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饮酒文化与礼仪

饮酒文化与礼仪

饮酒文化与礼仪

饮酒文化与礼仪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行为艺术;中国音乐;仪式礼乐;《仪礼》;仪注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刘起舒先生说《仪礼》“仪注”乃“周代贵族举行各种典礼的详细仪节单”,换言之,也就是各种仪式礼乐表演活动的脚本。存活于上古的仪式礼乐表演与后现代的行为艺术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如果说“不脱离日常生活对象、环境的日常身体活动以符号化、意象化方式直接介入当下生活”之表述描写了行为艺术形态一般性特征的话,未尝不可将中国古代仪式礼乐表演视为一种“行为艺术”。当然,本文亦非常清楚两者各自关联的文化语境的特殊性,及其活动结构与功能在本质上的差异,故述及“仪式礼乐”而冠上“另类”加以区别。“另类”还意味着“行为艺术”活动方式的生成具有文化意义上的多种可能性,如果本文对《仪礼》“仪注”所记录的早已消失的古代仪式礼乐表演活动加以显像,并对其生成(或深层)结构与文化功能加以揭示的工作,能成为理解今天的行为艺术的一种参照,则本文便具有了现实意义。这样论文不正面涉及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形形的行为艺术活动,却偏偏采用关乎“行为艺术”的标题也就可以理解了。

一、乡饮酒礼之仪式礼乐

“乡饮酒礼”乃周代乡学中举行酒会的礼节,其礼仪表演程序,杨宽先生据《仪礼・乡饮酒礼》“仪注”作过非常好的研究归纳。引述如下:

第一,谋宾、戒宾、速宾、迎宾之礼

(1)谋宾:由主人(乡大夫)就乡先生(痒中教师)商谋宾客名次,分为宾、介(陪客)、众宾三等。宾、介都只一人,众宾有多人,并选定其中三人为众宾之长。

(2)戒宾:戒是告知的意思。由主人亲自告知宾客。

(3)陈设:布置酒席的席次,陈列酒尊和洗(水盆)等。

(5)速宾:由主人亲自催邀宾客,宾客都跟着前来。

(6)迎宾:主人带同一“相”(傧相)在痒门外迎接,经过三揖三让,把宾迎入痒中堂上。

第二,献宾之礼

(1)主、宾之间的“献”、“酢”、“酬”:在宾客迎入后,先由主人取酒爵到宾席前进献,叫做“献”;次由宾取酒爵到主人席前还敬,叫做“酢”;再由主人把酒注觯,先自饮劝宾随着饮,叫着“酬”。这样的“献”、“酢”、“酬”,合称为“一献”之礼。献酒时,必须有食物陈设,陈设有脯醢(干肉片和肉酱)与折俎(盛有折断的牲体的俎)。

(2)主、介之间的“献”、“酬”:先由主人向介献酒,次由介对主人还敬。

(3)主人“献”众宾:主人向众宾献酒,有众宾之长三人代表拜受饮酒,众宾也随着饮酒。

第三,作乐

(1)升歌:在主人之吏一人举觯向宾敬酒后,由乐工四人(鼓瑟者二人,歌者二人)升堂,在堂上歌唱《小雅》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用瑟陪奏,叫做“升歌”。歌罢,主人向乐工献酒。

(2)笙奏:由吹笙者入堂下,吹奏《小雅》的《南陔》、《白华》、《华黍》,叫做“笙奏”。奏罢,主人向吹笙者献酒。

(3)间歌:堂上升歌和堂下笙奏,相间而作,叫做“间歌”。先歌唱《小雅》的《鱼丽》,次笙奏《由庚》;再歌唱《南有嘉鱼》,再笙奏《崇丘》;又歌唱《南山有台》,又笙奏《有仪》。

(4)合乐:升歌和笙奏相合,奏唱《周南》的《关雎》、《葛覃》、《卷耳》;《召南》的《雀巢》、《采蘩》、《采萍》。歌罢由乐工报告乐正:“正歌备”,再由乐正报告宾。正式的礼乐到此完备。

第四,旅酬

主人为了留住宾客,使“相”(摈相)担任“司正”,奉主人之命“安宾”。随即由宾“酬”主人。主人“酬”介,接“介”“酬”众宾,再由众宾按长幼以次相“酬”,称为“旅酬”旅酬是由尊者酬于卑者,《中庸》所谓“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

第五,无算爵、无算乐

由主人之吏举觯向宾敬酒,司正奉主人之命请宾客升座。随即将原来陈列的折俎撤去,称为“彻俎”。以便宾客坐下。脱履坐下,即进牲肉,于是连续不断地举爵饮酒,不计其数,醉而后止,叫做“无算爵”。同时乐工不断地陪奏和歌唱,不计其数,尽欢而止,叫做“无算乐”。

第六,送宾及其他

宾出时,奏《陔夏》,主人送于门外。明日,宾有前来拜谢之礼。

杨先生的概述极为精审,但忽略了许多关键细节。尽管繁文缛节,难以尽述,但舍此,礼仪便不成其为礼仪,为了直观“乡饮酒礼”表演的本来面目,下面不得不在杨先生概述的基础上,具引“仪注”原文,补充细节,以便直观。

第一节,(略)

第二节,献礼

(1)主人献宾:主人坐(坐:双膝跪地,臀部落于脚跟),取爵于篚。降洗(洗爵)。宾降(宾走下西阶,示意不敢安坐于堂上)。主人坐,奠爵于阶前,辞(辞谢宾下西阶,示意不敢劳宾)。宾对(宾以谢辞答对主人)。主人坐,取爵,兴,适洗,南面坐(面向南而坐),奠爵于篚下,盥、洗(主人洁手,再次准备洗爵)。宾进,东北面,辞洗(宾再次劝辞主人洗爵,示意不敢承受)。主人坐,奠爵于篚,兴对。宾复位,当西序(西序:堂屋西墙),东面。主人坐取爵,沃洗者西北面(沃洗者:以浇水赞助主人洗爵的主人属吏)。卒洗,主人壹揖、壹让(主人拱手礼请宾先登阶升堂,相互各示一次谦让),升。宾拜洗(宾拜谢主人洗爵)。主人坐,奠爵,遂拜(主人答拜),降盥。宾降,主人辞,宾对,复位,当西序。卒盥,揖让升。宾西阶上疑立(宾立于西阶上,现矜持庄重之色)。主人坐取爵,实之宾之席前,西北面献宾。宾西阶上拜,主人少退。宾进,受爵,以复位。主人阼阶上拜送爵,宾少退。荐脯醢。宾升席,自西方。乃设折俎。主人阼阶东疑立。宾坐,左执爵,祭脯醢。奠爵于荐西(于席案西侧放好酒爵),兴,右手取肺,却左手执本(收缩左手抓取祭肺肥大的一端),坐,弗缭,右绝末以祭,尚左 手,哜之(祭后象征性地齿尝祭肺)。兴,加于俎。坐,挽手(擦拭手),遂祭酒。兴,席末坐啐酒(于西席坐下,品尝美酒)。降席,坐奠爵,拜,告旨(告谢主人以美酒款待),执爵,兴。主人阼阶上答拜。宾西阶上北面坐,卒爵,兴,坐奠爵,遂拜,执爵,兴。主人阼阶上答拜。

