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范文第1篇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家之间与人民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使得语言、文化上巨大的差异问题得以显现,并成为两国交际过程中的重点问题。作为东方国家,我国与西方世界的德国在文化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就具体的差异表现来看,一些甚至处于完全相反和对立的状态。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哲学思想、思维定式和社会风俗、语言文化以及言谈内容等各个方面,极大地影响着两国的交际和沟通。为有效避免文化上巨大差异造成沟通不畅问题,需要结合两国文化上具体的差异表现,提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策略,有效规避文化差异带来的实际问题。

二、文化差异概述

所谓文化差异,指的是因地区异同,使得各地区人们所特有的文化异同而产生的差异。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其所在区域的人们需要结合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等进行自我文化的塑造,以满足自身社会生活活动需求,实现最佳的生活状态。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人们逐渐达成文化共识,在历史、政治、宗教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产生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内容,逐渐与其它地区的文化区分开来。文化落到语言上,则将其内容和精髓渗透到语言的各个范畴,使得语言的文化性更强,让其具备了文化载体的功能。文化差异的形成,就是不同地区文化的碰撞造成的文化区别。持有两种文化的人们在利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因文化表现上的诸多差异,造成交流不畅,无法实现有效交流。文化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无论是哲学思想上,还是思维定式、社会风俗上,尤其直观体现在语言文化现象和言谈内容上。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败的重要原因。

三、中德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1.哲学思想上的差异就中德两国文化上具体差异来看,最为突出的一方面,即两国在哲学思想上的巨大差异。中国作为最具代表的东方国家,历史文化悠久,其哲学思想呈多样化,且具有多种内涵,更加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中国哲学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儒家思想,但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也极其深远,涉及到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和日常行为处事当中。德国作为哲学思想较为发达的国家,诞生过世界闻名的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以及近代的中国最为熟知的哲学家马克思。德国的哲学思想注重思辨,中国哲学思想则更加侧重慎行和中庸,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2]。两国对于对方哲学思想都存在一定的误解,对于对方哲学思想的深层内涵了解不深,多由浅层理解来概括整体内容。

2.思维定式的差异从两国思维定式方面来看,同样具有很大的差别和不同。德国的思维定式主要为哲学性思维,更加注重对事物的思辨性,主张深挖事物的本质,以思想的穿透力抵达最根本的目标。在思维定式的指导下,德国人在行为处事上较为严谨,以规则和事理作为处世态度和办法,更加注重推理和演绎过程。从表面上来看,德国人的处事办法往往被看作不近人情和墨守成规,缺乏人情味。中国思维定式当中,人情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巨大,在行为处事中,往往人情先于法理。将人作为社会管理和运行的主要决定者,且处事办法多以经验和自身的观察、判断作为依据,对于事物推论的结果往往存在相当程度的猜测性质。中德两国思维定式上的巨大差异,成为各自的思维特色。

3.社会风俗的差异从两国社会风俗上的差异来看,最为突出的表现,即家庭成员称呼上的不同。中国重视礼教传统,重视亲属间的亲密关系,因此,在家庭成员的称呼上,具有较为细致的划分。一个家庭当中,父母两方亲属的称呼都有具体的称谓。所有称谓都有明确的对象,不能出现张冠李戴现象。家长和教师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进行礼仪教导,注重长幼尊卑,尊重长辈的地位和身份。对于长辈,不可直呼其名,也不能将自身置于与长辈同等的身份地位。德国则因宗教信条的影响,人人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因此,在亲属的称谓上没有明确的细分要求,且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地位平等。此外,中德两国在礼节客套上有很大差别,中国更为强调为人处事的热情和礼貌。

4.语言文化形象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能够充分体现文化上的巨大差异。语言文化形象上的巨大差异,可表现在具体的词汇和意象之上。如“龙”这一文化形象,西方国家普遍将其作为邪恶和黑暗的代表,将其作为反面形象。在德国文化中,“Drachen”这一词汇所指的动物即传统文化中邪恶的代表,还将刺龙作为表演形式流传下来。而中国则将龙作为神圣和吉祥的代表,“龙凤呈祥”“龙飞凤舞”均是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景[3]。同时,龙在封建社会被作为皇权的象征,以“望子成龙”表达期盼子嗣成才的美好愿望。此外,“杜鹃”一词,在中国代表着忧郁、忠贞,如“子规啼血”即将杜鹃拟人化,赋予其拟人化形象。德国文化体系中杜鹃的文化形象则不固定,既能代表幸福,又能代表冷酷和魔鬼。

