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企汉语言文学

外企汉语言文学

外企汉语言文学

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第1篇

最近几年,大学教育的改革,使大学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我们国高校教育思路转变的得要方向之一。对于提出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是根据传统大学教育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传统的大学教育注重了学术性、学科性的人才培养,因此着重于理论性知识和学科的深入研究,因而忽略了对人才的培养和于现实社会需要相结合的理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传统的“宽口径、厚基础”理论型人才在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时,出现了一些无法适应社会的现象。特别是那些传统的人文学科更是面临着日益减少的现象,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一个学科。汉语文学学科是有关中华民族母语教育和研究的专业,又是民族精神,也是最基础的人文学科。因此,培养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以及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也是本专业的基本任务。但是,在当前教育结构中,汉语言文学学科有很多的劣势和不足。由于高等院校近年来的不断扩招,以及社会各行业人力资源配置需求的变化,都成为汉语言文学学科就业前景越来越困难一个因素,同时专业空间及专业价值尺度逐渐变小,使其慢慢被淘汰和弱化。因此,更改现有的汉语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体制,探索并研究新的体制,便成为这一学科发展的紧要任务。另外,传统的汉语言学科内容过于注重理论基础性,从而缺少了鲜明的特色与实用性,表面上是万能的,却又不能独挡一面。就这一现状而言,现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国内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都已经意识到了,并且积极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或者是成立创新人才实验区,或者是改革出新的教学方法。这些措施都为现阶段的教育、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改革提供了帮助。特别近两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社会面对复杂的局面时,高校各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培养体制都会受到现时代经济文化的影响。同样,作为传统学科的文史类的其它学科,也深其受影响。明白了这一道理,再从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出发去寻找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也一定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有着启发。

2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之可能性

实际上,如果在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层面上考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就应该注意其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应用性,即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应用性及适应社会能力,符合各行业的需求,让各行业能“用得上”。二是行业性,即能尽量发现学科的适用行业,拓宽行业应用领域。首先,重新探讨学科定位。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语言文学和其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要求。就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论,新的社会群体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每一个群体都有其不同的需要,所以,传统的语言学所定义的规范以经不能表述和阐释出语言的发展了。因此,这些新的群体对文化与文学要求也不再是传统文学所能概括。从这便能看出,想要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汉语言文学学科就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路去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样学科定位就能够明确定界为应用“金字塔”中的“奠基石”。汉语言学科除了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情操作用之外,还有三大方面的校园内部功能和作用适用于高等院校,这三大方面是:全面教育、文化陶冶和技能应用。其次,人才培养规格定向———位于职业技能与学科理论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从人才培养的质量来看,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知识转化程度大部分是由专业建设的应用效果所决定的,怎样去防止毕业生所学知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仅仅与专业建设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关,又与学科发展中的学术建设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有效资源有密切关联。由此可见,汉语言学科对引导学生走向认识一与实践相统一的状态有着过渡作用。与此同时,职业技能训练也是汉语言学科的关键之处。

3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专业增长点

就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学科而言,既有传统的中文专业或中文师范专业,也有由于分离出去之后,无法设立与原来相关的专业。而在传统的学科计划中,很多高校原本是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下开设了新闻等这样与语言文学同一理论层次的专业。而文秘这一专业,不少中文专业中也有开设,但因国家教委的专业目录中,只把文秘专业定位于高职高专的这一层面,这便给高校本科为设立文秘本科而增加了个障碍。现如今,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人才,在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有了较大的需要,所以经济的发展就为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专业增长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我们必须充分了解社会需要,从而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首先,随着传媒日益发展,经济活动对于文化素质高、语言文字功底好的应用性人才需要越来越多。可以考虑在汉语言学科的基础之上增设“高级文秘”和“企业文化传播”这两个专业。高级文秘专业建立在传统文秘专业基础之上,并且要与之有区别,不能相似。传统文秘专业多是从事办公室的文字工作,及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等方面。但是在经济活动充分发展的社会里,传统文秘并不适用于以经济活动为主体这一行业。如今上市公司越来越多,传统文秘以经无法满足这些企业的需要。所以培养高级文秘就成为很好的人才培养方向。其次,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每一个行业都需要有良好的形象宣传,除了是为了体现企业本身的良好形象,还要为了推销企业及产品。即使政府也需要对公众宣传自己的形象,拢络人心。除了传统的媒体宣传途径外,网络、手机等新传媒的宣传也很重要。同时,对于每一个行业也要塑造各自独特的企业文化形象,唤起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因此文化活动就成为每一个企业或部门形成凝聚力的核心。这样,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中开设“企业文化传播”这样一个专业,就成为一个较好的专业方向增长点。综合以上两点,有必要建立合理灵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机制。

