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重要性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运动对学生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重要性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运动;避免伤害;重力性休克

多年来,各高校在体育教学和从事体育运动中经常出现学生晕倒和重力性休克现象,使正常的体育教学、体育运动受到影响,学生对体育课和运动也感到担心,特别是在天气炎热中跑步项目和剧烈运动感到恐惧,使体育教学、体育运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学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中更好地得到锻炼,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避免在运动中发生重力性休克等伤害事故,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做到科学合理的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对运动量要做到循序渐进的由小到大,运动项目由简到繁,运动强度由弱到强,逐渐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对运动量和强度的适应,消除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恐惧心理,减少学生对跑步项目的心理压力。同时,教师还要加强体育教学的科学性,特别是对学生更容易产生重力性休克的跑步项目,因而,教师对待重力性休克的原因要全面了解,并科学的针对性的进行安排教中内容,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进而实施较大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比赛和考试,达到避免学生在运动时产生重力性休克的目的。

1 发生重力性休克因素

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发生重力性休克因素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有:第一是学生本身的因素,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富有,怕吃苦怕累,从不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差,有一点运动量身体就吃不消,有点强度的运动项目还会出现身体不适应等休克现象。第二是学生长时间上网玩电脑,经常熬夜,身体虚弱,稍加一些运动量就会出现身体虚脱而引起的重力性休克。第三是在体育课中没有做开准备活动,学生身体肌肉处在静止状态而强制进行剧烈的强运动项目也会产生休克症状。第四是天气过于炎热,气温在35度以上而进行强运动项目的跑步比赛和考试。第五是学生身体不舒服,出现重感冒和其他病因而强制自己完成强度较大的运动项目也会产生休克等问题的出现。因此,针对体育课中容易出现的休克,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任务以及气象等问题,合理的科学的安排课的内容,避免学生发生重力性休克等身体不适反应。

2 重力性休克症状

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由于进行强而剧烈的运动项目,使得身体突然出现体内血液回心量和心输出量减少,造成大量血液流向下肢,引起脑部缺血、缺氧、血压下降而产生的休克症状。重力性休克发病的原理是循环内血液循流障碍导致有效血循环量不足,全身组织,特别是大脑器官缺血缺氧,而产生的功能障碍。征象是在强运动项目比赛和考试中,学生突然昏倒或失去知觉;有的是运动完后发生全身软弱无力,头昏,眼前发黑,恶心,出冷汗和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全身无力、脉搏细弱,呼吸增快或缓慢,血压下降,昏倒后不知任何事情,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正常或迟钝,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和意识丧失甚至死亡。

3 体育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

高校体育教学,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特别是现阶段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对身体锻炼非常少,身体素质较差,还有一些肥胖的学生有这样那样的疾病,对课时的体育运动锻炼都会产生不适;有些学生对电脑游戏着迷,成天上网玩游戏,通宵达旦玩,身体产生虚脱现象,又怕担误课,强打精神上课,这时如果进行剧烈运动很可能会产生休克等问题的出现;因而,教师在上课时就要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了解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尽量安排身体不适的学生进行见习,减少课中出现休克等伤害事故。再次,要严格遵循体育教学要求,合理的科学的安排课堂中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教学环境。

4 体育教学中严格遵守科学性的教学原则

体育教学是一门科学严谨的学科,他有着严格的教学规律和原则,就教学规律来说,一是整套的科学性的规律、要求和原则一定要严格执行;体育教学中整套教学要求是准备活动、基础部分和结束部分;在整节课中,运动量是根据学生的脉搏快慢来科学调节的,整节课学生脉搏都要处在正常统计图上的正态分布,对学生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都要有科学性的合理安排,通过学生脉搏的大小来调节运动量和强度的大小,要严格按照科学的运动原则、运动要求来进行,为此,根据运动量大小,科学性的运动量规定学生每分钟脉搏为120次是小运动量、每分钟脉搏为140次是中等运动量、每分钟脉搏为180次为大运动量;一般一节学生运动量脉搏为每分钟140次中等运动量为最佳,而且,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学生脉搏也是由慢逐步到快再调整为正常脉搏,使学生脉搏跳动与课中的正态分布一致。同时,体育教学应该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的原则,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确立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实施教学方法都要力求将当前的教学活动同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相结合,使教学效果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为学生在体育知识、技能、意识、习惯、方法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严格遵守科学性的教学原则,把握体育与健康科学的性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 体育教学中重视准备活动