5.言谈内容上的差异就言谈内容上的差异而言,德国文化中有着较为明显的禁忌,是在交谈过程中不能贸然触碰的。如交谈双方在谈论天气、兴趣爱好、社会性事件时,往往不会存在禁忌问题,双方能够通过有效沟通实现关系上的亲近。而涉及到隐私和个人问题时,则会存在很大的问题,甚至引起对方的反感情绪。如在交谈当中贸然向对方询问其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时,则会造成对方反感,认为自身隐私受到侵犯,对于对方形成不礼貌的印象。而中国文化体系中,向对方询问隐私问题,代表着自身对于对方的关心和问候,所问问题涉及的隐私性和私密性越强,则代表双方关系越亲密。言谈内容禁忌上的巨大差别,往往造成中德两国人在交谈时出现巨大隔阂。

四、中德跨文化交际

1.跨文化交际概述所谓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人群之间的沟通交流过程,需要在互动过程中跨越文化隔阂,实现双方的有效交际。跨文化交际属于一种在社会符号基础上的交换过程,双方需要在自身文化基础上,对对方文化信息进行转释,以便准确把握对方传达出的意思和内涵。由于人在特定文化环境当中成长,其言行举止乃至思维方式都会深深烙上特定文化的印记,在交际过程中突出表现出来。跨文化交际需要来源于不同文化的人们对自我较为陌生的社会符号意义进行有效认定,需要对于双方文化之间具体差别进行有效把握。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互动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际活动将会越来越频繁。为实现不同文化国家之间的有效交际,就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有效消除交际过程中的文化隔阂。

2.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主要源于文化和交流之间关系的密切。文化作为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然获取的内容,其对于人的行为举止和言谈思维都有极为深刻的影响。文化渗透到语言当中,也会体现在交谈表达的全过程当中。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将给跨文化交际造成巨大障碍。不同文化体系中的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已经形成文化定式,对于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人们的行为和意想均会存在很大的困难。依照自身文化标准去理解对方文化意涵,必然造成错位和误解,导致沟通不畅,交际失败。为此,要想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过程,就需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并掌握对方的文化意涵,进而将其贯穿到交际过程当中。

3.中德跨文化交际的策略(1)建立跨文化意识基于中德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要想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首先即应当建立跨文化意识。许多中德交际失败的案例,都是源于双方文化认同上存在的诸多问题,造成理解障碍,进而产生矛盾和误会。建立跨文化意识,即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别,认识到文化对于交际形成的巨大影响。跨文化意识的建立,应基于对不同文化的见识和理解之上。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观看影片、纪录片、相关书籍等资料,对于对方国家的文化进行浏览和观察,并在对方立场上体会文化的深层含义。了解对方国家文化的具体体现,如社会风俗、哲学、思维方式、言谈内容和语言文化形象上的具体文化展现,形成不同的文化观,有效建立跨文化意识,为实现跨文化交际打下思想基础。(2)掌握两国文化差别其次,应当掌握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别,以更好理解对方表达的意涵,实现交际过程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中德两国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别,体现在社会风俗、哲学思想和语言习惯等方方面面。应当在充分浏览对方国家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对两国文化上的差别进行对比,准确抓住跨文化交际当中的注意事项。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社会市场的不断繁荣,了解双方之间文化差别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为了解德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具体差别,可通过相关书籍,系统学习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别。从文化起源产生到发展繁荣,全方位地了解文化上的具体差别,还要理解其文化产生发展到如今状态的主要原因,以便深层次地理解对方的文化。(3)正确运用交际策略为有效跨越中德两国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鸿沟,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应在拥有跨文化意识、掌握双方文化具体差别的基础上,正确运用交际策略,确保交际过程的和谐融洽,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首先,应当充分认同两国之间文化上的差异,并了解、接受对方的文化特征。尊重、理解对方的文化,尽量适应对方的文化习俗,以对方的立场去看待交际过程。相互之间的文化理解和尊重,是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前提。应了解并接受德国直接、率性的表达方式,并规避交谈中对对方隐私问题的询问。适当调整自身的语言习惯,控制谈话内容和范围,确保交际过程中交际策略的有效运用。

