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入学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

一、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职业生涯规划分为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个人和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规划,以实现个人发展的成就最大化为目的而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让教育者采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受教育者正确审视自己的优势,发掘自己的潜力,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充足的准备,从而在适合自己的领域更好更快的成长。

二、为何要在新生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萨特曾说过:“自由就是痛苦。”一个月军训之后,经过了开学初的忙碌、兴奋,在新生当中出现了迷茫、失望、无聊等灰色情绪。大学生活并不像高中老师所说的那么轻松,那么自由,很多学生对于毕业后的打算,表现得很迷茫,不知所措。他们的迷茫与痛苦正是因为在进入大学之后,失去了高考时的明确目标,心灵处于极度自由阶段,而当前的目标又没有确立,无处着力所导致的。考入大学是人生的巨大转折,每一位新生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因为他们的生活将面临着重大的改变。我们发现大学生存在着对自己所学专业与将来从事工作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明确,对自己职业目标感到迷惘,对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缺乏全面了解等现象。同时,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大约有67%大学新生在新的环境中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因此,有必要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对大学新生职业生涯发展问题进行辅导,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涯发展自主意识和生涯自我规划能力,使他们在团体中学会更快地适应新环境,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更好地规划未来的人生。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大一新生入学便开展职业发展教育。随着中国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中国当前的大学生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面对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社会已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岗位来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很多毕业生要么找不到工作,要么找不到比较好的工作,诸如大学生卖猪肉、掏粪、摆地摊之类的新闻屡见不鲜。大学生如果想毕业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就需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大一新生从入学开始就应即刻使其树立就业压力感及积极准备就业的意识,科学规划大学四年生活,充分发展自己的才智,通过四年的努力为自己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世界上的路千条万条,但作为学生最难找到的是适合自己要走的那条路。因此,在学生走进学校的时候就要指导帮助他们努力认清自己,了解自己,尽力找到自己的最佳定位,尽快确定自己的人生起跑点。每一个学生也都必须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客观条件来设计自己,根据自己的素质才能和爱好等要素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一个人是否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未来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直接关系到自己社会功能的发展和发挥,因此教育工作者尽早帮助学生播下成功的种子。有些学生很早就能发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使命,努力探索学好本领;有些学生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所在,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的迷惘困惑特别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对于这一部分学生要千方百计地使其认识到,要想做出一番事业,必须有一笔资本,而这一笔资本就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就是始终如一的学习态度,为自己也是为社会的负责精神。同时,也要他们懂得一个青年人在他刚跨入学校时就必须在学识技能上做好准备,耐心勤奋和顽强是取得成就的法宝。所谓天才,就是能够沿着正确方向执着前进的人。如果年轻时不思学习不思后果,没有长计,其人生收成是有限的,必然要被社会所淘汰。尽早让新生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个清晰的概念,使他们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作用,在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的基础之上,在对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所了解的基础之上,开始考虑认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学会在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正确认知合理规划,主动实施及时调整认真准备积极竞争。

三、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通过职业倾向测试为新生职业发展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科学的职业测试应当准确判断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倾向。只有以职业测试为依据,职业发展指导才能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个人倾向,挖掘出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充分、自由发展,促使其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做出最大的成绩。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进行的测试主要包括三项:能力测试、职业兴趣测试及个性测试。能力测试分为一般能力测试与特殊能力测试。一般能力测试也就是对智商的测量,大学生考上大学已经显示了他们具有足够高的智商,不需要进一步做一般能力测试。在职业发展指导中,需要进行的是特殊能力测试,所谓特殊能力就是指与职业所匹配的能力组合。从职业指导与咨询的角度,这种测试一般测量六种能力,即语言理解和组织能力、概念类比能力、数学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空间推理能力和机械推理能力。通过测试,可显示出每个人在各项能力上的相对强弱,从而找出一系列适合的职业排序,使能力与职业达到高度匹配。职业的选择与职业兴趣是分不开的。能力表明了一个人是否适合某一职业,而兴趣则显示了择业的方向和努力程度。所有的职业兴趣测试都依据六个取向,即操作取向、研究取向、艺术取向、社交取向、经营取向、事务取向。根据这六个取向的得分高低来确定职业选择。个性反映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每个人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以及可能取得的绩效。

