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行政法;基本原则

一、外国行政法基本原则比较

(一)英国行政法基本原则

英国是普通法系的典型国家。普通法传统中的“法的统治”原理和“自然正义原则”对英国行政法一直起着支配的作用,并由此形成英国行政法上的越权无效原则、合理性原则与程序公正原则等三项基本原则。

1、“法的统治”与自然正义原则

所谓“法的统治” (Rule of Law),又称“法治原则”,根据英国著名学者戴西(A.V.Dicey)的解释,其涵义即“英国人依法,而且只依法进行统治”。

2、越权无效原则

越权无效原则是英国行政法的核心原则。法院通过解释的艺术以判例形式扩大并充实了越权原则的丰富内涵。

3、合理性原则

在英国,行政合理性原则主要针对自由裁量权而设,它是判断自由裁量权是否合理或是否被滥用的标准。同时,合理性原则作为英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法院通过判例在不断限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中发展起来的。

4、程序公正原则

程序公正原则是普通法传统中的自然正义在行政法领域中的具体运用,英国学者往往直接称之为“自然正义”或“自然公正”原则。

(二)德国行政法基本原则

德国是大陆法系国家的典范,也是近现代世界行政法体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尤其是其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被誉为欧洲行政法之灵感与源泉,对各国行政法发展的影响极大。伴随着某些因素的作用,在德国行政法上逐渐形成了依法行政、比例与信赖保护等三大并驾齐驱的基本原则。

1、依法行政原则

法治国的思想发轫于德国,法治国理念孕育着依法行政原则。依法行政原则是法治国成立的最基本要素,一般认为,德国依法行政原则由两部分组成,即法律优先原则和法律保留原则。

2、比例原则

随着德国法治国思想从形式意义法治原则到现代实质意义法治原则的发展,比例原则成为了德国行政法基本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3、信赖保护原则

所谓信赖保护原则,是指当社会成员对行政过程中某些因素的不变性形成合理信赖,并且这种信赖值得保护时,行政主体不得变动上述因素,或在变动上述因素后必须合理补偿社会成员的信赖损失。

(三)日本行政法基本原则

日本对于行政法基本原则的表述,二战前后有很大区别。而近期,日本学者将之纳为两项原则:法律优位原则和法律保留原则。

法律优先原则适用于各种行政活动,即不问是规制、侵害、强制性的权力行政活动;还是诱导、促进奖励、给付等非权力性行政活动,也不问是侵害国民权利自由的作用,还是给付权利利益的作用,法律优先原则都一律适用。

法律保留原则即是“行政活动必须有法律根据(即法律的授权)”的原则,它是指行政权的活动必须基于法律根据,公行政只要没有国会制定的形式意义的法律根据,就不能活动。实际上,法律保留原则是在法律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对行政的更进一步的制约,因此,根据法律保留原则,行政机关既使在不与既存法律有什么抵触的情况下,只要没有议会所制定法律的明示而积极授权,都不能实施行政活动。法律保留原则运用于行政活动中的什么范围,这是日本行政法学界历来争议最多的问题。

二、对外国行政法的认识及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综观西方各国行政法的历史演变,其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植根于各国特有的民族传统,决定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但这些充满民族特色的原汁原味的具有个性化理念,如法律优先、法律保留、比例原则、信赖保护原则等不仅最先由德国人提出,而且其意涵浸透着德意志民族特有的智慧与刻板、严谨而富有逻辑的理性思维,经过一番理论加工后逐渐发展而日趋丰满。它不仅为我们研究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值得我国借鉴与效仿。尤其是,德国的比例原则对于保障基本人权、限制行政裁量权具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功能,而且以其内容明确、逻辑缜密、操作性强在世界各国获得了广泛的肯认和适用。1[1]在我国,通常将行政合理性原则作为控制行政裁量权的基本原则。然而究竟什么是合理性原则,或者说合理性的标准是什么,却始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由此导致该原则在实践运用中的模糊和混乱。这表明,我们十分有必要吸收德国比例原则之精华,在理论上将合理性原则改造为比例原则;在立法上将比例原则作为基本原则,明文规定于相关法律中;在司法实践中,允许法院引入比例原则对所谓的“”、“显失公正”等不确定的法律概念予以厘清,并使之变得具体明确,增强可操作性,以真实有效地保障公民之法益。

另外,日本关于依法行政的观点对我国的影响比较大。以上为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原则概括,概括之:德国强调法律优先与法律保留,日本亦如此,英国强调越权无效原则。这是由于所处的时代、地域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学者对依法行政的理解并不一致。从历史角度言,这种认识变化要体现在“法”的范围、内容和表现形式的不断扩展。

我国国内学者对这些影响较大的国外行政法研究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而且结合我国现有国情对一些细化的基本原则是否适用理解并不一致,但其内涵仍是围绕于“依法行政”(亦或“行政法治”),使行政法的立法、执法、司法、法制监督等各个环节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 威廉 韦德.行政法[M]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2] 周佑勇. 行政法基本原则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摘 要:物价变动是市场 经济 的伴随现象。而近半个世纪以来,通货膨胀一直困扰世界各国的经济生活。物价变动也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毒瘤,严重侵蚀了 现代 经济的肌体。为了弥补传统的 历史 成本 会计 的缺陷,减轻物价变动的影响,更好的反映 企业 的经营状况与经济成果,物价变动会计应运而生。

