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

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

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

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幼儿 个性发展

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而家庭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正确认识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对于幼儿的影响,端正家庭教育观念和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个性全面发展。那么,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究竟对幼儿个性发展有哪些影响,又该如何促进其发挥有利影响呢?

一、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影响

幼儿的个性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观念对于幼儿的个性发展起到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的。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理安全与心理安全。有些父母总是认为身边有人照看孩子,孩子没有生理危险就可以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其实,孩子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同样也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如眼神的交流、肌肤的交流、肢体的交流等,如果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孩子的思维会变得迟缓,心理安全感也会大大降低。

第二,将孩子与他人孩子作比较。在成绩上,爱好特长上,性格特征上,很多父母均喜欢与他人孩子作比较,并在孩子的面前直接夸奖他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好,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尊心受挫,自信心不足,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有一些父母则会在孩子面前鼓励孩子和表扬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就得到了增强,对于学习等也就更加热爱了。

第三,尊重孩子的隐私。一些父母认为孩子的所有都是父母的,当然也包括孩子的隐私,然而,不被尊重隐私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同样也不会不尊重他人。相反,有一些父母在进孩子房间的时候会先敲门,也不会随意移动和翻看孩子的东西,涉及到孩子的决定都会与孩子商量,这样的孩子则会在长大之后记得尊重别人。

第四,学习成绩与发展方向。一些父母往往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逼着孩子好好学习和朝着指定的发展方向上前进,然而孩子并不快乐,孩子的个性发展也被遏制了。而一些父母则会尊重孩子的选择,仅仅是让孩子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时间和程度又孩子自己决定,而兴趣爱好也随着孩子自己选择,这样一来,孩子生活得很快乐,个性发展也就比较健全了。

二、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影响

1、控制孩子与接受孩子的权威型教育

权威型教育的父母不会任意干涉孩子的各种活动,但也不会将孩子放任自流,体现的是对孩子的爱和控制。父母一方面严格要求孩子,希望孩子在某些方面做到最好,另一方面也不会苛求孩子,遇到问题会与孩子商量。这样的家庭教育下的孩子个性表现为温和、情绪稳定、深思熟虑、独立、直爽、积极、合作能力强。

2、控制孩子和不接受孩子的专制型教育

专制型教育表现的是控制欲较强,但对孩子的关心和理解却不够,这种控制教育方式,要求孩子无条件地听从父母的要求,给孩子带来冷漠和不理解的感受。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的自尊、自信、自爱和创新精神都很可能被磨灭,形成的是粗暴、冷漠、孤僻、固执的个性。

3、不控制孩子和不完全接受孩子的娇宠型教育

娇宠型教育表现的是控制力不足,对孩子的爱不太理智和科学。对于孩子的要求,娇宠型教育的父母会直接答应,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这种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的个性出现了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倾向,从而形成了不负责任、自私、懒惰、任性、撒娇、为所欲为等不良个性。

4、不控制孩子和不接受孩子的冷漠型教育

冷漠型教育表现的是对孩子没有投入一定的爱心和耐心,也没有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控制,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了一种真正放任自流的感觉。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很容易养成不顺从、自狂、目中无人的个性。

三、如何让家庭教育促进幼儿的个性健康发展

1、尊重幼儿,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幼儿的人格尊严应该被充分尊重,只有被尊重的幼儿才能形成健康独立的个性。首先,父母应该先尊重孩子,为孩子提供一定的活动自由空间,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个性和创造性。最主要的是,父母不应该对孩子的每一项活动和事情进行干涉,避免引发孩子的反感心理。其次,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引导,鼓励孩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一些事情,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和敢于创新的良好品质。最主要的是,父母不能事事包办,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留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在锻炼中成长。

2、统筹协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每一个幼儿有着属于自己的个体差异,在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机的个性整体,而这些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都是不能忽视的。如果仅仅注重孩子的能力提高,忽视了孩子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和情感意志状况,这是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的。例如,针对独生子女,父母既要关心孩子的营养卫生,还要关心体育锻炼,既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更要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既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系孩子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因此,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孩子的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注重学习成绩或者是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促进孩子的个性全面发展。

3、注重个体,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每一个幼儿的身心发展条件、状况不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各有不同,这就需要在家庭教育中充分发挥个性化教育的作用,促进幼儿的个性得到长远发展。例如,在兴趣爱好上,有些孩子喜欢舞蹈、音乐,有些孩子喜欢体育、健身,而有些孩子喜欢文学、小说,如果父母直接用直接指定好的兴趣培养方法来训练孩子,恰恰违背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也失去了培养孩子原有特长的机会,更有可能导致孩子的个性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因而是得不偿失的。总之,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训练和培养应该是因人而异的,不能对所有的孩子进行一刀切教育,更不能一味地将孩子进行比较和分析。

参考文献:

[1]谯景周.家庭教育是育人的基础[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1).