(2)宾酢主人:宾降洗,主人降。宾坐,奠爵,兴辞。主人对,宾坐取爵。适洗南,北面。主人阼阶东(阼阶:堂前东阶),南面辞洗。宾坐,奠爵于篚,兴对。主人复阼阶东,西面。宾东北面,盥,坐取爵,卒洗,揖让如初,升。主人拜洗,宾答拜,兴,降盥,如主人礼。宾实爵主人之席前,东南面酢主人。主人阼阶上拜,宾少退。主人进受爵,复位。宾西阶上拜送爵。荐脯醢。主人升席自北方,设折俎,祭如宾礼。不告旨。自席前适阼阶上,北面坐卒爵。兴,坐奠爵,遂拜,执爵兴。宾西阶上答拜。主人坐奠爵于序端,阼阶上北面再拜崇酒(主人再次拜谢宾不嫌酒粗劣而饮之)。宾西阶上答拜。

(3)主人酬宾:主人坐取觯于篚,降洗。宾降,主人辞降。宾不辞洗,立当西序,东面。卒洗,揖让升。宾西阶上疑立。主人实觯酬宾,阼阶上北面坐奠觯,遂拜,执觯兴。宾西阶上答拜。坐祭,遂饮,卒觯。兴,坐奠觯,遂拜,执觯兴。宾西阶上答拜。主人降洗,宾降辞,如献礼。升,不拜洗。宾西阶上立,主人实觯宾之席前,北面。宾西阶上拜,主人少退。卒拜,进,坐奠觯于荐西。宾辞,坐取觯,复位。主人阼阶上拜送,宾北面坐奠觯于荐东,复位。主人揖,降。宾降,立于阶西,当序东面。(以上,一献之礼毕。)

(4)主人献介:主人以介揖让升,拜如宾礼。主人坐取爵于东序端,降洗;介降,主人辞降;介辞洗,如宾礼。升,不拜洗。介西阶上立。主人实爵介之席前,西南面献介。介西阶上北面拜,主人少退。介进,北面受爵,复位。主人介右北面拜送爵。介少退。主人立于西阶东,荐脯醢。介升席自北方,设折俎,祭如宾礼,不哜肺,不啐酒,不告旨;自南方降席,北面坐卒爵,兴,坐奠爵,遂拜,执爵兴。主人介右答拜。

(5)介酢主人:介降洗,主人复阼阶,降辞如初。卒洗,主人盥。介揖让升,授主人爵于两楹之间。介西阶上立。主人实爵,酢于西阶上,介右坐奠爵,遂拜,执爵兴。介答拜。主人坐祭,遂饮,卒爵,兴,坐奠爵,遂拜,执爵兴。介答拜。主人坐奠爵于西楹南,介右再拜崇酒。介答拜。主人复阼阶,揖降。介降立于宾南。(以上,主人献介无酬,不足一献。)

(6)主人献众宾:主人西南面三拜众宾,众宾皆答壹拜。主人揖升,坐取爵于西楹下,降洗,升,实爵,于西阶上献众宾。众宾之长升,拜受者三人。主人拜送。坐祭,立饮。不拜,既爵,授主人爵,降复位。众宾献,则不拜受爵,坐祭,立饮。每一人献,则荐诸其席。众宾辩有脯醢(辩:通“遍”)。(以上,献众宾,无酢无酬。)

第三节,作乐

(1)乐工就席:设席于堂廉,东上。工四人,二瑟,瑟先。相者二人,皆左何瑟,后首,挎越,内弦,右手相。乐正先升,立于西阶东。工人,升自西阶。北面坐。相者东面坐,遂授瑟,乃降。

(2)升歌、献工: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卒歌,主人献工。工左瑟,一人拜,不兴受爵。主人阼阶上拜送爵。荐脯醢,使人相祭。工饮,不拜。既爵,授主人爵。众工则不拜。受爵,祭饮,辩有脯醢,不祭。大师则为之洗,宾、介降、主人辞降。工不辞洗。

(3)笙奏、献笙: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主人献之于西阶上。一人拜,尽阶,不升堂,受爵,主人拜送爵。阶前坐祭,立饮,不拜既爵,升授主人爵。众笙则不拜,受爵,坐祭,立饮,辩有脯醢,不祭。

(4)间歌: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

(5)合乐:乃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苹》。

(6)乐成告备:工告于乐正曰:“正歌备。”乐正告于宾,乃降。

第四节,旅酬

(1)宾酬主人:宾北面坐取俎西之觯,阼阶上北面酬主人。主人降席,立于宾东。宾坐奠觯,遂拜,执觯兴,主人答拜。不祭,立饮,不拜,卒觯,不洗,实觯东南面授主人,主人阼阶上拜,宾少退。主人受觯。宾拜送于主人之西。宾揖,复席。(宾酬主人,不祭、不洗,同阶。)

(2)主人酬介:主人西阶上酬介。介降席自南方,立于主人之西,如宾酬主人之礼。主人揖,复席。

(3)介酬众宾:司正升,相旅(司正升堂,负责协助介依据长幼次序劝酒),曰:“某子受酬。”受酬者降席。司正退立于序端,东面。受酬者自介右,众受酬者受自左。拜,兴,饮,皆如宾酬主人之礼。辩,卒受者以觯降,坐奠于篚。司正降,复位。

第五节,无算爵、无算乐

(1)主人之吏献宾、介:使二人举觯于宾、介,洗,升实觯于西阶上,皆坐奠觯,遂拜,执觯兴。宾、介席末苔拜。皆坐祭,遂饮,卒觯,兴,坐奠觯,遂拜,执觯,兴。宾、介席末答拜。逆降,洗,升实觯,皆立于西阶上。宾、介皆拜。皆进,荐西奠之,宾辞,坐取觯以兴。介则荐南奠之,介坐受以兴。退,皆拜送,降。宾、介奠于其所。(注云“宾言取,介言受,尊卑异文。”)

(2)安宾彻俎:司正升自西阶,受命于主人。主人曰:“请坐于宾。”宾辞以俎。主人请彻俎,宾许。司正降阶前,命弟子俟彻俎。司正升,立于席端。宾降席,北面。主人降席阼阶上北面。介降席,西阶上北面。遵者降席,席东、南面。宾取俎,还授司正。司正以降,宾从之。主人取俎,还授弟子。弟子以降自西阶。主人降自阼阶。介取俎还授弟子,弟子以降,介从之。若有诸公、大夫,则使人受俎如宾礼。

(3)无算爵、无算乐:众宾皆降,说屦,揖让如初,升,坐。乃羞。无算爵。无算乐。

第六节,送宾

宾出奏《陔》。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乡射礼・记》说:“古来于旅也语。”旅酬以前无言语,有礼仪。直观“乡饮酒礼”仪注,虽无言语,但有仪象可观,可观者甚多,略举如次:

其一,观“别”之象。

1、主人与众人相往来,仪象不同。如,主人献宾一献,献介则不足一献。献宾、介、众宾皆为之洗,众工则不然,例外者,唯大师而已。

2、众人答献,仪象各异。

(1)众宾无酢,来而无往,献乐工亦复如是。

(2)主人洗后拜献,宾辞洗、拜洗,介辞洗,不拜洗,众宾、大师皆不辞洗、拜洗。

(3)荐脯醢,众工不祭,唯大师例外。

(4)主人献宾陈俎,宾祭肺、哜肺、啐酒、告脂:宾酢主人,主人亦如是,只是不告脂。主人献介陈俎,介祭肺,但不哜肺、不啐酒、不告脂;介酢主人,主人唯祭饮而已。主人献众宾,众宾长者三人拜受爵,坐祭、立饮,众宾坐祭、立饮,不拜受爵。献乐工如众宾,歌、笙各一人拜受爵,其他如众宾。

3、旅酬以别,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众 宾按长、幼依次相酬。

观仪象可知,人人有别。主、宾有别,宾又别为宾、介、众宾,众宾复有长幼之别;而乐工与主、宾亦有别,乐工又有别。

其二,观同之象:凡主人献,必荐脯醢;受献者,皆坐祭、立饮。

总合同、别之象,不难看出:

1、礼乃别上下、贵贱,辨长幼之序的等级制度。

2、“献礼”的隆杀具有丰富的文化意味。

(1)隆者,献、酢、酬一献之礼备,依次以下三等。宾备一献;介无酬,有酢;众宾长者、众工长者,无酬、无酢,但拜受爵,皆有来有往,尽管往来有不同。可知礼尚往来;众人以长,礼尚齿;众人有来无往,故礼不下庶人。

(2)酬者,惟宾当之。《经注》释“酬”:“酬之言周,忠信为周。”献礼以忠信为主义。

(3)哜肺、啐酒之礼,惟主宾当之。哜、啐,皆齿尝而已。可见,礼有尝食之义。

(4)陈俎祭肺,介以下不用。乡饮酒礼仪尽管为人事而设,以别尊卑、贵贱,但所以别者则依祭祀制度。

3、凡成献礼,主人必洗。洗者,致洁敬之意。可见,敬乃礼之通义。

4、凡主人献酒,必荐脯醢,受献者皆祭酒。此礼仪,当本于俗,其所依与祭肺应属不同祭祀之制度且更为原始。

总之,礼仪寓意甚多,其结构亦有多重层次,绝非一人一时所能创制。故上述仪象,有断裂、矛盾,难以直截了当予以理解者,如尊卑易位现象――主人以洁敬之意为之洗,而受洗者则愈卑愈慢。其它尚有旅酬上为下之仪象,依献礼,酬者示忠信之象,非尊者莫得受。上述仪象难解之处,惟有以文化史的眼光阅读之,方可索解。乡饮酒礼虽人事之礼,其表层结构为社会政治等级制度,但其深层结构则涉及宗教祭祀等级制度,这里略作申说。

先说陈俎、祭肺、哜肺。“俎”为盛放牲体的礼器。俎,就其形、声二义看,就与宗庙祭祖用牲有关。《礼记・祭统》说:“凡为俎者,以骨为主。骨有贵贱;殷人贵髀,周人贵肩,凡前贵于后。俎者,所以明祭之必有惠也。是故,贵者取贵骨,贱者取贱骨。贵者不重,贱者不虚,示均也。惠均则政行。”其牲体是按照礼仪规定被支解过的,俎中之牲体部分,能显示出贵贱等级。陈俎用之于“俊食”,《礼记・祭统》说:“夫祭有;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是故古之人有言日:‘善终者如始。’其是已。是故古之君子日:‘尸亦鬼神之余也,惠术也,可以观政矣。’是故尸谡,君与卿四人俊。君起,大夫六人;臣君之余也。大夫起,士八人;贱贵之余也。士起,各执其具以出,陈于堂下,百官进,彻之,下上之余也。凡之道,每变以众,所以别贵贱之等,而兴施惠之象也。”“食”也就是祭末分祭肉的节目,其仪式和方法:首先将牲体按骨节分割许多块,每块大小差不多,凡参加祭祀的人,都可分得一份。其次,吃祭肉按先后顺序,贵者先吃,贱者后吃,依次往下直到最贱的人也能吃到。所谓“”就是下食上之余。首先尸,尸食神之余。其下接俊者,则食主人之余,依次而下。《乡饮酒礼・记》载:“宾俎脊胁肩肺。主人俎脊胁臂肺。介俎脊胁肫胳肺。”士用犬牲,《礼记・明堂位》说:“有虞氏祭首,夏後氏祭心,殷祭肝,周祭肺。”可见乡饮酒之陈俎、祭肺、哜肺确源于祭祀礼仪。只是,神事的意义转为人事,更加仪式化罢了。

次说陈洗、祭酒。“洗”为盛水的礼器。在行礼的过程中,盥洗的节目亦非常重要,《礼记・乡饮酒义》谓“洗”“主人之所以自洁以事宾也。”据此,张光裕先生以为,“洗”乃主人“自洁”之器。其实“献”、“酢”、“酬”皆盥、洗。不过,礼仪进行中,主人确自洁频频,盥洗甚于他人,以至于主人献贱工,“工不辞洗”。为何主事宾、上事下、贵事贱若神明?如上所言,人事由神事而来,既如此保留其某些形式和意味在所难免。洗之行,具敬意,初当与敬神明有关。这亦可结合“祭酒”义明之。“祭酒”即举酒祭地的仪式。《乡饮酒礼・记》说:“凡旅不洗。不洗者不祭。”可见洗者不仅是宾主自洁以互敬也,行洗礼也是洗者身份、地位的标志,因为“洗”与行“祭”礼的权利是相连的。《礼记・乡饮酒义》云:“祭荐、祭酒,敬礼也。”人际交往,洗与祭这样的细行能成其敬意,只能说明,“献礼”渊源于宗庙祭祀中洁净敬献神明的仪式。与祭者必洗,也只有与祭者方得洗的权利。祭祀权的垄断与分配当是等级制度的原始基础。(当然,祭酒礼所行更普及,等级意味淡,属祭地仪式,与祖先无关,应更原始。)故尊者若主人,为卑者洗并不觉自卑,此有祭祀制度中,祭主身份的文化意味作支撑;卑者受洗不辞洗、不拜洗,并不觉尊与慢亦相仿佛。周代的礼乐制度的重心尽管已由神事转向人事,但其文化制度是在已有的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故在人事礼仪活动中,会出现行礼者“自尊”与“自卑”和谐统一、尊亦卑、卑亦尊,尊卑不二的奇妙文化现象。尊与卑的合一源于神事与人事的合一,自其神事观之,尊亦卑;自其人事观之,卑亦尊。

再说旅酬之象。乡饮酒礼仪,乃乡大夫为进贤举能而设,以乡中居士之贤能者为宾,有尊贤能之意,这只是礼意之一。前此已表明,行礼亦是行教化,平时乡学弟子习礼乐,是受熏习教化,乡人观礼亦是此意。乡大夫以己之尊酬宾,示以忠信之意,未必就是乡大夫示己忠信于宾,而是宾将臣于君,示宾为臣之意当忠信于君也。旅酬之象,亦应作如是观,当寓教化之意。旅酬仪节,上行下效。仪式礼乐的教化功能,其独特之处在于身教重于言教。今人所谓“行为世范”,当循其例。

据上所述,可将乡饮酒礼的礼仪内容约分为两大部分:

(一)礼的部分

礼的部分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节、第六节。此五节,皆有仪象,有意味可寻,此处再略引传记说解以备考。

《礼记・乡饮酒义》说:“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盥洗扬觯,所以致洁也。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尊让洁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君子尊让则不争,洁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辨矣;不斗辨则无暴乱之祸矣,斯君子之所以免于人祸也,故圣人制之以道。乡人、士、君子,尊於房户之间,宾主共之也。尊有玄酒,贵其质也。羞出自东房,主人共之也。洗东荣。主人之所以自洁,而以事宾也。宾主象天地也;介馔象阴阳也;三宾象三光也;让之三也,象月之三日而成魄也;四面之坐,象四时也。天地严凝之气,始於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此天地之仁气也。主人者尊宾,故坐宾于西北,而坐介于西南以辅宾,宾者接人以义者也,故坐于西北。主人者,接人以德厚者也,故坐于东南。而坐馔于东北,以辅主人也。”《乡饮酒礼・注》说:“《鹿鸣》,君与臣下及四方之宾燕,讲道修政之乐歌也。此采其已有脂酒,以召佳宾,佳宾既来,示我以善道,又乐佳宾有孔昭之明德,可则效也。 《四牡》,君劳使臣之来乐歌也。此采其勤苦王事,念将父母,怀归伤悲,忠孝之至,以劳宾也。《皇皇者华》,君遣使臣之乐歌也。此采其更是劳苦,自以为不及,欲咨谋于贤知以自光明也。”可见礼乐无言语,但意象丰富,韵味无穷,所以《礼记・仲尼燕居》说:“占之君子,不必亲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

