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教育论文

描写教育论文

描写教育论文

描写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习作 体系 模式

一.构建人物描写的训练体系

描写即描绘摹写。习作中的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者景物具体地描摹出来。它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中“形神兼备”的一种表述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描绘形象,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按照描写的对象分类,描写可以分为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分为: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等。人物描写是习作的一项基本功,要提升习作水平,务必从这一基本功的训练着手。为此,教师需要构建出清晰明了的人物描写训练体系。要构建出清晰明了的人物描写训练体系就要通读所使用的特定版本的教材,把整个教材中的人物描写训练画成一棵“知识树”,既从全局的高度审视这个小学阶段的训练内容与目标,又从局部的要领谋划实施策略,把《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目标分类归入到三个不同的学段,再根据当地学生实际,加入自己觉得需要训练的篇目,这样,教学就既能反映出客观规定性,又能反映出主观能动性,而且能够体现描写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是基本原则。

二.构建人物描写的课堂教学模式

习作需“教”!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需要教”的前提是教师的“教”,“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教师的“教”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会再到熟练,由他主到自主的主导因素。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教”中不懈地“学”,才能能够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谓“组织”,字典意义是“有目的、有系统、有秩序的结合”,教师要充分考虑给学生教什么、怎样教等一系列问题;所谓“引导”,强调教师示范性地“教导”,注重教师循序渐进地“诱导”,珍视教师有耐心地“辅导”。

学生写出的作文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对作文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大多数作文课的作法是:教师根据教材安排的训练内容与要求,肤浅地零乱地讲一讲学生很难懂得的所谓理论,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写作。这种作法,缺失了“师生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教学的本质特征,致使教师迷失了自己――不知道怎样“具体”地教作文,致使学生在黑暗的死胡同里瞎摸索――凭着感觉走或胡编乱造。因此,构建既符合“教”的规律,又符合“学”的规律,同时符合作文本身规律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成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举措了。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据此,我们对教学模式有这样的认识:(1)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在理论上,它从宏观的层面揭示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的内部联系,在实践上,它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程序。(2)教学模式既是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从静态上看,它是比较稳定的结构框架,从动态上看,它的程序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调整。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国的不少教育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如以教师为主导思想的《“下水示范――讲解――模仿――创新”四环节模式》的课题实验,有以学生为主体理论依据的《“自主习练――互动评点――提升习练”三环节模式》实验。这些研究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可以用“对话”理论和实践构建教学模式,例如,从“材料取舍”角度切入,可拟定“搜集―交流―取舍”的模式。不同学段学生的习作都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还要引导学生在“共同交流”中分析材料,让学生领悟自己占有材料的优与劣,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留取与舍弃,从而使学生对材料不再囫囵吞枣。又如,从“发表”角度切入,第一学段可构建“示范―模仿―独写”的模式,第二学段可构建“话题交流―教师下水―创意表达”的模式,第三学段可构建“自由表达―相互交流―赏导评价”的模式。

描写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汉语写作教学是高中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是与母语的写作教学一样的。学生的汉语素养如何,写作水平是衡量的重要尺度。学习任何一种语言,最终的结果,一是表现在口语交际上,就是能出口成章;一是表现在书面表达上,就是能下笔成文。汉语写作教学在整个汉语教学中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要让学生认识不同的文体,学习基本的写作知识,掌握常见的写作技法,养成良好的写作心里,学会观察和积累生活,形成较强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具备较强的思想见解力,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构建广博的知识系统,等等。汉语教师需要系统地了解作文教学法,掌握写作教学的一般要求,按照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使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和发展。

遵循第二语言写作教学的规律,汉语写作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写作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各种文体写作能力的培养。

