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

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

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

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范文第1篇

一、 对课堂“突发事件”价值的重新认识

1.给予学生质疑的权利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面向全体。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必须保证每一个同学的平等参与。学生在课堂上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质问怀疑所学内容甚至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发表自己并不完善、不成熟的意见,是学生应有的课堂学习权利。教师理应给予学生这些权利,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中发展学生智力,提升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焕发生命的光彩。教师绝不能因个人的孤陋而强行剥夺学生的这种权利。

2.课堂“突发事件”发生的必然性

叶澜教授曾经提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具有不同的生命基因、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的思维习惯和学习能力。构建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是自己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已有的经验是生成性学习的核心因素。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不解和质疑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而没有“突发事件”却是不正常的、偶然的了。

3.课堂“突发事件”具有的教学价值

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认识基础构成了他们学习的特定视界,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思路、讲解、观点以及提出的问题,不可能都如教师所愿地同步跟进和圆满解决。这种思维差异的直接显性表现就是突如其来的“突发事件”:或突发质疑,或相异相左,或奇怪谬误。而课堂上学生因不解而突然提出的质疑正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情,反馈教学;学生不同的答案或理解体现了学生的独特思维,可以引起别样的思考,引发思维的碰撞,会把思维引向深入;即便是错误的理解、奇怪的结论,也包含着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包含着学生所特有的个性理解,这正是教师教学需要注意警惕的关键之处。

4.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原则

首先要遵循尊重宽容原则。无论学生的理解有多慢、想法多奇异、问题多奇怪,都是自有理由的,都是根据他们的知识背景、思维习惯学习能力而“生成”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不可以用自己的标准高度要求学生。教师还要相信学生是没有恶意的(学生没有那么低劣可恶),并非为难老师制造麻烦(极个别情况除外),教师要善意地理解学生,予以容忍。这是正确应对的前提。其次要遵循发展激励原则。人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行为都必须以人的发展成长为根本出发点。对于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必须依从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原则。儿童都是向善的,教师心中真正装着学生,立足学生的发展,就会理解学生的“异常之举”,从而给予学生充分质疑、自由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和空间,这本身就是对学生有益的激励,是对学生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的肯定和保护。

二、 课堂“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就是教师机智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智慧策略。

1.变精细预设为弹性预设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设计应有弹性和开放性,“要改变预设单一、过细、过详的弊病,应有开放的意识”。“弹性化的设计要求每一阶段都有相对独立性,阶段间又有内在关联性,还要备有可延伸的内容或环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的种种不确定性,进行整体板块设计,从而使整个预设具有一定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为课堂即时生成新问题、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留下灵活的空间,创设意外生成的生态环境。

2.认真倾听明原委

课堂上遇到预设之外的问题,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充分陈述问题、表明想法的自由,耐心倾听,探明原委,然后再思考应对办法,机智处理。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地一概拒绝回避,很可能就将难得的创意生成的机会扼杀掉了。同时,“教师在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溢出教学预设的意外与异常,将其善化为教学推进的资源”。看起来仿佛是极个别的问题,却往往是具有代表性的普遍性问题,机智处理,可以解众人之疑窦,何乐而不为呢?

3.基本判断定方向

对课堂上突发事件的应对,除了“认真倾听明原委”策略,还有一条极为重要的策略就是“基本判断定方向”。在允许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问题有基本的情感判断,有真伪的理性鉴别,有原则性的价值标准;同时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思维智力的提升是否有益做出基本判断。否则,就会盲目处理,随意而为,造成表面上所谓的生成,而实质上得不偿失。教学中教师对突发事件的价值判断是所有机智处理的灵魂内核和思想基础。准确判断之下的应对处理才是教学的上层智慧,决不是技术技巧能够济事的。

4.机智应对显智慧

叶澜先生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在实践探索中积累形成的较高层次专业素养,表现为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着的教育实践中最有价值的新鲜信息的能力,具有敢于抓住时机、根据实际态势及时做出抉择的魄力,具有善于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以求最佳效果的机智。“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所有教育智慧都必须深深植根于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念之中,即对学生的天赋心灵、一切独特的行为奥秘的独具慧眼的意义发现。当教师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念时,他就会自觉地遵循尊重宽容的原则,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主体地位,宽容学生课堂上的突发奇想和超常之举;就会遵循发展激励的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欣赏学生的“旁逸斜出”,激励学生的“节外生枝”。从而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巧妙地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使学生的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从感性认识飞越到理性认识,从知识的获得到感情的认同,从思维的开拓到个性的发展;使课堂不断增值,创造出不可预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黄爱华.黄爱华与智慧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情;政府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2-0032-02

