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提高智商和思维能力

如何提高智商和思维能力

如何提高智商和思维能力

如何提高智商和思维能力范文第1篇

美国著名抗衰老学者迈克尔博士提出:提高智商、情商、体商能有效地防止记忆力减退,保持乐观的心情及健康的身体,延缓衰老。

智商是衡量聪明程度。智商是指人的智力发展情况,它体现了大脑的思维活动能力,涵盖很多方面的表现,如数学方面的计算能力,对事物认知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各方面事务的内在联想及反应速度等。

如何提高智商和保持高智商,最常见的方法是要善于用脑,善于学习,养成关注新鲜事物,并培养对其产生兴趣,动脑筋去想,去思考。要有学习新事物的习惯。关注社会上的事,关注周围的人,关注新的信息等。如在老年大学学习新的知识,包括养花、饲养宠物、练习书法、衣服裁剪、保健知识及电脑操作等。使自己视野扩大,增长知识,不断开动脑筋,丰富生活,提高兴趣。再如,参与炒股,探讨股价升降的规律,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市场变化动态及国际间大事的变化对股市的影响等。不停地动脑筋去思考,去钻研,这一切都是提高智商的好办法,当然结合自己喜好,可有多种选择和途径。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不断接受教育。获取到的知识越多,脑部的学习能力扩展就越广,就越有利于智商的提高。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所以只有自己才能选择稍稍超出自己通常能力的脑部锻炼活动。

旅游、度假、探亲访友,甚至逛超市、商场,对商品的了解,价格质量的比较也是锻炼脑部活动的方法之一。以上各方面对缓解压力和提高生活质量,提高认知能力,提高智商都有很大的帮助。

保持思维活跃即可推迟神经细胞的老化,可延缓免疫系统老化。思维敏感还可以避免意外事故发生,能保持生理年龄趋向年轻化,让脑子在精神和情感方面保持活力,有助于防止记忆力的衰退,减少老年痴呆发生率。

当然益脑食物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凡有损心血管的食物,对大脑也是有害的,如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过量的碳水化合物及含糖食品,高铝食品(油炸食品)等,均会阻塞脑部的动脉血管,减少脑供血量,增加大脑中风的发病率及老年痴呆的发生。通常食用的益脑食品如坚果(每日30克左右的核桃、花生、杏仁、榛子等),所含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有保持动脉血管的通畅功能,维持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体内的含量,且可改善心情,增加愉悦感;鱼类(鲑鱼、鳟鱼、比目鱼、鳕鱼、三文鱼等)含有疏通动脉的Ω脂肪酸,每周吃380克;大豆含有益于心血管的蛋白质、食物纤维和脂肪,每日50~75克;番茄(熟)含叶酸、番茄红素和其他保持血管年轻的营养素,每日100~150克西红柿加少量橄榄油;橄榄油、鱼油、坚果油等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每日20克;纯巧克力(非牛奶巧克力)可增加体内多巴胺和类黄酮化合物的分泌量。

情商是衡量人的个性特征。情商不单指对待爱情的态度和表现,是指人的感情心理状态。情商概念是在社会中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与各种人相处的适应能力。人际关系是每个人所不能回避的,包括广泛,与家庭成员相处的关系,邻里之间、单位同事关系以及各方面交往中与人打交道,是否融洽、和谐。虽然每个人的个性有别,但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认识心理调适对健康的重要性,并随时做好自我的心理调适。对处理好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在与人交往中,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学习对方的优点,与人相处如出现不协调时要冷静的思考,分析情况,找出原因,及时解决。记住你无法改变对方,需改变的只是自己的看法。 必要时需换个位置去思考,假如我是对方,这样才能使自己正确对待。高情商是消除郁闷,保持乐观,延缓衰老重要的因素。能使别人过快乐的人,自己也必定快乐。能付出爱是幸福的人,能消除烦恼是智慧之举。温暖地对待别人,你也将会得到温暖,能感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就是幸福。宽恕对人,善待自己,是健康情商的表现,是心理健康的标志。

体商即身体商数,体商也是生理年龄与日历年龄的比较关系,即健康状态与年龄是否一致,是“老当益壮” ,还是“未老先衰”。体商是衡量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的标准。

