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教育;困境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安全”和“国家安全”两个概念是解读国家安全教育的核心。所谓“安全”是指某一安全指涉对象处于没有危险或者虽有危险但有充分的应对手段的状态,具体包括安全的指涉对象,威胁的来源、应对威胁的手段、应对威胁的行为主体等几个因素,简单地说就是谁的安全、威胁是什么、应对威胁的手段、谁来应对威胁。

“国家安全”是一国最根本的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或者有充分的应对手段来应对危险的客观状态。国家安全的指涉对象是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国家核心利益。

国家安全威胁的来源包括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传统安全威胁指的是外部武装入侵或者武装入侵威胁,应对手段主要为军事、政治手段,行为主体是国家。而非传统安全威胁则包括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等各个领域,如果说传统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外部敌对军事力量,那么,非传统安全威胁则既可能来自于外部,也可能来自于内部,甚至内部非传统安全威胁与外部威胁的勾结。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主要手段则为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行为主体也相应的多元化,每个公民、每个企业、每个公民组织都应担负着应对各类非传统安全威胁,以维护国家安全的使命。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民族、宗教、国际金融风险、互联网黑客等长期以来被列为“低政治”范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威胁着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国家利益。应对此类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手段亦有所改变,由原有的单一军事手段渐渐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软、硬实力的增强,每个公民,特别是作为信息技术时代主角的大学生都已成为国家安全的行为主体。

面对多维化发展态势的国家安全问题,丰富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势在必行。有效的国家安全教育一方面能够培养大学生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的使命感,使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时刻具备对不同国家安全威胁的警惕性和责任意识,以自己的言行维护国家安全;另一方面使大学生具备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保持警惕的主观意识和客观能力,绝不能成为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助力者。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本文通过对部分高校学生及教师的问卷、座谈及访问,了解到各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形式及课时等教育现状,同时窥见,新形势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如大学生对我国国家安全常识有大体了解,但个别同学还存在着盲区和误区,暴露出安全常识知识掌握还比较碎片化,不够持久与系统;在国家安全问题多维化时代条件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供给虽然存在但还不足,未能提供足够的理论工具帮助理解国家安全问题,使大学生虽对国家安全热情关注但却无法从高校课程中系统掌握相关知识。以下分别从大学生国家安全常识的了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开展、国家安全意识的养成三方面内部存在的矛盾入手,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展开分析:

(一)大学生国家安全常识――基本了解与理论碎片的矛盾

国家安全常识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对其详细内容缺乏深刻的了解与感悟,一部分大学生未能站在时代背景从当今国际环境角度审视国家综合安全,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认识不足,由于政治与军事与大学生生活存在一定距离造成大学生潜意识中认为国家安全与自己关联不大,国家安全意识不足,缺乏历史使命感与自我责任感。

调查问卷中96.5%的学生认识到国家安全包括传统安全及非传统安全;3.5%的学生将领土安全问题看成是我国的国家安全问题的唯一因素,忽略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环境问题、生态问题、金融秩序问题等各个维度的综合安全问题。5.7%的大学生认为当前我国的国家安全威胁是以敌对武装力量入侵为主的传统安全威胁,安全威胁的主要行为体是军队或国家,主要解决手段是军队;而并未认识到民族分裂势力、恐怖主义、跨国犯罪、洗钱等构成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同时也未考虑到应对每个公民、企业、组织经济实力是就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主要行为体,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的健康稳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等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增强是解决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有效手段。

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理论的核心四要素,即国家安全的指涉物、国家安全的威胁来源、应对国家安全威胁的手段、应对国家安全威胁的行为主体有基本了解,但并未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

(二)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供给不足与两轨平行的矛盾

国家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必须认清境内外形势,基于地区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探索与运用各种教育渠道,并融合互动,形成新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合力。目前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实际进行过程中诸多渠道各自为阵,在内容实践形式等方面没有实现有效的融合与衔接,缺乏整体目标统筹与详细规划,各活动与各环节错位缺乏有效协调。

大学生国家安全常识之所以不够系统化、理论化与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供给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

调查显示,59%的学生指出自己所在学校并未开展过专门的国家安全知识教育;94%的学生认为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形式仅为开设军事理论课,并未开设专门的国家安全教育讲座;76%学生反映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并未能提供足够的理工具来帮助理解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并未将热点的国家安全问题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立国树人、巩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任,但国家安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轨平行”现象严重。据调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多维的国家安全教育内容脱节严重,并未完全融入高校教学实践之中,因此缺少为大学生提供持续的、系统的、多维的国家安全教育,使许多学生仅通过网络、电视媒体等途径掌握国家安全教育的碎片化常识。

