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理教学

物理教学范文精选

物理教学

物理教学范文第1篇

摘要:在现代社会的教学中,有好多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主动的进行,不能提出问题,本文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应对方法。关键词:物理课堂提出问题学生培养一、物理课堂提问的好处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下面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1.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2.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4.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二、现状及原因分析根据笔者的经验,一届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据笔者了解,科学探究中大多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薄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已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一般有下列三种原因:1.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特别是好同学。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2.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3.教师自身的因素:不重视;不知道怎么做;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三、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1.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推动。(1)教育学生提出问题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学重力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教育学生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一个学生如果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将影响个人的成长。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3)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如亚里士多德能撬动地球吗?判断王冠搀假是否属实;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2.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问题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图,学生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倒立的像?”(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又如:讲温度计时,先让学生看昨天的天气预报。从天气预报中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气温为什么有高低?怎样判断气温的高低?什么是云、霜?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四级风有多大?……。①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讲密度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油比水轻’,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油会浮在水面上?油的质量一定比水小吗?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考虑油和水的质量,还要了解它们的体积,从而引入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②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先做压缩引火实验,学生首先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通过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又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又如:做覆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做筷子提起米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米提起?(3)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二个同学比赛顶棍子,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赢,从而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跟力有关而且与受压的面积有关。3.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人说: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1)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碰到某个物理现象,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如:做完真空中的闹钟实验,根据现象可提出:为什么听不到钟声?怎样才能听到声音?通入空气后能否重新听到声音?声音靠什么来传播?(2)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有差异,但是并不是不加评论,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在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如还有不懂,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往往会有意外惊喜。(4)适当出一些探究题,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检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4.须注意的二个方面(1)切忌急功近利。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逐渐培养。开始时的问题可由教师直接提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由学生直接提出问题。(2)与其整天抱怨学生启而不发,不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观念,将教为主改为学为主。时刻牢记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最好的向导是脑中的问号,最大的动力是自信。四、提问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及对策有些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1)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2)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3)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4)只提好学生,不提差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5)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6)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7)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8)提问随意,东拉西扯,越扯越远。9)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提问中应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1)点与面的关系。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2)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3)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4)多与少的关系。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五、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总之,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参考文献[1]朱美健,张天立.《现代中学生素质结构调整》.《广州师范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19卷7期.[2]林辉.《提高现代中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策略》.《大众心理学》2001.02.[3]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1999.07.[4]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5]《素质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探索》《教育论文网》2006.10.[6]《物理教学中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新课程教育网》2006.04.

物理教学范文第2篇

摘要:物理教学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通过实验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既保证了实验的可见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本文围绕高二物理教学实践,对“边讲边做”进行了阐述。关键词:物理教学边讲边做磁场在物理教学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信息准确、具体、即时和简洁。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而“边讲边做”即为教师在课堂讲解时,领导学生进行课内的分组观察和实验。在这里,把我关于对“边讲边做”的实践的一些做法和看法提出来与同行共同学习。以高二《磁场》一章的教学为例:首先,我发给每位同学一个指南针和条型磁块,领导学生对磁性、磁极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做了观察和实验。这些过程虽然都很简单,但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讲解“磁场”、“磁感线”一课中,学生由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推论,及和电场的对比,顺其自然就接受了“磁场是一种特殊物质,不是由原子、分子等组成的。”这个概念。但对于学生感性的认识还不够,所以我用手拿着较强的磁铁在学生间巡回,他们桌上的磁针就不断地摇摆或旋转,学生纷纷以手和书来遮住磁针也不能阻止磁针的运动,情绪显得相当活跃。然后,我以各个磁针所受的作用不同,来启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磁场的性质——磁场强度。在“磁感线”内容中,磁感线的实验并不难做,就是可见度达不到,虽然可以利用镜子的反射来加以改善,毕竟没有学生自己动手好。尤其条形磁铁的磁感线要和下一内容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来对比,更需要观察清楚。所以在演示了两个同性磁极的磁感线以后,要求学生根据演示实验的步骤和方法以玻璃板、铁屑和条形磁铁来制作条形磁铁的磁感线,并且根据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来确定磁感线的方向;指导学生把磁针放在玻璃板各个不同的地方来观察,画出条形磁铁的磁感线并标出方向,及确定方向和磁极的关系。由于学生自己做实验得到正确的结论,因而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又如在《电流的磁场》一课中,首先,我在演示“奥斯特实验”的基础上讲述了这个实验的历史和重大意义,接着要学生用一个磁针、一小段漆包线和两个干电池,以两个人为一组进行“奥斯特实验”。一个学生拿着通电导线,放在磁针的上方和下方及改变电流的方向;另一个观察磁针北极转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的相互关系,并用右手定则来帮助记忆。然后进行交换,使每一个学生都经过亲自实践的练习,来获取深刻的记忆。在讲解了各种形状导体内的的电流的磁场和右手定则的另一种用法以后,要求学生以放在玻璃板下的通电螺线管和铁屑来制作磁感线,并用磁针来确定磁感线的方向,确定磁极与电流方向的关系,这时就使用了实际练习右手的定则。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使我感到“边讲边做”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保证了这些实验的可见度,使学生能够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和实际的练习,有时可以由这些实验独立地得出结论,也可以对仪器了解得比较清楚。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虽然这些过程对教师看说很简单,如按照电路图连接简单电路,但在学生看来却时常存在着相当的困难。教师在整节课中,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理论分析→例题巩固,让学生自己分析探究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推导粒子运动的轨道半径和周期公式,再通过分层次的问题设计,理解质谱仪可以测定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在现实中的运用。这一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着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同时让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发挥。

