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范文第1篇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思维训练是否会束缚想象力,希望能帮到你。

为什么一定要“讲逻辑”?采访中,也有家长认同帮助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观点,但并不清楚“逻辑”在思维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网友黄炯林说:“‘逻辑’是个外国词儿吧?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老祖宗就没讲过‘逻辑’。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学逻辑呢?”

哪些方法简便易行?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阿芸比较认同对孩子进行科学思维方法培训的观点。阿芸说:“我们小时候从来就没有关于‘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不知道解决问题时该从哪里入手,尤其是在工作中遇到紧急、棘手的问题时,马上就手忙脚乱了,感觉很无力。”

“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了,有这么多培训从小就可以参加。不过这种培训班也挺贵的,动辄几千块呢。不知道在生活中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帮助孩子提高思维能力?最好能有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又实用,又省钱。”

专家看点

科学思维是成才关键家长究竟要不要帮助孩子训练科学思维方式呢?知名心理学专家肖计划教授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

中国孩子最缺逻辑能力“逻辑思维是孩子日后学习写作和数学的基础智力。”据专家介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讲究感受性,容易陷入情绪而影响思考能力。逻辑讲求思维从准确的概念理解入手,遵循正确的判断和推理的方法,用全面、系统的观点更理性、有效地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写论文,小学生一写作文就头疼,或者数学成绩不好,其实都是受到了逻辑思维能力差的影响。”

小学开始学最合适“一般来说,建议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从小学开始比较合适。”专家表示,学龄前的孩子们还处于知识的积累期,大脑中可供思考的“原料”还不够充足,并且具有“思维无限驰骋”的特质。过早地训练可能导致孩子的畏难情绪,也不利于开发孩子的想象力。“而入学后,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最大效率地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少走弯路,让孩子们更加自信。”

家长是引导关键现代研究表明,个体智能开发的程度与三个方面的能力有关,即:逻辑思维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专家认为,父母是孩子思维能力的启蒙老师,应该对孩子进行适时引导。“现在多数家长都了解从小培养孩子大脑潜力的重要性,也会做一些简单的教学,但往往缺乏科学性,而这其实是耽误了孩子形成正确思维方式的关键期。科学思维最好从家长做起,并且把对孩子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生活实践中。”

专家建议

培养思维从趣味性着手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锻炼准确表述—— 语言心理学专家林洁明建议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训练其“准确表述”的能力。因为语言表达是孩子日常交际和作文写作的基础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增强孩子日常交际的自信心。“准确表述不仅能防止误解,而且能使思维更敏锐。准确辨别词意是项艰巨的智力训练。它能帮助孩子弄明白他到底在想什么。”专家建议家长可以经常和孩子进行“绕口令”、“词语接龙”等内容的练习。

创造思考环境 ——敏锐的思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严格的训练和培养。专家建议家长可以在与孩子去博物馆、一起阅读、看电视的时候,有意识地提出问题促使孩子发挥想象力。还可以经常和孩子做“智力游戏”,如比赛谁能想到最多的“找到水”的方法,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

提出违常问题——“能提高孩子思维能力的问题是趣味性强、令人迷惑的。”要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家长可以试试提出这类问题:“要是所有汽车全部漆成黄颜色的,会有些什么正面效果,反面效果?”

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一题多解;个性化;协同化

一题多解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已成为教师们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路径,然部分教师一味追求一题多解,甚至徒劳让每位孩子都掌握多重方法。这种统一化和僵化的现象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差异性诉求、违背了数学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违背了思维训练的初衷。必须正视并加以改善,通过建构一题多解与个性化的解题思路协同图景,实现真正以学为本。

一、一题多解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1.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性。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首先,数学为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素材;其次数学学科特性下的思考方式与逻辑思维的同质性也为此添砖加瓦;最后数学中所有问题解决的系列建模正是逻辑思维内部结构系列构建的过程机制。