一、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和原因

目前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却越来越困惑:持续的经济增长似乎并没有减少反倒增加了社会矛盾和冲突。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结果?其实总结来说,无非就是: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公共品就是由纳税人税款的花费对象,是由公共权力部门提供的、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物品或服务。美丽的国家公园、宽阔的国有道路、公共建设等有形产品是公共品;法律、政策和公共秩序等无形服务也是公共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近年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的种种公共事件。单以2014年为例,截止到今天,舆情热度值在10000以上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9起,事故灾害类突发事件5起;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10起;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19起……纵观这些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今天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可以使用的私人物品的普遍短缺,而是公共品的普遍短缺。司法不公、法律白条,是因为公民的合法法律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土地争端不断,很大程度上是公共资产缺乏公共性和腐败问题的结果;受教育者不能公平分享到基本的公共教育资源,是教育腐败的症结;医患冲突加剧,是患者享受不到现代社会应有的医疗保障的结果;环保事件的出现,是民众合法的环境权益得不到保障……总之,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这些矛盾也是我国突发事件的主要诱因。

二、目前政府舆情应对的特点

1.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从2012年开始,政府部门开启了利用新媒体自媒体联合办公的新时代。例如中国政府网的微博截止到今天一共有粉丝8801021个;甚至还有引起网上热议的微博等。政府开微博的最终目的在于希望借此平台可以有效促进政府和公众间的沟通,并且能够使这种沟通持续化、畅通化。通过听取、吸纳粉丝们的建议,寻求政务处理上的一些突破和改变。可以说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有效利用为政府官方在舆论阵地重获话语权带来了巨大的机会。政务微博在2013年保持了此前高速发展的势头,增长率和活跃度都备受网民肯定。截至2014年10月30日,人民微博平台经过认证的党政机构和党政干部微博数量超过12000个,官方微信也超过8000个。 政府部门使用政务各种自媒体及时与网民沟通、有效回应网友诉求、重大事件权威信息、对虚假消息进行辟谣等等,可以说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对突发事件成功应对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今年政府危机公关的主要手段和特点之一。在7.21北京特大暴雨灾害中,以@北京为首的北京市政务微博群彻夜运转,不停歇地直播救灾实况,利用政务微博第一时间进行虚假信息的辟谣,防止谣言煽动群众,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可以说7.21事件是政府部门运用政务微博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一次模板和典范,为之后政府利用自媒体处理突发事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2.政府在努力提升危机处理能力的过程中不断遭遇断裂。发展至2014年,可以说政府部门回应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速度和力度都超过了以往。尤其是雷政富不雅视频事件。从此次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重庆市纪委对网络举报的重视程度,对于此次事件的处理速度可以说成功刷新了自有网络反腐以来的查处记录。从2013年11月20日网上爆出不雅视频20个小时内,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就发表言论称“已关注相关内容,正在了解核实”;23日,雷政富就被宣布免去北碚区区委书记职务并立案调查。这一切仅仅间隔63个小时。有网友称,“63个小时,一个正厅级干部被微博秒杀”。当然,速度得到明显提升的同时,少数政府部门,尤其是一些基层单位还是有一些难以根除的传统思维,遇事想堵、想瞒,做事想拖。比如前段时间官员殴打空姐一案中,广州市相关政府部门在公众面一直保持沉默,并没有对相关官员涉案一事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这种行为还引起了一些舆论上的批评。

3.政府有时迫于民意的压力,存在无法保持公平公正的可能性。突发性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就极易引发成,尤其是我们现在信息快速膨胀和传播的时代,借助网络的力量,谣言极易滋生,事态会越发无法控制,进而给当地政府带来前所未有的、大范围的舆论压力,这种压力有时可能会迫使政府作出不太完美的决策,因为谁都无法预估舆论的走向,不可控的舆论压力会要求官员必须在短时间内必须做出反应或妥协。久而久之,民间就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也就是说,只能通过把事情闹大这种非正常的方式才可以迫使事情得到解决。这种心理是极其危险并且需要得到重视的。所以说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既要保证自己能够充分听取民意,做到科学调研,但也要有不让舆论压力影响决策的决心,不能因为少数群众妄图利用舆论煽动群众就想用妥协来证明尊重群众的决心,尤其是在社会矛盾剧加的社会背景下,更不能因为无法承受一些舆论上的压力,就让妥协成为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原则。

