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孩子心理辅导的建议

对孩子心理辅导的建议

对孩子心理辅导的建议

对孩子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第1篇

2021—2022学年度北京市各级各类学校校历出炉了,同学们度过愉快的暑假之后,想必已经想念开学的日子了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北京2021年中小学开学时间表_北京中小学学校校历出炉。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北京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开学时间第一学期:

2021年9月1日(星期三)开学;

2022年1月21日(星期五)结束本学期工作,共20周零3天;

2022年1月22日(星期六)至2月20日(星期日)放寒假,共4周零2天。

第二学期:

2022年2月21日(星期一)开学;

2022年7月14日(星期四)结束本学期工作,共20周零4天;

2022年7月15日(星期五)至8月31日(星期三)放暑假,共6周零6天。

暑假学习计划安排暑假的到来从来就是所有学生最开心的事情,但是放松之下若是荒废了学习,只会在开学的时候后悔莫及。所以要在暑假期间好好安排自己的学习,张弛有度,坚持学习的连贯性。

一、把握假期前几天

很多中学生在刚放假后的前几天不能安心学习,给自己找个理由“学了半年了,放松几天总可以吧,七天后我再开始学习”。但是,往往一玩起来,就收不住心了,离开学还有几天的时候,发现作业还没做一半。更可怕的是,很多孩子在假期玩散了心后,开学后也很难进入状态,成绩下滑就成了假期学习的必然结果。

所以,暑假期间,关键的是要给孩子制订一个有规律的“学、玩计划”,最好是每天都有玩和学的时间,即使需要拿出几天甚至十几天的时间去玩,最开始的几天也要严格按照固定的时间表先调整生物钟。

二、选择课外辅导机构要注意“对症下药”

针对许多孩子不会安排自己的学习,自学能力不强,以及有些偏科的情况,有些家长会选择给孩子请家教、报辅导班,或者报一些夏令营,提醒家长,课外辅导机构众多,鱼龙混杂,即使各方面都不错的辅导机构也有自己的特色,给孩子选课外辅导机构,一定要分析该机构的“特色”是否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

专家建议家长,为孩子计划暑假的具体安排时,找一个孩子信任的人,并且有一定的学习或教学经验,帮孩子制订暑假的学习计划,做孩子在选择课外辅导机构时候的“高参”。

三、学习以外的安排要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

在一些孩子眼中,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自己玩,家长肯定不高兴。在暑假里,家长不应该让孩子一直笼罩在学习的压力之下。以至于孩子全天处于家长逼着学点就学点,偷空能玩就玩会的状态。

最关键的是,家长一定要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

小学生开学注意事项1、书包建议:不要过于复杂。

单肩、拉杆书包不建议买。

2、简洁实用的笔盒。

(建议不用塑料的,易坏,不要太大的)

3、木制的铅笔,虽然自动铅笔更环保,但不利于小孩子使用(笔芯较软,容易断,颜色相对淡一点的2H铅笔,橡皮擦起来比较干净,不会显得太脏。

)

4、卷笔刀、橡皮(手动的卷笔刀就可以,方形的橡皮)

家长注意事项

1、不要代孩子做功课。

如果他遇到难题,在帮助他的时候,必须先让他思考一下。

2、经常检查孩子的功课。

如果孩子做对了,家长就要表扬他;如果做错了,也不要批评他。请家长和孩子一起重新做一下题目,看看到底是什么难住了他。

3、与老师保持联系。

对孩子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队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亲密朋友;指导者;策略

少先队中队辅导员既是学校班级的管理者,又是队员事务的服务者,同时肩负着德育的重任,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于一体。少先队中队辅导员与队员接触最多,交流最多,对队员影响也最广泛。因此,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的质量和队员校园生活的质量。促进中队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中队辅导员的独特价值呼唤专业化发展

中队辅导员是辅助和引导中队组织和队员的专业工作者,他们的独特价值在于发展队组织的本质特征,发挥队组织的特有功能,使中队对少年儿童产生有效的教育影响。

(一)中队辅导员是与班主任相联系但又有别于班主任的少先队专业工作者,两者之间的区别如下:

项目 中队辅导员 班主任

各自角色身份 共青团聘请担任的少先队员的亲密朋友和指导者。 学校任命的主任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负责的机构及其成员 指导的是“中队”,成员是“少先队员”。 带领的是“教学班”,成员是“学生”。

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与队员之间是亲密朋友和伙伴关系 与学生之间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所负工作职责 负责对一个中队的辅助引导(包括指导中小队集体建设、指导中小队干部、指导中小队家务阵地、指导中小队开展活动、联系校外辅导员) 负责对一个班级的组织管理

施加教育影响的途径 启动队组织功能产生教育影响 向受教育者直接施加教育影响

(二)中队辅导员具有“二任同身”的特殊身份

就一般情况而言,中队辅导员由班主任兼任,这就形成班主任兼中队辅导员“二任同身”的特殊身份。在我们的教学工作实践中,较为明显地存在着“班主任”意识强、“中队辅导员”意识弱的情况。因此,便出现了“班主任式的中队辅导员”,在实际操作中随之出现“重班轻队”,甚至“以班替队”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则必须加强中队辅导员的专业发展。

(三)中队辅导员是辅导员队伍的主力军

1.中队辅导员的人数远远大于大队辅导员。在少先队辅导员队伍中,每所学校只配备一名大队辅导员,而中队辅导员以学校中队数配备。中队辅导员人数远远多余大队辅导员,所以,中队辅导员是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的主体。

2.中队辅导员同少先队员相处的时间远远大于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具体指导一个中队,同中队的队员们朝夕相处,对每个队员的情况了如指掌。这是大队辅导员岗位难以做到的。

3.中队辅导员对少先队员的教育影响远远大于大队辅导员。学校少先队的大、中、小队三级组织,中队辅导员要具体负责指导“中队”和“小队”两级。大队辅导员必须依靠中队辅导员实施对全校少先队的辅导。中队辅导员给予队集体最经常、最直接、最直观的指导和帮助,少先队员天天接受着中队辅导员辅导理念的影响。这个影响度,是大队辅导员所不及的。

二、中队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具体策略

中队辅导员要以“亲密朋友和指导者”的身份,充分尊重和发展少先队“组织自转、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有效地发挥中队组织的功能,让中队活跃起来,使孩子们获得“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成长环境。

(一)做好“亲密朋友和指导者”的角色定位

“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以“亲密朋友和指导者”来理解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做学生的朋友,做学生的学习指导者”的教育理念,便由衷地感到我们少先队辅导员尤其是中队辅导员的确应该走在所有教师前面,真正做队员们的“亲密朋友和指导者”。中队辅导员正确履行职责,正确把握角色定位,是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先决条件。

(二)争当队员们真正的“亲密朋友”

1.认识、热爱少先队。在不断地深刻理解少先队组织对于我国未成年人教育工作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地培养热爱少先队工作、热爱少先队辅导员岗位、热爱少先队员的深厚情感。

2.服务、尊重小主人。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作为辅导工作宗旨,服务于每一个少年儿童的发展。真心尊重少年儿童在少先队组织中的主体地位,随时随地帮助少年儿童在少先队组织里学习并学会当家作主。

3.民主、友爱好作风。永远保持与少先队员们友爱相处,高度平等的态度和民主作风。善于倾听来自孩子们的呼声,凡关于少先队组织或少先队集体的事情,必须听取队员们的意见,由队员们或队干们集体作出决议。

4.公道、公正办事情。对待任何队员都做到一视同仁。在指导队员民主选举、评选先进、处理解决矛盾纠纷以及操作队内相关事务时,坚持公正立场,不断给予队员们秉公办事的正确影响。