汉语写作知识的教学,在汉语写作教学中占有一定位置。任何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知识作基础。写作能力的形成也是这样。学生掌握了较系统的写作知识,就会在写作的实践中,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文体的特征,更熟练地运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和技巧,更理性地去修改自己的文章。写作知识掌握得多了,也会变成自己的写作素养和汉语素养。《汉语课程标准》和新编教材,既重视 学生汉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又重视学生对写作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要用辩证的观点去处理二者的关系。无论是过去的写作教学,还是现在课程改革后的写作教学,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不能因为现在强调能力就变成空中楼阁了。

写作基础知识,一般指实用文体知识、文学体裁知识和作文写作技能知识。实用文体知识主要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其他常见文体的写作知识。文学体裁知识主要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写作知识。作文的写作技能知识,主要包括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各种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技能。

写作基础知识还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度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作文的陈述性知识,即狭义的作文知识,指的是可以直接陈述出来的知识,主要用于回答作文是什么、为什么作文和怎么样作文的知识,又收作文的描述性知识,实用文体写作知识和文学体裁写作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作文的程度性知识,即作文的写作技能知识。作文的策略性知识。指的是制订写作计划,安排写作时间,选择和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完成作文,对自己的作文及作文过程进行评价,以及在写作中随时进行自我监控等方面的知识,作文的陈述性知识,是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记忆而获得的,而作文的程度性知识,是必须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艰苦训练才能掌握的。

新编教材“写作导引”的前半部分,就是关于写作知识的介绍。如《汉语》第一册第一单元的“写作・献给母亲的歌”,在“写作导引”中,就较详细地介绍了“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的文体特点是什么”,“怎么写记人的记叙文”。这从知识理论上为学生完成本次作了较充分的准备。

写作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对常见的最基本的表达方式的学习和实践,一方面是对实用文体的规范训练,也尝试写一些文学体裁的文章。

常见的表达方式,第一是学习记叙的方法,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学习顺叙、倒叙、插叙、略写和详写等;学习叙述、描写中的议论和抒情,等。第二是学习描写的方法,学会环境勾勒与具体景物描写;学会人物形象描写,如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会抓住特点进行形象描写;会作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第三是学习抒情的方法,学习在叙事中抒情,在描写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会直抒胸臆,等。第四是学习说明的方法,会解说和阐释,会用比较、引用、列数字、举例、分类、下定义、设计图表等方法说明事物。第五学习议论的方法,逐步学会正反论证、反驳论证、并列论证、层递论证等,还要学会夹叙议等。

实用文体训练,主要指记叙文、说明文、论文和常见应用文的写作规范训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和应用文,是我国文章的基本文体,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书面表达形式。随着生活中双向交流的日益频繁,应用文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后的作文训练,普遍强调文体的解放,冲破一些僵化的束缚,凸显写作的个的写作教学,还是要从文体的角度,作规范性的训练,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打好实用写作的基础。

记叙文的写作教学,一般涉及的范围主要有:记叙文的文体特征;记叙文的类别,如记人的记叙文、叙事的记叙文、写景的记叙文、状物的记叙文等;记叙文的常用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记叙文的常用记叙顺序,如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记叙文的写作基本过程,如收集材料、确定中心、谋篇布局、下笔成文、遣词造句、修改润色等;记叙文的语言等。

说明文的写作数学,一般涉及的范围主要有: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如知识性、客观性、说明性等;说明文的种类,如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等;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如记叙性述说、阐释性述说、描写性述说、介绍性述说,定义说明与诠释说明、分类说明与分解说明、举例说明与引用说明、比喻说明与比较说明、数字说明与图表说明等;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认识顺序等;说明文的写作过程,如观察与采集、分析与综合、想象与联想、结构与语言等。

描写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 素描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88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艺术,使用的工具是毛笔、墨、砚台、绢或纸。题材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每一种题材又分写意和工笔两种技法,其中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画的一种门类,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洛神赋图到明清的肖像画,工笔人物画逐步走向成熟与写实。到了近代,徐悲鸿将西方的素描写实画法融入到了工笔人物画中,使得素描进入了中国画教学的环节当中。而近些年,对于传统绘画的传承的研究,使得在教育界引起了素描教学的讨论。