关键词:物价变动会计;历史成本会计;冲击 

会计的产生 发展 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的。现在传统历史成本会计所赖以依存的环境已改变,按传统历史成本会计方法已不能满足会计目标的要求。在物价持续剧烈的波动下,按历史成本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往往低估(或高估)资产、虚增(或虚减) 收益,使企业实有资本亏蚀(或隐藏) 。物价变动会计作为一种反映和消除物价变动影响的新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对传统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无论从基本原则、基本假设,还是从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上看,均既有继承,又有否定创新。

1 物价变动会计对历史成本会计冲击的表现

1.1 部分假设的否定

会计基本假设之一为“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并假设币值不变,即用来进行会计计量的货币本身是稳定不变的,或者其变动幅度微不足道。这一假设在物价波动不大的情况下适用,提供的会计信息基本上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但在物价持续剧烈波动时,由于不同时期货币购买力不同,因此传统会计中的资产价值是不同时期不同货币购买力下的购置价格,使得会计报表真实可靠性受到影响,不能实现会计目标。因此,物价变动会计放弃了币值不变假设,代之以物价持续变动假设。

1.2 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否定

历史成本原则以币值稳定为前提,即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计价,不考虑币值变动的影响。在物价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币值不变前提遭到全盘否定,币值变动会引起资产价值变动,采用历史成本原则会导致资产价值与现行成本严重背离,计提折旧和成本补偿不足,最终影响企业正常的资产重置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物价变动会计在否定历史成本原则的同时建立起现行成本计价原则,即资产应当按购置当期期末的现行成本计价。

1.3 收入实现原则的修正

按历史成本会计方法,收入实现原则指产品已经销售或劳务成本已履行,获得现金或取得现金的权利时确认收入。根据这一原则,资产负债表所计列的资产价值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被低估了,而损益表所计列的营业收益,不仅包括了企业正常经营的营业收益,而且包括了已实现的资产置存收益,造成虚计收益。物价变动会计中,对资产按一般物价水平或现行成本调整,使收益更接近现实,而且在损益表中将营业收益和资产置存收益分别列示,使会计信息更加明晰、有用。

1.4 配比原则的完善

配比原则指在会计期间取得的收入与其发生的费用应当相互配比。要求成本费用应尽可能从与其相关的收入中减去。在传统历史成本会计法下,收入计量基础是现行成本,而成本费用的计量基础是历史成本(尤其是销货成本和折旧费) 。若存货周转较快、物价稳定,按此方式 计算 收益还没有太多虚假成分。但若存货周转慢,物价变动幅度大,则按历史成本计算的成本费用与现实成本偏离,造成收益虚增(或虚减) 。物价变动会计采用一般物价水平指数或现行成本进行调整,使成本费用调至与现行成本相近的水平,配比结果较准确或十分接近。

2 应对物价变动会计对历史成本会计冲击的方法选择

持续剧烈的物价变动对会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从实质上看,完全可以将这些影响归纳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影响会计计量单位的稳定性;其二是影响会计计量属性的客观性。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会计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的办法,反映或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的影响。一般有三种做法:一是改进会计计量单位,即用不变(稳定)币值货币取代名义货币;二是替换会计计量基础,即用现行价值——现行成本、现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表现现行价值计量基础取代历史成本;三是同时改变会计计量单位和计量基础。

2.1 一般物价水平会计

也称不变购买力水平会计,即购买力以一定货币单位作为会计计量单位,并通常通过一般物价指数将按名义货币编制的基本财务报表,调整为按不变币值货币编制的财务报表,以此反映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的会计程序与方法。这一模式的调整事项只是企业的会计报表,而与企业的日常会计处理无关,仍然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未改变原有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又可保证收入与费用的合理配比。使按此方法计算的净收益额易于被各方所接受。但若用来调整的一般物价指数与本企业的个别物价指数变动存在差异时,调整后的会计报表仍不能确切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次,按一般物价水平调整财务报表增加的成本,未必能从它提供的相关信息所产生的利益中得到补偿,而且只要企业持续经营,这种调整就永无止境,从而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最后,如果企业债务不断上升,尽管企业将负担沉重的利息支出,但利息费用已计入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净收益中。这样往往可能出现巨额的购买力利得,容易给人以错觉,从而导致决策失误。

2.2 现行成本会计

也称现时重置成本会计。它是以资产的现时成本计价,改变了以历史成本表现的会计计量基础。按这种方法,企业编制会计报表须将记录的资产等,用个别物价指数或者是重置成本进行账项调整。现行成本会计与一般购买力水平会计不同之处是:现行成本会计模式着眼于按照同样水平的经营能力来保持资本完整无损。但是,这种方法要求对发生变化的各资产项目逐项进行账户记录调整,实际实施时会由于难以获得各类资产的物价变动资料和业务量大而费时费力。因此存在着主观性强、可比性差和应用困难的缺点。另外,它不考虑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情况,难以对货币性资产的购买力损益进行考核。