5.榜样、示范带头人。在中队集体里,在日常生活中,凡是要求队员做到的,中队辅导员必须示范带头;凡是队集体作出的决议,中队辅导员必须身体力行。

6.多才、多艺兴趣广。会玩的、会和孩子们一起玩的大人,必然是孩子们喜欢的大人。中队辅导员广泛的知识、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某方面的一技之长,都是与孩子们共同玩耍,和少先队员交朋友的必备条件。另外,中队辅导员自身的特长,也是指导中队逐渐形成特色的有利因素。

(三)成为队组织合格的“指导者”

1.认清二任同身,不居高临下。“二任同身”需要“二任并重”,所以必须具有中队辅导员意识,不做“班主任式的中队辅导员”。只有做一个“亲密朋友和指导者式的班主任”,才能不居高临下。

2.明确辅导概念,不师道尊严。“辅”即辅助,从旁帮助;“导”是引导、开导。“辅导”即从旁帮助和指导。通过提建议、出主意,给予中队集体、小干部、队员们指点引导或精神支援。“强使”和“主宰”是师道尊严的表现。

3.遵照章程工作,不个人意志。少先队《章程》是少先队工作的原则依据,对于《章程》,不仅熟知、熟记、熟背,更要遵行。必须依照《章程》的原则,对中队组织建设、中小队活动等给予合理辅导。

4.钻研队的业务,不茫然朦胧。中队辅导员只有学习少先队专业知识、认清少先队本质特征、掌握少先队辅导技能,才能不断提高辅导业务水平,当好“指导者”,成为少先队工作的行家里手。

5.尊重队员意志,不命令指挥。在中队集体中,尊重队员们的意志、主人翁地位。把让队员操作中队建设、活动的过程当作让队员学习做组织主人、锻炼做主人能力的过程。不以成人的意志代替孩子们的意志,不以成人的尺度衡量孩子们的行为。在少先队生活全过程中实行无错原则。

6.善于出谋划策,不包办代替。善于启发队员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充分尊重队员意志的基础上,当好参谋,补充、完善队员们的主意。特别要善于把辅导员的教育意图转化为队员的需要,坚决避免包办代替的做法。

7.发挥组织功能,不以班替队。指导中队组织建设,构建中队自转(自主、自动)机制,让中队活跃起来,进而发挥少先队中队组织的教育功能,把班级课堂教学以外的空间,交给中队活动平台,“以队促班”,达到团结教育全体少年儿童的目的,有效避免“以班替队”式的忽视少先队组织教育功能的做法。

三、中队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美好愿景

(一)快乐辅导——丰富队的活动

充分认识“表演式主题队会”的弊端,中队活动要“出自孩子、符合孩子”,按照《队章》要求适时开展“快乐的队活动”、“创造性活动”、“即兴式队活动”等各种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中队辅导员的快乐辅导能让队员们在创造中获得快乐,在参与中获得快乐,在探究中获得快乐,在成功中获得快乐。

(二)明确目标——培育队的特色

特色中队的创建必须具备两大要素:“组织建设达到规范标准”、“中队生活富有独特风格”。少先队组织建设包括:组织机构建设、队员管理、小干部队伍建设、家务阵地建设、少先队礼仪规范化五方面的工作。“特色中队”的“独特风格”是指:中队集体的目标鲜明具体;围绕这个目标开展中、小活动;组织建设的各项工作体现目标;全中队追求目标的时间较长;中队目标对队员激励的效果明显。集体追求目标的过程必须是队集体自主、自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孩子们获益的过程。如:“英雄中队”中队以英雄人物的名字命名,旨在弘扬民族精神,“开心中队”表明在创建快乐的中队集体等。

(三)中队自转——营造真正集体

孩子们顺从、屈从于教师而形成的“一致”,不是真的形成集体。在集体建设中,可以利用中队组织来推进班级建设,充分发挥中队的作用,培养孩子们个人服从小队、小队服从中队、中队服从组织、服从集体的意识,利用中队组织来推进班级建设,构建真正的集体。逐渐形成和谐快乐、平等合作、相互信赖、目标和利益一致的学习、生活共同体。班级建设的每一方面,都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少先队中队的作用来实现,并且还会使其更具儿童性、自主性、自律性以及来自孩子们的创造性。