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市场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困境。提出了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取向,即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设定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计划,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创新实践性教育模式,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满足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充分就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研究汉语言文学现象和文学发展规律的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历史悠久,地位突出,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启蒙民众思想、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多年来学科发展比较成熟,专业基础扎实,师资力量雄厚,课程建设颇具特色,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培养的毕业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行政管理部门、各层次中文教学及新闻传媒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看到专业辉煌过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正视目前部分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尴尬。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及能力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社会分工日渐精细,新的职业岗位对相关职业人群提出了更高的能力需求,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由于不能满足新的职业岗位提出的能力需求,因而就业遇到了很大困难。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当前的尴尬处境,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积极关注学生就业市场变化,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寻求应用型专业发展之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方向的上佳选择。

目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职领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媒体从业人员;企事业管理人员(包括企事业单位行政助理、文秘;文案策划人员;政府公务员)。

1.中小学语文教师。近十年来,国家对教育行业的投入不断加大,而民间资金对教育的投入也在迅猛增长,教师待遇比前50年(建国以来)有大幅提高。薪酬方面,在一般城市,教师收入水平已经处于该城市收入水平的中上层。在大中城市,教师的收人水平许多已超过普通白领,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发达城市更高,一些名牌中小学及私立学校,教师月收入更是超过5000元,有的甚至上万。而近两年来,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成为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共同难题。

中小学教师收入不菲,且就业稳定,成为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去向。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许多都需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深入教学第一线。但是,实际工作中,暴露出的一些能力缺陷和不足,阻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成为“资深语文教师”的梦想。

汉语言专业毕业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以下几项能力缺陷:(1)缺乏口才。教师承担教学任务,需要良好的口才。但是由于在高校没有对此进行专业训练,许多毕业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强,教学内容交代不清,教学重点不突出,完成教学任务,达不到教学目的。(2)文才有限。部分汉语言专业毕业生写作水平不高,文不达意,对文法、语法、结构等更是不甚了解。(3)教育心理学应用能力不强。作为教师,把握中小学生的心理,熟练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语文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一种基本技能。但是现实中,新毕业的大学生在教学第一线工作时,教育心理学应用能力的缺失却成为他们迅速成长为合格教师的短板。(4)教材教法知识的缺乏。因材施教,提倡的是教学方法的探究。但是由于近年从事教师行业的部分大学生没有接触过教材教法知识及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僵化,提不起学生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2.媒体从业人员。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网站,编辑职位的需求大量增加。同时,将近三分之一的编辑写作职位都来自各类媒体包括报纸、书籍出版商、期刊杂志等。但是现在的媒体从业人员除应具有文章编辑能力以外,又有了新的要求和提高。首先要求有较强的独立采访能力。新闻事件每天层出不穷,这要求媒体工作者要有深入采访能力,在拥有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完成受到读者欢迎的新闻报道。

