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饮酒陶渊明

饮酒陶渊明

饮酒陶渊明

饮酒陶渊明范文第1篇

摘 要:陶渊明在我国诗歌与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儒道两家的重要继承者,其饮酒诗文是陶渊明创作的经典咏怀诗,这些诗都体现了作者对于社会及人生的认识与体会。文章将对陶渊明饮酒诗文的思想背景进行简要的阐释。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诗文;思想背景

1.前言

纵观陶渊明的一生,是我国文学史上高产的饮酒诗文的田园诗人,其饮酒诗文并不是一味的歌咏饮酒一事,往往另有寓意,借酒抒情的意味非常强烈。萧统对于陶渊明诗歌的评价也体现了这一点,他说陶渊明的诗歌疑似都与酒有关,但是其意不在酒,寄酒为迹者也。陶渊明的生活中,饮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消遣方式,诗人在饮酒的帮助下解脱了精神上的枷锁,有效的减轻其精神负担。饮酒诗文对于其心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更能促使其思想的统一,这也逐渐成为陶渊明的一种处世方式。酒是陶渊明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寄托,在很多饮酒诗作中诗人借酒对人生与社会进行反思,对于社会政治、道德等方面内容进行评价,陶渊明的饮酒诗作是具有高度思想价值的,对其饮酒诗作进行探讨是非常有意义的。

2.陶渊明“饮酒”背景

2.1时代因素

陶渊明处于魏晋时期,社会变幻无常,政治斗争非常残酷,而儒家学说的地位每况愈下。当时的文人名士多被虚伪压抑的伦理化人生观所羁绊,为了摆脱这种精神约束,许多人都倾向于追去更加自然的生活方式。而这一时代背景正是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在政治黑暗所形成的现实无力感面前,不肯委身同流合污,只好开始田园生活,结束仕隐不定的生活,陶渊明选择将饮酒诗文作为其寄托生命信仰的一片自在的天地。虽然归隐田园,但是陶渊明仍然对国家政治命运和百姓疾苦有着较强的责任心,虽然社会极端腐败,阶级矛盾十分突出,但是在激愤的情绪下,他仍然非常同情处于非人苦难中的人民,百姓流离失所令他感到痛苦万分。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陶渊明这一类人是无法扭转乾坤的,因此无力感笼罩着诗人,只有饮酒才能让诗人暂时得以解脱,饮酒后在饮酒诗作中对社会上虚伪欺诈进行批判,对当权者的颠黑倒白、不辨是非予以严重鄙夷,抒发了诗人对于黑暗社会现实的憎恨。当权者往往是事顺心加重了作者对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信念的怀疑,行善积德的贤能雅士却穷困潦倒,困厄失意。

2.2精神解脱

社会道德的沦丧与政治统治的黑暗都使诗人的精神痛苦异常,人们过于沉溺世俗浮名,而对于应有的是非操守、名誉等都不够重视,社会上有品行、操守的人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得不到政府的重用,而蝇营狗苟、投机取巧、道德败坏的人却步步高升,在社会上能够左右逢源。文人都趋附权贵,没有一定的价值底线,对于穷苦百姓过于漠视,而对于黑暗的统治阶级没有予以深刻的批判与揭露。陶渊明的饮酒诗文还对孔子思想加以美化,但是对于追逐名利的世风世俗还是加以沉痛的打击。现实世界中没有普遍真理的存在,正义不存,是非不分,毁誉不清,都对作者的精神有着严重的束缚。

2.3乐趣与慰藉

《饮酒》诗共有二十首,对于政治生活中的矛盾与痛苦都转化为诗歌、饮酒中的乐趣,利用饮酒这一特殊的形式来将心中的不满隐晦的表达出来。陶渊明以其睿智的思考能力与敏锐的眼光洞察了当世的黑暗与政局的混乱,将内心的痛苦宣泄出来。这些诗作都是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都体现了其伟大的人格,可以说为后世文学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研究陶渊明的饮酒诗作,不应该被诗歌表层的酒文化所迷惑,还应该加深理解,认真研读其真正意蕴,对于诗人的真实情感寓意揣摩。