五、结语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范文第2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汉文化差异;差异比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4013202

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跨文化交际已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境旅游、涉外贸易、出国留学、跨国公司求职、参加国际展销会,甚至观看国际电影和电视节目等等,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因此,了解英汉文化差异,熟知说英语国家的人们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以及他们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选择符合英语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才能保证交际的有效进行。

2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文化的主要差异

2.1 问候语的差异

英汉文化中的问候语结构类似,但二者的问候内容却相差甚远。英语问候语直接明了,不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是中性的。英语常用的问候语有:Hi/Hello!(你好!)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evening!(晚上好!)How are you?(你好吗?)Nice to meet you!(很高兴见到你!)说英语国家的人通常以谈论天气、兴趣爱好、旅游度假、电视电影等为话题,进一步进行交流来促进人际关系,在交谈中忌讳谈论、婚姻状况、经济收入和年龄等涉及隐私方面的话题。而汉语问候语强调客套超于事实,中国人打招呼习惯于用“吃饭没?”“去哪呀?”“多大啦?”甚至“每月能挣多少钱?”等,体现对别人的关心。不熟悉汉语文化的外国朋友会把中国人礼节性的问候误解为干涉个人隐私的无礼行为。因此,认真学习和正确运用英汉问候语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在与英语国家人们初次交谈时要做到“七不问”——不问对方的收入、体重、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呀?”,不问“吃饭没?”。这样才能避免谈话陷入僵局,实现有效交流。

2.2 思维方式的差异

英美人喜欢直来直去,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运用语言注重准确性。他们认为,一个人应该直接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应该含糊。在一个竞争性很强的社会里,只有自己有信心,说话做事果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般认为谦和是一种美德,对处事武断的人持批评态度。中国人习惯“三思而后行”,力求谦虚谨慎,运用语言注重含蓄性。英美人收到礼物时,会马上打开礼物看看,脸上露出欢喜的笑容,并对送礼者道谢。面对别人的赞美,他们总是欣然接受,并大大方方地道声“Thank you!”。在交往中,如果不赞同对方的观点,英美人总是有礼貌地表示反对,并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汉语文化的中庸之道对中国人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人会把收到的礼物放一旁,待客人离去后才悄悄打开。面对赞赏,中国人习惯连连摆手,连声说“哪里,哪里”或是“过奖了,过奖了”。中国人不喜欢明确地表明自己的看法,当被问到是否要喝点什么或吃些什么东西时,总会客气地推辞“不用了”。与英语国家人交往时,不管别人帮了你什么忙或者夸奖你,都要有礼貌地说声“Thank you!”。

2.3 价值观的差异

英美人非常强调个人自身的价值,追求个体自由和个人利益,不允许任何其他外来因素的干涉。他们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都很强,他们认为: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英美国家的人很少接受他人的帮助,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说明自己无能。如果一个小孩子不小心摔倒在地,他会自己很努力地站起来,而不希望有人“多管闲事”来扶他。他们关于“个人私事”的观念,就像国家的“领土权”一样,边界线内的一切都属于本国,别人不得擅自闯入。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集体利益至上,富有爱国精神和为集体献身的精神。

2.4 词语的文化内涵差异

英汉语言在其各自的长期使用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词义渊源,它们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1)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而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的差异,很多人也就相应地误解为“李老师=Teacher Li”。(2)dragon(龙)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的象征,在《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魔鬼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在汉语中,龙是一种吉祥物,常用来指才能优异的人,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由于英语中的dragon(龙)和汉语中的龙文化内涵截然不同,在交流中会带来一些问题。如“望子成龙”若被翻译为“to hope one’s child can become a dragon”,会令英美人闻之色变。但如果把它翻译为“to hope one’s child can become somebody”,就让人很容易理解了。(3)在英语文化中,old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英语国家的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他们不喜欢被称为“老人”,也不愿意因为年纪大而受到他人的帮助。而中国人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对人的一种尊敬。中国人常常主动帮助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然而,如果不了解英语文化,我们也主动帮助英语国家的老人,如:给老人让座,扶老人过马路等等,很容易遭到拒绝,令双方陷入尴尬的局面。

