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药省区经理总结

医药省区经理总结

医药省区经理总结

医药省区经理总结范文第1篇

总的来说,这次会议内容丰富、务实高效,开得很紧凑、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主要收获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确立了建设中医药强省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通过这次会议,大家认识到,建设中医药强省是实践*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全省建立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加快构建和谐广东的迫切需要;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中医药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的迫切需要;是发掘和发展岭南中医医药文化,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迫切需要。因此,必须把发展中医药、建设中医药强省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必将对我省中医药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家表示,在振兴中医药事业和产上,我们应该有所作为,也必将大有可为。

二是增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紧迫感。中医药发展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广东是我国中医药大省,中药资源丰富,中医药文化根深叶茂。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中医药发展迅猛,科研和生产有较强基础,市场十分广阔,具有加快事业发展,做大做强产业的良好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创新不足、现代化水平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制约了我省中医药的持续发展。面对国际国内十分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我们必须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倍努力,集全省之力,走建设中医药强省之路,才能抓住机遇,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明确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这次会议明确,要以建立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中医药制造和流通产业体系、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医药创新体系、中医药标准体系为基础,以打造名院名科、名药名厂、名店名城、名医名校和自主创新、国内国际合作、弘扬岭南医药文化为重点,全面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围绕这一总体思路,2010年,要实现全省中医的医疗服务体系和网络较完善、医疗水平明显提高,中医药产业产值居全国前列,中医药人才队伍壮大、结构优化,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形成若干家产值超百亿元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和一批制造技术领先、国际知名的中药企业的目标;到2020年,我省要实现成为中医药综合实力全国领先的中医药强省的目标。这些目标要求具体明确,完全切合我省的实际,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四是制订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政策措施。会议讨论通过的三个文件,从医疗、产业、科研、教育等方面明确了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是我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工作的重要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会上,大家对这三个重要文件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都提得很好,会后要认真整理,合理的意见尽可能吸纳,其他意见也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探索,通过实践不断丰富、总结和提升,适时采纳和运用。这三个文件将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尽快下发执行。只要我们认真按照文件的要求开展工作,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中医药强省建设就一定能够取得实效。

五是总结交流了发展中医药的经验做法。各有关单位在会上介绍的经验和做法,都是各自在实践中探索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运用这些成果,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大政方针已定,接下来的关键是要深刻领会会议精神,扎扎实实抓好省委、省政府决定的落实,全力以赴推进建设中医药强省各项工作。具体要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提高认识和统一思想。建设中医药强省是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省委、省政府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性决策。大家回去以后,要组织认真学习张德江书记的重要讲话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深刻领会这次会议的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的重大意义。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建设中医药强省,对促进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意义重大,是实践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医医疗是我省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方法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健康和发展,曾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的注重预防和治本的特点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日益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和高度重视,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和应用空间。中医药对很多常见病效果好,它以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以及简、便、廉、验的优点,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对我们目前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也不失为一个重要途径。我省中医药历史传统悠久,群众基础好,普遍比较信中医、用中药,乘势加快中医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中医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作用,必将造福全省人民。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建设中医药强省,做大做强中药制造业和中医服务业,将会有力地推动我省经济发展,是我省抢抓发展机遇的又一项重大举措。中医药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少国家把以中医药为主的天然药物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中医药产业正面临着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同时,国外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和资金优势,加快中医药等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和现代化,不仅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而且洋中药已兵临城下,我们处于不进则退的局面。我省中药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素有“岭南出好药”的美誉,一批中药制造企业在全国打造了自己的品牌,拥有在国内领先的技术,中医药将成为我省*时期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对调整优化我省产业结构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主动应对挑战,大力推进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建立完善中医药创新体系,研究开发一批大品种名中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催生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打造一批技术领先、国际知名的中医药企业。这样,我们才能抓住机遇而不是丧失机遇,发挥优势而不是丢掉优势,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竞争中抢占先机,率先发展。再次,要充分认识到,建设中医药强省,发扬中医药文化,也是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正如张德江书记所指出的,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中的辩证思维和养生之道,都包含着丰富的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思想,也反映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先进理念。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继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对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岭南医学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传统中医药理论,自成一格,底蕴深厚,形成了我国重要医学流派之一。挖掘、保护和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促进形成鲜明岭南特色的中药文化,培养一大批中医药人才,是我省振兴祖国传统医学,弘扬中华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我省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总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医药强省建设,不断深化认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张德江书记重要讲话和《决定》的精神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紧迫感和抢抓机遇意识,形成推动中医药振兴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二,抓完善规划和配套政策。统筹全局、科学规划是高起点推动中医药强省建设的重要基础。张德江书记的重要讲话和省委、省政府的《决定》对建设中医药强省了明确要求,是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纲领性文件。《决定》、《纲要》和《规划》形成了建设现代化中医药强省的方针政策、总体规划和工作措施,为建设中医药强省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指出了途径。但由于中医药强省建设的具体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各地、各部门的情况千差万别,一次会议、几个文件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建设中医药强省要按照张德江书记反复的做到规划先行,科学规划、超前规划。全省各地、各部门尤其是发展改革、卫生、财政、经贸、科技、教育、外经贸、质监、中医药、药监等职能部门,要按照张德江书记重要讲话中的要求和这三个文件总的指导原则,结合实际,进一步抓好具体规划与配套政策的完善与细化。一方面,要把推进中医药发展纳入本地区、本部门总体规划中通盘考虑,在制订地区规划、行业规划中切实把加快中医药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明确本地区发展中医事业和壮大中药产业的思路,编制本地区发展中医药的近期和中长期规划。同时又要注意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把振兴中医药放在工作大局中去研究和谋划,注意发挥优势,合理定位定方向,防止一哄而起。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加快制订具体的配套措施和办法,尽快形成完整的发展中医药政策体系。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对过去有关文件规定和政策措施进行必要的清理,凡是与这次会议精神及即将下发的《决定》、《纲要》、《规划》精神不相符的要作出修改和完善。