前面提到的智商、情商是说明人的智力发展状况和感情心理状况,而体商是人体真实健康情况的反应。智商、情商在很多情况下自己难以完全控制,但“体商”应更引起我们的关心。人们所患的各种疾病,除基因的遗传,环境的污染,我们自己无能为力。但抛弃那些不良生活方式和陋习,坚持规律的适量运动,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自己均有主动权。高体商需有健康意识,要了解自己的身体,要懂得什么叫做健康。增加防病知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对常见的老年病多发病要有了解。定期检查身体,有病及时找医生治疗,这些我们能做到。

了解自己的身体,懂得什么是健康,应了解自己随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系统器官老化的过程、表现,并科学地对待。是否定期测量血压?心脏的现状如何?体重与腰围与上月比较是增是减?如何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能使心脑血管保持健康?身体出现什么情况是应引起我们警惕癌症的信号?经常头晕是满不在乎还是知道为脑供血不好?

如何提高智商和思维能力范文第2篇

我们随时随地都需要对周围的一切信息进行筛选,将注意力集中于我们所关注的相关信息,不然,我们将会被周围的海量信息所淹没。不仅如此,大脑注意力集中程度对我们的学习和记忆也至关重要,如果你能提高注意力集中程度,那么或许可以令你生活登上一个新台阶。

简单来说,大脑注意力是由两个系统构成的。

一个是“自下而上”的系统,大脑自动“抓拍”一些新的潜在的重要信息,如关注移动着的物体,或者突然响起的声音,或者某种触摸感觉等。这是一个即时反应的、无意识并且随时随地都开启着的系统,这个系统在我们清醒的时候始终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另一个是“自上而下”的系统,是我们有意识关注某事物的一种注意力,此时大脑会尽力聚焦于我们需要考虑、需要关注的东西,并持续足够长的时间。这种形式的注意力对我们是很有用的,我们需要这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来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

关于注意力有坏消息与好消息。

坏消息是注意力的分散性,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分心”,常常会不请自来,这是注意力涣散的现象。注意力涣散既是我们大脑功能中的一个“漏洞”,或者说是“缺陷”,也是大脑与生俱来的一个特性。“自上而下”的注意力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努力关注某事,但往往会因“自下而上”注意力系统的突然干扰,而导致下意识的一时“失神”。

好消息是,我们可以对注意力“设置”进行“调整”,以提高我们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一个办法是努力减少或降低“自上而下”注意力系统的干扰,比如,在我们专心做某件事的时候,关掉电子邮件提示功能,将手机设置为静音模式,等等。英国伦敦大学认知神经学家尼莉・拉维指出,减少外来因素干扰可大大提高大脑集中思考的效率。

不过,拉维的研究还表明,掌控“自上而下”注意力的更好办法,不是减少输入信息量,而是增加正在处理的信息。根据她的大脑负荷理论,一旦大脑达到感官信息处理的极限,就再也不能容纳更多的信息进入,其中当然也就包括那些会让人分心的干扰信息。

拉维指出,有办法克服“分心”或“神游天外”现象。在完成某个任务时,加上某些视觉方面的感官刺激,可以更容易而不是更难集中注意力,比如文字材料周围的彩色边框可以吸引你更专注于阅读的内容,也许其他的感官刺激也能产生类似的效果,例如,不太吵的背景声音也可能有助于提高注意力。

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大脑训练或多或少都会有助于提高和改善注意力。在适当的时候冷静放松和缓和情绪也是提高注意力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冥想可以让注意力更加集中,经过短时间冥想的测试者,在完成与注意力相关任务中的得分成绩明显会更好。

提高我们的注意力也许很简单,长时间绷紧着的大脑也会疲劳,张弛有度才能高效率。科学家还在继续对大脑注意力进行更深入广泛的研究。

2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也叫短期记忆。像注意力一样,工作记忆是大脑重要的功能之一。我们所知道和记住的一切,无论是某件事情,某种技能,或是某个令我们心驰神往的场景,在最终储存并保存在我们的大脑里之前,都要经过工作记忆这段必经旅程。

长期以来,工作记忆都被描述为一个暂时存储信息的“便笺本”,信息暂存在那里并进行处理。如果你正在绞尽脑汁地冥思苦想,说明你正在充分利用工作记忆。但工作记忆并不只是一个为长期记忆服务的“信息交换中心”这么简单。