2.5 餐饮文化的差异

(1)西方人在就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在餐桌上非常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失礼。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营造出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2)英语国家的餐桌礼仪要求人们在就餐时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胳膊肘不能放在桌上,而应尽量靠近自己的身体,这样就不会侵犯邻座的领域,也不会侵犯餐桌上大家公用的地方。(3)在餐桌上决不能把碗和盘子拿起来,无论什么食品都不能用叉子整个叉起来咬,要切成小块,一切一块地叉起来吃。无论吃什么东西,都尽量不弄出声响,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懂规矩。(4)不能在餐桌上出现影响他人用餐行为,如打饱嗝、抽烟等。然而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大口喝酒、大块吃肉体现出人们的豪爽和惬意。(5)英语国家的人认为,在吃饭时如果刀叉碰响了器皿,而任其发出声响不去终止,便会带来不幸。所以如果和西方人一起就餐时,要尽量避免刀叉与器皿碰撞发出声音。万一碰了杯子发出声音时,也要赶紧用手捂住,使它停止作响。(6)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就餐的时候,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也不主张为别人夹菜。在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劝酒划拳、不醉不归,频频给他人夹菜更是体现交情的深厚。(7)西方人喜欢看到客人把盘内的食物吃得精光,这表明他准备的菜肴可口好吃,如果没有吃饱,可以夸赞菜肴的美味并多要一些吃的。中国人用餐完毕后习惯把盘里的食物留下一些,如果吃得精光会让人误解为自己还没吃饱。

2.6 肢体语言的差异

肢体语言常因所属的文化不同具有不同的含义。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若不了解不同文化对肢体语言的不同解释,往往容易产生误解甚至反感,造成交际的不愉快终止。如:(1)中国人轻抚婴儿或轻拍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父母会抱怨这种行为,因为西方人认为这种做法不尊重小孩。(2)英语国家的人在交谈时,眼神之间的交流时间长而且次数频繁,以此表示听话者的专注及对说话者的尊重。他们认为缺乏眼神交流就(eye contact)是缺乏诚意,瞧不起对方,或是逃避责任,令人反感。但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被长时间的注视。(3)以手势指示时,英语国家的人极为讲究掌心的朝向(orientation of palms),他们认为,掌心向上是一种无威胁性的手势,表示礼貌和诚恳。掌心向下是权威的支配性的手势,容易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在清点人数时习惯手心向下握拳并伸出食指,这种手势最容易激怒西方人。(4)英语国家的人走路时胸部和腹部高挺,大摇大摆。他们在社交场合和工作场合,不论事情如何紧急,都避免跑步,认为这是不雅的。

3 结语

中西方由于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等因素,各自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文化,其差异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们的跨文化交际。了解英汉文化差异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与英语文化的人士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惯,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信息转化,才能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青龙,叶荭. 博通英语西方文化篇[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王德华. 英汉文化差异及思维方式[J].西安外语学院学报,2002.

[3]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林纪诚. 语言与文化综论[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文化冲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对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1.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1隐私方面的冲突。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1.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1.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做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1.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自己的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2.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有哪些主要原因。

2.1思维模式存在差异。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非言语行为;跨文化交际;差异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6-0370-01

一、引言

语言学家认为人类的交际方式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语言是表达人类思想感情和交流经验的符号系统。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除了语言外我们还会用到大量的非言语行为来帮助我们交流、传达思想,它是语言的必要补充。心理学家赫拉别恩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信息传播总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动作。由此可见,非言语所传达的信息占到了信息总量的93%,对交际的影响之大,。因此,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对非言语的主要分类及其中的意义差异做一论述,以便帮助人们在非言语行为交流过程中弥合差异,促进理解。