第三,抓重点工作的推动和落实。张德江书记,要实现我省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必须着力促进观念转变、促进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促进中药制造业做强做大、促进中药现代物流业的壮大、促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自主创新促进中医药走出国门促进岭南中医药文化发展。这八个促进,完全符合我省中医发展的实际,抓住了关键,抓住了要害,是我省今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工作着力点。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围绕这八个促进,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项一项地抓落实。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力争在以下五个方面首先取得重大进展,以点带面推动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各项工作。

一是完善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是促进中医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要认真整合现有医疗服务资源,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中医院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努力建设中医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紧跟现代医学发展方向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支持优质中医院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整合中小医院,发挥以强带弱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在扶持市级中医院发展的同时,着力提高县级中医院的服务水平,使县级中医院成为农村中医三级网络医、教、研的龙头。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扩大服务领域,使中医服务延伸到中医医疗、预防和保健等领域。开展社区中医医疗保健和服务,努力建设一批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点。与此同时,要十分重视中医专科的建设,重点把省级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拥有的大批部级、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发展成为临床治疗中心或专科医院。要加强重点专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重点专科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以部级重点专科为龙头,省级重点专科为骨干的全省各地区中医专科协作网。各地也要结合实际扶持发展一批市、县级重点专科,逐步形成省、市、县三级重点学科与重点专科群。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要针对当地的常见病、多发病开设具有特色的中医专科。要做好富有岭南特色的中医适宜技术及民间验方、单方的挖掘、研究和推广工作,丰富中医药学术体系,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二是推进中药产业化。要促进中药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首先必须加强中药的产业化建设。要采取措施扶持发展广药集团等一批已形成相当规模、具有较强实力、市场前景看好的中药制药企业,努力打造规模领先、技术领先、人才领先、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中药制造企业航空母舰。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充分发挥我省王老吉、黄振龙等传统中药名牌的影响力,扩大开发生产中药产品,打造知名品牌。要努力建设中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引导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支持*、**、*、*等地区发展成为我省中药产业的集群区。此外,还要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发展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发展中药种植业。

三是加强中医药科研开发。增强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加强中医药研发。要力争在中医药基础理论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技研发力量,开展以治疗性中医品种剂型改革为重点的科研开发工作,大力开发中药新剂型及其新型辅料,提高中药制剂生产水平。加快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病毒性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疗效确切、原创性强的中药大品种的产业化开发。推动企业对新产品进行研发和名优大品种中药二次开发及技术创新。重点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中医药现代化技术创新平台、科研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大力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中医药工程技术中心或技术创新中心,创办重要科技成果孵化基地。鼓励企业按照产值的一定比例提取专项经费用于研发,促进产、学、研、中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加快省中医研究院的建设,加强与国家中医研究院的合作,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学和医疗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制定广东中药优势品种的药品标准在标准制定层面上引领中医药的发展潮流,抢占中医药发展制高点。

四是强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设中医药强省,人才是关键。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等各类医药学院的学术优势,培养一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依托名老中医工作室,聘请全国名老中医,扩大名医带徒。充分发挥名老中医的传帮带作用,培训一批专业基础扎实、临床水平较高的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加快培育一批优秀中青年名医。与此同时,要加强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基层中医医疗服务水平。尽快启动县级中医院骨干工程,着力培养县市中医院中医骨干人才。加强乡村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培养一批新型的赤脚医生。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医疗服务中的作用,提高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水平。

