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范文第1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观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系统和要素两个方面。系统是指诸要素(不少于两个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而要素是指“组成系统的各个单元、因子、部分”。一方面同一系统中的不同要素之间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另一方面这些要素又要被统一在一个系统的框架内。从这一角度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时,就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系统观。在这一系统化过程中,我们应该力求把握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理论系统化。通常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前沿理论开始可能只是一两个知识点的变化,随着理论认识的发展,就会出现新知识点与原有理论知识系统的矛盾、冲突与整合。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中一定要关注前沿知识与传统体系的整合,这种整合并不是简单地把新知识与传统知识杂糅,而是要把新的理念贯穿到原有体系的要素之中,从而达到新与旧的融合。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实践系统化。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本质是关注人的“实然”世界和“应然”世界的统一,如果仅仅局限于理论上的基本建构,即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确定是否得当,教育机制、原则和方法的选择是否合适,教育环境的是否优化,教育过程的是否合规律性,教育评价的是否合理等,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陷入实践中的“人的缺席”,纠缠于工具性的价值取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系统化必须是实践上的系统化。在建构此系统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相互关联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关注人的心理的表层结构(包括情感、意志、风俗习惯、道德风尚、审美情趣等)、中层结构(包括主流的思想观念和特定的亚文化观念等)和深层结构(包括人世与出世、理智与直觉、历史与伦理等的精神本质的自由与规范)三者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倡导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介质均“在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某一要素的增加或减少,要考虑到系统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结合点与结合面,从根本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互动观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人与社会生态、人与人的生态、人与自然生态的互动过程和状态的统一体。戴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应该是指一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及其效果产生影响的内外部因素之间关系及结构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互动观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的互动,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互动。学科内部的生态互动是促进学科完善的有利方式,学科间的生态互动是学科创新的有效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生态的互动,必须要有以下意识:在学科内部,首先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内容与方法的互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内容是直线型关系,而现在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建立内容与方法的立体关系;其次要协调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外部的环境系统或主体实践系统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外部制约和内在转化的辩证统一过程,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观因素互动的结果,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外部的环境能否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效果,关键在于主体对环境因素的吸收、筛选、消化、接受和应用实践,使知、情、信、意、行等诸要素由不平衡到平衡,由相互冲突到相互适应。再次,要处理好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互动观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交往互动关系,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本学科的优势的同时,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创新,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比如: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学、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等。当然在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首要地位,坚持学科间的共存共生、互惠互利的原则。

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人文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观正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内容和工作方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差的主要原因就是人文观的缺失,具体表现在:过于强调学生的公共性价值,而忽视学生的个体性价值;过于强调学生的客体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经济,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成长;过于强调学生的规范性,而忽视学生的自由性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生态化,必须树立人文观。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人文观应包括以下要义:第一,要满足人的合理需要,指向终极关怀。王东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首先要关心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实际需要,协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第二,尊重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主要维度之一。”学生是具有生命主体性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有自在性和自为性的人,他们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反观、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只有让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第三,培养人的个性,实施人性化的素质教育。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不同的精神世界,反映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就成了个性。“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关注学生个性化人格品质的培养。”教育者首先要认识和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其次要予以理解和接纳,再次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最后要培养个性化的人格特征。第四,要注重人的心理疏导,营造人文关怀的环境。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应对当前多发事态的必然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心理疏导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帮助人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或者为进一步实施思想影响创造必要的健康心理条件,或者在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另外,学校也要为学生营造充满人文氛围

