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选择汉语言文学的理由

选择汉语言文学的理由

选择汉语言文学的理由

选择汉语言文学的理由范文第1篇

一、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抽取了2007级和2009级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2007级是作为毕业生的调查样本,对2007级学生的调查是在学生毕业前夕(2011年6月3日)进行的。2009级是作为在校生的调查样本,对2009级学生的调查是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二学期末(2011年6月29日)进行的。2007级共有学生93人,抽取了55个样本,有效样本55个,抽取人数占59%。2009级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共148人,抽取了110个样本,有效样本109个,抽查人数占73.6%。根据调查的需要,对两个年级分别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其中有些问题是相同的,目的在于比较。我们对2007级的学生设计的调查表,从10个方面调查了今年毕业生的情况,了解学生面对就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他们感到自己需要加强的知识能力。对2009级的学生调查,主要了解在校生对于实践的需求以及对学院、系里组织过的实践的评介。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毕业,学生选择工作还是继续读研究生的情况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学毕业后选择工作还是读研?笔者对2007级学生和2009级的学生分别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93人,其中考上研究生继续读硕士的只有13人,占13.9%。抽样调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109人中,打算考研的有49人,占44.9%。笔者进一步调查了2009级打算考研的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49人中,选择“喜欢读书研究”的有12人,占24.5%,选择“避免就业的竞争”的有2人,占4.1%,选择“硕士比学士就业好些”的有35人,站71.4%。从调查数据不难看出2009级打算考研的学生,其根本的目的是处于就业的考虑。也可以预计,在打算考研的49人中,能有多少人能够考上研究生呢?恐怕至多一半。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人的去向是进入职场。

(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状况我们调查了文史学院2007级和2009级汉语言专业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2009级的学生,在回答“你对自己现有的口语表达能力(说和讲的能力)满意吗?”这个问题时,选择“满意”的有20人,占18.3%,选择“不满意”的有89人,占81.7%。在回答“你对自己现有的文字表达能力(写各种文体文章的能力)满意吗?”这个问题时,选择“满意”的有14人,占12.8%,选择“不满意”的有95人,占87.2%。综合两个问题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80%以上的的学生对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不满,(这里指汉语表达)也就是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亟待提高。调查结果明显表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口不能言、写不达意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的说写能力令人担忧。另一方面,学生又普遍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最需要的能力。同样,我们通过调查数据可见。2007级学生回答“你在毕业找工作中,感觉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可以多选)”,选择a项专业知识的有22人,选择b项口语表达能力的有38人,选择c项文字表达能力的有24人,选择d项人际交往能力的有45人。他们在回答“你在毕业找工作中,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能力是什么?(可以多选)”选择a项专业知识的有20人,选择b项口语表达能力的有33人,选择c项文字表达能力的有32人,选择d项人际交往能力的有31人。可见学生在寻找工作的实际中,普遍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重要性要高于专业知识,并且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是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加强说和写的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情况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是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定的必备条件。毕业论文的质量,直接体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情况,笔者对2007级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于“撰写的毕业论文的内容”的调查,学生的选择是:选a项“2/3抄网上或书上的”有1人,1.8%,选b项“1/2抄网上或书上的”有5人,占9.1%,选c项“1/3抄网上或书上的”有18人,占32.7%,选d项“参阅资料,自己写作”的有31人,占56.4%。a、b两项合起来共有6人,占总数的10.9%,c、d两项合起来共有49人,占总数的89.1%。由此,我们可以说89.1%的学生的毕业论文是符合学术规范的,不是抄袭剽窃的,学生在尝试自己完成。对“你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最大困惑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是:“不知道写什么”的有8人,占14.5%,“面对很多的材料不知道怎么用”的有30人,占54.5%,“没有自己的思想”的有17人,占30%。数据表明54.5%的学生阅读归纳、驾驭材料能力不足。30%的学生“缺少创新思想。

(四)学生对于实践的需求对“你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形式是什么?(可以多选)”的问题调查结果是,2007级的学生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形式的人数依次是:实习、技能训练、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参观调查、毕业论文。2007级学生已经经历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在这两种学校集中组织实施的实践里,学生优选实习。同样的问题,我们对2009级中109名学生也做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是:2009级的学生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形式的人数依次是:实习、技能训练、参观调查、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毕业论文。2009级是大二第二学期末,他们没有经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但对于这两种实践的心理期待竟然与2007级学生的选择如此相同,可见学生很看重、很需要实习这种实践形式。而且实习和技能训练这两种实践形式竟然都是排在前面的,而且次序也完全一致,可见两个年级的学生都认为这两中实践是他们最需要的。对于上面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是进入职场。(2)由于我校学生50%以上是少数民族的学生,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所以,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弱。(3)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不很严重,但存在驾驭材料能力不足,缺少创新思想。(4)实习是学生的首选的实践形式。

三、实践教学改革之策略

结合客观调查的资料以及情况分析,我们了解了客观存在的学生生态,阅听了学生的接受与需求,然后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进之策略。

