所、民营企业作为首选目标,实行校企合作,全方位拓宽高职教育办学之路。

(五)加强培养税法课程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 培养“双师型”教师,组织教师报考注册税务师;并安排教师下企业从事报税工作,定期参加税务部门安排的培训。教师要结合企业深入实际,熟练税收实务操作方法,接受前沿最新专业知识培训,不断积累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税收案例教学、教案的组织和准备以及课程的操作和指导。高职教师须精心策划,攻关,以高职院校税收课教学目标制定案例教学,研究一套适合当前社会需求的案例模式及教学实施策略,全方位提升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先锋:《关于教学几个问题的探讨》,《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

[2]孔祥银:《浅析高职税收实践性教学改革》,《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第13期。

法务会计专业的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经济管理类 非会计专业 会计课程

一、高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设置一定的会计课程的必要性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会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是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手段。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会计核算。会计核算是指企业根据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使用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专门方法对大量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分类、汇总,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二是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指企业以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和国家其他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为依据,对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通过会计监督能促使企业改善经济管理水平,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二,会计是各政府部门用于管理微观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企业是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参与企业具体的管理工作,但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须依法经营并接受政府部门的管理。那么,政府部门如何管理企业呢?会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即政府部门通过监督检查企业的会计资料等,检查企业是否依法经营。第三,会计是国家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企业的会计资料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国家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

高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毕业以后无论是在企业还是政府部门做经济管理工作,都需要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否则将无法胜任本职工作。因此,高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设置一定的会计课程是必要的。

二、当前高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设置不太合理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有金融、税务、工商管理、资产评估等众多专业,会计课程有会计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十多门课程。当前高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设置不太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有的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应该设置的会计课程没有设置,使得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没有学到。例如,某财经学院2009级本科金融学专业的会计课程设置计划为:会计学48学时(必修课),中级财务会计32学时(选修课),金融会计32学时(选修课),金融会计业务独立实验36课时(实践课)。该学院本科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导向是在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以及政府、企事业金融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工作,也可在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金融研究与教学工作。笔者认为,该学院本科金融学专业的会计课程设置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难以满足就业单位的需要。首先,必修课只设置《会计学》一门课程,48学时,太少了,这样安排最多只能学习会计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即会计原理的知识。第二,选修课安排《中级财务会计》32学时和《金融会计》32学时,课时太少。因为是选修课程,所以由学生自由选修。如果学生不选修这两门课程,他们所学的会计知识就只剩必修课《会计学》一门课程了。此外,就算学生选修了这两门课程,他们所学习的会计知识也是不够的,因为课时的安排太少。第三,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矛盾。实践课《金融会计业务独立实验》实际上是必修课程,而《金融会计》是选修课程。如果有的学生没有选修《金融会计》课程,则就没有基础来学习《金融会计业务独立实验》课程。第四、应该设置的会计课程并没有设置。作为本科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如果到金融企业,从事信贷或风险管理等岗位工作时,必须掌握《财务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财务分析是指以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有关资料为依据,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进行比较分析、比率分析、结构分析、因素分析等,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以利于有关各方,包括企业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国家政府部门等掌握企业财务活动情况和进行经营决策的一种工具。对于作为债权人的金融企业来说,通过财务分析提供的有关资料,可以了解到企业的偿债能力,有利于其正确制定信贷政策,减少呆账或坏账损失,加速资金周转。然而,该学院本科金融学专业并没有设置《财务分析》课程。

2.有的会计课程不适合于在某些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中设置,但却设置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在学生总的学习时间及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势必减少了学生用于学习其他必要课程的时间。例如,某财经学院2009级本科资产评估专业的会计课程设置为会计学原理64学时(必修课)、中级财务会计96学时(必修课)、财务管理48学时(必修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32学时(选修课)、成本会计32学时(选修课)、EXCEL财务管理32学时(选修课)、行业会计核算32学时(选修课)、会计信息系统48学时(选修课)、会计制度设计32学时(选修课)、会计学原理课程实习24学时(实践课)、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习24学时(实践课)、财务管理课程实习24学时(实践课)、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习24学时(实践课)。资产评估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的工作去向包括企业、机关及事业单位等,工作岗位包括资产评估与管理、财产公允价值鉴定及咨询等,完成这些岗位工作的确需要掌握较多的会计知识,但是,该学院所设置的会计课程显得太多,某些课程没有必要设置,如会计制度设计等。

三、高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设置思路

当前高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设置不太合理是由于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就业导向不明确造成的。因此,高校应着力分析不同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导向,并以此为依据合理设置有关的会计课程,以使各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以后能找到一份与所学专业匹配的工作。在此以税务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如下:

法务会计专业的课程范文第4篇

我国会计教育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模式,并积累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在我国财经类院校中,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已大大加快,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我国会计人才培养仍存在相当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会计教学体系尚不够完善。如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依据、教学内容陈旧等。二是教学过程不够优化。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会计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与当今时代需要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构建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模式意义重大。

(一)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会计学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审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国内外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会计检查和会计分析的方法,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会计专业问题。我国高等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培养出复合型“专才”,而且在21世纪初,王光远同志就指出:“发达的经济工作、科学的管理工作强烈要求先进的会计教育制度和人才为之服务,而先进的会计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会计人员首先应具备深厚的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掌握与会计工作密切相关的税收、金融、经济法规、管理、计算机和外语知识。因为社会职能要求和岗位设置及分工只会越来越细,对完成一项工作的要求,既包括会计工作,也更需要协调、合作和支持。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逐步与其他管理活动渗透、协作和相互支持,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二)应用型会计人才技术要求 会计专业在我国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管理类专业,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量较大,高校所培养的会计人才应是面向基层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较强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的人才。高校的本科会计教育应“以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办出本科特色和以岗位设置为依据,办出专业特色”为指导思想,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主要面向中小城市的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从事日常业务核算与管理工作,胜任会计主管及以下岗位工作需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素质、知识、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因此,我国会计学应用型人才要达到的技术要求为:熟练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尤其是掌握会计学、财务管理和税收筹划等专业知识,为会计学专业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掌握会计学的方法及技能、程序,具备会计核算、成本管理、收益管理、财务分析、预算管理、税收筹划等专业能力,能熟练运用会计学专业的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财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富有责任感和诚信力,具有财会机构运作管理的能力,能胜任本专业各职业岗位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熟练的计算机财会操作的能力,能够熟练利用计算机从事财会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专业拓展、设计能力,能适应与财会相关的其它专业领域的业务工作。

(三)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财会人才结构不合理、财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高级财会人才的需要。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包括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人员在内的财务人才队伍十分庞大,从全国财会队伍的结构来看,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不足1%,本科以上学历的不足10%。经过调查分析发现,我国财会人才需求结构犹如一个金字塔,初级财会人才已相对饱和,甚至过剩,而中高级财会人才很稀缺。要解决我国目前财会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需要,从学科建设角度看,大力发展会计应用型人才是一个方向,也是今后经济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中高级财会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培养应用型高级财会专门人才是解决当前我国财会人才结构不合理、财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一个必然要求。

二、模块化会计课程体系构建

所谓模块式教学就是指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的知识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会计专业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核算岗位的特点,采用模块式教学,将岗位工作能力模块化。

(一)基本框架 会计学本科专业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财会各岗位的职业背景的基础上,运用财会知识分析企业会计问题、成本核算管理、财务分析、预算管理、税收筹划等各相关岗位的技术流程,以及各岗位的技术要求,从而归纳为业务基础能力、业务核心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等能力类型。在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岗位素质和职业能力结构分析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依据课程组成原理和现有国家课程规范,设计对应课程名称。会计应用本科专业采用模块式教学,通过对会计岗位职责的调研,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岗位状况,确定职业岗位群,该岗位群由若干专业相关岗位组成,来源于各个行业会计的岗位设置;通过会计岗位工作分析,明确该工作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通过不同财务管理岗位能力要求的分析与分解,确定相应的课程模块,模块课程以满足岗位需要为目标,不同岗位对应的不同课程模块的结合形成模块课程体系。

(二)各模块设计思路 主要包括以下模块:

(1)公共基础模块。该模块的素质结构分为岗位素质和开设课程。其中岗位素质为: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世界观的方法;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社会经济现象;有敏捷的计算力和快速的应变能力;有健康体魄。所开设课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外语;数学;计算机;军事教育;体育等。

(2)学科基础课模块。该岗位素质要求为:熟悉国家经济财政、投资政策、产业政策;有良好的投资管理业务能力;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开设课程:管理学;统计学;证券投资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要求为: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基本统计方法、经济现象的理论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解、证券资产的估价方法等。

(3)专业核心课模块。该模块细分为三个模块:

专业核心课模块一。岗位素质要求:掌握会计核算的方法,熟悉会计工作的基础规范;有良好的会计核算业务能力;具备对我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告条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开设课程:会计学;财务会计;涉外会计;高级财务会计;金融企业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技术要求为:熟练掌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方法、账簿的设置与登记方法、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掌握企业会计准则、以及会计要素的会计核算;掌握手工会计的核算、以及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