五是拓展中医药发展空间。要切实加强中医药的国际国内合作,拓展我省中医药发展空间。扩大中医药领域的招商引资,吸引外资投向我省中医药的研发、生产和中药材的种植、养殖。鼓励外资企业在我省设立中医药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和中医医疗机构。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积极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开拓中医保健和医疗对外服务。要充分利用港澳在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与港澳合作开发中药新品种。充分利用兄弟省区市特别是泛珠三角兄弟省区市的中药材资源、市场,合作开发生产中药产品,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第四,抓环境建设。良好的环境是建设中医药强省、振兴中医药的重要保障。一要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省里已成立了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各地也要根据实际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为建设中医药强省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推进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强大合力。各有关单位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努力为建设中医药强省开绿灯。二要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进一步深化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坚决消除一切束缚中医药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建立有利于中医药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合理引导各方面资源投向中医药。要逐步完善有利于中医药发展,同时又有利于人民群众获得满意医疗服务的价格机制。三要营造良好的资金环境。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投入。,但是建设中医药强省,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建立以科研院所、中医院、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中医药科研投入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海外侨胞捐赠筹资回和单位、个人通过各种途径筹资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四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要规范中药市场管理,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实施和完善源头打击、终端监管的中药市场监督和打假机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中药产品。要加强对中药材市场的监管,特别是对目前已具相当规模、有一定知名度的中药材市场要切实强化管理,扩大影响,进一步发挥集散作用。完善执业药师和驻店药师制度,发挥药师队伍对中药的质量监督作用。加快中药现代物流中心建设,消除阻碍中医药发展的市场壁垒。五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向全社会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提高全社会对中医药的认识和认可程度。要加大对中医药疗效和诊疗方式的宣传,让全社会了解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使广大人民群众信中医、用中医并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要加强中医药的对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博览会等方式把岭南中医药推向世界,提高中医药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六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加强对岭南传统医药文献的研究,对民间医籍、单方、验方和诊疗技术进行发掘、整理和提高,加大实践探索力度,丰富理论内涵。加快整理出版岭南历史中医药文献、现代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广东中医药学术成果和中医药科普读物。加快中医药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建设中医药文化公共基地,并向省内外青少年、公众开放,开展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公共服务,营造浓厚的岭南中医药文化氛围。

医药省区经理总结范文第2篇

近期,非法经营疫苗、问题眼用全氟丙烷气体致盲、魏泽西等事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暴露出我国药品生产、流通、监管以及医疗服务领域仍存诸多漏洞。

药品安全到底如何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以及医疗服务质量怎样才能提升,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局从哪里突破?这些都是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的难题,也是必答题。

日前,《财经国家周刊》、t望智库主办第24次“文津圆桌”,来自食药监总局、卫计委、人社部、国研中心、中国社科院、龙津药业、康美药业、阿里健康等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士,围绕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的关键环节展开了激烈探讨。

如何监管出放心药? 层出不穷的医患悲剧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面临的深层问题。

非法经营疫苗案和问题眼用全氟丙烷气体致盲事件,暴露出药品生产流通及使用等环节仍然存在管理漏洞,同时也凸显了国家在监管庞大而零散的药品供应链方面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食药监总局药品安全监管司司长李国庆介绍,当前药品流通领域乱象丛生,12000多家药品批发企业和200万名医药代表中,有卖药的,开票的,洗钱的,各显神通,潜规则盛行。这些乱象破坏了正常的药品流通秩序,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在缺乏大型电子监管平台的情况下,要实现药品从研发、生产、销售多方面监管难度极大,尤其是要完全掌握企业已售药品流向几无可能。”昆明龙津药业董事长樊献俄说,强化药品安全必须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新型技术手段。 取消以药补医,同步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是一些地方破除以药养医困局的尝试。

阿里健康副总裁王培宇分析认为,国内现行药品监管体系存在两大缺陷:一是对于问题药品,根据人工核实单据中的批次信息,无法精准快速地锁定问题药品去向,群众用药安全难以保障;二是医药冷链管理难以追溯,微观流转环节无法控制,存在局部监管真空。以疫苗为例,各接种点内部疫苗流转有多种形式,各个接种冰箱和保温箱之间流向不定,存在诸多随意性。