在各种体育比赛、体育运动和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极为重要;做好了准备活动可以提高肌肉对氧气的利用率,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还能避免在强烈的体育运动中产生伤害事故。笔者在从事体育运动中经过调查研究了解到,在同样的身体素质的学生当中,一组学生做开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时间为20分钟,而另一组的学生没有做准备活动,二组进行100米比赛,结果是做了准备活动的一组成绩都有所提高,身体状态良好;而没做准备活动的另一组成绩没提高,身体还出现不适反应,其中一个学生大腿肌肉拉伤,二个出现了休克症状。这一研究充分证明了在各种体育比赛、体育运动、体育教学中都要做开、做充分准备活动,使身体各肌肉、各关节都得到充分活动和伸展,使身体每块肌肉在运动中都能发挥最大能量,并能达到适应强度较大的运动和比赛,避免运动中产生重力性休克等伤害事故。

6 体育教学中要科学的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生理运动负荷是运动量和强度构成的,也是生理负荷的两大因素。负荷量是指有效练的时间、总的次数、总的距离、总的重量等。负荷强度是指练习对机体刺激的程度,也就是练习时用力的大小或者做练习与练习之间时间间隔的长短来确定的。在一般情况下,强度对机体的刺激敏感性更强些,在安排与调节负荷时,既应注意负荷量,更要注意负荷强度。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生理负荷的总体,就一般来说应成反比关系,即负荷量很大时,负荷强度应减小;反之,负荷强度较大时,负荷量应减小。因此,课中要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合理安排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理要求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安排课中练习方法来调节课的量与强度,满足学生锻炼的需要,杜绝学生在运动中出现休克等伤害事故。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高校体育教学确定了以满足社会体育发展需求为核心的发展取向,即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必须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相谋和,以便于实现与社会体育的同步发展.现阶段,全民健身运动是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主流,其开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相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主流形式,实现与社会体育的融合性发展,是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发展取向.因而,结合当前社会体育的发展态势可以判定,全民健身运动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全民健身运动具有开展范围广泛、参与人数众多、影响意义深远以及发展态势持久等特征.为了全面提高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实效性,不仅需要在基础设施方面给予保障,更为重要的是提升参与群体的整体素质水平,以便于适应与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系统的体育学习,使之掌握了一定的体育理论与较为娴熟的体育技能,其体育素质体系的构建较为完善,因此,在其步入社会后,与社会大众相比显现出较高的体育水平,凸显出较大的能力优势.这不仅能够成为其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重要基础保障,同时还能够对周边人群产生积极的影响,引领与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体育活动当中.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而言,具有提升参与群体的素质水平,进而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功能.全民健身运动就其基本性质而言,是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普及与发展的程度,将直接映射出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现状.因此,为了推动我国社会体育的蓬勃发展,应注重对高校体育教学功能的发挥,使其培养目标与培养价值实现社会化,进而与全民健身运动形成同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更要充分运用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影响,激发全体民众的体育健身意识,形成自主参与的良好习惯,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助推下,实现健康持久的发展,并由此来带动与促进社会体育健康持久的发展.因此,就现阶段而言,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学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影响与功能,是实现我国社会体育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

