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第1篇

那么,教师如何在当前新课标下,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更是创新的力量源泉。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之一。在新课标下,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了,对知识的发生过程的了解增多了,自我实践来掌握知识的部分加重了。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有:以旧引新,沟通引趣;揭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引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这些方法都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有效克服了那些课堂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

为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教师要充分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要难易适度,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才会吸引学生,才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愿望,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引导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快乐,达到培养创新兴趣的目的。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有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图形,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产生的新图形,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充分展示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要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给学生最大的视觉冲击,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并由此激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二、驾驭教学过程,畅通学生创新思维的渠道

数学知识本身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应通过对数学知识进行教学法加工,让学生通过拼摆、实验、讨论,争辩等活动,使学生的眼、耳、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引导他们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驾驭好教学过程,教师要充分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用教材,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可能。

教师应把教材中的结论转化为问题情境,使知识的形成过程变成学生可以操作的活动,并充分运用好教具、学具,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操作。教师应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上。

(二)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第一要引导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对于学生可独立操作的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探索,直至独立获取新知,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第二是引导学生学会合作研讨,在合作中学会创新。合作研讨,即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间的协作与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共同发现问题,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

三、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作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采用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方式,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闪光点。

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应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要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与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带有一定片面性,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有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中来判断对其的评价。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言,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第2篇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创新教育倡导、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创新教育使学生对体育有了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度的学习热情,创新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并全面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加强了对生创新能力的构成与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上好体育课的必要环节。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有些学生胆子小,遇事爱靠后溜边,还有些学生体育水平与其他学生有所差异,这些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常常瞻前顾后,容易紧张,甚至不敢练习,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采取相应的心理教育方法及教学手段。如教学中经常向他们提些简单的问题,然他们解答,锻炼其勇气,练习时,应尽量把他们排在靠前一些,且降低动作难度,加强个别辅导等,培养其勇敢、果断的心理品质。有些学生最喜欢新颖的东西,新鲜事物,新异的活动。因此教材内容要常新,课的组织教法力求有新意,有变化;器材的摆放及颜色要多变;练习及游戏的形式要多变,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参与运动及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意志力、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对待意志力弱的学生,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要常举些体育健儿为国争光,先进人物模范事例等增强其对祖国的荣誉感;然后开展勤苦锻炼,利用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增加练习的数量和强度等因素,培养学生在条件艰苦的环境里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要组织好多种形式和类型的竞赛活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比赛方式,做好赛前动员鼓励工作,使学生树立敢拼的决心和信心,让学生体验胜利与失败的情感,激发学生树立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这样的竞赛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加强团结协同配合,相互支持鼓励,既培养了参与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又增强了集体观念。

二、采用启发性问题提问,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判断性、叙述性和述理性问题进行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是什么”等,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创造性的培养,因此,应多采用启发性问题进行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在分析矛盾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使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有潜伏状态转入实际起作用的活动状态。例如:在教“前滚翻”的专门性练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出现技术性错误。教师意识到这是由于滚翻时没有含胸,没有低头而产生的。于是找来一个篮球和一个方形木块,分别用力推篮球和木块,组织学生观察,提问:"为什么篮球会向前滚动而木块不会呢?"学生思索后纷纷举手回答。归纳学生的见解为:篮球会向前滚动,由于篮球是圆形的,接触地面比较小,所以很快向前滚动,而长方形木块接触的面较多,所以很难向前滚动。接着教师指出:我们学习前滚翻的动作要领跟篮球滚动一样,把身体紧贴大腿和低头,身体团成球形姿势。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并让其作实际的示范。通过结合示范练习与改进,学生对这项技术的掌握率达85%以上。总之,精心设问,引导思考,在课堂上提问得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动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起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智力的作用。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数学;小学生

数学教师要为学生建立相对愉悦以及和谐的数学课堂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会有培养创新意识的空间。而要让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一个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数学教师需要做一些充分的教学工作。

小学生能动性通常比较强,而数学学科又是相当枯燥的,所以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调节好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经常板着脸,将课堂气氛搞得相当紧张,那么势必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就不会高。因为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才会有高涨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所以数学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在互相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其创新精神,且能养成课堂上勇于发问、善于发问的思维品质。

一、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果教师和学生的师生关系不是平等的,教师高高在上地站在三尺讲台上,永远面无微笑,板着脸孔,用冰冷的语言面对学生,那么师生之间能够进行交流都是非常困难的,更遑论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着力营造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关系,对学生要像慈母般的呵护和引导,要善于用发现的眼光找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而不要随意地否定学生看似“特立独行”或“标新立异”的想法,切实保护好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萌芽的积极性,不能打击学生,从而推动学生培养数学创新能力的进程。

“探究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教师在探究学习中要把自己当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胆大心细。所谓胆大的意思是教师一定要放开手来让学生积极探索新的数学知识,在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新的知识和新的解题思路的时候,教师切不可盲目为了省事,而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自我掌握的东西,教师绝不能代替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在独立地思考中学会判断和分析,也是促进他们思维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型学习精神

在摆正教师地位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发现型的学习。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努力的目标,要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比如在计算圆的周长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方法来自己动手测量圆的周长。学生的思维比较广泛,一定会有多种多样的方法,用直尺或者布条进行多种多样的测量,课堂气氛也会非常活跃。在大家都有了一定的教学方法后,教师这个时候可以“心细”下来进行指导了。当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告诉大家这些比较原始的方法所具有的局限性,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再次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圆的周长与其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这个时候,学生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相信在教师这一的一番引导和讲述后,学生对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一定会记忆深刻,可以说永生不忘,从而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后就能明确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实践证明,适时、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在体验成功感中培养创新精神

