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力市场运行机制

电力市场运行机制

电力市场运行机制

电力市场运行机制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 区域性电力市场;省间壁垒;输电阻塞;系统可靠性

[论文摘 要] 在电力市场的发展中,区域性电力市场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它对我国的电力市场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 的价值。本文具体讨论了我国建立区域电力市场的基础,分析了区域性电力市场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存在省 间壁垒、系统可靠性、输电阻塞等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区域电力市场的相关机制。

一、引言

我国电力市场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市场模式,一种是完全以省级电力网为基础的省级电力市场模式;一种是以区域性电力系统为基础的区域电力市场模式。如果采用纯粹的省级电力市场模式,它实际上会与现有的区域性电力系统模式产生严重的矛盾,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它只能与独立的省级电力系统相适应。但是,从电力系统的运行技术方面来看,区域性电力系统具有独立的省级电力系统所无法比拟的许多技术优势,它是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纯粹的省级电力市场模式在我国现有的情况下是不太行得通的。因此,区域电力市场模式应该是在我国电力系统现有情况下较好的选择。

二、我国建立区域电力市场的基础

1.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的不对称结构是建立区域电力市场的自然基础

我国发电资源与市场需求分布不平衡决定了推进全国性的资源优化配置是我国电力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区域电力市场是实现全国资源优化配置的第一步。

2.区域电网结构的发展为区域电力市场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

目前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南方电网基本上已经形成以500kV电压等级为骨干的省间互联网框架;西北电网建成了覆盖陕甘宁青四省区的330kV主网架。区域电网的形成已经为实现区域内资源互补奠定了物质基础,建立区域电力市场能够进一步发挥区域电网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

3.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为建立区域电力市场提供了体制基础

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文件中指出:我国电力工业垄断经营的体制性缺陷日益明显,省际间壁垒阻碍了跨省电力市场的形成和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现行管理方式不适应发展要求。同时改革方案中确定了厂网分开、建立国家和区域电网公司、建立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并向区域电力调度交易中心派驻分支机构。这些为建立区域电力市场提供了体制基础。

三、区域电力市场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

1.从如何打破省间壁垒看在区域性电力市场下的体制改革

电力交易障碍。我国地域广阔,资源分布不平衡,在省网电力市场的条件下,各省间的发电、输电成本不全相同,甚至相差很远。有些省区水电资源极其丰富,但由于或多或少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和一些现实问题(如二滩电站并网发电后,原来小火电厂及煤矿职工的去留问题),使在一些情况下,明知经济效益很差,仍是保证本省的电厂多发电,而相邻省的富余廉价水电反而卖不出去,以致白白丢弃。所谓省间壁垒,就是指省与省之间由于体制上或是其它方面的原因所引起的电力交易障碍。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省间的经济利益分配问题。互联电网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这种情况显然跟建立电力市场的初衷相违背。因此,建立区域性电力市场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打破省间壁垒,形成在区域性的范围内电力交易自由公开进行。要打破省间壁垒,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考虑:

(1)加强管制,制订电力行业的行政命令机制或法规

根据我国实际,电力市场的省间壁垒问题主要是体制上的原因,因此电力市场的管制机构要相对独立,并与省政府之间没有经济纠葛,作为一种非盈利性的组织来协调各方的关系,其管制费应来自征收经营许可证。

(2)对省调及网调的职能进行合理分工

区域性联网后,调度要充分体现“网调为主,统一调度”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调度,以经济性原则为指导。省间壁垒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就是联网产生的效益在各省分配不均所引起的。因此,作为与电厂效益直接相关的电力调度,一定要注意效益分配的问题。在区域性联网后,网调的职责有较大变化,应该说比原先有了很大的加强,任务更重,责任更大。

(3)经济手段进行补偿

区域性联网,在区域性的范围内建立电力市场,这不仅是一个电力行业的重大举措,而且也会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势必会牵涉到社会的其它方面,其它行业,我们要建立区域性电力市场,固然是从国家的利益出发,从电力行业的发展出发,但我们也不能因为其确实有益而损害其它行业和集团的利益。因此,对其中牵涉到的经济利益问题,我们必须要做出合理的补偿。

2.区域性联网在技术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系统可靠性问题

在竞争的电力市场中,投资商是否出资兴建电力设施,取决于项目的回报,而不是预期的备用率。因此,与发电系统有关的可靠性是由电能价格维持的;在电力市场的环境下,特别是如果在区域性的基础上建立电力市场,显然对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考验。在区域性的环境下,电力交易更加复杂多变,电力调度既要保证公平竞争,又要保证安全运行,是不容易做到的。笔者认为有必要全面审定并研究和制订新的安全运行导则,并开发新的为运行服务的软件。电力市场的辅助服务是一个重要特征,区域性电力市场又给予它新的内容,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可靠和安全。

在电力市场条件下,用户可任意选择供电者以双边交易的形式确定发用电的模式,因此系统的潮流很难预测。从而,像输电阻塞,电压崩溃及不稳定等新问题就可能出现。同时,为了维持系统安全运行,调度员必须要安排足够的辅助服务如运行备用,无功支持及负荷调节等,这种情况和垄断时就大不一样了。

笔者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区域性电力市场条件下,输电阻塞问题将更加严重

双边交易的模式虽能体现市场自由竞争的效益,但会给全网的统一调度带来困难,使电力网络一些部分可能趋于功率极限。缓解阻塞是保证电力市场环境下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应从缓解手段,预防策略及分析方法上进行研究。

(2)开发新的运行服务软件

这些软件的主要任务应包括维持系统稳定运行,稳定校验,规划,安排辅助服务,确定辅助服务要求及定价,是否接受电能交易合同,确定开机的最低要求,进行阻塞调度,确定阻塞电价,及对发电机组的过负荷调整。