三、突发公共事件政府舆情应对的策略和建议

1.对网络举报建立制度化的保障体系。自2013年起,网络举报已经进入高密度的爆发期。如何有效应对网络举报,做到从回应到核实信息再到查处链条化和制度化,可以说是未来一段时间舆情处理的主要内容。相对于传统的举报方式来说,网络举报当然更加方便和保密,而且还具有随时性。也就是说不管你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只要开通网络就可以反应情况。所以我们看到无论是中央纪委监察部还是组织部以及反腐部门等都开通了专门的举报网站,这样的举措有利于进一步激发群众对各类违纪违法行为的举报热情,也有利于保护举报者因恐吓威胁望而却步。群众举报是案件线索的一大来源,因此,要通过进一步疏通群众举报渠道、强化举报线索办理、完善举报落实制度等途径保护好群众的举报热情,更好地推进反腐败工作。

2012年,以“微笑局长”为代表的网络反腐事件多发,特别是十以后,涉官涉腐事件密集爆发,反腐之风劲吹。从1月2日,网友通过腾讯微博爆料出本年度第一起“官员艳照门”,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干部段一中玩弄女性长达10年之久,并附上宾馆内男女的不雅照。广西检察院在查明之后立即对其进行批捕。到同年8月,杨达才因为微博上一张照片戏剧性地落马,再到“房叔”和“表哥”被查处,皆是因为网络举报。由此可以预见,未来网络反腐势头不减。纵观十以来的网络举报事件,相关部门已经能够做到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事件的发生,甚至主动邀请实名的爆料人进一步提供详细信息、协助调查,不得不说是政府部门能力上一次大的提升。

2.增强政府危机意识,培养公众危机治理参与意识,提高社会整体应急能力。对于各级政府来说,经济上的不断增长不等于成功,唯有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称得上是政绩。政府部门既要注重生产,也要注重自身的服务质量和公众的满意度。要端正心态,从过去单纯的对危机事件作出应对转变为主动预防、积极处理和善后全过程的模式化、规范化管理。并且在对危机事件的处理中,要清楚认识到公民不是被动的管理对象,而是积极的管理主体。政府必须学会与大众步调一致、有效团结共同应对。面对突发事件,建立全民参与机制,重视社区和其它民间组织合作共同抗御灾害,是提高社会整体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

3.规避“转型陷阱”,打破矛盾恶性循环的逻辑链条,建立利益冲突协商机制和民意表达机制。“转型陷阱”是社会学家孙立平提出的观点,是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既得利益者的阻碍,经济社会发展会停滞下来,形成有利于部分级既得利益体的状态,从而丧失进一步改革的动力,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当违反法制的事情越积越多,最终就无法用法制的办法来完全解决,因为谁都无法预估事件引的连锁反应。比如这些年发生的环保类,基本上都具备相同的演化模式:项目悄悄上马――部分群众发现后表示反对,相关部门置之不理――更多群众上街――微博闹大――全国关注――政府被迫出面――项目下马。这些事件似乎都在告诉大家:除了把事情闹大等非正常方式,否则无法解决事件。由此可见,唯有建立起科学通畅的民意表达机制和利益冲突协商机制才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链条。

四、结 语

日前,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任贤良在一次会上表示,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04亿,其中手机网民有4.64亿。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舆情监测,做好危机公关,展示政府公务处理能力,如何进一步预防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既是对政府部门的考验,也是国家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夏琼,周榕.大众媒介与危机公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王凌.论我国政府危机公关的途径与方法[D].西北大学,2006.