2.3 现行成本和一般物价水平相结合的会计

这一方法是先按现行成本会计的方法对按历史成本法提供的信息进行账户调整,依据调整后的账户资料编制出以现行成本为基础的会计报表,再按一般物价指数对调整后的报表进行换算,从而消除物价变动对财务报告的影响。这一模式能提供更为有用的会计信息,但也存在着核算费用高,提供的会计信息不易为广大会计报表使用者所理解等缺点。

2.4 变现价值会计

这一方法是以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资产的变现价值为计价基准,通过会计期间的期初与期末资产变现价值的变动计算损益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资产的变现价值是指企业资产按现时销售价格计价销售所能获得的收入净额。变现价值会计的计价基础是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资产的可变现净值。这一模式认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所需要了解的不是资产的历史成本或现时成本,而是资产的现时销售价格,而它能反映企业的应变能力和企业的适用性。这一模式的计量单位是名义货币,容易为传统财务会计报表的广大使用者所理解,方便了企业的核算。但这一模式中,销售价格计价的范围仅限于那些可以销售并能采用一定方法确定其转卖价格的资产,而且实现这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公认的会计准则,存在着确定变现价值主观性强、核算资料过于简单,无法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等缺点。因此,在相当的一定时期可能还难以实施这一模式。

3 应对物价变动会计对历史成本会计冲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针对 历史 成本 会计 在物价持续剧烈变动下所存在的缺陷,物价变动会计对原有的某些假设、原则作出了修正,乃至否定。然而,物价变动会计本身也处于不断 发展 过程中,自身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从而更好地实现会计目标。

3.1 计量单位选择问题

物价变动会计中对计量单位分别可选用不变购买力货币、名义货币。一般而言,用物价指数对货币币值进行调整,较之采用名义货币使会计数据更准确,但对于不变购买力采用何种物价指数,尚存在颇多争议。

针对计量单位选择的难题,人们找到了新的计量单位——实物量单位和劳动量单位。但现实当中,能否准确计量出各种资产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尚且不论,个别必要劳动时间如何换算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亦无确切依据。所以,采用实物量单位或是劳动量单位,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均较大。

3.2 计量基础的选择问题

无论是选择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都存在不足。一般物价水平会计采用不变币值/ 历史成本模式,只注重货币性资产项目的货币购买力损益,而对非货币性资产项目的持有损益未按现行成本加以反映。现行成本会计采用名义货币/ 现行成本模式,只注重非货币性资产项目而忽视了货币性资产项目的货币购买力损益。作为对前二种模式的改进,出现了变现价值会计,采用不变币值/ 现行成本模式虽然能弥补上述二种模式存在的缺陷,但实施变现价值会计的成本较大,由此产生的利益是否大于成本值得商榷。如何选择多个计量基础,处理好成本效益关系,解决尽可能反映物价变动影响和成本耗费之间的矛盾值得认真考虑。

3.3 计量方法的缺陷问题

物价变动会计的主要目的在于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真实反映 企业 的收益。在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下,将资产划分为货币性资产项目和非货币性资产项目,但是,实际操作中两者很难明确区分。不同区分方式必然使 计算 结果不同。因此,物价变动会计运用历史成本会计财务报表数据进行调整,将导致报表使用者误解会计信息。在现行成本会计模式下,对资产持有损益的计算方法只注意计算资产持有损益,而忽视了资产占用的资金成本,夸大了利得(损失) 。物价变动会计损益计量方法以及物价变动会计与传统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方式的衔接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 文献 

[1]潘洁洪.物价变动会计初探[j]. 经济 与社会发展,2003,(4).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经济分析 思路模式 实施步骤 分析方法

财务经济分析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业绩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执行情况及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企业要综合分析利润表中各项目指标的增减情况,这样的分析评价才具有科学性和适用性。

一、企业财务经济分析的思路

财务经济分析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只有科学建立起科学的分析思路,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本文将财务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概括如下:

(一)确立分析目标

分析目标是指导财务经济分析工作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1]。由于财务经济分析的项目指标较多,因此可以从不同方向确立不同的分析目标。企业要更具信息的实际需求,有所侧重对财务经济进行分析,并不需要对全部的财务经济内容实施分析。

(二)分析资料的处理

分析资料主要指企业财务报告、生产经营计划、生产资料等企业内部资料,也包括一些企业外部资料,如宏观经济信息、产业政策、市场信息及审计报告等。分析资料的处理是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2]。工作人员要首先收集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检查,最后适当调整资料,使资料更加真实可靠,也更加直观。

(三)确定分析评价基准

评价基准主要指行业基准、历史基准及目标基准等。企业要注意基准的选择,因为基准的不同时,即使分析的是统一对象也会得到不同的分析结论,所以企业要根据分析目标和企业实际需要选择最适合本次分析的评价基准。