(3)重视辅助服务

辅助服务是电力系统必须具备的一种满足供电质量和电力系统安全水平的机制。辅助服务与发电,输电,配电的各个环节紧密相关,而且为达到一种期望的运行状态,系统调度员需要采购并协调各种辅助服务,这就增加了电网运行和控制的复杂性,使电网功角不稳定,电压不稳定,过负荷和电力系统崩溃等。对区域性电力系统而言,辅助服务还包括以下几种:大面积停电启动,损耗补偿,动态调度,备用支持,负荷跟踪等。

(4)加强商业可靠性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区域性联网”已势在必行。机组竞价上网的电价与其自身的可靠性水平有密切联系,这里所说的可靠性包括了技术可靠性和商业可靠性两个方面。建议,我国应着手进行商业可靠性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便使我国的可靠性能够紧密地与中国的电力市场结合起来,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转贴于

3.输电阻塞问题

建立区域性电力市场,其首先面临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即是输电阻塞问题。在电力市场的条件下,输电网络完全开放,由于电力传输的约束和限制(如输电的不确定性和不可任意性),加上竞价上网,电力自由交易的竞争性,当输电网络容量不足时,就会时常出现输电阻塞问题。为了输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输电网运营商不得不对电力传输加以限制和约束。这就一方面使区域性范围内的省间的发电商不能进入本省的电力市场,降低了联网效益。另一方面,本省的发电商也减少了竞争对手,为其利用市场力哄抬电价创造了条件。这两方面都使电力市场竞争机制削弱了,不仅使发电商和用户得不到好处,而且电网的运行商也失去了创造利润的机会。然而,随着电力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电市场和输电市场要求进一步开放,输电的自由性必然会引起输电阻塞。输电阻塞对电力传输调度和电价界定都有重要影响。笔者认为在区域性电力市场条件下的电力传输调度,要遵循两点:首先,要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对输电线路制定出极限容量,使输电网络在总成交量最大的情况下运行。其次,按照容量以竞价从低到高排列,低电价优先上网发电。在一定的电力交易量下,电价最低的先上网,依次类推,直到容量平衡为止。由此体现竞争下的公平。

四、建立和完善区域电力市场的相关机制

1.电力供应安全保障机制

系统的供电能力能够满足负荷需求发展的需要,是建立电力市场的前提条件。从目前国际经验看,存在几种保障机制:①完全依靠市场价格尤其是现货市场的价格来引导长期投资;②采用集中计划备用方法,并确定市场成员应分摊的备用容量需求,建立容量市场,允许市场成员进行容量交易;③采用直接支付容量费机制来吸引投资。

2.建立备用容量共享机制

为了保证系统运行及长期供电的安全性,发挥区域电网的作用,在建立区域电力市场时应该引入备用容量共享机制,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备用的确定、分摊办法及相应的处罚原则。统一考虑区域电网备用,分规划阶段和运行阶段规定备用确定方法和分摊原则,按统一规则在各省电网公司之间分摊。各省电网公司必须满足备用要求,没有履行备用义务的公司将受到惩罚。②省间备用支援和付费原则:主要是运行过程中事故支援原则及付费问题。③备用容量市场:备用容量市场为各省电网公司提供买卖备用容量的交易机制。

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还不完善,电力市场的建立更是一个初步尝试的过程,因此还无法全依靠第一种机制来提供引导长期投资的信号,可能考虑第2、3种机制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备用共享和规划协调机制。

3.建立电力电量平衡机制

电力市场与其他商品市场不同之一是必须存在一个负责系统实时电力电量平衡的机构,该机构需要建立一定的机制对市场参与者进行规范,寻找解决实时电力电量平衡的措施,例如通过建立竞争的平衡市场,或与市场参与者事先签定辅助合同等,并采取措施将保证系统平衡发生的费用分摊给各市场成员。

4.建立市场价格和用户销售价格的有机联系

建立竞争性电力市场的目的之一是提高电力工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使用户从市场中收益。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从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单一购电机构模式开始,这种模式的弱点是用户和市场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关系,需要建立合理的联动机制使销售价格能够反映市场价格的变化,以弥补市场手段的不足。同时为了保护用户利益,可以采用市场最高限价的办法,以避免发电公司在市场资源稀缺时获取高额利润,损害用户利益。

五、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论证了我国具有建立区域性电力市场的良好基础,区域性电力市场在中国应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对于区域性电力市场管理中的关键问题——省间壁垒问题,通过采取制订电力行业的行政命令机制或法规、对省调及网调的职能进行合理分工、采取经济手段进行补偿等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该难题,从而打破省间壁垒。

对于区域性电力市场中的阻塞问题的技术难题,在区域性电力市场情况下主要是要提高电力传输调度。首先应对输电线路制定出极限容量,确保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其次,按照容量以竞价从低到高排列,低电价优先上网发电。

对于区域性电力市场,建立和完善区域电力市场的相关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其中重点要建立:电力供应安全保障机制、备用容量共享机制、电力电量平衡机制等多种机制,另外还要建立市场价格和用户销售价格的有机联系。

参考文献:

[1]Competition and Choice in Electricity,world bank, 1996.1 “arket-Based operation of Restructured Power Sys-tems”, Pro.Yong-huasong,2001/10.

[2] 傅书?,白晓民,张扬,朱泽. 区域电力市场模式及运营方式[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9).

[3]傅书逖. 国外电力市场的研究与浅析[J].电网技术,1998,(12).

[4]宋永华,孙锦鑫.英国电力市场面临新的改革——现行模式比较及其问题[J].电网技术,1999,(7).