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学生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1 突发事件的概念

突发事件属于突然爆发的紧急事件,主要集中在心理疾患、群体行动(体育竞技、校园文化活动)、招生就业、校园安全与事故等方面。

2 校园面临的安全形势

2.1在校大学生自杀事件屡见不鲜

中国社会调查所2016年10月公布了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大学生进行的心理调查。调查显示,超过25%的被访者曾有过自杀念头。同资料还显示,大学生中因精神问题而休学或退学的人数,占休退学总数的30%左右。2017年5月8日-16日,某市高校连续有5名学生自杀,于此同时,黑色5月某省高校也有13名大学生自杀。大学生自杀统计数字显示,全世界现每40秒有一人自杀,中国每2分钟有一人自杀,有8人自杀未遂。

第一,大学生刑事犯罪逐年增多。北京大学医学部一名实习的大二学生,被发现死在宿舍楼的楼梯口,脖子上被开了一个大口子,胸前被扎了好几刀。4楼与3楼之间的楼梯上,到处都是死者的血迹。凶手是其同学,因恋爱纠纷。第二,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近几年凸现增多,在06年一年当中,全国公开报道有8所高校发生学生严重的。第三,学生还不起网贷引发突发事件也非常严重。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最近,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的部分在校大学生向媒体反映,有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的学长以兼职刷单的名义让他们从各种“校园贷”上借钱。但事成之后,学长没有信守承诺、按时还款,导致他们每天被各种贷款公司催债,根本没法儿安心上学。这次校园借贷风波至少涉及88名在校大学生。

2016年11月23日报道某师范大学226名学生陷网贷诈骗。2016年3月9日,郑州一21岁大学生,因无力偿还60万元网贷跳楼自杀,因该学生用28名同学身份信息贷款,该款是否应由28名同学承担引发纠纷。这些个体或群体的突发性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尤其引起了中央领导对高校频发的高度关注,这给社会也带来了极不稳定的因素。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

2.2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和方法

首先,应对学生突发事件处理的程序应该是层层上报:辅导员,院系领导,校学生处、保卫处、校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校主管领导,教育厅有关主管部门。上报内容包括时间,地点,起因,人数,事态发展,已采取和拟采取的措施,有何建议等。总的来说就是,第一时间通报信息的原则,第一时间处置的原则,防止事态扩大化的原则。

其次,辅导员处理突发事件应遵循的方法是坚决贯彻党委的意图和处理事态的方案和要求:一是坚持面对面处理的原则,处置要果断、坚决;二是坚持抓学生骨干的原则;三是坚持分化瓦解、打惩恩施的原则;四是坚持保密、必要隔离的原则;五是坚持不说过激话、不 做过激事的原则;六是坚持处置过程和效果及时汇报的原则;七是坚持必要时依靠公安机关的原则。

3 典型学生突发事件的应对

3.1学生打架事件的处理方案

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控制局面;现场疏导;受伤人员送到医院救治,学生干部陪护;报告上级领导;调查冲突原因、经过;科务会讨论:区分各自责任,过错大小,提出处分建议及医疗费用赔偿等问题;找当事人谈话,协商并制定赔偿方案。做通双方思想工作,防止打复架;找违纪学生谈话,告知处分、处分依据、申诉及申诉期限;对事发班级进行校纪校规教育、安全教育。防止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3.2大学生网贷的处置

当今社会,随着网络借贷的快速发展,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在校园和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校园贷,又称校园网贷,是指一些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借贷平台不属于金融机构,成立一家网贷平台几乎没有门槛,甚至有些网贷平台鱼目混珠,合法性无从考证。直接一点,校园贷就是普通民间借贷的“校园版”,校园不良网贷是披着马甲的“高利贷”。

校园贷的分类: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如趣分期、任分期、分期乐等,部分还提供较低额度的现金提现。(几乎都是不良网贷);P2P贷款平台,用于大学生助学和创业,如投投贷、名校贷等。(几乎都是不良网贷);阿里、京东、淘宝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

如何防范校园不良网贷:擦亮眼睛广大学生要增强防范意识,谨慎使用个人信息,不随意填写和泄露个人信息,对于推销的网贷产品,切勿盲目信任,提高自身对网贷业务甄别、抵制能力。找准组织广大学生上学遇到经济困难时请及时找学校资助部门,只要上学有经济困难,国家和学校都会提供适当的帮助,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解决突发临时困难问题,以临时困难补助等为主;解决综合能力和生活补助问题,以勤工助学等为主。理性消费广大学生要培养勤俭意识,摒弃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从众消费等错误观念,合理安排生活支出,不盲从、不攀比、不炫耀。