3.思想背景

3.1儒家思想

作为传统的官宦世家子弟,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虽然家道中落,但是其人格与品行已经在长期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大多数传统知识分子一样,其儒家经典教育底蕴很深厚,在《饮酒》第十六中所述“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以看出诗人从小就接受儒家教育的影响。儒家思想要求知识分子在不断完善自身学识、品行的基础上,积极出仕,关心国家事务。年轻时候的陶渊明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希望能一展抱负,大展宏图。

但是魏晋时期是一个非常黑暗混乱的时代,像陶渊明遮掩个寒门素士往往会备受压抑,虽然心怀大志但是发展的渠道非常狭窄,因为无法兼善天下,只好退而独善其身。因此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仍然以孔孟学说来鞭策自己,固守穷节是陶渊明一生保持的志道。如《饮酒》二中,“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支撑着陶渊明在饥寒、贫困中仍然坚守股穷的坚强信念,儒家之道在其诗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其诗歌中有大量关于古代贫士的事迹,从这些先贤身上寻找精神慰藉,增强自身的信心。借助饮酒诗文表达自己对当局的不满,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圣道的真切渴慕。

在陶渊明的饮酒诗作中都可以寻找到其对于儒家思想的坚守,其早年有出道为官拯救苍生之志,与官场格格不入,退而隐居安贫乐道,虽然穷苦但仍然坚守信念,能够在混乱的世道坚守底线,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其高尚的品格离不开儒家思想的支撑,在黑暗社会与人生无常的形势下,忘情于饮酒,但又不是沉湎于饮酒,以饮酒作为创作的动力,这些都是儒家思想背景下的一个重要体现。

3.2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在开始兴起,儒家经典的衰弱背景下,道家开始在文人学士之中广为传播,社会黑暗、政治动荡下的文人学士都具有一定基础的儒学,但是受道家的影响也十分深远。陶渊明正是在道家思想的引导下,逐渐将精神自由、返璞归真等作为其反抗现实的一个强有力的精神武器。“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体现了诗人在摆脱官场牢笼之后,返归自然的快乐。与官场的格格不入使得其能够自由的追求本性,可以看出浓浓的道家思想。

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重点,以“道”作为人生轨迹的运行法则,人的遭遇都是命中注定的,应该顺应自然,才能破除人世间的一切。如《归去来兮辞》中“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夫兮疑”。在贫困的生活环境中,陶渊明仍然未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保持平常的心态,安然自若。对于一般的功名利禄保持荣辱不惊的态度,甚至对于生死大事也能够平静豁达。一切听从自然,可见道家思想对于陶渊明的影响非常深刻。

道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诗人能够摆脱世俗的影响,但是受制于现实生活中过多的压力与苦闷,仍然需要畅怀饮酒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可以说酒是诗人返璞归真的一个窗口,饮酒并非为了纵酒狂饮,而是为了享受一种日常的情趣。远离世情、心任自然是饮酒中能够体验到的一种理趣,将凡尘俗世的烦恼忘掉,正是道家“任真”的境界。

作为陶渊明人生中重要的一笔,归隐田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归隐生活受到儒道两家的影响,当政治抱负不得施展选择退隐时,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较深,也是其思想核心所在。而陶渊明归隐的一大动力也正在于道家思想,也是其追求自然本性的精神支柱。

结语:作为我国儒道兼修的文学大家,陶渊明的诗作对于后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包括李白、杜甫、苏轼等人都深受其益。陶渊明的饮酒诗作是其思想的重要载体,因此对其饮酒诗文进行探讨是非常有意义的。文章从陶渊明的饮酒背景出发分析,对其饮酒的思想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对诗人的儒道两方面思想进行探讨,对陶渊明的饮酒诗文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宋玮;走进陶渊明[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饮酒陶渊明范文第2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构筑屋子。结:构筑。庐:草庐。人境:人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君:作者自谓。尔:如此、这样。这两句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来源:文章屋网 )

饮酒陶渊明范文第3篇

摘 要: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散文从古到今被人们所称赞与研究。新批评的“张力论”是新批评学派的重要发现,由最初对文本内部结构规律的研究,经过发展上升到一种系统的文学批评方法,采取一种哲学的态度发展成为一种方法论。这一重大发现,在西方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借鉴“张力论”去研究陶渊明的诗歌或许可以得到不一样的新发现。

