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债务危机案例分析

债务危机案例分析

债务危机案例分析

债务危机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危机;原因;防范

一、财务危机的概念及危害

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是指企业因财务运作不善而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动态过程。财务危机不仅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形象伤害,处理不当甚至会导致企业倒闭。

二、企业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

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混乱。企业由于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混乱,出现违法违纪事件、会计反映不实、费用支出失控、经济效益低下、财产物资严重损失等经济现象。这种状态积累到一定程度,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和企业的彻底失败。

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有可能出现财务危机。中国企业财务结构上,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的问题。负债结构上,长期负债较少,短期负债过多,过度的负债会削弱企业的支付能力。当企业出现支付危机时,一方面使自己失去信任而加大其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又因逾期借款而使融资成本加大。

投资缺乏科学性。一方面由于企业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投资,导致企业投资损失巨大,从而财务危机不断。另一方面是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使得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形成不良资产或巨额损失,加大财务风险。

商业信用过度使用。现代社会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这可以增加企业利润,但相当多的企业在信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大量应收账款失控d一旦信用链上的某一环节出现故障,资金链断裂,企业将会发生支付危机和偿债危机。

三、企业财务危机的防范

(一)加强危机的管理

1、加强对危机的教育,使企业全体员工树立牢固的危机意识。企业在制订发展目标,决策企业经营活动,组织企业经营战役时,要有危机观念,从思想上不放松对危机的控制。危机出现时,不胆怯、不畏缩,迎难而上,同心协力,摆脱困境、克服危机。

2、加强对危机的防范。在危机尚未发生之前,未雨绸缪,事先对企业的资本经营活动进行战略设计。制定防范危机方案,以便对危机进行预控。在财务管理上,应用财务预警指标对企业举债、用债、偿债过程中所涉及的环节、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充分估计各种不利因素可能引发危机的程度,以便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3、加强对危机的控制和处理。加强财务危机的管理。除了加强会计核算,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健全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外,必须建立健全一套既符合国家监控要求,又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财务危机管理机制,特别是建立健全一套企业财务危机应急管理系统。在危机发生时,通过设立的危机控制机构和人员,制定周密的危机应急处理方案,按照既定的程序,以迅速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及时控制和扭转被动的财务局面,使企业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危机损失。

(二)制定和实施应急行动方案

制定和实施应急行动方案是危机指挥中心进行危机应急管理的重点。目的是降低现金需求,谋求资金来源最大化。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迅速制定处理方案,控制和扭转财务被动局面。

1、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债务展期是与债权人洽商推迟到期债务要求付款的日期:债务和解是债权人自愿同意减少债务人的债务。包括同意减少债务人偿还的本金数额,或同意降低利息率,或将一部分债权转化为股权,或将上述几种选择混合使用。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在企业发生财务困境时能为企业赢得时间,进行财务调整。操作起来也方便简捷。当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首先应该想到的应该是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此外,利用商业信用,争取供应商继续进行信用融资。如以储代购,缓解周转资金占用;以销货的百分比偿还应付账款:以退货抵消部分应付账款:签订新的定货合同抵消债务等也是实践中常用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2、资产变现。正常情况下,企业通过资产运作,利用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流量偿付到期债务。而通过变卖某些资产偿付到期债务也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的一条途径。处分不良债权,加速回收应收账款;处分存货,包括制成品、原料、零部件;处分闲置资产、无效资产,出租、出售无用资产:减少固定资产投资或收回对外投资。

3、与企业出资者协商增资的可能性,增加企业可运用的资金,共渡难关。

4、促进销售增长,提高收现比例,减短赊销期,使收入期限短于支出期限,应付资金不足的局面。

债务危机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希腊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

希腊危机在过去数个星期出乎市场预期地急速升温。希腊不单成为历史上首个拖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务的发达国家,更通过公投否决了由“三巨头”(Troika)――欧盟委员会、欧洲央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紧缩方案。若希腊未能争取其他欧洲国家提供额外援助,希腊政府将难以恢复正常融资能力。好在,欧元区领导最终与希腊政府就第三轮援助方案达成共识。欧元区成员国将为希腊提供总值高达860亿欧元的援助,作为交换条件,希腊政府已通过有关改革措施,包括削减退休福利及上调增值税等。

尽管希腊已与国际债权人达成协议,希腊最终脱离欧元区的风险尚难完全排除。正如首轮及次轮救助方案显示,重复援助及财政紧缩无助希腊走出困局。希腊急需债务宽免以减轻其债务负担,但目前援助方案并未有触及。因此,我们对局势发展仍持审慎态度,认为形势可能再趋不稳,相信希腊脱离欧元区的威胁在未来一段时间仍会引发市场的紧张情绪。

香港虽远离此次金融危机的震源,但由于扮演着亚洲贸易枢纽及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预料香港仍能感受到希腊危机带来的影响。本文拟就希腊危机对香港经济的潜在影响进行分析。

欧洲未来发展何去何从?

欧洲目前的情况前所未见,结果如何尚存在巨大变数。鉴于前景仍高度不明确,我们把今后可能的发展归纳为三大主要情况。情况一:希腊债务违约但未脱欧。尽管有最新一轮的短期救助方案,希腊债务情况仍可能处于难以持续的水平。在这情况下,国际债权人最终会意识到只有直接削减债务、重复延长债务期限及削减利率,希腊债务方能回到可持续水平。为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张,总额约500亿欧元的债务或在未来数年被宽减或重组。同时,为了令希腊银行体系的运作重回正轨,欧洲央行将保留希腊申请融资的资格,但希腊必须接受三巨头提出的改革方案作为交换条件。政策重点将由削减开支转为扩大税基及刺激经济增长。在这情况下,预期希腊债务危机及关闭银行仅会带来有限的影响。