4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

对高校学生及早进行突发事件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对高校学生在突发事件中的法律法规教育;深入学生 信息畅通 避免矛盾激化 避免矛盾积累;坚持以人为本 依法管理 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增强服务意识;构建信息工作网络和责任工作网络;辅导员增加个人魅力和工作能力;积极营造优良校园文化,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为更好的开展学生安全教育,辅导员应该结合自身的日常工作,把学生安全教育贯穿于日常教育的始终。结合各种安全教育内容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

参考文献:

[1] 潘丽娜.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管理研究,2012.10

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范文第4篇

1 近年我国部分突发事件回顾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艾滋病、登革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新发传染病的暴发或流行,霍乱、鼠疫、结核、血吸虫病、疟疾、恙虫病、病毒性肝炎等传统传染病依然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988年上海甲肝暴发流行危及人群达30余万,2003年春夏一种全新冠状病毒引起的sars疫情给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2005年四川省发生大规模猪链球菌病流行,2006年8月毒蚊奇袭山西而引发的乙脑疫情,2006年夏天在北京发生的因生吃福寿罗而引发的广州管圆线虫病,2008年3月安徽省阜阳的手足口病疫情继2003年sars、2005 年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以后我国发生的又一次重大的传染病突发事件。2001年湖南省宁乡县的食物中毒,2002年南京汤山“9.14”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2002年初河北白沟农民苯中毒为代表的职业中毒和温州某村500多位农民在辽宁从事高速公路隧道开挖所致矽肺病,甘肃徽县发现很多群众血铅超标,2007年山西省洪洞县的“黑砖窑”事件引发的职业公共卫生安全。2005年安徽省泗县“甲肝疫苗”事件引起的群体性心因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1998 年山西省朔州毒酒事件到2003 年的辽宁省海城豆奶中毒,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引发的食品公共卫生安全。从2005年11月13日中石化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造成松花江重大水污染和2007年5月无锡太湖的蓝藻事件到2003年重庆市开县天然气井发生特大井喷事故,2006年开县再次发生天然气泄漏引发的环境公共卫生问题。从1998年的长江流域、嫩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到2007年的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每年沿海和部分内陆地区遭受的台风灾害,从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到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等引发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问题。

2 近年我国发生的突发事件特点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公共属性和严重的危害性等特征。针对的不是特定的人,而是不特定的人群,影响和损害公众健康,并达到一定程度,易引起社会公众恐慌。

2.1 突发性 突发事件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发生,发生、发展到什么程度等,都是始料未及的,难以准确把握和预测的。人们很难预料2003年春夏我国会发生因新型冠状病毒引发重大sars疫情,也不会预测到因工厂爆炸苯泄漏导致松花江重大的水体污染事件,更不会想到2002年9月14日南京汤山发生因“毒鼠强”投毒造成395人中毒,42人死亡的重大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2 危害性 突发事件涉及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以人民健康损害、财产损失为标志,包括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两类。直接危害一般为事件直接导致的即时性损害。间接危害一般为事件的继发性损害或危害。2005年四川省发生大规模猪链球菌病流行,共报患者204例,死亡38例,病死率18.6%。204例病例分布于四川省12个地(市)、37个县(区)、142个乡(镇),不仅对人民群众健康造成极大损害,而且引发当地群众恐慌,谈猪色变、不敢吃猪肉,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尤其是生猪养殖、宰杀等产业。

2.3 关注性 突发事件发生在公共卫生领域,具有公共卫生属性,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引起公众高度关注、引发社会担忧甚至恐慌。特别是新发传染病一经发生就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它包括事件如何发生, 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直至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从2005年10月湖南省湘潭发生我国大陆首次人禽流感哥妹病例到2007年12月南京市发生的人禽流感父子家庭聚集性病例,迄今包括“人-人”能否传播高致病禽流感等疑惑依然不少。社会和公众对此时刻关注,每当有禽流感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时,公众往往不再买鸡也不敢吃鸡,一时间社会影响很大。