其次,选题策划能力。现在的媒体追求的是采编及制作一体。以前各人负责一块的模式已经被淘汰。从选题开始,采访、稿源组织、内外部联系、统稿、版面设计等都要求同一个人必须了解和全程参与。第三,熟练运用现代网络通讯手段获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大爆炸,来源于网络的迅猛发展。媒体从业人员从网上获取信息成为一种最基本的生存手段和联系方式。不会网络和不懂新媒体技术信息和咨询,就无法在现代媒体生存。

3.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员。作为一个传统就职方向,利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面广的优势,可在激烈竞争的企事业行政管理人员职位应聘中取得先机。首先,应加强应用文和公文写作能力。

由于多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偏重于文学和语言教育,对公文写作能力有所忽视。现实中,一些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新大学生却无力承担本部门的公文写作任务。其次,应加强沟通能力和公关礼仪知识的培训。由于行政管理是一个对内对外联系协调的工作,强调与人沟通交流,及接人待物能力。沟通能力和公关知识,都可以在大学校园里打下良好基础。第三,要提高行政管理能力。企事业单位各项日程安排、人员的任命授权、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和执行,都涉及到行政管理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可在行政管理学基础知识作一提前探索,奠定适应未来岗位和职业规划的基础。

另外,文案策划、文化创意、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也是不错的岗位选择,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的培训课程及修课程来弥补知识结构的不足。

二、专业改革的设想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职空间十分广阔,但岗位能力需求较高。为了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其应用性的特点。

1.设定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即人才培养方案,包含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实践实习等要素,是一个专业发展的整体架构。明确专业教学计划的核心对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培养目标是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高校对这个专业的认识与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常常被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这种培养目标培养的是学术型、科研型人才,忽视或淡化了对学生将来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据此目标培养的学生已不能适应现实岗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时新之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遭遇尴尬和冷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根据学生就业时的能力需求,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构建一个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而非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培养目标。这种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目标各高校表述不一,但应包含两个关键要素:高素质、应用型。高素质是基础,包含了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其基本内涵是实现高等教育的树人目标,尤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高素质不仅意味着自身人格的养成,而且因为将来出去从事的是社会人文类工作,这种素质还要求他具有像种子一样的推广传播功能,把已经内化为他的人格构建的现代人文精神传播实施到社会中去。“应用型”是提高,即是“立于一定的知识体系,以实际的操作技能来展示其能力水平。”-1]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是在掌握基本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展示其教学能力,采访编辑能力、谈判沟通能力等。

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方案。地方高校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不外乎两个系列:语言系列和文学系列。语言系列的课程主要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外语言学史等,文学系列的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马列文论等。这种传统的课程设置典型地体现了学术型、科研型的培养目标,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保证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味”,也是学生应用能力形成的基础,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时,必须保证这些主干课程足够的学时。有些学校提出削减或整合这些课程,这种杀鸡取卵做法不足取。但这些专业课又不能沿袭原来的教法,语言类课程不能过分注重语法知识的系统传授与语言理论体系的构建,而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具体语言现象的应用能力,文学类课程不能只注重文学史的传授,而应着手培养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在保证“文味”的大平台之上,我们应花大力气去思考如何设置“应用性”更强的专业选修课,即“小模块”的课程。传统的汉语言专业的选修课设置多是基础课的延伸,具体的课程开设则视师资力量而定,各校不一。

