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

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

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

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梁启超 家庭教育 爱国主义 民主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76

梁启超在家庭教育当中,很重视教育的方式方法,指导孩子灵活的运用学习方法,让孩子的学习循循渐进、劳逸结合。能够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注重孩子毅力和吃苦精神的培养,使孩子更具有吃苦耐劳精神。让他们在爱国主义事业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社会上磨练自己,成为具有优秀品质的人。主要的教育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爱国主义教育思想

梁启超教育子女要做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人,自己的祖国就是自己的家,只有热爱自己的家和自己的家人才能让自己和祖国发展得更好。梁启超总给他的子女讲爱国方面的故事,根据故事中的英雄事迹进行有关教育方面的思考,传达给孩子们爱国主义教育思想。

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不局限于课本和历史,而是结合国家的现状对孩子进行合理的规划,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专长,他鼓励孩子出国深造,取长补短不断的提高自己。他的九个孩子当中有七个是留学海外深造。并且都有条件在西方国家过上优质的生活,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留在国外,学业有成之后都回到祖国,报效祖国。这些举动都是与梁启超小时候对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离不开的。

2 吃苦耐劳的教育思想

在民国时期,梁启超可谓是上层社会的人家,但是梁启超教育子女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当他的子女出国留学条件艰苦时,梁启超并不是给子女提供好的生活条件,而是教育他们自己在国外更需要锻炼自己,要能够吃苦耐劳,才能在异乡更好的生活下去,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他教育子女在舒服的环境下就会消灭志气,在困苦和沮丧当中会消磨志气。只有在坎坷的环境,又具备良好的心态才能提高自己的志气。年轻人更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的充实和锻炼自己,要热爱生活,养成吃苦耐劳的思想。对待事情要有敬业精神,梁启超教育子女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对事物要两面性去看待,勇于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3 民主公平的教育思想

每一个家长都是孩子的好朋友。如果父母是孩子的好朋友,更容易与孩子沟通,促使他们喜欢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样,更容易与孩子们沟通,孩子们也将自己的想法、工作情况、心理状态和生活困难跟家长去谈。梁启超这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就做得比较好,他的孩子不但尊重自己的父亲,还乐于将自己的想法和工作,生活等困难去和他谈。梁启超总会耐心的给子女处事的意见,这种做法是民主公平的思想教育,是值得在家庭教育中推广的。

4 劳逸结合、灵活变通的教育思想

对知识的求知欲是可取的,但梁启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注重孩子们的体育锻炼,梁启超对孩子们说过,做学问是不容易的,如果说需要时间去研究的话,我们可以去延长学习的时间,也不要每天研究十四个小时以上,每天必须要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必须多做运动,经常与导师和同学商量,也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梁启超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对劳逸结合的思想教育的重视。且害怕自己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把书本读死,成为所谓的“书呆子”,读书要读活,要灵活的去研究问题,根据所学的知识在应用中合理的使用,切实地来研究当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梁启超强调读书不能死记,要根据一定的理解,有方法的去消化所学习的知识,需要必须记住的知识,也是理解性的基础上去记忆,而不是苦于背诵,什么都死记死背的方法是他所不赞成的。他主张发挥孩子们的悟性和对知识的兴趣的学习方式,学习时的状态和情绪很重要,他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情绪才能更好掌握知识,同时还能获得愉悦,更能激发对知识的渴望。这些都是他引导孩子不要墨守成规的教育思想。

5 循序渐进、学之有道的教育思想

梁启超身为九个孩子的父亲,但是对每个孩子的教育都很关系,尤其是方式方法上,他不喜欢死记死背,更喜欢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循序渐进,学之有道。他了解每个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并告诫孩子求知的路上要听取教导,不能急于求成。知识学问是博大精深的,对知识的渴望是无止境的,但是必须从一方面做起,他对孩子说,自己也曾想把史学全部掌握,但是没有成功,他总结到做学问的人,不能从面去对知识研究,研究的内容多了,不如研究的精确,从点去对知识研究,学习要讲究方法,要注意点的研究,与面的掌握相结合地对知识进行学习。也就是在做学问的时候,做到对知识的专精,攻破一门学科,这样学到的专业知识才是有价值的,再去了解其他领域知识,就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作为父亲和孩子们的导师以及他们的朋友,梁启超积极的研究学术,将正确的教育思想,传达给他的子女。他告诫子女学问之道是博大精深的,学习过程中要自我剖析,要有学习的方法,懂得学习创新,这样才能在学习上有所突破,这样才是学之有道。