(一)以“学以致用”为目标,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计从学生的实际需求,社会的价值趋向来看,我校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计需要考虑毕业后就进入职场的绝大部分学生,使学生通过某些课程的选修能够增加职场竞争力,“学以致用”应该不只是一种口号,应该成为普世的教学价值。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计围绕“一主线”,就是以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培养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尤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增加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比如现代汉语、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普通话培训等,以便学生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固本与实用联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固本”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课程继续保持,而且对于经典学科的教学和演练需要加强,比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小说、古今汉语等,这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加强基于务实固本。“实用”是指固本的基础上,课程设计兼顾实用化、创意化、现代化。我校的类型属于“教学型为主的普通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有条件的可适当担负研究生培养任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1],不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岗位型、技能型人才。所以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进实践教学的规划和落实上,必须考虑学校的这一根本定位,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不能把我们的学生训练成技术工人。所以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握一个原则———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发展观念。在具体实施中是以课程为依托,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始终贯穿“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开发。为什么采取这样的举措呢?这是基于专业属性、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采取的办法。中文系的许多课程是人文内容,人文素养是能力形成的潜在因素。人文的高度与格局是一个人后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张高评认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毕业进入职场,的确凭借专业能力[2];之后五年、十年,谁脱颖而出?谁能领袖群伦?谁能独挡一面?谁可平步青云?就不再是专业能力挂帅,而是人文素养决定了态度和高度。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人文素养的集散地,是创意思维的大本营,是养成美好态度,提高崇高格局的加油站。所以,我们在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注重理论与能力并重,避免一味强调实践而忽视了有些课程的人文功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读、说、写、用”。对学生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首先贯穿并落实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比如我们的尝试,各门课程都给出相关的阅读书目,定期检查,以训练学生“读”的能力;配合要求阅读的内容安排课堂讨论,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布置完成课业小论文,训练学生“写”的能力;“读、说、写”综合起来,训练学生“用”的能力。“读、说、写、用”的训练要求在每门课程中教学中都有所体现,这一点我们学院已经对每位教师明确提出要求。同时在典型的课程中强化训练,做到由面到点,由分散到集中的不断强化训练。比如以写作课为代表集中训练“写”的能力,以“演讲与口才”课、“普通话培训”课集中训练“说”的能力,同时对语言类课程设计整体规划,注重“学以致用”。

(三)实践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实践的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对某一事物若没有兴趣,便不会主动关注它,所以一般来说效果不会好的。比如,学生不愿意实践,不愿“读、说、写、用”,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此不感兴趣。由于不感兴趣,即使学生从道理上明白实践的重要性,即使学校通过测评来检查学生的实践情况,学生也只会停留在应付测评,至于一些具体问题的关注、思考和研究那是不可能的。可见兴趣对人学习的重要性。怎样培养学生“读、说、写、用”的兴趣呢?基于上面的调查,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从改进实践形式入手,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吸引学生参与。

1.教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使学生社团的组建和活动的开展,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进行。如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演讲与口才协会,开展读书征文竞赛、写作比赛、语言艺术表演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2.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为主,校外实践补充。校内有针对的活动是普遍形式,但仅限于校内学生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参与的热情会逐渐降温,尤其是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他们对大学的新鲜感随着大学生活的熟悉,逐渐褪去,对于校园的一些活动开始无所谓或者冷漠。怎样让他们继续保持实践的热情,我们的有效办法是把他们带出校园,到社会去实践。这种做法我们已经初步见效。对于2008级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到永宁纳家户进行语言文化调查。对于2009级学生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宁夏西海固文学采风”。此行学生们了解了西海固的风土人情,在宁夏师范学院听取了关于西海固文学的讲座。对此次实践,学生的看法如何?笔者跟踪调查了其中的109名学生,设计的问题是“对这次西海固文学采风的实践形式,你的看法是什么?”调查结果是:选择“好,有助于学习”的有46人,占42.2%,选择“好,有助于了解宁夏”的有46人,占42.2%,选择“好玩,对学习意义不大”的有11人,占10.1%,选择“不好,对学习意义不大”的有6人,占5.5%。合并前两项的数据,很明显地表明80%以上的学生对此次实践的看法是肯定的,只有15.6的学生是否定的。由此,我们可以说,这种实践可行。可行但是否有效呢?这又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追问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在学生的实践成果里找到了答案。这次实践,学生的任务是,在实践结束后每名学生撰写两篇于文章,内容与实践内容相关,文体不限。最后学生的文章,分组交给相关的教师评阅,评阅教师的普遍认为,绝大部分学生的文章有内容,有感情。我们能看到实践给学生提供的创作素材,提供了认识社会的机会。这印证了古人的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的实践成果,很能体现其效果,而且这个效果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计目标。

选择汉语言文学的理由范文第2篇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抽取了2007级和2009级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2007级是作为毕业生的调查样本,对2007级学生的调查是在学生毕业前夕(2011年6月3日)进行的。2009级是作为在校生的调查样本,对2009级学生的调查是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二学期末(2011年6月29日)进行的。2007级共有学生93人,抽取了55个样本,有效样本55个,抽取人数占59%。2009级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共148人,抽取了110个样本,有效样本109个,抽查人数占73.6%。根据调查的需要,对两个年级分别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其中有些问题是相同的,目的在于比较。我们对2007级的学生设计的调查表,从10个方面调查了今年毕业生的情况,了解学生面对就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他们感到自己需要加强的知识能力。对2009级的学生调查,主要了解在校生对于实践的需求以及对学院、系里组织过的实践的评介。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毕业,学生选择工作还是继续读研究生的情况

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学毕业后选择工作还是读研?笔者对2007级学生和2009级的学生分别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93人,其中考上研究生继续读硕士的只有13人,占13.9%。抽样调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109人中,打算考研的有49人,占44.9%。笔者进一步调查了2009级打算考研的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49人中,选择“喜欢读书研究”的有12人,占24.5%,选择“避免就业的竞争”的有2人,占4.1%,选择“硕士比学士就业好些”的有35人,站71.4%。从调查数据不难看出2009级打算考研的学生,其根本的目的是处于就业的考虑。也可以预计,在打算考研的49人中,能有多少人能够考上研究生呢?恐怕至多一半。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人的去向是进入职场。