全民健身运动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创新的影响

教学内容的设置以教学理念引导向,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根本目的.在素质教育普及的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确定了以培养与促进学生体育综合素质之能力发展为核心,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基本目的的全新的教学目标.这种全新的教学目标彰显出与社会体育实现同步发展的重要趋势,而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建立起具有适应性的教学内容体系.现阶段,全民健身运动作为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主流形式,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为了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同步发展,需要对传统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有机的优化与创新,以提高其适应性.其次,全民健身运动丰富的活动内容,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重组与创新的重要资源.第三,为了适应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需求,需要高校体育教学在内容体系的构建上实现有效的创新,以便于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的保障.为了全面迎合全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高校体育教学在内容体系的构建上,需要对社会体育元素的全面引进.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则为高校体育教学对社会体育元素的引入创造了便利的条件.首先,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凸显社会体育的本质,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在对社会体育元素引入的过程中,选取最佳的融入点,提高引入的实用价值.其次,全民健身运动的活动内容具有大众性与普遍适应性的特征,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因而为被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吸收与接纳,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全民健身运动的活动项目,集健身、娱乐与休闲于一体,彰显亲和性特征,有利于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中的融入,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途径.高校学生在步入社会后,社会体育将成为其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为了实现尽快地融入与适应社会体育,实现自我全面的发展,高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会对社会体育产生较为强烈的了解与认知需求.而这种需求能否得到有效的满足,将成为学生未来能否适应社会体育,融入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全民健身运动视角下下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实现了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元素的有机融合,构成了凸显适应性特征的新型教学内容体系.随着社会体育元素的不断引入,使得学生能够通过高校体育学习对社会体育形成有效的接触、参与、体验与感悟,进而加强对社会体育的了解,增强对社会体育的认知.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开展体育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同时,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机延续,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引发了高校体育在教学内容上对社会体育元素的引入,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体系的构建具有引领与启迪的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具有全民健身运动特征的课外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社会体育的感知与接受,同时,更能够对自身体育素质体系的构建,进行不断的调整,以凸显其适应性与完善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全民健身运动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对搞笑课外体育活动体系构建的引导与规范.

以全民健身运动为核心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规划途径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 原则

[作者简介]张冯(1979- ),男,河南淮阳人,中原工学院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管理。(河南 郑州 450054)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49-02

体育教学原则是体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是长期体育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体育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反映。体育教学原则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开展的基本依据,对各项教学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正确地理解和贯彻体育教学原则,对明确教学目的、选择与安排好教学内容、正确地选用教学方法、教学场地与器材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视提高运动技能原则

重视提高运动技能原则是指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实现有效的体育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贯彻重视提高运动技能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正确认识提高运动技能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掌握运动技能是体育学科“授业”的本职,是体育学科“解惑”的重要基础,还是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能的途径,更是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方法、体验运动乐趣的前提。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判断体育教学是否有效和高质量的标准,也是评价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提高运动技能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进而重视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2.明确运动技能教学的目的,让学生有层次地掌握运动技能。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与提高技能水平的目的与职业运动员不同,职业运动员主要是为了竞技,而学生主要是为了健身和娱乐。因此,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的传授要以“健康第一”和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作为指导思想,要围绕“较好地掌握1~2项常用的运动技能”“基本掌握作为锻炼身体方法的运动技能”“初步掌握多项可能参与的运动技能”“体验一些运动项目”等不同运动技能提高的目标,分门别类和有层次地让学生掌握他们终身体育所需要的运动技能。

3.合理编排体育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有层次地掌握运动技能,就需要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对于常见的、可行的、学生喜欢、教师能教、场地允许、与学校传统项目相结合的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等,可作为精教类内容,每学年安排1~2项,每项安排15~30学时,学年共30学时;对于未来生活中学生可能遇到的、有必要具有一定基础的、教学条件允许的项目,如羽毛球、体育舞蹈、棒球、轮滑、短拍网球、太极拳等,可作为粗教类内容,每学年安排2~3项,每项安排7~10学时,学年共20学时;对于没有必要掌握,但有必要让学生知道或体验的运动文化或项目的有关知识,如高尔夫球、橄榄球、台球、保龄球等,可作为介绍类内容,每学年安排3~4项,每项安排1~2学时,学年共5学时;对于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练习项目,如100米短跑、1500米长跑、铅球、立定跳远等,可作为锻炼类内容,每学年安排3~4项,每项安排1~2学时,学年共5学时,或每学时安排10分钟穿插于其他类型的项目中。

4.教学方法上注意精讲多练。由于体育教学的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多地使用讲授法,不能形成“满堂讲”的局面,要精讲多练。一是要求课堂上尽量多给学生运动技能的练习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无效的讲授时间,教师的指导有时可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进行。二是要求教师要根据情况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课外多花时间进行练习。而对于必须讲授的内容要求精讲。精讲就是要求讲授要目的明确、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正确使用术语和口诀、讲授与动作示范相结合。

5.创造提高运动技能的环境和条件。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运动技能,还必须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条件,它既包括提高教师自身的运动技能水平和教学技能水平,也包括构建民主和谐的体育课堂氛围,优化体育教学制度环境,还包括场地设施和器材的美化。