的环境,比如:开设适量的人文课程、开展丰富的人文实践活动等。

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和谐观

和谐是社会的理想状态。指特定系统内和系统外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着的各个子系统均能良好生存和良性发展的状态,是“在由人参与的事物中无势均力敌的对抗性矛盾的良好对立统一状态,是事物稳定性和协调性的成熟表现,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作用的结果。它体现在人的身心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运动过程中,是事物发展的美好阶段”。和谐不仅包括系统内的良好状态,还包括向系统外部的良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和谐观是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良好状态和良性发展的设想。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由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情境等实践要素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互相关系的和谐。然而,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很多不协调的方面:“一是能动性的要素之间的不和谐,即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不和谐。二是非能动性要素之间的不和谐,即教育目的、内容与教育方式方法、情境之间的不和谐。三是能动性要素与非能动性要素之间的不和谐,即教育者、教育对象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情境之间的不和谐。”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和谐,必须在实践中协调各要素的关系。在学科内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独立的二级学科,与其他的四个二级学科相比,发展明显不平衡,要么只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而忽视教育,要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缺乏理论支撑,要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点的发展,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这属于学科内部的不和谐;而在学科外部,尤其与理工科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就像海洋里的一叶小舟,难以与自然科学的社会效益和当前创造的巨大价值相抗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的一项事业,是传播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播种机”,要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与现实的关系,唱响和谐之音。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和谐共进,共创和谐世界。

五、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资源观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德育”;实施

“大德育”观念是新时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对于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树立和实施“大德育”观念,是提高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应重视教育对象的一般,又应重视教育对象的重点

理论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狭义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仅指受教育者。而青少年和领导干部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从“大德育”的观念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教育对象的一般,即关注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同时也要突出重点。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关注社会的所有成员。重视对社会成员的品德教育,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所持的一个重要观点。我国古代的孔子非常重视德育,明确提出德育是治国安邦的措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指出,教育的最高的最后的目的包括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在我国维新派人物康有为所办的学校中,“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蔡元培在“临时教育会议”演说中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认为“五育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美国教育家杜威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他把道德作为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的决定因素。他认为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可见,培养社会成员的良好的道德始终是人类追求的一个重要社会发展目标。

在实践上,建国以来我们党一直重视对全体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江泽民多次强调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他所做的历次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都体现了这一重要思想。2001年10月出台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被作为全体公民应遵循的道德要求被提了出来,成为指导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指针。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也十分关注全体公民的道德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都深刻体现了这一理念。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十分关注青少年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这是由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客观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青少年来讲,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思想政治变化迅速,容易受到不良错误思想的影响,需要给予特别的关心和培养。而他们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面貌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纲领的实现,应此,我们应站在历史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要充分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诸方面力量,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方面,国外也有不少好的经验。比如在美国,高校对思想政治课就十分重视。近20年来,商科一直是美国大学里的一门热门学科。商学院颁授的学位差不多占全美学士及硕士学位总数的1/4,作为一个如此热门的专业,商学院在教学及管理上都非常及时地反映着市场的变化。它对社会和商界的新要求所做的最积极的回应之一就是普遍开设必修的道德课。这一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普遍的关注。一度担任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主席的约翰·沙德,1998年从自己的财产中捐出3000万美元给哈佛大学商学院,研究如何把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整个课程。这一措施的核心思想是要商科学生把眼光放得远大一些。斯坦福大学的柯克·汉森教授说:我们必须权衡我们的决策对各方面得失的影响。不道德行为之所以发生,主要是因为商业管理人员不了解他们本身所处的环境。新课程的目标是迫使学生讨论一项行动的所有后果,看清它对世界全局的影响。社会学家阿未蒂·埃齐奥尼要求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学生辩论两个题目:一是利用迎合消费者心理的广告以制造人为的需求是否符合道德;二是高级经理人员将政治捐款倾注于当选者以扩大其公司的影响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可见,全社会都要关注青少年的道德素质的提高,因为,只有赢得青少年,才能赢得社会的未来。

就领导干部来讲,他们是党和国家的骨干力量,是现代化建设的许多具体方针、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他们的思想政治面貌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各级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风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面临着新的考验,而且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也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强社会的思想政治建设,首先应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广大领导干部要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切实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展工作,规范行为,严于律己,做好人民公仆。