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在探索成功的道路上,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却也会碰撞出许多思维的火花。小学生更是如此。尤其是枯燥的数学,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一直保持在数学学习中的成功感,那么,当他们能够正确地解答出相对比较难的问题时,在他们的内心认出都会升起一股强烈的兴奋感。所以对小学数学而言,在课堂上,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也要具有相应的深度和难度。如果深度不够,难度过小,激不起学生的成功感,而如果问题过于深奥,难度过大,则又会让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受挫,更何谈在此其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甚至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倾向。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并积极引导,学生在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后,学习效率自然也提高了。

四、课堂与现实结合培养创新精神

数学自古以来就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对小学数学而言,更是如此――小学数学知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运用的基本知识。学生通过自己能够接触到的生活实践中的实例,会对数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也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课本上没有的数学问题,并在一次又一次地实践中,掌握观察、操作和猜测答案、求证答案的方法。比如可以让学生去农贸市场或者蔬菜水果市场去看看,在星期天跟着妈妈去买菜。在跟随妈妈买菜的过程中,会对“单价×数量=总价”这个公式了解得非常透彻。如果妈妈拿着一定的钱,学生还可以想到底应该用这些钱买多少蔬菜,买多少水果比较合适。相信在陪玩妈妈后,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也会有所创新――统筹兼顾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起来。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将课堂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所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延伸到课堂外面去。

五、运用好多媒体技术

对小学生来说,当数学中抽象的知识、定理、概念变为具体的生活事物、实例时,他们的兴趣会骤然提高。所以,在当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多媒体信息技术走入到各个学校之中,数学教师也要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身要学好各种多媒体技术知识,只有自己能够熟练地操作多媒体,才能够在课堂上引入和运用多媒体。例如在认识图形之时,教师可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图形的图片和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多媒体上进行观看。将数学图形与生活中常见的诸多形状的实物图片制作成教学课件,让学生进行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关于图形的基本知识,加深记忆,而且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充斥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则可能会首先想一下这个和数学知识有没有关系,从而逐步养成和培养创新思维。

总之,数学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贯彻教育局叶圣陶所说的“时时是创造知识,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方针,在自己的主要阵地――课堂上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冷少华;扬州大学;2007.11.01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第4篇

一、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打开创新之门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要创新就要有新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创新就要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端正观察态度。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会丧失新发现的良机。第二,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学生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提高观察效率。第三,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第四,开阔视野,扩大观察范围。仅观察课堂实验是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工农业生产中、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第五,写好观察记录。写观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准确地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尤其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记录,准确地描述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后面的分析研讨提供第一手的可靠资料。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可能随时捕捉到“奇异现象”,进行认真分析研讨,就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创出新成果。

二、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之本

实验是创新之本。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在初中阶段,首先要注重验证性实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上探索性实验不多,在教学中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做探索性实验的关键问题是实验设计。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难度大、探索性较强的实验,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注重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创新之源

实际生产生活是创新之源,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厂矿,考察实际生活,探索分析实际生产、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效果极佳。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课外实验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开发智力,丰富课外生活,激发学生研讨化学问题的浓厚兴趣。可采用如下形式进行课外化学实验活动:一是组织实验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研究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撰写小论文,编辑实验资料等。二是开展化学游戏,寓实验于娱乐之中,如定期举办化学晚会,开展化学游艺活动等,通过科学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统一的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实验技巧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突出创新之核心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平时在书本发现的新问题,在实验中发现的特殊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新东西,都要经过大脑加工、思维分析,去伪存真,找出本质性的东西,才可能有所创新。要创新就必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其方法有:1.激发兴趣、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进行探索,揭示矛盾;2.重视研讨学法,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培养解决问题和判断、推理的能力;4.培养学生有目的的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善于找出问题的本质;5.引导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不盲目地迷信书本和前人,敢于设想,善于设想,发表创见。其次,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领悟能力,能迅速深刻地抓住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再次,课堂教学要精讲精练,多采用讨论形式的学习方法,选题可多选一些综合性的习题、一题多解的习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探求解题方法,开拓学生创造性思路,诱发求异创新。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第5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树立教育教学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的“新”与“旧”相对,意味着发现和超越,意味着打破常规,发人所未发。然而,“ 新”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尤其对于中学生而言,对于创新不能理解得太狭隘和绝对化。很显然,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要做出某种绝对的“新发现”是十分困难的,许多令他们欣喜若狂的“发现”其实往往只是别人早已知晓的常识,教育者对此应该采取积极的评价,只要这个“发现”是经过学生自己探究获得的就可以视为创新——相对于学生的已知领域的创新。

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快中学

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都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想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愉快的心理空间。为此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足够宽松、愉快的心理空间,构建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差错,不求全责备,树立尊重、信任的观念。学生因受到教师的尊重而乐意同其进行情感交流,并接受教师的教育。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中学

当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和引导,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欲望。创新不能只从结果上看,实际上,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的可贵不仅在于结果“新”,更在于通过“创”——获得“新”的过程。学生知识和阅历都非常有限,教师要力求让学生树立独立探究的热情,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注重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学

新课改中,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操作中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有关的道德问题。在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过程中,经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形成稳固的道德信念,知道自己的道德行为。这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从教师的“教中学”转向自己的“做中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精神。

四、科学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在鼓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