2.“解决问题”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解决问题”(也有人称应用题)是数学学习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解决生活、享受生活的最好写真。相对于其他内容(如数与代数),它更能提升孩子的数理能力和逻辑抽象思维。解决问题一般包括情境建构(生活情境的经验提取,实际上就是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一系列过程)――信息提取(提取有效的数学信息和问题信息就是一系列概括、判断的过程)――数学建模(建立数学计算模型也就是推理、抽象、综合、分析的过程)――解决应用(生活实践应用方面)几大环节。可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与学一方面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心理质料与基础,另一方面解决问题的教与学的展开过程反过来又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3.“解决问题”下的“一题多解”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下的“一题多解”指在教学文化活动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形成有效互动与交流,对一道题,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多重思路、多样方法进行建构与解决。这实际上诉求于对上述解决问题几大环节的多元化建构和解读,是一系列头脑风暴的过程。这无疑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当然在实际的“解决问题”教学活动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口述能力的培养、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以期三举合力。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算理,并能准确清晰的说清算理、解题思路。

(以人教版2009年3月第二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课本P99页例1的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关于方阵图以及信息。)

这里首先要做的就是情境建构,即让学生理解做操时的生活情境。这一步难度不大。接着是信息提取。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对图片所包含的数学信息又需要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观察顺序进行审题,要不然显得乱。这里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要么从左至右,要么从上往下。经过师生互动,进行信息整理。

师板书:

师: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板书:一共有多少人?)

而最关键的是数学建模,也就是想方法。思考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思考欲求什么?必须先求的中间问题是什么?逻辑思维能力在这里焕发出它的生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让学生独立的进行探索、思考,方法越多越好。即进行一题多解。

用连乘解决问题:

至少有3种方法:一是先求一个方阵的人数,用8×10=80(人),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用80×3=240(人)。

二是先求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行,8×3=24(行),再求3个方阵的总人数,24×10=240(人)。

三是先把3个方阵看作一个大的方阵,先求这个大的方阵一行有多少人,10×3=30(人),再求3个方阵的总人数,用30×8=240(人)。

其实还有其他方法,比如加法,算3个方阵的总列数,3×10=30(列),再用总列数乘以每一列的人数8,(由原来的行数变成了每列人数)30×8=240(人)。

学生还可能想出拆分法,就是拆成6个方阵等,但这些方法中,有些属于相同的解题思路,但都涉及归纳综合和演绎推理。可以看出,这一系列过程正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断优化的历程。

注重一题多解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对方法进行归类、综合、分析、评价、遴选和优化的意识。要给予孩子独立思考与建构的时空域。同时语言是思维的外衣,通过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反过来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层次。而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则客观上为一题多解和口述算理提供外界环境支持和内部优化结构。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化解题方法的综合为一题多解直接提供质料源泉,同时孩子间的观摩学习有利于他们口述能力的提升。

二、一题多解刻板化举证

在教学活动中,不是所有的题都让每个学生同时想几种方法解决就一定很好。至少应该思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是否一题多解就一定好?二是是否所有的题都适合进行多种方法建构?三是是否所有同学都必须掌握多种方法进行数学建模?以下篇章力图能回答以上几个问题。

1.一题多解刻板化弊端分析。一是影响中下层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成就感。孩子认知结构、思维发展、学习基础存在差异。多重解法特别是一些比较怪异的方法,中下水平的学生肯定吃不消。如不给他们引导,让他们与优生进行合作探究,反而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形成学习挫折感。

二是影响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形成。数学生活化强调的数学学习的真实性、生活性、开放行与价值性。生活数学化凸显的是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之中蕴含着数学。数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而部分题根据生活常识和经验根本就不需要用到一些怪异思维的方法,就没有必要让孩子去想那些方法。

(人教版2009年3月第二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课本P99页的“做一做”)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思考第一步先求出什么?

