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医急救医学

中西医急救医学

中西医急救医学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1篇

刘清泉表示:“中西医结合急诊有取长补短的治疗优势。目前,很多具备中西医结合急救条件的医院,都在研究如何更好发挥中医作用,以达成更好的治疗效果,以及推广中医治疗继承,这些都需要中医界内部的合作。”

中西结合急诊

说起对突发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有着20年急诊科经验的刘清泉表示,“独参汤”是中医配合急救突发心肌梗死患者的救命药。由于心肌梗死病人多会因病而元气大伤,所以中医急救中一般会采用人参这一大补元气、活血化瘀的中药材。

刘清泉告诉记者,现代医学中的心肌梗死,在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名为“卒心痛”。中医在配合急救时,“独参汤”中的人参配以活血化瘀的当归,加之温通的桂枝等中药,便成为急救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救命良药。

刘清泉坦言,中西医结合急诊是非常有效的综合急救方式。在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中,中西医的共同点很多。西医常采用“口咽通道、气管插管”急救方法,与我国最早的古代急救书籍《肘后备急方》中,“以管吹下部,另数人互吹之,气通则活”的中医抢救心肌梗死的原理如出一辙。

在急诊救治中,刘清泉经常会用到中医的传统急救知识。例如遇到昏迷晕厥的患者,人们可以掐病人的人中、合谷穴急救,对于发热惊厥的患者,按揉风池穴也是一种急救措施。记者了解到,如今中医急救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把传统方剂里的有效成分分析提取出来,制成针剂等剂型方便救治,让药物成分能够得到更快吸收并发挥作用。

历史上的中医急救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蕴含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医学古籍中更是有上百种的草药和病症治疗方法。刘清泉告诉记者:“与大众对中医的‘传统重养生’的观念不同,其实在中国整个医学发展历史中,中医在保护生命健康的基础上,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对于疾病的急救治疗。”

在古老的文献记载中,中国古代的瘟疫流行基本都是以中医救治为主,以迅速地遏制疾病的突发和蔓延。刘清泉解释称,《黄帝内经》作为最早的中医传统书籍,其中就有许多治疗方法是针对突发危重症病例。《黄帝内经》中有许多例如“卒心痛”的病情探究,“卒”字就是急性病的代名词。

回顾历史,中医的历代名家多数研究急诊学。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伤寒病”在古代也是一种急性突发传染病,书中就伤寒病的发病情况、诊治经验、药方救治有着细致的讲解。

采访中,刘清泉动作形象地表述了最古老的中医急诊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从书名就可以看出,东晋时期的作者葛洪对这本书籍的功能用意。古代医生会将《肘后备急方》放在宽大的衣袖中,在中医急救诊疗时可以快速拿出来查看并开方救人。”

中医自古就有“走马看伤寒”的传统说法。因为外感病传变快,症状不断变化加重,所以古时医生都是守候在病人家里,或者在诊所现场煎药让病者服药,观察其变化。

理论结合技术

中医学的发展伴随着中国5000年的文化大背景,因此,中医急诊医学更是一种基于深厚传统临床经验的学科。但近100年内,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相对西医体系的迅速发展,人们眼中的传统中医则显得古老且神秘。

刘清泉坦言,虽然1000多年前的中医就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医学理论,但中医在运用科学技术工具方面的欠缺则阻碍了其发展。因此,中医只有与现代科学技术相配合,才能使古老文化瑰宝形成学科体系,提升中医学的就诊经验。

目前,医生对于中医急诊的认识度和病例证据不足,导致不敢轻易将中医治疗运用在风险过高的急诊上。“中医内部欠缺‘诊疗共识’的统一。系统的科学梳理与归纳是中医治病理念与方式提高创新的关键。”刘清泉如是说。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2篇