不可否认的是,有的人的工作记忆显然比其他一些人更优秀。对于学业成绩来说,工作记忆能力的强弱比智商更为重要。因此开发大脑的这一潜力是非常有用的。

好消息是,工作记忆系统有可能“升级强化”。一些研究表明,针对工作记忆的大脑训练可有效提高工作记忆潜能,市场上甚至有售这类大脑训练的软件包。但这些软件除了能提高工作记忆测试成绩之外,还有些其他什么作用,目前还不甚清楚。理论上说,工作记忆能力的提高,应有助于改善大脑其他一些认知能力。

3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

我们人类自视为是拥有逻辑思维能力的理性生物。但是事实上,我们需要一些主观努力,才能真正成为有理性的生物。

逻辑思维需要我们像微处理器一样思考,按照逻辑原理按部就班地一步步“操作”。要自然而然地做到这一点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行。

大脑成像研究显示,逻辑思维训练让左侧大脑左前额叶皮层更活跃,显然,通常人们所说的“左脑擅长于逻辑思维”的说法有其合理的内核。但当逻辑信息与我们已经拥有的一些观念产生冲突时,右侧前额叶皮层就会出来干预,帮助梳理解决这些冲突。占上风的通常是右脑。多项研究表明,当新进入的信息与本来已经存在的信息发生冲突时,我们的大脑通常倾向于保持原来的信息不变,而不是接受新的信息来改变想法。

另一个令人惊讶的、与人们通常认为不同的是,情感情绪并不总是与理性对立冲突的“敌对关系”。大脑前额叶皮层受损的人,在处理情感情绪信息时做决定会比较困难。

因此,在并不符合逻辑的情绪主导下作出的决定,实际上也许能帮助我们作出更理性化的选择。但并非总是这样,另一些研究表明,强烈的情绪会干扰我们作出理性的决定,特别是关系到我们的亲近之人时,也就是所谓的“关心则乱”。

那么我们能不能让自己的大脑变得更为理性化一些呢?

加拿大约克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维诺德・戈尔认为,也许有一天,大脑刺激技术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个愿望。最终,大脑刺激技术将为改善我们的逻辑推理能力提供新的途径。最近,他的研究小组用类似的大脑刺激方法进行了强化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实验。不过,他也认为眼下还没有强化大脑这种能力的捷径,训练和实践是最好的选择。最近一项研究表明,作为攻读法律学位学生训练科目的一部分,经过几个月的理性思维训练之后,他们前额叶皮层和顶叶之间,以及大脑两半球之间神经元连接的数量明显增多。但是,如果缺少经常性的训练,这一效果在训练课程结束的几个月后,也会渐渐消退。

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的神经科学家约翰・库尼奥斯提出,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罗琳那样了不起的作家,是因为有些人的大脑天生就比其他人的大脑更具创造力。脑电图测量数据表明,用顿悟能力而不是逻辑思考能力来解决问题的人,在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思考的自然情况下,他们的大脑右颞叶比其他人明显更活跃。库尼奥斯的最新研究表明,大脑的这一特点可能受遗传因素影响。但即使你拥有一个比较专注而较少创造力的大脑,也不要灰心丧气,科学家可以为你支上几招,教你如何让大脑转换进入更具创造力的模式。

首先是要打好基础,在脑中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知识和信息的储备库,让大脑拥有潜意识学习的物质基础。潜意识学习的作用不可低估。之前的一些观点认为,知识学习只要专注些,将所有的事实安全储存进入大脑就可以了。诚然,在这个阶段,任何能够帮助集中注意力的外力,比如咖啡因,都能有助于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但是接下来,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加放松而活跃的情绪,可以做一些完全不同的事情,比如看一些轻松的娱乐性的电视节目。研究实验表明,在构思新的创新想法之前,观看轻松愉快喜剧片的人,显然比观看紧张刺激惊悚片的人更有成效。在构思新想法时,让大脑放松一下,比让疲劳的大脑继续努力思考效果更好。201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喜欢早睡早起的百灵鸟类型的人,他们的创造力高峰是在晚上;而喜欢晚睡晚起的猫头鹰型的人,他们的创造力高峰时间是在早上。

当你某个重要任务限期迫近时,心情疲惫是比心情放松更常见,如果好主意苦思不得,那么先放在一边,让大脑休息放松一下,也许什么时候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就会不期而至。大脑刺激实验表明,右颞叶活动增强,左颞叶活动受压抑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40%。基于此,未来也许有一天,某种“思考帽”能够帮助我们,让创新想法如泉涌而来。

