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困扰

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困扰

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困扰

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困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教育合力

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教学质量一直不理想。给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一系列困扰。在这个学期里, 八年级办公室接待了大约有一百多位家长。从来访的各位家长身上我总结出一条不同,我们学生家长的素质对我们的教育太不利了,家庭教育的缺失是我们学校与兄弟学校的巨大的不同点。

我所发现的家庭教育缺失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家庭教育思想偏差影响学校教育

1.对孩子抱以亏欠心理舍不得管

在我们接待的家长中大约有40%对孩子怀有亏欠心理。他们或者因为孩子父母在外打工,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抚养;或者父母离异对孩子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或者因为父母没有固定职业、固定收入、生活长期拮据困顿,总是觉得是大人对不起孩子。孩子受家长影响不去面对自己的问题,改正缺点错误,而是认为自己已经很不幸,过多要求自己就是为难自己了,在思想上不求进步,在行动上处处落后。

2.对学校认识偏差不配合管

有个别家长受一些社会舆论的影响,抱着对学校固有的偏见,总是把自己假想成学校的对立面。凡是学校要求的都唱反调,凡是老师说的都认为是别有用心的。家长的思想严重影响孩子。有的孩子在学校总是把老师看成自己的对立面,老师所说的话都听不进去。老师表扬,他会认为有目的;老师的批评,他会认为针对自己。学习不努力,劳动不积极,时时处处都和学校积极向上的气氛不相融,致使学校教育被家庭的不当教育破坏。

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干扰学校教育

1.家庭对孩子教育严重缺少一贯性

有的在孩子小的时候,因为功课少,要求低,孩子应对自如,家长就认为孩子聪明、优秀,给自己带来荣耀,心肝宝贝地爱孩子。而随着时间推移,孩子功课加深,有的孩子在学习中遇见困难,学习成绩下滑,家长不知道怎样去帮助孩子面对困难共渡难关,反而过分苛责孩子,给孩子心理造成巨大压力。久而久之,来自家长的巨大压力使孩子不堪重负,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前途失去勇气,自甘落后不思进取。

2.对孩子过分溺爱,无原则地顺从孩子

在我们的学生中,多数家庭条件并不宽裕,但是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溺爱,无原则地顺从孩子,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我们的学生家庭中有电脑的极少,但是上网的孩子却很多。如果孩子是对知识的渴求上网这自不待言,但是绝大多数孩子上网并不是为了查阅资料和学习。面对这种情况,家长本应该站出来让孩子对网吧说不。但是当老师发现问题与家长交流时,家长的回答竟然都是“不行啊,那样孩子会发脾气,会不回家。”家长的溺爱不但不能给孩子带来任何好处,反倒纵容了孩子的错误。

三、家庭教育缺失只养不教

1.不关心孩子思想,不重视孩子成长

在我们所接待的家长中有一大部分存在只养不教的现象。每当老师问及孩子在家是否学习,是否写作业,是否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我们的学生家长的回答往往是:我从来没见过他学习,我不知道他是否有作业,他也不往家里背书包。他从小学一直就是这样的。他怎么想的也不跟我说。这样的回答难道不说明家庭教育缺失和家长的失职吗?我们承认在我们招生范围内,确实存在生活困难忙于生计无力管理孩子或者家里超生管不过来的现象,但是作为家长怎么能对孩子不闻不问呢?有多少受忽视的孩子能像人们所说的“树大自直”呢?

2.只满足物质需求,不关心学习状况

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困扰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厌学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64-01

担任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六年来,我一直受到学生厌学问题的困扰。针对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厌学的严重现状,结合这几年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本文对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问题进行了粗浅地分析和思考。

一、中职学生厌学表现

当前,中职学生厌学已非常严重,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已成为困扰职校发展的一大难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厌学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模糊

当前,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重重,“读书无用论”再度反弹,强烈地冲击着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加之,“打工潮”对学生的冲击也很大。

(二)学习态度不端正

在平时的学习中,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抱着混日子的态度,等着将来推免、单招,学习上不积极进取,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对学习不感兴趣