(一)科学部署、分步实施。坚持属地化管理为主的原则,按照我市医疗机构建设总体规划要求,科学部署全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所包含的各项目采取分步制定方案和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二)整合资源、提升档次。在我市现有省级(包括卫生部、省卫生厅)、市、区(市)县三级医疗资源和部队、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网络医院资源的基础上,依托医疗专科齐全和技术密集的优势,整合资源,建立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和应急救治基地、应急培训基地,逐步加强应急装备配备,提升应急反应和应急救治能力,使我市成为西部医疗应急救治实力最强、应急反应最迅速的城市。

(三)统筹安排、强化管理。在加强我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的同时,加强医疗应急救治的管理工作;强化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的培训、演练和应急救治管理,在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服从市政府统一指挥。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力争用2年时间,全面推进我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在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医疗救治工作做到反映迅速、指挥有力、科学规范,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提供医疗应急救治保障。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我市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到2010年底,重点制定《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生物、化学、核辐射和恐怖袭击事件卫生应急预案》、《放射污染和辐照事故事件卫生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治和灾后防病应急预案》、《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等。各区(市)县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疾病应急预案。各医疗机构要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医疗救援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预案以及各操作流程和职责分工。

(二)加强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建设。

1.建立*市特别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到2009年底,依托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军区总医院组建一支反应迅速、应对及时的特别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全面提高我市在面临各类突发重特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生化辐射事件等紧急状态下的医疗应急救援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市特别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所需培训和装备配置等费用,由市卫生局向市财政局专题报告安排;需配置的救护车辆,纳入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救护车配置中,统一调度和使用。

2.加强全市卫生应急专家库建设。在现有市卫生应急专家库的基础上,采取补充、更新的方式加快全市卫生应急专家库建设。各区(市)县也要加快各自卫生应急专家库的建设。

3.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市卫生局牵头,聘请我市范围内包括部、省、部队医疗、教学机构在内的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专家组成,负责对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和处理工作提出咨询和建议;指导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制定和修订;指导市卫生局开展预测、预警工作;对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和评估;承担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机构和卫生应急日常管理机构安排的其他技术工作。

4.加强区(市)县和医疗机构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建设。各区(市)县要依托辖区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一支专业化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配置必要装备和救援设备,加强培训、演练,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展开医疗应急救治。

各医疗机构要组建一支由分管业务院长为队长的专业化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做到组织、人员、车辆、通讯、必要设备及救援药品“六落实”。平时积极开展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演练,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服从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的统一指挥。

(三)加强医疗应急救治基地建设。依托全市三级医疗机构,建立一批具有专科优势的医疗应急救治基地,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员进行集中收治;对非基地医疗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1.依托市第二人民医院、省人民医院、*军区总医院建立烧伤救治基地;

2.依托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建立核辐射救治基地;

3.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省人民医院建立脑外伤救治基地;

4.依托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中毒救治基地。

(四)加强医疗应急救治培训基地建设和培训工作。各医疗机构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医疗应急救治能力的培训。建立市级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培训基地,力争用3年时间对急诊科医生和从事急救人员进行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培训,培训面达到90%;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重点传染病培训。以市传染病医院为基地,开展重大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的培训。以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军区总医院为基地,开展全市院前紧急救援能力培训,培训结束后发给院前培训证书。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卫生局局长担任,成员单位由市委宣传部、市委目督办、市卫生局、市监察局、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政府目督办、市红十字会等组成。

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负责全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制定和实施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各项目方案。办公室主任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担任,副主任由市卫生局局长担任。

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由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通知。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3篇

事实上,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可救可治的疾病,救治的关键就是进行成功的早期优化再灌注治疗,实现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第一速度、第一效果的再灌注。由此,为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的机构―――胸痛中心应运而生。该中心的建立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2015年8月16日,山西省汾阳医院统筹院内医疗资源,以心内科、急诊科为主,成立胸痛中心。

2017年,山西省汾阳医院胸痛中心顺利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成为吕梁首家、山西第4家、全国145家标准版部级胸痛中心之一。

