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惠农工程信息

惠农工程信息

惠农工程信息

惠农工程信息范文第1篇

科普惠农服务体系的构建旨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汇集全市科普惠农资源,形成以中心站和分站为实体的科技服务网络,分别组建相应层次的专家服务队伍,以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常熟市科普惠农服务将以省委1号文件为指导纲领,积极引导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专业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发展种子种苗供应、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营销、农业休闲观光、农村金融保险等农业服务业。同时也要加强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管理等环节的规范引导,重点扶持“服务全过程、内容全覆盖”的“保姆式”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由政府向其购买公共服务。推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生产基地+科普惠农服务”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促进农副产品收购、加工、包装、冷藏、连锁销售服务一体化。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连锁超市、农超对接、专卖直销、网络交易等现代营销模式。

二、构建科普惠农服务体系、创新科普惠农服务模式

科普惠农服务体系在技术结构上,以专家、教授为核心,辅以科协技术服务人员、市植保站技术人员、和田间地头的土专家为主的技术服务主体,形成覆盖全市的所有乡镇的梯级科普惠农技术服务体系。构建从组织服务、到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信息查询、服务应答、上门服务,再到信息使用和信息反馈的全流程、互动式的农业科普信息服务网络。除做好常规的科技咨询、技术培训、成果示范、信息查询、农产品信息外,还加强农资新产品代销、病虫情报诊断等服务。

三、构建完善的科普惠农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与高等院校合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构建以网站、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一体机、“农信通”短信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普惠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将云计算技术纳入技术规划,预留相应的服务接口以便将来系统与外部云建立对接。通过网络技术,保障惠农工作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将提供系统管理员、技术支持人员、普通用户以及惠农工作监督员等四个主要系统使用角色。其中,技术支持人员主要由农业技术员来担当;系统管理员由网站提供方的技术支持人员担当;普通用户指惠农工作中的直接受益人(农业生产者);惠农工作监督员指各中心站、分站的负责人以及惠农项目负责人。

四、建立节目库,逐步实现科教节目点播服务

通过财政购买方式引入省信息中心,国家信息中心,或农业发达国家的最新农业科技信息资源,解决本地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五、延伸内涵,提升科普惠农服务“三农”的张力

通过企事业单位、基地和合作社联合协作的方式建立起一批拥有统一标示、统一管理规程和统一基本建设章程要求的服务站。服务站应具有正常的办公及培训场所,基地应具有一定规模田地。邀请省内外知名教授、专家讲授高效农业种植技术,延伸科普惠农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量,做好技术培训、过程解难,推进农产品产业链向纵、精、深发展。

六、科普惠农服务体系的技术保障

惠农工程信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科技传播手段;科普惠农;服务站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44-02

1 服务站建设实施科技传播手段创新工作的前提

1.1认识科普惠农工作与我省农村的现状

目前我省农民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大众媒体的有关栏目获取相关信息较少,各地市之间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地市场信息平台和服务网络,信息时效性差,致使部分农民,特别是边远山区农民在科学普及、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引进、生产安排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特别是市场的沟通、联系机制和渠道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使得农民实现产业化经营的水平较低,制约了农民产业化进程的发展,难以形成标准的市场竞争能力,农民收入水平提升缓慢。而通过科普惠农计划的服务站建设,把农业生产政策、信息、技术直接有效传播的农村基础,较大程度地效改善这一局面。

1.2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工作的内容与服务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知识需求与传播信与受众的关系越密切,证明传播效果越明显,效果越显著。最近几年我省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工作正是朝着这一目标前进,“一站、一栏(屏)、一员”的建设是目前农村产业开发,经济发展的组织形式,不仅具有经济合作优势,更具有技术传播特长,是其它组织无法比的,他代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的是大多数农民的利益,是新事物,他具有生命活力,是农村科普工作的纽带桥梁,把农民和各级农业科研院所紧紧联系起来,把果树、畜牧、环保、蔬菜、土肥、植保等方面的专家组织起来,以出版科普惠农挂图、开展培训讲座等形式,积极有效地位农民提供全程服务,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整合农业产业。

1.3科技传播在实施服务站建设工作的主要效果

通过不断提升和改进科技传播手段,在有效地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同时,对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作为农村技术的最直接推动者,对科普惠农计划的实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中阳县农村技术推广员荆均平,在成立科普惠农服务站以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新型农业技术引进和试验上狠下功夫,将新品种引入当地,并结合科普惠农的“技术+服务+农户”的形式,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带动当地农民近千户共同致富。太谷县农业能人王玉梅依托科普惠农服务体系,将自身40多年的农业技术经验,通过科普惠农专题讲座或电话咨询解答等不同形式,传授于农民。为将其先进技术经验更广的传播,科协服务组织将其日常服务编制成服务手册或以刻录光盘的形式,向农民受众发放,为农民提供了一系列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让农民从中获得利益,使科普惠农计划成为服务社会的载体。

2 加强服务站科技传播力度和服务水平

科普惠农服务站,是农村基层的服务机构承担着农村科普宣传,技术咨询服务,科技示范辐射等功能,既要因地制宜,又要不拘形式,不断拓宽经营思路,使其成为真正的以传递科技信息、技术咨询、科技示范的服务实体。

2.1以科技服务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发展和培养科技型服务站点,是最基本的运作模式,其主要职能是对广大农民进行技术推广和技术咨询服务。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不可或缺的环节。可根据不同领域、不同产业结构的需要,组织广大农民进行科普知识、实用科技、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大力培养农业产业化领头人和种养、加工大户,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让农民掌握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提高技术指导、市场信息核政策咨询服务,为他们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智力的支撑,进而适应现代先进的农业发展要求。