[2]赵雪,张翼.家庭教育与健全个性的早期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02).

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范文第2篇

    (一)家庭教育的类型

    有些心理学家、教育家把家庭教育分为说服型、专制型、自流型、溺爱型、奢望型、矛盾型、惩罚型等类型。

    说服型:父母对孩子采取讲道理、正面教育、循循善诱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见解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式,能较好地发展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孩子的个性和谐发展。

    专制型: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要孩子唯命是从,不许提出异议。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的个性受到压抑,从而使孩子形成胆小、多虑、孤僻的性格。

    自流型:对孩子没有要求和约束,任孩子自行发展。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散漫、任性的性格,孩子极易沾染上社会坏习。溺爱型:父母无原则地迁就和庇护孩子,过分地溺爱孩子。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自私任性、自控力差、逆反心理强,形成娇气、自傲的性格。奢

    望型: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从而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并迫使他们去实现。在这种方式教育下,孩子肩负着过重的精神负担,他们在生活中缺乏与年龄相符的乐趣,心理发展不和谐,极易产生胆怯、急躁、对任何事情都缺乏自信心的现象。

    矛盾型:父母双方对孩子的要求不同,或者对孩子的要求不能始终如一,或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一致、甚至截然不同。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心理紊乱,孩子容易形成多重性格。惩罚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施以责备、叱骂、体罚、威胁、冷待等手段。这种方式教育下,孩子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孩子易形成急躁、偏激、固执、冷酷的性格。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特点

    任何一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形成后就会自然地显示一系列的特点。渗透性:家庭教育的方式体现在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方式、方法,家长作风,以及家庭氛围上,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时刻都会影响、感染着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方式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强化性:家庭教育的方式具有强烈的强化作用,即强制孩子按教育者或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人际态度、处事方法等去生活,稍有违反,孩子就可以从父母的表情和态度上得到反馈,便又立刻顺应父母的要求,时间久了,孩子就适应了这种被强化了的特定模式。超前性:不少父母在教育子女,都潜意识地按照未来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教育方式。明智的父母大都根据社会的发展教育子女的,教育子女学会做人、努力学习,或者掌握一技之长,或者学会经商、自食其力等。家庭教育方式的渗透性、强化性、超前性等特点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可以抵御社会阴暗面对孩子的侵蚀与污染。

    (三)形成家庭教育方式的因素

    1.历史条件的制约

    中国家庭教育受中国旧式封建思想的影响,父母的命令就是道德的准则、行为的规范。清末,在维新、改革思潮和洋务运动的影响下,这种封建式专制家庭教育也没有受到任何冲击。民国以后清王朝被推翻,民主宪政思想开始流行,这种家庭教育观念开始动摇。但是,直到“五四”运动以后,在“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强烈冲击下,这种旧式家庭教育观念才从根本上开始崩溃,然而,还留有它深深的烙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人际关系,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都变了,教育观念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家庭教育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旧式的封建式专制家庭教育已不复存在。

    2.父母的文化、理想、信念、性格的影响父母对子女都有期望,这种期望直接取决于父母的文化、理想、信念、性格等因素。父母是孩子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向导。父母文化水准的高低标志着家庭的文化素质和

    文化程度,它是家庭教育这座精神大厦的一个框架,理想和信念是这座大厦的栋梁和支柱。在一个文明、和谐的家庭里,家庭教育方式一定是民主型、说服型的。

    3.不同类型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还取决于家庭类型。家庭类型取决于父母双方和睦与否、父母的职业、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是否发生异常事故等。父母不和,往往导致对子女教育的放任;父母如果忙于经商或只顾自己的工作,也往往会忽略对子女的教育;家庭经济不稳定,收入时多时少,父母时而高兴时而失望,也会影响教育子女;某些发生了意外重大事故的家庭,会放弃或忽略对子女的教育。