这一困境的有效解决途径之一就是尽快按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及特点梳理整合相关内容,结合我国国家安全威胁的新形势、新特点,从情感、理论、历史与现实等各个角度探索将国家安全教育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教学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多维、系统化的国家安全教育,使大学生更全面、准确地看待我国的国家安全问题,并为应对我国所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热情关注与无所适从的矛盾

多元化文化背景、多元化的价值观、高速发展又日益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安全问题本身的敏感性、复杂性,使大学生在国家安全问题上表现出热情关注却又无所适从的内在矛盾,并由此产生诸多困惑。

调查显示98%的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的相关知识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大部分学生对国家安全问题比较关心,认为自己与国家安全有一定关系,但因目前了解相关知识的途径单一、掌握知识碎片化,所以接受效果不好,缺乏系统性与持续性,特别是网络、电视等传播媒介不能提供理解国家安全问题的基本理论工具,使大学生出现无所适从的心理。因此,高校应努力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到各门课中,使国家安全教育在内容上应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国家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在认清国内外形势基础之上,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探索与运用各种教育渠道,融合互动,形成新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1] [以]伊曼纽尔.安全共同体[M]. 阿德勒 孙红(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24.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东亚安全 中国 东盟 美国

一、东亚地区的总体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经济区域化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地球村的预言已经实现,东亚地区整体发展呈现良性态势,和平与发展是该区域国家之间的主流,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机制不断深化。传统安全的威胁虽有减少的势头,但美国不断推行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再加之中国的崛起、日本国家定位转向、东盟的重组,东亚安全秩序等各种变量因子日趋复杂,而且新的非传统安全威胁诸如恐怖组织、贩毒等不断增多,东亚安全局势拥有一系列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趋势,东亚总体发展呈现出一种“和平但不够安全”的状态。

二、影响东亚安全的因素

(一) 影响东亚安全的内部因素

1、个体层面上东亚各力量间的战略利益之争。例如领土、海洋等争端问题,东亚各国在地理位置上临近,导致国家之间的边界和领土以及领海冲突不断发生。例如朝鲜、韩国关于黄海水域划分问题;中日争端问题;以及由来已久日本与俄罗斯的’“北方四岛”之争等。这一系列的领土海洋争端与国家战略利益紧密相关,国家之间的争端严重阻碍了东亚各国之间的和平发展。

2、东亚各国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里拥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还有世界上最不发达的老挝、柬埔寨等国家。两大意识形态汇聚于此,社会制度交错复杂,政治体制不尽相同。近些年来中国、印度、韩国等国经济持续崛起,国家之间的经济鸿沟不断拉大,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倾斜导致国家在政治地位上的严重不平等。

3、大国间的冲突时有发生。中日之间存在发展、战略、安全以及历史认知上的巨大差别,在某种程度上致使东亚和平程度降低。历史上中日之间由于日本法西斯的侵华,两国民众之间有较强的抵制心理。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已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日本为首的一些国家散步“中国”等种种不利于中国发展和东亚区域合作的言论。

(二) 影响东亚安全的外部因素

1、美国方面的因素。随着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美国对东亚事务在管理层面不断加大力度,意在掌握东亚的主导权, 进而控制整个东亚地区。奥巴马上台之后不断提出“重返亚太”的战略,在美国的强大军事和舆论压力下,东亚不少国家对中国采取所谓的“两面下注战略”,一方面与中国保持密切联系,加强经济政治交往和文化交流,另一面又在暗地里与美国结成军事同盟,为中国的发展制造种种障碍,美国在东亚安全建立主导权的实质是为其单极霸权战略服务的。目前,美国在东亚地区的两个主要目的一个是防止中国的崛起,并不断利用意识形态差异构建对中国发展的重重岛链。另一个是防止所谓的“邪恶轴心国”朝鲜的核扩散。美国的政策和战略严重阻碍了东亚和平的发展进程,把东亚地区推向战争边缘。

2、冷战的遗留问题。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宣布结束,均势在东亚遭到破坏,这一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权力真空,但苏联和美国由于冷战需要而设立的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对立并没有立刻宣布破产,朝鲜半岛的分裂局势是美苏冷战不可调和的产物,两个国家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历史矛盾的冲突,局势异常紧张。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对台湾政权的庇护,台湾目前仍处于孤立和分裂状态,使中国大陆错过了的最佳时机。冷战的残骸为东亚的安全蒙蔽了一层阴影。

三、促进东亚区域合作的政策建议

1、加强东亚区域的真正的强有力的合作。近些年来,东亚合作的机制和制度建设进展迅猛,形成了以东盟为主导、10+1为基础、10+3为主渠道、东亚峰会为重要补充的基本架构,建成了东盟自贸区和以东盟为核心的中国―东盟、日本―东盟、韩国―东盟自贸区。但东盟的合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外部形势,需要有实质性的突破,目前的这些合作模式比较松散,缺乏制度性的安排,并不能从根本上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交流。