最后,我觉得在使用“边讲边做”的方法时,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不应该只要可能就尽量使用。一般来说,用于对主要现象作定性的研究比较适合,但最好可以使用不太复杂的仪器和实验技术就能得到结果。这种方法一般费时多,必须注意掌握。这种方法要和其它教学手段,如演示和谈话等相结合,根据情况来作为比较、推论、验证和巩固的基础,才能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诱发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

物理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教学现状新型师生关系经历探究过程学会学习物理

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但是它控制不好就会使课堂变得“乱”,所以教师要注意把握分寸,才能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这就是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新面貌。在新课标平台上构建的课堂教学,寄希望于教师: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有利于他们在学习目标引导下自主学习、交流的环境;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而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为学生成功学习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争论甚至各执己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教师行为的转化。尤其是对广大农村中小学物理教师来讲更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农村的初中学生具有的基础较差,知识面较狭窄,反应能力较低,厌学情绪较严重等特征。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的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缺少分析和知晓,目前我们学校大多数的农村学生的家长,都是知识缺乏,大多数的家长在忙于改变自家的经济状况,不懂得或无时间顾及教育自己的子女,没有真正的懂得知识、能力的重要性。因此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观念。

其实所有的学生刚开始学物理的时候,积极性都是非常高的。保持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这应该是物理教学成败的关键。新教材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众多的事例、图片来源于生活,如:摩擦力这节中溜冰鞋、磁悬浮列车;浮力一节中的人在死海中漂浮的图片都来源于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集体智慧,决不能将教师思考的结果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动脑的权利。学生不仅通过相互合作、讨论获得了问题的答案,更可喜的是学生竟不自觉地将生活与物理结合起来。

所以,教师应该是播火者。物理新课标中所说的物理教师的重大职责,即将物理知识的学术形态适当地转化为学生感兴趣、乐于探索,来源于生活的易于接受的物理知识,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现实”的物理知识;本人结合本校物理教学的实际,按新课标理念,就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现实”的物理教学、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环节等几个方面作出了一些大胆的尝试。让农村初中学生找回“自我”,找到“信心”。使他们懂得怎样去学,最终学会学习物理。

一、构建新课标要求下新型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提高物理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的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的农村初中物理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不尽人意,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的产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大忌。改革新型师生关系是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1.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求老师评价语言多样化,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教师在评价时多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你想到这方面,你再想想还另外的因素影响吗?”,不伤学生自尊心,他们容易接受。学生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常常会这样说:“我觉得”“我认为”“我看”“我想要”“我发现”。课改实施以来,学生普遍反映较好,他们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新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堂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需要物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生不断的沟通、交流,彼此尊重,建立起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学习“声音”内容时,要求学生自带乐器,并允许音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讲解他对声有特性的理解;有一个平时只对音乐感兴趣、其他功课学的很差的女同学在这节课找回了自信。在讲“音色”这一抽象概念时,我让前、后排各两个同学站起来,叫后面其中一个同学问:“我是谁?”再前排学生猜出后,我问大家:“他们是怎样判断出他是谁的?”“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就这样不知不觉在游戏中,学生很轻松地明白了音色这一抽象概念。新课程要求确立的学习方式,例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新课程改革顺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潮流,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予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找回“自我”。