这里就没有必要让孩子去建构这样一种方法――“想八盒鸡蛋总共有多少行,然后再乘以每行多少个鸡蛋”,显得画蛇添足,致人混乱。生活经验都给我们优化的最佳选择了。那就是先算一盒的鸡蛋个数,然后乘以8盒。故过度抽象和僵化的一题多解,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反而收到相反的效果。

三是影响孩子认知个性化建构。一题多解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正如上文分析,仅在部分题目和特别的“班课教学”才收到好的效果。在解题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存在很大的不同,思维习惯、解题思路都有所差异。新课程指出,我们要树立孩子的天性,充分还原他们的个性化空间。适合他们自己的解题相反可以清晰化和系统化他们的解题思路,促进他们逻辑思维水平的提升。

2.一题多解刻板化现象举证。首先是脱离生活,不需要一题多解却一题多解。在数学教学活动实践中,有一种就是脱离生活实际,老师僵化的寻求多重方法,还要求孩子掌握,我们必须克服这种不良倾向。

其次是统一要求,使每位学生都掌握多重方法。一方面加重了学习负担,不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给孩子思维逻辑形成造成比较混乱的局面。

最后套用模型,削弱学生自主数学建模活动。老师沿用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甚至让学生背一些题型,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题模,套用模型去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灵活处理问题,容易造成孩子信息提取的混乱。

3.一题多解刻板化图景消除。综上,解决这种刻板现象已经刻不容缓,一方面这种现象已经普遍流行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影响教学有效性。另一方面这种僵化和刻板的一题多解不是发展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反只会造成他们低效的自我效能感、思维定势的模型异化品、不能形成个性化和最优化的解题思路。

三、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协同化初探

一题多解和个性化的解题思路显然不是对立矛盾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融合、互汇、共生性的关系。

1.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辩证统一。一是一题多解能够提供给孩子参考与选择,为孩子形成个性化的解题方法提供营养和成分;二是个体间(个性化)的融合才是一题多解的源泉,多重方法的基础是不同智慧的融合、碰撞、整合与系统化;三是一题多解和个性化解题某些时候可以实现完美通达,达到一体化甚至重合的状况。也就是有的孩子能掌握多种解法,刚好这些解法已经内化为孩子的认知结构,也就是他个性化的东西。而且根据生活实际和最优化选择,这些方法都可以,都适切。这时候,正是一题多解达到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价值最大的时候。

2.个性化解题思路更应提倡。当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时空有限性的制约(当然,现在人们已经开拓了更加广域的时空范围,如网络),这就说明我们更多的要注意和强调一种优化和选择意识,这种意识其实就是让孩子形成适切于他自己的个性化解题思路。

老师在常规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一步步引导,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从不同角度、不同思维逻辑进行数模建构。但一定要注意,整个过程必须让孩子进行口述、整理和清晰化思路、生生合作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一题多解和个性化的解题思路更好的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走向协同。综上,我们只有追求两者的和谐统一,实现有机融合,才能达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①根据生活实际,优化解题思路。我们进行一题多解建构时,要特别注意孩子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思维特性、认知发展水平,从而进行相关的优化。充分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之源和数学之用。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形成想学、乐学、会学、学会的学习心境。②根据训练价值,区分对待思维训练题和生活应用题。有良好思维训练价值的题目可以追求一题多解,但也要根据生活实际进行遴选、优化,个性化建构。比如课本中出现的例题,一般都是精心从生活情境中选择出来,同时其数理、符号的训练价值也非常大,有人说学好例题就等于学会了数学。可见对于例题,我们可以让孩子进行一题多解,头脑风暴。适切于一题多解的内容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多种方法合理科学有效、源于真实生活、其中方法中会出现比较常规和一些高思维水平的解法、可以明显的进行解法分类整理而不是杂乱无章等等。③根据学生学力,区别对待,实现一题一解到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协同化过度。孩子身心发展展现出统一性、阶段性与差异性等特征。所以针对孩子个性化差异,不是在一个模子里雕刻他们的生命画卷,而应区别对待,实现课程教学与他们个性发展的完美匹配。故对那些学力水平较差的孩子,先让他们从一题一解开始,逐步厘清解题思路,通过语言表达清晰化思考过程,同时取长补短,从同伴和老师那里吸取滋养,不断优化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结构。然后再循序渐进的针对一些有价值的题目进行一题多解,着力建构其适切于他们的个性化解题思路。实现系统化数学建模,能举一反三,顺利进行知识的纵横迁移。当然最近发展区已经明确的给予我们启示,在教学中永远不能让孩子“吃不饱”。对学力素养比较高的孩子,则可以给予他们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思路建构的更多机会。