2.4 连锁反应性 突发事件虽然在一地发生,但影响均超出其行政区域,波及范围较大,具有较大的偶然性、突发性。总是呈现出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态势。它一旦发生, 总会持续一个过程, 突出表现为蔓延性和传导性。2005年6月16日~17日,安徽省泗县大庄镇卫生防疫保健所组织数名村医为该镇17个村19所学校的2 500名中小学生接种了甲肝疫苗。17日有个别孩子因出现头晕、胸闷、喘气困难、腿脚发麻、抽筋等症状而住院,23日6岁女童刘某意外死亡,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24日起大量学生涌入医院,日门诊量达千余人,累计住院观察学生300多人。这次甲肝疫苗事件是一次普通的个别儿童的心因反应,由于多种因素参与,产生连锁反应,而演变为大规模的群体性心因反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2.5 及时处置性 突发事件发生突然,不可能按常规程序进行处理,必须要求政府迅速反应,及时处理,尽快解决,绝不能反应迟钝,久拖不决,耽误时机。否则,就会使事态扩大,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起关键作用,影响突发事件事态发展。2008年9月10日,甘肃14名婴儿疑因长期服食某品牌奶粉而患肾结石一事,引起了民众的极度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相关部委通力合作,各级党委政府迅速反应,积极应对处置“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最短的时间内查明原因,立即采取对问题婴儿免费筛查和救治等一系列措施,避免事态进一步发展,把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损害和社会影响降到最低水平。

2.6 规避防范性 每一次突发事件的发生、应急处置为后人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人类正是在突发事件处置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从而保证能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采取及时、正确的行动,有效规避和防范风险。2004年春天,因实验室感染而发生在北京、安徽sars疫情,与2003年相比,我国对sars的应对取得很大进步,由于措施及时有力,所以使此次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感染群体被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

3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新策略

2003年sars疫情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公共卫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建设,5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我国卫生应急经历了从起步创建到稳步发展的过程,卫生应急工作以“一案三制”为重点,以提高卫生应急能力为核心,多侧面、多方位展开。建立完善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突出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思想。坚持属地领导,分级负责,统一指挥,分类管理,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原则。已初步建立了一套公共卫生体系,并培养了一批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等专业机构和技术力量,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3.1 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建立组织体系完备,运行机制健全,平时能规范地工作和管理,突发事件发生时能迅速、有效地应对的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卫生应急机制和各级各部门预案;健全卫生应急管理机构,确保能及时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完善国家、省、市、县联网的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决策系统。2003年12月23日,重庆市开县天然气井发生特大井喷事故导致243人死亡,信息不畅、应对不及时是主要原因;2006年3月25日,开县再次发生天然气泄漏,由于当地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万余名群众紧急转移,没有出现人员伤亡。

3.2 建立政府领导协调部门牵头的应急联动机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可回避性以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紧迫性,要求政府在事件发生后,在不同职能管理部门之间实现协同运作,明晰政府职能部门与机构的相关职能,优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发挥整体功效,最大可能地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不论是2003年sars防控、2008年手足口病防控还是2002年南京汤山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实践证明,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它可以组织政府的各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置,可以提供财力保证,运用各种力量保持社会稳定。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防控经验告诉我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需多个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与沟通协调,不仅在应急状态下,常态管理时更应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处理禽流感疫情时卫生部门和农业部门的“三同时”。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联防联控,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

3.3 加强卫生应急科学研究 卫生应急是医学、管理学、社会学、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2003年以来,以应对处置sars、禽流感为代表的一系列突发事件的成功实践经验,使我国的卫生应急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但由于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制约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发展空间,在有条件的医科大学或综合大学的管理学院设置卫生应急专业,或建立卫生应急处置教育培训基地,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科学研究,以适应我国卫生应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任务。

3.4 发挥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第一时间向社会信息,并始终保持主渠道的畅通,不给马路新闻、谣言可趁之机;采取公开、透明、合作的态度应对媒体采访,充分发挥媒体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力量,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防范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2008年安徽省阜阳手足口病疫情,在病因不明期间,通过媒体向公众进行针对春夏季传染病防控知识健康教育;病因明确后,通过媒体第一时间把疫情信息公开,解除了公众的疑虑心理,当地报纸用整版的篇幅了疫情信息和宣传防控知识,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水平,通过多种形式,把“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的口诀送进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有效的应对了手足口病的防控。

3.5 拓展卫生应急的领域 农村和城市社区是我国卫生工作的薄弱环节,但往往也是突发事件发生危险因素和隐患最多的地方。今后我国卫生应急工作应高度重视农村和城市社区领域,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安排专项资金改善设备,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综合提升人才、技术和装备水平,努力在农村和社区打造一支“素质高、反应快、拉得出、打得赢”的专业化应急处理队伍,不仅满足日常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的需要,而且满足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需要。

3.6 建立和规范卫生应急评估体系 建立卫生应急处置评估体系,对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进行系统有效的督导评估,可以系统掌握突发事件的发生、应急处置效果和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总结最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为下一步制定和完善卫生应急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卫生应急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卫生应急能力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中发展的。相信在经历了sars、人禽流感、手足口病和“三聚氰胺”奶粉等突发事件的应对与考验之后,随着我国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建立与健全,社会对突发事件发生的理解和公众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置,应急专业人员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将大大提高。即便出现了重大突发事件,也能迅速、及时、有效地应对, 最大限度地减少民众健康损害和经济损失,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叶冬青. 21世纪疾病控制前景的展望 [j]. 疾病控制杂志, 2000,4(1):9.