(二)俗的部分

第五节属此。无算爵、无算乐,亦即饮酒作乐无有节制。故此节次无仪象,无意味可寻,欢乐为主,尽人之俗事、实事而已,故以俗名之。尽管礼末设司正,但未必就如《礼记・乡饮酒义》所说“焉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其正亦不过尽其欢乐以安宾而已。

以上是视礼乐为一整体所作的分析,如此,乡饮酒礼仪呈现为:“礼――俗――礼”的序次结构。若别礼、乐为二事,则以上之礼又可分为礼仪与礼乐。礼仪以仪象为礼;礼乐以正乐为礼。俗又可分为礼俗与乐俗,礼俗依于饮食,乐俗止于娱乐。正乐之为“正”在于其乐取礼意,合乎礼之规制;俗乐之为“俗”则在于其乐用为欢乐。至此,再回味乡饮酒礼的整个礼仪程序,则别有意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节为一段落,由仪――乐――仪三节构成,在乐之节次上乐、仪相间,重仪象,重意味,礼由繁趋简,由隆变杀。第五节、第六节,皆无仪有乐,以乐为主。原有的分别渐趋泯灭,隐约可辨的是乐工与众人,似乎众人已为客,乐工已为主。当然,第五节、第六节,仍小有别,其别仅在于前者唯尽欢而已,后者虽无仪象而有仪节之意,故为礼。然其仪节之实,已非礼仪而乃乐仪而已。以上分析,旨在突出一个被人忽视的现象:整个礼仪程序,尽管以仪礼为主、为重,以乐礼为辅、为轻,但其终归于乐俗、乐礼。乐与本能饮食无间,构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结构,其意义,一个“乐”(快乐)字可概括。其实,饮食行为的符号化、意象化、仪式化、制度化便成为乡饮酒礼仪;俗乐的意象化、仪式化、制度化便成为礼乐。

二、乡射礼之仪式礼乐

乡射一般于乡饮酒礼仪之后举行。据杨宽先生的研究概括,其礼具有军事教练的性质,主要程序是三番射:

第一番射,由乡学中弟子参加,着重于射的教练,其礼节共有十节,分别为:请射、纳射器、比三耦、张侯倚旌、迁乐、俟射、诱射、命射、三耦射、取矢委菔。此主番射“由乡学中弟子相配成‘三耦’依次发射,射中的只扬旌唱获而不加统计,不算胜负,其属于教学性质,显而易见。”

第二番射,参加人员,除弟子三耦外,增加了主人、宾和众宾。其礼节共有十一节,分别为:请射、比耦、三耦取矢、众宾受弓矢、请释获、命射、耦射、取矢委菔、数获、饮不胜者、献获者和释获者。此番射分别胜负,负者,罚饮酒。是集体比赛,因为“虽然把所有参加的人相配成对而比赛,即所谓‘比耦‘和耦射,好象是两个人在比赛,但在统计时,不分各耦,只是按‘上射’和‘下射’,分为左右,总起来统计的,只计算左右两方的胜负,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第三番射,基本同第二番射,其区别在于,第三番射要用乐来节奏射。

透过三番射的分析,杨宽先生得出结论:“这种礼是把乡学中的弟子的军事学习和乡中成员的军事训练密切结合的,是通过行礼的方式把军事教练的课程固定下来的,既是乡学中教育弟子的一种军事教练课程,又是乡中成员进行集体军事训练的一种社会活动。”

乡射礼平时举行确具习射教学的性质,所谓“习射尚功,习乡尚齿。”(《礼记・王制》)但既为礼便同时具有肄习礼乐的性质。整个乡射礼仪的程序尚有其它仪节:

第一节,与乡饮酒礼仪大同小异,礼简,无介。多出张侯一节。

第二节,献礼。小异于乡饮酒,有献大夫仪节。

第三节,作乐。比之乡饮酒礼省前三节,存合乐一节。

第四节,三番射。其中第三番射用乐节射,“不鼓不释”,“奏《驺虞》,间若一。”《驺虞》,《召南》之诗篇,在《周礼》为天子之射节,此处用之,《乡射礼-注》谓“取其宜也”,疏说:“《驺虞》喻得贤者多,此乡射亦乐贤,故云取其宜也。”是意,乡射进贤用《驺虞》,其他则歌《采萍》,与《周礼》同。

第五节,旅酬。

第六节,无算爵、无算乐。

第七节,送宾极其他。

由上可见,就结构而言,在乡饮酒礼仪的程序中嵌入三番射的程序便成了乡射礼。尽管为了突出射,简化了某些礼仪细节,添加了某些节射的仪节,但使射整体上成其为礼的是乡饮酒礼仪,即便三番射程序,其间亦穿插了饮酒礼仪。以第二番射后三节为例:

(1)饮不胜者:司射适堂西,命弟子设丰。弟子奉丰升,设于西楹之西,乃降。胜者之弟子,洗觯,升酌。南面坐奠于丰上;降,祖执弓,反位。司射遂袒,执弓,挟一个,捂扑(插上教鞭),北面于三耦之南,命三耦及众宾:“胜者,皆袒决遂,执张弓。不胜者皆袭,说决拾,却左手,右加弛弓于其上,遂以执拊。”司射先反位。三耦及众射者皆与其耦进立于射位,北上。司射作升饮者,如作射。一耦进,揖如升射,及阶,胜者先升,升堂,少右。不胜者进,北面坐取丰上之觯;兴,少退,立卒觯。进,坐奠于丰下;兴,揖。不胜者先降,与升饮者相左,交于阶前,相揖;出于司马之南,遂适堂西;释弓,袭而俟。有执爵者。执爵者坐取觯,实之,反奠于丰上。升饮者如初。三耦卒饮。宾、主人、大夫不胜,则不执弓,执爵者取觯,降洗,升实之,以授于席前,受觯,以适西阶上,北面立饮;卒觯,授执爵者,反就席。大夫饮,则耦不升。若大夫之耦不胜,则亦执弛弓,特升饮。众宾继饮,射爵者辩,乃彻丰与觯。

(2)献获者:司马洗爵,升,实之以降,献获者于侯。荐脯醢,设折俎,俎与荐皆三祭。获者负侯,北面拜受爵,司马西面拜送爵。获者执爵,使人执其荐与俎从之;适右个,设荐俎。获者南面坐,左执爵,祭脯醢,执爵兴,取肺,坐祭,遂祭酒;兴,适左个,中亦如之。左个之西北三步,东面、设荐俎。获者荐右东面立饮,不拜既爵。司马受爵,奠于篚,复位。获者执其荐,使人执俎从之,辟设于乏南。获者负侯而俟。

(3)献释获者:司射适阶西,释弓矢,去扑,说决拾,袭;适洗,洗爵;升实之,以降,献释获者于其位,少南。荐脯醢,折俎,有祭。释获者荐右东面拜受爵,司射北面拜送爵。释获者就其荐坐,左执爵,祭脯醢;兴,取肺,坐祭,遂祭酒;兴,司射之西,北面立饮,不拜既爵。司射受爵,奠于篚。释获者少西辟荐,反位。

三节皆饮酒事,但仪象有别,不胜者只饮酒,获者(报靶者)、释获者(计筹者)饮,先祭后饮。故同为饮,意义不同,后者是献饮,是慰劳、是敬;前者是罚饮。饮酒本身并不足以为罚,其罚之意。只有在献饮仪象的比照中方得见出。饮无祭不得成礼,故为罚。或许,罚饮的仪节正是由献礼滋生而来。

当然,乡射礼中独特的仪象也是值得注意的。兹据上饮不胜者经文举两例:

1、执弓之象

在饮不胜者的仪节中,胜者与负者执弓之象不 同:“胜者,皆袒决遂,执张弓。不胜者皆袭,说决拾,却左手,右加弛弓于其上,遂以执}。”尽管射事已毕,但胜者仍然要露出左臂,戴上钩弦用的扳指,拿起张弦的弓;而负者则只能穿上衣服,左手握着松弦的弓。《注》说:“执张弓,言能用之也。”《礼记・射义》说:“天子以射诸侯、卿、大夫、士。”又说:“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乡射亦有选能举贤之意,执弓之象应寓其意,虽为礼仪之象,却有政法、政令之效。

2、司射执扑之象

司射不仅主持射礼,做示范教学,还是执法者。其手中之“扑”,就是教鞭,供教学执法用。《尚书・尧典》云:“扑作教刑。”《乡射礼》说:“射者有过则挞之。”

综之,礼乐、刑政、教化一体,寓人事于神事的结构形式中,这是周代仪式礼乐的重要特征。可见礼乐制度不是一般的制度,其实就是广义的文化。此种文化,是层叠的文化,尽管世事、观念都在变化,但其基本结构形式和精神内核不变。孔子的“损益”说可谓言之有据。

三、诸侯燕礼之仪式礼乐

燕礼乃贵族宴请下属的礼节。燕通“宴”,有安闲、休息之意。天子、诸侯、族人各有燕礼,但多已亡佚。《仪礼・燕礼》所记乃诸侯宴请臣下之礼,行礼场所在路寝。其礼节如下:

第一节,预燕之礼。国君命小臣告知即将退朝群臣燕饮之事;有关人等陈设燕礼器具,包括悬挂乐器、陈洗、酒尊等,国君与卿大夫的酒尊不同,分别陈放;君臣即位;射人请君命宾,君命某大夫为宾。射人纳宾,及至庭中,君从堂上降一级阼阶,向宾行揖致意,而后升堂就席。

第二节,献礼。由于国君位尊,不能亲献,故由宰夫代行主人之事。

1、主人献宾,宾酢主人。

2、主人献国君,国君拜受爵,不拜酒;祭如宾礼,只是膳宰赞授肺;国君不酢,主人自酢。

3、主人酬宾。

第三节,旅酬。

1、国君酬宾。国君酬宾之前,小臣请命为君致送爵者,国君命下大夫之长两人担任。

2、宾遍酬大夫。

3、主人献卿。

4、国君酬卿。酬卿亦有请命致送爵者,仍命两大夫担任。君若酒力不胜,可由宾或卿、大夫中的长者代行。

5、主人献大夫。

第四节,作乐。

1、升歌、主人献工。工四人,二瑟。歌奏《鹿鸣》、《四牡》、《皇皇者华》。

2、笙奏、献笙。笙奏《南陔》、《白华》、《华黍》。

3、间歌。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

4、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苹》。

第五节,无算爵、无算乐。此节有大夫代国君劝士饮酒等礼节,但无繁文缛节,尽欢而已。

第六节,宾出奏《陔》。

尽管为诸侯燕礼,但其仪节的基本结构形式与乡饮酒礼并无多大差异,主要仪象亦相类,如洗、祭等;主要区别在于:

1、参与人员级别不同。

2、功能不同,燕礼主要是君臣饮酒合欢,乡饮酒礼主要是乡大夫集合乡人于乡学行礼政、习礼乐。

3、主义不同。燕礼尊君,如国君不亲为主人待宾、献礼君不酢、旅酬无人敢酬君等等。(前此已说明。酬者有上对下行教化之意,故无人敢酬君。)乡饮酒礼尊贤能、长老。

此外,据《燕礼・记》用乐亦有别种:“若以乐纳宾,则宾及庭,奏《肆夏》;宾拜酒,主人答拜,而乐阕。公拜受爵,而奏《肆夏》;公卒爵,主人升,受爵以下,而乐阒。升歌《鹿鸣》,下管《新宫》,笙入三成,遂合乡乐;若舞,则《勺》。”或许,诸侯宴宾,视其对象、场合。用乐有所不同。

四、诸侯大射礼之仪式礼乐

射有宾射、燕射,两者皆侧重于敬宾尽欢;大射则是诸侯为祭祀、朝觐、盟会选定人员以及与群臣、国学弟子习礼乐、射艺而于大学举行的射事,故侧重于行礼及道艺。其礼议程序如下

第一节,射前准备。

1、君命戒射。

2、陈设礼器、射器,其中包括乐器。

3、君命宾、纳宾。纳宾奏《肆夏》。

第二节,献礼。

1、主人献宾,献宾结束,乐奏终止。宾酢主人。

2、主人献国君,乐礼如宾。君不酢主人,主人自酢。

3、主人酬宾。

第三节,旅酬。

l、国君酬宾。国君酬宾之前,小臣请命为君致送爵者,国君命下大夫之长两人担任。

2、宾遍酬大夫。

3、主人献卿。

4、国君酬卿。酬卿亦有请命致送爵者,仍命两大夫担任。君若酒力不胜,可由宾或卿、大夫中的长者代行。

5、主人献大夫。

第四节,作乐、献工。歌《鹿呜》三遍,管《新宫》三遍。

第五节,三番射。乐射奏《狸首》。

第六节,无算爵、无算乐。

第七节,宾醉而出,奏《陔》;君入奏《骜》。

与乡射礼情形相仿,在诸侯燕礼的程序中嵌入三番射便成了诸侯大射札,尽管用乐有别。

其三番射的基本仪节与乡射礼无大异,主要区别在于:

1、大射与射者之身份级别,相礼、执事者之官职皆高于乡射,人数亦多于乡射。

2、用乐不同,详情见上相关内容,不赘。特别指出的是,乡射礼仪以鼓节乐,大射以金奏,乐队规模庞大。其乐器陈设、乐队布置,《大射仪》记之甚详:“乐人宿悬于阼阶东,笙磬西面,其南笙钟,其南},皆南陈。建鼓在阼阶西,南鼓;应鼙在其东,南鼓。西阶之西,颂罄东面,其南钟,其南},皆南陈。一建鼓在其南,东鼓;塑鼙在其北。一建鼓在西阶之东,南面。在建鼓之间。鼗倚于颂磬,西舷。”乐器摆放的位置、朝向皆有特殊规定,小到鼗鼓一侧悬耳上的绳子朝向亦不放过。

《仪礼》尚存大夫、士礼13篇,或吉礼或凶礼,皆无用乐之例,但其礼仪无不备主宾之设,无不具进退、揖让、酬酢之仪节仪象。

五、结语与推论

“仪注”的直观显像,彷佛让我们直击了几千年前正在进行中的仪式礼乐表演。虽然礼之名目繁多,礼仪之象无数,但大礼必具饮食、祭祀、射之事象。乡饮酒礼必继之乡射礼,燕礼亦然,大祭祀必伴有大射、大飨。所有礼仪程序必备饮食、祭祀之仪象。礼仪之用乐,正乐、俗乐兼备,考用乐之礼仪,无不如此。礼仪程序之结构,以礼仪、正乐始,以乐礼、乐仪终。而乐礼事象之构成,饮食、乐而已。甲骨文“觫”之造字,最见乐礼本意。仪式礼乐融礼、乐、刑、政、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饮酒文化与礼仪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饮酒是中国古老的饮食风俗,它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寄托。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到汉代饮酒之风盛行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

我国的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尊、高脚杯、小壶等陶器都是用来酿酒和饮酒的。西周时设有“酒正”、“酒人”掌管有关酿酒和酒令,酿造“五齐三酒”以供天子祭祀。到了汉代酿酒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饮酒之风”盛行形成汉代独特的酒文化。