总之,个性化解题是一题一解与一题多解的升华,一题一解是基础,一题多解是中间历程。不应对一题多解顶礼膜拜,也不要嗤之以鼻,而是认清它的优势与缺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针对具体情境进行优化选择。

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逻辑思维能力

一、结合生活实例,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变强的[3],但如果仅靠学生一个人的力量去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要善于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例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时,教材中提到了着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并将其引为案例教学。笔者在完成教学要求之后,以《孙子算经》中“荡杯问题”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今有妇人河上荡杯。津吏问曰:‘杯何以多?’妇人曰:‘有客。’津吏曰:‘客几何?’妇人曰:‘二人共饭,三人共羹,四人共肉,凡用杯六十五'.不知客几何?”教师简略向学生解释意思:“有一妇人在河边洗杯子,官吏问夫人:’你洗那么多杯子是来了多少客人?‘妇人回答说:'2 人用一只碗,3人用一只汤碗,4人用一只肉碗,一共使用了65 只碗。’”笔者让学生运用学过的二元一次方程知识进行解答。

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一方面会觉得有趣,另一方面会产生好奇。这样的题目真的可以运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答吗?笔者再次引导学生,“荡杯问题”和“鸡兔同笼”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皆可以采用二元一次方程进行解答。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带着好奇和兴趣思考这道题目的解答方法。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融入了二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同时也发散了思维,达到了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理论结合实际,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之所以抽象,除了因为数学领域包含着各种图形和符号,还在于它具有大量的定理和概念。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将理论结合实际,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三章“圆”时,就涉及了数学领域的多个概念,如“弦”“弧”等。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必须要在理解定理含义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如“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线,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在这条定理中,学生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圆的“弦”和“弧”,单靠概念想象,学生难以在脑海中勾勒出相应的模型,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借助实例图形来解惑。

数学领域中包含了很多的概念和定理,但和语文概念不同,数学概念是δ掣鍪学定理或数学解答方法的高度概括,它包含数和形的想象空间,因此,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时就难以明白。教师结合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向学生授课,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设置判断题型,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判断对错能力反映了一个人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同时,学会判断也是逻辑思维能力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设计判断题型,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六章“概率初步”中,关于“等可能事件”的概念虽然容易理解,但将这条定理运用到实践中却不容易辨别。如教师询问学生:“生男孩和生女孩是等可能发生事件吗?”如果学生不懂生物常识,可能会认为“生男孩生女孩问题”是等可能发生事件。因此,结合教材,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提出以下判断题,让学生进行判断:①箱子中装有3个白球 3个黑球,白球和黑球拿出来的概率是一样的。②剪刀石头布游戏中,出剪刀、石头、布的概率不一样。③一个骰子扔五次,出现 1点到6 点的概率不一样。在这个判断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最终也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设计题型训练,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布置作业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方法,也是判断一个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讲述完某个知识点之后,要设计相关作业,通过题型训练,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概率”这一章节时,学生刚开始接触概率问题,教材主要指导学生会使用树形图和表格计算概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课后作业:①一个骰子一次性扔3 次,至少有一次出现1 点的概率是多少?②一个骰子一次性扔3 次,有两次出现1 点的概率是多少?(注:以上两道题目分别采用三种方法解答)