二、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现实”中的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教师在使用新课标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物理学科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作出明确规定,除书本知识之外,还有另一类知识,就是日常生活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对于实践中的人来讲才是最为根本的知识。《物理新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物理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这就是说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以及巩固过程,经历教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物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物理情感与态度。

1.物理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包含着人们丰富的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就是掌握前人的经验,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因此物理教师要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某些物理定律的发现过程,经历物理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例如,我在九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我先出示下列问题:(1)假如一个人在沙地上玩溜冰鞋,方便滑行吗?(2)假如这个人是在水泥地上玩溜冰鞋呢,可行吗?(3)假如这个人是在冰地上玩溜冰鞋呢,可以吗?这样既符合了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现实”的物理,是指物理来源与生活、生产实际,同时学了物理又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生产、生活。因此在学习新的物理知识时,尽可能以一些实际例子导入新课,尽量与现实原型进行联系。例如,激光手电筒的光束可作为光线的现实原型,茶壶可作为连通器的现实原型,使用筷子时可作为杠杆的现实原型等等。通过联系现实原型,有利于农村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内容,认识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从而唤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渴求。物理知识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实际应用的广泛性,在每学习一个物理知识后,我都会设计一些应用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的应用,体会到学好物理的重要作用,加深对物理的认识。让学生找到学习物理的“信心”。《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物理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如果过于强调物理的抽象形式,忽视生动的具体模型,过于集中于内在的逻辑联系,割断与外部现实的密切联系,失掉了产生兴趣与刺激动机的最重要的源泉。必然给物理教学带来极大的伤害,使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物理的信心。

三、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环节,注重物理教学策略

1.课堂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的效益密切相关,优化教学就是使其每一个环节尽量合理化、科学化。就新课的导入为例谈谈可采取以下的方法和措施:(1)由科学史实导入新课;(2)由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导入新课;(3)由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导入新课;(4)由小实验导入新课;(5)由演示实验导入新课;(6)由提出疑问导入新课;(7)由介绍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只要广大教师积极探索,认真去想,认真去实践,就会产生好的效果。

2.要运用课堂教学结构、环节的新理论、新技术。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完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是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性。即确定课堂教学每一环节要符合学生认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3.优化练习与作业:(A)作业设置的层次性。例如:在学完了《摩擦力》后,除布置一课一练的同步练习外,还布置了三道“弹性作业”让学生选做:①结合本节内容自编一道与摩擦力现象有关的题目,题型不限。②写一篇“假如没有摩擦”的科幻小论文。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出题(可以从其他参考书上找题),互相检查批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做其中的一题。(B)作业设置的多样性:①观察查阅题;②动手实践型;③研究性学习型;④超前预习型;(C)作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例1.在水泥地上进行班际篮球比赛中,为了防止运动员打滑跌倒,下列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A.在水泥地上撒些小沙子;B.运动员穿的鞋底带有凹凸不平的花纹;C.扫净水泥地上的小沙子;D.穿上平底的塑料拖鞋。因为作业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教师还要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反馈再次强调纠正,使巩固练习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4.教学策略选择得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探索教学、启导教学、发现教学、自学辅导教学、问题教学、尝试教学、单元目标教学等方法各具特色,各展身手。启发式综合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要求有:(1)使学生始终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3)突出对学生能力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中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锻炼技能和能力,并形成良好的稳定的心理品质。然而农村学生整体素质较低,可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在每一堂课中最好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只要广大农村初中的物理教师广泛涉猎各种教学方法,吃透各个教学内容的特点,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教学对象的特征才能科学地、合理地应用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和产生理想的效果。启悟学生的“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物理。

我们学校的校训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对于农村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通过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农村的初中学生找回“自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现实”的物理,让农村的初中学生找到“信心”。通过优化物理教学环节,注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怎样去学,最终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物理。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

[2]任军《新教材中的七个关系》

[3]张维忠《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4]中学物理教与学《物理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分析》