(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状况

我们调查了文史学院2007级和2009级汉语言专业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2009级的学生,在回答“你对自己现有的口语表达能力(说和讲的能力)满意吗?”这个问题时,选择“满意”的有20人,占18.3%,选择“不满意”的有89人,占81.7%。在回答“你对自己现有的文字表达能力(写各种文体文章的能力)满意吗?”这个问题时,选择“满意”的有14人,占12.8%,选择“不满意”的有95人,占87.2%。综合两个问题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80%以上的的学生对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不满,(这里指汉语表达)也就是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亟待提高。调查结果明显表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口不能言、写不达意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的说写能力令人担忧。另一方面,学生又普遍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最需要的能力。同样,我们通过调查数据可见。2007级学生回答“你在毕业找工作中,感觉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可以多选)”,选择a项专业知识的有22人,选择b项口语表达能力的有38人,选择c项文字表达能力的有24人,选择d项人际交往能力的有45人。他们在回答“你在毕业找工作中,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能力是什么?(可以多选)”选择a项专业知识的有20人,选择b项口语表达能力的有33人,选择c项文字表达能力的有32人,选择d项人际交往能力的有31人。可见学生在寻找工作的实际中,普遍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重要性要高于专业知识,并且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是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加强说和写的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情况

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是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定的必备条件。毕业论文的质量,直接体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情况,笔者对2007级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于“撰写的毕业论文的内容”的调查,学生的选择是:选a项“2/3抄网上或书上的”有1人,1.8%,选b项“1/2抄网上或书上的”有5人,占9.1%,选c项“1/3抄网上或书上的”有18人,占32.7%,选d项“参阅资料,自己写作”的有31人,占56.4%。a、b两项合起来共有6人,占总数的10.9%,c、d两项合起来共有49人,占总数的89.1%。由此,我们可以说89.1%的学生的毕业论文是符合学术规范的,不是抄袭剽窃的,学生在尝试自己完成。对“你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最大困惑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是:“不知道写什么”的有8人,占14.5%,“面对很多的材料不知道怎么用”的有30人,占54.5%,“没有自己的思想”的有17人,占30%。数据表明54.5%的学生阅读归纳、驾驭材料能力不足。30%的学生“缺少创新思想。

(四)学生对于实践的需求

对“你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形式是什么?(可以多选)”的问题调查结果是,2007级的学生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形式的人数依次是:实习、技能训练、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参观调查、毕业论文。2007级学生已经经历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在这两种学校集中组织实施的实践里,学生优选实习。同样的问题,我们对2009级中109名学生也做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是:2009级的学生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形式的人数依次是:实习、技能训练、参观调查、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毕业论文。2009级是大二第二学期末,他们没有经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但对于这两种实践的心理期待竟然与2007级学生的选择如此相同,可见学生很看重、很需要实习这种实践形式。而且实习和技能训练这两种实践形式竟然都是排在前面的,而且次序也完全一致,可见两个年级的学生都认为这两中实践是他们最需要的。对于上面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是进入职场。(2)由于我校学生50%以上是少数民族的学生,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所以,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弱。(3)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不很严重,但存在驾驭材料能力不足,缺少创新思想。(4)实习是学生的首选的实践形式。

三、实践教学改革之策略

结合客观调查的资料以及情况分析,我们了解了客观存在的学生生态,阅听了学生的接受与需求,然后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进之策略。

(一)以“学以致用”为目标,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计

从学生的实际需求,社会的价值趋向来看,我校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计需要考虑毕业后就进入职场的绝大部分学生,使学生通过某些课程的选修能够增加职场竞争力,“学以致用”应该不只是一种口号,应该成为普世的教学价值。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计围绕“一主线”,就是以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培养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尤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增加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比如现代汉语、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普通话培训等,以便学生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固本与实用联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固本”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课程继续保持,而且对于经典学科的教学和演练需要加强,比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小说、古今汉语等,这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加强基于务实固本。“实用”是指固本的基础上,课程设计兼顾实用化、创意化、现代化。我校的类型属于“教学型为主的普通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有条件的可适当担负研究生培养任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1],不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岗位型、技能型人才。所以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进实践教学的规划和落实上,必须考虑学校的这一根本定位,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不能把我们的学生训练成技术工人。所以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握一个原则———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发展观念。在具体实施中是以课程为依托,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始终贯穿“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开发。为什么采取这样的举措呢?这是基于专业属性、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采取的办法。中文系的许多课程是人文内容,人文素养是能力形成的潜在因素。人文的高度与格局是一个人后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张高评认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毕业进入职场,的确凭借专业能力[2];之后五年、十年,谁脱颖而出?谁能领袖群伦?谁能独挡一面?谁可平步青云?就不再是专业能力挂帅,而是人文素养决定了态度和高度。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人文素养的集散地,是创意思维的大本营,是养成美好态度,提高崇高格局的加油站。所以,我们在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注重理论与能力并重,避免一味强调实践而忽视了有些课程的人文功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读、说、写、用”。对学生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首先贯穿并落实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比如我们的尝试,各门课程都给出相关的阅读书目,定期检查,以训练学生“读”的能力;配合要求阅读的内容安排课堂讨论,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布置完成课业小论文,训练学生“写”的能力;“读、说、写”综合起来,训练学生“用”的能力。“读、说、写、用”的训练要求在每门课程中教学中都有所体现,这一点我们学院已经对每位教师明确提出要求。同时在典型的课程中强化训练,做到由面到点,由分散到集中的不断强化训练。比如以写作课为代表集中训练“写”的能力,以“演讲与口才”课、“普通话培训”课集中训练“说”的能力,同时对语言类课程设计整体规划,注重“学以致用”。