电力市场运行机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力市场 电力市场风险 风险管理

一、引言

电力市场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002年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电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电力市场改革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市场机制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提高电力市场的运行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但同时电力市场亦面临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了电价波动频繁,使得市场成员面临巨大的收益损失风险,甚至会威胁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由于电力工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而电力市场化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机制转变,它不仅可以提高整个电力行业的运行效率和改善服务质量,同时也加剧了电力系统的运营风险。因此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在电力市场化运作的同时,建立有效的风险规避机制已成为当前电力市场化改革中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二、电力市场风险的特点

与一般的商品市场相比,电力市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电能本身的供应、交易和使用都要依赖于由发电设施、传输网络、用电设备组成的电力系统才能实现。也即电能的交易环节需要一个庞大的技术支持系统,也是电力市场交易难以实现的客观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电力系统的运行是基于供需双方互动相关的运行状态,其决定了在电力市场中,必须有独立于交易双方之外的中介系统调度机构协调,才能保证电力系统的持续安全运行。电力市场的特殊性使得电力市场参与者不仅面临因市场竞争带来的价格波动风险,而且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在市场环境中,电力企业承受着电力系统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金融风险双重压力。这些风险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使电力市场中的风险预测和控制变得十分复杂。正是如此,电力市场中的风险不仅具有风险的一般特征,而且由于电力商品的特殊性,电力市场风险又具有许多独特之处。具体说来,它具有如下特点。

1、客观性和必然性

电力市场风险的客观性是指电能供需矛盾的改变、电价行情的涨跌、参与者的倒闭与破产等事件的发生,这些因素是不受市场参与者的意识的支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分析考察电价的变动轨迹及有关参与者的经营管理状况,就必然会得出上述的结论,这就是电力市场的必然性。比如说我国20个世纪80年代出现的“电能的供不应求”,这一事件的发生并不是人为的,而是由于电力市场的一定原因客观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国家发电能力的不足引起,也可能是市场需求的繁荣引起的。市场需求的繁荣必将引起电能需求的增加,从而电能的供不应求又是必然的。

2、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虽然电力市场风险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但是人们并不能准确的判断风险船舷的时间、地点和危害程度。因为电力市场风险的产生是一种偶然的、不确定的组合结果,即风险引起的损失后果大多时候都是以偶然和不确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电力市场的风险具有发生和不发生两种可能的情况,在一定条件下,利用一定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可以发现某一类风险存在或发生的可能性具有相对有规律的变化趋势,这就为预测电力市场中的风险提供了可能。

3、可变性

电力市场风险的可变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某些风险可控制。随着统计技术的发展,人们识别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和风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某些市场风险不存在或者可以被人们识别和监控。另一方面,新风险的产生。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其在电力市场系统中的应用,其给电力市场带来了繁荣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损失机会。比如在电力市场中建立的现代化通讯系统,其可以提高信息的传播速率和效率,但也可能使得电力市场系统突然停止运行或者突然失灵等新的风险。此外,电力市场风险也具有动态性和投机性。因为电力市场中的风险仅限于电力工业中的市场化领域,而且部分风险具有双重性,其既可能为参与者带来取得收益的机会,也可能带来遭受损失的危险,因此具有动态性和投机性。电力市场中的风险影响范围广泛,造成潜在的金额损失十分巨大。

三、我国电力市场的风险识别

本文从电力市场的特性出发,对我国电力市场的风险进行识别,认为当前我国电力市场的风险构成如图1所示。

1、缺电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增长,用电需求不断增加,如果没有充足的系统备用容量,则很容易出现缺电风险。2004年以来,我国电力市场一直面临缺电的风险。导致缺电风险的主要原因是日益提高的社会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对电力的广泛需求。

具体说来,引起缺电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我国用电负荷的迅速增长。二是缺电责任主体不明确。我国在电力市场改革前实行的集资办电,各省电力供需自我平衡的体制,省政府和发、输、配电一体的省电力局都承担解决缺电的责任。但是电力市场化改革运行以后,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的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即利用市场来调节电力供需平衡。但是市场机制具有滞后性的特点,而电厂投资周期又很长,等到市场发出缺电信号,再建电厂已经来不及了。我国近两年来出现的局部地区电力不足和局部地区电力过剩的现象即证明了这一点。三是电力投资来源缩减。改革实行竞价上网后,发电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由于电厂的沉淀成本巨大,不确定因素很多,这会使得国内民营投资者和国外投资者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缩小了电力的投资来源。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电力投资主要依赖于国有投资者,但国有发电企业对投资风险不太敏感,很难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而且它们一般资产规模较大,技术实力较强,使得其他投资者更加望而却步。

2、发电企业市场力风险

市场力是指改变市场价格使之偏离市场充分竞争情况下所具有的价格水平的能力。也即市场参与者所具有的操纵市场、特别是价格的能力,市场力的出现会导致资源配置失效。在电力行业中,市场力是某些发电企业通过改变市场价格水平使之偏离竞争价格水平而获利的能力。具有市场力的发电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行使市场力并获得超额利润:一是抬高其电价使之高出边际成本,二是限制其发电产量。发电企业的市场力影响如下:第一,发电企业行使市场力提高了电力市场的电价,损害了用户的利益,同时所有的发电企业都得到了额外的利润;第二,发电企业行使市场力导致市场的经济效率降低。电力市场的电价提高以后,使得用户减少了他们的用电需求;第三,发电企业通过有意限制自己发电出力的方式来提高电力市场的价格。电力市场的价格提高以后,就会吸引投资者新增装机容量投资,导致电力市场的电价下降,但是增加了电力投资的不稳定性,而且过量的装机容量成本的回收要由用户承担。对我国目前的电力市场来说,由于存在网络约束、市场准入壁垒等问题,我国的电力市场主要是在一定区域内分别进行(通常以省为单位),市场的主体数量较少。我国电力市场集中程度较高,则很容易出现市场力。