对此,王培宇建议,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建设药品全过程追溯体系和监管链条。其中,应重点把握五个环节:首先,要形成统一的追溯体系实施标准、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实现药品生产、流通、使用信息的互联互通;第二,企业应自建或选择第三方平台建立追溯网络,履行市场主体责任;第三,各级政府应建立自身的监管网络,接通企业层网络实施监管;第四,建议采用“一物一码”而非批号或商品条码的追溯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手段的现代技术手段;第五,增加公众对药品监管码作用的认知,并积极推进部委之间联合应用和数据开放,充分发挥药品流通数据的价值。

在疫苗流通方面,重庆智飞生物董事长蒋仁生建议,一、二类疫苗采用一致的物流配送冷链系统,优先考虑利用现有CDC冷链体系。

李国庆表示,食药监总局正在全国范围内整治药品流通领域违法行为,下一步还将深化药品流通领域改革,实行分级分类管理,药品批发企业必须承担市场供应责任,“能干什么、能在什么范围内干都必须明确”。

以药补医怎么破?

药费贵、检查多,是百姓看病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也是公立医院改革着力解决的难点。其中的关键环节便是破除以药养医机制,即切断药品、耗材与医院及医务人员经济利益的关联。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改革政策举措,包括招标降价、取消药品加成以及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等。

“药价并非关键,药占比才是看病贵的根源。”李国庆表示,通过降低药品价格来减轻看病贵的思路不对,近年来,药价一直在降,医药总费用却在上涨,药品占比没有降低,患者负担并未减轻。发达国家药占比小于20%,美国小于10%,新西兰占9.5%,而我国占到45%。

而且,一味追求降低药价,还导致当前药品市场存在两种倾向:第一,同质化竞争严重的药品低价恶性竞争,突破了质量底线,导致“劣药驱逐良药”;第二,垄断性药品因销量取决于医生处方,谁的价格高、回扣大,谁的药就卖得好。

“有些药品并没有真正用到病人身上。”李国庆介绍,据查处的一些案件和业内人士测算,仅北京天津地区就有上万人从事非法药品回收,天津成立回收药品集散地,每年回收的药品金额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

李国庆认为,降低药占比应成为缓解看病贵的发力点。但药占比不能以医院核算,而应以全社会口径核算。

“目前很多地方取消以药补医,同步提高医疗服务价格,这种做法可以解决‘成本放大’的问题,但也有局限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部长葛延风说,主要是价格难以“合理”确定,如果缺乏其他稳定筹资渠道,可能导致“以医补医”(放大医疗服务量),医院也没有动力注重健康促进。

他建议,通过筹资与分配制度改革,让公立医院摆脱“企业化运行”模式,解决“利益目标冲突”和“成本放大”问题,实现医务人员利益与公众“健康结果”的统一。具体而言,在筹资方面,形成由财政投入、医保支付及个人适度分担构成的稳定筹资机制,统筹使用三个渠道的资金,并根据不同类型机构的特点,建立差别化投入和运行保障方式。在薪酬方面,提高整体待遇水平,让医务人员收入与服务数量、质量、费用控制挂钩,切断与服务收入(处方、检查)的联系。

医疗检查费用高企也是看病贵的原因之一。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教授谢庆国表示,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端医疗设备长期被GPS(通用、飞利浦、西门子)所垄断,价格居高不下。国产医疗设备的推广和使用是解决路径之一。

“国产‘数字PET’首次打破了GPS的垄断,且在性能上超越了代表最高水平的西门子同类产品,但问世两年多却难以销售一台。”谢庆国说,自2013年开始本土企业就陆续拿到食药监总局的许可证,生产能力一直处于空转状态。而同期卫计委批准医院采购的60台PET产品,全部为上述三家企业的产品。

他建议,将国家已经提出的“逐步提高国产医疗设备配置比例”上升为“硬约束”,从卫计委的配额制度着手,破解国产高端医疗装备首台(套)应用难题。

“看病难”矛盾如何化解?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理想就医格局,是社会对分级诊疗的期待,也是新一轮医改的目标之一。一些地区通过差别化的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制度等手段,引导患者下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可罗雀的状况仍未根本缓解,看病难问题仍未解决。

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堪称“罪魁祸首”之一。

“区域卫生规划未能统筹规划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与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双层诊疗体系’的发展。”李国庆认为,由于有效调控缺失,医疗机构发展处于自发和无序的状态。一方面,大医院过分扩张虹吸了有限的医疗资源和市场,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既缺病人又缺医生;另一方面,很多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在模式上办成了小医院,走了乡镇卫生院的老路,还是被动地坐等病人上门,没有发挥离群众近的优势,没有主动深入群众提供个性化服务,没有发展成为“家庭医生”的意识。