二、思想政治教育既应重视教育内容的广博性,又应重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习惯于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不加区分,在学校中则将德育课教学等同于德育,从而窄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是涉及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等诸多领域的一项社会活动,是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高尚的社会道德情操等几个方面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同人的其他素质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不能单纯地就思想政治教育论思想政治教育,而应将其和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和人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由此,从“大德育”的观念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在确立教育内容的时候,应避免以往那种单纯的道德说教,而是将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西方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反映当代社会与科学发展的新知识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较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手段,又有其特定的内容。从根本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具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根本内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着眼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他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在我国,这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教育。二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政治观上的具体展开,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教育。三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这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建设广泛性与现实性的体现。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就体现在要立足于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有针对地进行“三观”、“三德”、“三个主义”的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既应重视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又应重视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已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层次性、多样性。就其实施来讲,就有任何情况和条件下都要运用的基本方法;一般情况下运用的一般方法;特殊情况下运用的特殊方法;复杂情况下运用的综合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应针对具体的不同情况,灵活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这包括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和批评于自我批评的方法。理论教育法是通过基本原理、思想观念的传授、学习、宣传进行教育的方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通常的理论教育方法有讲授讲解、理论学习与研讨、宣传教育等。实践教育法是指通过组织人们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而提高思想觉悟的方法。因为人们思想的形成、发展、检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所以实践方法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实践方法通常通过劳动教育、社会考察和各种社会服务活动来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成员进行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所谓批评是指对他人或社会组织、人民团体等存在的问题加以指明并分析产生原因和提出克服意见。所谓自我批评是指对自己的过失或缺点进行公开的剖析和检查。可见,这二者的主体是不同的,但又是相辅相成的,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转变思想观念。

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工作更加艰巨。如果我们仍然保持传统观念,沿用传统模式,则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也不符合成人大学生心理特征变化和成长规律。据此,我们必须坚持自觉遵循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观念,创新理念。

1.树立服务意识。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根本目的,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最佳的服务。

立足服务,就要切实转换工作职能,从重监管转到重服务。在服务中进行教育管理,在教育管理中体现服务。要更新教育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转变教育方法,要更加符合成年人心理和个性发展的特点,从说教式、灌输式转为启发式、激励式、讨论式、探索式,加强互动。

立足服务,就要全面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包括每个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各个方面、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合理需求,据此做好服务工作。拓宽服务渠道,创造有利条件,优化校园环境,维护学生权益,实现服务优质化。

立足服务,还要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如果还是老样子,严厉有余,宽厚不足,居高临下,指手划脚,缺乏亲切感、亲和力,则使人敬而远之,服务效果必然不佳。要改变形象,就要加强学习,创新观念,注重人文关怀,增强服务意识和技能。真正做到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需,这样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和热心贴心的服务明星。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教育过程都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双向互动越是积极活跃成效就越显著。传统教学中注意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这是对的,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因此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性,影响了教育效果。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如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只是从条条框框出发,要求学生适应各种各样的管理规定和模式;不根据学生的内在需要,不区别各人的个体差异,而用一把尺子、一个模子统一度量和铸造所有学生;在工作中仅重视对学生行为的规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所应具有的参与和选择权利等等。

我们要主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尊重学生人格,包容多样,发展个性。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在自我教育中得到提高,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3.增强德育的“为先”和“全员”观念。德育的重要性虽然人人皆知,但重智轻德的观念和功利心态依然程度不同地存在于师生之中。有人认为成人大学生克服重重困难甚至丢掉“饭碗”来到学校,就是奔学习专业知识而来,要的是过硬本领和文凭。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抓得不紧,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的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政治理论教员的事,放弃了德育责任,碰到学生中出现的矛盾,也不能主动去帮助化解。部分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这些都说明德育为先、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完全落实,必须引起重视。如果德育为先和全员育人的观念不能首先牢固树立,则很难期望服务意识的增强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增进爱生情感。

1.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基本特点。像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学生的情况,对于他们过去的经历、现在的状态以及对未来的构想,他们的知识基础、从业表现和思想倾向,他们的年龄结构、性格爱好、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等等,都要了熟于心,对成人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胸有成竹。