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山西省汾阳医院党委书记、胸痛中心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郭任维教授。

郭任维,山西省汾阳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教授,从事心血管内科工作30余年,山西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心脏联盟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学会委员,山西省心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吕梁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吕梁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吕梁市名医,吕梁市青年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吕梁市优秀人才、吕梁市十佳科技工作者、山西省劳动模范。多年来,郭任维教授带领团队在该领域积极创新,完成冠脉造影4300余例次,冠脉支架植入术、先心病介入封堵术、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球囊成形术、肺动脉瓣狭窄扩张术、急性肺栓塞碎栓溶栓术、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等近2000例,填补了吕梁市多项技术空白,尤其是成立胸痛中心以来,行急诊PCI300余例,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记者:什么是胸痛中心?为什么胸痛中心被称为“救心高速路”?

郭任维:胸痛中心不是一个科室,而是一个区域协同救治体系,通过急诊科、心内科、导管室、影像科等多学科共同合作,为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危险分层评估及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急性胸痛的能力(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简单地说,胸痛中心就是为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的机构或运行机制或运行模式。我国胸痛中心的建设起步相对欧美来说还是比较晚,美国1981年开始创立全球第一家胸痛中心,现在全美有5000多家胸痛中心。在胸痛病人中,致命性胸痛差不多占30%~35%,这部分病人需要非常快的救治,其余一大半的病人则需要安全、快速地分流,这就是成立胸痛中心的重要意义。在2015年2月25日汾阳医院“青年医师论坛”第17次活动“急性胸痛诊治专场”上,我们提出建立胸痛中心的设想,经反复酝酿、认真准备后,我院胸痛中心于2015年8月16日正式成立。中心积极贯彻的方针就是16个字“快速诊断、及时治疗、降低死亡、避免浪费”。我院胸痛中心的建设一直都着眼于全区,与周边多家基层医院签订了网络医院合作协议,形成了以山西省汾阳医院为中心的区域性救治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建立胸痛中心群、一键启动群,使院前区域性救治体系和院内绿色通道无缝衔接,优化了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流程。建立胸痛中心前,患者急救需经过从急诊科到心内科再到导管室等多个环节,而在优化流程后,可以通过微信群将检查结果传输到医院胸痛中心,胸痛中心值班医生如果判定病人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以立即一键启动导管室,尽早进入手术流程,这大大缩短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总缺血时间,使患者从入院到血管开通时间以及首次医疗接触到血管开通时间大大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大大下降。如此,也就为急性胸痛患者铺就了一条畅通无阻的“救心高速路”。

记者:很早就有人提出在心梗治疗过程当中,时间就是心肌的这个概念,可见时间对心梗病人的重要性。那么,如何理解“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郭任维:胸痛,好多人都发生过,大多不在意;急性胸痛,见于许多致命性疾病,如果不能早期识别、早期治疗,会严重危及病人生命。胸痛中心主要解决的就是致命性胸痛的病人。对于急性心梗而言,l病后的90分钟是黄金救治时间,一秒都不应浪费。

前段时间,28岁的鲁先生就经历了“生死时速”。5月8日14时20分,鲁先生进食后出现胸部剧痛、憋闷、头晕、眼黑等症状,14时30分去了孝义市人民医院急诊室做了心电图,考虑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塞,紧急处理口服“一包药”后,由孝义的“120”于15时13分送到我院。我们紧急会诊,决定行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15时30分急诊科电话通知导管室人员立即启动导管室,15时48分成功开通堵塞血管,将他从死神那里抢了回来。从到达我院到开通堵塞血管的35分钟时间里,汾阳医院胸痛中心医护人员与死神进行了一场生死抢夺战。这位年轻患者最终能平安康复,和患者及家属当机立断找到有资质的正规的胸痛中心,在发病后第一时间就诊,第一时间进行急救是分不开的!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团队成员,他们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随叫随到,用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技术挽救了许许多多患者的生命;我还要感谢孝义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和急诊科同仁的及时处理及有效转运,为病人有效救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记者:胸痛中心一站式确保了“救心高速路”畅通,那么,后续还能提供什么服务来实现救护无缝对接?