如我校开设的诗经研究、三国演义研究、红楼梦研究、鲁迅研究、张爱玲研究等等。这种选修课设置的依据是教师资源而非学生就业。这些选修课的设置脱离了社会需求,对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并无多少实际的帮助,因此,在实际的开设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冷落,有的因为选修人数太少而无法开出。那么设置什么样的选修课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呢?根据前文对学生就业领域的调查,当前专业选修课设置应该分为三小模块,即中小学语文教师模块、新闻传播模块,企业文员模块。中小学语文教师模块可以开设语文学科教学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艺术研究、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学现代诗文教学、中学作文教学、教师口语、班主任管理等教育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执教能力。新闻传播模块可以开设新闻采访学、播音主持、新闻摄影、网络编辑等课程,旨在提高学生新闻从业能力。企业文员模块可以开设秘书实务、应用文写作、谈判与沟通、办公自动化、公关礼仪等课程,为学生今后从事企业文化宣传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2.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迫在眉捷。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在教师。地方高校教师个人的发展方向应该适应学校的教学定位和专业定位。当前,许多地方高校致力于应用型大学的建设,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正在寻求新的“应用型”发展方向。应用型学校和应用型专业需求的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当前,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大多是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高学历学术型青年教师,他们从名牌高校到地方高校,缺乏与所授应用型课程相应的实践经历,对社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知之不详。部分专业教师在专业方向的认识狭隘保守,生怕一旦离开自己原有专业就找不到个人发展方向。这种保守的认识和实践经历的缺失,导致他们不愿也不能胜任实践性课程教学。针对当前“跨学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师资紧缺”、“基础文科师资有余,应用文科师资不足”、“纯学术研究者有余,研究社会现实问题者不足”的诸多师资矛盾,地方高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可以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两种做法。“送出去”,即把现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师资源进行整合,分为“基础文科教师”和“应用文科教师”两类,把“应用文科教师”送到“基层”即著名中学、新闻机构、企事业单位进行“岗位体验”,使他们熟悉上述岗位的能力需求,提高他们从事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能力。“请进来”,即聘请新闻媒体的资深记者编辑、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坛新星、政府部门办公室主任、企业高级文员到高校做兼职教师,他们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一定会给教学工作注入新鲜血液。这样既可以解决实训师资紧缺的问题,又可以密切校方与实习单位的关系,为学生岗位实习创造有利条件。

3.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计划的重点体现在实践课的设置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而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批发式”讲授,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只有理论体系,缺乏实践能力的构成。目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安排大致如下:国防教育、劳动课、毕业论文写作、教学实习(师范性质)、教学见习等。在这几门实践课中,国防教育、劳动课是通用实践课,旨在强化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劳动意识,毕业论文写作多为研究纯学术的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教学见习时间太短,学生只能走马观花,有的甚至连实习单位都没找到,根本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只有教学实习可以在一定程序上提高学生的执教能力。但教学实习目前也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多数学校采取学生自找单位,分散实习的方式,实习前召开实习动员会,发放实习材料,实习结束后,召开实结会,对决定实习质量的实习过程却缺乏有效的监控。这种质量不高的实习又如何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呢?根据学生目前的就职领域,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其一,加强仿真性和真性实习基地建设。仿真性即岗位模拟,真实性即岗位介人。岗位模拟和岗位介入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岗位模拟需要建立相关的实验室。当前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文科综合实验室。实践证明,这种作法效果良好。在实验室中可以开展电子政务、网络编辑、应用文写作、秘书实务等课程教学。岗位介入则必须建立相关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往往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囿于工作性质、工作场所的限制,许多单位不愿接受毕业生的实习;另一方面学校本身受限于教学统一安排,学生众多等因素,也很难集中安排实习。但各校可以结合实践教师的聘用,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教育、政府、企业、新闻媒体等社会资源,与地方上述单位建立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从而建立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

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第3篇

摘 要: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汉语言高级文秘专业本身具有一定应用性性质,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应用性不强的问题,我们必须重新给予其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看,高级文秘这样的应用型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的专业增长点。

关键词:汉语言高级文秘;应用性转型;人才培养

一、汉语言高级文秘专业面临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大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大学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相互影响与促进关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为我国高校当下教育思路转变的重要方向之一。