物理教学范文第4篇

1发现物理,感受源自生活,培养情感认同

生活处处皆物理.物理现象可谓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物理知识也蕴含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何培养学生养成一双发现的“慧眼”,去学会观察、体会大千世界,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在课前、课后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去观察,去体会,用心感悟身边的自然现象,去思考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发生的来龙去脉,从而将其与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万事万物的发生绝非偶然,其存在着遵循自然规律的内在本源,即相应的物理规律,在此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物理,同时学习物理知识也如身临其境,既产生了对知识本身的亲切感,更从心理上产生了悦纳物理的情怀.初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物理,教师在引导学生逐步步入奇妙的物理世界之始,更应注意紧密依托生活背景来传授新知,引导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将原本枯燥晦涩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亲切、新鲜有趣,让学生感觉空洞乏味的物理规律均是生活问题的浓缩,使物理知识有了落脚点,从而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虽然在教材的第一节,都会介绍许多生活现象,但要真正让学生体会,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融入,让学生伴随着对应的生活现象在内心深处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如苏教版初二物理“声现象”、“物态变化”,教师通过列举人大声讲话时,用手感知喉咙处有明显的振动感;钓鱼的人不喜欢有人在附近大声交谈;生病输液时用酒精擦拭皮肤感觉凉爽等现象.这些现象,学生不仅熟悉,而且有切身体会,教师在教学中,将他们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分析,学生豁然开朗,不仅体会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更对新知学习消除了陌生感,产生了对新知学习的认同.再如教学“水资源保护”的知识时,结合近几年农村夏收和秋收时的秸秆焚烧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一些不负责任的乱抛乱烧行为,既浪费资源,又对水资源和大气造成了极大的污染,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受其害”.这样的事例,学生感同身受,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了物理源于生活,物理即研究我们生活的情感判断.

2巧妙演绎,融入生活因子,助推物理教学

部分学生感觉物理难学,产生厌学情绪,归根结底是我们在教学中割裂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使物理学习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支撑,导致物理学习犹如空中楼阁,物理知识仿佛天外来客,缺乏认知上的落脚点,学生无形中产生对物理学习的距离感,生成了对物理课堂的敬畏心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我们教师在演绎物理教学时,舍本逐末,违背学生认知规律,忽视对知识产生的生活基础的认知,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如雾里看花,不明就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努力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物理知识产生的情境,从而让学生体会物理概念和知识产生的必要性和价值,从而将新知主动融入到已有的认知体系中.

2.1创设生活情境,助推学生主动学习

物理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之处是引导学生体会某一新知教学绝非空穴来风,而是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面临了新的挑战,有了新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个新概念或者某一新知识才会应运而生.鉴于此,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如教学“密度知识应用”时,笔者给学生讲述国王要求阿基米德在不损坏王冠的情况下,验证王冠是否是纯金打造的故事;对于在考古中发掘出的古代物件,考古工作者又是如何知道其组成成分的?面对现实的问题,学生陷入了深思,经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启发点拨,待问题得以解决后,他们体会到“密度”知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能给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同时,学生也真正体会到依靠自己思考,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疑问而带来的快感,增强了利用所学知识探求生活问题本质的强烈愿望.再如,在教学“声音的传播”时,课堂伊始,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太空大战”的影片剪辑:影片中杀声震天,人物左突右出,斗得酣畅淋漓,不亦乐乎.看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场面真的符合物理原理吗?我们以专业的眼光来审视这一影片,发现其有什么问题?这样的引入,学生感到物理课堂既生动有趣,又严谨严肃,更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同时,学生还产生了物理就在自己身边,学好物理能让自己更睿智,从而产生养成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去审视我们身边实际问题的迫切愿望.