2、进一步完善高层领导人会晤制度。东亚国家之间应摆脱意识形态差异鸿沟,“求同存异”,寻找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定期召开领导人会晤,可以就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等问题定期探讨交流意见,加强国家之间的深入了解,为更高层次的国家之间的交流奠定基础。

3、加强东亚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东亚各国之间在地理位置上靠近,为国家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先决条件。东亚各国之间整体发展差异较大,应利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开拓共同的东亚市场,共同应对外来的敌对势力。东亚各国文化历史悠久,且在历史上都属于东亚封贡体系,有共同的儒家文化作为合作的基础,为各国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保障。

4、加强东亚各国之间的合作安全机制的建立。建立区域安全机制实质上就是建立一种以安全为核心的区域制度,以制度性力量保卫区域安全,这种安全机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话层面的松散机制,需要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东亚存在着霸权、均势、合作安全三种安全机制,均势在当前维护东亚基本稳定中起着主要作用,但随着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不断增多,任何国家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者传统的军事同盟均不能解决东亚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步扩大的共同利益决定了东亚未来建立合作安全的机制是理性的选择。

5、拓展东盟地区论坛。扩大东盟安全议会的职能,并引入国际法体制,增加论坛的透明度,加强论坛机构的监督力度,虽然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之下,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是有限的,但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仍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学峰. 东亚安全共同体的现实基础与未来出路[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8 (10)

[2]张磊. 试论合作安全在东亚的发展及其局限性[J]. 国际观察. 2005 (03)

[3]王帆. 东亚安全模式:共存、并行还是置换 [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5 (11)

[4]杨丹志. 东亚安全困境及其出路[J]. 现代国际关系. 2003 (09)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实主义;均势安全;集体安全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056-03

当今世界,各国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高度的呈上升趋势的经济依存,不断加长的国际机构名单,不断扩展的合作关系,不断增长的相互信任和不断深入与持久的和平,另一方面,国与国之间又相互猜忌,频繁更换外交伙伴,军备竞赛日益加剧,危机和间歇性的战争时有发生,如何建立一个稳定的安全框架是中外所有政治学家关心的问题。在现实主义那里,安全意味着一段相对稳定的和平时间,在自由主义那里,人们应该追求一种永久的和平与安全。随着当代安全领域问题的层出不穷和复杂多变,越来越多的人站在更深刻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他们试图融合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合理观点进行折中,针对新的国际形势和大国关系的发展对安全理念进行了另一个角度的诠释,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理论内容。

一、现实主义

1948年,《国家间的政治》一书的出版,使现实主义安全观再次成为国际政治理论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书中核心的观点是,权力争夺是无所不至的,从家庭到国际政治生活中的权力斗争,都是如此。整个国际社会是松散的,不稳定的。在这种不稳定的无政府状态下,国际法是软弱无力的,所以确保国家间安全的方法是建立一个有中央政府的世界国家,在世界各国家中,各国应该达成一定的谅解。他的世界安全模式实际上是拥有一个强大霸权统治下的国际社会,是一种霸权安全。

在其基础上出现的新现实主义的观点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新现实主义眼里,如果一个国家以不合理性的方式挑战现有安全模式,将会受到惩罚。它看中的是均势。虽然均势可以被打破,从而带来新的不安全状态,但这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经这种理论所诠释的均势安全是国家追求安全的一种传统模式。古今中外,从“战国七雄”的争霸到“三分天下”的并立,从近代欧洲列强的争锋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现实主义是这些论述得到了广泛的论证。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安全成为传统安全观的基本内容。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幅比较严峻和冷酷的,带有悲观主义色彩的国际画卷”[1]。对此,基辛格有一句精辟恰当的评价,“没有平衡就没有和平,没有节制就没有公平”[2],然而,均势安全或均势论在历经历史检验后,也显现出它的另一面。因为均势往往孕育着超级强国的优势和霸权欲望。国家对其安全的关注与担忧总不会以均势为满足,各国对自己的安全总有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促使各方不断谋求对于对手的优势,有时不能不通过战争来实现。在这种安全模式下,小国往往会成为均势下的牺牲品,如朝鲜半岛的分裂,波兰的三次被瓜分,就是大国玩弄均势外交的例证。同时,历史上对大国追求霸权的反应也并非总是伴随着制横的出现。霸权及其追求国往往会提供便利,来使别国宁愿“搭车”而不去制横。此霸权及其追求的具体形式除了军事强制武力征服,也可以依靠文化和经济影响来包容和束缚他国。同时,一国应该具有的制衡能力和意愿在国内众多问题的侵扰下会增添制衡困难,甚至促使一国专注于国内事务而根本不做任何制衡的努力。