一、中国工笔人物画的造型特点

(一)工笔人物造型发展

在中国绘画形成之初,没有工笔与写意的分别。绘画的用途用来记录或者训诫的功能,魏晋南北朝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描绘了曹植的洛神赋中凄美的神话爱情故事。《列女仁智图》记录了当时时代所推崇的贞洁烈女。这两幅图中的人物造型较画面来说比例比较小,人物清秀,五官描绘较为概括,人物的结构和比例相对比较不准确。但表现了一种优美空灵的感觉。

唐宋时期由于封建统治的高度集中权,使得绘画有统治阶级掌握,为统治阶级服务,出现了《历代帝王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宫乐图》等描绘帝王像与宫廷内部贵人生活的画卷。人物造型上也富有唐代的以胖为美形态,宋代出现了全身的皇后像,以人物本身的特点为主。元明清时的肖像画逐步成熟起来,以专门画帝王像为主,到明清肖像画更为写实,抓到了人物的特点,染发上也立体了一些。

总体来说,由于与西方的联系,从元明清开始西方绘画的写实也是对人物画有一定的影响,但还是保持住了传统工笔的画法与气质。

(二)现当代工笔人物的造型

经过了文化的冲击,中国画对于传统的传承有些疏离,这时西方绘画大量的涌入,影响了一辈的中国艺术家们。这些艺术家走出国门学习西方艺术与文化,他们推崇写实的绘画模式。将写实的基础教学融入到中国画教学当中去,出现了一批写实功底强的中国画艺术家,例如徐悲鸿,蒋兆和。现当代的工笔人物造型也趋于写实,而素描教学也成为国画专业的必修课程。

二、素描教学的特点

(一)教学中的目的

在艺术教育中,素描是基础课,因为素描写实特点,素描教学中注重学生对对象的具象把握,对结构的理解。运用透视学的原理,利用点、线、面、光影等元素,强化对象的特点。

(二)工笔人物画素描教学与时俱进,革新的素描方式

工笔人物画素描教学因结合了中国画的特点,在素描上对光影的要求降低,提倡用大量的线条来塑造造型。

三、工笔人物画素描教学中的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

在中国画传统的素描教学中,很多高校还是讲西式素描完全照搬的搬进中国画教学的课堂。在学习素描时就是光影明暗来塑造体积,对于线的理解很片面,甚至到纸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线条来表现体积感。

(二)教学观念陈旧

随着时代的发展,陈旧、单一的素描教学观念如法适应当代大众的艺术审美。教师一直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机械师的联系方式使得教学处于僵化的状态。高校应当认识到如何利用素描的优势一面,结合本专业的发展进行教学。室友扎根本土的传统文化,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高校的国画素描教学水平才能逐步提高。

四、如何完善素描在工笔人物画教学的运用

(一)明确教学目标,推行阶段式教学

首先,高校应明确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早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基础上,通过素描技巧的训练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普及,培养学生对线条造型的理解力以及绘画能力。在传统的素描教学中,明暗和光影的内容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国画的素描教学中要摒弃明暗和光影,明确训练学生以结构,线条为主要方向的教学。

(二)鼓励创新,尊重学生的个性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核心要素。素描的发展并非停滞在某一时间段,素描教学不仅能体现艺术闻名的繁荣,在现今的中国画教学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断的变迁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学要坚持与时俱进,积极了解和吸收新的艺术思想。尝试将中国画与素描较好的融合,改变学生观察对象的方式和作画方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的中国画素描教学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观念陈旧和缺乏创新等问题。所以,各高校还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事进行阶段式的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尊重学生的个性。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其更切合本专业教学目标。从而实现符合时展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裴琳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2]孙万秋.论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画教学中的作用,教育教学研究,071002