情况二:希腊脱欧并带来一定的金融震荡。新一轮的救助方案显示,希腊执政党激进左派联盟(Syriza)只是不停退让,未能兑现有关暂缓削减退休福利及缩减财政开支的竞选承诺。在这情况下,希腊总理齐普拉斯(Alexis Tsipras)未能组成有效的执政联盟,反对党会坚持按自主步伐进行改革。希腊政府未能与欧元区领袖再次达成共识,令作为欧元集团政策执行者的欧洲央行别无他选,只有终止对希腊银行的紧急流动性支持(Emergency Liquidity Assistance)。这一决定将触发希腊脱离欧元区。当希腊政府持有的欧元用罄,当局便需发行另一货币以支付公务员薪酬及退休福利。到某个阶段,这将导致货币单位全面转变,希腊将被迫脱离欧元区。希腊成为先例后,市场会关注其他同样受债务困扰的欧洲国家会否跟随。欧盟委员会及欧洲央行可能会发表联合声明,指希腊脱欧后欧元区的基础将更为稳固,讨论点变为如何防止希腊危机蔓延。欧洲央行很可能会提高每月600亿欧元的资产购买规模,并推出新措施稳定市场。受援助的国家将公布更多财政紧缩及经济改革措施。在这情况下,希腊危机的影响将在更广泛的资产层面上体现,其影响亦更为深远。

情况三:希腊脱欧但在中期取得较佳经济表现。另一可能出现的情况为希腊退出欧元区,但在中期经济表现显著改善。希腊货币德拉克马(drachma)实质贬值刺激本土消费,并提升希腊农夫及炼油商的出口竞争力。货币大幅贬值加上债务违约为经济复苏创造有利条件。阿根廷在2001年经历债务违约后踏上复苏之路,正好说明债务违约并不代表经济走上末路。与此同时,市场参与者逐渐意识到欧元区成员资格并非不可逆转,希腊危机将以较慢的速度蔓延至他国。

三种情况的可能性分析

单从希腊占全球经济规模及金融市场联系判断,其陷入危机的直接影响应属有限,关键在于判断希腊危机的蔓延风险。

在很大程度上,这取决于今后局势如何发展,我们认为出现情况三的机会最低。因为该预测建基于希腊政府在脱离欧元区后即落实有效货币及财政政策之假设,而我们认为这假设并不会实现。希腊脱欧的重大挑战之一,在于如何建立市场对货币机制的信心,藉以避免恶性通胀的出现。不幸的是,希腊现届政府在应对此挑战方面,并未能予人信心。此外,将现行货币贬值,与在危机期间创立新货币的情况截然不同。对于希腊决策者而言,改变原来以欧元订定的合约、薪酬、银行存款及贷款之货币单位,当中涉及的技术及物流问题又增加了希腊脱欧的难度。这亦降低了阿根廷违约案例的参考价值,甚至可能带来错误解读。

若情况三难以实现,往后局势将朝着情况一或情况二发展。现阶段,我们认为尚难排除上述两个可能。部分欧元区成员国表示,若希腊政府不愿合作,他们已作好希腊脱欧的准备。鉴于救助方案的进一步谈判及落实仍存巨大变数,目前市场主流判断认为希腊在未来数年脱欧的风险仍然显著。

无论如何,我们认为三巨头愿意削减部分希腊债务的机会并不渺茫。对于希腊政府及三巨头而言,目前最佳的谈判策略也许是增加对方不合作的代价,逼使对方让步。但这并不等于希腊脱欧为理想结局,更不代表最佳谈判策略既定不变。

从经济利益考虑,希腊脱欧的代价很可能高于让步,故希腊及欧元区领袖双方皆存在诱因达成共识。首先,无论在何种情境下,希腊都不可能偿付全部债务。而且,货币联盟不可逆转的信心一旦被打破,其损失亦难以预料。当然,理性思维不一定主导局势发展,不同政体或自有考虑。只是,倘若债务危机升温,维持欧洲一体化需要付出的代价,将会再次惹起争议。

希腊危机对香港经济之影响

希腊危机将对香港经济有何影响,程度又如何判断?鉴于事态发展仍然高度不明朗,上述问题在现阶段难有确切答案。我们旨在分析危机蔓延的三大主要渠道,包括贸易、银行贷款及金融市场,并为其潜在影响进行评估。由于我们认为情况三出现的机会较微小,以下将集中于对情况一及情况二的潜在影响进行分析。

贸易活动冷却。就情况一而言,达成谈判协议为欧元区融合的一大进程,有助强化市场对其他欧洲国家的信心。故此,在这情况下我们只考虑希腊危机的直接影响。正如表1所显示,香港输往希腊的出口规模微不足道,只占总出口货值不足0.1%。我们早前的研究也指出,香港主要贸易伙伴经济每增长1%,即可推动香港出口增长1.5%。按此推算,即使希腊经济大幅收缩20%,对香港出口增长率的负面影响亦不足0.1个百分点。换言之,希腊进口需求急挫,对香港贸易带来的直接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倘若形势向情况二发展,整个欧元区受到波及,对香港贸易的影响亦属可控范围。目前香港约有3,432亿港元的出口源自欧盟需求,占香港总出口货值9.3%。在这情况下,我们假设香港输往欧盟的出口货值下跌7%,跌幅与2012年欧债危机升温时的跌幅相若(表2)。基于这假设,若希腊危机蔓延至欧洲其他国家,对香港出口增长率的打击约为0.7个百分点。这结果应不至引起太大的关注。

信贷供应收缩。另一潜在风险为贷款损失引发欧资银行资产负债表收缩,令信贷供应下降。如果分析银行持有对外债权的数据,我们估计信贷供应收缩的影响亦属温和。2014年末,希腊银行持有对香港的债权仅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0.1%(表3)。即使包括其他受债务困扰的欧洲国家,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仍属可控。

倘若香港金融机构受其牵连,需要撤回贷款以巩固资本基础,这威胁或更值得关注。幸然,在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香港银行对受债务困扰欧洲国家的贷款比重持续下降。2013年末,香港银行持有受债务困扰欧洲国家的债权,只占银行体系资产总值的0.3%。即使该部分的对外债权需要完全注销,香港银行仍可轻易以营运溢利抵销相关损失。此外,我们在此前研究也曾提及,信贷供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大不如前。现时每创造出一港元的经济产出,便需要三港元的信贷支持。据此,信贷供应的潜在影响也未必会引起过多忧虑。

资金环境转趋紧绌。金融市场出现动荡,可能是希腊退出欧元区带来的最大挑战。希腊脱欧对金融市场的潜在影响显然难以量化,不过,我们仍可从分析希腊危机对本地资金环境的影响,解答上述问题。更具体地说,欧洲银行同业拆息(EUIBOR)与欧元无担保加权平均隔夜利率(EONIA)的息差,一向反映欧洲银行体系的交易对手风险(counterparty risk),我们把此指标与美元伦敦银行同业拆息及香港银行同业拆息在2010年及2011年间,以及欧洲债务危机升温时的表现作比较。比较结果列示于表4。