二、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者不像传统的理想主义那样,他们不认为国际组织能够发挥世界政府的作用,也不像现实主义认为的,国际组织只是体现大国利益的场所,他们确信国际组织对协调一国内外政策及建立各层次国际组织联系方面将产生重大的作用[3]。但同时,这样一个经过国际组织协调、利益复杂交合的国际社会并非一定会变得更加安全,恰恰相反,复杂性的增加和等级结构的日益衰弱,可能还会导致在行动的过程中失去有效的领导,他们看到,在这样一相互依存的世界中,旧的霸权必然会衰落,在不同领域会出现多重领导的状况,并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的局面,因而,建立多元安全制度与国家间的政策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4]。

如果说均势理论是与现实主义相联系的话,那么集体安全模式就可以认为基本是和自由主义相联系的。在由一定国家构成的诸如同盟、条约组织、国际组织等的一定的安全共同体中,各成员国为了保护或者获得所想要的经济利益,承诺共同行动,援助受到侵犯的成员国,必要时敌人施以军事打击制裁或打击。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原则,到维也纳会议确定欧洲协调,其中都体现了某种程度的集体安全原则。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国际联盟到今天仍在起作用的联合国,国际组织构成了集体安全的主要形式,诸如此类的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几乎包含了所有国家,不管它的功效如何,至少在普遍性上已达到了最大的限度。“集体安全作为一种理想是毫无瑕疵的,它确实为在一个国家的共同体中执行法律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法”[5]。

然而,这种理论也有问题。在民族国家依然在世界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今世界,经济因素还远未强大到让民族国家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完全放下手中的武器,因种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起的矛盾并未因各国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而销声匿迹。当各国彼此之间怀有极大的恐惧时,让他们保持行为中立、协商签约并建立互信合作将会变得非常困难,这种局面即使在发展合作关系的制度渠道已经存在的情况下仍然会是如此,很难想象在彼此恐惧怀疑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制度是否一定会成功[5]。很显然,这种安全模式掺进了太多的道德伦理因素,这明显违背了当前国际政治的现实。

三、建构主义

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者都很强调利益在指导国家行为中的作用,利益被认为是客观而不可避免的,各国掌权者会以各种方式采取行动来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少有理论或者事实将之证伪。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关系学者认为,与其把国际争端说成与客观不变的利益有关,不如说与各国在相互交往互动中形成的一致认同有关。换言之,国家和社会团体如何界定自己的利益,以及他们是否认为自己的利益与别国的利益发生冲突,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他们如何自我定位以及如何定位他人。

可是,如何定位是充满主观判断的。当前的美国政府在多种场合传达了对叙利亚动武的信息,因他认为叙利亚政权的存在本身对美国的安全构成了威胁。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与正面临着因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引起的社会动荡相比,前者显然不像其对外宣称的那样迫切,原因在于,在美国与叙利亚的长期交往中,美国认为叙利亚伊斯兰政权的存在对自己构成了威胁,美国的行为是誓将敌人除去而后快的观念使然。“如果把使权力和利益具有意义和内容的观念剥离出去,单纯的权力和利益很难解释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观念的根本作用是建构具有结实能力的权力和利益”[6]。

按照这种理论的阐释,当今国际社会所进行的各种对话,地区组织之间的互动就不是仅仅为了解决利益冲突和争夺权力,而是要通过这种不断地接触和沟通,创建新的更加积极的身份认同。20世纪90年代至今,南北朝鲜开始积极接触以消除半个世纪以来所形成的相互敌意,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现实主义或许会将之看成是双方利益调整的结果。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如果南北双方继续敌视而不反思对方,继续将对方视为民族的罪人而不加以重新定位,对抗将重新取代何谈成为双方关系的常态。当前半岛形势说明了这一点。

身份确认有助于理清各自的利益,反过来,理清后的利益也会形成认同,但新的认同的形成是否会导致一个稳定的世界,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体察。一种新的定位和认同的产生是以以往的定位或认同的趋弱为前提的。事实证明这在当代世界是困难的。没有一个国家或民族会将来自他国或民族的伤害和威胁,在短时期彻底忘却,更何况,不是每一个给他国带来痛苦经历的国家都能像勃兰特和科尔那样,对过去加诸他人的伤害以跪谢罪。因此说,国家民族之间的重新定位是艰巨的,其中需要没完没了的对话和行动,需要双方对过去的事实甚至是伤害有真诚的彻底的认识。认同一经形成将会有很大的稳定性,短期内很难改变。危机和对抗会导致相互敌对的认同,这种认同一经形成将很难化解,于各国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中日两国的现状就是明证。