描写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教学策略 记叙文 议论文 散文

语文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十分棘手的问题。高中语文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改进作文教学方式,结合写作教学内容,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让学生有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具体的写作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围绕写作教学中的三种重要文体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开展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活动。

一、记叙文要做到言之有情,以情动人

记叙文是写作的基础文体,也是学生练习最多的文体,主要包括人物描写和事情叙述两类,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需要重点讲解的一种文体。教师对于记叙文的写作要点的讲解,应注重细节描写,要求学生以情动人。学生对细节刻画形象传神,既可以使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又可以将事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使人如临其境。

1.抓住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精髓,是文章成功的关键。写作中关于人物细节的描写很多,如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等。但是无论哪个细节描写,都要以细节中包含的神情打动读者。如鲁迅先生在《祝福》一文中对祥林嫂眼神的几处描写:“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此处的“间或一轮”和“活物”准确而形象,将祥林嫂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状态和没有精神寄托的情形描写得入木三分,令人感觉祥林嫂可怜又悲哀;“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此处的“泪痕”和“没有精神”的描写,为祥林嫂以后的悲剧命运和巨大落差埋下了伏笔,让人不禁心生感叹和唏嘘。这几处眼神的描写,为《祝福》这篇文章增色不少,是作品的亮点所在。

2.真情流露。优秀的记叙文不但要观察入微,注重细节描写,还要以情动人,让读者的心随着文章感情的起伏而波动。学生如何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记叙文中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生活中感人的瞬间,随时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以后记叙文写作的素材。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乡下的田间地头,让学生亲身参与劳动,体会农民生活的艰辛;还可以让学生观看抗震救灾的视频片段,相信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的震撼和冲击,同时灾区人民和救灾队伍团结一心、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也会感染和鼓舞学生,让学生明白灾难无情人有情;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在学校门口等着接孩子的老人,感受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这些场景或者是学生在影视中见到的,或者是生活中常见的,只要学生用心观察和体会,就能写出饱含深情的文章,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二、议论文要做到言之有理,以理服人

议论文是现实生活中应用最广泛、难度最大的基础文体,同时也是高考中学生选择最多的文体。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议论文的时候,要抓住议论文写作的重点:言之有理、以理服人。

1.学生要丰富写作素材。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总觉得无话可说或者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这是因为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得太少,思想缺乏深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教材和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有关的信息,丰富写作素材。同时,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要多动脑、勤思考,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这样才能拓宽自己的议论文写作思路,在议论写作中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2.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议论文写作最重要的是有鲜明正确的观点和坚定的立场。教师要在学生平时的写作训练和阅读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是非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多看事情积极向上的一面,这样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才能有正确的立意,才不会出现“以缪为正”的现象。

3.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说理的方法。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议论文时,要指导学生围绕论点,将论据一一列举、层层展开,使论据对论点的证明和推理严谨、系统、全面。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议论文的写作并不是论据越多越好,论据太多会使文章杂乱、有理说不清。议论文论据的关键是精而细,抓住主要的论据,将道理说透,这样既能使文章结构紧凑、言之有物,又能让读者认可自己的观点,相信自己的论断。

三、散文要做到言之有序,形散而神聚

相对来说散文是学生最能自由抒感的文体,最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散文时,要让学生抓住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1.讲究立意。散文要讲究立意。学生在写作散文时,无论是叙事还是状物,都要真实抒发自己的感情,体现自己的立意,让读者明白自己的情怀所在。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散文时,要鼓励学生多进行发散性思考和想象,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多角度的挖掘,积累独特的思想感悟。如透过风景的优美,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透过花草的兴盛和衰败,感叹生命的轮回等。

2.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可以为散文写作插上翅膀。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散文时,不但要指导学生对写作素材进行联想和想象,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天马行空地想象,这样学生的散文才会内容深刻、立意独特。

3.提高学生抒情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散文时,要学会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做到情景交融,以景吸引读者、以情感染读者,让文章显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至情至性,这样才能使散文有学生自己的风格和烙印。

总之,高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更需要自己细致观察、积累素材和丰富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写作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覃波.论如何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Z1.