3、电力定价风险

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改革将“降低电价”作为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一重要目标。但是引入市场机制后,电价要反映成本和投资回报率,某段时期内许会出现电价上升现象。除了缺电和市场力的作用会导致电价上升以外,电力定价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电力供给和电力需求。电力供给是在特定条件下,电力供应方愿意并提供给市场的电力数量。电力需求是在特定的价格条件下,电力消费者愿意并有能力从市场购买到的电力数量。电力的定价主要取决于电力供给与电力需求之间的匹配关系。当供大于求的时候,电价就逐渐降低,一旦供小于求,电价就会上升。

4、电网安全运行风险

电网营运企业的安全运行风险是指由于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行、控制管理和安全性管理等方面所涉及到有关安全运行的风险,它主要包括电网的调度运行和安全控制、电网规划、厂网协调等方面的风险。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的厂网分开后,电网调度和控制必须实行分散决策、协调运行,这一变化对传统的控制策略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市场化经营模式使得全国电网的联网调度更加重要,电力系统的运行将更为复杂,给电网的调度运行和安全控制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在电网规划和厂网协调方面,我国电力市场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一方面,厂网分开的改革使得我国电网规划问题更加复杂化,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难以真正实现,而区域性电网规划与全国电网的联网工程又存在一些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厂网分开使得发电和电网成为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两者协调运行的难度逐渐加大,因此存在着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的隐患。

四、我国电力市场的风险管理对策

电力市场机制的引入,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竞争,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目前,我国电力市场参与者正在积极地创造条件,以适应新的形势。但市场化的电力系统中充满了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导致了风险的出现,而这些风险的集中体现就是电价的频繁波动。因此,在电力工业市场化的同时,必须关注市场中的风险因素,并加以识别,从而便于防范风险,建立一个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为此,本文提出了我国电力市场的风险管理对策。

1、加强区域电网建设,发挥联网效益

由于我国各省、市的能源结构、资源状况不同,电源分布也不平衡,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仍然存在着“省级壁垒”问题。为了在更大范围内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应该加强电网建设,建立更大的区域电力市场,减少直至消除省级壁垒。通过电网建设可以加强电力的传输能力,优化潮流,降低线路阻塞的概率。在区域电力市场中,可以利用各子网瞬时的负荷波动和电源故障的不同步来缓解局部负荷备用不足的压力,增强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强大的电网结构和良好的联网效益,会使发电企业失去行使市场力的机会,极大的减少发电企业的市场力风险。同时,在电网调度运行和安全控制方面,首先要完善电力市场的法律,明确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为电力的安全生产提供法律保证;其次,应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引进新技术和人才等措施,加强电网运行管理新技术、新系统的研究开发和试运行工作;再次,应该对电力电量计划和交易的安全进行校核和实时调度,严格控制重要断面和联络线潮流,减少电力波动,同时避免电网及其设备的超稳定极限或允许容量运行。

此外,在电网规划方面,应坚持电网和电源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的原则,适度超前建设电网。尽管我国发电、输电、电等业务由拥有各自利益主体的不同企业负责,但其最终的目标对象都是电力用户,因此应对电力系统进行科学规划。只有通过统一规划,才能优化电源布局和电网结构,输电网与电网协调发展,二次系统与一次系统同步发展、协调作,并保证区域性网络与全国性网络的协调与沟通,最终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

2、科学合理的进行电力定价,加强市场监管

我国电力行业目前将竞争性的电力库市场作为电力市场的运行模式,但是对电力库市场的缺点及如何防范电力市场上的电价波动风险和电力短缺风险却重视不够。许多学者提出了使用金融衍生工具(如远期、期货)来解决电力库市场上的电价波动风险。但是由于电力几乎无法贮存及电力输送受电网输电能力的限制,使电力期货交易存在着交割上的困难。本文认为我过可以通过发电商和供电商之间事先签订的合同来确定电价。其优势在于发电企业由于事先已经出售了大部分产品,这就降低了它们操纵现货市场电价的积极性。

另外,本文认为基于绩效的价格监管模式(Performance based Regulation,PBR),亦可以用于电力定价的监管。PBR价格监管模式首先通过设立价格上限的形式,阻止电网公司利用其对电网的垄断,抬高价格,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并促使电网公司在经营中使用先进的技术,降低成本;其次,制订相应的规则和绩效目标,并给予外在的金融激励,激发电网公司在竞争的电力市场中为输电用户提供更多的效益,达到预定的绩效目标。基于绩效的价格限额管制是一种新的监管工具,它是在考虑了物价指数的前提下,对输配电价格实行最高限价,而且此最高限价将定期进行调整(通常是逐步下调的)。监管机构提前制定下一阶段的最高限价,要求电网公司在所要求的时间内,其输配电价格必须低于最高限价。

3、在提高市场效率与防范市场风险之间寻求平衡

由于电力无法以较低的成本储存,电力系统必须时刻保持供求平衡,这就要求发电、输电、配电和供电各环节之间保持较高的协调水平,这也是大多数国家电力行业在电力改革前都采用垂直一体化产业组织方式的原因。在市场化的电力市场中,发电、输电、配电和供电环节互相分离,用市场交易取代了原先的垂直一体化企业组织对电力供应各个环节的协调。由于市场的协调效率明显低于企业内部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协调的效率,因此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肯定会造成协调效率的损失。这就要求改革后市场竞争的收益要大于协调效率损失,否则将得不偿失。即电力市场需要在提高市场效率与防范市场风险之间寻求平衡。另外,还应限制发电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一般国家都会限制发电公司的市场占有额。如在美国,联邦能量调节委员会要求每个发电公司的市场占有份额小于20%。我国也曾于2002年公布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中也要求,重组后的发电公司所占市场份额不得大于20%。同时,市场规则中应该通过具体措施消除市场准入壁垒,积极吸引投资,鼓励兴建新的高效发电厂,从而增加发电市场的竞争力度。