四、我国的战略选择

持续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力提升加速,影响力也日益增强,与之伴随的是,中国与各国间关系尤其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中国国力的强势提升引出了多重的反应,周边关系向强势大国的结构转变,这与过去的弱势中国下的关系特点不同。强势中国下这样的关系,以中国为主线的矛盾凸显,很多问题和中国联系起来了,逐渐形成了两种趋势,一个就是强势中国带来双向反应,即中国对本身的利益诉求增加了,捍卫自己利益的能力也增强了,所有这些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发生。弱势情况下能保住自己就不错了,强势情况下就要争取更多的利益,这个很自然。再一个趋势是应对强势中国成为许多周边国家的一种共识,就是如何适应一个强大中国的崛起,尤其是区域内大国,心态更加复杂,这就会催生现实主义所说的复杂的“准结盟”应对力量。虽然这种结盟是行动力较弱的松散的联盟。过去是我们应对别人,现在是别人应对我们。当前的南海和领土争端正是这种趋势的直接体现。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希望看到中国成为另外一个西方式的帝国,都希望中国会成为另一类型的崛起大国。而避免成为众人心中的西式帝国也是中国的必要选择。尽管各种内部制度因素继续制约着中国的外交影响力,但外在世界已经感受到了中国日益提升的外交影响力。很显然,这种影响力的获得主要是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纵深依赖,而不是中国的军事力量及影响力。综合来看,目前我国的现实的选择应该有以下几点:

第一,继续专注于经济发展。历史上,中国成为亚洲大国靠的是经济力量及和经济力量相关的文化影响力。同样,中国当今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靠的也是经济实力,而非军事恫吓。中国复兴最根本的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这是中国最重大、最核心、最根本的利益。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加,本身可以促使各个相关国家走向同一“跑道”,国家之间经济上的竞争总要好于军事竞争。同时,处理好担当责任与量力而为的关系。中国自己的事情理顺了,本身就是对国际社会履行了最大的责任,中国有限战略资源的落脚点应立足在解决好自身的问题上。对中国现时的国力所能支撑的国际作为,必须有实事求是的估量。解决国际事务时,谨慎决策,不受诱惑,避免替美国担当,过度将自己卷入。

第二,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的国际规范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避免被国际社会边缘化,降低我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成本。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嫌弃外在世界太麻烦,选择孤立,自我封闭起来。孤立主义显然行不通。近代历史给中国最惨痛的教训是,封闭就要挨打,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国力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也证明了开放的必要性。二是另组一个国际舞台,如同苏联一样。在当今世界,也的确有些国家希望中国能够站出来和西方美国对立。如果一时头脑发热选择另组体系,挑战现有国际秩序,势必将会使得那些对中国崛起心存疑虑的所有国家站在一起,而不单纯是小国的合众连横。届时,中国必然面临一场根本打不赢的战争,一个规模和能量无比巨大的国际社会联合体很可能会让立志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遭受致命打击。

第三,走和平发展国家道路。当前的局势和未来国家利益的维护需要进行军事现代化,需要将坚决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和维护国家和安全作为我国安全战略的根本基点,但要将之最大限度地限制在防御性质之内。单纯的军事现代化不足以让中国成为一个大国,并且一旦走上军事道路,经济就会受其影响而变得不可持续。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是否可以持续,最终还是要取决于经济实力。而且,和前一种情形一样,一旦中国选择军事国家道路,就必然会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即另外一个视中国为威胁的军事国家或者集团。

第四,与国际社会各主要行为体积极对话。积极发展同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友好关系,特别是改善和发展和各大国的关系,通过相互之间的不断的接触和沟通,让对方对我们的政策和原则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消除各行为体观念中因误解而产生的不满,创造机会让他们从多层次了解中国,积极承担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要看到建立均衡稳定的世界战略平衡的一个重要和突出的方面是加强在国际舞台的交往和合作,更积极参与制定各种国际规则,更加广泛地开展首脑外交、民间外交和各种非政府外交等,大力扩展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逸舟.论综合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14).

[2]基辛格.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36.

[3]梁艳菊.关于国际安全的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4).