7智力与智商

智力是个难以量化的东西,它似乎涉及大脑的大部分区域。长期以来,评分标准不一的各种“智力测试”表明,一些成绩优秀或者成绩不佳的人,在此类测试中也很少会取得好成绩。这种差异可以归结为智商高低的不同。高智商者,在学业成绩、事业成功率,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甚至寿命长短等诸方面,都要优于低智商者。

显然,高智商是件好事,但是高智商来自哪里?大部分答案表明,高智商似乎与遗传基因有关。1990年,最早的双胞胎研究显示了一个令人诧异的事实,异地抚养的同卵双胞胎的智商得分,比在一起长大的异卵双胞胎的智商得分更为相近。自那以后,科学家又发现了好几个与智商有关的基因,但同时他们发现,这几个基因对智商的影响甚微,于是他们认为,也许对智商产生影响的基因不是只有这几个,有可能涉及几千个基因。

但这并不能全盘否定环境的因素,至少在大脑发育的孩童时代,成长环境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包括从饮食到教育以及其他各种刺激因素,对于智力成长所需要的大脑结构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童年时营养跟不上,未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高智商基因的潜力也许就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如何提高智商和思维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命运;素质;决定力量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人有相信命运的传统。一个人事业顺利、飞黄腾达,人们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一个人屡遭挫折,甚至频遭飞来横祸,人们也认为他是命运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竟争日益加剧,人们更加关注自已的命运,都希望自已人生顺利、有一个好的命运,都希望自已能把握命运,而不被命运作弄。

关于“命运”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迷信的人认为是生来注定的)”。实际上,对命运的解释应包括“命”和“运”两个方面。“命”是对个体人生道路整体状态的判断;“运”则是对个体做某件重大事项的效果的判断。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平坦、顺利,人们就会认为他(她)“命”好,反之则是“命”不好;一个人重大复杂的事情完成得好,人们就认为他(她)“运气”好,反之则认为“运气”不好。因此,我们认为,命运是人们生存、发展的轨迹。人们人生顺利、事业发展,这个轨迹是一条上扬的斜线;人们人生不幸,事业无成,这个轨迹是一条向下的斜线;有些人虽然事业有成,但却历尽坎坷,这个轨迹就是一条波浪式的曲线。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

同样的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人生轨迹?决定人的命运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古今中外,人们作了诸多探讨。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是一个影响人们长达几千年的命运观。同任何迷信的说法一样,这样一种命运观是先哲们在当时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不发达的情况下,面对人与自然的诸多难题和人生的摇摆不定的一种合理想象而已,认为决定人的命运的力量在于“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大多能认识到这个命运观没有科学依据,充其量只能作为失败时的一种心灵慰藉和没有事业心的人们的一种借口而已。

另一个对人们有着深刻影响的命运观就是“性格决定命运”。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著名论断,到现在,人们对这个论断还深信不疑。性格是不是决定命运的力量?三国时期的张飞,性格暴躁,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屡建战功,成为一代名将;曹操生性多疑,阴险凶残,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成就霸业……如此等等,我们不难发现,成功的人性格并非没有缺点,失败的人性格并非没有优点。性格是一个人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如轻浮、沉稳、粗俗、细致等。性格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但它绝不是决定命运的全部因素。因此,“性格决定命运”这个判断是不完整、不准确的。

“性格就是命运”这句格言能深入人心,有其社会历史原因。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即便是发展到封建社会,人们也是依靠与森林、河流、阳光和雨水等自然条件交换而获得有限的生活资料,并依附于神灵、奴隶主、封建族长、家长,被迫沿着大致相同的轨迹去生活,每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大致相同,因此,性格对于人们命运的影响就会突显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得到充分的发挥,影响和决定人命运的因素越来越多。与此相应,社会对人的个性越来越宽容,性格对人命运的影响不断减弱。因此,一个人要改善自己的命运,如果仅仅着眼去改变性格是不够的,只能从多方面改善和提高自己,才能有效地改善自己的命运。