汉语文学学科是有关中华民族母语教育和研究的专业,语言文学又是民族精神和艺术的精髓,因而也是最基础的人文学科。因此,培养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科研人才以及从事相关的文化、信息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仍是本专业的基本任务。汉语言高级文秘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分支,是以应用性为主要特征的一个专业,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内容,都应该体现应用这一特点。但是,在当前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资源整合,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特点和要求更突出、更紧迫的情况下,汉语言高级文秘专业特点并不明显。加之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扩招,社会各行业人力资源配置的变化,汉语言高级文秘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专业空间的弹性尺度也越来越小,专业价值也越来越被边缘化和弱化。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高级文秘专业,它的发展方向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改革现有的汉语言高级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探索并研究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就成为当下这一学科发展的迫切任务。但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汉语言高级文秘专业内容偏于理论和综合,应用性不明显。学科内容过于偏重理论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缺乏鲜明的特色与可操作性,缺乏应用性,似乎是“万金油”,但又缺乏独挡一面的能力。

二、如何完成汉语言高级文秘的应用性转型

事实上,如果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层面上考虑,我们需要注意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应用性,即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较强的应用性,适合于行业的需要,能够让行业“用得上”。二是行业性,即能够尽可能发现学科的适用行业,有效拓宽行业应用范围。

首先,重新审视学科定位。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必然表现出对语言文学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要求。就我国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新的社会群体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每一个群体都表现出其当下性,于是,语言的发展已经远远不是传统的语言学所能界定的规范能够恰当表述和阐释。相应地,这些新的群体对文化与文学要求与不再是传统“言志”或“载道”的文化与文学定思维定势所能涵概。这就要求汉语言高级文秘专业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路,跟上时代的要求,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理论上给新的社会发展提供开放性的视界。这样,学科定位从整体上朝着应用性和综合性发展,该学科应该明晰定性为应用性的“金字塔”。其实,汉语言高级文秘专业对于每一所高校来说还具有三大方面的校园内部功能和作用:通识教育、文化陶冶和技能应用。但是从社会的层面而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汉语言高级文秘专业在高校校园内部的这三个功能与作用,也同样对走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有效。

其次,人才培养规格定向――居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人才培养的定位也应该建立在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成才需要相结合的契合点上,建立在对其他学科专业差异性的充分认识上,实现错位竞争。从人才培养的质量来看,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知识转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由专业建设的效果决定,而如何防止毕业生的知识陈旧,既与专业建设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关,又与学科发展中的学术建设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有效资源有密切关联。从这一层面上看,汉语言学科是上承学科研究成果,下接职业技能训练的中介环节,它肩负着消化学术成果,指导具体实践的任务,为学生铺设桥梁,引渡学生走向“知行合一”的成才彼岸。同时必须指出的是,职业技能训练也是汉语言学科的题中之义。

三、汉语言高级文秘专业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汉语言高级文秘专业的应用性人才有了较大的需要,所以经济的发展就为该专业新的专业增长提供了可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需要,应进一步从应用性专业设置的可形性、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首先,随着传媒日新月异的发展,经济活动对于文化素质高、语言文字功底好的应用性人才需要越来越多。高级文秘专业建立在传统文秘专业之上,但又要与之有区别。传统文秘专业更多是从事办公室的文字工作,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与文件档案的传递与保存。但是在经济活动充分发展的社会里,适用于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这样的行业需要的文秘显然不是传统的文秘。尤其是当下,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这些企业需要的文秘不只是文件、函电、调研报告等的写作与传递工作,更多还要有人力资源管理、公关与礼仪、企业形象策划等工作。所以培养高级文秘就成为一个极其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对外汉语 本科生 就业分析 建议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热仍在持续,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仍然很大,但很大一部分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对于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却产生了极大的困惑。

目前,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生毕业以后的主要走向有三条:一是选择留在国内继续读研(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方向);二是选择出国留学;三是选择直接就业(或参加公务员考试)。一般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

在当前的就业情势下,在国内大学做对外汉语教师几乎不可能,所以就业的同学一部分去相关的语言培训机构以及出国做志愿者等与对外汉语相关的工作,其余的从事的是与对外汉语没有直接关系的工作。