郭任维:为提高支架术后病人的生存质量,促使他们提高术后康复期遵医行为,更好地实现心脏功能的康复,山西省汾阳医院将支架术后病人的关心延伸到院外,已于2014年11月成立“PCI俱乐部”,于2016年成为中国心脏联盟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学会授予的全国首批“支架人生俱乐部”(全国仅有27家,山西省仅有2家。)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同时依托“同心管家”APP,为术后患者提供术后天天知、康复百科、康复讲座等健康知识。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4篇

2013年4月23日上午8点30分,四川省宝兴县下起了蒙蒙细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下称“华西医院”)副院长曾勇来不及穿上雨衣,匆忙穿梭在医疗救治点和指挥部问。在芦山地震后12小时内,他率领华西医院第一支医疗队紧急驰援震中芦山县,并带领一支小分队徒步挺进重灾区宝盛乡。

在黄金救援期内,与时间赛跑,是灾区12000名医疗救援队员每个人心中的使命。

挺进重灾区

时隔5年,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强烈地震再次降临四川。而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雅安市芦山县,距汶川直线距离仅160公里。地震发生时,华西医院手术室护士涂雪花,正忙着为上午的手术做准备。强烈的震感让她身体有些恍惚,手中的器械险些跌落。来不及多想,她的第一反应是将患者推至安全地带。这种反应并非来自本能,而是源于无数次的应急演练。不过,还没等她喘口气,医院电话便打了过来,“随时待命,准备奔赴灾区。”

接到命令的还有曾勇。在从家赶往医院的路上,他已经预料到,自己曾在云南彝良地震中率队救灾,医院很有可能再次让他率队出征。果不其然,在华西医院召开的紧急会议中,首支医疗队被要求火速赶赴灾区,队长为曾勇。做好准备后,9时40分,芦山地震发生后1小时38分钟,华西医院首支医疗队共22人,分乘7辆救护车,驰往震中芦山县。

在华西医院为救灾备战的同时,已派出2000人的先遣队紧急驰援芦山。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下称“国家卫生计生委”)也派遣四川、重庆和陕西等5支国家卫生应急队的180余人赶赴灾区。四川省政府和国务院也先后启动了抗震救灾Ⅰ级响应,比汶川地震时,足足提前了7个小时。

在国家卫计委派遣的5支医疗队中,重庆市卫生局在4月20日8时35分接到了救援通知。作为部级救援队,重庆应急救援队拥有41台车辆,不仅拥有先进的车载式医学方舱,还能提供沐浴和净化水源。若移动医院的设备全面展开,其功能相当于一家24小时接诊的二甲综合医院。

之所以要组建一支如此“豪华”的国家救援队,源自汶川地震中暴露出的“精神可嘉、装备太差”的问题。2010年,为强化卫生系统紧急野外现场处置能力,原卫生部陆续在全国组建起20余支部级应急救援队,每支队伍投入700万~1000万元。

经过近12个小时的跋涉,4月21日零时30分,重庆应急救援队抵达芦山,成为国家卫生计生委派出的第一支到达震中芦山县的省外医疗救援队。在重庆医疗救援队赶到芦山前,第三十七医院已于震后一小时,率先赶到芦山县,成为首支到达芦山的外地医疗队。

由于道路塌方,由雅安通往震中芦山县的道路一度中断。被困在路中的华西医疗队终于于下午1时许,抵达芦山县人民医院。在向指挥部做了简单汇报后,医疗队来不及做任何休整,所有队员也立即分组投入到地震伤员的医疗救治中。