(四)选择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是完成分析的方式和手段。虽然财务经济分析的方法较多,但是每一种分析方法都具有特定的优势和自身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分析人员比较分析法后选择最适合分析目标和分析资料的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时,要选择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客观全面的选择出最优方法。基本的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分析方法,如利用财务分析软件、数学模型等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五)得出分析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归纳分析结论时,要坚持客观的态度,综合考虑各方面内容,将分析对象存在的问题和优势进行如实的汇报,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决策和建议。

二、企业财务经济分析的方式

(一)生产经营业绩指标总体完成情况的分析

企业应该有所侧重的选择绩效考核指标、上年同期指标及行业平均水平等指标。企业根据分析目标挑选恰当的指标作为分析评价基准。同时以列表的形式将本期利润表各项目指标实际完成情况与评价基准中的项目进行逐项的比对,然后计算出每个项目指标增减的绝对数及增减幅度,具体内容包括营业收入、成本费用、毛利及利润总额等[4]。

(二)营业收入增减变动情况的分析

营业收入是企业在经营等活动中获得的,与所有者投资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对营业收入增减变动情况分析的方面可以归纳为:

1. 影响营业收入增减变动的原因

2. 产品销售数量增减变动的原因

3. 产品销售单价增减变动的原因

4. 营业收入构成的变动

(三)营业成本增减变动情况的分析

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直接相关,是企业在经营生产等活动中产生的实际成本,影响营业成本增减变动的原因主要包括3个方面,可以从这3方面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1. 营业成本率的增减变动

通常情况下,可以比对本期营业成本率与评价基准,从而计算出营业成本率变动的绝对值及幅度,进而反映营业成本的变动趋势[5]。企业也可将本期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率评价基准相乘,所得结果作为营业成本的评价基准。同样,将所得评价基准与营业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营业成本的变动情况。

2. 营业成本的增减变动

以列表的形式将本期利润表中的各项销售项目及评价基准罗列出来,然后逐项进行比对, 计算每个项目销售成本和变动数的绝对值及变动幅度。与此同时,还要分析影响营业成本的各项因素,如销售数量、单位成本等,最终选出导致营业成本增减幅度变化较大的项目及引起变动的主要因素。

3. 产品单位销售成本的增减变动

企业首先应该按成本项目分解本期产品的销售成本,然后与本期生产成本核算资料进行比对。前期产成品销售中所占比重较大的,要根据前期及本期生产成本核算资料,使用加权平均法分解本期销售成本,使其按成本项目罗列出来。计算单位产品销售成本的构成时,要逐项比对各项成本项目与评价基准进行对比,然后计算出每个成本项目的变动数的绝对值和幅度,同时还要具体分析劳动生产率、资产利用率、固定成本等因素对产品单位销售成本的影响。

(四)期间费用增减变动情况的分析

期间费用设计多项费用,如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企业可以列表形式,按照明细项目分出具体条目,然后逐项比较期间费用与评价基准,并计算各项费用项目变动数的绝对值及幅度。同时还要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影响期间费用大幅度增减的主要项目,并针对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通过对各项目费用的分析,可以体现出企业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的变化趋势,从而直观的评价出企业各项营销及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五)投资损益增减变动情况分析

企业应按资产类别具体分析影响企业投资的各种原因,如股权投资、债券投资等因素形成的导致投资的损益。企业尤其要注意按权益法核算的股权投资和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等长期债券投资,对这些投资要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准确掌握收益收回的可能性。同时,企业要对政策走向进行预测,从而分析出未来投资的环境,进而指导企业的各项投资行为。

结束语:

对企业财务经济的分析,可以及时反映出企业在生产管理中存在优势或不足,进而帮助企业提出从多方面寻找解决的办法。同时合理的分析,可以企业为规避一些风险,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淳,吕兆德.财务报表分析(第1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10):123-115.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11):115-134.

[3]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大纲(第1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0):110-131.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流成本 核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

虽然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引入我国已有20余年,但毋庸讳言,我们对物流成本的测算、分析和研究,无论是总量的还是企业实际支出的,还是行业标杆水准的,基本处于“雾里看花”的阶段。因此,要达到合理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就必须认真进行物流成本的分析与管理,而进行物流成本分析与管理的前提是正确核算物流成本。

一、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不了解本企业物流成本的症结在于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上。在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中,要正确把握物流成本是困难的,容易计算的只是一些外委运输费等,其他的费用分散在制造成本和一般管理费用及销售费用项目当中。所谓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传统方法是指:

1.企业对物流系统的成本测量主要是以数量为基准的成本计算系统为主,并没有考虑物流系统各环节的具体运作过程。这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不能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信息且核算工作量大,要想把物流成本准确的从相应的制造成本和一般管理费及销售费用中抽出,首先应界定哪些是物流活动消耗的,哪些是非物流消耗的,由于界定存在着随意性,就会导致物流成本不准确;其次,物流成本金额按一定标准抽出,标准选择不合理,也会导致物流成本不准确;同时,在众多的财务凭证中寻找与物流活动有关的资料,对一些小型企业来说都是一种负担,更别提业务量大的一些大型企业,核算工作量过大。