债务危机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债务重组;A公司;财务困境;盈余操纵

一、案例回顾

(一)债务重组背景。A公司成立于2006年2月9日,是我国第一家自主开发、制造和销售适应全球不同风资源的大型带风机电组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于2011年在上交所上市,同年公开发行第一期公司债券,其中品种一(26亿)附第三年末发行人上调票面利率选择权及投资者回售选择权。

上市不久,A公司便陷入了高管频繁变动、财务造假、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等丑闻。同时,公司2012和2013连续两年业绩为负,因而在2014年被证监会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其2011年所发债券也被暂停上市。

2014年8月,A公司提出用不超过7亿元回购品种一债券,方案遭到债券持有人的否决。由于公司已经被st处理,作为理性经济人,投资者会选择回售这一利己的方案。据公告显示,公司2014年12月18日可用于偿还债券的资金为6.62亿元,可见,历时公司将面临严峻的兑付危机。此外,如若再度亏损,泥沼中的A公司将面临退市处置。

(二)债务重组过程。关键时刻,在违约边缘,一根救命稻草出现了,东方富海和大连汇能两家投资公司联合注资17.8亿,得紧急输血的A公司有惊无险度过债务危机,并一举扭亏为盈,实现了脱星摘帽。

2014年12月15日,A公司临时股东大会通过了《关于启动公司应收账款快速处置的议案》以及《关于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议案》。根据第一项议案,A公司与东方富海、大连汇能签订应收账款转让协议,A以17.8亿元的价格向两家结构投资者转让账面原值为18.75亿元的应收账款。2014年底,A公司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也完成,21家发起人股东将其取得的14.4亿股转增股份转入机构投资者。至此,债务重组完成,富海新能成为A公司控股股东。

(三)债务重组结果。偿付债务。据统计,2014年投资者回售债务金额约25.61亿,A公司凭借债务重组收到的17.8亿及其他应收账款处置资金,顺利清偿了债务,有惊无险地度过债务危机。

扭亏为盈。据2014年年报显示,A公司出售给两家投资公司的应收账款账面净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约9亿元计入了营业外收入,公允价值和债权转让款的差额约7748万元计入了资本公积,而重组公告中,公允价值的估算并没有进行详细披露。考虑到公司2014年营业利润约-9.8亿,利润总额约90万,可以看出,正是此项债务重组帮助A公司实现了扭亏为盈。

由此可见,A公司创新性地运用债务重组,将坏账转让给机构投资者,转让收入再用于清偿债券,既帮助公司摆脱了债务危机,又实现了正向盈余,并于2015年成功解除退市风险警示。在这一过程中,值得关注的是,应收账款公允价值的确定并没有详尽说明,公司可以多估算应收款的公允价值,进而利用大股东无偿赠与股票对机构投资者进行变相补贴。

二、债务重组是否改善了A公司

A公司巧妙地运用债务重组准则,引进机构投资者,实现了偿债和保壳的双重目标。那么,债务重组是否帮助A改善了资本结构,提高了经营效率,进一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呢?本文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三个方面对债务重组前后公司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本文选取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这三个代表性指标对公司偿债能力进行分析。

如上表,A公司2014年底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有小幅提升,资产负债率大幅减少,这主要是由于上文中25.61亿债务偿付的结果。然而,2015年和2016年,公司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迅速下滑,资产负债率进一步上升到约67%的水平。可以看出,A公司偿债能力并没有因债务重组得到丝毫改善,相反,各项偿债指标都在进一步减弱,说明公司的偿债能力在不断恶化。

(二)营运能力分析。本文选取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这三个代表性指标对公司营运能力进行分析。

如上表,A公司2014年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都小幅上升,其营运能力看似有所好转。然而,2015年应付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却成倍下降,可以看出债务重组并没有帮助A公司改善经营效率,相反,其经营状况令人堪忧。

(三)盈利能力分析。本文选取主营业务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和营业利润率这三个代表性指标对公司盈利能力进行分析。

如上表,A公司2014年主营业务利润,扣除非正常损益后的净利润,以及营业利润率都有所好转,然而,2015年三项指标均不断恶化。可以看出,债务重组并没有帮助A公司提高盈利能力,其2015年经营规模大幅减小,经营利润严重巨亏,长此以往难以存续。

(四)小结。综上所述,A公司引入机构投资者,借债务重组实现扭亏为盈,并且保住了上市资格。但是,公司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盈利能力没有任何实质性改善,经营业绩依旧甚至更加惨淡,没有丝毫涅重生的迹象,可以说已经不可挽回地走向末路。

三、结论与启示

当前,债务重组已经沦为上市公司尤其是st类上市公司盈余操纵、保壳上市的重要会计手段,并且应用方式推陈出新。那么,怎样才能有效遏制这一现象,实现资本市场良性发展,有序竞争呢?

债务危机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非经常性损益; 夏新电子;退市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185-01

1 非经常性损益概述

企业的会计盈余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经常性损益和非经常性损益。经常性损益是一个企业的主营业务收益,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有助于投资者预测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及判断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它作为企业的核心收益,具有持续性的特点。而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非经常性损益具有一次性和偶发性的特点,其发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带来的收益是暂时的,投资者无法通过其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2 夏新电子案例分析

2.1 夏新电子集团简介

夏新电子是由成立于1981年8月的原厦新电子有限公司发展而来,是厦门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1997年6月4日,“厦新电子”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03年8月5日起更名为“夏新电子”)。

2.2 夏新电子成功扭亏的具体分析

在2001年,夏新电子推出了当时热销的A8手机,创造了两年净利润11亿元的神话。随后便开始实施多元化战略,不仅大力投人3G手机的研发,还涉足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等领域。手机行业发展很迅速,2004年开始随着外国手机不断入侵国内市场,例如诺基亚、摩托罗拉,他们利用中低价位的价格战和良好的品牌形象,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国内许多走多元化路线的企业也纷纷推出手机业务,如创维、长虹等传统家电及通信设备企业也高调涉足手机业,而且还出现了很多“山寨”手机,这些都使手机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夏新电子同其他国产手机企业一样都纷纷败下阵来,开始走下坡路。另外在多元化战略过程中,超前的研发和巨额的费用迅速榨干了夏新电子的现金流,而手机业务的收人也不能完全承担起“供血”的功能。2006-2008年连续3年亏损,夏新电子被ST并于2009年5月27日暂停上市,已经面临退市危险。