(三)实践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实践的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对某一事物若没有兴趣,便不会主动关注它,所以一般来说效果不会好的。比如,学生不愿意实践,不愿“读、说、写、用”,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此不感兴趣。由于不感兴趣,即使学生从道理上明白实践的重要性,即使学校通过测评来检查学生的实践情况,学生也只会停留在应付测评,至于一些具体问题的关注、思考和研究那是不可能的。可见兴趣对人学习的重要性。怎样培养学生“读、说、写、用”的兴趣呢?基于上面的调查,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从改进实践形式入手,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吸引学生参与。

1.教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使学生社团的组建和活动的开展,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进行。如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演讲与口才协会,开展读书征文竞赛、写作比赛、语言艺术表演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选择汉语言文学的理由范文第3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材;选择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技能、涵养素质的重要物质基础。“教材在任何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标志性作用,在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中尤其如此。”[1]教师选对教材,就选择了一个好助手;学习者选对教材,就选择了一个好老师。当前,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外汉语教材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但要从中选择出针对具体教学实际的恰切实用的教材却非常困难。本文从教学对象、教材承载的功能、教材呈现的特点三个维度,来探讨如何选择对外汉语教材的问题。

一、从教学对象出发确定教材

对外汉语教材是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重要工具,选择教材首先要了解客观需要,了解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学习者的个人背景、目标需求、学习环境、基础能力等,从而有的放矢地去确定教材。

(1)看学习者身份。选择教材要考虑学习者的年龄和国别。年龄不同,学习动机和目标不同,需要的教材特点就不同。为成人选择教材要着重考虑知识含量、信息含量,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的逻辑关系,考虑职业对汉语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等因素。为儿童选择教材要侧重教材的趣味性、浅易性、可读性、启智功能等,重在于培养学习者对汉语的兴趣。

国别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理解就不同,就需要选择不同的教材。有的国家与中国有着很深厚的历史渊源,对汉语和中国文化有着亲近感和认同感,学习汉语的历史很长,学习者甚众。而有的国家学习汉语的历史不长,学习者也不多。针对不同情况需要选择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教材。比如,为日本和韩国学习者选择教材,汉字可以淡化,但要特别重视听、说能力,重视词义的理解和句式的表达;为阿拉伯国家学习者选择教材,就要特别注意他们的信仰习俗。

(2)看学习者母语。母语的迁移是第二语言学习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不同母语学习者选择教材的差异不仅仅在于外文的翻译,还体现在语言和文化对比中存在的差异。由于不同语族、语系的语言及文化差异很大,与汉语对比就出现了千差万别的情况,体现在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就不同。要了解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特点,是否具有多元文化经历、其自身的主流文化倾向是什么、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兴趣有多少等,据此判断学习者的文化价值取向,选择内容适宜的教材。比如,母语为汉藏语系的学习者和母语为印欧语系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遇到的困难不同;相同母语的学习者,土著的外国人和当地的华人华侨在学习汉语时产生的困惑也不同。

(3)看学习者基础。学习者有的学过一点汉语,有的完全没有接触过汉语,有的会写汉字,但是语音不好,有的说得很好,但不认识汉字;有的会认读汉字,但是不会写汉字……不同的基础需要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教材。因此,选择教材要了解学习者是否具有汉语基础,汉语基础达到什么程度,各项语言技能达到什么标准,汉语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等。要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背景,包括学历、专业、有没有第二语言学习的经历等。要了解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包括汉语的知识和能力、对中国的了解程度,通晓哪方面的专长等。据此选择程度相当的教材。

(4)看学习目标。从职业目标来看,学习者学习汉语有的是为了教汉语,有的是为了研究中国文化,有的是为了和中国做生意,有的是为了当外交官,有的是为了学习中医,等等;从技能目标来看,学习者有的是为了提高听说能力,有的是为了提高翻译能力,有的是为了提高使用商务汉语进行书面往来的能力,等等。这就需要了解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动机,以确定教材的品类。如果学习者想要研究中国文化,就要选择偏重中国文化内涵的系统汉语教材。如果学习者是为了将来与中国做生意,就要选择商务汉语教材。如果学习者只是希望与人口头的交流沟通,就为其选择口语教材。

(5)看学习环境。汉语学习者在中国学习还是在母语国学习或者是第三国学习,是有老师授课还是自学,是正规学校学习还是在辅导班学习,需要的教材都不同。在中国国内学习汉语,有目的语环境,教师资源相对优越,所用教材的信息量和难度就可以大一些。而在国外学习汉语,不具备上述条件,就要选择简单易学的教材,同时还要配齐教师用书和学习指南等相关辅导书。在有老师教的课堂使用的教材可以简约一些,自学教材则必须有自学指导板块或自学手册等相配套,同时还要配有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依据教材承载的功能考察教材

对外汉语教材不仅仅是教学资料,更主要的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体现课程设计、形成教学模式、规划教学过程、影响教学效果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因此,一部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教材,应该体现这些功能。