辅导员是少先队员亲密的朋友和指导者,是队员思想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其专业道德、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德育的有效落实。关注中队辅导员的专业发展,不仅具有促进队员发展的职能,而且有促进教师成长的职能。面对鲜活的学校生活,赋予教育实践真实的教育意义,重新发现教育的价值,并在行动中努力实现这种价值,是中队辅导员专业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根本标志。

【参考文献】

[1]张先翱.少先队工作方法论[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

对孩子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第3篇

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变化时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容易导致自卑、封闭、内心孤独无助等心理问题。

(二)家庭管教无力。留守儿童一般都由爷爷奶奶等老人抚养,由于老人对孙辈十分溺爱,对孩子的管教持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导致孩子自制力较差,出现学习成绩差、不按时完成作业、厌学、不尊重老师、不讲卫生甚至说谎、打架等现象。

(三)学校条件有限。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基本没有寄宿学校,也不开设心理教育、法制教育课,而这些内容对留守儿童又是最重要的。

二、提出几点建议

    (一)发展农村产业化项目,鼓励更多的农民在本地就业,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使更多的孩子可以在父母的身边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二)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充分利用元旦、春节、秋收等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家长会,通报留守儿童各方面情况,让父母多关注自己孩子,主动承担教育责任,不能把孩子全部推给老人和社会,使学校与家庭产生教育的合力。

    (三)加大投入,落实政策,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发展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寄宿到学校,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心理教师这个岗位,定期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增加法制教育课内容,提高留守儿童法制意识,避免出现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基层反映:留守儿童生活境遇及建议  

一、留守儿童生活境遇主要表现: 

一是监护上存在着“盲区”。一般情况下,父母外出的家庭,孩子多由父辈、祖辈照看,或者寄宿亲戚家中照看,他们只能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注重安全管理,缺乏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和沟通。 

二是学习被动,缺乏有效指导和督促。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孩子在学习上一旦遇到了难题,除了老师,没有人帮他们排解。 

三是缺少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二、解决留守儿童境遇的建议: 

一是健全制度,完善校家双重监管模式。建议相关部门积极探索管理新途径和新方法,以制度形式,明确学校、家庭双方各自管理责任,注重加强校、家双向沟通联系,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切实履行好留守儿童的监管责任。 

对孩子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二胎时代;大学生;辅助家庭教育

回顾我国的生育政策,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便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国家倡导和推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体应运而生;进入21世纪初期,开始实施“双独政策”;到了2013年底,我国政府提出改行单独二胎政策,即“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进而在2015年底,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随着二胎政策全面开放的消息快速传播,不少家庭开始或已经进入了二胎家庭的行列。然而,我们不得不强调“二胎时代”下家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在这其中,父母由于种种的原因不知道如何应对生二胎后的家庭情况变化,以至于家庭教育出现了危机。“一个孩子的性格、习惯的养成受到家庭影响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多个孩子的家庭教育对于所有选择生二胎的家庭来说也确实是一个难题。”因此,二胎时代中辅助家庭教育势在必行。于是我们关注了大学生这一群体。大学生的身心已趋于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都达到了家庭教育的要求。而且,大学课程弹性比较大,学生有一定的课余时间可以参与社会实践及其他活动,具有参与辅助家庭教育的实力。但是,为了保障大学生及辅助教育对象的人身安全及辅助教育的质量,需要对辅助家庭教育模式进行可行性论证,因此调查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

1调查分析

为了调查大学生参与家庭辅助教育的可行性,采取了问卷法和访谈法两种方式在开封市范围内从大学生和二胎家庭两个方向展开调查。一方面,随机抽取了开封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共300名,了解他们参与辅助家庭教育的意愿,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在开封市范围内选取了200个二胎家庭展开调查,了解其在家庭教育过程当中遇到的困难,预期的需求以及对大学生参与其孩子教育过程的意见和建议。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1大学生参与辅助家庭教育的意愿