4月20日下午14时许,曾勇接到指挥部临时命令,紧急赶赴芦山县宝盛乡营救三名地震重伤员。接到命令后,曾勇带领一支7人医疗队,和另外两支医疗队一道,紧急驱车赶往宝盛乡。在最后的两公里处,道路被塌方体完全覆盖,队员们几乎是手脚并用,在巨大的乱石堆中爬行。同时,山体滑坡的碎石还不时从头顶飞下。曾勇在通过时不慎跌倒,脸部鼻子处便被掉落的飞石擦伤。其他队友也多多少少挂了彩。短短两公里路程,医疗队走了一个多小时。到达宝盛乡,医疗队员立即筛查出4名重伤员,对他们进行紧急处理,并护送他们转上飞机。而当他们徒步回到营地时,已是晚上9点多。

在宝盛乡告急的同时,同为重灾区的宝兴县因道路堵塞,已完全沦为孤岛。21日凌晨5点,国家卫生计生委应急办主任梁万年与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李清杰等人,在卫生应急救援碰头会上做出指示,宝兴县灾情不明,无论如何,医疗队必须于21日进入宝兴县。

“灾情就是命令。”根据指挥部安排,第三十七医院与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下称“新桥医院”)陆路进入宝兴县。华西医院和总医院则由空投进入宝兴县。

事实上,早在4月20日下午6时和4月21日上午8时,总医院呼永河副院长,曾带领医疗队两次试图空投至灾区,却都因雾气太大,不得不折返。“天气不允许,绝对不能实施空降。”尽管心急如焚,但呼永河心中明白,保障救援队员的生命安全,是抗震救灾的前提。而这正是此次芦山地震科学救援的一个缩影。2008年汶川地震时,因高山峡谷气候突然变化,直升机就曾遇大雾和强烈气流而撞山失事。

“只要天气允许,我们要第一时间赶赴宝兴灾区。”尽管遭遇了两次折返,但呼永河率领的医疗队不愿就此离开,他们在飞机场原地待命,只待天气转好,便直飞宝兴。最终,在4月21日中午12时降落宝兴,成为首支赶到宝兴县的军队医院。

属地化管理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战胜自然灾害的重要经验之一。在灾后24小时内,卫生计生部门累计派出医疗队136支,共计982人。在医疗队之外,还有一支近万人的专业救援队和难以计算的志愿者。如何有效组织如此繁杂的救援队伍,考验的是临时组建的救援管理体系的运转效率。

在吸取汶川、玉树两次特大地震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先后4次修订了《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其最新一版明确要求,在地震发生时,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立即自动”开展前期处置工作。正因如此,地震发生当天,四川省政府便在芦山县人民医院成立了420芦山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从县到乡镇的各级指挥部也纷纷成立。

4月20日,国务院总理视察灾区时,明确提出,由四川省委省政府全面负责下一步救灾工作。医疗救援工作也将在四川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军警地一体化指挥。汶川地震期间,由多头管理导致的救灾混乱,一直饱受争议;而此次地震中属地化应急管理机制的确立,被学者认为是中国救援工作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汶川地震时的最大不足是组织无序。”作为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祝小平曾参与了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树地震的救援工作。他向记者回忆,汶川地震时,全国各地疾控中心自发赶到地震灾区后,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调度,救援队多白发行动。“这不仅造成很多重复工作,而且很多数据无法统计。”

与汶川地震不同,四川省疾控中心在赶到灾区现场后,很快便找到了设在芦山县疾控中心的指挥中心。祝小平手拿一份花名册向记者解释,此次救援过程中,不管疾控救援队来自何方,赶到灾区后要首先到要指挥中心报到。

正是有此体系,记者在救灾现场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华西医院和总医院都是综合性三甲医院,而在救援现场,两支医疗队都要听从宝兴县人民医院的统一指挥。而且,在灾区中医疗队转战救灾地点、开展救援工作等,都要事前与当地指挥部取得联系,以便保证灾区医疗救援工作的有序开展。