2.2借助新型科技传播手段做大自身服务体系

此外,发展和壮大服务站的另一个途径在于,联合其他相关农业集体和组织的优势与特点,也是今后服务发展有效办法。通过组织农业专家下乡服务、开办技术培训以及基地示范等多种形式,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适时的技术服务活动,利用培训会、现场会、咨询会、面对面的指导等形式,组织专业人员编制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农业乡土教材,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与交流,邀请有关专家对深刻影响当地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着力解决技术难题。进行农技信息咨询服务,狠抓农业科技教育和培训,想方设法向广大农民推广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促进农民自觉地爱科学、用科技。

3 结论

加强科普惠农服务站信息化建设

科普惠农服务站信息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出了借助科普惠农体系自身媒介外,要与现代传统媒体充分结合,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及时便捷、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优势,是新时期传播科普惠农信息的重要阵地,科普惠农服务站信息化建设就是要主动加强与媒体的合作。

科普惠农,科普是手段,惠农是目的。如何利用先进的农业科技传播手段,做好服务站建设工作,是做好科普惠农整体工作的有力保证。农业科技进步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是要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持作用,就必须大力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个普及工作。

参考文献

[1]太原市科协.科普惠农:行动计划探索.

惠农工程信息范文第3篇

摘要: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密集出台,起到了扶农利民的作用,但在惠农信息向下传达过程中常出现信息阻塞、信息缺损、信息失真等情况,农民不能全面感知惠农政策,从而影响其对惠农政策的满意度评价。对山东和四川几个区县的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应用统计软件Stata12.0和加权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803份有效问卷统计分析可知,信息传播各因素及其有关人口学变量对惠农政策满意度影响显著;信息传输路径不畅严重影响了农民对于惠农政策的满意度评价。因此,基层政府应加大惠农政策的信息公示力度,以农民需求为导向,调整政策供给方向;建立健全的惠农信息传播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农业信息科技服务人才,以提升农民惠农政策满意度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 G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5-0030-07

Key words: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policies favouring farmers; satisfaction towards policies favouring farmers

Abstract: Being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development, the issue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have always bee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e intensive introduction of policies favouring farmers have been playing a role of supporting agriculture and benefiting farmers. At the same time, during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formation blockage, losses and distortion frequently appear, and the farmers do not have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ose policies, affecting their evaluation of satisfaction. The study built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and the weighted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model, utilized statistical software STATA 12.0 to analyze the data on the ba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performed on peasant from several counties in Shandong and Sichuan Provin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tisfaction of policies favouring farmers is affected obviously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such a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some demographic variables.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path is not smooth, which seriously affect the farmers'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of the polic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the satisfaction towards the policies, the grassroots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the intensity in promoting the transparency about the policies, establish a sound mechanism for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feedback, improve farmers eduction level, and train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并非农业强国。“三农”问题日益成为制约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是中国未来50年完全实现现代化必须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家惠农强农政策密集出台,给农民带来了许多的实惠,也给农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政策向下传达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信息阻塞、信息缺损、信息失真情况。因此,本研究拟从信息传播的视角,探讨农民对于国家惠农政策的感知与满意度评价。

一、文献综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5期邓发云信息传播视角下惠农政策满意度研究惠农政策是一项公共政策。通过对文献梳理发现,当前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相关惠农政策满意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美国密歇根大学Fornell博士提出了美国的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1〕;Churchill则认为将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应用于对政府开展的公共服务质量进行评价,能够使政府获得更多人的信任和支持〔2〕。在公共管理范畴,顾客是指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的作用对象,一般理解为广大人民群众〔3〕。

国内学者认为惠农政策信息因素影响惠农政策满意度。王良健、谢来位等指出,政府高效、及时地惠农政策相关信息正向影响农民对于惠农政策的满意度评价〔4~5〕。李辉、周青年等学者认为,惠农政策信息渠道多元化程度会影响农民对于惠农政策的知晓程度,进而影响农民总体满意度〔6~7〕。朱红根等研究指出,提高惠农政策信息供给的针对性,能够提高返乡创业政策的供给效率和农户对其满意度的评价〔8〕。

有学者认为惠农政策信息传输因素影响惠农政策满意度。郭锦墉、张亚磊指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村电网和通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善至关重要,影响农民对于惠农政策满意度的总体评价〔9〕。张冬平通过对粮种补贴的研究发现,惠农政策信息传输是否畅通,关乎农民对于惠农政策的了解程度,影响农户对于政策本身满意度评价〔10〕。王心良、蒋剑勇、朱红根均指出,专业、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惠农政策的满意度影响十分明显〔11,8〕。

有学者认为惠农政策信息接受和反馈因素影响惠农政策满意度。周青年指出,当前我国农民总体文化水平不太高,总体信息接受质量较差,以致他们对于惠农政策满意度评价较低〔7〕。贺文慧、张金梅指出,农户能够经常、及时地将政策需求信息反馈给政府,合理表达自己的政策诉求,可以提升影响农民对惠农政策的满意度〔12~13〕。高星、肖守佳等将顾客满意度模型应用于我国家电下乡的政策实施,并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发现农民政策信息期望值与满意度呈现负向相关关系〔14〕。

由此可见,当前国内外对于惠农政策满意度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多集中于对农业支持政策的执行绩效满意度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过分重视理论研究、定性分析,而轻视实证研究、定量分析;在研究的关注点上,重视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提出要提高农民素质,要重视农民对惠农政策满意度的回应和反馈。但对惠农政策传播过程中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不甚重视,以至于导致了不同程度的信息阻塞、信息缺损和信息失真,政府与农民之间存在大量信息鸿沟,农民无法全面感知和认识惠农政策,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惠农政策的满意度评价。因此,本文拟从农民的角度根据农民需求爱好,通过实证研究探究信息传播因素对我国惠农政策满意度的影响,继而进一步阐明其影响机理,为提升我国惠农政策总体满意度提供建设性指导意见。

二、问卷抽样及样本特征(一)问卷抽样

本文问卷采用了多种抽样方法,主要是便利性抽样、多阶段随机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首先,根据实际操作可行性和数据获得的便利性,笔者选定山东单县、成武县和四川郫县、双流区进行样本的抽取,然后进行多阶段随机抽样。本次问卷调研的开展范围是四个区县中8个乡镇中的24个行政村,共发放问卷840份,成功回收811份,其中有效问卷803份,问卷回收率为96.55%,有效率为99.01%。