在以上题目中,教师提出了让学生采用三种解答方法,也就意味着学生除了要使用教材中提到的树形图和表格计算概率,还要思考另外一种方法。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会进行思索,最后一种解答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因为没有接触过高中的“统计概率”知识,可能不知道第三种解答方法,会带有疑惑,期待教师进行解答。教师将作业收上来之后,随堂向学生解惑。

①题中的第三种解答方法为:

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家庭动力学;系统家庭治疗

儿童的行为和情绪问题与家庭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系统式家庭治疗对儿童的心理问题有很好的帮助。家庭动力学理论是家庭治疗的核心及基础[1]。本调查对儿童家庭动力学特征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在家庭治疗中采取与动力学相适应的干预技术。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昆明市盘龙区城市、农村和城郊结合部小学各1所,以整群分层的原则抽取四年级、五年级学生共957名,其中男孩491人(51.3%),女孩466人(48.7%),年龄9~14岁,平均10.5±3.2岁。这些学生能够理解问卷的问题,做出独立的回答。

1.2方法均使用问卷调查:(1)家庭动力学评价:采用杨建中等[1]主编的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该问卷包括29个条目,分别从家庭气氛、个性化、系统逻辑、疾病观念4个维度来评价家庭动力学特点。家庭气氛越轻松、愉快、平等,家庭气氛维度得分越低;家庭成员分化程度越好,个性化维度得分越低;家庭成员越倾向于用“非此即彼”的逻辑思维看待问题,系统逻辑维度得分越低;患者越多地将患病及疾病康复与本人的责任和主观努力联系在一起,疾病观念维度得分越低。每一项目按1、2、3、4、5五级评分,经检验信度和效度较好。(2)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家庭生活环境(农村、城市、务工)、家庭结构(核心、单亲、大家庭、普通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957名学生全部在课堂填写家庭动力学量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现场收回有效问卷928份,回收率96.9%,其中男475人(51.2%);女453人(48.8%)。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录入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有效问卷928份,家庭动力学各维度总体得分为家庭气氛23.81±7.67;个性化22.31±5.01;系统逻辑16.57±4.45;疾病观念11.95±3.82。

经检验儿童的性别对家庭气氛、系统逻辑、疾病观念维度的影响有显著差异(P<0.05);家庭的生活环境对个性化、系统逻辑维度的影响有显著差异(P<0.05);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对家庭动力学影响没有差异,见表1、2。

3 讨论

系统式家庭治疗认为,儿童和青少年的大多数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家庭内部的出现了问题之后,家庭在解决问题的努力无效时发展出来的力求解决家庭平衡、缓解家庭矛盾的解决办法,这个办法的代价是牺牲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果忽视家庭就难以很好地解决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2]。与成人相比较,儿童心理疾病的社会环境、应激因素与家庭密切相关,家庭治疗对于儿童尤其重要,并且越来越多地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运用[2]。家庭动力学是一门研究家庭内部的心理过程、行为沟通以及家庭和外部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科学,能够对家庭中复杂的心理学进行抽象概括,为临床实际提供有效的观察视角。家庭治疗就是对紊乱的家庭动力学模式进行干预来达到治疗目的。