汉代饮酒风气盛行。饮酒大量被认为是豪爽的行为,盖宽饶赴宴迟到主人责备他来晚了。盖宽饶曰:“无多酌我。我乃酒狂。”光武帝时的马武为人嗜酒,阔达敢言经常醉倒在皇帝面前。酿酒业有巨大的利益,因此国家对其实行官营政策。武帝太初三年春二月,初榷酒酤。当时酒是必需品,实行官营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因而后来的统治者改变了官营的政策。王莽时罢酒酤诏曰:“夫盐,食肴之将;酒嘉会之好;铁田农之本。名山大泽,饶衍之藏,此非编户齐民所能家作,必仰于市。”这就放松了国家对酒类等专营,有利于酿酒业的发展。

当时的酒的种类众多有米酒、果酒、桂花酒、椒花酒等。河北满城的刘胜墓中出土有“稻酒十石”、“黍上尊酒十五石”等题字的陶缸,说明了酒的种类很多。汉景帝时的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这里的醴就是一种米酒。

当时的贵族和官僚将饮酒成为“嘉会之好”每年正月初一皇帝在太极殿大宴群臣,“杂会万人以上”场面极为壮观。太极殿前有铜铸的龙形铸酒器,可容四十斛酒。当时朝廷对饮酒礼仪非常重视,高祖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婚丧嫁娶,送礼待客,节日聚会是畅饮的大好时机。孝宣帝五凤二年秋八月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两千石或擅为繁苛,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招。由是废乡党,令民亡所乐,非所以导民也。勿行苛政。”充分说明了酒在当时的重要性。

在汉代酒还用作实行仁政的工具。孝文帝即位后下诏曰:“间者诸吕用事擅权,欲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酒,酺五日。”酺五日的意思是聚饮酒五日,按照汉代律法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这是国家对百姓的一种赏赐。孝文帝元年三月诏曰:“年十八以上赐米、酒、肉;九十以上赐帛絮”孝宣帝本始元年春正月赐天下人爵各一级,孝者二级,女子百户牛酒。百户牛酒是对女性户主家庭的赏赐,标准是每百户赐一头牛,十石酒,每户合百钱左右。

酒还用来犒赏军士,刘邦当年进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秦民大喜,争持羊酒食献享军士”。武帝初置四郡保边塞,两千石治之,咸以兵马为务酒礼之会,上下通焉,吏民通焉。臧宫率兵屯驻骆越。越人“其渠帅乃奉牛酒以劳军营。”爰央为司马“乃悉以其装买二石醇醪会士卒饮。” 转贴于

汉代还有乡饮的仪式,乡饮是古代的一种宴饮风俗,起源于上古时代氏族集体活动,周代乡人因时而聚会,是在举行射礼前的宴饮仪式。仪式严格区分长幼尊卑,升降拜答都有规定。这种聚会有举荐贤士以献王室的意义所以一般选择吉日举行。成帝永嘉二年,春,三月博士行“乡饮酒礼”。每年三月学校在祭祀周公、孔子时也要举行盛大的酒会。“明帝永平二年三月郡、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当时的乡饮仪式非常受重视,伏湛为光武时的大司徒“以为礼乐政化之首颠沛犹不可违。是岁奉行乡饮酒礼,遂施行之。”

按照汉代的礼俗当别人进酒时,不让倒满或者一饮而尽,通常认为是对进酒人的不尊重。灌夫与田蚡有矛盾,灌夫给他倒酒时被田蚡拒绝了,灌夫因此骂座。

当时男女宴饮时可以杂坐,刘邦回故乡当地的男女一起在宴会上“日乐饮极欢”。西汉时供人宴饮的酒店叫做“垆”雇佣干活的店员叫“保佣”当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在临邛开了一家酒店。“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车骑,买酒店,乃令文君当垆。”

按照当时宴饮的礼俗主人居中,客人分列左右。大规模宴饮还分堂上堂下以区分贵贱,吕公当年宴饮“进不满千钱者坐之堂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礼仪制度的严格。

酒在汉代用做医疗用途,酒有“百药之长”的称号。当时有菊花酒、茉莉花酒等药酒。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养生方》和《杂疗方》中记载了利用药物配合治疗的药酒的方剂。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也有大量的记载。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6.

饮酒文化与礼仪范文第3篇

关键词:酒文化;酒的历史;酒器;酒令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1

一.酿酒工艺和酒器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历史久远的国家之一,关于酒的起源众说纷纭,流传较广的说法是酿酒始祖为杜康,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古者少康初箕作帚、秫酒。少康,杜康也。”杜康也成为酒的代名词,曹操有诗句“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传世。

另一种相对小众的说法是仪狄造酒,出自先秦书籍《世书》,记载“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战国策》中也有较为详细的记录,“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酒的起源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原始社会食物保护条件差,某些含糖原料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离析出含酒精的甜味液体,形成最早的酒。酒的出现反映了谷物种植规模化的成熟,人们已经有了富足的粮食。

古代的酒一般是黍、秫煮烂后加上酒母酿成的,杜甫在《羌村三首》中有诗句“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足见黍是主要的造酒原料。古代的酒一般成酒时间短且不经过蒸馏,酒精含量很低。唐朝时期的酒大概低于20度,烈性酒在中国出现得很晚,元代的时候引进蒸馏法,才出现度数较高的白酒。

古代常用的酒器有尊、壺、卣、爵、觚、觥。酒器还作为礼器使用,有时也与食器水器通用。酒器大概分两种,一种是用于盛酒,体积容量较大,比如尊、壶、卣。一种用于饮酒,体积容量相对较小,比如爵、觚、觥。

二.民俗与娱乐中的酒文化

周王朝大力推行礼仪,将酒器作为礼器在祭祀中使用,严格遵循等级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酒器不再作为礼器,饮酒之风盛行。

此后酒在中国民间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社交与礼仪活动中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酒在婚礼风俗历史上扮演者重要角色,汉代以前的婚礼,新郎新娘要喝“合卺酒”,将匏瓜一分为二,新郎新娘各执一半共饮,象征两个人连为一体。这种婚俗一直保留到唐朝,到了宋代形式发生变化,北宋《东京梦华录》记述道“用两盏以彩结连之,夫妇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颂讫,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喜贺。“交杯酒的说法一直延续至今。

还有很多独特有趣的古老习俗,比如元旦饮花椒酒、屠苏酒。元旦饮花椒酒是很古老的习俗,“汉代后改为饮椒柏酒,柏是长青之树,饮椒柏酒表达了人们延年益寿,祛除病灾的美好祝愿。后来又增添了饮屠苏酒的习俗。

除此以外,民间还有社日饮酒,春日禊饮、端午饮雄黄酒、中秋节饮桂花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习俗。这些古老的习俗反映了先民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

在饮酒过程中,人们还发明了酒令,成为古代人民最重要的娱乐生活之一,将饮酒与娱乐结合在一起,是中国酒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最初的酒令是指周代酒官制度下的主酒官吏,后来慢慢发展为社会生活中的娱乐性饮酒行令活动。

流行于先秦时期的饮酒游戏有投壶,设立司射监管规则,有完整的礼仪程序。在一定距离下以短矢投入空壶,顺投入壶者胜,可罚未胜一方饮酒。

还有猜谜的射覆游戏,猜东西的藏钩游戏,都是饮酒中常用的酒令游戏。

唐朝时期饮酒之风盛行,酒令也多种多样。酒宴中会设立明府、律录事、觥录事监管酒令规则,酒令有作诗的律令,抛掷骰子的骰盘令,还有击鼓传花之类的抛打令。在行抛打令的同时人们合着节奏载歌载舞,表现了唐朝民风开放,歌舞兴盛的恢弘气象。