为实现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需建立双层医疗服务体系,而目前的关键短板在于社区。李国庆建议,首先,要适度超前地制定区域卫生规划,统筹布局区域内各个层次的卫生资源,不能抓大放小;第二,对少数规模过大、管理运行和资源配置明显不合理的医院要通过拆分、划转等方式科学分流其资源;第三,社区医疗机构的规模、能力和水平以及运行模式,政府必须有清晰的规划引导,短缺资源可通过新增、划转或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解决。第四,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要着力改进服务方式,发挥贴近群众的优势,发展目标可明确定位于“让中国人都有自己的私人医生”。

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是当前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缓解基层医疗资源缺乏的有效工具。

上海创贤公司(名医主刀)总裁苏舒表示,公司搭建了国内最大移动医疗手术平台,实现医生资源与患者需求的精准匹配,助推分级诊疗、医师多点执业等政策落地。同时,还建设了公开透明的医患平台,治疗和手术全过程均在网上可追溯,方便各方监督。

一些企业则在缩短看病取药时间方面发力。例如,康美药业运用“互联网+”打造的“智慧药房”,通过与医院直接对接数据,实现医院处方快速流转、医保付费,患者电子处方直接发送至“智慧药房”,过去繁杂的取药、支付、回家煎药简化成“收快递”一样简便,解决了候诊取药、煎药技艺交叉感染等问题。

“鼓励社会办医可提升整体服务能力、满足多样化需求。”葛延风认为,应该稳妥发展社会办医,但不能将其定位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更不能当做一些“资本”的新出路。

异地就医何时不再难?

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全民医保,民众对医疗服务结算便捷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在异地医保报销方面,参保人仍面临垫付医疗费、零星报销来回跑之苦。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理谈及推进医保全国联网的时间表时表示,要在今年基本解决省内就医异地直接结算的基础上,争取用两年时间,使老年人跨省异地住院费用能够直接结算。

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底,已基本实现市级统筹地区直接结算,29个省实现了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其中,部分地区正在探索解决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问题。例如,贵州与重庆、新疆与陕西的省间协作;上海与15个城市建立异地就医委托报销机制;广州与南昌、云南的“泛珠三角”,以及海南省与黑龙江省本级、吉林省本级、大庆等地区间区域协作机制。

人社部社保中心副主任黄华波介绍,人社部已经专门成立“全国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联网结算领导小组”,由分管部领导担任组长,今年集中精力解决跨省就医结算这一瓶颈问题。

“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不仅仅是信息系统建设的技术问题。”黄华波说,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策、经办、信息系统、资金结算清算等多方面,需平衡就医地与参保地、群众期待与资金承受能力、进展要求与系统支撑等多重关系。

据了解,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工作主要面临四大障碍:一是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处于自发探索阶段,模式不统一,省与省点对点谈判对接成本高、效率低、稳定性差、推广复制难度大;二是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模式不统一、进展不平衡,部分已开展工作的省份,还有地市未能纳入;三是相关标准尤其是三个目录(药品、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尚未全国统一;四是该工程对医疗需求的潜在影响尚不明确,需进行压力测试。

黄华波透露,未来跨省就医结算可能会采取部级统一清算模式,即部省两级平台清算,设周转金制度,按月清算。在具体实施上,将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第一,建立全国异地就医结算中心,负责跨省就医费用的归集、清算和补差拨付,并统一业务流程,明确权责关系,利用部省异地就医结算系统,为跨省异地就医人员、就医地医疗机构和参保地经办机构提供服务。

第二,建立周转金制度,主要解决就医地为非本统筹地区异地就医人员垫付基金所存在的资金不足、不情愿问题。通过统筹地区上交一定额度的异地就医资金等渠道,提升结算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等。

医药省区经理总结范文第3篇

一、目前基本情况

(一)学习、宣传、贯彻落实省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会议精神,结合实际,抓住机遇,努力加快我院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步伐。

我院认真组识学习广东省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会议纪要,会议指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现代化中医药强省,并将召开会议推动这项工作,还专门成立了由张德江书记、黄华华省长任顾问,4位省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的高规格的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同时会议还指出,近年我省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医药大省,努力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事关医疗卫生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

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县委、县政府已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顾问,4位县级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的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我院为此下大决心结合实际,抓住机遇,努力发掘适合粤北山区中医院建设的中医药资源和技术,加大科技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决不拖省委、省政府建设现代化中医药强省的后腿。