“在从成都赶赴芦山的路上,我看到救护车在不断转运伤员,心里就放心了。”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国家卫生计生委应急办副主任张国新在接受《中国医院院长》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卫生系统角度而言,此次救灾已经有序多了。12个小时都不到,重症伤员都已经得到转运救治,这是很不简单的。”

汶川地震期间,由于救援伤病员多、救援能力弱,医疗队对地震伤员进行了三次大转移和检伤分类:首先是从救援现场转运到医院;再由医院再一次检伤分类,转入更高级别医院;若病危危重,或还将转入省外医院。反复转运,给伤者身心和治疗均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而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卫生计生部门借鉴汶川、玉树的抗震救灾经验,第一时间公布了《地震伤员现场检伤方法和分类标准》,按照“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确定了分类检伤的标准和转运原则,强调科学施救,努力降低伤员死亡率和致残率。

在整个救援转运体系中,芦山县人民医院和宝兴县人民医院成了医疗救援的“桥头堡”,在负责中轻度伤员的救治工作同时,还负责将重症患者转运至其他医院。雅安市人民医院则充当了中间枢纽。医院将轻伤患者做简单处理后,马上疏散至雅安其他医院,以保证充足的应急床位;而重伤患者则会在生命体征稳定后,转入华西医院或四川省人民医院。

据统计,截至5月3日,华西医院共接收地震伤员392人次,至今无一例死亡。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表示,医院将伤员分为轻症、重症、危重症和急危重症四级,实行动态分级病情管理。急危重症伤员由院长亲自督导管理,一天至少进行一次全院多学科协作会诊和病例讨论,每天组织3次多学科专家组专家查房。危重伤员和重伤员也分别采取多学科协作查房和病例讨论,每天讨论一次病例,多学科交叉查房两次。

向康复看齐

当救援工作进入第二个24小时,芦山地震医疗救援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月21日上午10时,由华西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屈云带领的华西医院第四支医疗队,乘坐空军直升机,空降至震中宝兴县城。此医疗队不仅成为第一支到达宝兴县的医疗队,结束了孤岛自救的困境,而且还是第一支完整的康复治疗和心理干预工作的医疗队,宣告救援工作进入到医疗和康复并重的阶段。

“汶川地震时,康复人员是在5月15日,即地震发生3天后,才介入到救援中。到达后即发现部分患者皮肤肿胀,病情治疗已有所延误。”作为四川省康复医学专家,屈云告诉记者,尽管汶川地震已经过去5年,但部分伤者的康复和心理治疗,至今仍没有完全结束。“其原因就在于部分伤者的康复和心理干预介入不及时。”

而此次地震,屈云第一时间便接到了赶赴灾区的电话,不到24小时便被空投到灾区。作为康复医生,他可以与骨科医生和外科医生一同乘坐直升机奔赴灾区。“一架直升机只能坐12个人。如此宝贵的空间,让康复和心理救护人员加入,这在5年前是不敢想象的。”

事实证明,加入康复和心理干预成员的治疗小组,在此次地震救援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比如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不能很好配合医疗组的救援工作时,心理小组专家就可以及时疏导患者情绪;若患者出现手术疼痛,除了使用止疼药外,康复小组还可以帮助患者减轻伤痛。

就在同一天,由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陈婷带队的华西医院第五支医疗队,于4月21日下午3点40分,到达芦山县人民医院,专门负责开展心理评估和心理宣传工作。

对遭受巨大心灵创伤的灾民,实施心理干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汶川地震期间,各类心理救援队对灾区人民实施的扫荡式心理干预,曾给灾区人民带来巨大的二次伤害。如何避免此类问题在芦山地震救援中重演,是记者在一线采访中听到最多的问题之一。