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对参与到辅助家庭教育具有较高意向的群体占据了绝大多数,比例达到了72.8%,其次,认为自己可以接受这一方案,并愿意尝试的群体有20.6%。由此可见,在大学生群体中实施参与辅助家庭教育这一方案,还是十分可行的。通过进一步地分析数据,可以得知,大学生年轻、充满活力,而且课余时间十分充足,主要用于参加社团活动、图书馆自习、上网娱乐以及兼职锻炼等活动。在对部分大学生的访谈过程当中,不少同学表示很愿意去通过兼职锻炼自己,并且对参与辅助家庭教育表示认可。

1.2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首先,可以意识到,能够通过高考的选拔进入大学继续学习,这已然是一种学习能力的体现。其次,经调查数据统计表明,超过四分之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还在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考取相关证书。由此可见,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是值得肯定的。与此同时,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也是相当关注的,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对来讲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十分正直的。

1.3二胎家庭的教育现状

调查显示,在现有的二胎家庭或者具有生二胎意愿的家庭当中,超过50%以上的家庭父母已经意识到其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还有24%的家庭父母对未来预期孩子的教育存在忧虑。经分析发现,这其中的原因包括,父母认为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教育孩子;给孩子请专业家教或者参加辅导班、兴趣班等,将会给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二胎的出现导致家庭结构改变,父母不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来面对新的家庭环境;以及隔代教育对孩子带来的教育缺失等。

1.4二胎家庭的教育的预期需求

尽管“二胎时代”下,家庭教育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家庭父母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反而相比以往而言更为重视。数据调查表明,近70%的家庭认为目前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其认为教育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重要,其中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当中,他们认为家庭教育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访谈调查,我们总结了二胎家庭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预期需求,包括学习知识水平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发展;心理的陪伴沟通等。

1.5二胎家庭对大学生参与其孩子教育过程的看法

在访谈过程当中,向二胎家庭的父母提出了大学生参与辅助家庭教育的设想后,超过四分之三的家庭父母认为是可以接受的,超过50%的家庭父母对大学生参与其孩子的家庭教育这一模式是非常期待的。总之,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到,不论是大学生还是二胎家庭,对于建立“大学生参与辅助家庭教育模式”都有一定的需求,该模式的推广具有可行性。

2“大学生参与二胎家庭的辅助家庭教育模式”的意义

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参与辅助家庭教育,能够将其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活动,从而使其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地提升。特别是,相比到企业实习或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而言,大学生提前参与家庭教育的方式能够增强他们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对自己的家庭和父母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具感恩情怀。其次,大学生可以此方式赚取适当的生活费,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为自己赚取零花钱。对于家庭而言,参与辅助家庭教育的大学生可以对已入学的儿童进行接送服务和作业指导,对于未入学的儿童可以当其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提供看护服务和陪伴服务。相比家教老师、保姆或者长辈以及辅导机构来讲,一方面,大学生更加充满活力,更具有亲和力,能够跟孩子融洽相处,真正对孩子做到心理陪伴;另一方面,大学生并非以单纯营利为目的,不会对家庭造成过重的经济压力。对于高校而言,“大学生参与辅助家庭教育模式”这一项目的设立,能够促进校方勤工俭学岗位制度建设的完善,使高校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对于社会而言,大学生参与辅助家庭教育,能够有效地弥补原生家庭的教育缺失,通过心里陪伴和沟通交流逐渐扶正孩子的思想,缓解“二胎时代”家庭教育的压力,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大学生参与二胎家庭的辅助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

该模式通过校方和社区分别作为大学生和家庭的“准入机构”,使得有参加辅助家庭教育意愿的大学生与有辅助家庭教育需求的家庭父母建立联系,同时以律师事务所拟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相关劳动合同作为双方协议。