(二)加强医院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决定把中医院打造成为符合二级甲等标准的中医医院,已无偿划拨位于县城商业大道总建筑面积为6232平方米,造价480万元的高11层的大楼一幢商业用房作为县中医院新院址及医疗用房,预计春节(**年)前后可以搬迁办公及开展业务。另外,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创建二级甲等标准的中医医院,尚需要资金约1438万元,县政府在财力薄弱的情况下已决定在财政预算中连续五年每年贷款贴息50万元(五年共250万元),支持县中医院向信贷部门贷款1000万元作为建设资金,目前已落实启动资金100万元。

2.加强专科建设。

我院拟定将具有中医特色重点专科建设作为提高医院整体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已计划结合自身实际及因当地卫生经济条件较差而有较高发病率的脾胃病、咳喘病等确定为重点专科,开设专科有:康复科、脾胃专科、咳喘科、骨伤科;并借助对口帮扶单位南海区中医院专科技术优势进行传、帮、带教,南海区中医院康复科、脾胃专科是省重点中西医结合专科建设单位,咳喘科是广东省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骨伤科是中医创伤急救的特色专科;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的同时,我院还注重加强创伤急救技术建设,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院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提升山区中医院综合素质。由于特色专科的开展,今年1-10月份我院业务经济收入达322万元,比去年同期220万元,增长了102万元,增长46%;出院人次395人次,比去年同期200人次增长了195人次,增长97%;门诊人次40766人次,比去年同期31105人次增长了9661人次,增长31%;为医院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加强医院中医药人才建设。

1.引进人才。争取政府政策倾斜引进相关专业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

2.有计划地培养人才。每年选拔专业理论扎实,技术水平比较过硬,专业思想牢固,事业心强的青年医师到上级医院或南海区中医院进修学习,并积极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省中医药科技交流中心举办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培训班。

3.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上级医院或南海区中医院有关专家进行中医药新知识、新技术讲座。

4.鼓励在职中医药人员积极参加中医药专业学历教育。

(四)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

1.今年1月5日,南海区中医院联同南海亿通网络系统有限公司与我院签订帮扶协议,先从财务、收费系统入手,逐步完善医院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药库房工作站等信息化管理。

2、我院逐步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员工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推进医院的文化建设,创造感人氛围,建设良好的工作平台,让每个工作人员自觉将规范变成习惯,将工作变成传统,将创新变成乐趣,达到人人愿意在**中医院工作,个个喜欢在**生活。

二、存在的问题

(一)创建二级甲等标准中医医院,虽然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县财政薄弱,缺乏足够的资金扶持,有关政策难以落实到位。

(二)全院中医药服务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全院具备执业资格人员19人,占全院医生的51%,注册护士23人,占全院护理人员的77%,其中中医药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少,共12人,只占全院专业技术人员的18%,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人员素质较低,水平参差不齐。

(三)我县是粤北山区穷县,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引进困难,依靠本地培养中医药人才,难免对整体素质的提高帮助不大。

三、建议和要求

(一)省中医药管理局要进一步加强对县级中医院建设的重视和支持,尤其是贫困山区县中医院,要制定县级中医院发展规划纲要,建立长效监督检查机制,督促基层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现代化中医药强省的战略部署。

医药省区经理总结范文第4篇

作为全省10个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区县之一,贵阳市乌当区依托大健康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等优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全区域规划、全产业发展、全业态布局,全方位着力”的发展理念,目前初步形成了集健康医药、健康医疗、健康养生、健康养老、健康药食材和健康运动为一体的大健康医药产业体系,产业发展涵盖医药制造、医药物流、医药包装、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特色食品、温泉旅游、乡村旅游、康体运动、特色中药材种植繁种基地等全产业链。

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引领示范区”的发展目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2015年,全区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83.5亿元,占贵阳市三分之一、贵州省五分之一。2016年1-9月,乌当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5.5亿元,占全年目标70%,同比增长14.6%。

站在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引领示范区建设先声夺人的新起点上,乌当区“大健康产业舰队”已集结,正扬帆启航向着2020年实现大健康医药产业1000亿元的目标,迈入绿色发展新的跨越征程。

科学管理

铸实发展“硬后盾”

2015年以来,贵州省及贵阳市主要领导相继到乌当区进行工作调研,并于当年5月进一步明确将乌当定位为“黔中综合健康养生圈”和“贵阳新医药产业圈”两个核心圈的核心区,8月出台《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乌当区建设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引领示范区若干政策意见》(筑府发〔2015〕32号)文件,提出将乌当打造成为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引领示范区。这不仅是对乌当区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的肯定,更是一种激励。