(二)样本特征

收集的有效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男性419人,占比52.18%,女性384人,占比47.82%;调查对象为18岁以上所有农民,其中年龄大多集中在25至60岁之间,占比72.74%;文化程度多集中在初中和高中,累计占比69.63%,显示出总体文化水平偏低;家庭人均年收入多集中在1000~10000元之间,累计占比65.43%,收入水平总体偏低;多数家庭有外出人口,包括在外务工和在外就学的家庭成员,占比达到65.75%。

三、调查结果分析(一)信息获取渠道、信息关注与信息咨询情况

获取信息的渠道、内容和方式是评价信息满意度的基础和前提。从表2可以看出,农民获取惠农政策的渠道主要来自村干部的传达,这类人群的百分比为45.6%,而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人仅占9.4%,排在所有获取信息渠道的最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农村网络覆盖率偏低,农民本身文化水平有限,限制了其使用电脑;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惠农政策信息传达模式过于老旧,没有充分发挥新技术、新媒体的作用。

在关注信息方面,广大农户最关注新闻综合类节目,所占百分比为34.2%,其次为电影电视类,百分比为32.9%,而对于财经农科类关注度相对较低,百分比仅为20.6%。在农村,农民对电影电视类节目的关注度高于财经农科类节目,这是因为最近几年来媒体娱乐化导向严重,而财经农科信息栏目的娱乐性却很少,因此农民更愿意将大量的时间用来关注娱乐节目。

当农民对惠农政策理解有疑惑时,农民首先是选择向村干部咨询,然后才到政府相关部门咨询,第三选择上网查询,最后是拨打热线电话,其中问询村干部的所占百分比为38.1%,上网查询百分比为17.3%。可见,农民对惠农政策有疑惑时,更愿意向村干部求助,而对网络的依赖较小。

(二)农民对当地乡镇政府电子政务网站的关注情况

乡镇电子政务网站在惠农政策信息的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可知,在803份有效样本中,仅有10.3%的人经常浏览和关注当地乡镇政府网站的信息,听说过但是从来没有关注和浏览过乡镇政府网站的人占63.8%,甚至有25.9%的人认为当地乡镇政府还没有建设政府网站。由此可见,大多数农民不会主动关注政府网站的信息,他们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而且政府对惠农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网站对惠农政策信息的不够重视,部分地区乡镇电子政务水平低下,甚至都没有建立乡镇政府的网站,因此农民很难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惠农政策。

(三)农民最满意的惠农政策

本文将18岁及以上年龄的农民分为四个年龄组以对最满意的惠农政策进行调查,即第一组年龄为18~25岁,第二组年龄为26~45岁,第三组年龄是46~60岁,第四组年龄大于60岁。通过对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农民对惠农政策的满意度因被试年龄层不同而表现出如图1所示的差异。综合来看,第一、二组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粮食直补政策这两项惠农政策最满意,对农村路网建设政策、小额信贷政策最不满意。这是因为青年人和中年人在农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在关注医疗状况改善、良种补贴带来的直接实惠的同时,更加在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金融惠农政策,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农村创业发展环境。而第三、四组对实行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惠农政策最满意,也对小额信贷、农村路网建设政策最不满意。这是因为随着身体状况的退化,生产生活能力的下降,他们更看重的是国家给予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从不同年龄段来说,满意度居前三位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粮食直补政策,满意度最差的是小额信贷和农村路网建设政策,其他居中。

(四)农民对惠农政策总体满意度评价

为对惠农政策总体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将满意程度由5个度量值转化为2个度量值,即将“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归为“不满意”,记为0;“比较满意”、“非常满意”归为“满意”,记为1。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所选803份有效样本中,选择“0”即“不满意”的有482人,占比60.0%,选择“1”即“满意”的有321人,占比40.0%。由此可见,以山东、四川两省部分乡镇为代表的农民对我国惠农政策满意度的评价不高,认为我国惠农政策总体实施情况欠佳,实施水平居中等偏下,与农民的期望值有较大差距,有待改进。农民有这样的认识可能是因为:第一,惠农政策决策不够科学合理,没有结合农民所需;第二,惠农政策信息传播机制不健全,信息传输过程不畅;第三,由于央地利益冲突,致使惠农政策贯彻执行不到位;第四,农民自身科学文化水平低,信息接受质量较差,也影响了其对惠农政策的满意度评价。

四、对影响惠农政策满意度的多因素综合分析根据前文文献综述与理论梳理,可以构建许多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回归关系假设模型,但是为了解决数据的异方差问题,本研究决定采用构建加权最小二乘回归关系假设模型的方法来最终衡量各因素与惠农政策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一)变量选取、研究假设与模型设定

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回顾和数据获得便利性的基础上,选择14个变量:1个是被解释变量,即惠农政策总体满意度,13个为解释变量;9个是信息传播因素变量,4个为人口学变量,且作为控制变量。本文构建的加权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为:

Y=b0+b1X1+b2X2+b3X3+……+b13X13+e

其中,Y代表惠农政策总体满意度;X1代表政府信息效率;X2代表信息来源渠道;X3代表信息针对性;X4代表信息化基建;X5代表信息传播畅通度;X6代表信息化服务;X7代表信息接受质量;X8代表信息反馈参与度;X9代表信息期望值;X10代表年龄;X11代表受教育程度;X12代表家庭人均年收入;X13代表家庭有无外出人口;b0是回归常数;bk(k=l,2,3,……,13)是回归系数;e是随机误差。

(二)回归分析

通过对数据进行加权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见表3),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良好,模型整体上也非常显著。模型的可决系数(Rsquared)=0.8834,修正的可决系数(Adj Rsquared)=0.8710,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是非常不错的。

通过回归方程分析可知:

(1)政府信息、信息来源渠道、信息针对性、信息化基建、信息传播畅通度、信息化服务、信息接受质量、信息反馈、年龄、家庭人均年收入这10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说明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作用方向为正,即惠农政策满意度随着解释变量的增加而增加。信息期望、受教育程度、家庭有无外出人口3个变量对被解释变量作用方向为负,说明惠农政策满意度随着这些变量的增加而减小。

(2)政府信息、信息来源渠道、信息传播畅通度对惠农政策满意度影响回归系数较大,绝对值均大于0.70,为重要性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对惠农政策满意度贡献较大,即具有较大影响,这是今后健全惠农政策信息传播机制中应该着重关注的因素。信息期望、信息化基建、信息针对性、受教育程度、家庭有无外出人口各回归系数绝对值均大于0.60,小于0.70,为次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处于修补区或者是机会区,需引起重视并予以加强,因为对这些因素予以改进,能够使惠农政策满意度获得较大程度的增长。其余各因素绝对值大于0.50,小于0.60,对惠农政策满意度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3)人口学各变量对于惠农政策满意度有所影响,且作用方向不同。年龄越大,家庭人均年收入越高的个体对于惠农政策满意度越高;家庭人均年收入高,对惠农政策满意程度更高;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有外出人员(含在外务工和外出求学)的个体对于惠农政策满意度反而越低,且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贡献值较大。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分析可知,信息传播和人口学变量因素对于惠农政策满意度影响程度不尽相同。政府信息、信息来源渠道、信息传播畅通度对惠农政策满意度影响最大,是今后健全惠农政策信息传播机制、提升惠农政策满意度的主要着力点。其他因素如信息针对性、信息化基建、信息化服务、信息反馈等,则是当前惠农政策信息传播中的薄弱环节。而人口学变量因素对于惠农政策满意度呈现不同程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在惠农政策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传输机制不健全,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农民与政府之间产生了大量信息鸿沟或盲区,因而,农民整体信息接受质量较差,这些都影响了农民对于惠农政策满意度的评价。欲改善这一状况,必须要着眼于信源、信道、信宿三个关键环节,注重把握信息、传输、接受及反馈全过程中的信息保真性,疏通惠农政策信息全程传输路径。

第一,以农民需求为导向,调整政策供给方向,提高政策信息针对性,调整政策供需结构矛盾。

第二,政策信息宣传要更加公开、透明,放大惠农政策效应,基层政府应该加强惠农政策信息公开和公示力度。

第三,建立健全惠农信息传播机制,确保信息能够顺畅传输,及时、高效的涉农信息,疏通信息传输渠道,提升农民信息接受质量,整合非正式信息。

第四,推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惠农信息联播联控平台,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惠农政策信息多维传输网路。

第五,执行地方利益约束机制,实行严格有效的信息监督管理,完善惠农信息传输监督管理机制,整合央地利益,化解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第六,建立惠农政策信息反馈机制,加强政府与农民互动和沟通,必须打破“上”“下”阻隔,健全政策沟通系统,形成双向反馈的良好风气。

第七,提升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培养农业信息科技服务人才,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技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1〕Fomell D,Larcker F.Evaluating Structu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3,(18):39-50.

〔2〕Churchill G A.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terminants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9,(24):305-314.

〔3〕Matthew C.H.Yeung,BalaRamasamy,Junsong Chen,Stan Paliwoda.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Consumer Expenditure in Selected European Countries〔J〕.Intern.J.of Research in Marketing,2013,(30):85-89.

〔4〕王良健,罗凤.基于农民满意度的我国惠农政策实施绩效评估――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河南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0,(1):35-38.

〔5〕谢来位.惠农政策“自上而下”执行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0,(2):55-58.

〔6〕李辉,齐金玲.惠农政策知晓度及基层执行满意度研究――基于农民视角及云南、河南省的调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3-47.

〔7〕周青年.信息传递视角下的国家惠农政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2012:3-17.

〔8〕朱红根,陈昭玖,张月水.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1,(2):1-6.

〔9〕郭锦墉,张亚磊.农户惠农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3,(1):1-9.

〔10〕张冬平,郭震,边英涛.农户对良种补贴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南省439个农户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1,(3):104-111.

〔11〕王心良,蒋剑勇.农村公共品供给农民满意度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9,(27):33-35.

〔12〕贺文慧.基于农户满意度的惠农政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2):88-91.

惠农工程信息范文第4篇

一、玉溪市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基本情况

惠农支付服务业务是指银行卡持卡人通过参与业务的银行卡收单机构提供的惠农支付服务点POS终端,利用银联网络实现参与银行发行的银行卡进行借记卡刷卡消费、小额取款、小额转账汇款、刷卡缴费、查询等业务,为金融机构缺失或金融服务不健全地区(包括乡、镇、村)的群众提供个人金融惠农支付业务服务。

玉溪市全辖八县一区,共7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已实现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但是一些乡镇以下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金融基础服务缺失的问题。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服务“强农、惠农、服务三农”的国家战略,为金融服务不完善地区农民群众提供低成本、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让农民群众不折不扣地享受到党的惠民政策,有效扩展金融支农惠农范围,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金融设施,2009年以来,玉溪人民银行按照上级要求,着力针对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积极做好相关基础工作,将切实解决玉溪辖内农村金融服务缺失和不完善问题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2011年11月在通海县10个自然村首批试点推出了惠农支付服务业务,2012年7月在全市正式启动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推广工作。截至2012年9月30日,玉溪全市累计建成262个惠农支付服务点,惠及八县一区,6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37个行政村,262个自然村,71.73万人,累计交易笔数22665笔,累计交易金额685.47万元,累计办理查询业务30579笔。

从辖区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运行情况来看,玉溪市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惠农支付业务起势良好。从整体来看,查询交易笔数占总业务笔数的57%,取款交易清算金额占总清算金额的47%,非取款交易清算金额占总清算金额的53%。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开通满足了农民群众可以随时随地查询银行卡余额的需求,同时反映了民众在惠农支付业务开通初期的欲试心理;特别是非取款交易清算金额占比超过取款交易清算金额占比,表明农村地区群众需要的不再是单一的现金业务,非现金业务需求进一步增加。