二、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

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是指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进行身体锻炼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以使学生喜爱运动并养成参加运动的习惯。为贯彻该原则,要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做到:

1.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体育是一项与学生身体条件紧密相关的文化活动,而学生的身高、体重、体能、运动技能水平由于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差异很大,因此有一部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往往很容易体验到“失败感”“差等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教学内容的调整与加工和教学方法、教学场地与器材、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成功。这是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基本方面。

2.选择趣味性强的体育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内容中,既有一些趣味性很强或学生容易体验到乐趣的内容,也有一些趣味性不太强或学生不容易体验到乐趣的内容。教学意义也一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把趣味性和教学意义都很强的内容作为重点。与此同时,对于教学意义很强但趣味性很差的那些必须要教的内容,要挖掘或附加上一些乐趣的因素,如通过简化、变形化、情节化、生活化、游戏化、竞赛化等手法,使教学富有兴趣。

3.运用多种有利于学生体验乐趣的体育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在重视传授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善于采用领会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竞赛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小群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

三、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是指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既要安排一定的身体活动量,体现体育教学的本质特点——身体活动性,还要使学生身体所承受的运动负荷有效、合理,从而满足学生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贯彻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有如下基本要求:

1.运动负荷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身体发展特征。运动负荷的科学性既体现在对学生身体的发展性,也体现在对学生身体的无伤害性,而这些都取决于学生的身体发展状况。因此,教师要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就必须了解学生身体发展的科学原理,了解学生身体发展各个阶段的特征,并且熟悉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等。

2.运动负荷的安排要服从于体育教学目标。归根结底,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是为了实现一定的身体锻炼和技能掌握教学目标。因此,教师既不能忽略运动负荷对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决定性作用,也不能忽略各特殊课型需要而一味追求一律的运动负荷,从而导致运动负荷过重。

3.精心设计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运动项目及其中的身体练习多种多样,有的运动负荷大,有的运动负荷小,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运动负荷的问题,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改造,不同的运动项目和练习方式要进行合理地搭配。

4.逐步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运动负荷的能力。体育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加强锻炼原理和运动负荷以及运动处方的有关知识,教会学生一些自我判断运动量和调整运动量的常识,以使他们在自主性的运动中能够把握好自身的运动量,并逐步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和运动的技能。

四、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各不相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运动技能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对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做到:

1.深入细致地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前提条件。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与学生谈话、咨询辅导员等方法对学生进行细致的了解,弄清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并进行全面分析,然后设计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同时,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应定期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复查。

2.设置类型多样的体育选修课程。设置大量的选修课程是体育教学进行因材施教的最佳途径。不同的学生,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有很大的差异,在充分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设置选修课,就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在体育教学中,“等质分组”是一种较好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体育教师可以按身高、体重、体能、运动技能水平等对学生进行分组,给身体条件和运动技能较差的学生开“小灶”,给予特殊关怀与照顾;对身体条件和运动技能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从而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五、安全运动原则

安全运动原则是指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安全地从事运动,它是体育教学活动能够进行的前提条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贯彻安全运动原则有如下基本要求:

1.必须设想所有可预测的危险因素。经过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的总结,体育教学中的绝大多数危险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这些可预测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因学生的思想态度产生的危险因素,如鲁莽行事、擅自行事、准备活动不充分等;因学生身体和活动内容的差异产生的危险因素,如力量不及、动作难度太大、对该运动非常不熟悉、缺乏必要的保护与帮助等;因学生身体状况变化产生的危险因素,如学生在伤病期间勉强参加运动等;因场地条件变化产生的危险因素,如雨雪地上的滑倒、塑胶地破损而绊倒等;因器械的损坏和不备产生的危险因素,如绳索折断、双杠折断、羽毛球拍头脱落飞出等;因特殊天气产生的危险因素,如酷暑时的长跑、苦寒中的体操、暴雨的淋浇等。对于这些可预测的危险因素,体育教师在课前必须逐一地进行思考和检查,以消除一切可以消除的潜在危险因素。