2.根据职业心理和倾向测试结果,合理规划新生四年大学生涯。对于学术型学生,应当鼓励其专注学业,立志深造,在科学领域发展自己,多参加科研实践活动和各类科技竞赛,同时也应指导他们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全面发展的研究型人才。对于爱好经营活动并有经营头脑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学习经济、财经、管理、法律知识,多在公司、企业兼职,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走企业经营管理之路。对于热心公共事业、社会活动能力强学生,鼓励他们多承担班级工作,多参加学生社团,在政治上积极追求进步,毕业后在公共管理部门发挥自己的作用。对于愿意从事教师行业的学生,则指导他们多学习教学能力培养课程,多从事教学活动实践,考取教师资格证,顺利做一名人民教师。

3.科学、合理指导学生换专业、出国进修、跨专业考研等不适合所学专业学生,鼓励学生换到自己喜欢、适合的专业,充分培养自己、发展自己。对于喜欢国外教育环境或者喜欢国外某种专业的学生,根据学生外语水平、独立生活能力、家庭经济能力等,科学合理地进行指导和帮助。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的意义并不是获得一纸文凭当做求职的敲门砖,而是通过大学期间的系统教育和科学规划,学习知识,提升能力,锻炼素质,为就业和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大一新生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就是让大学生为自己大学四年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迈出正确的第一步,拉开大学生成功人生的序幕。职业生涯规划重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就是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落实为实际行动,不断接受社会、企业组织和他人反馈的信息,对自身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予以全面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实现择业观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会干什么”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型转变。作为大一新生,接触社会经历较少,如果在这一阶段仅仅从理论上加以灌输,不仅起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引起学生思想上的抵触。因此本阶段的教育应以实例讲解分析为主,如聘请成功创业人士进行规划指导,对大学生来讲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另外应让大学生主动投入社会了解社会环境,检验自己目标的可行性,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规划目标。

4.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新生抓起,并且贯穿大学四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如按年级规划来说应该是: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而了解自我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与基础,因此职业规划的最佳时期是在大学新生入校阶段,因为刚刚经历过高考,受外界影响的因素较少,这时的大学生能较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兴趣和特长,以此为据选择志向,以后的各阶段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让职业规划从大学入校的第一天就开始,与四年学习生活同步。

在经过了科学的自我审视之后,根据自己的答案来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四年生活,针对自己的长期目标制定踏实可行的短期目标,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在一个接着一个实现的短期目标的激励下,诸如无聊、空虚等灰色情绪必将减少,四年之后面向社会必将是一个个充满自信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宋雯.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与教育干预模式探讨.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职业生涯教育 中职 班主任 班级管理

1 中职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现状调查的背景和过程

1.1 调查背景

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就是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双重动态塑造过程,基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职业兴趣培养、职业性格调适、职业能力提高和职业价值观调整,顺利实现从“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因此,中职班主任作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引路人,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职业生涯教育与班主任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这是每个中职校班主任的重要使命和必备能力。但是在实际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的经验不够丰富,班级管理和活动职教特色不鲜明,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未能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中职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能力有待提升。

1.2 调查过程

为了解福州市中职校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和水平,以提高职业生涯教育能力为突破口,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让中职班主任队伍建设专业化。我们特进行此次问卷调查,2015年12月到2016年2月共发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现状调查问卷》180份,调查象为福州市省属和市属11所中职校的一线班主任,回收有效问卷168份,回收率93.3%,男女比例为4:6。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对福州市中职学校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对部分班主任的访谈交流,适时发现中职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对策以供参考。

2 中职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从教育意识看, 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意识有余而理论素养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有95.2%的班主任会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有97.6%的班主任认为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说明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是班主任的共识,对职业生涯教育对中职生成长的重要性也持认同态度。

与此对应的是,只有54.7%的班主任表示比较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只有42.9%的班主任满意自己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的能力,有49.8%的班主任表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主要由职业指导师完成,只有20.2%的班主任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由班主任完成,说明由于自身能力和理论素养的缺乏,导致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也说明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能力处在起步阶段,提升空间巨大。

2.2 从实践角度看,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以理论说教为主,缺少企业实践体验

调查结果显示(图1),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主要来源于书本理论、网络媒体和生活经验,且学习不系统,以碎片化感知为主。班主任主要学习途径有报刊杂志(50%)、专业书籍(67.9%)、广播电视(48.8%)、网络微信(45.2%),还有77.4%的班主任依靠自身社会工作经验,46.4%的班主任通过就业机构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知识。“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绝大多数班主任由于自身企业实践和职场经验的匮乏,无法现身说法,以空洞的理论说教为主,感染力不够,班级活动的实践性不强。