    二、家庭教育是儿童的第一个心理“课堂”

    家庭教育是幼龄儿童第一个心理“课堂”,是人生各种心理因素萌发和初步定型的关键。这个萌发和定型的过程悄然来临,但又是相当迅猛的,因此,可操作性和可控性难度比较大。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我们都面临着这样的困惑:随着孩子的长大,要改正小时候养成的许多坏习惯,孩子越大,需要改正的毛病就越多,而且这时候的教育很难见效。这要归之于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没有注意保护孩子心理成长的自然生态系统,从而使许多孩子的成长步入心理误区。这种情况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尤为严重。中国有句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3岁是孩子个性心理的形成时期,到7岁个性心理基本定型了。通过对许多孩子的跟踪调查表明,他(她)们心理品质(任性、懒散、富于攻击性、好胜、内向、外露、认真、细心、善思、文静、善良、自尊、伶俐或迟钝等)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婴幼儿时期。其中最坏的是任性,大多数父母并不了解孩子的任性最初是怎样产生的,更不会预料到任性发展的严重后果,父母总认为孩子太小不懂事,可以迁就,但是孩子有了任性之后的教育就会变得困难。孩子有任性不可怕,关键在于教育,而且越早改正越好。家庭是孩子的爱的熔炉,也是第一个心理熔炉。父母是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奠基人,也可能是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扼杀者。应注意到,大多数孩子是在溺爱中成长的,溺爱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而任性又阻碍了对孩子的教育。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如果疼爱与教育是不一致的,那么,疼爱就向溺爱转化,理智的父母应当引起注意。

    三、中国的家庭

    (一)家庭教育及其类型

    家庭教育受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与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中国,家庭教育方式的旧类型,如专制型、自流型、惩罚型、矛盾型等已经很少见了,这反映了随着中国社会巨大变化而引起的家庭文明水准的普遍提高。现在的中国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说服型、溺爱型和奢望型等类型。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革新与进步,新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因此,又涌现出一些新的家庭教育方式及其类型,例如:民主型:与前面说的说服型不同,在民主型家庭里,父母尊重孩子,在生活中孩子享有一定权利,有发言权、有提出自己要求的权利。这样会使孩子身心和谐发展,在生活中心情舒畅。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自主、自立能力强,性格开朗,富有忧患意识。全方位型:父母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全方位培养孩子,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全面发展,品学兼优,性格开朗、活泼,有较高的智商。智力型:父母只注重发展孩子的智力,忽视了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平衡发展,模式单一。在这种方式教育下,孩子的心理得不到全面发展,性格孤僻,思维单一,反应不敏捷,缺乏创造性,劳动观念差。道德型:父母过分强调孩子的品德教育,规范孩子的行为、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却忽略智、体、美、劳的发展。在这种方式教育下,孩子安分守纪、忠诚老实,但是思想不活跃,胆小,没有开拓创新意识。经济型:父母让孩子过早地放弃学习的机会,让孩子学习经商、务工、务农等。这种方式教育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摧残,是一种没有教育的家庭教育。

    (二)家庭教育者对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目的、方式和方法是由父母的思想、情操、性格与知识水平决定的,但是家庭教育这些因素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的影响通过父母作用于孩子,父母好像一个具有特殊构造的“过滤器”,这个“过滤器”是有特殊功能的,具有强烈的选择性。通常人们所说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其实,家庭教育中也应包括父母的自我教育,因为:

    1.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是教育者之所以成为教育者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在许多家庭里,父母常常用自己的偏见去教育子女,甚至在习惯、生活方式、情态等方面,也要求子女同自己一致。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些东西,未必能适合今天的孩子。

    2.父母也是人,而不是“神”,尽管他们年长,但在思想、知识等方面还需继续发展和渐趋成熟,并非事事精通、样样知晓。

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育误区途径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其原因

1.由爱护而过分娇宠

这是最典型,也是最常见的家庭教育误区。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年龄约为18-22岁,以独生子女为主。一些家长总是对孩子怀有怜爱之心,即使在孩子进入大学以后,仍然担心孩子不能照顾自己,会受到伤害,于是继续娇宠和溺爱孩子,满足孩子很多不合理的要求。这样过分的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娇生惯养,不适应住校生活,不能和同学和睦相处。这样错误的家庭教育除了直接导致孩子形成过分的“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外,同时也使孩子丧失了依赖家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孩子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束手无策。