2.要建立运动安全的有关安全制度和安全设备。对于一些比较危险的教材要制定严格的安全制度,限制学生的潜在危险行为,如禁止携带钥匙打篮球、穿皮鞋踢足球等;对于一些比较容易发生危险的体育设施要安装必要的保护装置和必要的警示标志,如单扛下放置海绵垫、游泳池配置救生圈、救生衣、设置深水区警示牌等,有效地防止危险的发生。

3.时刻对学生进行安全运动的教育。要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安全运动原则,必须有学生的密切配合,体育教师要通过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时时刻刻对学生进行安全运动的教育。集中教育是指组织专门时间讲解保证安全的知识和要领,教会学生互相帮助和保护的技能。分散教育是指老师在每一堂课学生练习之前强调安全事项,让学生绷紧安全这根弦。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教学体系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Sports Somatic Scienc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HI Fe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Abstract】In view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of somatic science experiment courses, in which experiment teaching is alienated from the practice of sports, and there exists a lack of interchange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this thesis propo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experiment teaching system of "one core、 two systems、three modules、four levels". These ideas will be of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further reform in experiment teaching.

【Keywords】Sports Somatic Science, experiment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与康复、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测量评价、运动营养学等十几门课程,该类课程是培养体育专业人才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体育专业教学计划三大系列之一〔1〕。实验教学是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上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背离了实验教学的宗旨与规律,妨碍学生综合认知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创新思维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深化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飞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2〕。

1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院校实验教学基本沿袭着苏联50年代的教学模式〔3〕,实验教学偏重于验证性和操作性实验,学生多以机械被动地参与、程序化操作为主,实验结果作为理论课的验证。这种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实验教学内容多数偏重于理论知识的验证,脱离体育运动实践

体育学知识具有实践性强、实用性高的特点。而目前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多数是选用验证性实验来证实理论讲授内容。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综合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实验教学内容按课程各自独立,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是由微观到宏观、机能状态到形态结构、瞬时的动态变化到相对的稳定状态。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测量评价等不同课程,虽然自成体系,但是在体育科学知识链中密切相关,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而现有实验教学内容按课程各自独立设置,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利于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

1.3实验课教学目的不明确,缺乏专业针对性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等不同专业均开设有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不同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侧重点应有所区别。而目前多数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上均是按照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忽视其他专业的培养特点。实验课教学目的不明确,实验项目缺乏不同专业的层次要求,不适应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

1.4不同课程之间存在较多实验内容和方法的低水平重复

由于现有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课教学,导致各门理论课按照自身需要开设实验。所设实验内容和项目自成系统,相对独立,很容易形成相近课程实验内容的重复。例如台阶实验这一实验项目同时存在于《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三门课程教材中,造成实验课开设混乱。

2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2.1更新实验教学理念

实验教学理念决定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定位的层次、建设发展的可持续性,决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方向与成效,决定人才培养的标准与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是实验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解决的重要命题。以“体育学大学科、侧重应用性”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理念,在体育学的平台上组织实验教学,注重生命活动普遍规律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可以避免专业越分越细、基础越来越窄的倾向,帮助学生养成整体、系统、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同时根据生命科学知识性强、技术方法先进,以及体育学知识实践性强、实用性高的特点,注重实验内容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密切联系,充分体现现代化教育的鲜明特色,形成良性互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分层次、分专业、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综合技能与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

2.2整合不同学科实验教学内容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与康复、运动生物力学及体育测量与评价等课程虽然分属不同的学科,彼此间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但是,它们在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彼此均以人体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运动训练监测和训练效果评价的科学体系,揭示运动与人体机能之间的关系。而以往该类实验课的设置与相应的理论课程挂钩,相近的课程彼此独立,内容重复,学生难以对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形成一个整体的清晰概念〔4〕。因此,整合不同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构建综合性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而且是现代体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2.3灵活实验课程设置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考虑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特点不同的基础上,灵活设置实验课。将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分成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知识体系和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两部分分别进行授课和让学生选修。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知识体系中实验课内容根据各课程教学计划授课,实验课和理论课教学进度保持一致;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分成体育教育模块、运动训练模块、大众健身模块分别作为三门选修课供不同专业学生选修。在学生毕业论文阶段,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开设创新性实验。