然而,在2009年夏新电子实现了净利润6.75亿元,每股收益1.62元。公司称,已具备恢复股票上市的条件,并且已经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交恢复上市申请。可见,夏新电子有强烈的恢复上市的意图。

表1 2007-2009年夏新电子的盈利状况

从表1看出,非经常性损益为夏新电子扭亏为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夏新电子在2007-2009年连续三年中,营业利润都为负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股东的利润为负数,其波动不是很大。2009年的非经常性损益约达到了14亿之多,是2008年的18倍多。正是这巨额的非经常性损益,使得夏新电子在2009年顺利实现盈利,这是继连续三年的亏损后首次实现盈利,对夏新电子来说非常的重要,因为根据相关规定,对于暂停上市公司,如果最近3年连续亏损,在其后一个年度内未能恢复盈利,就有可能被终止上市。

通过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明细情况进行分析得知,债务重组损益金额为1,599,066,260.66元,对净利润影响程度达到了236.81%,而其他项目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都很低,甚至是负数,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即夏新电子在2009年顺利扭亏得益于巨额的债务重组损益。

从2009年的年报中看到企业短期借款、应付利息和长期应付款等三项均为零,是因为都作为应偿还的破产债务转入其他应付款,营业外收入较上年增长1949.91%,主要是根据债务重组计划的清偿方案和实施情况确认债务重组利得1,599,066,260.66元,在公司债权清偿方案里,对于普通债权的清偿方案如下:每笔债权中1万元以下(含1万元)部分的债权,按照100%的比例清偿;每笔债权中1万元以上至10万元以下(含10万元)部分的债权,按照50%的比例清偿;每笔债权中10万元以上部分的债权,按照20.15%的比例清偿。在本公司按上述方案履行完清偿债权的义务后,对于未获清偿的部分,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本公司不再承担清偿责任。通过这些债务重组,夏新电子可谓是一下减轻了许多负担,并且实现了盈利,但是对于夏新接下来的经营状况是否良好,还需事实的证明。

3 分析结论与建议

对于有强烈扭亏动机以避免退市风险的夏新电子来说,在其主营业务深陷困境的情况下,非经常性损益对于利润调节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投资者无法或很难通过分析非经常性损益来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特别在我国,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主要是以上市公司在会计年度内的净利润为指标的,非经常性损益的存在将影响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立足于证券市场的健康长远发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来完善退市机制和监管制度。

3.1 完善退市条件和标准

我国退市机制存在明显缺陷,特别是在其标准制度及执行方面,暂停上市一年期限内实现盈利就可免于退市,以经审计的净利润为准,未考虑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因此在确定退市条件和标准时,可以引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等指标,并且要考虑净利润的构成,进行适当披露。对于真正存在根本性危机,已经没有实质竞争力的公司就应果断给予退市处理,要严厉处理。

3.2 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

对于亏损的上市公司而言,由于面临停牌的威胁,所以更易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而该上市公司之所以亏损往往是因为其主营业务市场不景气,自身竞争力下降,一般来说公司很难在短期内通过主营业务恢复盈利,因而非常可能通过非经常性损益对会计利润进行调节,以实现盈利。对此,注册会计师应该在审计亏损上市公司的时候加强监督,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异常波动特别加以重视,实施更严格完整的审计程序,并及时进行公正披露。

3.3 加强会计信息的披露

应完善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缩小企业通过准则漏洞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对会计信息披露加以规范,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使报表使用者能够清晰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维护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赵胜男,叶建芳,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看退市制度―以ST迈亚为例,财政监督,2010,(3).

[2]张亚连,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看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债务危机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阅读1

欧洲债务危机主要成因

早在2008年10月华尔街金融风暴初期,北欧小国冰岛的债务问题就浮出水面,而后中东欧债务危机爆发。鉴于这些国家经济规模小,国际救助比较及时,其债务问题未酿成较大全球性金融动荡。2009年12月,希腊的债务问题凸显,今年3月进一步发酵,开始向“欧猪五国”(五国第一个英文字的缩写,即“PIIGS”,Portugal-葡萄牙、Italy-意大利、Ireland-爱尔兰、Greece-希腊、Spain-西班牙)蔓延。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则投井下石,连连下调希腊等债务国的信用评级。至此,国际社会开始担心,“欧猪五国”的债务危机可能蔓延全欧,由此侵蚀脆弱复苏中的世界经济。

一、金融危机是主要导火索

实际上,欧洲债务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延续与深化。一般情况下,在一国经济繁荣时期,私人借贷即债务相对较高,而在危机时期或危机之后,由于经济下滑,财政收入减少,以及抗衰退增加支出,政府财政状况会恶化,债务会增加。本次金融危机的源头在美国次贷危机,其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涉及全球金融市场,导致世界经济全面衰退,结果点燃希腊等欧洲国家已经暗藏多年的债务风险。一方面,金融危机使2009年欧元区GDP下降4.1%,降幅超过美国的-2.6%,为过去60年最严重。经济衰退使各国政府税收减少,财政收支状况恶化;另一方面,为应对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各国政府不得不采取财政刺激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又使政府财政赤字增加,由此加大财政收支缺口。

事实上,自2004年以来,欧盟部分国家已经突破《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GDP的3%和政府债务不得超过GDP的60%标准。如2007年,希腊的财政赤字达到3.9%,政府债务高达104%,均超过《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上线。金融危机加剧欧洲各国的财政与债务状况。据统计,2009年,欧元区的平均财政赤字占GDP的6.3%,公共债务占GDP的78.7%,尤其是PIIGS国家(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的财政赤字分别占GDP的13.6%、12.5%、11.2%、8%和5.3%,政府债务占GDP的113%、66%、54%、77%和119%。其财政赤字与债务规模上升,遭致评级机构对其信用评级的下调,进而引发信心危机,使融资成本上升,融资难度加大,最终导致债务危机爆发。