[4]谢青.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安全理念[J].世界经济与论坛,2000,(4).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范文第4篇

网络成为大国博弈对决的主战场

自二战结束以来,从核武器时代、信息化时代到网电空间战时代,美国就一直引领着世界军事革命。但这只是从技术角度看到的一条单行线。从战略思想角度观察,美国在以传统军事力量作为大国博弈和决战的主要手段之外,还实行了以文化征服作为有效工具的国家战略。

早在二战期间,一位叫摩根索的美国学者就提出,所谓的普世价值在国际政治领域从来就不存在,那只是强国用来美化自身、控制对手的策略。摩根索认为,很多国家标榜自己代表普世价值,这其实是一种披了普世价值外衣的新民族主义。这种普世化的民族主义更具攻击性和欺骗性,是未来国际社会中的重大隐患。尽管当下的世界主要依靠军事力量进行争霸,但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大势正在由军事帝国主义、经济帝国主义过渡为文化帝国主义,而文化帝国主义是最隐蔽、最持久也就是最有效的帝国主义形式。摩根索进而提出:美国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战略和第五纵队,在后殖民时代,大量新独立的国家存在先天缺陷,可供第五纵队进行渗透。美、苏、中三国未来的国际地位,取决于谁能更有效地渗透、颠覆、控制最多的新生国家。

摩根索的观点,后来成为美国冷战的思想基础和国家战略的重心。50多年中,美国成功地在苏联和中东地区进行了新战略的实践。随着世界进入网络新媒体时代,美国有了更便利的技术手段和更明显的战略优势,将网络作为大国博弈对决的主战场,将信息思想战作为

战胜对手的主战样式水到渠成。

美军信息思想战隐然成形

从1903年发明飞机以来,100多年中,美国都是主要的工业技术发明国,因此也同步拥有大幅领先的军事技术优势。在率先发明互联网技术后,今天的美国从硬件设备、软件操作,到网站设立、全球信息,都处在绝对优势状态―美国控制着全世界互联网信息流量的80%,中国互联网的信息输入流量仅占0.1%,输出流量则更是少到只有0.05%。

美国意识到自己在网络领域的全面战略优势,远比其在核武器和信息化常规军事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很早就从理论上开始将这种优势转为军事能量。2001年,美国国防部委托兰德公司撰写的战略报告提出:在世界各地扩张网络连接,特别是要连接到那些不喜欢美国思想观念的国家;把在世界范围推行信息自由传播作为美国的权力;创建一个“特种媒体部队”……

2003年美国成立全球传播办公室,并首度在伊拉克战争中进行战略心理战(信息思想战)尝试。2006年美军“特种媒体部队”成立。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这支特殊部队每天24小时鏖战互联网,与美国军方认定的“负面”舆论作战,“力争纠正错误信息”,使美军对抗“不准确”新闻、引导利己报道的能力大大增强。

此外,美国中央司令部与某网络公司秘密研发一种新型软件,一名美国军人在登录网站时可拥有10个“马甲”,使其在同一地址登录时产生与美国军方毫无关联的假IP地址,从而可以轻易冒充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身份的人,制造有利于美国的言论。风靡全球的社交网站脸谱和微博站点推特将是这款新软件“操纵”的主要目标。2007年,美国学术界提出社会网络中心战概念,从理论上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战术打击重心从消灭战场敌军,转为战略性压制或瓦解敌方军民意志,信息思想战隐然成形。

2010年美国成立网络司令部,并与美国国家安全局合作,通过“棱镜计划”接入全球作战体系,企图将全世界“一网打尽”。凭借这种新技术形态、新社会形态和新军事形态赋予的新权力―信息霸权,美国事实上已经建立起信息帝国。这种空前巨大的软实力,整合并加固了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领域里的硬实力,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一场以信息心理战为核心的文化渗透。通过电脑、手机等信息化的快捷投送方式,把所谓的自由、民主等传统文化武器,投射到美国当前主要战略对手的国民心理上,以夺取人心、惑乱对方社会、彻底完成颠覆为根本目的。

警惕网络第五纵队“攻城略地”

利用先发优势,美国悄无声息地利用中国部分网站境外上市的机会,以经济“合法”手段对中国本土网站予以资本控制,继而取得人员任用和内容筛选的控制权,从而形成和中国传统宣传体系相对抗的网络宣传体系。从军事角度看,这就是“深入敌后”建立起的“秘密军团”。

美国对全世界的互联网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和中东地区的互联网管理滞后,商业网站可以以开发新技术的名义,绕过传统的监管部门,效仿美国网站开设博客、微博和微信等自由聊天工具,实际上等于人人都可以办报、办电视台―这相当于是把文化宣传的“枪支”发到了每个人手上,瞬间便对中国历经60多年、花费巨资建立起来的庞大书籍、报刊、电视、电台体系,造成水漫金山的包围、倾轧态势,传统文化宣传体系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这些网站虽然不能像传统媒体一样拥有新闻采编资质,但可以通过任意改换所转载新闻的标题变相制造新闻,还通过其任意开设的非新闻页面,转载未经证实的消息。而通过其有意制造的网络名人则可以随意制造舆论,按照美国全球传播办公室“断章取义、移花接木、无中生有、舆论绑架、恫吓政府、借刀杀人”等经典战术,以虚假的民意绑架政府,达到其攻心“攻城”的目的。