调查结果显示(图2),大多数班主任呼吁急需创造企业实践的途径和系统学习的机会来提升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能力,其中职业生涯理论学习培训(79.8%)、参观学习(79.8%)、企业实践调查(75%)、引进校企合作(75%)这四个途径成为了班主任认可的,可提升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

图1 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主要来源于(多选题)

图2 您认为提升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实效性的途径有(多选题)

2.3 从教育过程看,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以日常随机渗透为主,缺少全面系统的过程性指导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7%的班主任能够有意识地将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在两年的班主任工作计划中,有69.5%的班主任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在时间上随机安排。与此同时,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上也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如图3所示,在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上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86.9%)、自我认知(85.7%)、职业道德规范(61.9%)等方面,而对于更具职教特色的企业文化(25%)、专业认知(44.1%)、职业价值观(45.2%)等方面内容涉及较少,这和班主任知识能力结构有关。

2.4 从活动形式看,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以常规性活动为主,缺少职教特色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8.6%的班主任会主动根据班级学生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开展班级活动,55.9%的班主任则看情况。对所带班级学生所学专业有20.2%的班主任表示非常了解,有58.4%的班主任表示比较了解生所学专业,有12%的班主任表示知道一点,有9.4%的班主任表示努力了解中。如图4所示,在指导学生开展班级各项活动时,班主任考虑的因素前三位分别为心理素质磨练(82.1%)、社会适应能力(81%)、专业动手能力提升(72.6%),后三位分别为职业性格调适(40.5%)、健康管理(45.2%)、职业兴趣培养(54.8%)。班主任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针对性不足,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认识自己专业的职业要求和职场文化。

图3 您是否围绕以上内容开展过班级主题活动(多选)

图4 您指导学生开展班级各项活动时,考虑过哪些因素(多选)

2.5 从管理创新角度看,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有创新冲动但自信心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92.6%班主任认为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有助于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水平,88.1%班主任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有助于班级管理方法创新。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指导下的中职班级职场化管理,是中职班级管理创新的方向,也是班主任展示才能的舞台。但在班级职场化管理方面,只有15.5%班主任取得明显成效,22.7%班主任效果有限,有45.4%班主任担心班级管理制度会流于形式,有16.4%班主任表示还没尝试。

2.6 从就业指导来看,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以就业教育为主而忽视创业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86.9%的班主任有对班级学生进行择业就业指导,只有13.1%的班主任忽略指导。42.9%的班主任对班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57.1%的班主任直接忽略创业指导。调查结果显示,仅4.8%的班主任非常了解自己班级学生职业发展去向,44.1%的班主任比较了解自己班级学生职业发展去向,高达51.1%的班主任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动态缺乏深入了解。这些数据表明,大多数班主任具备了对学生择业就业指导的意识,但是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不够,觉得把学生送出去就完成任务了,对毕业生实际去向,实际收入水平,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和前景都缺乏研究和跟踪。对学生的创业指导更是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的薄弱环节,平时的班级活动也忽略了对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 中职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原因探讨

调查结果显示(图5),班主任认为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能力不足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企业工作实践经验不够(83.3%)、不了解企业文化(65.5%)、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素养不足(63.1%),说明制约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能力提高的,首先是企业实践问题,其次是知识结构问题,最后才是观念问题。

图5 您认为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选题)

3.2 对策分析

3.2.1 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体系的研究,为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国情化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不管理论研究,还是教学与实践在我国都处在起步阶段,如何将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中国学生学情相结合,与中国企业文化相结合,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使之服务于职业教育,值得教育工作者去研究。

第二,加强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的专题研究。教育主管部门或相关教育协会机构,每年定期举行以职业生涯教育为主题的德育研讨会,为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交流创造机会。通过经验交流介绍,班主任可就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收集相关论文专著促进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研究。

3.2.2 加强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领导,凝聚共识,集体参与,为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提供组织保证

首先,凝聚领导层面的共识。职业生涯教育关系学校办学水平,关系到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及就业,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要把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看成职业教育的特色,要在各级领导中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及面临的问题,愿意采取措施鼓励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