尽管如此,“性格决定命运”这个论断的提出仍然有他的积极意义。它标志着人们对命运的认识,由虚无转到实在,由外在转到内在。

“商数决定论”是又一种给人们以深刻影响的命运观。它认为,人的命运是由某种“商数”决定的。“商数决定论”首先是美国学术界提出的“智商决定论”,美国学者C•默里和R•理查德•赫尔斯坦将其表达为“智商就是命运”。这种理论认为,智商决定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同时也决定着一个人对社会的影响。智商,即智力商数,表明一个人聪明或是愚蠢的程度。智商的确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命运,但智商绝对不是决定人的命运的唯一因素或最终因素。要不然,人们就很难理解为什么诸葛亮聪明过人,多次大败魏、吴,但最终却没有成就霸业;方仲永自幼聪慧,但最终却一事无成;中国少年科技大学的学生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取得预期的成就,且有了成就的人其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如同性格一样,智商并不能独立决定人的命运。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能是一个处处碰壁的不得志者,甚至可能沦为罪犯;一群智商不相上下的人,其命运可能互不相同,有的甚至相差悬殊。而且,智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勤于学习和善于思考者可以提高智商,懒惰和浮躁者可以使智商降低。

在提出“智商决定论”的同时,又有人提出了“情商决定论”。这种理论认为,智商对人的成功只会产生20%左右的作用,其余的主要由情商决定。与智商相对应,情商这个概念被释为“情绪商数”,它表明一个人控制情绪、把握自己的能力。与“智商决定论”一样,情商也只能是影响人的命运的因素之一,不是决定命运的唯一因素。

此后,人们还进一步延伸出了“胆商”、“财商”等概念,这些概念被称为“商数理论”。“商数理论”中的所有概念和命题,都只能作为影响人们命运的某一方面的因素,而不能作为决定命运的唯一因素。“商数理论”作为一个整体,也只是揭示了影响命运的部分因素,因而“商数”不能决定人的命运。

二十一世纪,人类已进入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代表财富和经济的转移。因此,知识决定命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其实,知识并不能直接决定人的命运。要不然,我们就不能理解为什么高尔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能成为文学家?为什么爱迪生没经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却能成为发明大王?为什么很多只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人却能成为知名企业家?由此可见,知识并不能完全决定人的命运。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世纪。既是竞争,人们就特别渴求机遇,“机遇决定命运”的观点占领了很多人的头脑。机遇是重要的,没有机遇,人们将一事无成。但是,仅有机遇也是不够的,机遇也不能完全决定人的命运。同样面临改革开放的机遇,有的人抓住机遇,或求学成功,或从政成功,或打工成功;而有些人则是在开放的浪潮中浮浮沉沉,空叹命运不济。这表明,当机遇来临的时候,有的人能发现机遇,而有的人则不能发现机遇。同样是经营股票,有的人战则必胜,而有的人则屡战屡败。这表明,面对已知的机遇,有的人能够把握,有的人则不一定能把握。因此,决定命运的因素不是机遇本身,而是机遇以外的东西。

那么,决定命运的因素究竟是什么?答案是:素质。

素质是主体在先天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教育和实践活动而形成的有利于个体可持续性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内在要素。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现行对素质类别的划分,或三分法,或五分法,或八分法,有的还将素质细化到数百种之多。其实,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素质的外在表现,一定的行为水平体现的是一定的人的素质水平。只有提高素质水平才能真正提高人的行为水平,这正是当今社会强调提高素质和开展素质教育的原因。

尽管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对大学生而言,核心的素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心理素质、能力素质、社会素质。

心理素质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既包括智力因素,如注意力、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也包括非智力因素,如情绪、气质、情感、性格、意志、信念等。智商和情商都属于心理素质的范畴。成功者和失败者在心理素质方面的区别在于:成功者总是对自己的行动充满信心,而失败者总是在行动前把结果想象得很糟糕而缺乏信心;成功者面对失败总是想象着下一次一定会成功,而失败者却总是被挫折束缚着手脚。成功者面对机遇果敢行动,失败者面对机遇犹豫不决。这些正是面对机遇,有的人能成功把握,有的人却坐失良机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系统的核心素质,那么思维素质则是核心的核心。有的人把握命运的能力很强,无非是聪明一点,办法多一点,而这种“聪明”和“办法”,本质上体现的是较高的思维素质水平。思维素质的差别,主要是思维方法的差别。因此,现代教育强调思维方法的训练是完全正确的。