二、非言语行为及其分类

非言语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和意义。语言学家F.Poyetos认为非语言交际即个人或人们相互之间通过某一特定文化内所有的非文字的、躯体的、服饰和环境等可观察的信号系统发出的一些信号。非言语行为有其固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多意性。在语言交际中,非语言行为在不同文化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甚至对立的含义,如有些非语言行为中的身势语是约定俗成的,为不同文化所独有,这就造成了非语言行为因文化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含义。二是非结构性。非言语交流没有正式的结构或固定的模式,属于自发的、无意识的表达方式,因此是无章可寻的。三是连续性。语言交际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有始有终,持续时间有限,而非语言交际则不然。譬如,在激烈的争论过后,语言虽然停止了,但双方丰富的表情仍然在传递许多信息。

关于非语言行为的分类,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K.W.Back的观点,非言语行为可分为三类:动态无声的,静态无声的和有声的。点头、姿势、微笑、皱眉等是动态无声的;而站、坐、蹲等姿态以及交际双方保持的身体距离则是静态无声的;有声的指辅助语和类语言等行为。

三、非言语行的表现形式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

我们常常根据非言语行为做出对别人的重要判断和决定,洞悉别人的内心世界。在不同的文化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非言语交流方式。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的最基本的文化差异涉及到身势语行为方面和体距行为方面等。下面就具体探究这两类非言语交流方式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

(一)身势语行为之文化差异。

身势语是关于身体动作交流方面的研究。这一领域包括:姿势、手势、面部表情、目光语、触摸以及副语言。以下对身势语中最基本的姿势和目光语做出解释。A

透过姿势,我们可以了解到一种文化的深层结构。不同的姿势反映了不同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以站姿为例,在中国,一般是晚辈或地位较低者以站为礼,倾听意见,处于被动地位;长辈或地位较高者常坐着,处于支配地位。在西方,正好相反,站立者通常在职位、年龄或地位上长于坐者,在交谈中扮演主导角色。在很多场合,西方人对“站”有一种偏爱,他们喜欢站着开会,站着吃饭,站着聊天……这就说明,非言语行为在不同文化中可能会大相径庭。因此,研究体姿在民族文化与跨民族文化的语言交流中的差异以及内在含义,对提高文化交流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光语是一个人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不会长时间直视对方的眼睛,以示谦卑。但是美国人相信这样一句话:“不要相信那些不敢直视你的人。”美国文化要求人们直视别人的眼睛,这是为人忠诚的标志。这在美国也传递着“我与你平等”的信息。中国人那种谦卑的目光行为对美国人来讲,可能意味着“我把你排除在外”,美国人那种频繁的目光接触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是不礼貌、乃至侵犯性的行为。一般地讲,与西方人交际时,东方人应做到既避免盯视。而与东方人交际时,西方人也应该采取自谦式的目光语。因为直视对方对美国人是礼貌的行为,而自谦式是东方人的礼貌行为。克服目光语交际失误的唯一途径就是设法掌握彼此间的使用规则,才能顺利的实现目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有效性。

(二)体距行为之文化差异。

人们在交际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保持着一种个人与周围环境的距离,由此产生了对空间和距离的看法、使用和构成,并用此传递信息,这就是空间与距离。交际距离因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不同的空间距离反映了不同的社会价值体系:在美国,人们的空间观念比较强,因为他们更看重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然而在东方国家,人们更注重集体主义,亲密程度随距离的远近而变化,距离越近关系越亲近,反之则越疏远。如果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忽视了这些民族文化的习惯,结果必然是伤害民族感情,从而影响文化交流的成功。

四、结语

同言语行为一样,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在人们与外界的交往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受不同国家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非言语行为表现出了不同的内涵。在非言语行为的跨文化交际中,人们要调节对非言语行为差异的情感反应,对自己的行为解释保持高度警惕性,多了解不同文化的人们的习惯,观察他们怎样实施各类非言语行为,提高观察、评价和恰当有效的实施非言语行为的能力。在实践中一定要特别注意非言语行为对情景的适应性,才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加深对非言语行为的认识与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文化冲突和彼此之间的误解,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惠长征.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意义的差异[J].中国电力教育,2008