其次,建立职业生涯教育服务机构或部门,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借鉴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功经验,政府可设置相关职能部门负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学校的组织、指导、协调,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推动学校与企业等社会组织更好地配合实施。

第三,建设以班主任为中心的职业生涯教育队伍。2015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250万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个浩大的工程,调查表明,有63.8%学生希望获得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有不少中职校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或者招生就业办,但很少能够切实履行职业生涯教育的职责,在职业规划行业人才匮乏的背景下,充分调动班主任积极性,有效发挥班主任在职业生涯教育中的作用是最现实的选择,因为他们是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

3.2.3 加强班主任队伍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学习,优化班主任队伍知识结构,为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提供师资保证

首先,建立系统的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培训体系,促进班主任队伍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是与职业教育联系最密切的新型德育学科,具有科学性、实践性、指导性。通过课堂培训完善班主任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素养和技能。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入校给班主任做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让班主任了解专业发展最新动态,收集更多客观和全面的职场信息,为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加强职业教育类师资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这些教师担任班主任更熟悉职业教育规律,对职业教育的本质有更深的认识,在班级管理中,能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学生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第三,鼓励班主任参加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的考试。目前全国仅有1万多人取得由国家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千人。班主任通过考试,进一步接受系统、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理论功底和专业水准提高,能为学生提供真正个性化、有价值的全程职业规划教育指导,为满足按师生1:500的比例配备专职就业指导人员的要求创造条件。

3.2.4 加强班级管理创新研究,倡导以“职场化”为目标的班级管理模式改革,为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提供经验借鉴

第一,开展职场化班级管理制度的研究与探索。班级职场化管理将班级管理制度企业化,打造班级职场氛围,营造班级企业精神,让学生在职场环境的熏陶下,主动参与职场体验,成为“职场化”的中职生。如企业冠名班制度、公司化组织制度、“7S”管理制度等班级管理制度的创新实践。职场化管理将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和现代企业运作模式相结合,它是职业学校最有生命力的班级管理模式,彰显职业教育的创造力和为企业服务的精神。

第二,开展职场化班级活动活动的研究与探索。班级职场化活动是指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为指导,设计以职业生涯教育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塑造,以适应未来职场的需要。如“自我认知类”、“职业兴趣培养类”、“职业素质拓展类”、“校企业合作类”、“技能展示和(下转第143页)(上接第75页)竞赛类”等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元素的班级活动。中职班级职场化活动设计的开展,改变了中职学校班级活动缺乏鲜明主题,缺乏系统规划,流于形式的现状,让班级活动具有时代气息和创新元素。

3.2.5 加强校企合作,班主任通过企业实践,了解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了解就业动态,构架双向沟通桥梁,为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企业实践经验

首先,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在制度和经费上落实保证。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熟悉了企业管理制度,学习了生产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能,明确了企业的用人标准,弥补了企业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利用多种校企合作形式,深化职业生涯教育。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就是在职业院校与企业及行业间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密切联系,共同打造教育过程,有利于校企互惠双赢,有利于学生和企业的“零对接”。班主任是校企合作的纽带,要亲临企业一线,考察各个工作岗位,帮助学生和企业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校企合作不仅是实践环节的合作,更是学校管理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的融合,是职业道德规范养成教育的实践,是就业观和择业观教育的时机,更是技能提升的最佳途径。班主任可抓住校企合作时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还可以加深自己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第三,引进就业机构,定期指导。邀请就业咨询机构专家入校给班主任学生做就业专题讲座,介绍互联网时代就业创业的新趋势,企业需求的新特征,就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建议,提高班主任指导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班主任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学生创业提供建议和指导,拓宽学生未来就业路径。建立学生就业数据库,实现职场长期追踪,填补职业生涯教育研究和认知的空白。。

4 结论

在校企文化融合,校企联合育人的职业教育新趋势下,通过理论研究、政策支持、培训交流、企业实践和班级管理实践,有效提升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能力,让教师育人理念与企业精神一致,让班级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制度相承,营造班级职场氛围,是改变目前中职班级管理现状,提升中职班级管理水平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周甜甜.职业素养培育视角下中职班级管理模式变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 杨光建.浅谈职业生涯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开展[J].科技视界,2013(16):105-105.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职业生涯教育;高校发展;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1?0028?0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及科学的指导方法,借助各种职业测评软件、职业测试量表等工具、结合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鼓励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目标,积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能力,为今后的生涯发展做好精准的定位及充足的准备。[1]从大学生个体发展层面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择业观,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全面提升其综合竞争力;从高校建设层面上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科学培养未来社会精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从社会层面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人才市场流动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尽早实现人职匹配的理想状态,避免社会人才资源的浪费,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2]