因此,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生的就业形势总体说来相对复杂。本文力图就该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对有意向直接工作的本科学生提出一些建议,以资借鉴。本研究主要从与对外汉语专业直接相关的工作(即直接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为业的工作)和与对外汉语无直接关系的工作(包括下面提到的中小学语文或英语教师)两方面展开。

一、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走向分析

综合起来看,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可供选择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出国任教,如当汉语国际推广志愿者;

(二)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近几年名牌高校的部分毕业生有进入外交部、商务部、文化部等国家部委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三)留在国内各类学校和三资企业从事各种层次类型的汉语教学和培训、担任文秘或其他工作(含涉外工作);

(四)在新闻媒体、出版单位等部门从事新闻采编、翻译、文学创作等工作;

(五)从事语言机构的对外汉语老师(根据对南京语言培训机构的调查,这一类老师的工资不是很高,通常有一个底薪,然后根据授课时数来计算;工作不很稳定,有许多大学生或研究生兼职);

(六)自主创业。一些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在国家对本科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帮扶政策支持下,进行了自主创业。

这五类就业方向大致分成企业(含自主创办的企业)导向型、教育机构导向型和政府部门(含各类事业单位)导向型三大部分。根据调研的结果来看,教育机构导向型的学生成功就业率相对较低。有人指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之所以能顺利成为对外汉语教师的人少之又少,主要是因为:(一)教育机构的有限性;(二)学历要求偏高;(三)信息了解不够全面;(四)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弋丹阳《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就业出路之探索》)。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与对外汉语专业相关的工作及访谈结果分析

北京君诺鼎金公司推出的“密西根州立大学孔子学院赴美汉语教师项目”,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平台。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特别是重点大学的对外汉语本科生,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偏倚的(这里的“偏倚”是相对全社会而言的)。因为优秀的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再加上年龄优势,更有可能在美国从事汉语的中长期教学,因此培训的投入产出比也更为合理。

南京佳音语言机构和世宗国际语言培训都是进行汉语及其他语言教学的机构。其中,南京世宗国际语言培训是南京首家韩国人朱载善(现任韩国顺天乡大学教授)开办的韩语和汉语培训机构,是以韩国语和汉语培训、韩国顺天乡大学留学、网络培训、韩国企业就业培训为主的中国第一个网络培训学院,中国最大的韩语培训学院,以及中国第一个韩国企业培训基地。学院采取小班化授课方式,每班15人以内,并定期举行中韩文化交流会,影视欣赏、中韩服装讲解等等,丰富课余时间,提升语言水平。不仅对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要求较高,而且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从与对外汉语专业相关的公司和语言机构的访谈中可知:无论是出国做志愿者还是进入国内语言培训机构,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不仅要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教学素质,此外若是拥有较佳的英语水平、掌握一些中华传统艺术之类的特长,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国家汉办副主任胡志平先生认为,“汉语热”一方面有助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拓宽就业渠道,但同时,也对对外汉语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进一步指出:能在国内教留学生的教师,很多很难胜任在国外的教学工作。一方面是教学上无法适应,一方面是缺乏生存的能力(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此可知,在本科学习阶段,除了夯实基础知识、技能以外,培养学生生存和交流能力也十分关键。

吕必松先生谈到师资培训时,更是指出了对外汉语学生学习与就业的态度问题。他认为“现在的人才观的唯学历论还是很主流的。对外汉语本科生在学历上的竞争力不强。”吕教授谈到自己毕业后在“”中的经历,说自己在大学四年中学到的东西并不多,但走上工作岗位后,他努力钻研,扎根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本科生学历不高,但是还是可以在工作岗位上慢慢钻研,好好干,等以后大学聘你去当教授!”因此,想要做好对外汉语方面的工作,下定决心,端正态度是必不可少的。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很多大学生囿于急于求成的心理而没能踏踏实实把专业课学习到位。当前想要毕业后直接从事与对外汉语相关工作的学生,专业知识是就业的基础,因此要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另外,应注重培养自己在中华才艺方面的特长,为增加就业机会增添砝码。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是将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保证。开朗的性格、较强的交流与沟通能力以及相关的证书、证明也能为将来就业加分不少。这样才能随时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做好应有的准备。