(2)传统的成本计算法造成了所谓的“物流费用冰山说”。一般情况下,企业会计科目中,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仓库企业的费用列入成本,实际这些费用在整个物流费用中犹如冰山一角。因为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利用白己的库房保管货物和由自己的工人进行包装、装卸等费用都没列入物流费用科目内。传统的会计方法没有显现各项物流费用,在确认、分类、分析和控制物流成本上都存在许多缺陷。

(3)在现代的生产特点下,传统物流成本计算法提供的物流成本往往失真,不利于进行科学的物流控制。现代生产特点是生产经营活动复杂,产品品种结构多样,产品生产工艺多变,经常发生调整准备,使过去费用较少的订货作业、物料搬运、物流信息系统的维护等与产量无关的物流费用大大增加,投入的所有资源也随其成倍增加。基于这种无意识的假定,成本计算中普遍采用与产量关联的分摊基础--直接工时、机器小时、材料耗用额等等。这就是所谓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的由来。这种计算方法使许多物流活动产生的费用处于失控状态,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物流服务水平的下降。这种危机在传统的制造企业表现尚不明显,然而在先进制造企业,在高科技时代的今天,它却是致命的。

2.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可行性和优势分析

传统的成本核算已不适应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考虑到这种情况,人们希望找到适应物流行业特点的更好的成本核算方法,这就是作业成本核算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method,简称ABC法)。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卡普兰利库玻(KapIan & Cooper,1988)两位教授提出来的。其基本原理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是沟通企业资源与最终产品之问的桥梁。作业取代产品成为企业成本核算的着眼点。

物流运作方式与作业成本法的思想有相似性[1~3]。首先,物流业务的间接费用在总成本中比例高。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以及生产企业的物流活动过程中,涉及的间接费用比例甚高,且都不能直接归入直接成本。作业成本法正是针对制造费用(生产企业)、间接费用(生产和服务企业)比例很高的企业而提出的。其次,物流企业的个性化生产或服务要求高。物流企业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其物化表现为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每个客户所要求的服务都是不一样的。作业成本法在产品(服务)品种结构复杂,工艺多变,经常发生调整生产作业的情况下尤其适用。最后,作业成本法能辅助企业准确掌握提供物流服务的成本,进而辅助产品定价、客户赢利性分析以及物流流程改进等。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对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变革和改进。对制造费用选用多种成本动因,采用多种分配标准进行分配的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显然存在众多的优越性:

(1)能促使管理人员有效的进行成本控制。在作业成本法下,间接费用的分配是采用多标准来进行的,在分配过程中将会产生多种成本动因,因此,通过此方法能够确认引起各间接费用产生的原因,而一旦确认了某种产品消耗的间接费用的原因,就能使管理者从产生成本的源头入手,从降低企业产品成本的角度重新分析各种间接成本,以努力降低产品中的间接成本,间接成本作为企业产品成本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降低将会最终使全部产品成本降低。通过此方法将能促使管理人员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一特点是作业成本法最突出的一个优点。

(2)能够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将能够提供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利用该方法将能正确反映各种产品根据其消耗的设施所付出的代价。在作业成本法中,是按照各种产品实际消耗的与间接成本相关的作业量来分配其应该负担的间接成本。按作业成本法计算的成本也包括直接制造成本和间接成本,只是这种方法在分配间接成本时,不是采用单一的分配标准来分配所有的间接成本,而是根据各种间接成本的作业性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分配标准。由于引起各种间接成本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因此采用相应的分配标准,以多个分配率来分配间接成本必将能使企业的成本计算更加准确,能够提供更加正确的成本信息。

(3)作业成本法可以改进预算控制。作业成本法对于传统的成本性态分析进行了扩展,认为引起成本变动的动因绝不仅仅是产量,间接费用在产出量不变时也有可能发生变动。作业成本法的本质就是要确定分配间接费用的合理基础——作业,引导管理人员将注意力集中于发生成本的原因——成本动因上,改变管理人员仅关注成本本身的思想。在该方法下,认为企业就是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这其中一系列的作业连接就构成了作业链。每一作业的完成都将会消耗一定的资源,而每一作业的产出又将会形成一定新的价值,转移到下一个作业,按此推移,直到最终把产品提供给顾客。企业的最终产品是企业内部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它凝聚了在各个作业链上形成的最终转移给顾客的价值。而在企业内部的一系列作业中,有的作业能够增加转移给顾客的价值,也有的作业则不增加转移给顾客的价值。因此,在作业成本管理中,其目标就是尽量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或尽量减少其资源的消耗。对于可增加价值的作业,也要尽可能减少完成每一作业的资源消耗。通过这样一种做法将能够起到事前预算控制的作用,克服了传统成本控制强调事后控制的缺陷。因此,通过作业成本法将能够大大改进企业的成本控制。