3.1模式依据

3.1.1理论依据其教育方式主要基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隐性教育,尤其是在“最近发展区”做游戏的方式,通过大学生与受教育儿童的游戏互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教育过程当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下不同儿童的特点,包括儿童的心理、性格特点及家庭环境等因素,因材施教。如对于6岁以前的儿童,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戏剧的方式,帮助他们提高能力;对于6岁以后自主意识较强的儿童,可以通过讲解,交谈,有针对性的游戏,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同时,通过了解儿童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解除困惑”。

3.1.2模式的现实依据与以往的家庭教育模式不同的是,构建了一个合法、安全、可靠、可行的新型模式,使大学生群体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重点在于弥补二胎时代下家长对于家中孩子的家庭教育不足的问题,缓解家庭教育的压力,为家中孩子提供更好的辅助教育。根据现实情况,校方制定标准,严格地筛选出具有高素质水平的优秀大学生,社区则审慎管理,保证能够参加项目的家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律师事务所为双方的人身财产安全和服务要求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能够有效地保障当事人双方的人身财产安全,以及规避家长在通过中介机构为家中孩子寻求教育过程中所带来的安全和经济风险。使家长和大学生双方可以提前对彼此有充分地了解,择优双向选择。与此同时,在极大的程度上,节约了双方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3.2信息登记和数据库的建立

具有辅助家庭教育需求的家长在所在的社区机构进行登记注册并填写其基本信息。其中,除了基本信息之外还要特别表明家长的婚姻状态、工作状态、孩子是否隔代教育,特别是被辅助教育对象的性别和所处的年龄阶段以及对所参加其孩子教育的大学生的具体要求。具有参加辅助家庭教育意愿的大学生可以通过校方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团委等相关部门进行登记注册并填写基本信息。其中,大学生所登记的信息除了基本信息之外,还要表明其所具备的知识水平和所接受的相关专业培训以及所擅长的教育领域。

3.3准入机制的作用发挥

社区作为家庭方面的管理者,其主要负责核查家庭信息是否属实,并定期对家庭实际情况进行访问调查。同时,为了确保大学生的人身安全,社区还需要有力地发挥“准入机构”的效力,对参加该项目的家庭进行严格审查,保证被辅助家庭是一个可靠可信的家庭。校方需要提供具备专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对所有参与辅助家庭教育活动的大学生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技能的专业培训,并经过线上笔试、线下面试的严格筛选后,确定合格的学生。同时,为确保被辅助家庭教育对象的人身安全及家庭的财产安全,要对所登记的大学生进行谈话和侧面调查,保证所提供的大学生品德高尚、成绩优异、表现突出。学校、社区有权力对参与辅助家庭教育服务的大学生和被提供辅助家庭教育的家庭进行定期的综合考评,对于考评不合格的将取消资格,进行继续教育。

对孩子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第5篇

一、基本情况(一)个人情况。

1.性格懦弱、胆怯。x是一名小学二年级学生,生活中,她是个性格内向、行为拘谨的女孩子,在家访整个过程中我发现:x几乎很少主动与老师交谈,回答老师的问题也是轻声细语、唯唯诺诺,甚至不敢直视老师;在父母面前也是个胆小羞怯的孩子,不太与父母亲近,仿佛更愿意与奶奶相处。学校里,由于性格比较内敛、沉默寡言,所以也很少与班级同学交流,常常独来独往。

2.学习效率低、热情不高。x学前几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文化学习,属于零基础的孩子。课堂上发言不积极,虽然坐姿很端正,看似认真听讲,实际上学习效率并不高。课后,作业时有拖欠现象,家校练习册上父母很少留言、签名。学习成绩长期跟不上班级整体步伐,久而久之学习热情越来越低,整体呈现出消极、自卑的状态。