一、对大学生个体发展的作用

1.有利于大学生端正人生态度

古人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今社会,人才济济,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做出一些成绩,必须提前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思考未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干?”等问题,通过一些知名人士的讲座或访谈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职业定位、奋斗目标及人生意义,使其规划自己的未来,确立人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的养成。[3]

2.有利于大学生树良好的择业观

大学毕业生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择业意识,不能在不考虑未来的前提下盲目学习,要结合社会需要,个人潜质,有针对性、有准备地学习和实践。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施教过程中,会适当介绍当前就业现状及劳动市场的人才需求,大学生只有清楚这些现实情况,才能将自身发展定位与市场的需求结合在一起,促成良好择业观的形成。

3.有利于大学生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

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法的精髓在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的入门工作,通过职业测评软件、职业测评量表的指导,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以及价值观方面的特质。引导大学生思考自己能做什么工作,擅长做什么工作,而不是凭空设定不符合自己实际的职业目标,通过不断挖掘自己各方面的潜质和特长,才能帮助大学生尽快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

4.有利于大学生增强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明确自己所擅长的能力及挖掘自己的能力欠缺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大学生充分了解自我的能力后,不仅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更能找到与自己理想工作所要求的能力的差距,总结自己有哪些能力欠缺,从而通过努力学习、参与各种学生活动,有意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锻炼自己不擅长的能力,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增加自己未来求职过程中的砝码。[4]

二、对高校发展的作用

1.是高校就业工作的基本内容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校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党的十报告也提出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把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的重点扶持对象。如何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尤为重要,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后,大学毕业生走向了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的时代,高校应引导毕业生提前认清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面,及早树立人生和职业的奋斗目标,才能有助于学生毕业后的顺利就业,因此,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应对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有力措施之一,也是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特点是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而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这种教育方式改变了以往传统思政教育中干涩生硬的培养方式,更容易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和欢迎,因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广的有效载体。[5]二者在教育内容上也有一些共性的方面,比如二者在施教的过程中,都渗透着关于世界观、思想政治观、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法制观以及职业道德观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二者又相互补充,一方面,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推广,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普及又有助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实现。[6]

3.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高校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人才的培养,而优秀的人才是高校持续发展可依靠的重要力量。传统教育影响下,高校只注重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没有将高等教育与社会的需求有效地衔接起来,因此培养的毕业生在新的就业形势难免有些措手不及、力不从心。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可以促使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认真规划人生发展目标,使高校培养出更多有充足就业准备的优秀人才,提升高校的整体就业率及学生个体的就业质量,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有利于高校品牌形象的推广,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对社会建设的作用

1.有利于人才市场流动的相对稳定

目前,劳动力市场上常常出现毕业生违约、频繁跳槽等现象,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大学生没有提早做好职业定位,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最终导致部分大学毕业生暂时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出现违约现象。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人才市场的相对稳定性,更有利于构建稳定的社会工作机制。

2.有利于尽早实现人职匹配的理想状态

人们常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才,但关键是要找到发挥其才能的用武之地。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尽量找准其职业发展目标,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使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领域,在合适的职业岗位上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才华。可见,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促成各类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理想状态,也能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

3.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方面,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能使毕业生尽快获得梦想中的工作岗位,还能大大提高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满意度以及工作后的幸福指数。另一方面,因毕业生的求职意愿明确,就业后稳定性强,可以使用人单位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企业在招聘环节及后续培训管理方面的运营成本,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讲,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促使毕业生求职,用人单位高速发展的良性循环,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福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7):3.

[2] 赵永春.大学生职业决策与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 刘晓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6):49-51.