作为心理卫生专家,华西医院副院长张伟是四川省地震心理卫生和医疗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副主任。他告诉记者,为了避免因不当心理干预而致预对象的二次心理伤害,此次心理救援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卫生服务和健康教育。

2013年4月23日,四川省卫生厅成立心理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灾区开展心理卫生服务,并在原有心理卫生和医疗康复网络基础上,指定华西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和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为省级心理卫生服务指导中心,并在乡镇卫生院、群众安置点等设置心理卫生服务点,配备专职与兼职人员为灾区人群提供心理卫生服务。

“地震伤员、受灾安置点群众、学校学生、灾区救援人员、灾区干部职工和急性应激障碍人群,是心理干预的6类重点人群。”张伟向记者表示,此次心理干预辅导要特别强调“同一拨人做同一件事”,即持续跟进,而不是轮流去心理安抚。玉树地震时,四川省人民医院就曾组织40人的心理志愿者队伍。通过建立一对二或一对三的稳定持续的心理支持,心理危机干预志愿者会持续跟踪患者一个月甚至两个月,从而与其建立了非常稳定的联系。而此种模式也被再次复制到此次芦山地震的心理救援工作中。

汶川地震后,公众对心理救援的接受程度已大为提高。但对工作在一线的陈婷来说,工作开展仍不轻松。由于灾区人民仍缺乏健康常识,主动寻求心理治疗的人仍是少数,而且越是有心理疾病的人越不愿意主动就医。这就需要心理救援队员逐户排查。而更为困难的是,救援队在入户排查的过程中,并不能轻易获得当地政府或基层人员的支持。“他们都忙于解决公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对我们提出的心理干预帮助会婉言谢绝,这常会让心理救援工作陷入停滞。”

鉴于此项难点,四川省地震心理卫生和医疗康复工作领导小组,也在与当地政府、救援警察、志愿者和教师积极合作。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排症精神疾病患者。一旦发现此类患者,再由专业的心理干预人员对患者实施救治。

针对性防疫

地震救援工作进入第三天,各地伤员越来越少,而救援人员却在不断增多。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4月21日,卫生计生部门累计派出医疗卫生人员1235人(含卫生防疫人员);4月23日,增加至12080人,增幅近10倍。再加之上万名消防、武警官兵和无法详尽统计的志愿者,总人员估计超过3万人。而宝兴和芦山两县的总人口也仅为18万人。粗略估计,在灾区,每7人中就有一名救援人员。而若在县医院或县中学等聚集点,其救援人员所占比例更高。

日益增多的救援队员,使得一线的救援工作放慢了救援节奏。安营在芦山中学的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在地震后最初一天,收治了49名伤者;第二天伤者逐渐减少;而第三天,医疗帐篷中已经有了空床位。而拥有200张床位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派来的重庆紧急医学救援队,也逐渐转入了居民日常门诊。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记者甚至在宝兴县见到医疗队争抢患者的情况。

事实上,不断增多的救援队员和志愿者,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灾区食品和水源的紧张。4月23日,记者在宝兴县采访期间了解到,穆坪村附近的一位住户,3天来只领到了一瓶水和一包方便面。他们案板上的蔬菜有些已经腐烂发霉。而距此安置点一公里外,便是宝兴县最大的居民安置点。大部分救援人员居住其中。在那里,可以免费领到矿泉水和方便面。

在早期,缺水一度成为所有灾区面临的最严重问题。由于瓶装饮用水供应有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部分居民开始饮用井水或泉水。由此,一些灾区民众出现了腹泻等肠胃道疾病。祝小平告诉记者,4月21日,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临时检测室通过对灾区20余个地区的水质样本检测,发现3例水质存在尿素超标。原因推测为粪便污染所致。不过,随着4月22日芦山至宝兴国道打通后,雅安绝大部分灾区的饮水问题已基本解决。