4、提供充足有效的电力供给

提供充足而有效的电力供给是降低缺电、电价过高、投资不确定性等风险的一个重要对策,它可以通过引进多种能源供应方式及多家能源供应投资者等途径来实现。首先,为了保证电力供给充足、形成多元化发电企业充分竞争的格局。我国电力市场要打破现存的发电市场进入壁垒,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发电行业,尽快形成较充裕的电力供给能力,为形成高效率的发电侧市场与降低发电市场风险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目前的电力市场改革已经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其次,要高度重视电力市场开发后的能源产业协调发展,适时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最终提供充足有效的电力供给。

另外,针对我国存在的局部地区电力过剩,同时另外一些地区电力不足的“缺电风险”问题,我国应建立紧急调度机制。即当局部地区缺电时,如果监管机构认定某发电公司为了局部地区利益而故意不发电或者少发电,或者出于保障系统供需平衡安全的需要,他们有权力直接调度发电公司的某些机组。在调度前,通过评估当前的市场电价水平,系统运行机构给予这些发电公司一定的经济补偿。当缺电风险消除或者系统备用容量恢复到安全位置时,调度的权力也随之消除。

五、结束语

我国的电力工业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市场化进程伴随着体制转轨、机制转换和结构调整而不断深化。20多年的电力市场化改革,特别是我国电力市场近5年的改革经验表明,识别我国电力市场存在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是保证市场有效运作和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赵金峰:电网公司风险管理与电力市场化改革[J].现代电力,2004(3).

[2] 刘云凡:浅谈我国未来电力市场中的经济风险――市场力风险及其防范问题[J].北方经济,2007(11).

[3] 张桂春:电力体制改革中电网企业的风险分析与应对[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5).

[4] 牛文琪:电力市场条件下电网企业竞争环境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24).

[5] 赵建国、李文溥:电力行业管制改革与市场风险防范[J].经济学家,2004(1).

电力市场运行机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力市场;调度;调度运行;电网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加快了电力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电力企业的经济的长远发展,转变电力行业的市场经济体质的转变。经济发展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转变了传统电力行业经营模式,将计算机、通信、自动化控制、电子计量等高科技应用到电力行业结构的重组,构建全新的市场经营模式,保证商品在进入市场以后,推动电力市场的长远发展。

1 对电网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

1.1 基于技术的角度

从技术的角度看,基于垂直一体化的背景下,整体的机组策划是通过全部网络计划出来的,调度对机组的改变具有稳定性的要求。当建立了电力市场以后,由市场决定机组的开始与停止,将传统电网的安全保障措施转变为电网稳定的条件。同时,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电网的整体安全与稳定性是由统一的组织来实施与完成的,随着厂网的分离制,由市场统一规则,组织实施电网的安全与稳定性,并进行一些辅的服务项目。

1.2 基于组织管理方面

从组织管理体系上看,随着机构重组的发展,安全责任制也发生了变化。基于垂直一体化机制改革下,企业内部的电网与电网的统一协调、利益调整等都得到了进步。改革以后,突显出电厂的安全责任制度的地位,将电监会的主要工作重点放在了全国的电力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负责的是综合性的监督与管理,将电力安全问题设置为电力的核心,所以,必须有全面化,科学的管理模式,将电力企业的责、权、利进行统一的管理,保证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1.3 基于实际的情况下

通过实际的生产运行情况看,电力生产属于是瞬间行的供应与输出,因此,需要各个环节的紧密联系、协调配合,当其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的时候,都会影响到整体的运行效果,造成严重的后果。将电厂和电网分开运行后,影响了两者之前的利益关系,电力方面的安全问题由市场上的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等因素决定,要电力系统建立健全完善的大格局,增加协调工作能力,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建立共赢的局面,达到安全性的目的。

打破了传统的垂直一体化管理体系以后,受到了市场各种利益关系的影响,加大了协调问题的难度,加之现有的电力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制约,将一些内部矛盾激化到电力运营方面与协调发展中,进而制约了电力协调的安全性。基于新形势下,传统的电网调度机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电网的调度建立在满足电网安全上,联系到调度的合理性,确保每个方面的经济平等化,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与经济发展的策略,建立同步的安全体系与市场经济体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将调度的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给安全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因为电力供求的形势很紧迫,电网的网架很薄弱,系统的备用部分不充足,设备检修落实慢,交易数量的不断增加,电量的组合与用量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等原因,使得输出电路的线路很不乐观,使电力运行失去安全保障。

2 对电网安全产生的影响

2.1 降低了电网安全的要求

在进行电网运行设计的过程中,不得不利用廉价的发电资源,这会对预留安全裕度有一定的影响。同时,面对大众要求降低使用电量价格的呼声,使得对电网进行规划的时候,投资人有可能选择降低电网的安全性,对电网的发展很不利。

2.2 影响了电网的市场报价

根据电网制定的相关条件,使电网将面临无法预想的运行模式。基于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的取向与市场需求的报价有直接的关系,使得电网报价更加的随机化与投机性,对电网的运行方式有很大的影响作用,通过市场发展来制约电网的运行,使得电网一时很难接受,导致了现有电网的安全盲区。