3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内容

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实验教学目标,依据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特点、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按照“保证基础实验教学,全面培养学生实践应用、创新研究素质与能力”的指导思想,遵循“务实创新、学有所获、学能有用”的实践应用原则整合、优化实验项目,构建“一个核心、两个体系、三个模块、四个层次”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一个核心”是指实验教学全面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核心培养目标,“两个体系”指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知识体系和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三个模块”指体育教育模块、运动训练模块、大众健身模块,“四个层次”指实验教育体系分“基础、综合、设计、创新”四个层次构建(见图1)。

图1运动人体科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

3.1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知识体系

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技术体系培养目标面向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三个专业学生。通过该平台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类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其原理;学会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学会观察、分析运动人体科学现象和通过测量获得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掌握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以及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条件的选择等,初步具备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体系的主要实验项目包括运动解剖学的形态观察;血压计、心率表等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等;常见运动损伤的检查、包扎等体育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等。

3.2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

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根据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三个专业学生所应掌握知识侧重点不同,分为体育教育模块、运动训练模块、大众健身模块等三个模块内容。实验教学重点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学有所获、学能有用”。

3.2.1体育教育模块

该模块主要对象是针对体育专业的学生。通过该模块的教学,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初步的科研能力;使学生具备新世纪体育教师应掌握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方法,并能运用于实践,即监测体育教学和指导业余运动训练。其中综合性实验以《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项目或《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规定的锻炼、测试项目为切入点,以某个项目或项目的某个技术环节为线索,以问题的形式编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设计性实验可安排安排学生撰写实验设计、操作实验、实验报告,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创新性实验结合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进行设计〔4〕。该模块的主要实验项目如表1所示。

3.2.2运动训练模块

该模块主要对象是针对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通过该模块的教学培养,使学生能掌握运动时人体内部生理生化变化规律,运动对机体组织的影响、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的特点和规律,以及运用运动生理生化的特点和规律为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科学化服务等理论及知识;考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该模块的主要实验项目如表2所示。

3.2.3大众健身模块

该模块主要对象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及以有志于从事大众健身行业的其他专业学生。实验项目选择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和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SGETCERTIFIEDGUIDE》。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人体形态、机能、素质、心理、社会适应各指标的测评,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人体体质的组成、各指标所反映的人体体质健康的意义,发展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自主研究设计方案及实施加深对体质健康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表3所示)。

4小结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是将体育知识与实验能力培养相结合、基础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提高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质量,构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因此应当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琳华.创新教育与高师体育实验教学改革〔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3):310-312.

〔2〕〔4〕姜涛,黄海,高新友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3):116-120.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定向运动;方法

中职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专业技能型人才,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也对专业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专业技术过硬、道德品德高尚,还需身体素质过硬。因此,体育课的改革势在必行,不仅要有传统的体育健身项目,还要有针对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趣味性项目,而定向运动就是既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又可以实现学生身体素质、体能、运动技巧等多个方面培养的项目。

1.在中职体育课中开展定向运动的意义

1.1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学的趣味性

定向运动包含多种体育运动项目,既有体力与专项技术的竞争,也有智力与决断能力的竞争。定向运动在活动或者比赛过程中还渗透着丰富多样的游戏,具有明显的游戏性,如寻找点标、运动线路的选择等,同时定向运动的活动、环境与比赛的方式方法,更能发挥比赛或活动的趣味性,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定向运动中。定向运动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不断实践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对于提升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更加符合当代中职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求。

1.2有利于增强体育教学的灵活性

定向运动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仅可以有效消除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弊病,而且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运动天赋、运动能力进行灵活的选择。同时,定向运动并非像传统的体育教学那样需要对一个动作进行重复练习,在定向运动过程中充满了许多的未知因素,可以有效增强教学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长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此外,定向运动之所以能够被广泛地应用到体育教学中,主要是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是其他体育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所以更加符合当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

1.3有利于推动中职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的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与标准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所以我国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致力于推动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而体育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点学科,其对于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学合理地将定向运动运用到中职体育教学中,对于推动中职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定向运动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而且还实现了对体育教学的拓展与体育教学趣味性的提升。