[3]黄玲.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J].石油大学学报,2005,25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5]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郑树棠.新视野读写教程1[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1.祖林(1957-),男,河北省唐山人,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副教授,学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汉对比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范文第5篇

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从而避免交际时的文化误解和冲突。

关键词:体态语、跨文化交际、意义、差异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的语言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语境因素,因而在不同的文化中,肢体语言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克服文化差异所产生的障碍,克服礼俗差异所带来的困难,就要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礼俗。随着中国的对外交流日趋频繁,人们意识到,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了解和尊重外来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体态语的意义及功能

人类的交际渠道有两种,语言交际(Verbal Communica-tion)和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形式。关于非语言交际的涵盖范围和分类方法有很多,有专家认为非语言交际可被分为四大类,既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其中,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行为,许多专家把它作为非语言行为研究的基础。

胡文仲在《英美文化辞典》中说:“体态语指的是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法斯特说:“体态语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或非反射性动作。”总而言之,体态语(body language,body movements)又称体语、身势语、身体语言等,就是通过人体各个部分发出的动作来传情达意的,如姿势、神态、手势、表情等等传达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和文化信息,是非语言符号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

萨莫瓦曾说:“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可见,作为非语言交际行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体态语,在面对面的交际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各国有各自的文化背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对体态语的表现形式和理解就不尽相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

二、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分析

体态语的差异性是指动作姿态的不同而表意不同,也指相同的体态语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示的意思不同。从会话含意方面讲,体态语的特性主要有:社会性、民族性和模糊性。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许多体态语都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它因国家、民族甚至地区的不同而不同,人们用体态语进行交际的方式和含义也相差很远。当然,体态语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造成交际障碍的差异性。对体态语差异性的理解错误,将直接导致信息传递的失败。

1. 目光接触

目光的微妙变化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正是由于目光语所表达的内容丰富而又微妙,它受文化影响的程度也会更深。因文化差异的存在,目光语的使用是十分复杂而又敏感的问题。目光接触时间长短因文化差异而不同。如美国人和西欧人认为相识的人谈话时应保持适当的眼神接触,这是为人诚实的标志。避开眼神接触的人被认为是不友好、对话题不感兴趣、想改变话题、不诚实、蔑视、恐惧、冷淡、感到内疚等的表现。英美人有句格言: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法国人、意大利人和英国人的目光接触要比美国人更多。受过教育的英国人在交际时,一般对交际对象给予密切的注视,以示洗耳恭听,还会时常眨一眨眼,表示自己听懂了。然而,在中国文化中,在交际时,人们不像美国人那样直视对方的眼睛。中国人那种谦卑的目光行为对美国人来讲,是令人费解或没有礼貌的,而美国人那种频繁的目光接触对中国人来讲,也可能是不礼貌、乃至侵犯性的行为。在日本,长久的目光接触也会被认为是没礼貌的、粗鲁的、威胁的行为。阿拉伯人在说话时几乎是目不转睛地长时间直视对方的眼睛,他们相信这种目光接触表明他们对对方的重视,并有助于他们评判他人所说的话的真实性。具有不同文化的民族的目光接触方式也是不同的。和成人讲话时,波多黎哥女孩通常低垂着头以示尊敬。印度成人在赞美某个小孩时不能盯着小孩的眼睛看,否则,其他的人会认为这个小孩的眼睛充满了邪恶,企图引诱别人。

2. 面部表情

在非语言交际活动中,通过面部表情传递信息是普遍被人们接受的一种交际方式。它能真实地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及其心理活动与变化。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贝恩(Albert Mehrabian)认为:信息的总效果7%来自文字,38%来自音调,55%来自面部表情。在法国,人们不会无缘无故地微笑,俄罗斯人认为在公共场合向陌生人微笑是很不正常的甚至是可疑行为,而在美国,人们会对那些完全陌生的人微笑,表示没有敌意,但在某些场合,如果你不该笑的时候笑了,则会引起对方反感。在日本,如果一个女人的丈夫去世了,在公众面前她也会始终保持微笑,她们是为了掩饰内心的痛苦,而大部分国家的女人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悲痛万分,痛哭流涕,表达自己伤心的情绪。威廉•莎士比亚说过:“一个人讲话时的眼神,面部表情,嘴唇的位置都代表着他的内心语言。”但我们从不同的文化氛围的人脸上读到的内容可能与从相同文化氛围人脸上读到的内容完全不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应注意这类问题,以避免在与外宾的接触交往中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不愉快。