2.由期望而导致严苛、功利

有些家长自己的“大学梦”在子女身上得到实现之后,进而对孩于产生更多强烈的期望。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表现出了一种不理智的关注和要求。这样继续中学时期高强度的学习,无疑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而且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引发厌学情绪,导致逃学、旷课等等不良后果。

更有一些家长在一些社会错误观点的影响下,一味的要求孩子竞争学生会干部、加入党组织、获得各种荣誉,这些家长甚至持有一种狂热的态度,采取一切能够采取的方式来帮助孩子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同时也鼓励要求孩子能够以一种狂热的态度来达到目的。这种家庭教育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加深了孩子的功利思想,使孩子变得做事前先考虑结果是否有利,有好处才干,有荣誉才上,为达到目标不择手段,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采取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做法。这样教育下的孩子往往会功利心很强,忽略了在大学中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全面加强自身素质。

3.由失望而变成厌恶、冷漠

孩子如果高考失利,没有能够按照父母的期望进入知名大学或热门专业学习,一些家长在惋惜之余,不能理智、有效的缓解消除失望、沮丧等等不良情绪,而是将这种消极的负性情绪完全转嫁到孩子身上。要么对孩子产生愤怒情绪,要么对孩子冷漠,不管不问。不论是哪一种态度,对于孩子都是一种极大的伤害,也是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放弃。孩子在经历考试的失败之后,自信心、学习热情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同时他们又要面对大学完全陌生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这时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指导,丧失家庭教育有效的帮助,对孩子在大学时期甚至以后的发展,无疑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4.由袒护而过分纵容

孩子在大学中出现问题时,一些家长总是找各种理由帮孩子百般开脱,甚至在明知是孩子做错时,还要庇护偏袒。更有甚者威胁学校,严重干扰学校的日常教学秩序。这些家长的行为实际上对孩子的错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做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进行自我反省和检讨,反而会让孩子在家长的袒护下有恃无恐,更加无视学校有关规定,继续犯错,最终很可能导致孩子被学校开除,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样做无疑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很容易导致孩子过分自负,如有失败和挫折则归咎于他人,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形成偏执型人格障碍。

5.由分歧而放任

孩子进入大学之后,身心状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孩子开始对自己接受过的教育、已有的观念进行了重新认识,对学业、人生价值都开始新的选择和追求。但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却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对子女的变化准备不足,只能按照以前的方式去应对。这时“代沟”问题就显现出来,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争执难免发生。在各种各样的分歧之下,有些家长索性对孩子听之任之,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直接将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由学校。虽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但是也会使孩子不能有效的和他人沟通,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放任的做法会加深家长和子女之间的误解和隔膜,亦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冷漠。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家庭教育要同学校教育有效结合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由于教育内容和方式的不同,客观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保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而优秀的学校教育能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家长的观点。大学生的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也不是家庭单方面的事,它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作为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工作,确保孩子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也可以借助手机、网络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作为学校要从理论上指导家长进行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安排负责的教师担任辅导员、德育导师,帮助家长观察掌握孩子在校的思想动态、学业生活,并定期与家长联系。

2.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

马卡连科指出:“孩子的一切良好习惯的形成,完全靠父母榜样的力量。”这充分说明了家长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各种要求的同时,也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人父母者除了要满足孩子正常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还要做到自身与时俱进,及时修正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错误做法。这就要求家长既要具备优秀的心理品质,还必须注重提高理论知识,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有关方面知识,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能够对孩子在大学阶段出现的问题加以正确引导,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3.家长与孩子平等民主,有效沟通

家长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还要注意方式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平等民主,有效沟通。家长要学会尽量消除中国传统观念思想残存的影响,努力建立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形成一个平等、民主、融洽的家庭氛围,为家庭成员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创造有利条件,使孩子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愿望、需要。同时家长也要对孩子的言行、态度给以重视,见微知重,及时矫正孩子的心理偏差,不避讳、不偏袒,从而加以正确的家庭教育和引导。