2.中职体育教学合理运用定向运动的有效方法

2.1加强教研,注重提高定向运动合理运用在中职体育的实效

首先,要想实现定向运动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就需要中职教育机构加强对定向运动的重视,通过设立独立的管理部门推动定向运动的合理运用,为定向运动的合理运用提供必要的支持。当前,我国中职定向运动尚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很多中职教育机构中并未设置独立的定向运动管理部门,定向运动的开展完全依赖于体育教师的组织,这不仅会影响定向运动的效果,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定向运动的推广与普及。因而,中职教育机构必须强化对于定向运动的重视程度,通过设立独立的管理部门来制定专业的教学活动、教学计划以及教学目标,以此实现定向运动效果与质量的全面提升,切实有效地推动定向运动合理地运用到中职体育教学中。其次,注重定向运动器材的研发。定向运动器材是定向运动开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因为定向运动在我国体育教育领域中的运用属于初级阶段,所以定向运动的部分器材需要依靠进口,加之国内很少有专业生产定向运动器材的企业,这就为定向运动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而且完全依赖于国外器材进口来实现定向运动的推广与普及存在极大的难度。因此,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中职体育教学工作者要注重相关替代器材的研究与探索;另一方面,中职教育管理者要积极寻求与专业机构、企业的合作,注重定向运动器材的研发,打破定向运动的困境,实现定向运动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2.2加强交流,注重提高体育教学者的水平

首先,中职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分享交流会、听课评课活动,以及邀请专家讲学,为定向运动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逐步提升定向运动教师水平。如,以定向运动管理部门为主导,可以定期开展定向运动比赛、设立定向运动培训班,并且借助互联网学习平台设立独立的定向运动交流模块等,为定向运动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学习机会。同时,中职学校也可以强化与其他学校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实现定向运动教师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的提升。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自身的不断学习与探索,对于定性运动形成正确的认识与了解,同时也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积极宣传与推广定向运动,才能极大限度地完成定向运动的推广与宣传。最后,要注重对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不断地优化与完善。定向运动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实践教学中仍然会存在较多的不足与问题,需要体育教学工作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观察与总结,对于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要及时地进行优化与完善。另一方面,到定向运动的学校进行交流与学习。既可以实现定向运动教学效果与质量的全面提升,又可以实现定向运动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2.3加强基建,注重提高教学氛围与环境构建

中职学生是我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于自身的能力、身体素质、学习目标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有清晰的认识与规划,并且还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能力以及身体素质的培养。因此,可以通过构建更加丰富与良好的教学氛围与环境,来逐步提升学生的认识。校园环境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环境,对于学生的思想认识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学生对于定向运动的认识:首先,借助互联网学习平台或者校园广播等,通过动画、宣传片以及音频等向学生直观地展示定向运动的价值与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促使其能够自觉主动地了解与探索定向运动,才能帮助学生认识定向运动真正的学习价值与作用。其次,还可以通过树立榜样的力量来提升学生对于定向运动的认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中的优秀代表者,以优秀代表的榜样力量来加强学生对定向运动的认识。最后,通过定期开展座谈会、知识讨论会等向学生普及定向运动相关知识、发展情况,提升学生对于定向运动的认识。由此实现定向运动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2.4注重中职体育教学计划的创新与编制

定向运动是一种新型体育教育活动,需要教育工作者转变教学思维与观念,提升重视程度,注重教学计划的创新与编制,加强相应规章制度的完善,才能为中职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定向运动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持。当前,受传统教育思维与观念的影响,中职体育教学中很少有对定向体育运动的开展方法、措施等方面的介绍,这不仅使得部分教师与学生对于定向运动缺乏认识与了解,而且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定向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中职教育管理者一方面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完善与创新教学计划、教学奖励和教学表扬制度,进而有效激发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与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积极地探索定向体育相关的内容,并且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对中职体育教学计划进行创新与编制,最终形成一套符合自身教学实际的定向体育教学计划,切实推动定向运动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更好地发挥定向运动的教学价值。

3.结语

定向运动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与作用,无论是对于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还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学生的身体素质等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中职教育工作者要对定向运动有全面、深入的认识与了解,才能结合中职体育教学实际,科学合理地制定定向运动的教学方法,切实有效地推动中职体育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参考文献】

[1]林啟清.定向运动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就业与保障,2021(01):129-130.

[2]林捷铭.浅谈中职体育教学中定向运动的有效开展[J].现代职业教育,2020(47):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