描写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教育

美的内涵有很多方面,和谐美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要想进行美育教育,就要将教和学高度融合,产生和谐美。

一、感受美

语文教材是文字创作,没有三维的立体表现形式,也没有声乐的悦耳直观,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这种间接的方式去感受美,就需要语文教师的引导,要让学生通过文章内容去感受作者的写作用意,并站在作者立场去体会。以朱自清的《绿》为例,要想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梅雨潭绿的不同寻常的美,就必须紧紧抓住铺垫和对比描写这一特点,通过对描写性语句的赏析,领会身临其境般的独特美景,感受美不胜收的直觉形象,从而产生美感。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扬,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这段描写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有铺垫、对比等。都是绿,虽然是各有各的魅力,但刹海拂地的绿、虎跑寺近旁的绿、西湖的绿、秦淮河的绿都不及梅雨潭的绿色那样具备其他景色的优点,却没有其他景色的短处,只有它浓淡分明,明暗有序,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这些丰富多彩又不失细腻的描写,可以勾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欣赏美

美是千变万化、形态各异的,在语文学习中,只要认真阅读,认真体会,就会欣赏到课文中的美。就像朱自清的“荷塘”,表现的美是一种优雅;为城捐躯的民族英雄史可法,表现的则是一种壮烈美;还有一些美,如高尚美、奉献美等。说完美,接下来就谈一谈“丑”。课文中对丑的描述、对丑的本质的揭露也能从另一个角度表达美的真谛。课文中别里科夫“套中人”、葛朗台“守财奴”等就是对“丑”的刻画、对丑的描写、对丑的深刻剖析……通过这些丑恶使学生学会从各个角度认识美、欣赏美。这就是所谓的艺术欣赏,能够在阅读时产生精神共鸣,能够在阅读时使人心情愉悦,最主要的是能够在思想上得到启示。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审美的引导非常重要,正确引导学生欣赏美、发现美,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实现审美教育。艺术欣赏的过程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不是单一、片面地看。引导也受读者阅历、年龄、学识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如读者的爱好不同,对审美的定义就不同;性格不同,对待情感的态度也不同,等等。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过程中,不能对学生的审美要求整齐规范,否则会使学生失去自身的审美特性。

三、创造美

创造美有很多种,就语文课而言,主要是对作文的创作。因为每位学生接受的家庭教育、人文环境不同,对待事物的看法与感受也不同。有的学生感觉生活五彩缤纷,写作起来素材很多,如精彩的课堂、丰富的体育活动、性格各异的同学们,写作时自然是激情澎湃,抑扬顿挫,下笔如有神;有的学生则感觉生活平淡乏味,没有什么内容可以写。我认为要想写出上乘之作,主要取决于学生能否发现生活中的美,是否有把看到的、感受到的美以写作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愿望。语文教材荟萃了中外名著佳作,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尤其是诗歌,更是有一种挡不住的魅力,强烈地吸引着学生。教师应把朗读诗歌、仿写诗歌与口语交际结合起来,为学生构筑一座展示美与智慧的平台。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是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能使其产生创作的欲望。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毫无保留地与同学互相交流,真诚赞美、自信展示,美的情感就能够得到升华。美,无处不在!教师要把美育融入教学中,融进生活中,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树立“求真”“崇善”“爱美”的信念,使其成为一代有灵魂、有理想、有情趣的人。

参考文献:

[1]刘颖.论美育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78-79.

[2]谢文平,韦良德.开展美育教育塑造高尚人格[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2-23.

[3]马亦兵,严津.浅谈美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功能[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12):194-195.

[4]丁梅,徐辉,吴寒斌,邹霞.高等院校加强美育教育的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36-138.

[5]束体民.试论美育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和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