中职学校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不积极主动学习。他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上课不认真听讲。

二、中职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影响中职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

从学生厌学的角度来看,目前社会上存在大学生就业难与“打工潮”,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极大冲击。一方面,各大专院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甚至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企业行业,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含量,一般的工作农民工都可以胜任。从而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在思想上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想法。

(二)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

父母是的第一任老师。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大包大揽,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有的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整天忙于挣钱,对孩子在学校表现不闻不问。有的学生则是家庭根本管不了,觉得送学校有人管比没人管强,口口声声“全当长身体哩”。家庭问题中最突出的当属留守儿童问题,这也是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

新课改推行已久,但还有一部分中职学校老师不能适应新课改,重理论轻能力、重考试成绩轻个性发展、重优等生轻学困生的现象依然存在。学校对学生、教师评价,依然按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这样使得教学目标发生了偏移,教学不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而是以盲目追求升学率为主线。这样,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然是面向少数优等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忽视了学困生的发展,必然会加剧学生学习成绩上的两极分化,使一部分学生感觉到学习困难加大,导致他们更加厌学。

三、克服中职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

针对当前中职学生厌学情绪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克服中职学生的厌学情绪可从以下做起: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改下,要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作为中职学校的老师,放下自己的架子,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真正的学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才能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爱”字当头,运用非凡的耐心、持之以恒的决心,深化教学改革,精心备好每一节课,面对全体学生,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力争使每一个学困生都能从厌学的阴影中走出来。相信通过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能使厌学的孩子越来越少,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健康的学习心理。

(三)始终坚持“个个是人才,人人能成才”的教育理念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要始终坚持“个个是人才,人人能成才”教育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确定教学目标,一定是针对全体学生,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四)加强实训课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困扰范文第3篇

其实,经过专家的研究发现,这些问题是由“感觉统合不良”而造成的。

感觉统合,是指人体各种神经系统传导各种感觉、触觉、听觉、视觉等至脑部,在脑部经过整合、组织后再发出命令,然后执行在身体、生活上的一系列行为。当发现有些音乐的学习对某些孩子存在那么多的困扰,你可以从“感觉统合”的角度寻找到答案。可以根据感统专家的指导,从事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来改善。

大孩子学音乐的困扰:与感统不良有关

困扰1:认不清五线谱

这关系到大脑“前庭功能”运转的问题,会牵涉到孩子是否能正确地判断周围物体的方位与他自己身体的动向。

就算放大很多倍的乐谱,在有些孩子眼里,却只是混乱且没有方位“符号”,这常见于太早学习识谱的孩子和眼球运转不够迅速的孩子。

因为认识音符需要较长时间的定点注视,需要集中注意力,手眼还需要配合协调。

这样的孩子应该――

先治疗好他的前庭功能系统障碍,做一些运动如:溜滑梯、荡秋千、跳弹簧床、跳绳、打球、按摩身体等,充分地刺激前庭系统,使状况得以改善。

困扰2:同一位置的音符,孩子无法辨认

对于视知觉发育不良的孩子,无法正确判断音符是很正常的,尤其是位置相差不远的音符(相邻两线上的音),或形状类似的节奏符号(空心音符和实心音符)等。

如果视觉反应不良,便无法辨别形状的异同,也无法类比。

这样的孩子应该――

玩分类游戏,走迷宫,玩拼图等,使孩子在这类活动中,得到良好的视知觉刺激,以改善视谱不良的问题,这样“刺激大脑”一阵子之后,再开始学习音符,孩子的学习状况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同时也非常有助于他日后阅读文字书籍。

困扰3:老敲错琴键和写错音符位置

这并非智商问题,却常被成人以“反应慢、笨拙”来处理,让孩子受到许多不必要的委屈。这样的孩子大多是手眼协调有障碍,或身体左右两侧的交错整合能力失调。

因此当孩子的大脑下达命令“在第一条线画个圈”时,他却在别的地方随意地画个圈,或是他想用右手敲较靠近左侧的琴键,却在尚未到达左侧时,混乱的脑波信息使得他随意就敲出一个音符。