网站自行开设的公共言论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隐姓埋名、造谣攻击。美国正是利用这种互联网乱象,以推特、脸谱等网站放大来自中东的社会话题,连续制造了突尼斯、利比亚、埃及事件。在中国,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躲在数以亿计公共舆论平台里面,同时不分昼夜地丑化领袖人物,攻击党和政府,利用个别事件损害人民形象;大量编造所谓的“党史”“国史”“史”,以“”的触角,试图像黑板擦一样快速抹去中国人民以流血牺牲换来的政治成果。文化帝国主义借助新时代网络技术,就这样“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

为了组织、整合网络第五纵队,美国还效法英国“阿拉伯劳伦斯”的做法,从已入美国籍的华人中选派驻华官员,在赋予其企业高管或名校学者身份后,在其控制的网站微博中充当中国网络的意见领袖(即摩根索所说的美国第五纵队),做所谓的“中国青年导师”,把引导中国青少年成为“庸人、世界主义者和之徒”(杜勒斯语)作为主要任务。经过长时间的无声培育,美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这支潜伏在中国内部的第五纵队力量的强大,所以,原驻华大使洪博培2012年在总统竞选演讲中自信地说:“我们应该联合我们的盟友和中国国内的支持者,他们是被称为互联网一代的年轻人。中国有5亿互联网用户,8000万博主。他们将带来变化,类似的变化将扳倒中国。”

二战之后,美国连续实施了以苏联、中东为重心的战略转移,而每一次转移都伴随着新军事革命的发生。此次美国以中国为重心进行战略东移也不例外,包含着信息思想战的新战争形态。由于不必使用核武器和常规军力,美国战略东移虽然宣称“预防”,其实是一种历史上空前的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全方位、立体性大进攻战略。

尽快组建中国新媒体特殊部队

在中国目前互联网领域,某些网站已成为无政府主义的法外之地,一些网站还利用微博对言论进行评判,形同于私设法庭,以此进一步博取点击量。某种程度上,当下中国事实上已经形成两个思想意识对立的舆论场,即以某些门户网站为代表的网络舆论与政府传统媒体。

报刊书籍等纸面媒体,是100多年前的机械化时代产物;电视、电台是50年前电子时代的产物;而网络媒体属于当前最新信息技术的产物。用纸面媒体、电视、电台对决网络媒体,犹如用大刀、弓箭,对抗飞机、坦克。双方的“武器”和作战体系存在着巨大的“代差”。当前以报刊、电视、电台为主的舆论体系、技术体系、思想体系和语言体系或多或少都面临语言表达手段等过时的问题。官方虽然也开办了一些网站,但在新媒体的发明和使用上处于亦步亦趋的状态,如微博、QQ、微信等大众普遍使用的信息沟通方式都是商业网站所发明。在话题设置、网络舆论主导等方面,传统媒体和几大门户网站的差距更加明显。

2013年初,中国发生了一场舆论战,一些自发的爱国民众与一些背景复杂的造谣大V,在微博上展开了空前激烈的思想意识形态攻防战。奇怪的是,传统主流媒体及其下属网站极少呼应。在美国,无论传统媒体还是网络新媒体,都在法制的轨道下,并接受美国全球传播办公室代表政府进行的战略指导。所以,美国互联网业虽然发达,不仅未影响其国内稳定,反而成为其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工具。中国没有输出文化霸权的需要,但出于国内稳定和抵御外部文化入侵的现实需要,也不应该继续放任国内舆论领域对立现象的存在。任其发展必将造成全社会的思想分裂,进而影响中国社会稳定。

在世界进入网络时代的大趋势下,新媒体的兴起已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发挥这柄双刃剑监督权力、遏制腐败、沟通民意的作用;利于凝聚民心稳定社会的正面作用,同时,对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浑水摸鱼的做法,进行积极防御和严厉打击。对撂荒日久、荆棘遍地、毒虫丛生的某些网络论坛、文史网页进行清理,对敌对势力隐蔽盘踞的据点进行扫除,对极少数反动分子依法予以整治。

阿尔温・托夫勒的《力量转移―临近21世纪时的知识、财富和暴力》中说,“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的强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和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原因;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具有紧迫性

随着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互联网的发达,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也在不断地相互影响着。我们国家的外部情况复杂多变,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渗透与和平演变战略的推进从未停止。此外,各种敌对势力,、等虎视眈眈。新的形势对对国家安全提出新的挑战,我国国家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的希望与明天。他们由于生活在和平年代,对西方的各种意识形态的渗透并不敏感,容易成为和平演变的重要目标。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及其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内涵把握不够