二、体制性缺陷是深层原因

欧元区“天生”的体制性缺陷,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二元性”是导致债务危机的根本性原因。基于各国政治意愿,欧元区成立之初只统一货币政策,未统一财政政策,财政大权依然被视为各国经济范围内的事。这种二元结构自一开始就遭到质疑,但直到债务危机爆发,其危害性才真正显现,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事前预防来看,这种二元结构无法对欧元区成员国财政状况进行有效监督和及时纠正,造成成员国财政纪律松懈。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使各国在面对危机冲击时,过多依赖财政政策,并且有扩大财政赤字的内在倾向。事实上,欧盟对此缺陷设有防火墙,即《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成员国财政赤字不得超过GDP的3%,否则将被惩罚。然而到2005年初,欧盟同意其成员国财政赤字可“暂时”超过3%,这为而后突破防火墙埋下了伏笔。

二是从事后应对看,二元结构充分暴露出欧元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为便于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单一货币区成员国即便不能统一财政,也应在财政上保持步调一致。针对欧元区财政“短板”的天生缺陷,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规定应该成为成员国必须遵守的财政纪律。但事实证明,公约执行力相当有限。由于在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时缺乏协调机制,债务危机爆发后,各国在救助过程中争吵不休,又各自为政,致使危机持续扩散。可以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二元性”相当于欧元区各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一条腿”被绑在一起,而财政政策“另一条腿”则自行其是,最后造成“一条腿走路”的困境,结果导致公共支出过度膨胀,财政赤字大幅上升,进而出现债务累积和信用危机。

三、结构性矛盾是重要诱因

首先,近几年,随着欧盟成员日益扩大,由15国增加到27国,欧元区由12国扩大到16国,成员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参差不齐。德国、荷兰等西欧国家与希腊、西班牙等南欧国家之间出现经常项目严重失衡。德国、荷兰等具有很强的出口竞争优势,长期拥有经常项目顺差,2009年顺差余额达到GDP的5%。而希腊、西班牙等南欧国家因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出口竞争力较弱,出现巨额经常项目逆差。结果,欧元区自身出现内外发展失衡问题,由此加大货币政策的调整难度。

其次,虽然希腊等南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比西欧低,自加入欧元区以来,迫于政党与工会的压力,这些国家在福利制度方面极力向富国看齐,在税收与财政不允许情况下,过度提高公务员工资和退休养老金等福利待遇。加之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不仅给政府造成巨大财政压力,而且使单位劳动成本上升,使希腊等南欧国家在与亚洲等新兴市场的低成本竞争中更处于劣势。

最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欧元的持续升值,使南欧国家以往具有的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丧失殆尽。加之欧元区实施统一货币政策,各国在面临内外失衡时无法通过货币政策,以提高出口竞争优势,只能采取财政刺激政策,以维持国内经济增长。在经济扩张期,只要经济持续增长,政府税收就会增加,财政支出可通过增加税收来弥合。但当金融危机爆发时,经济衰退、税收减少,希腊等国的财政赤字骤然恶化,成为债务危机的主要引爆器。

四、游资炒作起推波助澜作用

2001年希腊加入欧元区时,为达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提出的要求,即政府预算赤字不超过GDP的3%、未清偿债务总额不超过GDP的60%,希腊政府通过与美国投行高盛集团合作,与其签订一系列金融衍生品协议,将财政赤字降为1.5%。最近披露,当时希腊的真实财政赤字是GDP的5.2%,远远高于3%。尤其是,以各种手段让债务维持在规定水平之下的国家不只希腊一家,还有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甚至德国也造假。

当时对财政赤字情况的隐瞒,为今天危机爆发埋下祸根。债务危机爆发后,高盛等投行又大肆做空欧元,导致全球市场一片恐慌,美欧股市连连下挫,欧元大幅贬值,经济出现“二次探底”风险。在对冲基金等游资推波助澜下,希腊等债务危机国家的融资成本飙升,使其无法用借新债来还到期的债务,由此助长危机爆发并蔓延。

阅读2

欧洲债务危机演进过程

一、希腊成为欧洲债务危机的引爆点

2009年12月,希腊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问题曝光。随后,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纷纷下调其信用评级,希腊债务危机全面爆发。今年上半年,欧洲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一直致力于为希腊债务危机寻求解决办法,但分歧不断。因为,欧元区成员国担心,无条件救助希腊可能助长欧元区内部“挥霍无度”,并引发本国纳税人不满。同时,欧元区内部协调机制运作不畅,致使救助希腊的计划迟迟不能出台,导致危机持续恶化,并向欧元区其他国家蔓延。

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国接连爆出财政问题,德国与法国等欧元区主要国家也受拖累。美国评级机构则落井下石,连连下调PIIGS国家的信用评级。2010年4月26日,标准普尔将希腊信用评级从BBB+降至BB+,沦为“垃圾级”;将葡萄牙信用评级连降两级至A-。国际市场对欧元信心大降,欧元兑美元一路下跌,主要股指连续下挫,整个欧洲被债务危机阴霾笼罩。直至5月2日,欧盟与IMF才联手推出3年内向希腊提供11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然而,此时市场已被恐慌情绪控制,投资者对希腊可能陷入“国家破产”的担忧无法平息,救助计划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金融市场依然加剧震荡。

对冲基金则借机蓄意冲击欧元,致使欧元陷入自建立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市场开始担心欧元前途。为制止希腊债务危机蔓延,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欧元区16国首脑于5月8日召开特别峰会,正式批准救助希腊的1100亿欧元方案,同时要求创建针对欧元区任何陷入困境国家的紧急基金,表示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欧元,一场史无前例的“欧元保卫战”由此打响。

二、欧洲债务存在系统性扩散风险

虽然欧盟采取空前救援措施,但市场依然担忧希腊债务危机向全欧扩散,原因是希腊债务危机只是欧洲债务的冰山一角。

第一,欧元区国家无一财政盈余且债台高筑。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09年欧元区整体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均超《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上限,而且经济下跌4.1%,失业率上升至9.4%。经合组织(OECD)预测,2010年欧元区财政赤字将增至6.6%,政府债务升到84%,失业率达10.1%,GDP增长则低于1%。关键是,不仅小国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国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严重超标,而且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法国(四国GDP占欧元区的76.8%)等大国的两项指标均超警戒线,尤其是西班牙与意大利已被列入债务危机的黑名单PIIGS国家内。2009年,意大利财政赤字为5.3%,但政府债务高达118.6%,2011年将增到135%,债务风险明显上升。西班牙债务危机已被引爆,成为继希腊后第二个危机国家。2009年,西班牙财政赤字高达11.2%,为欧元区第二高赤字国,失业率达到18%,居欧元区最高。左翼少数派政府为预防危机发生,大力推进劳工改革并收紧银根,由此得罪传统盟友工会,被其他党派孤立,政府陷入下台危机,又遭评级机构惠誉降级,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政局相当不稳。