2.3 人为因素

市场的管理人员动用了市场的竞争力,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市场的供求进行控制,使市场的价格得到变动,人为性的输出电阻,降低了电网的安全裕度。

3 安全措施

3.1 坚持依法统一调度,分级管理

统一进行调度是电网的特点,保证产品的生产、销售、供应同事在瞬间完成,统一调度与分级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两者从客观的角度对电力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对电网实施统一调度,分级管理,可以有效的组织、指挥、指导、协调电网的运行与安全性、稳定性,从而更好的实现了市场经济利益。

3.2 保证电网调度协调的稳定性

严格按照电网调度管理与相关的法律、法规执行,对电力企业的管理进行加强,严于律已,如果发现有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及时严格的处理与解决。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干涉电网调度工作。

3.3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安全是最重要的,要做好预防工作,以保证电力行业的发展,经常开展一些与调度有关的活动。根据《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认真安排合理的运行模式,同时落实安全隐患。电网的稳定以及反事故措施,必须要有规划和权威性,要求各部门对落实电网反事故措施上尽职尽责,按时完成好各自的工作。

3.4 联合反事故演习

针对稳定问题突出的地方和重要供电区要做好准备工作,本着配合发电厂的方案为核心。

3.5 加强监督管理

对继电保护技术进行监督和运行维护,对定值管理和运行管理进行加强,从而提高继电保护的正确动作率。尤其是二次系统的安全问题,这个必须得到重视,为建立健全电网调度做出相应措施,使调度工作正常运行。

3.6 加强协调关系

关注电网调度与电厂之间的运行协调关系,加强对电厂接入电网的安全措施,电网调度和电厂需要一起承担电网安全责任。

3.7 坚持开拓创新

调度系统不仅是技术密集的部门,也是人才聚集的部门,必须有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在部门管理、运作上进行合理的创新,有利于电网更好的发展,能够达到电力工业的基本要求,为推进全国联网和建立电力市场事业作出贡献。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发展,新形势、新环境、新体制、新要求的不断变化,对电力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电力市场既赋予了电网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重要的指标新涵义,又对电网提出了新的要求,制约了电网调度的新发展与变化。电网调度只有加强管理工作,合理的处理好各环节的关系,采取积极的解决措施,保证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才能满足电力市场快速的发展和社会的共同进步。根据电力生产规律与市场竞争力,创建现代化的、一流的电网调度指挥中心,保证电网调度的安全、稳定、优质的运行,实现经济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邰先毅.对电力系统电网调度运行管理的分析[J].通讯世界,

2013,12(2):2235-2237.

电力市场运行机制范文第4篇

一、迈克尔·波特的五种力量竞争模型简介

附图

资料来源: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 华夏出版社 1997年

企业是在一定行业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业环境的特点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分析认为,影响企业竞争结构及其强度的五种因素(力量)可分为: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潜在竞争者进入、替代产品的开发、供应商的议价力量、购买者议价力量共五种影响行业竞争力量。

作为一个开放的市场而言,企业面对的市场是一个竞争的市场,从事相同产品或服务经营的企业不止一家,因此多家企业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争夺客户,从而形成企业间的竞争。就电影市场而言,随着院线制的形成,电影企业间的竞争将从原来基本没有,变得越来越强烈。

由于一种产品或服务开发的成功,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市场的价值得到巨大的发现,会引起许多其他投资者的加入。这些新加入者既可以给该行业注入活力,促进市场竞争,也会给原来的企业带来压力,威胁他们原有的市场地位。由于进入门槛的降低,政策的进一步透明,电影市场的投资价值日渐显现,高达20%以上的投资回报率使电影市场成为投资资本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将是院线制发展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

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或功能相似,能够满足消费者相似的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相互替代,因此提供这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之间就会成为相互的替代竞争者。作为提供精神文化消费产品的电影企业,其替代的竞争者有很多,比如电视传播企业、音像制品行业、互联网、酒吧舞厅等各种大众娱乐场所,这些替代者均构成了对电影行业的竞争。

企业的经营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提供生产要素的供应商会在两个方面制约企业的经营。一是供应商能否按时按量地提供企业所需的生产要素;其次提供的生产要素成本会影响该企业的利润水平。所以供应商提供生产要素的能力、价格谈判能力的大小以及企业寻找其他供货渠道的可能性,是企业在市场环境中需要考虑的竞争力量。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的供应商是上一级发行商或制片厂,他们的竞争能力在相当程度上会制约发行放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用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用户的多少、用户的实际购买能力将决定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小以及企业的获利能力,同时用户的讨价还价能力将会引起同行之间的价格竞争。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的用户可以是下一级的发行商,也可以是电影院,他们的竞争实力会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和调整,随着院线制的发展,作为用户的电影院在院线中的作用将更为显著。

二、传统发行放映机制下的市场运作模型及五种力量的竞争分析(以一个省的电影发行放映业务的基本流程为例)

1.传统机制下的电影市场五种力量竞争模型

附图

(注:从1993年起国产影片可以直接向市县电影公司发行)

2.传统发行放映体制下的市场竞争分析

上图概括了一个省级电影市场在传统的发行放映体制下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所处的竞争环境。从图中可以看出,不论是省级电影公司,还是市级电影公司,均面临着波特理论的多种力量竞争。结合当前院线制改革的实际,重点分析传统发行放映机制下各级电影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状况。

(1)地区市场的高度垄断抑制了行业之间的竞争

传统的发行放映机制下在一个地区只存在一个电影公司,形成了地区市场的高度垄断,所以基本上不存在同行业之间的竞争。高度垄断的行业管理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相互竞争的压力,必然造成企业缺乏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各级电影公司安于现状,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要。这种垄断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构成了对电影市场整体利益、特别是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