2.2巧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学好知识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借助已有知识经验,将新学知识融入已有知识体系,逐步内化,升华提高的过程.而生活经验,由于产生于学生平常的生活实践中,在学生思想深处根深蒂固,在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将其迁移到学生新知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帮助学生认识、理解、运用物理知识.如教学“比热容”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农民在培育秧苗的季节,晚间向田里罐水,白天则要将水放掉?”“汽车发动机为什么用水作冷却剂?”“有条件的城市为了改善生存环境建设一些人工湖.”“沙漠里昼夜气温变化很大,我们这儿为什么不是这样?”通过这些学生身边的现象,结合“比热容表”,学生切实认识到“比热容是决定物质温度改变难易程度的物理量”.可见,借助学生身边之事,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是紧密、和谐地联系在一起的,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3学以致用,解决生活问题,体会物理价值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根本归宿,也是教学的出发点.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为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提供了便利.教师要将物理教学置于广阔的生活化大背景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生活现象,探寻现象背后蕴含的本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无尽的乐趣.如学习了浮力的知识后,笔者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配制密度一定的盐水来选种.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价值.再如在教学“家庭电路”的知识后,教师针对家庭电路中经常出现的电路故障,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生活离不开物理,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物理教学的初衷,也是让教学回归本源的有益之举.

4结语

物理教学范文第5篇

摘要:中学物理教学是中学生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启蒙阶段,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语言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呢?怎样才能启开学生的心扉,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呢?这就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而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就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一、教学语言要严密准确、逻辑性强教师的语言必须科学准确,符合逻辑。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受到严格的物理语言训练,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风气。如在讲“光的反射定射”时,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而应说:“反射角等入射角”。因为反射角的大小是由入射角的大小决定的,两个角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作为物理教师,要认真考虑自己的教学语言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条理清晰,合乎逻辑。不能将日常生活俗语、方言当作物理语言搬到课堂,应尽量避免。因此,教师对教材要经过懂、熟、化的过程,认真思考教材中每一段、每一个基本概念、每一句话,甚至每个关键的字和词。语言精炼可腾出时间作为课内读、议、练、实验之用。有的老师对一些难点喜欢多讲,唯恐学生不懂,可能会讲得越多越糊涂。话不在多,关键是抓住要点,采用适当的语言,使其严密准确、逻辑性强,容易讲清问题。二、教学语言要抑扬顿挫,感染力强所谓抑扬顿挫,就是教学语言应该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富有节奏感,将表情、手势、停顿、操作等无声语言与声调、轻重音等有声语言恰当地配合起来,使教师的讲解有声有色,更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有起伏,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不断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高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要之处,适当提高声音,促其注意;关键之处,稍作停顿;需熟记的内容,不妨和以声韵,以利记忆。这样,就可以增强感染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增强他们的理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学到了物理知识的同时,感到有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叙述时,要做到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发音的长短、感情的运用等,都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三、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直观性强所谓语言直观性,就是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既活泼、有趣、逼真,又深入浅出、易于接受。语言直观最好的形式就是“打比喻”。教师能深入浅出地选用一些富有情趣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味,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右手定则”时,采用割韭菜的例子进行类比:将刀尖指向、刀刃切割方向、韭菜直立方向分别喻作感应电流方向、导体运动方向、磁感线方面,不但讲明了电磁感应中三方向之间的两两垂直关系,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形象理解。所以,在许多教学难点上,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就可以把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物之感,在增强理解知识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四、教学语言要幽默可亲、趣味性强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难点,还可以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使教学转入正规。如在讲“照相机”时,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牢牢地记住了成像的特点。其实,物理课堂上适时地通过幽默的描述、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容易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平衡,增强感染力,提高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效率。因而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做到:

1、自然美。正确综合运用语调和速度、重音、升降、停顿诸要素,可使语言和谐悦耳动听。2、形象美。使用修辞手法,深入浅出,创造语言情绪使师生心灵相通,激起共鸣。学习者把听课当作一种美的享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学有所得,品有余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3、口语化。把教材中比较艰涩、死板的书面语言变成浅显易懂、比较活泼的口头语言,如适当运用韵语、口诀、顺口溜等,能揭示知识规律,加深理解,而且琅琅上口,便于记忆。五、教学语言要巧于点拨、启发性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明了教师要抓住恰当的时机进行启发、点拨。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其首要条件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这要求教师的讲课语言要跟当时学生的思想联系起来,与学生的接受水平尽量贴近,在各个教学五一节中灵活机动地运用教学语言,使学生接受所学的内容。如在讲“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巧设导语:“耳朵的功能是能够听到各种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中的呢?”廖廖数语轻松地敲开了疑惑之门,引出了思维之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步入了知识的殿堂。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用深入浅出的生动语言,把物理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有助于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启开学生的心扉,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