[4] 莫华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学术期刊[J].出国与就业,2011(4):35-36.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范文第4篇

高校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模式

产学合作教育在学术界最早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奈德于1906年提出,目的是将理论学习与在企业实际项目中的管理、实践、社会经历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发现及解决能力,强化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以此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现有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有:实训项目为主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和以培养人才为主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

实训项目为主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实训项目为主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主要以完成企业的项目要求为目的,同时培养适格企业员工而开展的模式。实训项目一般由企业设立项目目标、项目职责以及项目管理方式,由高校设立产学合作教育小组,组织并管理有实践能力的在读学生参与项目。学生的指导由企业导师负责。该模式的要求与学生专业与企业项目一致,以此达到校企双向交流的促进作用。典型案例有英国的“三明治”模式。

以培养人才为主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由于高校的专业发展往往与市场需求有一定距离,因此部分企业在高校设立培训点,按批次进行人才的培养和输送。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培养人数较多,模式稳定,时间周期固定。此模式较多地被职业学校、培训机构采用。较为典型的是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

二、职业生涯意识培养的意义和内涵

1、职业生涯意识培养的意义。目前,我国应用型专业的课程体系尚未完善,高等教育的课程专业改革进度与现代产业发展速度差距愈来愈大,多数应用型专业学科无法达到企业的实际用人标准,导致企业“招人难”、学生“应聘难”的矛盾。社会急切需要一个即能够符合高校大学生现实能力,又能够满足企业人才招聘需求的培养方式。因此职业生涯意识培养的概念应运而生。

2、职业生涯意识培养的内涵。职业生涯意识培养与传统的就业工作概念不同。

传统就业工作是指针对毕业生的应聘就业问题,开展思想引导、市场信息筛选和、学生推荐、开展就业双向见面会等一系列辅助学生,以到达就业签约目的的工作。

职业生涯意识培养,是对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状态整体培养,营造一种对于工作积极、热情、自信的思维定势。职业生涯意识本身是一种状态。

三、开展预就业工作的原则

1、强调树立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的意识。生涯是生活里各种时态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和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而职业生涯意识的意识是指大学生宏观地看待个人生涯发展历程的能力。只有在存在职业生涯意识的前提下,才能够规划自己的生活。

2、鼓励大学生积极探索自身特点,挖掘潜质。大学生由于自身没有太多的社会经历,往往在面对社会的各种问题时会表现出焦虑、退缩、自卑等负面情绪。这点需要由辅导员老师详细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多加鼓励。

3、提倡个人信息能力的培养。个人信息素养是一个人能否在今后保持自我能力提高的重要能力,因此在课程中应该加入相关理论知识和练习环节,锻炼学生科学地获取、掌握、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职业生涯意识培养与产学合作教育结合的方式

职业生涯意识培养是调整学生状态的培养,应与产学合作教育前期的理论教育结合,设立大学职业生涯意识指导课程。课程基本应该如下安排:1、在大一树立职业生涯意识规划意识;在大二明确自己的兴趣和性格,鼓励探索;3、在大三明确自己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方向。

开展方式可以有:1、讲授:讲解职业生涯意识的相关理论知识;2、案例讨论: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小组讨论;3、实践:通过产学合作教育环节进行理论知识的实践,完成后进行新的感悟的小组分享。

评测课程效果方式应以考察为主。

总结

职业生涯意识培养与产学合作教育培养模式的结合,真正起到了相互弥补的作用。产学合作教育能够弥补职业生涯意识培养缺乏实践环节的单一性,而职业生涯意识培养则能够弥补产学合作教育缺乏理论指导和长远规划的局限性。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大学生能够在四年的学业中,弥补大学课程与现实产业发展脱轨的缺点,让学生不单拥有知识和能力,同时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1]陈海燕张海燕骆小婷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科研管理研究》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涯教育 终身教育 职业教育 综合性教育

[作者简介]冯国锋(1974-),男,河南太康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社科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德育、高等教育管理。(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176-02

最近,为了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题,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等相关话题成了教育界的热点与焦点之一。什么是生涯教育?生涯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有什么关系?生涯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就业而存在的吗?如何开展生涯教育?本文力图根据相关理论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生涯教育是“终身性”教育而不是“阶段性”教育