二是惠农支付运行存在差异。从个体来看,惠农点支付服务点的业务各具特色。不同的惠农支付服务点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经济状况不同、主营业务不同,开展的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存在差异,有的惠农支付点以取款业务为主,有的以查询业务为主,有的以转账业务为主,有的以缴费业务为主。惠农支付服务业务是一项长期的惠民工程,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其成效,不能一蹴而就。农民群众对新业务的接受和认需要一个过程,惠农支付服务业务量短期内难以有大幅度增长,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一般是三个月左右),业务量才会有明显增长,真正体现出其惠农实质。因此,惠农支付服务业务需要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落实统筹发展相关工作。

三是惠农支付服务作用显现。农村地区银行卡市场受理环境逐步改善。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开通后,农村地区银行卡市场硬环境和软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持卡人手中的银行卡不再“沉睡”,变得活起来,广大农民群众体验到了银行卡的安全性、便利性,会用、爱用银行卡,大大改善了农村地区银行卡市场受理环境。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开通,能够满足农民群众金融服务多样性需求。惠农支付服务业务通过与烤烟、蔬菜、花卉、甘蔗、水果等农副产品收购非现金结算相结合,与新农保、老党员补助、复退转军人补助、困难居民补助、农林牧渔补助、家电下乡补贴非现金兑付相结合,不仅解决了农民群众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还能提升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影响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人民银行统筹推进惠农支付工作的突出作用与履职实效得到不断增强

为确保玉溪辖内惠农支付服务工作的稳步推广,切实改善农村地区的支付服务环境,结合玉溪首批惠农支付服务点的推广经验与玉溪实际情况,玉溪中支从完善各项制度入手,建立辖内惠农支付服务“六项”常态工作机制,促进辖内惠农支付服务推广工作步入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范畴,进一步加大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工作的推广力度,逐步提升惠农支付服务工作的实效。

一是建立了准入、退出机制。在准入上,要求收单机构慎重选点,开展问卷调查(开展调查问卷由人民银行玉溪市中心支行统一制作),做好可行性分析。严格落实人民银行对惠农支付服务点准入(省、市、县三级)审批制度,严格把握惠农支付服务点设立必须经当地县级以上(含县级)政府(部门)的批准原则;在退出上,针对商户连续2个月无交易发生的,要求收单机构及时进行预警提示,对于商户连续3个月无交易发生(因不可抗因素除外)的,由市县两级人民银行和收单机构组成工作组进行现场核实与协商,由收单机构申请,经人民银行批准办理退出手续,并衔接银联机构停止其交易,最后由收单机构做好商户退出的后续处理工作。

二是建立了回访工作机制。明确收单机构每两个月应对所有惠农支付服务点进行实地回访。通过发放回访调查问卷(回访调查问卷由人民银行玉溪市中心支行统一制作),了解惠农支付服务点的业务开展情况,解答商户的疑问,听取商户的建议,了解周围群众对服务点的满意度以及相关金融服务需求,及时解决商户及群众反映的问题及建议,并形成回访记录反馈当地人民银行。县级人民银行按不低于60%的比例对惠农支付服务点进行实地回访,形成回访记录反馈市级人民银行。市级级人民银行根据收单机构和县级人民银行反馈的回访记录,按不低于30%的比例抽取部分惠农支付服务点进行回访,对收单机构以及县级人民银行的回访工作进行监督。

三是建立了信息反馈机制。人民银行和收单机构指定惠农支付服务业务联系人,专门负责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相关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报送,信息质量要求具备时效性和真实性,并逐级进行信息反馈。人民银行根据信息反馈情况不定期组织召开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经验交流及解决问题工作会议,为推进惠农支付服务工作塔建交流平台。

四是建立了考核评价机制。人民银行每年针对收单机构的惠农支付服务政策的执行力度、惠农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惠农支付宣传情况、应急管理和处置机制情况、惠农支付业务的投诉情况、申诉情况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并将其纳入对收单机构的年度考核内容进行管理。对于综合评价较好的收单机构,人民银行将在全辖进行通报表彰,并列为惠农支付服务业务推广标杆单位,对于综合评价较差的收单机构,将在全辖进行通报批评,并对其惠农支付服务点的增量进行数量控制;同时鼓励收单机构建立完善对商户的考核激励机制。

五是建立了金融支付宣传机制。人民银行和收单机构不定期制定惠农支付宣传方案,在宣传中凸显亮点、彰显特色,及时对宣传工作进行总结。充分发挥惠农点的特殊作用,突出把握金融宣传的广度与深度,在惠农支付服务点进行宣传时,将惠农支付业务宣传、银行卡知识宣传、非现金支付工具宣传、反假人民币宣传、反洗钱宣传和征信宣传等金融知识结合起来,既让广大群众全面了解金融知识,又可减少宣传成本,做到宣传工作一举多得。

六是建立了应急处理机制。市县两级人民银行和收单机构成立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相关职责。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应急处置工作严格按照职责管理以及层级把关的要求,落实收单机构逐级上报,并有效做好与人民银行支付管理和银联公司POS机具运维管理以及公安机关案件侦办的相关衔接工作。