所谓成人,其实他们并非一色“成年”,虽然多在20岁左右,但也有大至30、40岁的“高龄生”。年龄上的差异表明他们的家庭境况、身体状况、生理需求和人生感受等的区别。20上下的学生,正当青春年华,精力充沛,学习热情高。而那些人届中年的学员,已经成家立业,家需照顾,业得维持,可谓心挂几头,他们在学习的征途上,跋涉之艰辛不言而喻。

成人大学生在入学之前大多各有职业,而且存在职业差异。进校后,其中一部分是带薪学习,这部分学生有着比较稳定的生活来源,毕业后也有比较可靠的去向,因此思想情绪比较稳定,学习纪律性较强。但也并非完全就没有后顾之忧。因为“带薪”就难以完全割断与原先工作的联系;因为“有职”就难免完全消除对未来工作产生变故的隐忧;而另一部分离岗离职自费进修者,经济来源切断与毕业去向未知,自然会给他们带来困惑、焦虑与苦恼。为摆脱目前的困境,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一切代价,艰难而顽强地拼搏。

成人大学生大多接触过广阔的社会生活,亲自参与了具体的实践活动,学习过一般人在课堂里难以学到的更丰富的社会知识,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是十分可贵的一面,但在市场经济的大洪流中,有的学生难免沾染一些不良习气,趋于圆滑世故。

成人大学生彼此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基础也有明显差异。在课堂里面对新的专业理论学习,显露出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思维不活跃以及学习方法呆板的弱点,难以较快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总体上说,成人大学生在心理上还是比较成熟稳定。他们有比较明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有勇于面对困难和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不爱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一事当前较能理性对待,不冲动、不浮躁,但有惰性,少些激情与活力。他们有更强的人格尊严,尊重他人也希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他们敏感性强,容不得别人冷嘲热讽,希望得到满腔热情的鼓励和亲如家人的关爱。

2.关注变化,适时引导。在对当前成人大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继续不断地处处做有心人,时刻留心关注他们的变化,掌握他们的心路历程,切实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三、讲究策略,增强实效。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一大法宝,具有光荣传统。在普通高校中针对普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具有良好的教育资源,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利用和借鉴。对于成人教育,我们还要善于结合成人大学生的特点,讲究策略,注重方法,加强针对性,发挥主动性,体现时代性,增强活动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吸引力,提高实效性。

1.体现人文关怀。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我们把这一理念全方位、全过程地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顺应学生的发展变化,努力提供良好的人文条件。大力推行科学的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独特性、深层情感和发展需求,针对他们的思想特点和实际困难给予最真诚的关心和及时具体的帮助。如学校正在积极开展的构建和谐校园,协调融洽人际关系;开通领导信箱,畅通信息渠道;健全助学机制,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增加心理咨询场所,增设班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员,开展心理辅导和知识宣传,及时为学生释疑解惑、缓解心理压力;后勤诸方面为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充分保障学生的权益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等等。这条条举措如丝丝细雨滋润心田,使学生在校园处处感受着温馨的人文关怀,享受着学习生活的愉悦。与此同时,学校从领导到教师,还要进一步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能够不断地吸取丰富的人文精神养料。有时教师发自肺腑的富有人情味的言行举止更具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力。我们要进一步创新教育形式,使教育得以内化为学生的人格,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和力量,从而自觉主动地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把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他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地统一起来。

2.突出时代特征。当代成人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迅速,他们的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呈现出更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在教育中,应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成人大学生的危机感与紧迫感一般都比较强。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深知国盛我兴,国荣我荣。因此,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特别对与自己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他们更是饶有兴趣。我们应当积极保护和引导这种热情,在教育内容中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在时事政策和政治理论课以及平日的教育中,紧密结合他们的思想实际。注重“真、实、新”,力防“假、空、陈”。坚持不懈地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理论、新思想融入充实到思想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分清世情、国情、党情的阶段性特征,提高对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既要发挥教师精辟讲解、释疑解惑的主导作用,又要通过精心组织的专题讨论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师生、生生的平等交流中,相互增知获益。