目前学界根据CareerEdcation而翻译出“生涯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两种意思。Career Edcation应理解为生涯教育还是职业生涯教育?学界并未对此进行探讨,而是把二者等同、混用。不同的学者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重点有异,所以对其界定也有所不同。大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对于狭义的解释至少有十四种,大都认为狭义的生涯是指与个人终生所从事的工作或职业有关的过程,即指职业生涯;对于广义的解释最少也有十二种,大多认为广义生涯是由职业逐渐扩展到包含非职业的活动,也就是除了终生的事业外,还包含生活中的其他方面。现在有很多人之所以混用“生涯”和“职业生涯”的概念,也主要是因为对生涯从广义角度还是狭义角度来作理解所造成的。目前,在学术界大多认同舒伯(super)在1976年提出的观点:“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的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型态。”笔者也认为应将生涯作广义的理解,因为生涯不局限于职业方面,职业生涯只是生涯的一部分,生涯比职业生涯的概念和范围要广。笔者认为,如果以职业为划分依据,生涯应包括职业前生涯(从出生至进入职业领域之前的时期)、职业生涯(从进入职业领域至退出职业领域之前的时期,这又包括职业前期、职业中期与职业后期)、职业后生涯(从退出职业领域至死亡)。因此,“生涯的意义要比工作或职业的范围还大,它不仅包括一个人终生所从事的工作,以及所担任的职业或角色,同时也涉及其他工作或非职业的活动。”“生涯”是介于“生命”与“职业”之间的概念。它的外延并没有大到与“生命”等同,也没有小到与“职业”等义,其内容是比较宽泛的,具有丰富的内涵与特性。由此可见,“生涯”是以“职业”为中心的人生发展历程。生涯具有四种特性:一是独特性,生涯是人们根据个人的人生理想,为实现自我而逐渐开展的独特生命旅程;二是终生性,生涯是包括一个人就业前、就业中与退休后的整体经验与活动,也即个人终生发展的历程;三是发展性,每一个人的生涯都是一种动态发展的历程,也即根据个人在不同阶段的企求而不断蜕变与成长;四是总合性,生涯并不局限于个人的职业角色,还包括了学生、子女、父母、公民等涵盖人生整体发展的各个层面。根据以上,笔者认为应将career译为“生涯”较“职业生涯”更为适宜,这样会避免二者相互混淆。更为重要的是,把career译为“生涯”也是与生涯教育的终身性教育理念相符合的。

因此,生涯教育应是贯穿于个人一生成长的综合性终身教育。但目前我国对生涯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却都集中于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为目的大学生生涯教育,并且对大学生生涯教育的实施也大多只是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的。虽然也有不少高校开始着手对整个大学阶段进行“全程”的生涯教育,但这种只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生涯教育的“阶段性”教育是与生涯教育的“终身性”教育理念不相一致的。与我国生涯教育起始并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不同,英、德、法等国的生涯教育从初中阶段就已开始。尤其是美国,自从1971年时任教育总署署长的马兰提出生涯教育的理念之后,美国国会在1974年就通过了第一个生涯教育法案,1977年还出台了生涯教育奖励法以鼓励全国各地区开展生涯教育实验,1984年又把美国“国家职业指导协会”更名为“国家生涯发展协会”,除了正规的学校生涯辅导措施以外,美国各州都有一套推行生涯教育的模式,如家庭本位生涯教育模式、雇主本位生涯教育模式、偏远地区生涯教育模式等。根据以上,反观目前我国教育中所存在的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一些问题,如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才又开始调换专业。多数大学生未能对自己进行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毕业之后又无所适从,出现了“校漂族”“啃老族”“御宅族”“跳槽族”等。因此,我们应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以终身教育为原则、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保障构建一个完善生涯教育体系: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纵向延伸至职中教育、老年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横向拓展到家庭教育、雇主教育与环境教育等,通过知识教育与人格培养引导每个人的生涯发展,让每个人过上适合自身特点的幸福美满生活。

二、生涯教育是“职业”教育而不是“就业”教育

生涯教育是以职业为核心实现人的充分发展的教育。职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连续的、稳定的,而工作可以只有一天,也可以是一年,可以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如果工作能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保持不变,这个工作也就成了职业。与职业相比,事业(Enterprise)是指值得个人投人一生心力,以获得最大人生价值的生涯目标。事业与个人息息相关,只存在于个人追求当中。事业不仅是连续的、稳定的,而且个人还把其从事的职业当做生命中的一部分。只有当一个人把其所从事的工作或职业当做生命意义的一部分时,工作或职业才能转变为事业。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工作、职业与事业是逐层递增的,没有工作就没有职业,没有职业何谈事业。职业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职业,个体能获得丰厚的经济收入,能过上殷实的物质生活;通过职业,个体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得到良好的社会地位、声望与成就感,能过上充实的精神生活。所以一个人的一生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从事的职业。生涯教育就是帮助个体通过对工作的寻求(就业)实现职业的发展进而获得事业成功的教育。