这样的孩子应该――

揉搓大块的黏土、陶土,在大大的白纸上用粗笔随意涂鸦,跳绳,玩拼图、组合玩具、大块积木,丢接球等,来增强手眼协调能力。

还有研究指出:在婴儿时期,妈妈可常常轻轻按摩宝宝全身的肌肤,也是刺激感觉统合的一种好方法。

建议家长不要过早地让孩子进入正规的音乐学习,而且要充分地发展孩子的各类感官,以避免和减少在今后学音乐中的困扰。

改善“感统不良” ,音乐来配合

反过来,改善感觉统合不良,也能用音乐活动来进行配合。

音乐教学中的“律动教学”

目前较为流行的奥尔夫教学法,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动作教学,通过肢体的各种活动,来“感觉”或“学习”音乐。

一般人的想法是:学音乐就应该直接学音乐,为什么要绕圈,先学律动再学音乐?我认为可以从“感觉统合”上找到最好的答案。

所谓的动作其实并非舞蹈。动作是舞蹈的元素之一,而舞蹈则是从最单一的形态开始,到一个舞节、一个舞段,是一种经过组织、学习、需要较难技巧的身体活动。它需要克服重重的障碍,并不适合用在只是纯粹从“动”中去学习的活动。而一般性的律动活动,对哪些正常或是失调的孩子,都有许多帮助。例如:

配合轻柔的情境音乐(如大自然的录音、情调音乐),做一些认识肢体形象的活动,如在老师的要求下,或轻柔或强烈地做抬右脚、抬右手、抬左脚、抬左手、扭腰、抬头等动作(同样活动也可以躺在地板上进行)。

配合音乐的情境,将自己当成活动的雕像,不时地“雕”自己,以便体会身体能移动、组合的所有可能性,更多地发展、延伸、发掘、创造自己的肢体潜力。除了认识身体,刺激肌肉、肢体动觉,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肌肉张力,还有助于大脑前庭平衡系统的发育及增进身体两侧的整合能力。

配合音乐两人一组,一人用眼睛活动(身体及头部不能移动),另一人则以一只手指活动。用手指活动者,用食指或快或慢、或上或下、或前或后、或高或低、或横向移动或垂直移动等等,让对方的眼睛随着手指的移动而移动。这同时让眼珠得到了最好的练习,在促进方位感、手眼协调上也非常有帮助。

还有许多类似的活动,爸爸妈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想想如何设计和操作。

听觉的刺激

刺激听觉的方法有很多,最好又最有效的方法当属“音乐”刺激――既接受音乐的熏陶,又能刺激听觉功能灵敏。可以这样做:

多欣赏音乐。

音乐必须短小;旋律必须简单、稳定。建议欣赏旋律以及动感鲜明的音乐、“主题与变奏”的音乐,还可选择由两三种乐器同时演奏,但每一声部都须非常明显容易辨别的音乐。如:《卡农》(帕海贝尔作曲)。

常常重复欣赏同样的音乐。

相同的旋律,相同的节奏,更能引起听觉神经失调者的注意与共鸣。

请孩子跟随音乐自行创作动作。

当只有一人时,可以让孩子选择一个旋律,比如大提琴的部分是缓慢、沉重的动作,可以模仿老人走路,或者熊、大象等动物的缓慢动作。

如果是两人一起,一人随着低音部的大提琴声部做缓慢、沉重的移动,另一人则负责随着高声部小提琴的旋律,做柔美、温和如小天使一般飞舞的轻快动作。为了简化听觉上的难度,将原来的高、中、低三声部,只选择其中的高、低两声部来听。同时进行的两个律动动作,其感觉与线条可帮孩子训练听觉神经,并形成辨别声部的能力。

可配合道具。

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困扰范文第4篇

1.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

不论是从学习环境上来讲,还是从生活环境上来看,大学与中小学阶段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如果学生无法很好的适应这一过程的转变,就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特点。