6 总结

在梁启超的正确的教育思想影响下,他的每个子女都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品质,才华出众,学有所成。他的公平公正,讲究学习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对家长的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帮助。梁启超的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这些都是重要的思想参考资料,也是研究他的家庭教育思想的依据,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喻中.梁启超的法治概念:一个思想史的考察[J].新疆社会科学,2011,(2).

[2]朱俊瑞.梁启超“国学教育”思想研究刍议[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3).

[3]黄伟亮.梁启超廉洁思想及其实践探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4).

[4]金大宝,粟斌.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5]丁洁琳.梁启超与中国近代[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3,(1).

[6]彭树欣.梁启超对孔子人生哲学的阐释[J].孔子研究,2013,(1).

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范文第2篇

尊重幼儿人格

在中国,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往往先指责孩子。但是在法国,大部分父母总是先问事情原因,问问孩子当时是什么样的想法,对孩子就像对待大人一样。听完孩子讲的事情经过,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可以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一个互相信赖的关系,即使父母指责孩子,孩子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对刚过1周岁的孩子,他们也采取对话的方式进行教育。法国家长很善于通过对话使孩子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然后主动地去做。他们从来不逼孩子做这个做那个,或者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他们明白让孩子理解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这意味着他们把孩子当作是一个完整的人,尊重孩子的人格。

培养孩子的个性和独立能力

如果家里有客人,法国的孩子都会回到自己的房间。他们清楚地知道那是自己的空间,在自己的空间里自己是自由的。他们怎么装饰自己的房间,怎么玩儿,都是自己说了算。这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由和个性。法国的父母们认为,让孩子明白自我独立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这是人性教育的基础。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旅行,通过对文化艺术的亲身体验来感受生活。遇到困难的情况,他们不是无条件地为孩子排除困难,而是让孩子们自己面对困难,想办法自己解决,从而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孩子明确自己的想法,父母们不惜辛苦给他们创造一个能够使他们看得更多、听得更多的条件,从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认为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和独立性比什么都重要。

有创意性的感性教育

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范文第3篇

一、基于问题,施策调研

学校通过”停课不停学”相关任务的反馈,敏锐地察觉到家庭教育发生了一些变化,设计并向家长投放了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了居家学习期间,亲子相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随着复工复产,学生居家学习全靠自律、自觉完成。上班需要分心监控,下班还要辅导孩子,家长表现出了强烈的无奈与无助。家长成为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成了孩子居家学习的“老师”。孩子对家长的角色不认同,出现言语反驳、行为顶撞等问题,导致家长权威失衡。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将无法和孩子沟通归结于学校教育不到位。亲子有效沟通意识不足。在部分亲子沟通中,因家长没能控制自身情绪,或者使用不当的语言表达,极易使用"语言暴力”刺伤孩子,导致孩子和家长渐行渐远,隔阂越来越深。动辄打骂,是家庭教育中最易出现的问题,也是家长和孩子无法有效沟通的主要问题之一。稍有不从,孩子便要直面家长带来的肢体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压力。孩子逐渐退缩,不敢表达真正的意愿。孩子的诉求被忽视。“手机才是亲人。”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出现代人的生活状态。长此以往,孩子逐渐学会隐藏、忽视自己的情感,造成沟通障碍。

二、“六步”导航,重拾亲情

在和班主任、辅导员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亟待解决的是家长沟通方式单一的问题。家长要学会多种沟通方式,助力家庭感情升温。