(4)作业成本法可以改进业绩的评价。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在作业成本法下,对不同的间接费用分析出与其相应的各种成本动因,因此,通过作业成本的计算和有效控制,将能够克服传统的以产量为基础的成本系统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陷,使许多在传统方法下不可控的间接费用在作业成本法下变成可控的,也将使得各间接费用责任清晰,这对于评价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业绩将会有一定的改进作用。此外,由于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成本信息,通过该法计算出的成本也是比较精确、实际的成本,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它也能改进企业的业绩评价。

(5)能够提供详细的成本信息。因为成本是按照作业归集的,各成品成本即为所消耗所有作业的成本之和,因此,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所耗费的作业情况及相应的成本情况能够清晰地揭露出来。

(6)有利于生产、销售决策。在卖方竞争的市场中,价格与成本的差异往往甚小,作业成本法能够准确的计量不同产品的成本,因而能够准确地计算每一产品的毛利,企业可以据此组织生产,扩大利厚产品市场占有率。而传统的成本核算法显然不能提供这样的战略信息。采用作业成本法能够了解各个环节的作业成本的高低,通过与市场价格的比较,给企业提供了作业外包还是内制、买进还是租进的依据。

二、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法核算模型

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产品成本是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各种作业的成本之和,而作业成本是作业消耗资源的数量与单位资源费用之积,或者说是资源动因数量与资源动因成本分配率之积,由此可以得出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如下[4]:

设某公司提供m种物流产品(服务),整个过程有n种作业,s种资源。列向量:

表示物流产品(服务)成本。

矩阵

表示i物流产品(服务)消耗j作业的数量(i=1~m,j=1~n);

矩阵

表示单位j作业消耗k资源的数量(j=1~n,k=1~s);

表示单位资源的费用。则有:

即:

1.作业成本法的通用成本性态核算模型

上述基本原理核算模型将资源、作业等进行整体考虑,特点是计算简单,原理突出。但是在运算前要具备大量的己有数据。如作业分配率是多少?资源分配如何?作业成本构成结构如何?其成本形态又怎样?该模型均不涉及,事实上造成了使用上的不便。因此,有人从作业成本性态分析和生产函数的角度提出将生产部门结构和生产函数的构造方法用于作业成本模型构建上,提出一种基于作业成本形态分析的作业成本模型[5]。

在作业成本法中,成本按照成本习性,可分为:直接变动成本,间接作业成本和固定成本三类。Kaplan和Cooper则将之叫做:短期变动成本、长期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其实质是一样的。

直接变动成本随业务量变动而成比例变动,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变动成本以“数量基础动因",直接将资源分配给成本对象。间接作业成本随着作业量变动而成比例变动,如发运准备、订单处理、收货作业等。间接作业成本以“作业基础动因”分配成本。固定成本是指在相关范围内,不随数量基础和作业基础的成本动因而变的成本,如管理人员工资、广告费、税收等。

Kaplan和Cooper还将作业划分为:单位水平作业、批次水平作业、产品水平作业和维持性作业,那么直接变动成本对应于单位水平作业,间接作业成本对应于批次水平作业和产品水平作业,而固定成本对应于维持性作业。

根据成本性态,很容易得出通用的成本性态模型:

参考文献

[1] Cooper,Kaplan R s. Measure costs right: make the right decisions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l998,(9-10):96-103

[2] Cooper Kaplan R S.Profit priorities from activity—based costing[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1,(5-6):130-137 Review,1991,(5—6):130-137

[3] Goldsby T J.Closs D J. Using activity-based costing to reengineering the reverse logistics channel [J].IJDLM,2000.30(6)500-514.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价变动 会计信息有用性 局部调整法 会计模式

一、引言

财务会计的目标是给财务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为此,会计作为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一系列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包括会计实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含币值不变)等。物价变动是商品经济经常的、必然的伴随现象,也是世界性的经济特征。物价变动的一般原因是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货币价值、商品供求、竞争和垄断等因素的变化。物价变动的具体原因则因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而异。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所造成的,任何持续剧烈的物价变动都给传统的会计计量结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由于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动摇了会计计量中的币值稳定的基本假设,使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的资产计价和收益计量结果严重脱离实际,以致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企业低估资格、虚计收益、名盈实亏、将本作利,会计信息失去应有的作用。导致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表失实,从而歪曲了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资金运转的真实图景。如不反映或不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就无法发挥会计的作用,影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由可靠性和相关性予以保证的。可靠性要求企业“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和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一般情况下,在货币计量这―假设下进行会计循环。该假设的基本涵义是:货币是相对于其他计量单位更好的计量单位,货币本身的价值是不变的。是在币值不变的基础上提供会计信息的。但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经济环境中,随着社会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持续、剧烈的物价变动,货币这一价值尺度并不能保持其计量的公正性,其动摇了币值不变会计基本假设,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资产计价和收益计量原则严重背离现实,导致历史成本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大大降低,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这时,如何保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如何采用更合适的会计模式,就成为―个现实的问题,也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拟结合我国实际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二、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影响分析