1.1 可调节的短期困扰型心理问题

在心理问题中,困扰型心理问题可以说是一种最轻微的、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果出现这一问题,不必要有过多的心理压力,它是大学阶段必经的一个考验,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使短时期内的困扰型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虽然这种心理问题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的伤害,但是也不能完全忽视它的存在,如果人长期的处于一种迷茫、困惑的状态中,就会逐渐对生活丧失信心,找不到目标,进而直接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对于这种短期困扰性的心理问题,要积极的面对,努力的通过自我调节去适应新的环境和不同的挑战。

1.2 自我调节适应性

在大学阶段,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比较轻微,属于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因此,大都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调适及时的转变心理状态,而不需要通过使用外力,比如说使用缓解药物、心理辅导等这一类具有具有一定专业性的治疗措施。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对于一些新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越来越强。因此,那些常见的心理问题都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自我调节适应性得到有效的解决,重新恢复到一个正常的心理状态。

1.3 累积效应下产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当这些问题出现时,我们不应该抱着一个恐慌、惧怕的态度来面对它,而是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近些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两个孩子,这就容易使家长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孩子一个人的身上,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舍不得让孩子经受一点挫折,以那种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心理去给予孩子关爱。这种做法,并不会真的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反而会让孩子因为家长这种过分的溺爱,而成长为温室里的花朵,当他们逐渐成长起来,不得不自己面对生活中的压力的时候,对于出现的问题就会以一种鸵鸟心态,有意避之。尤其是对于心理上的问题,有大多数人都觉得心理有问题是难以启齿的,他们总是会自然而然的将一些心理问题归结到情绪表达中,而并没有及时的调整。这样在长期的积累中,就会让那些轻微的、可调节的心理问题逐渐发展成一些重度的、需要辅助治疗的心理问题。

2.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2.1 开设心理课程,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

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教学,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那些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在高中阶段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在学习上有所懈怠的时候,家长和老师都会告诉你“别泄气,在高中苦一点,上大学你就轻松了”,可以说这种观念在我们的脑海中已经是根深蒂固了。大一是学生完成从高中到大学角色转换的关键时期,这时的他们在经历过高中繁重的学习生活以及高考这场紧张的战役后,对学校生活仍然会以中小学生活的思维模式来进行思考,再加上在中小学阶段教师和家长灌输给他的思想,很容易让他在刚接触大学生活的时候感到迷茫。因此,在大学阶段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大学生活树立一个正确的态度,及时的进行角色转换,能够及时的通过自我调适能力解决那些短期困扰型的心理问题,使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健康、积极向上。

2.2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抗压能力

大多数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心理压力,如果能及时有效的对压力进行排解,就能在很大程度是降低心理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快节奏已经成为了当前时展的代名词,如果在面对压力的时候没有好的抗压能力,很容易使人的心理受到打击,继而出现心理问题,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学校在学生在校期间要对学生开展一些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的处理能力,为学生的健康生活保驾护航。比如,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辅导员不能只是急于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这样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而是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引导学生积极的应对问题。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理智的面对,提高抗压能力,降低心理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2.3 定期开展具有专业性的心理测试,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在大学阶段中,学校应该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时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那些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同学及时的进行疏导,有效避免心理问题为师生带来的安全隐患。由于大学生人数较多,在进行心理测试的时候,可以通过电脑,以答卷的形式让学生定期的进行心理测试,然后通过数据分析,将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反馈给学生个人和责任教师。这样一来,就能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行调整,有一个健康的大学生活。

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困扰范文第5篇

中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此阶段,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一系列“量”与“质”的飞跃,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发展都将发生重大的影响。正是由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生理、心理上的急速变化,加之父母、老师缺乏有效的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考试、升学、情感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会导致多种心理疾病的产生。

据调查,我国近2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导致许多不良后果(如焦虑、自卑、轻生、孤独、神经质等),必然对青少年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青少年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对于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身心和谐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中学生已经成为心理健康的“弱势群体”。据刘恒、张建新通过对全国2209名中学生的调查发现,约有21.7%的中学生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2]另一项调查显示,有22.6%的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具有轻度症状的学生占18.0%,具有中度症状的学生占4.4%,具有重度症状的学生占0.2%。[3]