关键词:文学张力;陶诗;意象

一、文学张力渊源

“文学张力”的提出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发展演变过来的。“文学张力”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的理论。庞德提出他的“好诗”理论,他指出好诗是一种“意象的复合体”,一种“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1]这个定义内在的包含着意象结构的两个层面。意象的内层是“意”,是诗人的内在世界,也就是诗人理性与感情的复合。在一定程度上,庞德受到了表现主义的某些观点的影响,他把诗看成思想感情的表现。另一方面,庞德不仅关注情感,也注意到思想理性。他说,“艺术给予我们有心理学的资料,有关人的内心,有关人的思想与其情感之比等的人的资料”。[2]

二、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

(一)陶诗中的松、菊

陶渊明深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他象许多封建士大夫一样,怀有大济天下天下苍生于水火之中的理想,比如他的诗歌《杂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在那个“杀夺而滥赏”、朝不保夕、人命低贱的社会里,陶渊明自愿投进社会政治斗争的洪流之中,希冀用自己的微薄力量救人民于水火,救社稷于悬崖。但是,现实的生活并不如他所愿,奸佞当道,统治集团中人得失急骤,生死无常。这种心情体现在陶渊明诗歌中的松树的意象。如他的诗《饮酒》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古代的诗歌常常把众草比喻成奸佞小人,“众草没其姿”形象地描述出当时的社会面貌,社会黑暗,小人当道,忠良被害,百姓民不聊生。虽然陶渊明痛恨当时的统治者,但他仍然相信众草虽然现在生活的繁盛,气势汹汹,但是当严寒到临,寒霜降临,众草的生命力抵挡不住寒冷,最终会衰退死去。“卓然见高枝”,不畏严寒的松树即使处于酷寒的环境仍然始终保持住自我挺立的身姿,保持住本我的真心。松树这一形象是当时陶渊明身处复杂政治斗争人格立场的写照,处于自己的理想愿望不被认可的朝堂中,陶渊明也踌躇过、痛苦过、抱怨过,但是经过自我一番复杂的斗争之后,对于出世与入世的深刻沉思后,他大概被松树挺立与风雪之中的身姿所感动,陶渊明选择退守,选择疏离社会的主流群体,他从松树身上找到了生活的真谛,即寻找心中的“自我”,松树卓立于凝霜之中的姿态给了他奋进人生的勇气。此后陶渊明归隐田园,他的心态是平和的、宁静的。“”的形象是他放弃了官场上尔虞我诈之后,由松树的寄托过度为的寄托。实际上,陶渊明写的句子不多,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中所提到:“但因‘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这两句太著名了,菊便成为他的化身”。这一句话也是陶渊明回归田园的生活的升华写照。田园生活正是他在无数的寒夜之中苦苦寻找的灵魂的归宿。在那里他的心与身皆释然。一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可见诗人回归田园是极其快乐的。他快乐的心境具体体现在他的的意象之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诗人已经融化于大自然之中,人、山、鸟成为一体,一切自然而然。这成为诗人高情远志的象征。

(二)陶诗中的酒

其实更能表现陶渊明一生的变动,他的人格象征的意象便是“酒”。在萧统所编写的《陶渊明集序》中提到:“有疑陶渊明篇篇有酒”。正如袁行霈所说:“酒,已成为其人生艺术化的媒介”。陶渊明以酒寄情。首先,他的饮酒是多多少少与当时的时局和世道有关。就像阮籍饮酒是为了麻痹自己的敏感神经,疏离政治的黑暗,陶渊明多多少少有些相似。比如他的诗歌《饮酒》第十八首:“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陶渊明借酒命题的政治诗,这是其中一首,诗中对于时局的感叹,失望之情跃然纸上,但是陶渊明的政治态度并不是积极地抵抗,而是作为一名冷眼旁观者,尽量远离斗争,过自己的生活。再次,陶渊明的饮酒诗虽然会与政治有关,但是基于他的政治态度,可以得到他的饮酒诗的真谛更多地表现在抒发心中喜悦的心情,饮酒诗是他田园舒适生活的真实写照。比如他的《饮酒》之十四:“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深味呢?结合陶渊明的经历和人生观看。这种深味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之味;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童真之味;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真挚之味,是陶渊明经过无数次的思考,抉择之后对自己人生的大彻大悟,对生死的释然,泯去后天经过世俗熏陶的,浴火重生的“真我”。这是陶渊明饮酒的可贵之处,这也是后世无数诗人受其影响、受其鼓励激发的感动之处。