三、与对外汉语专业没有直接关系的职业及调查结果分析

这一部分占就业比例较大,工作也有很多选择的空间。例如:中小学的语文老师、英语老师,书报杂志编辑、公司文员、高级秘书、外企职员等等。

“摩尔猫猫”是一家以设计优惠券为主要业务的小型企业,该企业负责人之一钟琦先生结合自身经验,认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比较适合秘书、策划类的工作。因为他们在性格天赋方面较理科学生有一定优势,发散思维能力强,在设计、规划等方面应该比较有竞争力。同时,他提出:像对外汉语这种比较有灵活性的专业,不应被专业本身限制。

有一部分学生在小学或初中担任英语或汉语教师。访谈中,许多人赞成若有进中小学教书意向的学生应在本科学习阶段趁早考取教师资格证等相关证书,让自己的软件硬件条件都过硬才能把握住机会。对外汉语专业在本科课程设置中也列有教育学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在这些课程中努力学习教学理论,抓紧培养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把握自己的教学特色,积极参加教学实践活动,这些都与中小学教师师资培养方式有共通之处。

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当今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形势来看,要想在今后的工作中脱颖而出,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首先要取得相关的英语证书(最好是拿到全国英语六级证书)以证明自己的英语水平(虽然当今对外汉语教学法对英语等媒介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所限制,但英语等其他语言作为日常的交际工具和教学的必要补充仍拥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所以凡是能证明自己有过硬的外语水平的证书都将对顺利就业产生有效的推动作用)。其次,要注意培养搜集辨别市场信息的能力,理性看待各种问题。当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的获取在每一个行业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本专业学生有必要培养自己的信息搜集能力,以便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与此同时,信息制度的不成熟导致大量虚假信息的存在,学生有必要具备信息的甄别能力,利用所具备的知识、方法论发现虚假信息,切勿为虚假信息蒙蔽,造成误判。此外,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寻找机会。对于部分有创业倾向且具备响应能力的同学来说,培养敏锐的嗅觉,发现并填补空白领域不失为一条有前途的出路。最后是遵循一句老话:“先就业,再择业。”当前就业形势不允许每个学生都找到最理想的工作,所以先找一份工作,等有了着落以后再继续择业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四、对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就业的一些指导性建议

综合前两部分的访谈结果分析,现对解决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提几点指导性建议。

第一,对学校(学院)对外汉语本科课程设置上的建议。

(一)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校方应开设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课程,帮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变式练习,培养对外汉语的教学能力。

(二)增加艺术类选修课程,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中华文艺特长。如声乐、器乐、国画、书法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为就业提供一份有力支持。

第二,对校方及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一)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在学科定位中体现培养目标的指向性与多元化,对外汉语专业作为应用型文科,应该走一条在人才市场需求中求灵活、求变化的路子。

(二)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

(三)努力为学生寻求实习机会,适时提供就业信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契机。

(四)增加社会实践方法论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塑造自我的能力。

第三,对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职场规划和就业准备的建议。

(一)扩大择业视野,增加选择空间。面对正在形成的事实,该专业学生应扩大择业视野,将目光投向与对外汉语教学有关的其他领域,如前文涉及的信息、权益保障等等领域。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一方面也可促进对外汉语产业链的不断完善。

(二)寻求具有上升空间的岗位,做好长远规划。选择就业进入社会之后,学生不得不面对生存问题。因此,从实际角度考量择业时有必要考虑该职业的长远发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同时思考这一行当是否存在梯度,是否具有足够的上升空间,不能仅从兴趣方面选择。若有意向从事对外汉语行业中某些缺乏上升空间的工作,应理性衡量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在该岗位工作的可能的时间长度。