(二)家庭情况。

1.漠视孩子学习的父母。x父亲几乎完全不管孩子的学习,老师几次与其沟通,都以工作忙、母亲负责辅导功课为由搪塞过去。而x母亲的态度极其恶劣,总喜欢以一种趾高气昂的态度与老师对话,对学校、班级的各项工作都不配合,学校、班级活动不参与,孩子的语音作业不上传,老师多次与之沟通皆无效。在得知孩子学习跟不上时,x母亲将孩子送到了一个由几十名学生组成的辅导班,将孩子的学习完全寄托于辅导老师,并将自身的责任一股脑儿的推卸给辅导老师。x父母以及奶奶对待孩子的学习态度几乎到了不闻不问、完全漠视的程度,家庭给予孩子的也仅仅是温饱的保障,而非精神的源泉。

2.工作繁忙的父母。x父母双方工作都很忙,平时很少有时间与孩子沟通、辅导孩子功课。孩子周一到周五住奶奶家,与奶奶相依为命,周末回自己家,但两家实际就住在邻近的两个小区,相隔不到一公里路。奶奶不懂文化,平时只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对于孩子的学习一概不闻不问。另外,由于奶奶与老师之间语言不通,所以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也屡屡不畅,无法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时传达给家长。因此,孩子的课后辅导这一块几乎是空白一片。

二、案例分析。

家校联系册已经连续一个星期没有家长签名的x看起来似乎愈发自卑和胆怯了,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都快要低到尘埃里去了。为了顾全小家伙的面子,我并没有当众点她的名,而是悄悄地问她原因,每次她都含含糊糊说父母不在家。在与她妈妈电话联系后得知父母其实每天都在“家”,只是这个“家”是没有x的家。原来,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每天基本上都要加班,尤其是爸爸经常加班到深夜。

所以,工作日x都住奶奶家,衣食住行包括学习都由奶奶全权负责,住几公里以外的父母,偶尔有空过来看看孩子,真是完完全全的甩手掌柜。奶奶没有受过教育,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太会写,所以根本没办法给她签名。

三、指导过程。

(一)学校教育。1.关注孩子的学习。1)以鼓励为主、树立孩子自信心。由于前期与x父母沟通,多以负面消息为主,难免让家长对老师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毕竟每个父母内心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于是,我转变了与其父母沟通的方式,每次电话联系多以鼓励、表扬为主,并极力地去发现孩子少有的闪光点,例如“最近小家伙字写得越来越端正、漂亮了”,“课堂上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了”。

课堂上则尽可能多给孩子发言的机会,但主要还是以简单易答的问题为主,例如:给生字找个好朋友、当小老师带同学们拼拼读读生字、说说图片上你看到了谁在哪里干什么。这样让孩子能在同学面前有表现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和存在感。同时,尽可能创造更多让她与同学交流沟通的机会,让她快速的融入集体。例如,课堂上设计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环节,让每个成员都有表现的机会。课下,安排她与同学合作的小岗位,无形中增加了x与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机会,慢慢打开了她紧锁的心门。

2)单独辅导、查漏补缺。在了解到孩子回家后,课后辅导几乎无人问津后。我主动与其家长联系,并表示愿意每天留半小时时间给孩子做单独的课后辅导,以弥补孩子课后辅导的这一空缺。在得到家长赞同的前提下,我们的课后辅导开始了。在这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主要是针对当天学习的知识进行温习和巩固,并尽可能地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机会,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孩子,让她会的自己说一说、写一写,不会的则问一问,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因为像x这样的家庭情况,自主学习的习惯比起其他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专门针对x觉得比较困难的生字词进行有计划的复习,并采用一些巧妙的识字方法。

2.走进孩子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

除了课堂上多给x发言机会外,课后,我也时不时在不经意间跟她聊聊天,比如在她午间值日擦桌子时,会问问她在家里会帮奶奶做些什么家务;盛汤时会问问今天的饭菜你觉得味道怎么样;抑或是课后让她去老师办公室帮忙拿东西。这样闲谈式的对话,既不会显得突兀,也不会让孩子过于拘谨、紧张,同时也能让她消除对老师的畏惧,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我们之间真正的朋友式聊天,主要是在放学后课后辅导的那半小时,这是属于我俩真正地“私人空间”,虽然没有达到畅所欲言的地步,但我能够明显感觉到x变得活跃得多,有时甚至敢问老师一些私人的问题,比如年龄、爱好、家庭。