在中国古典文论中,如虚实结合的创作原则,也就是追求文本超越字面意义的多层含义,是一种言外之意的效果。所以,陶渊明诗歌中象征意象的运用,以实写虚,寄托陶渊明不同的人生情感。比如在分析松树的意象时,《饮酒》其八写道:“青松在东园,草没其姿。”以“青松”和“众草”两个意象进行对比,“青松”喻高洁的品行,指君子;“众草”喻小人,前后差异对比,差异的程度便体现张力的程度,从而产生出奇迹性的力量和思想。新批评派认为这点正是诗歌本质所在,也是诗歌张力的表现之处。

参考文献:

[1]艾伦・退特.论诗的张力.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121,130.

[2]罗杰・福勒编.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354.

饮酒陶渊明范文第4篇

关键词:陶渊明 白居易 隐逸思想

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466-02

陶渊明和白居易,两位生活在不同时代的文人,都曾积极投身于政治生活中,但在经历官场的黑暗、斗争后,又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隐逸的人生之路。“酒”和“鸟”是他们作品中的主要意象,这些意象充分的折射出的诗人的精神品格、隐逸思想、诗人气节。

一、隐逸与酒

自古以来,隐士或诗人似乎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陶渊明和白居易既是隐士又是诗人,当然更不能摆脱酒的“束缚”,在两位诗人的生活中,无不表现了对“酒”的热爱。如果说为官期间,疲于应酬和交际,无法摆脱饮酒;那么,辞官隐逸之后的生活就是无酒不欢了,仔细观察两者的饮酒诗作,他们对待酒的态度,虽有“酒中有深味”这样韵味深长的相似之感;但同为写“酒”,酒亦有所不同,虽同为“酿酒”,但其中的心境又大相径庭。

1.借酒抒发远离官场的无可奈何和悲痛

宗白华先生曾经说过:“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混乱时代的陶渊明,尽管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远大志向,但在东晋时期门阀制度的制约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陶渊明曾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官场奋斗,但在官场的时间越长,就越清楚的了解其中的险恶与黑暗,且不说实现自己的政治志向,连最起码的自由都没有,更别提“欢乐”两字。其《归去来兮辞》中就写到,“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表明他周旋于险恶的官场,早已心力交瘁,渴望退隐山林。当诗人真正的退隐山林以后,便将内心的政治抱负全部倾泻于酒中。“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王瑶先生就有论:“以酒大量地写入诗,使诗中几乎篇篇有酒的,却以陶渊明为第一人”, 萧统的《陶渊明集序》曰:“有疑陶渊明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所以,陶渊明离开官场选择隐逸以后,倾注于酒中更多地是对为官生涯的无可奈何;但陶渊明对于田园生活是极爱的,所以远离官场并没有白居易那般悲痛。

白居易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是他早期给自己设立的目标,也是他作诗的原则。初入官场的白居易,并没有看清官场现实,大作讽喻诗,直指黑暗的现实,暗讽宦官当道,得罪了权贵,最后被诬以“越职言事”,贬为江州司马。被贬官以后,白居易在悲愤、苦闷中重新审视险恶的政治斗争,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为避祸患,他请求外官,做一个寄情与山水游乐的隐士,但是内心的壮志豪情又岂能轻易淹没,以前为官时的种种更是难以忘记,所以,诗人将自己的壮志豪情寄托于饮酒,“时倾一樽酒,坐望东南山”,“临觞忽不饮,忆我平生欢”,拿起酒杯,却突然想起了以前为官的种种欢乐,但似乎也只有饮酒大醉才可“便得心中适,尽忘身外事”。与陶渊明相比,白居易将远离官场的现实化为一种“悲痛”的情绪,因此,唯有饮酒才能毫无顾忌的释放自己,才能够抒发自己的人格气质。