今年以来,为认真做好惠农支付业务在玉溪辖区的推广工作,切实增强金融部门做好惠农金额服务工作的实效性,玉溪中支积极采取措施,以“四个结合”作为工作切入点,努力将推进惠农支付业务与金融服务“三农”有机结合,使金融服务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农村,取得预期成效。一是与前期选点工作相结合。在惠农支付服务点的选择过程中,涉农金融机构先通过村委会对农户进行惠农支付业务宣传,再精心挑选确定特约商户,由于前期的宣传到位,很多农户在惠农支付业务开通前就主动向商户咨询,并表示了对惠农支付业务的需求,认为这是一件惠农的实事,为惠农支付业务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与农村金融知识和惠农政策宣传相结合。在深入农村的宣传活动中,除了向农户介绍惠农支付业务以外还结合“新农保”、“新农合”等惠农政策进行宣传,现场答疑解惑,引导农户培养用卡意识。同时,还将银行卡知识宣传、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宣传、人民币反假宣传、反洗钱宣传和征信宣传等内容贯穿宣传活动中,达到通过惠农支付业务宣传带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三是与烤烟收购非现金结算推进工作相结合。近两年,玉溪市在推进烤烟收购非现金结算工作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广大烟农也切实感受到了电子结算的快捷、方便和安全,也为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推广奠定了基础。辖区金融机构选择在与烤烟收购点临近的行政村设立惠农支付服务点,同时也积极向广大烟农宣传惠农支付服务业务,让烟农了解使用惠农卡不仅可以方便收取烟款,还可以足不出村就享受取现、消费、汇款等金融服务,体验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先进性、安全性和便利性。四是与“四群”教育工作相结合。围绕开展“四群”教育工作要求,辖区县支行立足针对确定部门联系村及扶贫点的实际,认真做好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积极协调在联系村(社区)设立惠农支付服务点,为联系村(社区)农户提供现代化的支付平台,实现方便群众服务群众,有效发挥惠农点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调查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从对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点的调查情况看

通过对60个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点进行现场走访及问卷调查,商户认为办理“惠农支付业务”对自己商店经营活动“有积极影响,促进很大”的占63%,认为通过承办“惠农支付业务”,自己在村子里面“大伙儿给予好评,表示支持和称赞”并表示将“决心尽力做好”的占90%,同时在周边安全环境上觉得“村子里面安全环境很好,很放心”的占60%,觉得“现金保管不放心(主要指正常情况下保管现金在2万以上)”的占28%。

调查显示,目前商户平时在“惠农支付业务”中,办理取现金的占70%,办理转账或汇款的占33%,办理缴费的占38%。同时,一般受理取一次现金的额度在500元以上的占23%,取现金额度在50元至500元的占67%。

同时,商户也觉得通过承办“惠农支付业务”,按规定标准收手续费,“自己有点收入,一般般(按月平均收入100~300元来划分)”的占58%,而认为“有明显的增加(按月平均收入300元以上来划分)”及“太少,没有意思(按月平均收入50元左右来划分)”的分别占20%。

调查商户反映:自从挂牌承办“惠农支付业务”以来,银行或信用社落实回访服务中“至少有1次登门到访”的占40%,“经常关心过问”的37%。对“惠农支付业务”网络联通程度上认为“从开始运行就顺畅”的占75%,“联通运行时好时坏”的10%,“不能受理其他机构所发银行卡(或者难操作)”的占5%,“挂牌后一直就不通畅”的占5%。

商户期望银行或信用社在服务上,“经常上门做工作指导”的占55%,“帮助解决惠农支付网络运行方面问题”的15%;同时针对“惠农支付业务”的建设与发展,觉得还应当改进完善工作上,“调整增加取现金的额度(参考:扩大到2000元)”的占50%,“银行进一步做好对支付网络维护和POS机具维护”的占18%,“在现有标准下,适当减少对持卡人的收费,减少部分转为由收单机构(POS机具布放机构)和银联承担”的占25%,“在业务登记上,减少对身份信息的登记,或是以按手印替代身份信息登记”的占25%,“要求做好宣传以及普及银行卡工作”的占17%。

(二)从对收单机构的调查情况看

通过对18家落实开展惠农支付业务机构的工作情况进行深入调查,银行及信用社表示,在回访工作落实方面,“已经对所有网点全面作了回访”的占61%;在针对网点服务方面,“主要针对POS机具运行做好服务”的占61%,“主要针对金融宣传工作开展服务”的占22%,同时,感到“惠农支付点服务的示范效果很好”及“能够发挥金融知识义务宣传点作用”的占83%。

针对辖区惠农支付运行实际,银行及信用社认为商户素质方面“基本能适应业务开展(即商户家庭有1人以上能应付业务)”的占78%;觉得“惠农支付机具运行正常”的占67%;针对惠农支付工作运行困难方面,认为“惠农点距离太远,在服务上难以有效落实”的占33%、“因为路程原因,成本费用压力越来越明显”的占17%、“觉得商户在惠农支付的安全和运转上,面临压力”的占33%。

对于今后惠农支付的工作意向,辖区银行信用社认为“还将进一步积极争取扩展惠农服务支付网点”的占44%、认为“应先巩固现有服务点,再继续扩展网点”占33%,同时希望人民银行“进一步推进和扩展惠农支付工作”的占50%。

综合上述情况,目前惠农支付服务工作集中主要体现以下特性:一是从整体面看,银行和信用社以及商户对参与惠农支付服务、有效扩展惠农金融活动表示出了积极的态度;二是从运行效果看,目前全辖推进惠农支付服务工作正朝着稳健运行、安全运转的方向发展;三是从系统运行看,目前辖区惠农支付业务网络系统以及机具运行基本正常和稳定;四是从收单机构工作看,目前辖区银行及信用社的后续管理与服务需进一步加强;五是从管理服务看,目前银行及信用社面临的工作难点及成本压力不容忽视;六是从今后发展看,如何在巩固和筑牢存量基础上,稳步推进惠农支付业务、并有效发挥惠农点的特色作用上,需要认真研究,统筹发展。