第二,小国债务危机引发市场大幅震荡。6月初,欧洲上演了一幕节外生枝的惊恐场面。不被人关注的小国匈牙利,更迭后的新政府夸张性自曝“家丑”,声称“发现上届政府伪造部分经济数据,其财政状况远比先前预计糟糕”,在金融市场掀起巨大风波。欧美股市再次大幅下挫,欧元兑美元汇率跌破1.20关口,创四年来新低,欧洲信用违约掉期(CDS)报价大幅上扬,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一个小国债务问题引发市场如此惊恐,缘由主要是遭华尔街金融风暴袭击后的世界经济异常脆弱,市场犹如惊弓之鸟,承受风险能力明显减弱,对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做出过度反应。需要关注的是,波罗的海小国的债务与财政状况很严重,任何内外星火都可能引发其债务危机,一旦发生难免再次上演匈牙利式“小鬼闹宫”的惊恐场面。

第三,英国是欧洲另一枚隐形债务炸弹。英国的财政赤字问题非常严重。OECD统计,2009年英国财政赤字达11.3%,2010年将升到11.5%,高于欧元区平均水平,远超过3%的警戒线。同时,英国的政府债务已超60%的警戒线,2010-2011年将分别增到78.2%和91%,而且其银行尚有1000亿美元的有毒资产未处理。新任首相卡梅伦上台不久即宣布,英国的财政赤字问题比预期严重,将影响经济、社会乃至居民生活,并将持续多年,因而削减财政赤字将是新政府的第一要务。7月13日,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英国国债达4万亿英镑,比该机构之前的说法高4倍,比独立分析人士评估的高2倍;平均每位英国人背负6.5万英镑债务,每个家庭需工作5年才能付清。

第四,欧洲内部债务/债权链错综复杂。这是欧洲的特殊情况,其国家间债务与债权链相当紧密,单一国家的债务违约会迅速扩散成系统性风险。国际清算银行统计,希腊的债权人以欧洲为多,其中法国、瑞士、德国、葡萄牙分别持有750亿、640亿、430亿和100亿欧元;西班牙的债权人是德国、法国、英国,分别持有2360亿、2220亿和1140亿欧元;而西班牙则持有葡萄牙860亿欧元的债权。一旦欧洲债务链上任何环节出问题,均可引发大范围系统性违约风险。加之,债务危机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使财政状况相对稳健的德国、法国也会被卷入其中。因此,一国债务违约势将掀起欧元区“地震”,投资者会对整个地区丧失信心。

三、欧洲债务昭示西方债务问题岌岌可危

据统计,2010年2月全球政府债务总额已突破36万亿美元,2011年将达40万亿美元。与历史不同,当前全球主要债务国多为发达国家。虽然欧洲爆发债务危机,但美国、日本等债务状况比欧洲更糟,财政赤字更高。故此,欧洲债务只是发达国家债务链上的一环,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整个西方的债务危机。

一是西方债务呈结构性与长期化趋势。OECD预测,2011年其成员国平均债务占GDP比重将超100%,财政赤字将达6.7%(2010年为7.8%)。如果不采取措施削减支出、提高税收、改革劳动力市场、提高竞争力,此困境将延续至2025年。世界银行报告认为,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债务与财政赤字达到不可持续的地步。2010年,七国集团(G7)的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将达到113%,为1950年以来最高,而且形势更加严峻。因为前者为战争所致,后者是金融危机后遗症。关键是,所有发达国家均面临人口老龄化,养老金与保健开支增加,且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面临增收与减支两难困境。IMF预测,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高峰期尚未到来,最困难时期应在2011-2018年,2023年债务占GDP比重只能降到80%,如果能削减政府开支达到GDP的8.8%,2030年前才能使债务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即降至60%警戒线以下。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更悲观,认为主要工业国(日本、德国、英国)将深受债务之困至2084年。可见,未来20余年西方国家将深陷债务危机不能自拔,无疑将影响其经济持续发展,新兴市场持有的债权安全风险将上升。前车之鉴是,拉美债务危机使其陷入“失去的二十年”,至今阴影仍挥之不去。前地区债务危机最终导致政经剧变,国家分崩离析。当然,历史不会原本复制,西方国家会使用种种手段,将自身债务风险转嫁给债权人。故此,其解决债务危机的路径将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更大风险。

二是日本债务居发达国家之首。目前,日本国债高达600万亿日元,约占GDP的189%,居发达国家首位。二战结束时,日本国债规模为GDP两倍,国家几近破产,今天的债务规模在重蹈当年覆辙。IMF估计,2010年日本国债占GDP比重将达227.3%。新任首相菅直人已多次表达对财政赤字的不安。OECD预测,2011年日本的财政赤字将由2009年的7.2%攀升至8.3%。学界对债务前景相当悲观,经济评论家浅井隆预言,2014年日本将“破产”;法政大学教授小峰隆夫称,目前虽然日本财政状况十分恶劣,但恐慌主要来自欧洲债务,因为“既然狼出现在希腊,民众担心这匹狼可能也会出现在日本”。据他估计,日本债务将在2020年前后超过家庭金融资产,从而引发政府是否能够偿还公债的疑虑。若政府维持财政扩张政策,日本财政可能在10-15年内崩溃,但若市场信心动摇,引爆点将更早到来。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债务主要由本国公民持有,即使爆发债务危机,对其他地区影响也较小。

三是美国债台高筑是全球最大威胁。高失业率、庞大赤字、沉重债务,是后危机时代美国面临的三大棘手问题。2009财年美国的财政赤字达1.45万亿美元,占GDP的11%,2010财年赤字将攀至1.56万亿美元,占GDP的10.7%,未来10年赤字累计将达9万亿美元。美国财政部公布,2010年美国国债将达13.6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负债超过4万美元;2015年美国国债将攀升到19.6万亿美元,占GDP的102%。评级机构穆迪公司预测,2010年底美国国债将达92.6%,2011年达97.4%,2013年更高达101%。穆迪据此认为,如果债务比率和利息成本继续上升,政府又不采取任何稳定措施,可能将导致评级被下调。问题是,美国国债中相当部分由外国人持有,一旦爆发债务危机,全球债权人的财富将类似次贷危机那样被吞噬。