2.酒中渗入的隐逸生活的喜怒哀乐

隐逸后的生活,有喜、有悲,为了抒发内心的感受,诗人沉浸在饮酒的欢乐中,从而也为酒赋予了独特的意义,陶渊明酒完全沉浸在隐逸生活的乐趣之中,借酒联络感情,抒发慨叹。用酒热情的招待附近的邻居“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以布沥酒,招待近邻)”,与邻居共享田园生活的快乐,也与他们培养了深厚的感情。这一点在白诗中也能看到,如《宿紫阁山北村》中“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樽(酒)”。

白居易的《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并序》中对于生活中饮酒行为的描写相当之多,达到了每首必谈酒的地步,其序中就写到“往往酣醉,终日不醒。……醉中狂言,醒辄自哂,然知我者,亦无隐焉”,这也类似于陶渊明《饮酒》诗组的创作,白居易面对“出门无所往,入室还独处”的生活环境,深刻的明白,“不以酒自娱,块然与谁语”。因此选择“朝亦独醉歌,暮亦独醉睡”、“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临觞忽不饮,忆我平生欢”,饮酒后忽而想起以前的种种欢乐,又看到如今的景象,更坚定了在酒中寻找灵魂的寄托。

二、 隐逸与鸟

寻常的飞鸟早在远古文化中早已被文化传统独特象征意义,而非普通的自然之物,《周易》之《渐》《中孚》《小过》《明夷》等卦中均有鸟的影子,大体上象征着坚贞自守、远寻自晦的高洁情怀,先民视野中的鸟开启了后代诗文中鸟的“原型意象”,归纳起来,大概有两种,一是追求宏大的境界,二是选择退守,保证个体的自由。“鸟”的意象在陶诗和白诗中也很常见,但两者表达的思想意图完全不同,陶渊明写的更多的是“归鸟”,离家的鸟儿渴望回归田园,而白居易写的更多的是“笼鸟”,是渴望翱翔天际的飞鸟,有着蓬勃志向的大鹏,怎能安心待在笼子里叹气?

1.渴望远离尘嚣回归田园的“归鸟”

陶诗之中的鸟是诗人思想的暗指和隐喻,是对自我形象的艺术化和人格化的体现。通观陶渊明的诗文,早期作品中的“鸟”多用来表现其用世之心,功业追求。《杂诗》其五有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其志向超越四海之外,希望像大鸟一样振翅远翔,但是现实却是只能看着飞鸟“好声相和”,“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而“我”却寂寞孤寂,无人赏识,远大志向无法实现。“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词》),表明他周旋于险恶的官场,早已心力交瘁,不如退隐山林。“归鸟”是他找到精神家园与归宿的象征。陶渊明居官的本意是为实现政治上的抱负,获得人生价值后实现更大的自由,但实际上他非但没能拥有期待中的“自由”,反而失去了本源的自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他由衷的希望自己能够如归鸟一般回到自己的栖息之地,不要像一只离群之鸟日落后仍独自飞翔、停无栖息之地,所以诗人的人生思考焦点于“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燕子翩翩回归故巢,一点也不嫌弃门厅的荒芜。再如,“日入群动息,归鸟趣林鸣”、“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念念不忘的仍是回归之意。陶诗所写的往往是村舍、鸡犬、桑麻等最平常的事物,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表现物我契合的境界,极平淡而又即有趣,又如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无遗”,诗中之鸟,生机盎然、无忧无虑,它不必再担心罹难于网罗,也不会在日暮时漂泊无依,它无限深情的眷恋着养育他的树林,这是它生命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处处透着不事雕琢、不露痕迹的自然美。

逯钦立先生所说的:“陶渊明的寄情归鸟,就是所谓‘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他的因归鸟的感发而欣喜于真意或者生意的获得,就是所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

2.渴望展翅高飞重返官场的“笼鸟”