专业核心课模块二。岗位素质要求:掌握成本核算和计算的各种方法;有良好的成本管理业务能力;具备成本计算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以及良好的对内交流和沟通能力。开设课程: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物流成本管理。技术要求:理解和掌握传统成本计算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和分类法,掌握成本性态分析和量本利分析原理;掌握成本控制方法和责任中心的考评方法;熟悉成本计算的具体业务操作流程。

专业核心课模块三。岗位素质要求:掌握各种财务分析方法;有良好的财务分析业务能力;有敏捷的计算能力;对影响财务报告分析的因素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开设课程:财务管理;财务报告分析;管理会计。技术要求: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计算与评价;偿债能力分析指标的计算与评价;营运能力分析指标的计算与评价;现金流量分析指标的计算与评价;企业发展能力指标的计算与评价;财务报告的综合分析等。

(4)专业选修课模块,该模块分为两个子模块:

专业选修课模块一。岗位素质要求:掌握各种预算编制方法;有良好的预算管理业务能力;有敏捷的计算能力;对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对预算的影响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开设课程:企业内部控制;全面预算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学。技术要求:理解调整预算,零基预算,连续预算、弹性预算的原理与应用;掌握业务预算的编制、财务预算的编制、资本支出预算的编制等。

专业选修课模块二。岗位素质要求:掌握税收的基础知识和税收筹划方法;有良好的税收筹划业务能力;对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对我国税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开设课程:财政学;国家税收;税收筹划。技术要求:税务会计熟悉我国财政、税收的有关政策,正确进行流转税、所得税、财产行为税及其他税收的计算;能够填制有关纳税申报表;能熟练掌握税收筹划的技术平台和各种方法的应用,有效进行税收筹划等。

(三)专业实习模块 其分模块由四部分组成:(1)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内专业实验室,注重实践性教学的开展;主要专业课程均安排了专业实验。实验课安排在校内多媒体教室、ERP财务管理实验室、投资理财实验室、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信息化实验室、审计模拟实验室或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由任课教师或专任的实验课老师指导。(2)专业实践教学,采取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模拟实践与顶岗实践相结合,集中实践与自主实践相结合。本专业在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上开出了四个阶段的实习实训:教学实习;专业实习;综合业务能力实习;毕业实习。(3)第八学期安排毕业实习12周,组织学生到业务单位(实训基地)参加实践工作,以获得一定的实际经历,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第八学期学生结合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进行论文答辩4周,并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4)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包括“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培训合格证”、“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助理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等。保障措施有: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考前短期培训;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

三、适应能力素质要求的模块化教学效果

会计专业是一个实务操作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对学生基本要求为:熟悉会计领域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掌握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领会会计核算各环节的工作程序和方法,能够从事实际财会工作;具备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的良好职业道德。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财务、会计、金融、法律、管理、税收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并且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组织管理领导能力和极强的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级应用型财会人才。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应采用“模块模式”,通过将会计学专业课程科学设置成各个模块,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有利于实现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模块教学模式依据会计的岗位职责,将课程知识的相关部分联系起来组成教学模块,并按照会计岗位的业务流程组织模块教学,突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模块教学采取“2+2”的教学设计,第一、二学年为该专业业务素质培养的基础性课程,第三、四学年为对应行业业务流程或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的模块课程体系,以达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

(二)有利于避免专业课内容重复在我国现有财经院校中,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出现各门专业课程建设中过多强调单科内容的完整性,而忽视整体专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如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决策方法和存货管理,基础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在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目标和会计要素方面,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在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等方面,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在产品成本计算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这样既增加了各科教师的负担,造成资源的浪费,又减少了学生有效学习和实践的时间。

(三)有效解决专业课与基础课比重失调问题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基础课的安排必须涉及社会、人文、自然和科技等领域,注重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我国目前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中,过分强调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不注重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专业基础课内容也很局限,对相关专业课程如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前沿问题、税法、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或专业外语等课程缺乏必要的重视。学生很难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审视和理解会计,从而将会计与相关知识结合起来。

(四)减少课程设置存在的遗漏问题 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管理的加强,会计研究出现新的变化,形成了许多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如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环境会计和养老金会计等。而目前的会计教育中,大部分院校都没有设立相关选修课程或专题性质的课程,使多数学生对上述内容了解甚少。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往往缺少国际会计准则、国际经济法、国际会计信息披露等涉外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会计人员如果不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商务惯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就不能为国际经济活动提供高质量的可比会计信息,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境外投资及向外国企业提供会计服务,不能与其他国际会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因此对于拓宽知识面的课程,可以采取灵活的安排方法,适当选择一些必要的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鼓励跨学科选修,可以请本校或外校相关学科的教授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这样既不占用太多时间,又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其他学科知识的精华。

参考文献:

[1]阎达五、王化成:《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会计研究》1998年第9期。

[2]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3]马文超、吴君民:《大学会计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财会通讯》(学术)2008年第1期。

法务会计专业的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技工学校会计专业 课程设置 体会

大学毕业到技工学校财会部任教已有五年,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技工学校会计的专业课程设置产生了一些想法,现把这些体会以文字记录下来,旨在与同行共同探讨、共同切磋。

一、构建会计专业主干课程框架

首先,根据专业特点、就业和考证需要、学校实际与学生实情构建专业课程框架。专业基础课以《基础会计》为主,专业课以《企业财务会计》为主,再配予《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出纳实务》、《税收基础》、《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这几门课程,形成专业主干课程框架。目前,大部分技工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框架基本如此,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以下几门课程:《商业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基础》与《电子商务》等,增加的这几门课程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来说确实重要,但是因学生在校期间只有两年,总课时量有限,加上技校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较差,增设这些课程势必减少主干课程的课时量,课时量不足又会影响到学生对主干课程的掌握程度,同时影响学生学习这些专业课程的效果。

我认为针对技校目前实情,这些增加的课程可作为提高班的提高课程(第一学年结束后,可结合学生实际,分出提高班);或作为选修课程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或通过处理教材的做法把其内容增加到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中,比如在《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增加《商业会计》课程的重点内容,如商品进销存的核算,而不必单独开设《商业会计》课程。

二、增加主干课程课时量

1.增加《基础会计》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量。一般,这门课程的参考课时量为90学时,但是大多数技校学生学习基础差、底子薄,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结合生源实际,作为主干课程、专业入门课程及考证课程的《基础会计》,90学时是不够的,至少得有120学时,如课时允许,甚至可考虑增加到160学时,并把模块实训也放在第一学期由授课教师指导,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基础会计》课程一般是放在第一学期授课,有些技校该门课程课时量为每周6节,刨去学生军训及节假日放假时间,实际授课时间只有14周,也就是总课时量只有84学时。针对学校实际,课时量偏少,技校学生底子薄,得加大课时量,简单反复地讲解训练,尤其是要在第一学期结合模拟实训,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并且因为其为考证课程,又得加大答题能力训练力度。这一切,都需要增加课时量。

2.增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课时量。大部分技校将该门课程放在第二学期授课,课时量一般为每周4节,实际授课时间约16周,总课时量约为64学时。可考虑增加到每周6节,总课时量为96学时。原因之一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中所涉及的“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支付结算办法”、“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及“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内容不仅指导着学生今后的工作,而且属于考证范围,得加大学生答题能力的训练力度。2011年,我省会计证考证采用无纸化考试,考题随机形成,难度加大,考生通过率低,而该证又限制着学生的上岗就业,重要程度就显而易见了。

其他课程,比如《企业财务会计》这门专业主干课程也得增加课时量。《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是继《基础会计》课程之后开设的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更为《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那么在课时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加这些主干课程的课时,只能减少其他专业课程课时甚至是停开其他专业课程,或是只能通过上文所谈的一些途径来解决。

停开了其他专业课程,比如《商业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基础》等课程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呢?我认为,在课时有限而且学生接受能力又弱的情况下,重点保证主干课程,效果可能更好。

三、结合地区就业实际确定专业课程授课内容重点

比如,在服务行业发达的地区,如果不开设《商业会计》这门课程,那么在《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可结合有关章节内容,重点讲解商品流通企业和旅游酒店业会计核算特点。在《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中“模拟企业”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商业企业、旅游酒店业等。

再比如,《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可以“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支付结算办法”等这些与实际工作息息相关的内容作为重点。当然,重点内容一旦经过讨论确定,就需列入教学计划,使执行明确可行,不因为课程由不同的教师讲授而造成授课重点内容不一致的问题。

四、增加办公自动化方面课程课时

如机房工位允许,可增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会计专业可侧重于办公自动化内容教学,如打字速度的提高、“Word”文档制作及“Excel”电子表格的运用。学校教务部门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可根据学生就业需要及专业实际,确定重点教学内容,并制定出适合的达标测试量等。

五、结合专业特点确定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

如会计专业,语文课程可侧重于对学生口头语言表达的训练,并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一些好的文章,提高学生的理解沟通能力等;英语课程可侧重于日常用语听说能力的训练,而不是注重语法等理论知识的灌输。当然,这些需由基础教学部老师来研究确定。

六、文体方面课程不能删除

目前,有些技校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专业课程,删除了文体方面的课程,比如《音乐》和《体育》课程,我认为如条件允许,技校文体方面的课程不能删除。音乐课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激情,陶冶学生的情操;体育课可以强生健体,消除疲劳,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并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文体方面课程的学习,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与专业课程学习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