(2)潜在竞争者的竞争能力难以体现

由于高度的行业垄断造成潜在的竞争者难以进入地区电影市场,这使市场中的既得利益者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虽然从1993年起发行放映机制的改革试图突破垄断,但限于行业内部的重组,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3)替代产品的渗透能力较强

从行业竞争模型可以看出,替代产品的市场竞争战略是全方位的,对各级电影公司以及电影院都产生了影响,对比这几年电视、互联网等娱乐资讯形式的发展以及电影票房的逐年滑坡,可以证明这一点。由于发行放映的各级企业承担的功能均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产业化的集团对抗能力,造成替代产品的渗透能力较强,在文化娱乐市场中争得了相当多的一批顾客。

(4)电影院的竞争地位较低

从竞争模型中可以看出下一级发行放映商选择的市场供货渠道单一,电影院没有选择发行商和影片的余地,造成购买者特别是影院的讨价还价能力很弱,自身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5)供应商的谈判能力不强

在一个发行垄断的地区市场,影片供应商面对的是单一的发行商,虽然1993年之后国产影片的发行可以跨过省级公司直接向市级发行公司发行,但只是打破了省级公司对全省的垄断,在市级电影市场,影片供应商仍然没有选择的余地;尽管具有较好市场预期的影片因比较稀缺,有利于提升这类供应商的市场地位,但总体而言影片供应商在市场运作中讨价还价的谈判能力还是比较低的。

综上所述,在传统电影发行放映的运行机制下,市场的竞争态势表现为地区发行放映公司处于非常有利的竞争地位,其他三种竞争者的竞争能力较弱,因此地区发行商能够基本控制当地市场,形成行业垄断局面;但就整个电影市场而言,抵御替代品的能力是不强的。

三、院线公司的市场运作模型及五种力量的竞争分析

1.院线公司运作机制下的电影市场五种力量竞争模型

附图

2.以院线公司为运作机制的电影市场竞争分析

院线公司是对电影发行放映经营者的重新组合,简化了中间发行渠道,逐步形成发行放映一体化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实体。这种机制的改变,必然使得原来处于垄断地位的地区发行商的竞争地位发生变化,而且与其他竞争力量的实力对比也发生了改变。

(1)在一个地区市场中形成了同行业间的竞争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一个地区出现两家以上从事电影发行放映业务的企业,形成了竞争的局面,由此大大削弱了发行商独家垄断而形成的非常有利的竞争地位。这种竞争对于打破市场垄断,增强市场活力是非常有利的,因为生存的压力迫使院线公司不能走老路,必须更新经营理念,提升营销手段,注重规模和效益的关系,不断改善服务质量,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院线制形成的初期,由于市场规划还没有系统地建立,各院线公司应注意避免早期市场的恶性竞争,保证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

(2)潜在竞争者的进入门槛明显降低

由于地区市场中竞争机制的引入,降低了其他投资者进入电影市场的门槛。为保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求市场信息是共享的,游戏规则必须共同遵守,这客观上削弱了原有企业的在位优势,降低了潜在竞争者的进入风险;同时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形成规模经济,现有企业会通过资本运作、共享市场份额的方式主动寻求合作伙伴,这也是潜在竞争者“借船出海”的一种途径。

(3)替代产品的竞争能力相对减弱

电影与其他娱乐形式的相互替代竞争,在任何运行机制下都存在。成功的院线运行效率高,针对性强,能够牢牢锁住某个细分市场以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因此有较强的抵御替代产品的能力,所以院线制建立后,替代产品在某些细分电影市场的替代作用有所减小。

(4)影院的讨价还价能力得到提高

目前影院与院线公司基本上是契约关系,处于平等的地位,双方通过合同的方式规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改变了原来机制下影院必须完全从属于某级发行公司的状况;同时这种契约关系不是终生制的,影院在合同终止后有选择其他院线的权利,正如图中出现的虚线箭头表示影院可以“跳槽”,因此院线公司有必要处理好与加盟院线的关系,像对待顾客一样,重视加盟影院的满意度。在这个意义上讲,电影院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提高。

(5)影片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明显提高

电力市场运行机制范文第5篇

一、迈克尔·波特的五种力量竞争模型简介

附图

资料来源: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

企业是在一定行业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业环境的特点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分析认为,影响企业竞争结构及其强度的五种因素(力量)可分为: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潜在竞争者进入、替代产品的开发、供应商的议价力量、购买者议价力量共五种影响行业竞争力量。

作为一个开放的市场而言,企业面对的市场是一个竞争的市场,从事相同产品或服务经营的企业不止一家,因此多家企业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争夺客户,从而形成企业间的竞争。就电影市场而言,随着院线制的形成,电影企业间的竞争将从原来基本没有,变得越来越强烈。

由于一种产品或服务开发的成功,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市场的价值得到巨大的发现,会引起许多其他投资者的加入。这些新加入者既可以给该行业注入活力,促进市场竞争,也会给原来的企业带来压力,威胁他们原有的市场地位。由于进入门槛的降低,政策的进一步透明,电影市场的投资价值日渐显现,高达20%以上的投资回报率使电影市场成为投资资本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将是院线制发展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

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或功能相似,能够满足消费者相似的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相互替代,因此提供这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之间就会成为相互的替代竞争者。作为提供精神文化消费产品的电影企业,其替代的竞争者有很多,比如电视传播企业、音像制品行业、互联网、酒吧舞厅等各种大众娱乐场所,这些替代者均构成了对电影行业的竞争。