此外还有筹令,成语“觥筹交错”中的觥指酒器,筹即指筹签,筹令也是常用的酒令之一。唐朝时期酒筹开始盛行,将词曲诗文或者经书摘句铭刻在象牙、兽骨、竹片等物制成的酒筹上,并附注具体行令规则,构成完整的令辞。比如:后生可畏——少年处五分,意思是酒宴中最年轻的人喝半杯。

这些酒令将诗词经书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酒文化,从中可以看出唐朝时期文化繁荣,诗词兴盛。

三.饮酒有度,中国酒文化中的自律精神

最早在夏禹时期,禹品尝了仪狄的美酒后,警醒地意识到酒可能会带来灾祸,命令民间禁酒。周公作《酒诰》告诫康叔不可沉迷饮酒。周朝人认为商朝饮酒亡国,将承放酒杯的案台称为“禁”,饮酒时时刻警醒自己不可沉迷,最有名的当数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的“云纹铜禁”。从中看出先民对饮酒成祸的警醒担忧和自律精神。明朝时期注重酒德,强调饮酒顺性适量,反对豪饮,认为饮酒应当微醺,且与交友赏景,陶冶性情结合在一起。

可见在中国的漫长饮酒历史中,自律与节制一直伴随着酒文化的发展,并反映在器物与文学作品中。

现代社会中,酒依旧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社交生活的一环,然而却失去了传统酒文化中的自律与文化底蕴。饮酒无度,劝酒灌酒也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酒文化中的自律精神和集文艺娱乐于一体的酒令文化就更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嘉璐著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中华书局 2013年4月. 

[2]袁立泽著 《饮酒史话》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5月. 

[3]孟元老著 《东京梦华录》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0年6月. 

[4]陆九皋、刘兴著《论语玉烛考略》 《文物》1982年第11期. 

饮酒文化与礼仪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差异;中国;西方;酒文化

1.引言

酒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饮品之一,它为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东方亚洲的中国和西方欧洲的希腊几乎同时产生了酒这种的饮品。只是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酒,而不同的酒又渗透出不同的酒文化。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品酒的角度有所不同,也就延伸出中西方酒文化的种种不同。

2.酒文化的起源不同

关于中国酒文化的起源有着各种的传说,大致有以下几种: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杜康造酒说,上天造酒说。但明间更多的是是倾向于“杜康造酒说”,相传杜康是个放牧人,于放牧时不小心丢失装有小米粥的竹筒,半月后失而复得,他意外发现小米粥发酵而成为醇香扑鼻的琼浆。于是杜康停止放牧,创酒坊,酿美酒,开酒肆,名扬天下,从此,杜康也成为酒的代名词。

西方关于酒的起源也有很多种说法,古埃及认为酒是由死者的庇护神奥里西斯发明的,希腊则认为酒是由酒神狄奥尼索斯带到人间来的。在这些传说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酒神造酒”说。酒神狄奥尼索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神,相传是众神之父宙斯与底比斯公主塞密莉所生,由女神伊诺及山林众仙女们抚养长大,流浪于小亚细亚色雷斯和希腊,到处传授种植葡萄和酿酒技术,酒便逐渐在欧洲大陆盛行起来。

3.酒的种类不同

在中国的诸多酒种中,白酒历史悠久、工艺成熟、至今为止仍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蒸馏酒。虽然历史最长的当属黄酒,但最能代表中国酒的莫过于白酒了,从某种角度可以说中国的酒文化就是白酒文化。中国五谷类粮食产量大、品种多,粮食在满足了人们食用的功能,还有剩余,这为粮食酿酒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中国的酒大多都是由粮食制成。

在西方,称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希腊,地处巴尔干半岛,三面环海,境内遍布群山和岛屿,土壤相对贫瘠,属于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谷类作物产量低,仅能满足食用,很难有富余的用来酿酒。而更喜欢沙砾土壤的葡萄,以其耐旱性和对地中海式气候的适应性而在希腊广泛种植,因此西方人们用葡萄制酒,葡萄酒满足了西方人对酒类的需求。西方的酒种主要是主要指的是以葡萄为原料酿造的香槟、白兰地等酒。

4.饮酒器具不同

中国酒器以青铜器、漆器和瓷器文明。中国酒器以外形优美,装饰华丽著称。而且中国酒器大多都是成套出现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青铜器中的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贮酒器、礼器一应俱全,就像现在的茶具一样。后来的漆器、瓷器上面的花纹也是十分美丽动人。另外还有一些很奇特的酒器,如:夜光杯、倒流壶、鸳鸯转香壶、九龙公道壶、渎山大玉海等等。在现代,中国大多数家庭使用的酒具都是瓷器或者是西洋酒器。

西方的酒器大多数是玻璃制品,讲究透明,这样才能观察出酒的档次高低。西方酒器轻巧方便,现在已被大多数国家的家庭所使用。西方人注重喝什么酒用什么酒具。在欧洲,尤其是以美酒和浪漫著称的法国,饮用什么样品类的美酒,配用什么样相应的酒杯。一般一套完整的酒具应包括一直酒樽,一套水杯,一套香槟杯,一套白葡萄酒杯,一套烈性酒酒杯。至今最受欧洲人欢迎的酒杯还是纯净剔透的水晶杯。每一只不同杯口及杯身形状,不同杯壁厚度,不同花饰及不同设计家族的水晶杯,似乎都代表一份美丽的心情。

5.饮酒礼仪不同

从饮酒礼仪上来看,中西方的酒文化有很大差异。仔细琢磨,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个规律,中国人饮酒重视的是人,要看和谁喝,要的是饮酒的气氛;西方人饮酒重视的是酒,要看喝什么酒,享受的是酒的美味。

中国的饮酒礼仪体现了对饮酒人的尊重。谁是主人,谁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时要从主人开始敬,主人不敬完,别人是没有资格敬的,如果乱了次序是要受罚的。而敬酒一定是从最尊贵的客人开始敬起,敬酒时酒杯要满,表示的也是对被敬酒人的尊重。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敬酒要主动敬酒,而且讲究的是先干为敬。而行酒令、划拳等饮酒礼仪,也是为了让饮酒人喝的更尽兴而应运而生的。显然,中国酒文化深深的受中国尊卑长幼传统文化的影响,在饮酒过程中把对饮酒人的尊重摆在首要位置。

而西方人饮用葡萄酒的礼仪,则反应出对酒的尊重。品鉴葡萄酒要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调动各种感官享受美酒。在品饮顺序上,讲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红葡萄酒、先品较淡的酒再品浓郁的酒、先饮年轻的酒再饮较长年份的酒,按照味觉规律的变化,逐渐深入地享受酒中风味的变化。而对葡萄酒器的选择上,也是围绕着如何让品饮者充分享受葡萄酒的要求来选择的。让香气汇聚杯口的郁金香型高脚杯、让酒体充分舒展开的滗酒器、乃至为掌握葡萄酒温度而为品饮专门设计的温度计,无不体现出西方人对酒的尊重,他们的饮酒礼仪、饮酒文化都是为更好的欣赏美味而制定的。

6.饮酒习俗不同

中国人通常在节日里呼朋唤友,开怀畅饮,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庆祝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婚嫁酒俗、丧葬酒俗、生育酒俗、寿辰酒俗等等饮酒习俗。还有好多少数民族的饮酒习惯,如女真族酒宴,幺佬族重阳酒,毛南族,傈僳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

在西方,不同的国家又有不同的酒俗。在澳大地亚,只有在下午6时后,才准喝酒。如果在冬天,则要向后延迟一小时,至于新年及节日,饮酒的时间要到11时才能开始。在加拿大,则因地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规定,如魁北克进餐时饮酒是被允许的,但在多伦多,则除却在鸡尾酒会之外,其它场合一律禁止进餐时饮酒。在美国的奥克拉荷马州与密西西比州,只准人们喝无甜味的酒。在瑞典,男子每月只准喝3公斤。保加利亚、匈牙利与罗马尼亚,于选举时间,会有个短暂的酒禁,其所以有如此措施,乃为防止选民因酒醉而滋事。在法国,饮酒通常不受限制,所以在周末到深夜,你可以见到许多醉鬼,歪七倒八地躺在路边。饮酒的时间,每天长达19小时。阿拉伯国家在3000年前,就已获得酿酒之道,但是他们现在如要喝酒,除了到地下酒吧之外,别无它法可以过过酒瘾。在印度,喝酒只能在酒市时,始准一尝“杯中物”。在德国,有许多地方,只许居民喝啤酒,其它烈酒均在禁止之列。

7.小结

中国酒文化与西方酒文化各有特色。只有遵守中西方酒文化的异同,才能更好的了解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与西方民族交往时充分发挥酒在交往中应起的作用,以更好、更快的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争平.中国酒文化[M].时事出版社,2007.