[2] 梁万年. 流行病学进展第11卷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3] /n3520543/n3520809/28682.html

[4] 祝小平,祖荣强,陈志海,等. 四川省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死亡病例特征分析 [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26(9):633635.

[5] 汪华,胡晓抒,朱凤才,等. 人-猪链球菌感染性综合证的流行病学调查 [j]. 现代预防医学, 2000,27(3):312314.

[6] who.int/csr/don/2008-05-07/zh/index.html

[7] 魏承毓. 人类近百年重大灾难事件的回顾与反思 [j]. 疾病控制杂志, 2005,5(4):289293.

[8] 马筱玲,樊嘉禄,陈飞虎. “泗县甲肝疫苗事件”的启示 [j].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 2007,28(3):5657.

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突发事件;广电媒体;应对策略

一、力争第一时间发声,维护公众知情权

在全媒体环境下,面对突发事件,媒体要及时主动信息、引导舆论,这样往往可以使事件处置事半功倍;反之,则很可能适得其反,使事态恶化。六安“3・11”持枪劫持人质案发生后,最早发现并报道此新闻事件的是普通民众用手机拍摄的画面,借助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传播,而紧随其后的是各大门户网站,在时效性上,广电媒体的常规操作手段已很难跟随新媒体步伐。那么,作为广电媒体,要想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不仅要积极回应受众对新闻事件进展的关注,还需要在把握信息的时、度、效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传统党媒的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突发事件报道总的原则是: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正确引导舆论,注重社会效果,有利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理。[1]在突发事件报道过程中,广电媒体要采用多平台播报新闻,在最短时间内插播或者直播突发事件,以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要利用其独有的传播优势,一方面要提高对舆论的认识能力和把握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好传统党媒的担当带头作用。

当今社会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传递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广。由于突发事件关系到每个个体的切身利益,民众急需了解事件的情况,如果传统党媒缺位,不能及时、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不仅难以安抚人们的焦虑心理,更难以抑制住谣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传统党媒要第一时间、真实准确地报道事态发展。六安“3・11”持枪劫持人质案发生后,广播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最新的信息,及时、公开传播,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如“今天上午10点07分,六安警方在金安区四十铺附近例行检查时,一辆银灰色面包车冲卡拒检,驾驶员持枪威胁、射击追缉交警。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接警后,多警种联动,对犯罪嫌疑人展开围追堵截。”

记者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应该站稳立场,遵守宣传纪律,报道处理稍有不当,不仅会造成新闻失实,甚至会在社会上造成大面积的恐慌。因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只有准确地把握群众利益和情绪,才能做到帮忙不添乱,才能将事实准确完整地呈现于公众面前,更好地维护好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在第二时段播报中,向听众传达了以下声音:“10点26分,特警在皋城路纺织厂大桥成功逼停嫌疑车辆,经过激烈的近距离枪战击伤犯罪嫌疑人。为摆脱警方追击,犯罪嫌疑人企图劫持路人陈某未果,开枪将其击伤,随后劫持一名男性,窜进附近社区的‘千兆网吧’,并劫持网吧内16名人质与警方对峙。”

二、及时掌握事件进展,增强信息透明度

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强,处置过程和结果均存在不确定性,引爆舆论的燃点多、风险值高,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记者在特许情况下,进入核心现场后,不仅要了解事态发展情况,掌握第一手音像资料,更要充分考虑事件的敏感性、复杂性和报道后的影响。

在“3・11”持枪劫持人质案发生的当天11点03分,本地媒体六安新周报、大V“六安身边事”、“皋城美食VS六安美食”等,开始转发网友信息,微信朋友圈大量出现现场图片及相关传言。一小时内,网上相关信息数量增至数百条,主要有两个关键信息点:六安市区发生枪战、嫌犯持枪劫持人质7人以上。