(二)家庭教育。

1.把空闲时间留给孩子,参与孩子的校园生活。1)自己辅导孩子,而不是寄托于辅导班。在得知我愿意每天花半小时时间单独辅导孩子后,x父母的态度忽然180度大逆转,不仅说话客气了许多,对待孩子在学习上的态度也认真了许多。家校练习册不仅愿意签名了,还时常给老师留言,了解孩子近期的学习情况。于是,我趁机建议父母与其把孩子扔进一个由几十个孩子组成,老师辅导力不从心的辅导班,不如自己每天抽点时间、花点心思给孩子做做辅导。并建议x父母多与孩子沟通,多给孩子关爱,不要让孩子的童年记忆中只有奶奶的陪伴。后来,x离开了辅导班,x的母亲渐渐开始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陪孩子,还主动从我这里咨询一些关于如何辅导孩子学习的小妙方。

2)多参与学校活动,感受孩子的校园生活。x父母对于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向来不过问,不过问不代表不好奇。其实,看得出来,x父母也很想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只是缺少沟通、难于表达。于是,在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中,我都会亲自打电话邀请x父母参加,让他们来看看孩子在学校活动中的精彩表现,即使他们实在不能参与,我也会现场发图片给他们,满足父母的好奇心。这样,x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2.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孩子一个真正的“家”。在与x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x对综艺节目十分感兴趣,一提到当下热播的综艺节目便眉飞色舞、津津乐道,什么“跑男”、“爸爸去哪儿”、“真正男子汉”完全不在话下,有的甚至我都没听说过。原来x父母周末与孩子短暂相聚的时间几乎都花在观看综艺节目上,很少有亲子互动,父母也很少静下来陪孩子看看书、聊聊天。于是,我建议x父母让孩子平时尽可能与父母住在一起,多跟孩子沟通、聊天,可以聊聊学校、同学、学习,甚至其他,进而打开孩子的心结。周末陪着孩子接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或者去图书馆安静地看一会书,而不是带着孩子看毫无营养的综艺节目。x性格内向跟长期与父母分离有很大的关系,只有给孩子一个真正的“家”,才能让孩子去主动亲近父母。看得出来,x的母亲慢慢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孩子身上。虽然,平时,x依然和奶奶住在一起,但x母亲会尽可能地抽时间出来陪x,周末一家人经常聚在一起参加有意义的亲子活动。

三、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1.孩子重展笑容、自信满满。通过半学期的努力,x越来越乐观、积极,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交流多了起来。课上敢于举手发言了,虽然声音还是不够响亮,但相比之前已经有了很大改观。成绩虽然提升不是很高,但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培养起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化的鼓励式教学,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和鼓励孩子孩子进行学习和思考,培养孩子自学、自强、自治的能力。在平时的课堂和对x单独辅导的过程中,我常常引用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来帮助孩子去记忆生字词、理解课文,慢慢地孩子懂得了学习生活化的一些小妙招。尤其是x,原来难记忆的一些生字词能够学着自己去找方法记忆。此外,x回家后能做到独立自主地完成课后复习和预习,并坚持每天阅读,涓涓细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看到x不菲的收获。

2.家长重视教育、关注孩子、x父母对待孩子的学习态度有所改善,从被动告知、不闻不问到主动询问、经常询问。尤其是x的母亲时常与老师保持家校联系,家校联系册经常还能看到母亲充满鼓励的话语,现在的x再也不会因为家校联系册没有签名而抬不起头了。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也多了起来,还经常和其他家长参与到班级活动的策划中,为班集体出谋划策、贡献智慧。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不再是单纯的父子关心,更是融洽的朋友关系,经常能在x母亲的个人空间里看到一家人充实的周末聚会。

(二)反思。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就好比一块大理石,想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