在海德堡流派中家庭动力学是以7个反映家庭认知、情绪和互动行为特征的维度来衡量的,他们是家庭气氛、个性化、系统逻辑、疾病观念、关系控制、关系现实、时间组织。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在移植时发现有4个特征适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在临床上有适用性和操作性。①家庭气氛一指家庭内部交流、沟通的情绪特征,一极是“敌对、沉闷”,另一极是“轻松愉快、和谐开放”;②个性化一指家庭成员之间情感和行为表分化程度,一极为分化极低,自我界限不清晰的粘结、混沌的状态,另一极为分化极高的自立自主。③系统逻辑一指家庭成员价值判断的逻辑特征,由典型的“非此及彼”,二元对立逻辑思维和典型的“既…又…”多元宽松逻辑思维两极构成;④疾病观念一指家庭成员关于患者对疾病过程的自我责任的看法,一极为“完全的受害者”,认为自己对患病无所作为,完全受疾病支配,另一极为“完全的行为者”,较多地将患病及疾病的康复与本人的责任和主观的努力联系在一起[1]。研究表明没有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动力学特征是家庭气氛轻松、愉快,个性化分化程度高,系统逻辑倾向多元宽容,疾病观念倾向患者是完全的行为者[4]。在本调查中家庭气氛维度女孩得分低于男孩,说明女孩的家庭气氛较男孩活跃,可能与传统教育中男孩要管教严厉的观点有关;系统逻辑维度女孩得分低于男孩,说明女孩的家庭中“非此及彼”的观念重于男孩,价值观单一;疾病观念维度男孩得分高于女孩,说明女孩的家庭倾向于女孩是“完全的行为者”,而男孩是“完全的受害者”,这与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的观念非常有关,对男孩宽容,对女孩倾向于责任和要求[3]。个性化维度得分务工家庭高于农村,农村高于城市,说明城市家庭中成员间相互独立程度最好,分化较好,而务工家庭中成员间相互独立程度最差。系统逻辑维度得分务工家庭最高,倾向于接受不同的价值观与客观现实,农村最低,越倾向于“非此及彼”表观念,倾向于固有的价值观念;家庭结构如是否独生子女或单亲家庭对家庭动力学影响不大,没有显著的差异。家庭中是否只有一个孩子对家庭动力学影响不大,可能与我国的独生子政策实行多年,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接受有关,而重男轻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对男孩、女孩有不同的期望值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因而性别的影响是很大的。

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逻辑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1)12-45-02

0 引言

高等教育既强调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里的能力指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核心是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高校计算机教学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计算机人才。c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一门计算机语言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c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般课程无法比拟的作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抓住c程序设计教学中的以下几个环节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1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前提

c程序设计是一门有很强的逻辑性的学科,教师应该在教学前认真研究教材,深入分析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逻辑思维训练方法。

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他们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需要和已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逻辑关系。概念具有确定性,即具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强调概念界定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定义、限制和概括),将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样,在教学环节中还要注意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按照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讲到指针变量时,已经具有了普通变量的知识,学生可以依据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习指针变量就较容易了。

教师应创设情境,精选案例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驱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通过一些有趣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来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数组时,通过“报数问题”中出队序列的产生作为案例,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教学思想,又能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去积极思考。例如编程最重视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就空间复杂度而言,数组长度就不能定义太大,最好的方法是将数组想象成环状结构。这样使学生不得不想办法去处理数组下标的特殊变化,再如,通过引入大家熟悉的时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13点钟也可以说成l点钟。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断激发着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去积极思考、分析、归纳,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训练。

2 良好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保证

在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巧妙地运用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使所讲内容环环相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逻辑思维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练习题的设计应有适当的难易梯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如从普通变量到指针变量,从单向链表到双向链表等。

在c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由于每节课的知识内容和结构各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培养、调动学生学习_--情感的重要手段。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课堂气氛的活跃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我们尝试从社会实际、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多种直观、具体、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生动感人的具体素材去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讲到数组中对数据的排序问题时,应采用启发式和课件演示教学法,多媒体课件中生动的动画既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也能把排序的过程详细展示,这样能促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

搞好教学的关键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也是情感与逻辑结合的过程。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要有老师和学生两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以丰富的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生动有趣的例子,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会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教师饱满的热情能感染学生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在此情景下,兴趣浓厚的学生将会不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唤起创新意识,从而实现逻辑思维的培养。

计算机编程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不断调动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的能力,以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c程序设计又是计算机专业的第一门计算机语言类课程,许多学生是初次学习计算机编程。常用的方法是多找一些逻辑分析性的问题,专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七兄妹问题(根据下面已知条件判断七兄妹的性别)。条件1.老二有两个弟弟。条件2.老三和老四都有两个妹妹。条件3.老五和老六都有三个哥哥。条件4.不算老七,男女一样多。