到12点06分,新浪、凤凰等媒体开始转发“六安新周报”消息,阅读量达到数万次,搜狐、网易等各门户网站也开始转发,到了下午2点,在网上看到相关信息达到数千条,“六安劫持人质”已经成为网络搜索热词,这个时候舆情进入快速发酵阶段,呈“井喷式”爆发态势。

由于突发事件突如其来、难以预料,事件往往容易触动公众敏感的神经,报道中要根据事物发展规律和人们的心理期盼,组织好应对报道,消除受众的恐慌心理,为稳定社会,维护社会秩序贡献一份力。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意识当中;媒体越强调,公众越重视,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放大或缩小某事的重要性或严重性。[2]为及时回应公众关切,避免引发臆测,最大限度压缩不实消息的传播空间,广播随事态变化采取了滚动播出。如:在14点05分及时播报“六安公安在线”的第一条消息:“2015年3月11日上午10时07分,六安市城区纺织厂大桥附近发生一起持枪劫持人质事件。目前,警方已经控制现场,无人质伤亡,案件仍在处置当中。” 这些信息的快速传播,有效地保障了听众的知情权。

到了下午2点40分,网上舆情突然出现拐点,《市场星报》官方微博率先曝出伤者陈某死亡的消息,更有网民讹传为人质死亡,舆情随之急速升温。此时,谣言就会趁虚而入,因此,广播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不仅要满足听众信息需求,更要从公众利益出发,多报道突发事件的正面因素,引导人们准确全面地了解事件的全部过程,正确地对待突发事件的结果,真正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3]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广播要利用自身灵活、快速的优势,采用现场连线报道,扮演好“上下沟通”的角色。这其中,记者在掌握好报道技巧的同时,更要承担起社会责任,要适当切换报道的主题,并就突发事件发展态势,着力引导关注焦点和舆论导向。在得知犯罪嫌疑人十分关注民警伤亡情况时,我们就要思考:如果犯罪嫌疑人一旦获得枪击致人死亡这种消息,极有可能做出更加疯狂的举动,甚至引爆身边的手雷导致鱼死网破,后果难以想象。于是,在接下来的报道中,广播在危机扩散蔓延阶段,肩负起“上情下达”的责任。如:“犯罪嫌疑人在逃窜过程中曾向警察射击,先后有两名路人被流弹击伤,均为中年妇女,目前正在救治过程中,伤情稳定。”这样的报道为犯罪嫌疑人最终打消顾虑、缴械投降,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借助广播的时效性、可信度、权威性,先声夺人,充分满足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第一现场的愿望,与新闻事件同步获取信息。由于记者在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可以第一时间向社会播报案件得到成功处置的消息。如:“18点37分,此时离案发已经8个多小时,经过政策攻心,反复谈判,犯罪嫌疑人终于缴械投降,16名人质全部安全获救。警方共缴获仿制枪械8支、土制手雷2枚、子弹37发。”

三、深度挖掘突发事件,实现报道延展性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借助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和权威性,理性后加以引导,这其中要坚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广播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沟通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应该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作用。

随着“3・11”案件实体处置工作的圆满收官,舆论焦点也随之转移,由原来关注事态进展,转为探究案件真相。这时,记者需要对信息源进行掌控,并根据现实情况和受众需要,借助本地新闻会、媒体通气会、新闻通稿等方式,及时向社会公众披露“3・11”案件基本情况,用权威声音引导后续舆情,确保舆论有序可控。

对广播来说,后续声音对“3・11”案件发展十分必要,要客观、全面,才能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增强报道的权威性。和其他新闻报道形式相比,深度报道由一事一报的单一模式,转向了多侧面、多层次、多信息的报道方式;由简单、机械的平面式报道,转向对事物内部的透视,揭示新闻事实的内部联系,深刻反映事物产生的缘由、环境及其发展的过程。[4]这样,广播在报道突发事件时会更加如鱼得水,更能凸显其权威性和舆论引导作用。

在全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成了社交媒体、互联网、广电媒体角斗的阵地,广播依靠自身优势,凸显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优势。因此,对突发事件的成功报道,也为广播未来生存和发展赢得空间。

注释:

[1]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何梓华,成美.新闻理论教程(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沈世伟.深度报道与理论思维[J].新闻记者,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