(1)从教学目标考察。教材是运用一定的手段,使教学计划得以落实的基础工具。通过教材可以体现教学目标,通过使用教材的教学活动,可以实现教学目标。

教材在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这些阶段目标共同完成一个总的教学目标。比如,基础阶段语音教学的目标是: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基本掌握汉语普通话的全部声、韵、调[2]。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汉语教程》(第一册)[3]把相应语音知识分散在1-5课,每课安排几个声母和韵母及相应的语音规则,每课实现一个小的教学目标,通过合理整合,5课书共同实现语音教学的整体目标。

好的教材,一定是在各个方面都能与最终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对外汉语教材所体现的教学目标,除了养成语言能力以外,还要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以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大目标。

(2)从课程设计考察。教材是为实现教育教学规划而编写的程序,这个程序就是课程设计。好的教材是课程设计的体现者。

对外汉语教材通过课文、词语、语言点、知识点、练习各个环节体现课程内容,通过对这些环节的安排实现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影响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它既规定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也大体制约着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第二语言教材通过课程设计,体现语言、文化、各种专业知识内容以及对这些内容多少、难易程度的规定性。例如,《中国概况》[4]通过引导式的设计,站在学习者的角度,遴选出一些重要而有趣的主题。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运用第二语言学习理论浓缩在一部三万余字的教材中,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长画卷。便于学习者阅读中国、理解中国,也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用汉语来陈述、讨论有关中国社会及历史文化话题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3)从教学模式考察。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就是从汉语和汉字的特点及汉语应用特点出发,结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提出的教学范式[5]。考察教学模式是教材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比如,把为来华留学汉语言专业本科生编写的系列教材用于海外孔子学院教学模式一定是不合适的选择,因为前者讲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形式的规模化,而后者则体现为灵活机动的教学形式。把系统的中国文化教材用于短期速成教学模式也是绝不可行的,因为后者强调时间短,见效快,不可能系统学习专业知识。

任何一部教材的编写都受到一种或多种教学法理论的指导,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就转化为一定的教学模式。例如,《博雅汉语》[6]加速篇的理论依据是结构主义和功能理论,在内容的编写与选取方面,突出实用性,力求场景真实自然;在练习设计上以语言点的训练为主,通过填空、选择、改写、完成对话、模仿等客观题来训练学生对汉语知识点的掌握,从而使学习者内化为语言规则。为此,这套教材适用于以结构—功能教学法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模式。

(4)从教学过程考察。教材应规划教学过程,依据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兼顾语言和文化的含量及其合理的呈现形式,根据学习者的总学时、周学时,安排每一教学环节的内容。例如,《高级商务汉语阅读教程》[7]就是按照教学顺序设计的体例:“第一步,请熟悉这些词语;第二步,请浏览这些练习题;第三步,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上面第二步的练习题;第四步,仔细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题;第五步,深入理解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题”。为教材使用者安排了一套完整的教学顺序。

三、根据教材呈现的特点选择教材

评估一部教材有很多标准和条件,以下几点是选择对外汉语教材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

(1)教材是否具有实用性。教材选择要一切从使用者的实际出发,讲求实用、实效、真实。实用就是为教学负责,真正能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既好教又好学。实效在于运用教材解除学习者的困惑,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效益最大化。真实是教材内容反映当时社会语言状况的真实面貌,反映学习者生活中最常用的语言实际。《实用汉语课本》[8]之所以在海外深受欢迎,就是因为它的“实”。在这套教材中第一次引入了一些以前被忽视的日常生活词语(例如“厕所”),很实在;第一次出现了固定的主人公,而且贴近使用者生活,很有真情实感;第一次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引入了功能概念,很实用;第一次把在母语国学习汉语的情形搬到教材中,很实际。

(2)教材是否体现创新性。创新是教材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必要基础,是选择教材时要考量的重要标准。教材的创新主要看理论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等。

对外汉语教材的理论创新体现在教材对汉语言理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各种教学法流派、教材编写理论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呈现。比如,通过汉外对比研究,编写国别化、本土化教材,就是目前教材建设的重要创新。

对外汉语教材的内容创新包括三方面:一是整体设计创新,如纸质版本、电子版本是否具备,配套练习册、教学参考书、各种多媒体课件是否齐备。二是几大板块创新,包括课文选材、语言点选取和注释、练习形式等的创新。三是细节创新,诸如课文是否应该有标题,目录分几级,插图或封面是否考虑了肤色、性别和残障人群,前言和后记是否齐全等。

对外汉语教材的形式创新体现在语法点的安排、词汇的展示形式、练习的设计、拼音和汉字的排列形式等方面,还体现在教材的版式设计、图片或图画的设计、封面的设计等方面。

(3)教材是否具有趣味性。教材的课文是否有趣,是否能激发学生的热情,这是选择教材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文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课文的选材要注重趣味性。有的教材在每课的后面设置一个“轻松阅读”、“快乐阅读5分钟”等板块,增加了趣味性,也增加了文化内涵。真实生动的练习题型也可以使教材增加趣味性,比如《博雅汉语》加速篇Ⅰ中第十课的练习六是“你是一名记者,现在要采访武则天,请你最少准备5个问题让武则天回答”,这样的练习很有趣,学生就愿意配合完成。

(4)教材是否具有足够的知识含量。教材要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一定的信息量是必要的条件。教材的内容要充足,能够满足学习者求知欲。文化的含量要丰厚,让学习者了解更多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知识。练习的形式要多样,给学习者提供足够的操练机会。注释的例子要足够,为学习者理解和运用提供帮助。比如,《新实用汉语课本》[9]信息量就很充足,在课文以外,还通过“do you know”给学习者介绍了很多中国文化知识,而且除了在每课后设计足够的课堂练习以外,还专门编写了独立的课后练习册。

总之,对外汉语教材选择是一门学问。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认识、把握和研究教材,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选好教材,以顺利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泉. 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J]. 语言文字应用,2002(3):100-106.