还要注重舆论引导。网络化社会信息量多、传递速度快,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令学生产生迷惑。这都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以更高的理论素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及更高超的艺术技巧去引导分辨是非,抵制诱惑,走出迷雾。

3.发扬主体精神。对成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更加注意运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相结合、外力与内力相结合的方法,教育效果才会更大。成人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能力和组织能力,应当充分尊重他们的自主性和发挥自治作用。凡是他们自己能办的事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办,教师不必亲历亲为。大力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的骨干、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一支有力的自治、自育队伍,并通过他们去带动更多的同学向先进靠拢。如主题班会就一改过去由班主任、辅导员一人构思设计和主讲操办、学生被动参与的惯用方式,而是由班委会事先发出告示,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再从中选取大家最为关心、最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作为主题,然后确定形式、方法,由学生分工收集资料、主持会议。学生自觉参与,自我评价。这样,不仅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而且积极性高,取得了良好效果。由于重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有关学生利益的重要决策都很注重听取学生的意见,重大活动都主动吸收学生参加,学生干部的选举充分发扬民主,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尊重多数学生的意愿。学生的自主意识、对学校工作的认同感和积极性都明显得到增强。

4.丰富校园生活。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可谓一举多得。不仅能够满足广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用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调节情感和心理,融洽关系,培养集体主义、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和增强凝聚力,而且也是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发扬主体精神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成人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力,大力支持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既具有知识性、科技性又富于趣味性、启发性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学术讲座、形势研讨、辩论会、各类竞赛、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

5.增强实践活动效果。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要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相对而言,实践是成人大学生的强项,他们具有浓厚兴趣和热情。可以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适当提高要求,增大难度,增加时间,在内容上拓宽一些,在组织上更加放手一些。此外要努力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吸取新的营养,受到教育,增长才干,用所学知识服务人民,贡献社会,实现学生、大学和社会三者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王宏。浅谈对“教育是一种服务”观念的认识[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

[2]高英。浅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j]。经济师,2007,(1)。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以人为本 教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66-01

以人为本是新形势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实施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创新,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同时确保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意义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就是要以维护大学生的尊严和权利为前提。不仅要对学生做好教育工作,还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引导和鼓励,并且还要做到能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以及帮助学生,这不仅是新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基本的教学要求,也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和目标。总书记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2]。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在社会主义新形势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第一,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是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主要方式。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只重视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管理、而轻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学习结果、而轻视学习过程;只重视强制性的灌输、而轻视接受成度;只重视集体的表现、而轻视个人差异等问题,这种教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为了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教育观念得到有效的转变。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把对大学生的各方面的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强制灌输与接受程度、集体表现与个人差异等在教育过程中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

第二,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是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境。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必须对育人环境引起重视。当前形势下,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快速发展,但随着市场中的利益关系、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等逐渐多样化,人们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其选择性、差异性以及多变性等都日益增强。这对将要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部分大学生心理焦躁不安而精神逐渐淡化、思想素质不高、理想信念不坚定、社会责任感不强等多方面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现象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促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第三,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是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起着激励、导向以及发展等多方面的作用。虽然已初步建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评估体系,但对评估标准方法来说,还不够科学和完善,主要体现在评估的对象远离了现实生活的实际以及评估的组织构成不合理等。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乏人性化、特色化以及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在评估方法、评估对象、评估结果以及评估组织构成上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合理性、实效性等[3]。在如今这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社会主义新形式下,本着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体系能够不断完善,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健康成长并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关念,有利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可以使大学生的价值、力量、作用都能得到充分的肯定。这就需要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转变教育方式,要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占的主体地位,并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结合,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平等对待、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同时,对于大学生身上的优点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而对于某些思想政治素质存在不足的大学生,应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随时关注他们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思想动态,才能及时纠正大学生错误的思想观念。总之,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发挥出自身的价值所在。