分析:根据条件1知道老二有两个弟弟,有三个妹妹。从条件2得知老四一定是男孩,否则,他不可能与老三有相同的妹妹数;再综合条件1老二应有三个妹妹,说明老三一定是女孩。再看条件3,首先,老五有三个哥哥,则老大和老二一定是男孩,其次,老六也有三个哥哥,则老五一定是女孩。最后再看条件4,可知老六也是女孩。那老七呢,再来看条件1或2,老二、老三、老四的妹妹已经够数了,因此老七一定是男孩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搜集一些像这样的资料。或者根据当前学习内容来刨设情境,设计一些富有逻辑性的思考题,来吸引学生学习,并使学生按思考的程序去探求新知识。逐步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以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目的。

在实际编程中,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应鼓励学生尽可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且比较不同算法之间的区别。这样做有利于拓展和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编程将变量A,B,C中的值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

算法1 if(A>B)(T=A;A=B;B=T;)

if(A>C)(T=A;A=C;C=T;)

if(B>C)(T=B;B=C;C=T;)

算法2 if(A>B)(T=A;A=B;B=T;)

if(B>C)(T=B;B=C;C=T;)

if(A>C)(T=A;A=C;C=T;)

分析:算法l是正确的,这是比较明显的,而算法2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假设当A,B,C的值依次为3,1,2时,排序后结果是1,2,3,是正确的,但如3,2,1时它们的结果依次为2,1,3。可见,算法2犯了一个严重的逻辑思维错误。如果把算法2改为算法3则正确了,但是一般学生就不太容易理解,因为看到A和

c并没有比较,能实现,并且A和B又比较了两次,不是多余吗,去掉第一对比较是否可以,学生们会产生很多疑问。这时老师按分区间分析讲解,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算法3 if(A>B)(T=A;A=B;B=T;)

if(B>C)(T=B;B=C;C=T;)

if(A>B)(T=A;A=B;B=T;)

实际编程中,语句的先后顺序、循环、分支的判断条件等也经常是引发算法错误的原因,要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经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在c程序设计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精心组织问题。或者在教完一个例题后可以通过变化条件或问题形式等,将例题作适当的延伸,也可以变换题目,从一个问题拓展到另一个问题,使学生完整地理解例题的解题思路,从而达到以例题为线,真正起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作用。使学生逐步养成按思考的程序去探求新知识,进行正确分析的习惯。

例如:在讲完求一个数的阶乘10!,接着问求1!+2!+……+10!。这样有意制造冲突,引起学生注意,积极思考答案,由于当时还未学习循环的嵌套,所以提示学生采用n!=(n-1)!*n的原理来分析。

3 科学的课后安排和评价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补充

课后安排是教学的延伸,科学的课后安排不仅可以巩固已学内容,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督促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科学的课后安排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课后题目应与本节课内容联系紧密,或者相似;

第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扩展性;

第三、对后续章节可能有一定的导向性;

第四、提供多个不同难度的问题,供学生选做;

第五、问题蕴含逻辑性。

我们尽可能遵从以上指导性建议,并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合理安排具有一定逻辑性的问题作为课后作业,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对上节课后安排的作业,在下节课上适当讨论并总结。多位同学对同一道题目的思维方法有所不同,所以编写的程序也有区别,有些同学的思维方法可能非常出色,有必要给所有同学展示,并讲解,这样不仅鼓励了那位学生,而且能让所有同学了解到更好的方法,也激励了其他同学探索的积极性。总之,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观念,不要总认为课后练习天经地义就应该是学生在课后的书面作业,而抱有完成与否无所谓的态度。课后练习更多的应该是教师课前、课堂、课后认真思考的问题,是师生在下次课堂上共同完成的作业。

改进教学评价,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激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总结。

对教学进行评估,主要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两个方面进行。(1)在对教师的评价中,充分考虑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具体方法可以采用学生网上评教、同行评教、专家评教等。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以促进教学。(2)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中,主要根据学生的作业、实验、课堂考核、考试、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科学评价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改进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