但即便如此,影响灾区卫生安全的因素仍然存在。其中最大的问题来自生活污染。由于缺水,很多厕所堵塞,排泄物一度堆积如山。4月22日,记者在芦山县人民医院采访期间发现,超过千人的救灾现场,医院仅开放了一间5个坑位的厕所,而据记者22日晚观察,厕所地面已遍地泥泞,大便只能用脸盆冲水。

“现在的关键是安置点的管理问题。”祝小平不无忧虑地表示,随着救援工作进入新阶段,政府会设置更多的灾民安置点。由此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安置点最大的问题就是没厕所。厕所太少时,就容易滋生蚊蝇、引发肠道传染病流行。”

针对此问题,在4月22日的沟通会上,疾控专家已经向总指挥部提出了政策建议。其一,帐篷建立必须通风透气,否则容易因人员聚集,引发呼吸道感染。其次,必须按照每50顶帐篷设立一个坑位的标准,设立标准厕所,并有专人负责垃圾清理工作。再有,要在安置点设置医疗站和卫生防疫队,并每天对安置点住户进行入户巡查。一旦发现有传染病苗头,就要尽快处理。

同一天,四川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下发了《地震灾区示范厕所建设工作方案》。该方案要求,在4月30日前,每个受灾群众安置点至少有一个示范厕所。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市居民医保工作为目标,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科室宗旨,为把我科建设成为民众信赖、医院放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科室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主要措施

1.医疗质量

要在巩固前两年急诊管理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等级医院复审整改工作,围绕“质量、安全、服务、价格”,狠抓内涵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急诊急救专业队伍的设置,进行急诊医学知识的学习,了解急诊急救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稳进急诊急救队伍。完善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使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完善24小时急诊服务目录、急诊工作流程、管理文件资料、对各支持系统服务的规范。协调临床各科对急诊工作的配合。对大批量病员有分类管理的程序。立足使急诊留观病人于24小时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后安全入院。加强上级医师急救指导,加强三级会诊,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协作配合,使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到98%以上。

2.质量管理。

很抓“三基三严”,加强病史询问及规范查体、大病历规范书写、抗生素合理使用等专项培训力度。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依据病情优先获得诊疗程序。加强运行病历的考评,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相关的内容,完善定期检查、考评、反馈、总结的质控制度,坚持一周一小查,一月一大查,对环节管理、凝难病历讨论、三级医师查房对病情变化的处理意见要重点监控,促进基础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3.设备管理

要强化对急诊设备的定期维护、监测并专人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使抢救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加强训练规范使用,使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正确使用,确保安全运行,以满足患者急救需求。严格院内感染。加强心肺复苏技能的训练,使心肺复苏技能达到高级水平。

4.服务态度

要抓优质服务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示范岗”活动,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内容,注重服务技巧,落实医患沟通、知情告知制度,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纠纷,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强化安全措施,防范医疗事故发生。延伸服务范围,保证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5.培训计划

要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培训考核计划,加大在岗培训力度,有计划的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加大对各级医师培训效果的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的培训,强化全员职业责任意识。2008年在院部的支持下希望能派出医生护士去上级医院进修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ICU或CCU等相关专业,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业务。同时,树立一批医、德双馨的先进典型,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6.中医特色建设

要贯彻以“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方针,突出优势目标,加强中医特色建设。制定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中医药理论、技术培训计划,加大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按照二甲中医院急诊科建设要求,要有本科常见病、特色病种的诊疗规范与特色技术的操作规程,使本科规范性文件不少三种。提高中医药在急症救治中的使用率,急诊专业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中西医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急危重症的中医药使用率,使中医药参与率在30%以上。

7.推进医疗保险改革

要搞好医疗保险改革顺利推进,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个环节更加明细化。同时针对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开创人民群众得实惠、医疗事业得发展的双赢局面。

8.重点研究课题

今年要着重学习和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急诊、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无创和有创性正压通气治疗、严重创伤与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课题的研究,使我院急诊科急救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9.院前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