(二)建立因材施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因材施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项教学方法,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下对学生之间存在的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学习能力以及自身不同的政治素质等进行因材施教的教育体系,可以尊重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建立因材施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首先,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群体分类,并根据这种差异性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其次,教师应把指导教育与学生自我素质教育相结合、把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解决学生生活各方面问题相结合、从而才有利于建立科学、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三)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大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其激励机制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在物质激励方面,可以通过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金”,对于思想政治素质突出大学生,包括个人和集体,都给予适当的奖励;在精神激励中,可以为大学生设立“思想政治素质优秀者”、“思想政治素质模范”等荣誉奖,并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的结合,以激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后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227-228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范文第5篇

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受我国传统的、片面的社会本位主义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作用的理解上,存在着片面的唯社会价值观。这种片面的唯社会价值观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人为地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甚至否定个人价值。因而,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目标的确定上,只强调社会要求,忽视甚至否定大学生个体的政治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发挥上,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社会政治发展方面的社会,忽视甚至贬低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大学生个体政治社会化发展方面的个体功能;在教育内容中,只讲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利益的服从,不讲在保证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对大学生个人正当利益的兼顾。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激发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大学生的冷遇。当前,由于受西方个人本位主义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上又出现了唯个人价值观的思潮。一些人片面强调个人价值,忽视甚至贬低社会价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出现了只讲满足个人的需要、忽视社会需要的倾向,其结果又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削弱。其实,社会与个人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克服片面的唯社会价值观,同时,也要防止片面的唯个人价值观。要确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内在统一的新价值观,促进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协调发展,在满足社会政治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和兼顾大学生个体政治社会化发展的内在需要,使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顺利进行。

二、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观,确立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和个性有机结合的新任务观

过去,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任务被仅仅归结为“传道”,即向大学生灌输社会政治规范,不重视培养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能力和个性,甚至存在着否定和抹杀大学生个性的倾向,大学生仅仅被视为社会政治规范的接受器。因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简单说教、强行灌输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大学生往往也就被按照统的规格培养成缺乏个性和创造力的“标准件”。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一些人在强调大学生政治能力和个性培养的同时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即否定灌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重视系统地向大学生灌输社会政治规范。事实上,社会政治规范的灌输与大学生政治能力和个性的培养是有机统一的。首先,完整的政治素质结构是一个由“社会内容”、“心理形式”和“能力”三个维度有机结合而成的三维结构,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能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之义。尤其是在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各种政治信息纷至沓来,社会环境影响纷繁复杂,这就更需要着力培养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自主选择的能力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以使大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但政治能力的培养又离不开社会规范的灌输,大学生政治能力主要就是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社会政治规范的能力,它总是以大学生对社会规范的全面认识和系统掌握为前提的。其次,人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人的发展既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没有社会化,人就不能适应社会;而没有个性化,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富有创造性的生气勃勃的主体。因此,我们必须克服片面的唯政治规范灌输的任务观,同时,也要防止忽视甚至否定灌输政治规范的倾向,要确立灌输政治规范与培养大学生政治能力和个性有机统一的新任务观。

三、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确立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主体观

过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长期存在着片面的“教育者单一主体观”,认为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大学生是教师加工和塑造的对象,始终处于客体的地位,他们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教师不鼓励甚至不自觉地限制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种片面的主体观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命令主义、强制压服和单向注入等倾向,它严重地挫伤和压抑了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在反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过程中,有些人又主张片面的“受教育者单一主体观”,片面强调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忽视教育者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教育和引导作用。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教育者主导和支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客体、介体、环体等因素。大学生是客体,但是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大学生主动参与政治社会化过程,在教育内容的接受上具有选择性,并反过来影响教育者主体的教育行为。而且,教育者组织实施教育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能动地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大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需要教育者的激发和引导;而教育者的教育也只有通过大学生的积极活动,尤其是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我们既要克服片面的“教育者单一主体观”,也要防止片面的“受教育者单一主体观”,要确立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主体观,在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同时,着力激发和引导大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政治社会化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接受教育和开展自我教育,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培养自己良好的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