3. 手势语

手势语是通过手和手指的动作和形态来代替语言交流,它在人际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往往同一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所表示的意义并不相同。英美等西方国家,有时会看到有人站在马路边,朝驶过来的车辆伸出一只翘起大拇指的拳头,这是请求搭便车的意思;但是在希腊,这却是一种侮辱人的手势。朝某人弯曲食指,在美国,这是招人过来的意思;在南斯拉夫和马来群岛,这就是个招呼动物过来的手势。1959年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在登上回国的专机时,他双手举过头顶,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做“V”状,另一只手握拳。他以这一手势向美国领导人及新闻记者表示敬意。第二天美国报纸在头版刊登了这一照片。一些记者和读者都把他的手势理解为前苏联领导人意指在这次访问中战胜了美国人,这就造成了很大的,因为美国人把这一手势理解为取得胜利,其实赫鲁晓夫是为了表示友谊。因此,去国外旅游或访问的人必须了解这种差别,否则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尴尬和误解。此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用不同的手势语表达相同的意思。如,吃完饭后,中国人用手拍拍自己的肚子表示吃饱了。而美国人用一只手放在自己喉头手指伸开,手心向下,也表示吃饱了。肚子和喉头都与“吃”有关,它们形象、直观地表明了“吃后”的结果,在双方交际中很容易被理解。因此,在使用手势语时应注意要因场合、因人而异,不要盲从,要努力学习并掌握较常用的手势语的文化涵义。

4. 空间距离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谈话时,相距多远,是否接触对方都是有讲究的。人们在习俗、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价值观上的差异很容易造成误解和冲突。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凑的太近,而对俄罗斯人来说意大利人交谈时过于靠近,拉丁美洲人交谈时几乎贴身。在电梯、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的人拥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拥挤,西方人则无法容忍。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认为,谈话时站得近些或者身体经常接触对方,如拥抱、拍拍对方等来表示友好。所以,当一个阿拉伯人与一位英国人交谈时,往往就会出现英国人步步后退,而阿拉伯人则步步紧逼的有趣情景。这些都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领域都有各自的固定模式,从而构成无数的文化差异,让空间的使用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

5. 身体接触

体触语是借身体间接触来传达或交流信息的一种体态语言。在社交场合,文化不同,体触语就有很大的区别:在德国,男女在与人相见时都喜欢握手;在美国,女士很少握手;在前苏联,男士见面时常爱拥抱和亲吻;在伊斯兰国家,同性之间习惯拥抱和吻面颊,在异性之间却严格禁止体触,连握手都视为禁忌;在泰国,人们都在公开场合避免体触,触碰别人的头部则会犯下大错。在英国同性之间,尤其是同性青年之间的体触语言,如手拉手、勾肩搭背、搂腰,被视为禁忌,因为一般人认为这是同性恋行为,但在一般的异性朋友中间却是容许的。在中国的一般公共场合中,关系密切的同性青年男女常常体触频繁:女性挎着胳膊或互相搂着腰;男性互相搂着肩膀。英语国家的人见此情景会目瞪口呆,以为这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发生的“同性恋”行为。反过来,中国人对英语国家男女之间在公开场合的体触行为也感到震惊不已,以为他们行为过于放纵。其实,同性之间的体触,尤其是同性青年之间的体触行为,在中国人中只是一种中性的表现,而在英语国家却只有在儿童之间才能见到。在跨文化交际中,体触语因文化不同而差异很大,很容易产生误会,我们应当特别注意体触的方式及体触行为与人际关系的文化差异。

6. 身体姿势

姿势在不同文化中也代表不同行为。比如,在课堂上,美国教师上课时,特别好动,总爱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有的竟坐到课桌上去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这在我们看来有些不合体统,但美国教师的想法是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的氛围。因此,姿势的文化区别主要在于何种动作在何种情况下较为得体,而不在于具体动作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