企业的经营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提供生产要素的供应商会在两个方面制约企业的经营。一是供应商能否按时按量地提供企业所需的生产要素;其次提供的生产要素成本会影响该企业的利润水平。所以供应商提供生产要素的能力、价格谈判能力的大小以及企业寻找其他供货渠道的可能性,是企业在市场环境中需要考虑的竞争力量。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的供应商是上一级发行商或制片厂,他们的竞争能力在相当程度上会制约发行放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用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用户的多少、用户的实际购买能力将决定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小以及企业的获利能力,同时用户的讨价还价能力将会引起同行之间的价格竞争。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的用户可以是下一级的发行商,也可以是电影院,他们的竞争实力会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和调整,随着院线制的发展,作为用户的电影院在院线中的作用将更为显著。

二、传统发行放映机制下的市场运作模型及五种力量的竞争分析(以一个省的电影发行放映业务的基本流程为例)

1.传统机制下的电影市场五种力量竞争模型

附图

(注:从1993年起国产影片可以直接向市县电影公司发行)

2.传统发行放映体制下的市场竞争分析

上图概括了一个省级电影市场在传统的发行放映体制下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所处的竞争环境。从图中可以看出,不论是省级电影公司,还是市级电影公司,均面临着波特理论的多种力量竞争。结合当前院线制改革的实际,重点分析传统发行放映机制下各级电影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状况。

(1)地区市场的高度垄断抑制了行业之间的竞争

传统的发行放映机制下在一个地区只存在一个电影公司,形成了地区市场的高度垄断,所以基本上不存在同行业之间的竞争。高度垄断的行业管理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相互竞争的压力,必然造成企业缺乏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各级电影公司安于现状,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要。这种垄断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构成了对电影市场整体利益、特别是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

(2)潜在竞争者的竞争能力难以体现

由于高度的行业垄断造成潜在的竞争者难以进入地区电影市场,这使市场中的既得利益者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虽然从1993年起发行放映机制的改革试图突破垄断,但限于行业内部的重组,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3)替代产品的渗透能力较强

从行业竞争模型可以看出,替代产品的市场竞争战略是全方位的,对各级电影公司以及电影院都产生了影响,对比这几年电视、互联网等娱乐资讯形式的发展以及电影票房的逐年滑坡,可以证明这一点。由于发行放映的各级企业承担的功能均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产业化的集团对抗能力,造成替代产品的渗透能力较强,在文化娱乐市场中争得了相当多的一批顾客。

(4)电影院的竞争地位较低

从竞争模型中可以看出下一级发行放映商选择的市场供货渠道单一,电影院没有选择发行商和影片的余地,造成购买者特别是影院的讨价还价能力很弱,自身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5)供应商的谈判能力不强

在一个发行垄断的地区市场,影片供应商面对的是单一的发行商,虽然1993年之后国产影片的发行可以跨过省级公司直接向市级发行公司发行,但只是打破了省级公司对全省的垄断,在市级电影市场,影片供应商仍然没有选择的余地;尽管具有较好市场预期的影片因比较稀缺,有利于提升这类供应商的市场地位,但总体而言影片供应商在市场运作中讨价还价的谈判能力还是比较低的。

综上所述,在传统电影发行放映的运行机制下,市场的竞争态势表现为地区发行放映公司处于非常有利的竞争地位,其他三种竞争者的竞争能力较弱,因此地区发行商能够基本控制当地市场,形成行业垄断局面;但就整个电影市场而言,抵御替代品的能力是不强的。

三、院线公司的市场运作模型及五种力量的竞争分析

1.院线公司运作机制下的电影市场五种力量竞争模型

附图

2.以院线公司为运作机制的电影市场竞争分析

院线公司是对电影发行放映经营者的重新组合,简化了中间发行渠道,逐步形成发行放映一体化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实体。这种机制的改变,必然使得原来处于垄断地位的地区发行商的竞争地位发生变化,而且与其他竞争力量的实力对比也发生了改变。

(1)在一个地区市场中形成了同行业间的竞争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一个地区出现两家以上从事电影发行放映业务的企业,形成了竞争的局面,由此大大削弱了发行商独家垄断而形成的非常有利的竞争地位。这种竞争对于打破市场垄断,增强市场活力是非常有利的,因为生存的压力迫使院线公司不能走老路,必须更新经营理念,提升营销手段,注重规模和效益的关系,不断改善服务质量,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院线制形成的初期,由于市场规划还没有系统地建立,各院线公司应注意避免早期市场的恶性竞争,保证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

(2)潜在竞争者的进入门槛明显降低

由于地区市场中竞争机制的引入,降低了其他投资者进入电影市场的门槛。为保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求市场信息是共享的,游戏规则必须共同遵守,这客观上削弱了原有企业的在位优势,降低了潜在竞争者的进入风险;同时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形成规模经济,现有企业会通过资本运作、共享市场份额的方式主动寻求合作伙伴,这也是潜在竞争者“借船出海”的一种途径。

(3)替代产品的竞争能力相对减弱

电影与其他娱乐形式的相互替代竞争,在任何运行机制下都存在。成功的院线运行效率高,针对性强,能够牢牢锁住某个细分市场以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因此有较强的抵御替代产品的能力,所以院线制建立后,替代产品在某些细分电影市场的替代作用有所减小。

(4)影院的讨价还价能力得到提高

目前影院与院线公司基本上是契约关系,处于平等的地位,双方通过合同的方式规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改变了原来机制下影院必须完全从属于某级发行公司的状况;同时这种契约关系不是终生制的,影院在合同终止后有选择其他院线的权利,正如图中出现的虚线箭头表示影院可以“跳槽”,因此院线公司有必要处理好与加盟院线的关系,像对待顾客一样,重视加盟影院的满意度。在这个意义上讲,电影院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提高。

(5)影片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