4.家长要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个普遍原则,在家庭教育中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同的孩子在智力、体力、能力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所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分析孩子的特点,对家庭教育非常重要。正确的家庭教育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教育孩子,既要着眼于孩子自身的特质,又要合理预计孩子可能的发展空间,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同时家长要结合孩子所学的专业和兴趣,不要盲目跟风。

参考文献:

[1]福禄培尔.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2]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 当前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有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父母学历低、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失当、教育影响不一致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家长应提高素质、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同时家庭、学校、社会构建起“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优秀的家庭教育能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过去,我们较多地关注了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但农村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却令人担忧。本文拟从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 

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种教育方式妨碍了孩子的自主精神的培养和独立生活技能的发展,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不思进取等不良性格特征。专制型的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对其行为过多干涉和制止,孩子必须服从父母,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或是变得服从、压抑、退缩,或是变得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放任型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进行批评和引导。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形成自由散漫、自以为是、冷酷等不良性格特征。民主型的家长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与孩子人格平等,关系融洽,对孩子理智施爱,爱严结合。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创设了自由规范的发展空间,孩子往往充满自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创新精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二、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家长存在的问题 

(一)学历低 

目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学历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60%。他们是经过人才筛选后剩下的。有的学者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正面、积极的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负面、消极的教养方式。而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程度低,无法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有效的指导。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深感困惑。由于学历低,家长对读书学习没兴趣,家庭中缺少文化氛围,相当一部分家长闲暇时间自娱自乐,没有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在对农村家长的调查表明,回答“孩子做作业时你家的电视或电脑是开着还是关着?”的问题时,回答“没注意过”的占12.95%,回答“开着,孩子有自己的房间学习”的占35.7%。 

(二)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表现在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三个层面。在发展观层面上,一些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只注重结果。脑子里只有分数,认为分数代表着孩子的一切,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单纯用分数衡量孩子的发展。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如果学习不好,其他方面再好也无所谓。过分地看重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发展缺乏全面认识。在亲子观层面上,许多家长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把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养动机往往是养儿防老、光耀门庭;在教养观层面上,一些家长有着“树大自然直”的观点,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大,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变好,还有的家长认为“家长管养,学校管教”。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错误的教育观会影响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三)教育方式失当 

许多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盼望着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出人头地,当孩子不听话或发展不尽如人意时,他们就会心灰意冷,不愿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而是动辄大喊大叫,令孩子不知所措。当孩子不听话时,他们就会粗暴地责骂孩子。身教重于言教,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也学会了以粗对粗,顶撞家长和老师。另外,农村初中生家长从事的主要是体力劳动,甚至有些还是重体力劳动,劳作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很难跟孩子和风细雨地交流。当子女不听话或做错事,甚至有时是被误解时,许多家长都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狠狠训斥,严厉惩罚。 

(四)教育影响不一致 

在农村,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严父慈母在中国的家教中是比较典型的形象。另外,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而管孩子的这一方教育孩子比较随意,带有情绪性,心情愉快时,和孩子交流,反之,对孩子不理不问;也有的家庭,平时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时,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农忙或逢年过节回来,再集中教育孩子。以上诸多情况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三、改善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家长的素质 

农村初中生家长的素质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提高孩子的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首先应从提高家长的素质开始。农村初中要开办家长学校,在农闲时间成立文化补习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定期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具体辅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家长在学校的指导下,应自觉参加“家长学校”的文化补习和教育专业培训,订购家教报刊,学习教子理论。家长想要让孩子喜欢读书,自己首先要捧起书本来,身教重于言教,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榜样,与孩子一起成长,想方设法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使学习成为每个家庭必要的生活内容,从而构建学习型家庭,这样家长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二)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 

家庭教育新理念是农村初中生家长必备的教育素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首先,家长要有正确的发展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的,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因此,家长要使孩子全面发展,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其次,家长要有正确的亲子观,要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应树立“为国教子”而不是“为己教子”的观念,把教育孩子看作是为社会尽义务,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把孩子塑造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再次,家长要有科学的教养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家长要做到教养结合,及时纠正,否则会使孩子形成“恶习”,要认识到树大并非自然直,孩子要成为栋梁之材,家长必须随时关注成长中的问题,合理地教育和引导。另外,家长还要认识到教育孩子是学校的工作,也是家长的职责,每一位家长要在养育孩子的同时,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并主动与学校配合。 