围绕奋力建成省级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引领示范区这一目标,乌当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政府区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大健康医药产业办公室,制定了“212”工作机制,即“两周一专班,一月一调度,两月区委常委会上听汇报”,全力推进大健康医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定期对拟观摩项目进行实地检查,对项目推进会议定事项进行结果督查,建立“奖勤罚懒、奖惩有据”的考评体系,全力保障工作安排落到实处,营造争先创优的干事创业氛围。

在强有力的组织机构领导下,结合“全区域规划、全产业发展、全业态布局,全方位着力”的发展理念,乌当区高标准、高规格编制《乌当区省级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引领示范区总体规划》及《乌当区大健康医药产业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明确将乌当区建设成为贵州省乃至西南地区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最集聚、产业体系最优化、创新创业最完善、文化品牌最凸显、发展平台最健全的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引领示范区的定位,以规划引领全区全产业链协调发展。按照“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乌当区积极参与“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推介会”“云上贵州・大数据招商引智推介会”等招商推介活动,并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小分队分别赴北京、杭州、广州、厦门、深圳、佛山等地,瞄准目标、精准招商。在项目的引进上实行“一站式”工作流程和“一条龙”服务模式,尽可能缩短项目落地、手续办理时限。成功引进了北京阜康仁、黔龙生物制药、景峰产业园、振华万象温泉、神奇集团、重庆医药集团、修正药业、贵州妇女儿童国际医院、贵州西南心血管病医院、曜阳医疗养老服务中心等一批重点企业。2016年重点实施大健康医药产业项目40个,占贵阳市22.47%;总投资约369.57亿元,占贵阳市36.4%。

医养结合

增添发展“新活力”

11月16日,位于乌当区高新社区情人谷的贵阳市曜阳养老服务中心里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健康小助手”陪着老人们下棋、散步、聊天,专业医护人员为有需要的老人们熏艾、针灸和治疗,不同于普通的养老机构只是单纯提供养老服务,老人们快乐养老的同时也得到了相应的医疗服务和居家服务。

贵阳市曜阳养老服务中心是在2015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与贵阳市委、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大背景下,建设的全国首家由二级中西医结合的医院和现代化老年公寓组成的医养结合型养老示范性基地。中心与北京市慢病管理专家及北京大学医疗专家合作,建设了以老年病急诊、慢病管理和康复为特色的全国首个医养结合慢病管理研究项目。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中心将逐步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档案,对老年人健康情况进行智能跟踪,并提供一站式服务,将服务从中心延伸到全市各养老机构、社区、家庭。

作为贵阳市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乌当正在探索以曜阳养老服务中心为龙头引领,向医疗机构、社会、家庭、乡镇、智慧平台五大领域延伸的“1+5”医养服务新模式,全力构建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服务的医养结合新体系。“1”即以“医养结合”机构为龙头,积极支持引进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探索社会养老的医养结合模式。“5”即向医疗机构、社区、家庭、乡镇、智慧平台五大领域延伸医养服务,探索多维度的“医养结合”模式。依托该区已建成的全省首个区域医疗卫生平台和全省居民健康卡试点优势,整合手机APP、居民健康卡等信息资源,开通老年人预约就诊等绿色通道,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

多元融合

打造发展“助推器”

11月中旬,位于乌当区高新北路的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智汇云锦”孵化基地一期工程已初见雏形,其中大健康医药展示体验中心和苗医药博物馆已基本建成,黔龙医学检测中心将于12月底完成实验室方法认证,最迟于2017年春节前夕开始第一批医学样品检测。

作为省级重点项目,智汇云锦是乌当区在贵阳市指导下重点打造的大健康医药产业孵化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乌当区推动大健康医药产业与大数据、电子商务有机融合的有力支撑。围绕大健康医药产业布局的贵州苗医药博物馆、大健康体验与展示中心、医药研发中心、检验检测技术中心、药品交易与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现代医疗(医药)企业总部、贵州韩国健康产业园等,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汇聚科技、金融、研发、生产、服务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综合体,建成后年产值预计可达10亿元以上。

目前乌当区已成为贵阳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大健康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逐渐凸显。医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共有规模以上制药企业9家,其中景峰、健兴、威门3家药业为全省领军型龙头企业,6家为全省医药骨干企业。全区有189个药品取得国家药品批准文号,投入生产112个,单品销售上亿元10余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44个、基药目录15个,拥有专利93个;有7家省、市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和23条新版GMP生产线。全区健康药食材初具规模,建有头花蓼、铁皮石斛等名贵中药材种植基地2.5万余亩,全区有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3个。医疗服务能力逐步增强,现有医疗卫生机构155家,床位数1409张。贵州医科大学附属乌当医院(一期)、贵州福万康康复医院已投入使用;贵阳医疗健康城、西南心血管病医院、贵州妇女儿童国际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乌当医院(二期)、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等医疗机构正在落地建设。以4A级旅游景区贵御温泉、保利国际温泉为标志的温泉疗养产业蓬勃发展。已探明温泉点