阅读3

危机影响与治理措施

一、危机冲击力大但影响可控,经济“二次探底”可能性小

(一)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欧洲债务危机的最大冲击波首先体现在金融领域,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再次动荡不已。全球股市连连下挫,美股曾日跌千点,数次跌破万点大关;国际汇市加剧波动,欧元持续走贬,兑美元一度跌破1.20。估计,在债务危机困扰下,又有美评级机构推波助澜,欧元对美元总体呈震荡走低态势,未来很可能跌回起点,即1欧元兑1美元。在欧债危机背后,总能隐约看到美国的影子,其中不乏两种货币(美元与欧元)与两种模式(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和欧洲的莱茵模式)之博弈。迄今,市场对欧洲债务问题及其蔓延的担心仍未平息。另外,欧洲债务危机将使欧美银行再次遭受损失。据统计,英国、德国、美国银行分别持有的西班牙债务是希腊债务的7倍、5倍和3倍。美国银行共持有“PIIGS”国家1900亿美元债务。如金融机构为避险再次收紧贷款,可能导致全球信贷再次紧缩。

债务危机严重影响欧洲银行业。6月21日,惠誉将法国巴黎银行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A-。同日,标普调高西班牙银行业的坏账损失预期,2009-2011年累计信贷损失将达993亿欧元,比之前预期多出177亿欧元。这进一步加剧市场对欧洲银行业的担忧。7月19日,穆迪将爱尔兰的评级从Aa1降至Aa2,主要原因包括该国债务上升、银行救助计划以及增长前景疲弱。7月28日,惠誉公布调查结果称,债务危机使欧洲银行发债融资几乎陷入停顿,过去3个月欧洲银行业一直处于资金缺血状态,投资者对欧洲银行业债务展期能力的担忧日增。

(二)拖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欧洲债务危机的最大影响是,给脆弱复苏中的世界经济平添诸多不确定性,再次打压投资与消费信心。在巨额救援机制背后,从危机中的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到大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均开始紧缩财政。然而,欧洲是本次世界经济复苏中最薄弱地区,不少国家经济尚未复苏,一些国家经济虽开始复苏,但主要靠政策支撑。该地区退出政策本应晚于其他地区,但迫于债务危机各国不得不提前收紧银根,加之欧元主导利率已处于历史低位,货币政策几无下调空间,其他复苏动力亦无处可寻。市场普遍担心,财政紧缩将使欧洲陷入“双底衰退”。世界银行认为,受债务危机和财政紧缩影响,今年欧元区经济只能增长0.7%,2011-2012年将分别增长1.3%和1.8%,为全球复苏最乏力的地区。OECD预测,今年全球经济负增长的国家主要集中于欧洲债务国,包括希腊、西班牙、冰岛和爱尔兰,分别为-3.7%、-0.2%、-2.2%和-0.7%。欧盟委员会将欧洲债务列为经济复苏的主要威胁,认为各国削减财政赤字势必拖累经济复苏。

另外,欧洲债务危机通过信心、金融、贸易、资本等渠道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IMF总裁卡恩认为,欧洲债务危机是阻碍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大挑战”。香港《亚洲周刊》文章认为,欧洲债务危机表明全球金融海啸并未过去,而是进入一个表面稳定、实际更脆弱的新阶段,更大挑战随时会出现。眼下的直接影响是,各国宏观经济决策难度明显加大,可能推迟退出政策实施,使未来通胀风险上升。然而综合分析,欧洲债务危机不致导致全球经济“二次探底”,原因有五:一是欧洲债务仍是欧洲问题,对其他地区影响可控;二是本轮世界经济复苏靠新兴市场牵引,其复苏势头依然强劲;三是美国、日本经济复苏明显好于欧洲,且与新兴市场互动性增强;四是二十国集团(G20)机制内国际合作能力增强;五是经济周期性复苏态势依旧。结论是,欧洲债务危机使全球发展风险上升,但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可能性较小。

(三)导致欧盟内部矛盾加深。欧元区成立时,部分成员国并未满足经济趋同标准,而是在政治推动下“匆忙上马”,债务危机使各国分化愈加严重,“统一货币、不同财政”的经济模式运行难度加大。为应对债务危机而采取的财政紧缩措施,很可能导致一些国家出现更严重的经济下滑和通货紧缩风险。由于工资和福利水平的相对刚性,加入欧元区时就资质不佳的国家可能会出现新的社会和政治局势变化。如果希腊政府迫于民众压力,最终无法执行过于严格的紧缩计划而要求对债务进行重新安排,甚至被迫退出欧元区,欧元体系将受重大冲击,并产生全球性负面影响。此外,危机使南北欧矛盾加深,且社会与政治风险上升,欧元地位受损,欧盟扩大步伐将减缓。近期,欧洲舆论甚至重提上世纪90年代“小欧元区”(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5个经济较为趋同的国家)的话题,显示未来内部协调难度加大,结构改革迫在眉睫。

(四)新兴市场债权风险上升。与历次债务危机不同,当前全球债务风险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受损方则为新兴市场,尤以持有大量美元资产的东亚为重。风险不仅来自债务国偿债能力减弱,更因其偿债意愿下降。因为西方货币为硬通货,只要其央行增发钞票,使债务货币化,并借助通胀,即可稀释债务。债权人面临两大风险:一是不能“印钞”的欧元区国家的债务违约风险,因救助机制建立暂时消失,但未来依然存在;二是可以“印钞”的美国、英国潜在的“纸币”风险,即通过大量发行货币制造通货膨胀使债务缩水。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各国外汇储备投资不是在好资产与坏资产之间选择,更多是在坏资产与更坏的资产之间选择。这为中国外汇储备的保值与增值提出严峻挑战。