会倾听──听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家长要蹲下身,放下架子,走进孩子的内心,静心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听需求、听想法、听愿望、听表达,鼓励孩子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会尊重──尊重孩子的观点和想法。《四川教育》2020年第4期.综合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o家长要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孩子大声说出“我认为”,并用自己的良好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会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孩子有独立的思维,和家长的认知有不小的差距。家长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从孩子心理出发,寻找孩子行为产生的真正原因,再一起寻求解决方法。这样才能化解“越打越哭,越骂越叛逆”的现象,增加家长的信服力。

会讲故事──融教育于故事,浸润童心。有时候,直接沟通或许无法达成某种效果。此时,家长可以把问题放在某个故事的主人公身上,再把故事讲给孩子听,用他人的故事引导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比起生硬的说教,这种方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会阅读──学习成功案例,寻找有效办法。家长在孩子阅读时,放下手机,与孩子共同遨游书海,不仅能静心陪伴孩子,为孩子做好榜样,同时,也能从书籍中找寻亲子有效沟通的好办法。

会营造──爱在一饭一菜间。一桌包含爱意的饭菜,不仅能刺激味蕾,还能营造其乐融融的就餐环境,鼓励孩子进行沟通,有助于了解孩子的想法,缝补“渐行渐远”的亲子感情。

三、“六法”助力,控制情绪

学会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亲子有效沟通里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前的居家防疫中,能够有效疏导孩子心理,促进家庭和谐美好。

冷静思考,缓冲矛盾。家长遇到事情不要慌张,先冷静地想一想后果,再做判断,避免因气愤而产生语言或者肢体暴力伤害。

微笑倾听,缓和气氛。怒目圆睁,不但不能改善日渐紧张的亲子关系,反而会吓退孩子。家长要多微笑,用和善的态度处理

幽默语言,缓解尴尬。家长要提高自己的情商,多用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尴尬,相机教育。这样既能保护孩子的颜面,还能巧妙地教会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

延迟教育,缓兵之计。延迟教育不等于不教育。对于一些问题,家长可以避其锋芒,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改变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淡化事情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再择机进行引导,缓和亲子矛盾,达成相互理解。

亲子运动,柔缓关系。家长要多和孩子进行亲子运动,增加肢体接触的机会,在相互协助完成运动的过程中,传递爱,表达爱,感受爱。

音乐抚慰,舒缓情绪。聆听舒缓悠扬的音乐能够净化心灵,淡化怒气,是调节心理状态的好方法。

四、提升修养,融会贯通

家长要灵活运用"六步”“六法”,提升自我修养,以理论支撑实践。

专业阅读,寻求良方。学校向家长推荐T《读懂孩子》等家庭教育读物。书中鲜活的案例,诠释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中不乏接地气的方法。家长可以将它们移植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不断总结,改变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方式。

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成长;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88-01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看来,用爱心去感染孩子,用爱心去关怀孩子,是家庭教育之根本所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家庭应当怎样去做呢?

一、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从正、反两方面影响孩子的生活、心理、学习。宁静、和谐、团结、上进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健康生活与成长和高效学习。而嘈杂、争吵、猜忌、落后的家庭氛围则难以培养出健康、进取的优秀孩子。

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相互信任,和睦相处的家庭氛围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这样的家庭环境可以给孩子一个温暖安全的生活港湾,孩子会拥有更多的拼搏进取的力量。作为家长事事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以堂堂正正的人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因此,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做好孩子的“启蒙教师”。

二、发掘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每一个儿童都具有创造力,而且人的创造力的发展开始于婴幼儿时期。幼儿期和学龄期是培养和发展儿童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因为这是孩子们渴望自己能主动地去创造和发现的时期,此时所奠定的基础可能会影响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因此,这时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还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孩子有时候有一些很好的想法,有时这些想法常常出乎我们成人的意料。例如,在幼儿看天上的白云时不停地变化说法,一会说像冰激凌,一会说像风火轮,一会说像怪兽……但与大人的想法毫无关联。如果父母经常纠正孩子的说法就会遏制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对于儿童的一些想法或做法,不能因为一时不合自己的想法就加以否定或反对。父母或家长应该多花些时间在思考儿童的想法上,尽可能地去发现儿童的想法或做法中的独特和巧妙之处。对于儿童的任何一种独特、巧妙的设想都应该表示积极的关注和评价。