[2]吴克祥.酒文化与酒水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3]江丽容.中西饮酒文化差异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饮酒文化与礼仪范文第5篇

(一)重视饮食卫生与健康

儒家“仁爱”、“以人为本”的思想延伸到现代饮食文化中,就注重强调人们“食之健康”。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儒家更注重饮食的卫生与健康,并提出了健康饮食的一系列标准,多与中医的观点不谋而合,同时为后世饮食健康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孔子曾说:“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可见,孔子对食材的新鲜、健康提出了具体的看法。同时,儒家提出饮食应有利于调阴阳,和脏腑“,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儒家还强调饮食应与时令相合,方对人们健康有益。《周礼•天官•家宰》和《礼记•内则》均要求“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仪礼•士丧礼》指导百姓夏天用葵菜,冬天用豆董菜来调味;顺应四时之变化规律而选择合适的食材,对预防疾病、养生健身有很大帮助。儒家还倡导对食物合理搭配,搭配合理的食物对人体的滋补功效能发挥到最佳。《周礼•天官•家宰》中记载:“凡会膳食之宜,牛宜滁、羊宜黍、家宜樱、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范”,这些主食与肉食的搭配法,因其合理性、科学性而成为当时贵族阶层竞相仿效的经典搭配。这与中医学论证的“食养”、饮食合理搭配的思路基本一致。

(二)善享“饮食之乐”

孔子和孟子还对饮食者的饮食心境有过评述,认为饮食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健康的饮食必须是在良好的心境之下,方能对人体健康有益。没有快乐、平和的饮食心境,食美《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认为“中庸”是“至德”,即最高道德。“中”意谓适度,“庸”意谓用,中庸亦即标准的掌握要适中,适度、恰到好处就是其处事的尺度。儒家的中庸思想惠及饮食领域,为后世探讨饮食养生与健康提供了标准和借鉴。孔子在饮食的各个环节都贯穿进了其“中庸”思想,对饮食健康与养生也有指导意义。把握尺度、追求适度的饮食观是有利于健康和养生的。《论语》云:“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孔子认为,烹饪要恰到好处,烹调不当的食物不能吃;饮食时间不合适也不能吃;割取动物肉时部位要选择恰当、要合乎礼仪,否则不能吃等。儒家还倡导饮食有节制,主张饮食有量,“食无求饱”。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思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儒家注重修身节食,提醒人们注意“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问题。《论语•乡党》更指出,面对丰富、美味的肉食更须节制,以免进食过度而伤身,即“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些论述都说明“适度”“、中庸”是儒家饮食度量的重要标准。

二“、中庸”是儒家饮食养生的尺度

在价值观方面,孔儒之学以“中庸”为最高的价值原则。《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认为“中庸”是“至德”,即最高道德。“中”意谓适度,“庸”意谓用,中庸亦即标准的掌握要适中,适度、恰到好处就是其处事的尺度。儒家的中庸思想惠及饮食领域,为后世探讨饮食养生与健康提供了标准和借鉴。孔子在饮食的各个环节都贯穿进了其“中庸”思想,对饮食健康与养生也有指导意义。把握尺度、追求适度的饮食观是有利于健康和养生的。《论语》云:“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孔子认为,烹饪要恰到好处,烹调不当的食物不能吃;饮食时间不合适也不能吃;割取动物肉时部位要选择恰当、要合乎礼仪,否则不能吃等。儒家还倡导饮食有节制,主张饮食有量,“食无求饱”。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思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儒家注重修身节食,提醒人们注意“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问题。《论语·乡党》更指出,面对丰富、美味的肉食更须节制,以免进食过度而伤身,即“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些论述都说明“适度”“、中庸”是儒家饮食度量的重要标准。

三“、礼”制是儒家饮食养生的规范

儒家认为,饮食的最终目的不是养生、长寿,其饮食乃至养生的目的在于为学求道,“卫道”是其饮食养生的目标,而“守礼”是其饮食养生的前提。违背礼仪、违背道德的饮食行为是被儒家所摈弃的,因而礼仪渗透在儒家饮食观的各个层面。儒家经典中,凡涉及饮食之处,均充满了儒家的礼仪和道德标准。如《论语•乡党》中云:“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其中指出,面对君主赐食,臣民要充分显示对君主的尊重以及对祖先的孝道与虔诚。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表现出儒家将孝道这一美德置于美食享乐之前,若无礼仪、道德限制,饮食无度、无限制,则养生、修身均不可得,可见,礼仪、道德是儒家美食养生的前提条件。

四、儒家饮食养生观对四川饮食文化发展的启示

四川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为其形成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奠定了基础。四川成都于2010年2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美食之都”称号,这是四川饮食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契机,是其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四川饮食文化要塑造并维护其国际品牌形象,需在理念上下足功夫。回顾传统,儒家饮食养生理念无疑会给四川饮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并为四川饮食文化健康持续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儒家“人本”“、适度”、“节制”的饮食养生观,与现代食疗科学的研究成果相符合,适应了现代人们饮食要“满足温饱、健康营养、美味多样”的物质需求,顺应了人们探寻养生长寿、提高生活质量的精神追求。因此,继承学习和深入研究古代儒家的饮食思想,对于促进四川现代饮食养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如下:

一是“以人为本”,重视民众饮食温饱。儒家饮食观中始终贯穿“仁爱”思想,将饮食提升到治国从政的战略高度,现代人从中能够充分认识到饮食温饱在国家安定繁荣之中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各级政府对粮食充足和食品安全的自觉意识。站在儒家饮食观角度,我们就不难理解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上提出的“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等部署要求的文化渊源及其现实意义。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四川既是国家的产粮大省,也是人口大省,以仁爱之心关注四川农业的发展,关注四川人民温饱和饮食安全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二是树立健康饮食观念。当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劣,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长此下去,不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且将遗害于子孙后代,不利于人类的延续。究其原因,是人类对自身欲望无限放纵,对自然无限度索取,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人类如果不节制自己的欲望,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根源。从饮食角度来看,首先要求人们饮食有度,节制饮食,并将人们的饮食行为与低碳环保相结合。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国家总体布局,从儒家饮食观看,养成节制有度、绿色低碳的健康饮食观与当前大政方针是高度一致的。就四川饮食文化而言,川菜和川酒是其两大支柱。川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特色鲜明,影响范围广泛。而川菜的持续健康发展,应深刻融入儒家的“中庸”思想,注重饮食适度,杜绝浪费和奢侈。川酒更是在国内享有很高知名度,在国外的影响也在与日俱增。

相关期刊更多

音乐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饮食文化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东方美食(美国)国际联盟

中外食品工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