思维素质是素质系统中核心的核心,那么,知识素质则可以说是这个核心中的“仁”。知识不是命运的决定力量,但这并不是说知识不重要。恰恰相反,人的素质对知识有着决定性的依赖关系,知识在人的素质提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在人类社会,知识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以及相应的载体存储和传播;在个人,知识通过记忆活动,以大脑神经细胞为物质载体存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每个人大脑中的知识量不完全一样,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人与人之间知识存储存在着量和质的差别。知识素质的差别,带来了思维水平和判断能力的差别。这也就是在同样的形势面前,有的人能发现机遇,有的人不能发现机遇的原因。

能力素质对于人们把握命运也是至关重要的。人们的一切想法,一切目标,只有通过相应的能力才能实现。能力素质也是一个涵盖面极为广泛的概念,人的所有行动都可以称之为能力素质,包括观察力、思维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等,可以说,人们实现每一个目标都是能力素质的综合作用的结果。那些学富五车的人为什么只能混同一般?一条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大多缺乏能力素质,他们所学的知识是死的知识,是没有转化为现实能力的知识。

任何个体都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体,任何社会关系都是以人的交往为纽带的。因此,人们要把握自己的命运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素质。社会素质是指个体通过学习社会文化、参与社会活动、承担社会角色,从而塑造自己的社会性,提高适应和改造社会能力的变化过程。社会素质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主要包括观念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人际关系素质等。有的人知识很丰富,能力也很强,但却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做不成大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社会素质不够,他们或者在观念上不能与时俱进,或者法律道德素质差,或者沟通能力缺乏,因而在实际工作中,要么犯错误,要么障碍重重。现代教育强调教育与社会的紧密结合,也正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社会素质。没有良好的社会素质,人们不可能成就大事,也不可能有好的命运。

人的素质具有整体性特征,人的任何一种成功的行动都是多种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性格、情商、智商、知识都是人的素质方面之一,他们对人的命运有着深刻的影响,但他们不可能单独地决定人的命运,决定命运的力量是人的整体素质。有一个“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低的一块木板;要迅速、有效地增加木桶的存水量,莫过于先去弥补最低的那块木板。这个理论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同时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如果只提高某些方面的素质,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相关素质,就象加高木桶的几块木板一样,其结果只能是功亏一篑。

我们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最剧烈、最深刻的变革,每个人主动也罢,被动也罢,都要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我们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在社会中立足,才能争取一个好的命运。

素质是决定命运的真正力量。

如何提高智商和思维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办院校 创新教学 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c)-0175-01

在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今天,我国民办院校这一创新的产物和创新的践行者,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符合社会和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方面,也做出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创新教育不仅成为一些院校的必修课,而且成为学生课外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众所周知,民办院校创新教学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我能创新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该文就教学中如何综合引用专家、学者的观点来面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路。

1 什么是创新

创新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语,但是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则是20世纪初的事情,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Joseph A. SchumPeter)1912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熊比特认为,一项创新可看成是一项发明的应用,也就是说,当一项发明具有市场价值时,便成为一项创新。虽然在不同的领域,创新有着不同的定义,但是,面对应用型的学生我们没有必要去追究它的“准确含义”,可以用一句非常简单的话来概括:创新就是运用技术手段来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创新需要技术,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文化知识,练好创新的本领;其二,创新以获取效益为目的,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为什么要创新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哈弗大学第24任校长普西说过“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因此,无论从国家、从个人角度来讲,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必须重视。实际上,只要正确理解创新的定义,“运用技术手段获得经济效益”,其重要性就已经不言而喻了。我们的一切工作不是就为了效益吗?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 我能创新吗

“我能创新吗”?相对于定义和意义,回答好这个问题对民办院校的学生更具有现实意义。

3.1 了解创造力的构成,明确创造力是可以培训的

中国矿业大学庄寿强教授给出的创造力的表达公式:创造力=Kx创造性×知识量。K为一个常量,亦可视为个体的潜在创造力;式中的创造性,主要包括创造者的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及其所掌握的创造原理和技法的总和。可见创造力是可以训练的。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在评论“创造”时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3.2 搞清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建立自信心