三、树立信心,从小做起

幼儿期的孩子还没有形成一种内在的力量来推动他们坚持一些需要克服困难的活动。这时的家庭教育应为孩子设立一些外在的因素,如鼓励和表扬,得到鼓励的孩子往往在做事的时候会提高工作效率或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幼儿期的孩子本来就是自信心不足,当他的行为得到父母的表扬时,自信心就会得到增强,而当得到父母批评时,自信心就会下降。在孩子要不要自己学着刷牙、洗脸、擦桌子这个问题上,如果怕孩子把手弄脏了,把衣服弄湿了,或者连水龙头都摸不到,就更有不劳动的理由了。但我们要给孩子创设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如为孩子准备一张小板凳,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特别爱干净,想自己洗脸,可是水龙头太高,我给你准备了小板凳……”孩子兴奋极了,马上就会登上小板凳高兴地模仿大人的样子去洗他的小脸蛋了。因此,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作为父母应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引导孩子做起。

四、寓教于乐,寓学于玩

玩是儿童的天性。而有的家长却不懂或不尊重儿童的天性,他们既不让孩子玩,也不教孩子玩,怕摔伤孩子、怕损坏东西……把孩子玩的权利毫无道理地予以剥夺。而成功的家长,能够正确地对待孩子的玩,并善于把孩子对玩的兴趣引导到培养孩子智力和生活习惯上来。比如:小孩子都喜欢捉迷藏,父母不要怕没意思、怕麻烦,要配合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拉近了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还培养了孩子懂脑筋的良好习惯。

五、从自身做起,成为孩子的好楷模

幼儿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行为,幼儿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发展其实几乎都来源于模仿学习。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偶像,也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

在教育孩子时,“身教”比“言传”更重要。如果父母的言行不能一致,孩子自然就不会乖乖地听话,这个道理家长们都会明白。比如:你答应孩子今天出去给他买玩具或其他东西,那你就必须做到,而不是随口说说糊弄孩子。

如果家长能处处以身作则,那么你的一言一行就会成为孩子的表率,这不仅可以树立和提高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还可以便你牢牢地把握住教育管理孩子的主动权。因此,父母在教孩子时,应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并力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这样的父母才能真正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希望所有的父母能在教育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同孩子一起提高,当好教育孩子的引航人!

六、必要的苦难使孩子成长的动力

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范文第5篇

如果孩子的现状不能令家长满意,如果现在对子女的教育状况已经很糟,那何不试着改变自己的观念,好的状况也许从现在就已经开始发生。

下面是成功家长必备的六种观念,家长可以试着和自己的教育观念作个对照,如果基本都具备,可以肯定的是,你的孩子听话,学习上进,父母子女关系良好,但如果大部分都不具备,甚至是走在了这些观念的对立面,也可以肯定地说,你的孩子是个问题少年,你要做的,不是试图改变孩子,而是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

第一种观念:希望孩子成才,自己先成才,成就孩子,先成就自己。

周宏讲赏识教育,谈到教育孩子应该有像教育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心态,这是对的。但我在思考另一个问题,孩子还是父母的孩子,父母也还是孩子的父母,那份维系在父母孩子间的爱并没有变,那又是什么使孩子开始逆反父母,父母开始抱怨孩子的呢?突然我明白了,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因为我们会说话会走路,这对父母来讲是绝对的“小菜一碟”,所以,对于教好孩子我们有一千分的信心和耐心,原因就是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是我们所最擅长的。但是,为什么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难教了,关系紧张了,父母难当了,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一是因为孩子变大了,思想有了变化了,而父母的思想并没有赶上孩子的思想。这就像是打靶,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打的是死靶,孩子大了,成了活靶了,当然难打了。一句话,做父母的不了解孩子心理,难以走进孩子内心,因此沟通出现了障碍。另一个是,父母教孩子的不再是简单的说话走路了,而是英语、科学、语文、艺术等,所以,父母教起孩子来不再像从前那样得心应手了,孩子慢慢对父母失去了信心,父母对孩子也渐渐失去耐心了。这就是根源了。