[2]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7.

[3] 杨寄洲. 汉语教程[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4] 郭鹏等. 中国概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 赵金铭. 跨越与会通——论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与开发[J]. 语言文字应用,2004(2):109-118.

[6] 李晓琪. 博雅汉语[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 沈庶英. 高级商务汉语阅读教程[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

[8] 刘珣. 实用汉语课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选择汉语言文学的理由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课堂教学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词汇教学又是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部分语音教学外,一切课堂教学都建立在词汇教学的基础上。所以搞好词汇教学对汉语课堂教学和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本文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词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课堂教学使用技巧的原则,阐述了在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词汇课堂教学时词汇量的控制与重点词汇选择的方法与技巧。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课来说,词汇教学是汉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教师教得得法,学生学得得法,才能真正解决词汇的问题。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词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更快更全面地掌握词语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技巧与对策来解决学生在汉语词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课堂教学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词汇教学又是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除部分语音教学外,一切课堂教学都建立在词汇教学的基础上。所以搞好词汇教学对课堂教学和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词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课堂教学使用技巧的原则,我认为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词汇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课堂教学中词汇量的控制

课堂教学中词汇量的控制就是决定这节课教多少词的问题。词汇总量的无限性和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决定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进行词汇量控制的必要性。一方面,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掌握一种语言中的所有的词,说这种语言的本族人不可能,其他人更不可能,另一方面,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交际范围,在一定交际范围内常用词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也不需要掌握所有的词。

课堂教学中教多少词主要由两个因素来决定:一是教学目标,即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等级水平,对听、说、读、写4 项言语技能是全面要求,还是只要求其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技能。二是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学习时限,即既定的教学对象学习多少时间。前者是必要性,后者是可能性。课堂教学词汇量的决定不但要考虑必要性,而且要考虑可能性。

所谓必要性,就是达到某一种等级水平需要掌握多少词。以我校预科生为例,学生进校时一般都已经达到了汉语水平考试三、四级的水平。极个别基础稍差的学生在三级以下,当然也有极个别水平稍好的学生能达到五、六级的水平(参照入校汉语水平摸底考试的结果)。假如我们按照汉语水平考试(初中等)的八个级别将它们分为三个阶段,那么这3个阶段要求掌握的词汇量分别为2500、5000和8500,那么,每一个阶段所要求掌握的词汇量就属于“必要词汇”。

所谓可能性,就是在一定的学习时间内能够掌握多少词。人们学习第二语言不但要在课堂上学习,而且要在课外学习,所以我们所说的学习时间,既包括课堂教学时间,也包括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而这里我们要讲的是课堂教学时间,那么这个时间就更短,更有限,就需要我们更好地去掌握和利用。

学习词汇并不是只记住词就行了,除了词以外,还要学习词语正确的读音、词语正确的书写、与词语有关的语法规则和文化知识等,还要通过练习掌握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也就是说,要把词放在一定的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练习,直至真正掌握。当我们说掌握了多少词的时候,实际上也就包含了运用这些词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否则就不能说已经掌握了这些词。因此,我们就必须结合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学生的汉语基础、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机会和课后使用该词的几率来决定课堂词汇教学的数量。以《初级汉语教程》(中)为例:该书共有二十课,每课的生词大约都在四十个左右。而词汇教学只有两学时的时间,这根本不允许我们每一个词都作详细讲解(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这时我们就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每一堂课的授课词汇量。一般情况下,每课都选取6—8个生词作为重点词汇进行讲解。这样不仅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便于学生抓住重点进行学习,而且具有针对性,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够照顾到。基础差些的学生只要掌握重点词汇就可以了,而对于中上水平的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掌握文中出现的一些其他词汇。

2、 课堂教学中重点词汇的选择

进行汉语词汇教学,不但要考虑词的数量,而且要考虑词的使用频率和应用范围。所谓词的选择,也就是确定优先讲授最有用的词。前面谈到,人们不可能也不需要掌握所有的词,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尤其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交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词汇选择不当,所教的词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就只能事倍功半。不常用的词因为学了没有多少使用、练习的机会,也很难掌握。在语言教学中,选词的标准主要有两条:常用,构词能力强。是不是常用,还要看使用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常用的词,在另外的范围内不一定常用。最常用的词是在各个范围内都常用的词,这应当是选择的重点,其次就是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进行选择。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可以跟其它词或语素构成合成词,这样的词往往就是构词能力强的词,也应当是选择的重点。如在《初级汉语教程》(中)第十六课《离家的时候》一文中出现的“临”、我们就可以作为重点词语进行讲解。

因为 “临”这个词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而且它还能和其它词连用组成新的词语。例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欢迎光临!/ 双喜临门”这样的句子;而且也经常会遇到由“临”构成的复合词,如:临时(临到某事发生的时候);面临(面前遇到问题、形势等)、濒临(紧接、邻近)、大难临头(灾难或不幸的事情落到身上)、临近(靠近、接近);或者遇到由“临”构成的常用短语或词语:临走、临睡、临别(将要分别)、临终(人将要死的时候)等等。对于类似的词语我们就应该重点讲解。