生涯教育理论源于就业指导理论,最初是为了解决美国的就业问题而提出的,但随着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生涯教育超越了传统的以心理学为支撑的就业指导、职业咨询,成为一个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统合概念,并在美国形成了一场轰

轰烈烈的生涯教育运动:生涯教育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历程,也是一种统整的教育构想,它透过生涯认知、生涯安置、生涯进步等步骤,培养学生的生涯能力;生涯教育是以发挥学生天赋的才能为目标,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上,使个体从幼儿园到成年能逐渐产生自我引导的能力,生涯教育的最终结果旨在让每位学生过上适合自身特点的美满生活。它的中心也由围绕就业指向“实现就业一发展职业一成就事业一人的发展一幸福人生”的路径。而目前在我国对生涯教育的关注却仅以解决就业为目的来研究,这就大大缩小了生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也与生涯教育的终身性趋向不一致。确实,生涯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职业生涯定向教育、自我职业潜能分析能力培养、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核心素质的培养等,使之具备较强的职业生涯发展能力,能增强其就业能力与提高就业率。但本质上,生涯教育能促进就业却不是仅以就业为目的,而是通过实现就业促进职业发展与事业成功进而获得适合自身特点的美满生活。所以,当前我们应改变仅以促进就业为目的来实施生涯教育的急功近利的心态,而应以通过职业发展促进人的天赋才能更好地发挥为目标,从更长远、更广阔的视域来研究和发展生涯教育。

三、生涯教育是“综合性”教育而不是“单一性”教育

第六届国际生涯教育研讨会指出:“生涯教育应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环境教育,不仅重视知识教育,而且特别重视人格培养。生涯教育要打破国界,回答个人要求、社会要求、时代要求,希望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同时改造自己,从改造自己的成功经验中使他人受到启发,产生彼此合作的观念、信心,最终达到自己解放自己的目的,使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使被动的人变成主动的人。”由是观之,生涯教育不是仅通过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就能完成的。除了学校教育,生涯教育的实施还需要家庭、雇主、政府、媒体等多方面的参与,齐抓共管、多管齐下。因为一个人在从生到死的生涯发展中,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家庭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在儿童期与青少年时期。家长应意识到自己对于子女发展成长的重要作用,在了解与掌握生涯开发、生涯规划、生涯辅导、生涯发展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自觉地对子女及早进行生涯教育,本着让子女自主抉择自身发展路径的原则,帮助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树立起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兴趣与志向,进行正确的辅导与引导,切忌家长制作风,强迫子女按照父母意志走所谓设计好的路。其次,当一个人走进职业领域之后影响他们生涯发展的就是雇主及其所在的组织了。作为雇主及组织,应该意识到开展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具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员工能积极主动地为了实现自己的生涯规划去奋斗,不但他们自身会获得发展与实现自我价值,而且也会为雇主及组织高效地创造价值。反之,缺乏明确生涯规划的员工,会消极懈怠、敷衍塞责、效率低下,不但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与成长,而且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如果员工再频繁跳槽又会造成组织内部员工心理不稳,对单位信心不足,破坏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服务质量下降,生产效率低,客源流失,商业机密泄露,替换与培训成本加大等。所以,雇主及组织应根据组织与每个员工的实际进行生涯开发,实施生涯管理与生涯教育。再次,政府应承担起在全社会组织实施生涯教育的责任,因为作为终身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涯教育是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与方式,而且通过生涯教育也会实现全社会成员“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个人与社会共发展的和谐社会。因此,建议我国政府也应像美国政府那样颁布实施生涯教育法案,出台生涯教育奖励办法鼓励全国各地区开展生涯教育试验与研究,鼓励并支持创建生涯发展协会、生涯咨询所、生涯辅导机构等团体与组织,组织培训生涯教育人员,认定、颁发生涯教育任职资格证书,在全国各地区组织推广各种生涯教育模式,如家庭本位生涯教育模式、雇主本位生涯教育模式、偏远地区生涯教育模式等。最后,媒体也应承担起相应的宣传责任,在全社会宣传生涯开发、生涯规划、生涯发展、生涯管理、生涯教育等的相关知识,营造一种人人重视生涯开发、生涯规划、生涯发展、生涯管理、生涯教育的社会氛围,并切实承担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