白居易视自己遭贬如同鸟儿被关于笼中,故而创作了诸多有关笼鸟意象的诗歌,但,笼只能拘禁的诗人的躯体,而非诗人的精神,这也是诗人笼鸟意象的审美意蕴之所在,正如《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书中提到的那样:“使用伤禽、笼鹰等意象,借以更深刻的表现自我生命之受创、被囚的程度,表现失去自由后内心郁积的沉重苦闷。”陶渊明笔下的笼是官场生涯之笼,而白居易笔下的笼则是贬谪生涯之笼。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陶渊明向往的是一种看清官场浑浊之后的田园自由、个体自由;白居易向往的是一种通过居官实现人生价值,在浑浊的官场上革除时弊、服务国家、益于社会的自由。陶渊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白居易则曰:“凤巢阁上容身稳,鹤锁笼中展翅难”,由此不难看出,白居易是渴望为官的,渴望在仕途上任意驰骋的,但是因为致力于政治却因此而带来的贬谪之痛却是刻骨的,所以他笔下的笼鸟就承载了诗人的矛盾结合体,笔下的笼鸟也注定是悲剧的,不甘寂寞的精神也必定是苦闷的。

结语

白居易的隐逸生活可以说过的很如意,但我们也不能说陶渊明过得不如意,至少都是他们本人坚持的选择。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将诗人安贫固穷、勤劳质朴的气节和操守表现的淋漓尽致,影响了后世许许多多的文人;白居易也将他的中隐的思想坚持到底,在朝隐和小隐之间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适合唐代文人的路,提高了自我享受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晋]陶潜著.袁行霈笺注.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晋]陶潜著.袁行霈著.陶渊明集笺注[M].中华书局,2003.

[3]顾学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17:374.

[4]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310.

饮酒陶渊明范文第5篇

陶渊明是一个无酒不欢的人,他有酒必饮,来者不拒,饮则必醉。他曾做组诗《饮酒》,其诗前有序云:“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尔有酒,无夕不饮。顾饮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其中,有《责子》一首,说到他5个儿子(舒严、宣俟、汾、端佚、通佟)的情况: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端年十二,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陶渊明“责子”是不公平的,他应该“责己”才对,因为这是他自己酿造出来的恶果。由于长期好饮贪杯,以酒度日,无疑陶渊明是一个慢性酒精中毒患者,这不仅使他自己未老先衰,而且殃及后代,使得5个儿子都是低能儿,个个蠢笨无比。

从遗传学、优生学的角度来讲,大量酗酒对后代智力影响极大。据考证,历代嗜酒的文学家,其子女智力大都平庸、低下。不仅陶渊明的后代如此,300多年后,十分推崇陶渊明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后代亦如斯,其子伯禽患精神病而死,其女明月奴短命身亡。《别录》云:酒味苦甘辛,大热,有毒。一次大量饮酒即可引起急性酒精中毒,长期酗酒则可引起慢性酒精中毒。酒可以说是一种慢性“毒药”,几乎会影响人体的所有器官,还会殃及2~3代人的健康。长期大量饮酒,不仅危害人体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对生殖系统也有严重的损害,不仅会导致阳痿,还可使中的发育不良和活力减退。这种精于和卵子结合孕育而成的胎儿自然也不会健康,常导致婴儿发育不良,智力低下。故古医籍中多有“酒后不行”的告诫。有资料表明:在嗜酒成癖者的后代中,只有17%左右的婴儿出生时身体健康,而83%左右的婴儿则有多种心理或生理上的失常症状;其中,29%的婴儿会出现心理残缺,9%的婴儿会出现脑水肿和痴呆,8%的婴儿有癫痫和严重生理缺陷,其余的婴儿也患有其他各种疾病。

近年来,研究发现,如果孕妇饮酒,会给胎儿带来许多更为有害的影响,其中,文献报道最多的是胎儿酒精综合征(FAS)。这些婴儿出生后,表现为头部、面部、尿路和其他器官畸形,神经功能障碍和生长发育滞后,而以智力落后最为常见且较为严重,FAS特征愈明显,其智商则愈低。研究表明,妇女在孕期饮酒后产下的婴儿,约有74%的出现智力降低,多数新生儿表现出易激惹、易惊、吸吮力较差和听觉过敏等神经损害和行为异常。他们在24小时中睡眠时间较少,睡眠时也易惊醒、不安、躯体多动等。

相关期刊更多

音乐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饮食文化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东方美食(美国)国际联盟

中外食品工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