什么是教,教就是引导,就是传授。要引导要传授,自己就先要方向正确,自己就要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教师中常讲一句话:给孩子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难道不也是这样吗?所以说,要想成就孩子,先要成就自己。让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应该先学会学习。这里的学习,不仅仅是指英语、数学、语文、艺术的学习,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是如何教育。要想让孩子成为诚实正直的人,自己就要先做到诚实正直,要想让孩子坚强自信,自己就要先做到坚强自信,希望孩子有良好的做事习惯,自己就先要有良好的习惯。但是有很多的家长自己这方面其实很欠缺,但却要求自己孩子去做到,家长对孩子要求的很多,对自己要求的却很少,就忘了“己所不欲毋施于人”的古训,自然与孩子间会产生矛盾。学会如何教育更重要。教育是门学问,除了学的就是这个专业,没有哪位家长自修过这个专业的,教育和绘画一样,要想画出好画就要学会绘画的技巧,不学会如何教育又如何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

第二种观念:孩子生来就是独一无二的,永远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做比较,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一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所以,我们的孩子生来就注定了与别的孩子不可能完全一样。“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五个手指伸开了也是长短不一。为什么总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做比较呢?拿自己孩子的优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做比较,会使孩子产生骄傲心理,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的孩子的长处做比较的父母更傻,这给孩子传达的信号就是:爸妈喜欢别的孩子,爸妈不喜欢我,我很无能。孩子的自卑心理就从这里产生了。有的家长会说,那拿自己孩子的努力和别的孩子的努力比较,看过程不看结果,培养孩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应该可以吧?这当然会比上面的比较效果要好些,但是,与其说:小明,你看人家小强学习的劲头多足,我们一定要超过他!为什么不改成:小明,你真棒,如果再加把劲儿就更好了呢?

永远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做比较,要比,就让孩子和自己比,鼓励和肯定孩子的每一份付出和努力,让孩子学会了解自我,肯定自我,不断进行自我激励,开发出自己的无限潜能,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棒,“天生我才必有用”,孩子会用大量的行动,坚持不懈的努力去证明给自己证明给别人看,做一个真正成功的人。

第三种观念:孩子没有错,孩子永远都是对的,永远不要抱怨孩子,有问题先找原因。

孩子生来就是一张白纸,无所谓对无所谓错,也无所谓好无所谓坏,这张白纸上有什么图案,完全是家长、学校、社会给涂绘上去的。我见到一位学生,小学五年级,对所学知识几乎等于零,自己的名字不会写,中文从一写到十不会写,其他科目更不用提,很少朋友,只有跟着一个社会“老大”才有安全感。第一次和他见面,通过和他简短地聊,我就了解到,他以前完全不是这样,他小时候挺调皮的,爱说爱笑,不过爱欺负其他小孩,有一次他打了一个小孩,爸爸胖揍了他一通,并送到另一个学校“禁闭”了起来,后来他就变了,变得胆小、孤僻、自卑,当然,从那时起也不再学习了。像他这种情况,家长应该负主要责任,父母忙于生意,无暇顾及孩子,爸爸脾气暴躁,妈妈不懂教育,孩子就破罐子破摔了。

其实,对于这一点,我自己有更深的感触。我出生农村,小学二年级随父迁居县城,辍学半年,再进学校就难以跟上县城的教育,于是沦为“差生”,这一差就是8年,被开除过三次,被迫三次转学。不过,后来我考进了大学,又进到大学教书,是因为自己学会了掌控自己的命运了。现在回过头来,那8年的差生,并不是自己不想学,只是因为家庭的多次变迁,只是因为父母不懂教育,只是因为那时所在的几所学校的教育都难以令人苟同。

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有趋好的趋势,这是所有生命的共同特征。一颗种子,放在合适的良好的土壤里,给他一点阳光和雨露,它就能发芽成长。我们的孩子,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即便是已经变弯了的小树,也可以茁壮成材!