在大学生的认知里,国家安全指的是传统的军事上、政治上的,而对非传统的经济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等了解的却不够。在他们的认知里,国家安全等同于间谍、特务、监听这些表面上,而对国家安全的内涵以及对威胁国家安全因素的来源及传播途径缺乏认识。他们了解的途径仅仅是通过一些讲二战的电影、书籍,而这些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是远远不够的。

(二)大学生基本能够认识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但缺乏责任意识

基本上,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能认识到国家安全很重要,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但是,他们错误的认为,国家安全只是政府的责任,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离的很遥远。责任意识的缺乏使他们不能把把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与自身联系起来,或多或少地、有意无意地认为“国家安全与己无关”,此种观念和想法是极其错误的。维护国家安全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国家在《国家安全法》用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我们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三)高校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有待加强

近几年在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高校的国家安全教育已经初有成效。高校利用课堂这个主战场,让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热门问题。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国家安全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我国的安全局势,增强对国家安全的忧患意识。让大学生有较强的责任意识,不管以后从事任何工作都能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能够自觉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四)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形式比较单调,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信息的更新需要跟紧时代的脚步。我们现在高校的国家安全教育基本上都融入到国防教育、形势与政策课等内容中,很少专门提及国家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意识等字眼。这些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和系统性,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多集中在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等传统安全领域,缺乏“非传统安全”的教育,这种状况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未形成有效的机制

面对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我国目前的相关信息、知识宣传还不够充分。由于我国和西方不一样的社会意识形态,为了防止西方的糖衣炮弹。有必要对我国的国家安全相关的信息进行管制,因此,有时会造成大学生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一种神秘感和距离感。此外,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尚不健全,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在以后有待完善。在2013年11月,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说明国家在不断加大对国家安全的重视。

(二)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工作队伍自身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缺乏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他们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还要有坚定地信念,能够用新颖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最新的国家安全的知识。但是,在现在的高校中从事国家安全教育的教师中,或者是“两课教师”,或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这当然有它积极的一面,可以节省人力、财力,但是他们各自的教学都偏向于自身专业理论知识,所具备的国家观、安全理论、军事科技方面知识等相对陈旧,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高质量的国家安全教育。[1]

(三)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网络阵地尚不健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追求新事物的大学生而言。网络信息的来自四面八方,有很多野心分子利用网络歪曲事实,蛊惑人心,向大学生传输一些不良思想,非常不利于我国的国家安全教育。

(四)爱国主义观念淡化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会加深大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增强国家利益意识,会自觉抵制各种不利于国家安全的信息,与各种威胁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淡化,学校所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十分僵化,很多都是“形式主义”,内容空洞,空喊口号,教育的效果欠佳。

四、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对策

(一)健全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制度保障,加强国家安全的相关知识宣传

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必须要有一个制度保障,我们的政府的部门需要根据我国自身的国情,建立起国家安全的相关法律体系,确保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有方向可循、有法可依,政府部门一直在为此努力。为此,我国出台了《国家安全法》,要组织大学生认真学习,使其遵守相关规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牢记历史,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思想、道德修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各种平台,例如网络、电视、报纸等都是我们最好的宣传工具,不仅仅只是面向大学生,也要使普通民众对维护国家安全有正确的认知。[2]

(二)高校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阵地,应该从课内课外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

课堂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最直接渠道,高校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采用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的相关教材,向学生传输最新的国家安全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历史责任感,能够清楚的了解我国所面临的复杂国际形势从而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除了日常的教学,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切合90后大学生特点的有效途径如辩论赛、沙龙、案例影视赏析、知识抢答赛、志愿服务、素质拓展训练等,都可以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有针对性地融入里面。

(三)充分利用网络阵地,与课内教育相结合

网络的力量不容小视,我国可以建立网络教育阵地,开设网络教室;充分利用大学生热衷使用的QQ、微信、微博、等平台,开发适合大学生的网络教育载体,实现新兴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国家安全意识在网络阵地中实现寓教于乐。

(四)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国家安全责任意识

在平时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结合国情教育,让大学生能够深深的热爱我们的国家,认同我们社会主义理念。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正在崛起的大国,是尚未完成完全统一的大国,这是我们国家最基本的国情。[3]要使爱国教育更加深入,就必须针对大学生的教育层次和价值观特点,让他们知道自己所肩负的责任。爱国不是简单地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不了解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重视。因此,我们要加大对中国文明史的宣传,让广大学生能够有民族自豪感,从而能够自觉保护国家利益,有国家安全责任感。(作者单位: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钟新春.大学生安全意识研究[D].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