通过深入调研分析,银行信用社机构及惠农服务点商户均认为开办该项业务为持卡客户提供借记卡刷卡消费、小额取款、小额转账汇款、刷卡缴费和账户余额查询等金融业务,为偏远农村地区群众提供了便利,群众足不出村就能便利地办理以上业务,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村里群众都给予了好评和称赞。但也反映出该项业务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在宣传工作上:一方面,基层银行信用社立足现有推进的惠农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金融宣传工作仍还存在较大的认识缺陷,特别是对做好惠农支付业务宣传、扩展农村支付服务宣传(如借助烤烟收购活动开展非现金支付宣传)、加强农村金融知识宣传(如银行卡安全知识宣传、反假人民币宣传、征信宣传)、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宣传(如金融政策宣传、金融产品宣传、金融扶贫宣传)等等,还缺乏统筹安排;另一方面,在惠农支付作为新生事物的背景下,惠农点的自身宣传缺乏主动性,加之广大农户对惠农服务点所办业务品种范围还了解不多,有的还误认为惠农点和银行网点一样,也可以办理存款业务;同时农村地区群众多数还习惯用存折,能直观看到余额,使用银行卡的人员还不多,对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宣传、推广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是在业务运行上:目前,单笔取款及取款总额以及单笔转账金额低,不能满足群众需求。不少农户嫌在惠农服务点每次可取款金额过低,不能满足其需求,特别是今年全辖全面推行烤烟收购实行电子结算,很多农户交售烤烟后回到村子想多取款,但每日每卡累计不能超过1000元,给部分农户大额之需带来不方便;部分农户认为转账金额过低不方便,且手续费为3元/笔过高。现在单笔转账金额最高只能是2000元,如需转账汇款10000元,就要分成5笔来处理,手续费按3元/笔来算,转账汇款10000元就需支付15元手续费,如果能一次就转账汇款10000元,手续费则只需支付3元。

三是在系统运行上:调查显示,目前惠农点的连通性问题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约近30%的惠农点程度不同地存在通畅运转问题。特别是少数惠农点POS机具运行问题有待解决。调查中,少数惠农服务点商户反映其POS机具消费及查询业务做不了,在处理这两项业务时提示信息为“终端未签到,请先做POS签到”,而有的商户反映在受理(收单机构以外)其他银行卡时存在处理不了的情况,对此,商户也向收单机构进行了反馈,但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类似情况,如果商户不主动反映,或者收单机构不能深入惠农点服务、及时发现情况加以解决,就将会使惠农支付活动形同虚设。

四是在后续服务上:辖区调查反映,目前商户对银行或信用社“经常上门做工作指导”以及“帮助解决惠农支付网络运行方面问题”的服务期望较高上。同时,基层银行或信用社针对惠农支付工作也感到“惠农点距离太远,在服务上难以有效落实”,认为“因为路程原因,成本费用压力越来越明显”,因此,着眼于惠农支付业务的建设与发展,银行及信用社在推进工作中,必须重视对惠农商户、特别是边远地区惠农点的后续服务与管理,同时,在扩展推进惠农支付业务上,应更多地考虑安全、稳定、有序、规范,避免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

四、工作建议

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现实需要出发,人民银行统筹推进惠农支付服务,不仅延伸了银行金融服务的范围,也方便了农民群众,也为金融机构拓展农村市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了有利契机。结合当前实际,着眼于今后发展,建议应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一)形成合力,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要形成地方政府主导、人民银行牵头、金融机构参与、有关部门配合的宣传引导机制,着力宣传惠农支付服务业务便民、利民、惠民的内容,同时,还应当重视并有效扩展金融政策以及金融知识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和普及,特别要充分发挥惠农网点的作用,形成人民银行、金融部门、银联机构、惠农商户“四位一体”、统筹运行的宣传格局,努力为金融服务“三农”、支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传导氛围。

(二)加强指导,完善服务,提高效率

针对惠农支付运行的特点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人民银行要进一步深入实地,加强指导,完善管理,特别是结合目前惠农服务点在运行过程中“少”(网点数量少)、“偏”(地域分布偏)、“弱”(能力素质弱)、“差”(运行条件差)等现实困难,加之银行信用社在运维、服务、成本等面临的突出问题,应切实做好统筹研究,同时,相关金融机构要认真做好回访和服务,适时加强做好对惠农商户的培训和指导,及时解决商户疑义,做好机具维护和网络联通,进一步提高惠农支付服务工作效率。

惠农工程信息范文第5篇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都是政府聚焦和改革的重点。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滞后,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普惠金融”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如何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中难道是实现普惠金融的关键。自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为我国金融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也为解决农村金融难题、促进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研究农村普惠金融,从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意义入手,提出农村普惠金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从互联网金融的角度分析对农村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为利用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农村普惠金融;农村金融

一、引言

当今,中国从工业时代转型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当代金融业的潮流和宠儿。中国的金融对内和对外改革仍在继续,随着人民币加入SDR完成了对外改革这一里程碑的事件后,对内金融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十三五期间政府金融改革的核心就是普惠金融。2005年联合国第一次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后被世界银行积极推出。我国自小额信贷提出后,就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政府第一次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目前,发展普惠金融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创新“三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是其根本所在。因为普惠金融实质上一个扶持弱势群体的金融体系,公平、正义的普及到一切需要金融服务的群体和地区。农村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所在,农业应作为其服务的主要产业,农民应成为其服务的主要群体,农村应成为普惠金融的根本。

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意义

发展普惠金融,尤其是农村普惠金融,对我国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业发展需要普惠金融的支持

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部分,只有农村真正富裕了,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的理念是建立在传统金融反思的基础上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的缺陷,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实现更为公平合理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实现了公平正义

普惠金融的本意是为了让每一个人能享受到低成本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实现了经济上的“人人平等”。因此,推进农村普惠金融主要是针对那些难以享受到传统金融服务的个人或组织。在我国,农村相比城市弱势,农业相比工业弱势,农民相比城镇居民弱势。通过普惠金融,可以进一步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改善了贫困人口的教育,生活和医疗条件,提升妇女儿童的权益。