第四,对立志当对外汉语教师的同学的进一步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客观地分析现实,冷静思考,有明确的就业定位。告诫自己心态要平和稳定,对于实际工作不要过于理想化,而应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个细节,不被舆论所左右。打破地域观念,不要把就业区域局限于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开阔眼界,完善自身,谋求境外发展的机会。国外对汉语教师的需求是非常急迫的,这为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二)努力为自己寻求实习机会,尽早锻炼自己。我们在同机构与公司的访谈中发现,对于应聘者经验的要求都普遍存在。有些机构需要至少一年的经验,而学校组织的实习也可以算进去。因岗位的不同需要经验的年限也不同,例如南京世宗语言培训需要HSK老师具有至少五年以上经验。而一些公司也都不同程度的要求应聘者具有从事此类工作的经验。因此,及早为自己寻找到实习锻炼的机会对就业有很大帮助。

(三)主动汲取他人的经验。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积极观摩对外汉语教学,听他人(志愿者)介绍对外汉语教学经验,主动学习他们的优点。另外,应聘语言机构对外汉语教师时,有时会有一个试讲内容。应聘者可以选择在试讲前试听机构其他现任教师的讲课,吸取经验。

(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坚定意志,不轻易放弃。良好的状态、过硬的心理素质是成功就业的必要条件。

总而言之,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面对对外汉语持续升温的局面,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更应该把握机遇,在这个行业中给自己做好定位。除了汉语教师工作外,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工作被创造出来。如何将自己变成多面手,增强竞争力,更好地体现自身复合型优势,应是每一个同学和整个社会都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妹妹,洪思思,何聪.浅谈对外汉语专业的就业形势[J].理论观察,2007(04).

[2]弋丹阳.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就业出路之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S2.

[3]马洪波;杨冬梅.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探索与实践[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4]方玲波.关于高校美育教育的现实思考[J].前沿,2012(07).

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第5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与社会人文领域相关的全部工作,但是随着市场化竞争的日益激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应用性,而人文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一些实用技能及相应人文知识的人才,集应用性与人文性于一身,秉受人文精神,希望能够基于精神层面来对世界和社会予以改造,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服务。本文就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

2、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从目前来看,各个行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增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已经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基于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来形成具有特色的培养模式。与此同时,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还应该具有熟练运用现代媒体的能力,以及过硬的听说读写能力,融合多种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3、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措施

3.1合理设置人文应用型课程体系

基于市场经济的要求,应该要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建立起灵活多样、厚基础、因材施教、多方向的培养模式,实行“基础课程+提升课程+应用行文课程”三结合。

(1)基础课程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育科研和语言教学的能力,可开设演讲与口才、现代职业礼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教学艺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研究方法、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语文课件制作、教师发展研究等多门课程。

(2)提升课程提升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升造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科研能力,提升专业理论,可开设外国文学专题、杂文创作艺术论、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唐诗宋词、音韵学、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修辞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文字学、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文献学、影视艺术欣赏、汉语语法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明清小说研究、逻辑学等多门课程。

(3)应用行文课程应用行文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的工作能力,可开设办公室礼仪、档案管理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应用写作、人力资源管理、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秘书学、广告学、行政法学、公共关系学、编辑与采访等多门课程。

3.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务必要坚持立足地方、面向基层,积极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社会、市场及行业发展需求突出培养特色,深化学分制改革,完善选课制、弹性学制,研制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校地合作、校企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全面联系与深度合作,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3.3广建基地,深挖功能

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拓展专业实习和就业渠道,进一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人文应用性,各高校应该应该要多与企业、地方合作建立起一批学生容纳能力强、专业对口性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基地,倡导和鼓励大学生将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避免为实习而实习,强调实习是就业的敲门砖,与此同时,还可以邀请实习基地领导来学校作就业指导讲座。一方面加大与实习单位产学研的合作,另一方面帮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感受就业氛围,调适就业心态,树立正确就业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