其次,词汇的选择还应当落实到教材中。应该结合教材的要求与汉语水平考试中对词汇的要求来进行选择和取舍。

[参考文献]

[1]崔永华、杨寄洲《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语言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2]张梅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词与理解障碍分析及对策》[J]《语言与翻译》2002年第三期

[3]卢福波《汉语教学常用词语对比释例》[M]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版

选择汉语言文学的理由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视场景剧 对外汉语 素材 确定原则

电视场景剧在影视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然而,从浩如烟海的众多电视剧素材中,如何遴选出既适合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汉语语言程度的汉语学习者观看、学习、模仿的素材,使得选取的素材既全面又具有针对性,既系统又不乏独立性,无疑是每个对外汉语教学者在备课时要首先仔细斟酌的问题。通过大量查阅有关影视材料选择的文献材料,并结合自身在课程教学中的经验及与学生交流的心得感悟,本文提出了以下五条原则。

一、语言标准规范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的首要目的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的目的性,客观地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中汉语言教学的标准规范性。也就是说,教学活动本身是要围绕实现外国学生对现代标准汉语语言的学习和掌握,而不能将其定位于汉语言文学的学术研讨层面。因此,在确定电视场景剧课程时,不能与一般意义上的观看场景剧相提并论,而应当将电视场景剧作品中语言的规范性作为教师选材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一是要语言发音规范、标准。在选择电视场景剧素材时,虽不能做到100%与《现代汉语读音规范》、《新华字典》或《现代汉语词典》上完全一致,但是基本的声母、韵母和声调要符合现代汉语规范。避免在学生听的过程中就产生歧义和误解。例如带有东北地方特点的电视场景剧中“上酸菜(shang/四声,suan/一声,cai/四声)”往往被演员说成“shang/四声,shuan/一声,chai/四声”,这样直接将平卷舌搞错,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纠正,直接影响了耳听口说这一过程。例如河南地方特点的电视场景剧中经常将“李兵”(li/三声,bing/一声)说成“力饼”(li/四声,bing/三声),这样直接将声调搞混乱,也不利于学生在初学汉语阶段去鉴别和记忆。因此,在语言发音规范和标准方面要以普通话为主体的电视场景剧作为素材首选。

二是要语言明白、准确。当代汉语电视剧作品中的语言,考虑到角色互进,剧情发展的需要,其电视语言如行云流水,稍纵即逝。在学生观看过程中,它不像书面语言那样可以翻来覆去,反复琢磨;在剧情发展过程中间也不可能暂停发展让学习者停下来仔细思考、分辨。只有在剧情或片段进行完毕后,教师才能对情节、语言、句式特点进行解释、重复。因此,在确定电视场景剧素材时,要语言尽量简洁、明白,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同音异义词、生僻词或者歇后语缩略词过多,否则都将难以让学生准确明白的听懂词、句乃至剧情细节。

最后是要力避文言和洋腔。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规范标准的重要方面。电视场景剧有时为了剧情的需要,在剧情内容设置和角色演绎过程中,会引入部分的文言古文或者是有一些带有洋腔调的台词。如“力拔山兮气盖世”,“假亦真来真亦假”、“为什么不呢?”(“Whynot?”)等等。这里我们必须要强调,对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他们的目的主要还是要学习当代中国大众普遍的、地道的汉语,至于文言句式,可以在专项选修课程中体现,用来拓展其文化知识,而外来用语的“洋腔调”毕竟不是当代汉语的主流,也应当尽量少的出现在电视场景剧的课堂上。

二、语言难度等级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现代语言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样要遵循这一理念。语言的学习,区别于其他课程学习的根本所在就在于语言学习过程中一种文化知识的构建过程,他需要按部就班有等级梯次的进阶过程,而其他课程的学习是基于基本语言文字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选定电视剧素材过程中,语言难度等级原则就彰显了学生语言学习主体性这一根本理念。

一方面要与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相匹配。对外汉语教学大纲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依据。它规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各种等级划分、汉字掌握数量、语言词汇难度及语法等基本内容。因此,在电视场景剧素材中出现的词汇、语法应尽量与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的要求相一致。也就是说外语学习者必须要在自身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才能接受一定适度的新知识。电视场景剧中如果新的词汇过多,或者远远超出了教学对象的理解水平则课程进行过程还不如看无声电影。因此,在选择电视场景剧素材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汉语等级水平,并对照汉语教学大纲进行选定。

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师的主观倾向性。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忽视了自身的地位作用,就会在选取电视场景剧中易犯主观臆断的错误。也就是在选取电视场景剧材料时,教师没有真正做到对教学对象来源、程度的调查和分析,而是根据个人的喜好、语言熟悉度等确定电视场景剧的剧集和内容。这样做会使选出来的电视场景剧题材过于狭窄和随意,使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跟着教师的个人喜好走。这样做很难做到选材结合题材的广度、内容的深浅、语言的难易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来确定内容。因此,在选择电视场景剧素材时,应尽量做到多样性和经典性相统一,力避教师主观决定。

三、附属材料适量原则

电视场景剧毕竟是属于影视艺术的。将其引入对外汉语教学之中其根本目的是为汉语言教学服务的。但由于其自身主要是通过视觉感官为主要对象,在电视场景剧中的视觉画面必然要成为吸引学生眼球的重要元素。而这往往会影响到用电视场景剧本身用来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在选择电视场景剧过程中应当使非语言教学的附属材料适度,至少不影响语言教学本身。