(一)物价变动影响资产的计量,低估其价值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持有的货币性资产项目贬值,出现一定程度的购买力降低的损失,而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仅是其名义价值。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非货币性资产的价值是购置该项资产时的价格,而不反映通货膨胀经济条件下该项资产的现时价格,普遍存在该类资产价值被低估的情况。同时也使得企业每期提取的资产折旧额或摊销额远远低于实际应该提取的数额。因此,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资产总额不能反映以现时价格表示的企业拥有的经济资源规模和权利,负债总额不能反映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也因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而偏低,不能恰当反映企业最初投入资本的购买力或形成的生产能力。在通货紧缩条件下,对企业资产、负债及权益则产生相反的影响。

(二)通货膨胀使成本补偿不足,虚增当期利润 收入是当期的现时收入,而与其相匹配的费用成本中所耗用的资产有相当部分是在前期购买按历史成本计价的。因而,配比后所确定的收益是在所耗资产按现时价格获得补偿的高估数额,虚增了当期利润,所反映的经营成果和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歪曲。利润的虚增导致企业多分配利润,使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经营能力下降。由于企业生产耗费只能获得货币量的补偿,被耗费的各项生产要素都无法完全得到弥补,造成企业资本剥蚀和资产损失。

(三)物价变动使传统财务会计信息“贬值” 在物价变动条件下传统财务会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现时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大大降低,对决策者的有用性也随之“贬值”。根据失实的会计信息难以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做出正确评价,据以做出的经营决策甚至会给企业带来更大失误。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也难以满足企业债权^和投资者(包括潜在的投资者)做出信贷及投资决策的需要,影响企业的资金筹措和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同样,失实的会计信息也不能满足政府部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对企业进行微观监督的需要。

三、物价变动条件下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方法研究

(一)物价变动会计局部调整法 为了解决和克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带来的问题和影响,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西方会计界提出了各种会计改革设想和模式。其中的一种方法是局部调整法,即在不改变会计计量结构的基础上,采用一些会计方法来部分地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包括按后进先出法计量存货、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实行物价变动准备金制度等。这种方法仍然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原则和名义货币单位,只对某些资产进行了调整,部分地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局部调整法的主要好处是不必改变原有的会计模式和体系,调整的成本较低。但在物价变动的全面影响下,只采用此方法则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二)物价变动会计全面改革法 不同规模的企业受物价变动的影响不同。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物价变动时期虽然都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调整,但调整的规模和范围是不同的。对于小企业来说,由于规模偏小,受物价变动影响的类别少,可采用局部调整法,对主要的项目进行调整或说明。但对于大型企业,由于其规模大,受物价变动影响的类别也多,欲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就需要对报表项目进行详细分析和计算,进行全面调整。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会计计量结构,实施物价变动会计。会计计量结构由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构成。会计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由于物价变动,货币本身的购买力或价值也发生变动。通常将不考虑购买力变动的货币单位称为名义货币,而将具有相同购买力的货币单位称为一般购买力货币。计量属性主要有历史成本和现行价值。这两种计量单位和两种计量属性相结合,就组成四种不同的会计模式如(表1)所示。模式Ⅰ是我们目前采用的历史成本/名义货币会计模式。模式Ⅱ、Ⅲ、Ⅳ是三种不同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分别为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现行价值/名义货币会计模式和现行价值/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

(1)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从以上物价变动对会计造成的影响来看,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是导致物价变动会计产生的外在条件和直接原因。然而,物价变动会计的产生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就是资本保全理论。所谓资本保全,是指依据资本循环规律,运用一定方法,通过资本循环时投入的资本量与资本循环结束时收回的资本量进行比较,以保证投入资本价值量的完整和再生产的正常进行。资本保全