二、危机治理措施出台,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

(一)急推财政紧缩政策。为解决债务危机,增强市场信心,欧洲各国开始大力紧缩财政。希腊:5月6日,议会通过财政紧缩方案,计划3年内紧缩开支300亿欧元,把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由2009年的13.6%降至2014的3%以下。法国:5月20日,总统萨科齐宣布将改革财政制度,削减预算赤字,并实施养老金制度改革。法国政府还计划修改宪法,将实现公共财政平衡作为政府永久性目标列入宪法。萨科齐承诺,3年内将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控制在3%以内。西班牙:5月27日,议会通过政府此前出台的150亿欧元财政紧缩方案。德国:6月7日,总理默克尔宣布,德国将在未来4年内削减财政开支逾800亿欧元,以遏制预算赤字急剧增长(今年将超过GDP的5%),并为欧盟其他成员国“树立榜样”。英国:6月22日,财政大臣奥斯本公布紧急预算案,宣布将通过削减公共开支和增税来减少财政赤字,从本年度到2014-2015财年,每年削减政府开支320亿英镑,从明年起将增值税税率从17.5%提高到20%,争取在2015-2016财年实现结构性财政平衡并出现盈余,削减财政赤字的80%将通过紧缩财政实现,20%靠增税完成。这是二战后英国最“紧缩”的预算案。意大利:7月15日,参议院通过了政府提出的249亿欧元紧缩公共开支预算法案。这项法案设定的目标是将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今年减少到5%,2011年减到3.9%,2012年减到2.7%。此外,爱尔兰、葡萄牙等国也公布财政紧缩方案。至此,欧洲正式步入“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艰苦”时代。

另外,日本政府也于6月22日公布了“十年财政战略”,计划在2015财年前使财政赤字占GDP比例比2010财年减少一半,2020财年前实现盈余;2021财年后,国家和地方公债余额占GDP比例将稳步下降。6月召开的G20多伦多峰会也要求,发达国家在力求稳定复苏的同时,2013年前将财政赤字减半,2016年前稳定并减少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

(二)加强内部经济治理。为防止债务危机升级,欧盟相继出台1100亿欧元希腊救助方案和7500亿欧元欧洲稳定机制,力求希腊不会出现债务违约并试图阻止危机在欧元区扩散。但救助方案被指“治标不治本”。市场信心依然不足。对此,欧盟及其成员国又迅速迈出了加强内部经济治理改革的步伐,试图通过强化财政纪律、增进经济政策协调、消除成员国间经济失衡和建立一套永久性的危机应对机制来修正欧元区固有的体制性缺陷,避免危机重演。

在6月17日召开的欧盟峰会上,欧盟表示将加强内部经济治理,强化财政纪律和加强对成员国的宏观经济监督,以免债务危机重演。欧盟领导人同意,自2011年开始,成员国预算方案接受欧盟委员会评议,对违反财政纪律的成员国实施惩罚。欧盟领导人还要求拟定一套评判体系,以及时发现成员国之间的竞争力差距和经济失衡状况。

(三)着手经济结构改革。面对日益严峻的宏观经济风险,在削减财政赤字的同时推行结构性经济改革显得日益迫切。5月25日,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和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和货币事务的委员奥利・雷恩共同呼吁欧盟成员国将巩固财政和结构性改革并举,因为只有实现经济增长才能实现削减赤字的目标,提高未来欧盟经济增长潜力。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5月31日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警告,不应“一味厉行节约”,还要找到“通往繁荣的可持续道路”,应抓住发展中国家增长提供的机遇,避免步入“失落的十年”。

6月17日,欧盟峰会通过未来10年欧盟经济发展规划,即“欧洲2020战略”,要求通过提高欧盟经济竞争力、生产率、增长潜力、社会融合和经济趋同,使欧盟经济走出危机并变得更强大。根据这一战略,未来欧盟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灵巧增长”;以提高资源效率、提倡“绿色”、强化竞争力为内容的“可持续增长”;以扩大就业、促进社会融合为目标的“包容性增长”。为此,欧盟在创造就业、增加科研投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教育普及率和消除贫困等5个核心领域确立了量化指标。新战略重在推动结构性改革,消除制约欧盟经济增长的瓶颈,充分挖掘增长潜力,使欧盟经济重回可持续增长轨道。

7月21日,IMF报告建议,欧元区当前应加强政策协调,制订有力的中长期调整计划,建立财政可持续性,实施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增长,要找出银行体系的薄弱环节,并从根本上进行重组。同时IMF建议,欧元区通过实施完善的财政和结构政策,完成地区范围的金融稳定框架,来建立有效的经济和货币联盟。

(四)进行银行业压力测试。为平息市场对欧洲银行业健康状况的猜疑及提高透明度,6月17日召开的欧盟峰会宣布对欧洲银行业进行压力测试。7月23日,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公布了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结果。结果显示,欧洲大多数银行“健康状况”良好,有能力抵御可能出现的经济“二次探底”和债务危机的双重打击。在参加测试20个欧洲国家的91家银行中,绝大多数都顺利过关,只有7家不合格,其中除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外,另有1家来自希腊,其余5家均为西班牙地方银行。7家银行只需注资35亿欧元,即可抵御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英国、荷兰、意大利和北欧地区的银行在压力测试中表现出色。91家接受测试的银行资产规模占欧洲银行业的65%。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称,整体上,这91家银行在假定的最糟糕情形下,核心资本充足率虽将从2009年的10.3%降至2011年底的9.2%,但仍高于测试所设定的6%的“安全线”,表明欧洲银行业总体依然健康。

欧盟委员会、欧洲央行和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发表联合声明称,这次压力测试公布的信息将确保外界了解欧洲银行业状况,对恢复市场信心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声明强调,这次压力测试所假定的最糟糕情形实际上不太可能发生,但绝大多数欧洲银行仍经受住考验,由此可以证明,欧洲银行业作为一个整体能够抵御住可能出现的宏观经济风险和金融冲击。欧盟官方虽对压力测试结果表示满意,但分析人士认为,整个压力测试是一场平复市场担忧的“政治游戏”,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如愿打消投资者疑虑仍是未知数。

(五)加强金融改革与监管。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打击金融市场投机、加强金融监管的呼声就一度高涨,但在过去一两年,西方国家在这方面进展缓慢。最明显的例子包括金融衍生品市场仍无序发展,信用评级机构未能得到有效监管,二者成了欧洲债务危机的“加速器”。对此,欧元区国家领导人再次提到金融市场投机以及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