三、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薄弱

农村普惠金融的对象主要为农村居民,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性和自然环境的制约,以及政府政策扶持的局限性和风险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很多金融机构踌躇不前,不敢踏入这片土地,进入这块市场。截止2014年底,我国仍有1500多个乡镇未有金融机构出现。即便有,仍是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少数金融机构为主力军。而这些少数金融组织受到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自身能力的制约以及数量上和规模上的限制,无法为数亿的农村居民提供高效满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导致农村居民融资模式单一,理财模式单一,降低了农户信贷的可获得性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金融的便利性不足使得农户的金融需求难以满足,制约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

(二)农村居民金融意识不足,信用环境差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导致农村居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经济意识缺乏,金融基础知识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了解,导致农户在接受金融知识普及,操作金融工具方面的难度加大,不利于普惠金融的推行。同时,政府和乡镇部门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对居民的信用意识引导,农村契约意识不足,信用环境较差,居民缺少风险防范意识。近几年,不少居民将自己辛苦得来的血汗钱投入到了无保障的民间借贷中,最终血本无归。

(三)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状况不对称是造成信贷供给不足和金融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分散的,封闭的小农经济和居住环境在农村地区仍十分普遍。由于缺乏制度制约和畅通的信息来源,使得金融机构无法走进“千家万户”,无法掌握农村金融的需求状况,资产负债状况和信用状况。同时,信息不对称也容易导致成本的增加,一方面金融机构不得不提高借贷的成本和监督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导致金融机构的谨慎性提高,使得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到同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违背了普惠金融的本意,阻碍了农村普惠金融的推进。

(四)农村金融市场服务落后,覆盖率低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服务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方式落后。广大农村地区仍是以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为主,即以营业网点为主,缺少互联网和POSE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和机器设备;二是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落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仍以办理存贷款和支付结算为主,其他产品和服务如理财、基金、保险等产品仍存在一定的空白。此外,农民选择的金融产品也大多与农业生产相关,而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相对较少。

四、互联网金融时代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优势分析

(一)实现了农村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很多的金融新产品被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而在城市金融产品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农村金融市场还是一片函带开垦的“处女地”,很多产品和服务还不完善,因此农村市场成了他们渴望进军的新市场,他们可以为农民和农业提供量身定制的各类新型的产品和服务,惠及到每一位普惠金融的参与者。

(二)改善了农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金融机构与金融需求者之间的最根本的矛盾就是金融信息不对称。农村客户相关数据信息的分散性和收集的有限性使得传统的金融机构不仅无法对金融参与者的信息进行收集、监控和评估,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交易的成本。而通过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平台,可以将分散的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管理,不仅提高了数据的使用效率,实现数据的标准化,结构化,将不对称的信息扁平化,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评判客户信用状况,有效地规避违约和道德风险的发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互联网金融还可以为农村地区的居民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渠道和交易平台,方便了他们的投资理财的需求,鼓励和增加了农民的投资行为,使其脱贫致富,享受到了普惠金融带来的好处。

(三)有效地降低了农村金融的成本,提高了收益

互联网金融以大数据为基础开展业务,具有成本低,覆盖广,效率高等特点,而这与普惠金融强调的包容性和广覆盖是高度一致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是“三农”,即低收入的农民群体,农村企业以及小微企业等。他们希望得到公平合理的低成本服务,而这与传统金融企业的三大经营原则之一的盈利性原则是相互矛盾的。互联网金融主要依赖的是客户群的整体规模,即客户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单个的客户边际成本则非常低廉,这一客户群体中的每一位都能享受到低价格的产品和服务,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随着参与者人数的增多,收益不减反增。传统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业务办理渠道主要为广设营业网点,随着网点的增加,消耗了大量的成本,导致收益与成本不相符。

(四)促进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并未真正的为“三农”提供有效的金融产品,只是一味地强调农村金融的高风险,不断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投资。这种方法并不能促进农村金融的持续发展,互联网金融所提供的产品,比如P2P,众筹等,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产品,可以满足农村和农民的各种需要,同时能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提高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从根本上促进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五、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策略

(一)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的信息化,推广互联网金融知识

随着我国城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深化,农村的互联网金融进程依旧缓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较低,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6月的数据统计,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只有30.1%,而我国城镇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64.2%,远远超过了农村地区。二是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和信息渠道来源的狭窄,我国广大农民对金融知识了解较少,对新型的金融模式更是闻所未闻,因此加快农村地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推广普及互联网金融知识迫在眉睫,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只有提高农户对金融产品的了解和使用,改变农民的金融意识和金融行为,使互联网金融融入到千家万户,才能真正实现普惠金融。

(二)进一步创新互联网金融技术,环境普惠金融的矛盾

通过互联网金融,利用云平台和大数据可以降低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供需矛盾,缓解普惠金融的“信息不对称”,从客户对资金需求的各个方面入手,降低信贷门槛,让有需求的客户能够“进的容易,贷的安心”。同时,推荐互联网金融,也缓解了农村信贷市场的高成本难题。通过推荐农村移动金融服务,试点建立直销银行,鼓励农民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可以快速地实现农村金融的低成本和高效率。

(三)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实现“两个金融”协调发展

随着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大量涌现,互联网金融正在影响并不断改变着传统的金融业态和格局。传统的金融监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损害,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对于普惠金融而言,主要考虑的是农村的贫困群体和小微企业享有同等金融服务的路径和监管制度的融合。鉴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和挑战,以及在推动普惠金融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议首先应利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优势,规范金融产品的业务流程,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其次,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明确监管主体和准入机制,提高相应的制度支撑和保障措施。最后,对互联网金融企业采取分类监管和差异化管理,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培育出一个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实现互联网金融与农村普惠金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慧君 胡艳 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注:本文系2015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研究”,项目编号:SKSM201502;2015年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项目“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农村普惠金融研究”,项目编号:2015KYR11)

参考文献:

[1]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J].中国金融,2010,(10).

[2]马九杰,吴本健.互联网金融创新对农村金融普惠的作用:经验、前景与挑战[J].农村金融研究,2014.

相关期刊更多

安徽农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农业机械学会;安徽省农业机械研究所

安徽农村金融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安徽省农村金融学会

安徽农学通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