一方面,要避免画面和音响效果喧宾夺主。影视艺术本身就是以画面为媒介的,但是将其作为语言教学的手段后,画面和音响的主导地位必须要让位给语言。因为,影视语言教学的实质依旧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美感传递,人文内涵积累内化的语言艺术教育。而在这过程之中的非语言类附属性材料应始终以言语和感悟为中心并为之服务。因此,必然要求汉语教学教师,在选择电视场景剧过程中,既不能以画面的绚丽多彩为指引,更不能以情景剧中的音响效果的优美动听为标准进行素材的选取,否则就会本末倒置,使得学生的课程焦点发生偏移,而难以达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另一方面,要避免故事情节过于跌宕起伏。影视作品往往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来统揽。电视场景剧中每一集也同样有一个较为主题的故事为牵引。从而使作品本身具有趣味性和可观赏性。但是,作为与研究学本身,电视场景剧教学只是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基本载体,不能将其视为课程教学的全部。如果故事性过于复杂,学生在学习中会将更多的思维关注点停留在场景剧剧情本身,而忽略了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鉴于此,本文认为一般的爱情、武打题材的电视剧素材应慎选。

四、文化背景时代原则

对于外国汉语学习者而言,语言的学习只是一种工具的掌握,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民族特点才是语言学习效果的更高层次。这是因为,外国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不仅是掌握汉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中华文化的过程。因此,在选定电视场景剧过程中,要积极、有意识地结合汉语言教学实际,选取能够向学生传授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的素材作为重点。

一是要体现文化背景的时代差异性。身在不同国度,成长与不同文化滥觞之中的外国汉语学习者,在具备一定汉语言基础后,希望对汉语学习的同时更进一步了解到当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并能够比较其母语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性,使其初步具备文化的比较能力,以便提高文化素养。因此,电视场景剧素材选择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时代文化差异性要求,选取具有代表当代中国文化的电视场景剧作为基本素材。

二是要找出文化背景的经常性和特殊性。在选择电视场景剧素材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认为这些文化是难,那些文化是易。而应当从学生自身的文化背景、生活学习阅历上细加分析。在一定前提下,可以将电视场景剧的文化背景在生活中接触的经常性作为一个标准来加以评判。也就是说,将外国汉语学习者可以通过媒体互联网经常接触到的文化现象为称之为简单,而不经常或难以接触的文化现象视为难。从而确定素材的取舍。

三是要与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大纲相匹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大纲规范了汉语对外教学中的文化要求部分。因此,在选取电视场景剧素材过程中,要自觉地与大纲相匹配。在此基础上优先选择文化信息量大,差异性强的电视剧素材,从而实现将汉语语言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的有机结合起来。在一定情况下,所选取素材能够能引起学生对东、西方文化的对比和反思,并有力促进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之题材为上品。

五、语言交流实用原则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交际工具之一,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交际。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同样具有这样的目的。而语言交流实用原则,就是要在选取电视场景剧素材过程中,要时刻围绕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和实用”这一核心来确定。

一要以言语为中心。从语言向言语的为中心的转变,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育观念由以往传统的只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向重视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转变。以言语为中心的观念确立,将使得电视场景剧的选取和运用过程,首先考虑到言语的社会功能。通过剧情的言语对话和表达,反映出语言交流的实用价值所在,学生通过学习、模仿和实际应用,进一步提升言语的表达能力。

二要以实用为标准。学习的汉语句式、词语表达在实际交流中可以准确恰当地运用,是每一个汉语学习者所期望得到的学习效果。在选择确定电视场景剧素材过程中,既要体现出汉语教学大纲所要要求的基本句式和词汇,又要能够通过学习和练习较好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同时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言语能力以及以言语为手段来达到培养言语能力与交际能力的目的。最终增强学生的个性培养与智力潜能发展。

三要正确判定素材交际难度。正确判定电视场景剧素材的交际难度,既需要教师的准确把握,更需要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的了解和掌握。通常情况下,儿童题材、日常生活题材的场景剧素材的语言交际难度相对较低,历史题材、推理题材和科普题材的电视剧素材的语言则难度略高。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依据教学标准,教学目标等相关因素来具体确定,这都需要汉语教学人员的灵活把握。

最后要以教学再加工为保证。在确定电视场景剧素材过程中,有时并不是所得到的素材都适用于语言教学,都适用于实际交流实用。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学人员准确把握语言教学的基本标准,主要句式和词汇,进行教学改造。从而将主要句式从场景剧中抽象出来,加以适度扩展和改造,引导学生向实用交流性言语转变。

六、结论

本文所确定的以上原则虽不能包含全部,但在确定电视场景素材时,遵循以上原则选择的电视场景剧,基本上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实现教学目标。当然,学习者的水平是直接决定素材选择的根本制约因素。这一点是每一个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的。因为,在电视场景剧收看过程中,过难的材料非但不会产生共鸣,反而会让学生看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以,从而影响语言学习的效果乃至交流的正常进行。反之,过于简单的电视场景内容,也无助于教学效果的达成。因此,教师在确定电视场景剧素材时,要以教学大纲为基准,以学生基本情况为依据,遵照上述原则,对素材进行必要的删节、整理,使之更适合于不同层次、阶段的学生学习之用。

[参考文献]

[1]薛洋,付宝岩.充分利用外国影片资源辅助高校外语教学[J].电影文学,2009(12).

[2]吴伟平.社会语言学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2).

[3]李彦春.视听说课中不容忽视的文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6).

[4]郝红艳.对外汉语视听说课的选材探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