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都是非智力因素,因此智商高并不一定创造力强;智商其实并不如我们通常认为的那么重要。世界上的职业成千上万,对智商要求高的行业却屈指可数。对多数行业来说,智商只要正常就可以。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张广厚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智力水平并不出众,他说过:“搞数学无需太聪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钻劲。”达尔文也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世界巨富巴菲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的成功并非源于高智商,我相信你们听到这一点一定很高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性。我总是把智慧和才能看作是发动机的马力,但是输出功率,也就是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则取决于理性。”对于创造性同样如此,英国一位研究人种智商的学者阿尔斯特大学教授理查德・林恩,在收集研究了130个国家的智商测试后,得出了研究结论:东亚人(包括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平均智商,平均值为105,而之后排位是欧洲人(100)。但是近现代,欧美人在科学技术研究上要比中国人更胜一筹。

3.3 正确理解创造力,消除误解,增强自信心

“坚持”在他的个人空间(http://.cn/jianchi01)中,关于“人们对创造力的几种误解”的论述中,总结出人们对创造力的八种误解:(1)创造力是智力的一部分;(2)智商高则创造力就一定强;(3)创造力是人们生来俱有的;(4)创造力是个别天才特有的;(5)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6)创造力是非常深奥的东西;(7)创造力是可以教出来的;(8)只有具备发明创造的能力才是创造力。这些误解的对创造力开发的推广和普及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必须拨乱反正。

3.4 找出创造力不足的原因,寻找培养创造力的方法

中国人较西方人缺乏创造力,这不仅是多年来学术研究的结论,也一向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哈佛大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岳晓东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思考后提出,教学方法的僵化与知识运用的不足是影响中国人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岳晓东博士认为,有四大因素制约了中国人创造力的发展:(1)“思维标准化是扼杀中国人创新思维的首要因素”;(2)知识无活力化是导致中国人创造力不足的另一重要因素;(3)发散思维发展受阻是中国人创造力不足的另一重要原因;(4)“创造力认知非凡化”也是阻碍中国人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4 怎样才能创新

根据庄寿强教授给出的创造力的表达公式:创造力=Kx创造性×知识量,创造性一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创造原理和技法。要创新就得具备创新力。创新教育就是要的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式中K),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创新技能。

5 创新教育与创新实践

如何提高智商和思维能力范文第5篇

一、如何进行物理学科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教育,发展学生的创新力,这是物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需要。创新教育是应用创新学原理与方法组织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严密组织学生进行发明创新的思维训练,培养独立创新的个性品质。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创新性智力,所谓创新性智力是能够产生创新机智,发展创新效能的智力。为了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智力,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新的动机。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业绩,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新的热情。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新财富,产生价值。例如,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让学生了解下个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品质,研究科学创新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创新观察,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创新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1928年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发现了毒霉素等重大科学成就,这些都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努力提倡师生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超过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是教师所得出的结论,还是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疑者、觉悟之机也”,善于存疑才能产生探究的动力,这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增进巩固,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性,甚至做出新的发现。所以,物理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观察。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新思维的潜能人皆有之,只是在表现程度上有高低,对于一般人来讲,创新性思维能力就是:“自我实现”或称“自我开发”的能力。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解决了本人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表现。教师在所教学科中,根据所授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课堂上充满积极的创新气氛,便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在物理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思维的扩散与集中训练,如组织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这些训练并不是一味追求“多”,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多“思”,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使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二、物理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物理创新教育目标:不侧重于促进和储存知识,而重在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新力开发的教育和指导,发展学生的创新力。从中小学教育来看,应试教育留下了许多难以根除的遗留问题,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充分理解“学多悟少”和“学少悟多”的含义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宁可喜欢那些老实听话、循规蹈矩的“高分低能”的学生,也不喜欢那些淘气、顽皮的“低分高能”的学生。留美博士黄全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在国内学习感觉“学多悟少”,国内上课做笔记犹如听写,大写小写,大点小点,大A小a……可谓“学”得多矣!但有多少是自己的东西?恐怕多是老师的“二手货”。在美国学习,感觉“学少悟多”,虽然从老师那里转手来的东西不多,但是内心却不断地在“悟”东西,而且这些都是自己的,并不是老师“教”我的,更不是老师“交”给我的。在美国的中小学老师都十分热衷于搞“project”(课题)。所谓“课题”实际上是指“研究课题”。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分组或单独进行课题研究。做课题研究基本上有三个阶段:一是收集资料,熟悉材料;二是写研究报告;三是课堂演讲或演示。事实上,对中小学生来说,我们不可能期望他们真的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发现,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在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物理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教育,激发学生自觉自愿进行自我素质的提高,成为有潜在发展能力、人格完善、具有个性、创新力的学生。

(二)处理好“智商”与“情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