(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效果与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密切相关。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的矛盾,逆反心理强,如果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就容易心理反常,或烦躁不安,粗暴凶狠;或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或不听劝告,与人对立;或公开反抗,桀骜不驯。每一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都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实践中做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理解、尊重并善于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满足其合理需要,同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从而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在求知方面,要鼓励孩子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不断探求新知;在品德修养方面,应要求孩子自觉按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慎独的境界。 

(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影响学生的因素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者非常重要,单纯地强调任何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都是错误的。但在这三者中,农村学校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地去协调这三个方面。首先,指导学生有效地接受社会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增强辨别能力。比如,要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现代社会,想要让孩子关掉网络,像戒毒那样戒网,是不可行的。处在网络时代的老师与家长与其对孩子进行“追堵打压”,不如顺应时代潮流,正视现实,引导孩子健康、文明上网。其次,要积极地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的教育方式。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能让孩子成为“留守少年”,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只顾着挣钱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要尽可能地亲自教育孩子。父母双方还要经常性地讨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教育立场、观点应一致起来。另外,还要做好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工作,不能让他们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使家庭教育影响取得一致,否则孩子无所适从,这样会抵消教育作用,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总之,我们要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影响一致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从而使这三个方面步调一致。 

 

参考文献: 

[1]曾天德.当前初中生的问题行为及其对策[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0,(5):11-14. 

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范文第5篇

一、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考虑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包括同龄孩子的共同特征,自己孩子的独立个性,以及特殊生长环境对其的影响。家长只有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需要和措施,才可能取得成功。这是成功的家庭心理辅导的基础。

家长要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主体,他们有着独立的人格,有着他自己渴望的要求、兴趣和爱好,成人应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允许孩子失败,多给予孩子心灵的支持与爱护,注意孩子的过去和现在的行为变化,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他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意愿,发挥他们的潜能,让他们的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活动,从而达到促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的目的。

二、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蛹未必一定会变成蝴蝶,而蝴蝶却一定由蛹变成的。当蝴蝶还是蛹的形状中的时候,我们要求蛹长出美丽的翅膀,要求蛹也像蝴蝶那样翩翩起舞,这样要求不过分吗?不滑稽吗?孩子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各个发展阶段的孩子都有着他们特有的年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选择和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更是一门艺术,古语常说,有怎样的家长,就会教育出怎样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对孩子进行“榜样教育”,要做到以身作则、自信、乐观、爱家庭、爱学习,同时要讲究教育孩子的方法,始终要以正面教育等恰当的教育手段来教育孩子,如激励性教育、赏识性教育,要善用放大镜,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闪光点并进行表扬,要少用负面的教育,如责骂、讽刺、惩罚等手段,要戴着近视镜看孩子的缺点,要多包容和体谅,允许孩子犯错误,努力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从关心爱护尊重信任孩子的前提出发,运用科学知识,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他们所面临的心理矛盾,给以释疑解惑,帮助孩子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学会教育自己、指导自己,从而解除心理障碍,取得心理平衡。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为孩子创设一个宽松而和谐的活动环境和心理环境。

三、加强自身的修养

家长要做孩子的心理辅导师,除了要端正观念、认识心理辅导的重要性之外,自身的修养也十分重要。家长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培养孩子健康体魄的重要条件;家长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也会带来最佳的教育效果;家长良好的文化科学素质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前提;父母的思想道德素质则关系到教育孩子怎样做人的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生存压力很大,家长们很容易将自己的紧张情绪转移给孩子。有些家长一生最强烈的理想和愿望就是将孩子养育成才,心里唯恐孩子不成才,唯恐孩子落人后。在笔者的520份有效“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调查表”中(见表1)中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家长表示,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孩子成才是家庭的最大希望。同时,调查中还显示,“父母文化水平越高,自己成就越大,对孩子的要求越实际,教育也更理性;而父母文化水平越低,家长自身缺失越严重,对子女的要求、希望越高。他们把自己一生的梦想转寄到子女身上,希望子女去实现它,成就它。千万不要将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负载着父母的梦想,甚至是一个家族的梦想,不然,这份爱就转变为一种负担,让孩子的心理倍感沉重。

因此,父母加强自身的修养非常重要。家长要善于管理自己的不良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时刻用积极的情感感染孩子,真正做到爱孩子,会用正确的方法爱孩子,让孩子的心灵始终充满阳光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