所以,对于那些所谓的“问题孩子”,家长应该做的,不是一味的抱怨,而是从家庭、从学校、从社会、从他所处的环境中找原因,不要一考试不好就抱怨:你怎么又没考好?你怎么不努力?抱怨者不成功,成功者不抱怨。多问几句“为什么”是和孩子沟通的良好开端。从孩子的问题中找出原因,再帮孩子把问题解决了,这才是成功父母应该做的事情。

第四种观念:要时刻有帮助孩子的心理,并尽力让孩子感觉到。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农夫赶着一头驴子上一个坡,驴子拉的车上的货物很重,上到一半的时候农夫无论如何抽打驴子,驴子都无法把货物拉到坡顶。这时过来一个人,见状就对家夫说,可不可以让他试试。农夫就把鞭子给了他。这个人并没有抽打驴子,而是大喝了一声,并对左右大声地叫道:你们,一起使劲儿拉!结果驴子一奋力就把车子拉到了坡顶。农夫很好奇,问这个人,你刚才对着旁边喊你们一起使劲儿拉,可是旁边什么都没有啊。这人把农夫拉到旁边小声对他说:你抽打它它拉不上去,我对左右喊,使它认为还有别的驴子一起帮它拉他就更有劲了。

人们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同情和帮助,而不是一味的责备和抱怨。孩子同样如此。他们希望父母理解他们,帮助他们,然而,更多的时候,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只是责备和抱怨。所以,成功的父母应该时刻有帮助孩子的心理,并尽力让孩子感觉到。比如,孩子做作业慢,做到很晚还没做完,做父母的不要张口就是“你怎么这么磨蹭,快点做!”如果换成:“今天作业是不是很多?累不累?要不要休息一下再做?有不会做的吗?需不需要我帮忙?”之类的话,孩子一定会倍感温暖,他会更用心地做作业。

第五种观念:尊重孩子,不要总把他们当小孩子看,我们应试着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与他们沟通。

我经常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太懂得尊重的民族。在人们观念当中更多的是等级之分。君臣、父母、兄弟、夫妻、朋友。“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一切孝当先,顺者为孝。言听计从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这种观念使得为父母的把打骂孩子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孩子小,不懂事”成了家长的口头禅,但是家长却忘了,孩子尽管不懂得很多的道理,但孩子却懂得模仿。所以,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的一个误区就是“想当然”。家长认为医生、律师是个好职业,就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也会这么想,家长认为美术、音乐很重要,就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也会认为这很重要,父母对弹钢琴感兴趣,也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也会对弹钢琴感兴趣,然而孩子喜欢的却是电玩或游泳。父母强行地把自己的意志加给孩子,其结果就是父母子女关系紧张,隔阂加深,严重地甚至把孩子逼到自杀的地步。

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想的不可能和大人想的一样。做家长的应试着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与他们沟通,在学习上,家长要做的应该是引导而不是填鸭式的死灌。

第六种观念:鼓励并欣赏孩子所做的努力,而非结果。

常会见到一些家长,谈起他们孩子的时候,他们一脸的愁容,“他语文上次还考九十多分,这次却考了八十多分!唉,真让人操心。”考试分数,考试名次成了唯一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用不用功的标准,甚至这也成了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分数、名次的多少,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考试前的一些意外情况影响了休息,考试时由于父母的压力而过于紧张,课程的难度突然加大,一时难以适应等等。不要说孩子了,就是我们做家长的,如果你身体不舒服但还是坚持工作只是因效果不好而被领导不分清红皂白地骂了一通,如果你已经尽了力了,但是因为客观条件而没把工作做好被领导骂时,说你做事不用心,工作不努力,甚至说你这个人有问题时,你会是什么感受?将心比心,请多关心关心我们的孩子。“莫以成败论英雄”,家长也应莫以分数、名次论孩子的好坏。

关注孩子的努力,而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都聚集在事情的结果上。应该让孩子懂得,只要努力就有收获,一次的失败并不代表永远的失败,现在不成功并不代表以后不成功,没有得到想要的,将要得到更好的。结果只是某件事情的小结,而不是所有事件的终结,结果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结果只是终点,过程才是生命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