医药省区经理总结范文第5篇

第一条 在本协议框架内,_________各级食品药品监管稽查机构都是合作的参与者和执行者,都有落实本协议所列各条款及_________食品药品监管合作联席会议决定的有关事项的义务和权利。

第二条 _________食品药品监管稽查机构共同组成_________药品监督稽查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由_________省区的省级食品药品监管稽查机构负责人轮流担任主任委员。主任委员所在省区自动成为值勤省区。

确定主任委员原则上与承办当年_________区域食品药品监管合作联席会议的省(区)同步,其余_________省区的省级食品药品监管稽查机构负责人为副主任委员,_________各市、县食品药品监管局稽查机构负责人为委员会成员。

第三条 建立委员会联络员制度。_________省区食品药品监管稽查机构分别指定1名总联络员并组成总联络员办公室,日常工作依托委员会主任委员所在的省(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各省(区)市、县食品药品监管局的稽查机构负责人自动成为联络员并实行本辖区负责制,由总联络员负责_________省(区)联络员的日常管理。

第四条 省区之间的日常联络工作由总联络员负责,主要包括:及时通报联络员人事变动等信息;及时通报本区域的稽查执法情况;及时协调跨省区的稽查执法工作;完成委员会交办的有关事项等。为提高区域稽查合作的效能,除跨省区查办案件需向_________省(区)的总联络员局面备案外,各省区联络员之间可以直接沟通交流,及时核查通报有关情况。

第五条 建立_________省区案件协查联动机制。_________省区实行统一的案件受理、接办和转办制度,对于_________省区内发生的药品、医疗器械违法案件,举报人可以就近向其中一个省级食品药品监管稽查机构举报。受理举报的单位无权处理的,应当及时把案件转交给有关省区处理。对跨省区的案件协查,无论电函委托或直接派员调查等方式,有关省区均应给予密切配合、优先安排,协查结果各自送上级总联络员书面备案。

(一)对电函委托协查的,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给予回复;

(二)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管稽查机构跨省区办案的,经向其上级和调查对象所在地的总联络员备案后,可以向调查对象所在地的联络员提出协助,联络员所在稽查机构应予以密切配合,优先提供人员、食宿、交通、技术、取证等方面的便利和帮助;

(三)对需要当地公安机关配合的,协查方应当积极联系并给予支持;

(四)对邻近省边界接壤的县市之间的稽查执法,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越界追踪并要求当选联络员联动协查;但查处案件后应及时将有关情况一并向双方总联络员书面备案。

(五)合作区域内的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管稽查机构之间相关文件文书的送达工作,被委托方必须按委托方要求及时送达,并按时将回执和结果反馈给委托方。

第六条 建立_________省区大案要案查处联动机制。对在_________区域内涉及到跨省区并有可能造成严重危害或重大影响,需要紧急控制的药品、医疗器械案件,应当立即启动大案要案查处联动机制。首发省区应当及时知会涉案省区的总联络员,涉案省区的总联络员应当立即通知各自的联络员展开调查,并应当及时将调查处理情况在区域内予以通报。

第七条 建立_________省区信息沟通机制。建立_________省区共享的稽查信息化数据库,形成区域内协调、统一、规范的信息收集、整理、、储存系统,及时沟通、交流、共享以下信息:

(一)各省区出台的有关政策、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二)各省区稽查动态以及查处药品、医疗器械重大违法案件的有关情况;

(三)药品、医疗器械监督抽验工作情况和质量公告等;

(四)其他有关信息。

第八条 委员会每年第四季度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由接任主任委员的单位负责召集、接待和主持。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总结当年药品监督稽查合作的情况;交流各自辖区的有关工作情况,研究分析工作动向;协调解决区域合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拟定下年度合作计划、专项行动工作计划及实施细节等。

每年召开全体会议前,接任主任委员的单位的总联络员应当召集各省区总联络员,提前商讨和确定全体会议的主题及相关事项,协调组织筹备和接待工作。

委员会首次全体会议由_________省食品药品监管稽查机构承办。

第九条 全体会议及日常工作有关的经费安排,按《_________》确定的原则执行。

第十条 在_________食品药品监管合作框架内,本协议如需修改或增加内容,由各省区总联络员收集意见、综合协调并提交所在单位审核后,送全体会议讨论决定。

第十一条 本协议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于_________签署。协议一式_________份,签署各方各执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