也就是使资本不受损失,保障业益的―种资本管理制度。资本保全概念,是由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先提出的,他在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收益是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在这里,他将收益(国民纯收入)与资本保持密切联系,为资本保持理论奠定了基础。后来,约翰・希克斯在他的《价值与资本》中,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资本保持理论,认为收益就是一个人在期末与期初一样富裕的情况下,预计在本期内可供消费的最大数额。把约翰篇克断的理论用到企业中,则可以推论,要真实地确定企业收益,必须首先保持企业期末资本与期初资本一致。资本保全理论的核心正是要求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以保持资本的完整无损为前提来确定收益。这对保证企业投资者的利益,维持企业再生产的能力很有意义,如何理解和计量资本完整无损地获得补偿,又成为该理论的核心问题。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所依据的是财务资本保持观念。财务资本保全观认为资本是业主投入企业的货币或购买力,只有企业当期期末净资产的金额扣除当期所有者的投资和对所有者的分配额超过当期期初净资产的金额时,其超出部分才能确认为收益。因此,这种概念下的资本就是企业的净资产或是产权,资本保持就是保持企业原有的净资产或企业产权。对一个会计期间来说,企业必保持原有货币量或购买力的情况下,才能确定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将已实现的资产价值增加额列为收益,使资产价值的变动计入收益,物价变动的影响就计入了企业的利润表中。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根据一般物价指数的变动,对历史成本进行调整,消除一般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不利影响。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方法简单。在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下,无须改变历史成本会计程序和方法,仅仅通过一般物价指数对历史成本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其调整过程比较简单。所花的信息成本比较少,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二是增强了财务报表数据的可比性。该模式将会计报表中不同会计期间代表不同购买力的会计数据,按现行货币购买力进行调整,可以清晰地比较不同时期或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三是使会计信息具有较强的可靠性。由于历史成本资料翔实,通常被认为是可靠的。一般物价指数是由政府有关机构提供的,比较可靠。所以,经一般物价指数调整的历史成本会计信息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四是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按一般物价指数调整后的会计报表项目,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可以帮助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做出更实际、合理的决策。虽然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物价变动时期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尚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物价指数的选择和可信性问题。运用该会计模式首先就涉及到一般物价指数的选择问题。目前使用范围广泛的两种物价指数――拉氏指数和派氏指数为基础的一般物价水平调整结果其现实意义都是模糊的。在我国,采用的是零售物价指数而不是生产物价指数,造成难以给同一产品一个统一的指数和衡量标准。并且,由于各个行业之间物价指数变动的差距较大,数据会不够准确。其次,该模式假定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对所有企业及各类资产都具有相同的影响,而实际上物价变动对这些项目的影响并不―致。按一般物价指数而不是个别物价指数调整会计报表,不能确切地反映不同类型企业各类资产价值的真实变化,误导人们对调整后会计报表的理解与分析。特别是当―个严重负债的企业,在该模式下它的报表上却显示出较大的购买力利得,容易给^造成错觉,目不符合客观事物的逻辑。因此,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并不能彻底消除和反映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2)现行价值/名义货币会计模式。现行价值名义货币会计模式所依据的资本保持理论是以实物资本保全概念为基础的。实物资本保全观念则认为,只有当期期末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在扣除了当期所有者的投资和对所有者的分配额之后,超过当期期初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时,其超出金额才能确认为当期收益。它认为资本是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获得这种能力所需的资源或资金。企业所保持的资本就是企业原有的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资本应该用表现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的实物量或价值量来表示。在这种观念下,对企业来说,收益是当期实体资本的增量。物价变动对企业生产能力或负债的影响作为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在计量上的变动,不能计列为当期收益,只能列为资本保持调整、物价变动准备等类似的准备而列入资产负债表。因此,现行价值/名义货币会计模式以保持企业原有的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为核心,改变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将企业资产调整为期末的现行价值。物价变动对企业的影响作为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在计量上的变动计入资产负债表。现行价值/名义货币会计模式是以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现行价值为计量属性,以名义货币单位为计量单位,重编以历史成本/名义货币会计模式下的财务报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但对现行价值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包括了可归属到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PV),投入价值或重置成本(EV)以及脱手价值或可变现净值(NRV)。其中投入价值是指企业可以正常获得的资产、负债或费用等的市场重置成本。脱手价值是指在有序清算体系中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可变现净值和清算价值。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则建立在未来现金流量倍计的基础上。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重置成本的概念。因此,该模式也被称为重置成本会计。其优点是:一是现行成本会计信息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二是能够较为恰当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因为在该模式下,企业的收入和成本费用是在现行价格基础上形成并重新计量的,能更好地配比,结构更接近实际。三是企业各项资产的计价都按个别物价水平变动而调整,从而是资产的计价较为真实,同时,也增加了具有相同资产但因其取得时间不同而导致的计价基础不同的企业之间的财务数据的可比性。但这种会计模式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首先,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没有考虑到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只能消除个别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影响,而不能反映一般物价变动的影响。其次,采用这种方法,需要得到每―种资产的现时重置成本信息,这在实际应用中是很困难的。而目重置成本的计算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数据的确定可能会有失客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数据的可比性。

(3)现行价值,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消除一般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不利影响,现行价值/名义货币会计模式消除个别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而现实中这两种物价变动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因此,从理论上看,将上述两种物价变动会计模式相结合,采用现行价值/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能够全面解决物价变动带来的会计问题,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是,该模式要在以现行价值编制会计报表后,再以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进行调整,因而工作量大,信息的提供成本很高,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同时,由于资料过于复杂,不易理解,很可能造成误解,反而损害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对上述三种物价变动会计模式的优缺点归纳如(表2)所示。

由此可见,现有的这三种主要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基于资本保持

理论的两个不同观点,因而它们按不同的资本保全观进行会计量,对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有用性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不同角度的全面调整,各有利弊和其适用性。在现存的三种物价变动会计模式中,历史成本/一般物价变动会计是易于理解、简便易行的模式,最适合应用和推广。然而采用这一模式,却又无法克服其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固有缺陷。虽然现行价值/名义货币会计克服了这一缺陷,但由于现行成本的确定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目操作成本较高,不易采用和推广。理论上讲,现行价值/一般购买力会计是一种完全、彻底的物价变动会计,克服了以上两种的缺陷,但是由于其处理程序繁琐,提供的信息纷繁复杂,更不便于操作和推广。所以说,现在还没有一种理论上和实务上都比较完美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这都使得我们在面临物从变加时需要做出合理的选择,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