总体来说,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相当数量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比较严重,而且中学生心理问题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至少有10~20%的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其中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占5%。[4]而金燕、魏雪等人对34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占38.33%、中度心理问题的占44.77%、重度心理问题的占15.36%。[5]因此,加强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势在必行。

二、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大量的调查数据显示,有重度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中学生遇到的都是一般性的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倘若这些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不及时疏导和解决,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甚至会出现暴力、犯罪、轻生等现象。目前我国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人际关系、情感与情绪、网络成瘾等方面。

1.学习问题

大量的事实证明,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压力大、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动机功利化等因素是困扰学生学习的主要问题。张晶通过调查发现,有38%的中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心理困扰,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大、学习缺乏计划性、考试焦虑。[6]如果中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学习方面的困扰与挫折,就可能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表现为不能适应各阶段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与考试焦虑、厌学逃学、升学失败等等。

2.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人们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条件。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已经成为困扰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据高亚席调查研究发现,中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日渐严重,其中,不同程度存在人际关系问题的占总体的31.7%;人际关系问题比较严重的占总体的11.7%。[7]心理学研究发现,倘若人际关系紧张、不协调或人际沟通不畅通,可能会产生逃避、孤立、孤单、寂寞甚至有被抛弃的感觉,在行为上出现偏激、抑郁、自闭、消沉等现象,进而影响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总之,中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紧张,人际交往障碍,交往恐惧,与异性、教师、家长、同学关系不和谐等等。

3.情感与情绪问题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意识日趋发展,在情感上较为敏感,在情绪上易冲动,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还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因此,在青春期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情感方面的困扰,如早恋、失恋、单恋、性无知、性恐惧、性压抑、性变态等等。同样,心理学研究发现,消极的情绪反应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学生的情绪不稳定,随意性、情境性较大,自我控制力也不强,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并出现焦虑、压抑、忧郁、恐惧等情绪障碍。据调查30%的中学生情绪不稳定,情感丰富而脆弱[8]。

4.网络成瘾问题

网络成瘾是指人们由于过度或重复使用网络,造成较为明显的心理损害或周期性的迷恋的一种现象。目前,我国部分中学生的网络成瘾客观存在,已经成为学校、家长较为棘手的问题。中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交际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技术成瘾、强迫信息收集成瘾等。许多“网络中学生”痴迷于网络小说、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甚至形成网络依赖或陷入“网恋”不能自拔而引发的种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甚至出现网络心理疾病,比如:“网恋”、逃学厌学、犯罪、人格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神经质等。目前,网络成瘾的人群当中,中学生占14.8%[9]。

三、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面对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扰、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共同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家庭心理教育是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

家庭是个人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氛围是否和谐、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民主、亲子关系是否良好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作为家长,不仅要关注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要尽最大可能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与心理辅导。

首先,父母尊重、理解、关心、相信孩子,加强与孩子之间的平等“对话”,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也是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其次,构建民主型的教养方式,父母应与孩子建立亲切、温暖的情感关系和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应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方法,父母的一言一行始终充满了爱、充满了关心,孩子在家庭当中就会产生温暖感、亲切感,以及带来身心的愉悦、安全自信。也就是说,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养成。第三,父母应树立现代家庭教育观,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学习、掌握有关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积极做好孩子的心理辅导,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2.学校心理教育是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

学校是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不断研究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并能够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培养中学生积极、乐观、坚强、进取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讲座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形式[10]。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将心理教育纳入中学生培养的教学计划,并引进或培养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有效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介绍中学生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知识、理论,诊断中学生在学习、人际、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提高中学生自我心理维护的能力。其次,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邀请国内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为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专题讲座的形式可以是面向全体学生、年级或班级,也可以是针对中学生某一突显的心理问题而进行的讲座,通过讲座使中学生了解自己当前的心理状态、心理问题,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或讲座,教师、专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利用生动活泼的对话、心理剧、角色游戏、主题讨论会等形式,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向中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卫生、心理咨询、人际关系、学习心理辅导等方面知识,使中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维护和促进身心健康,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性开发和发展。

(2)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

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辅导机制(辅导站),全面或有针对性地、预防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11]这是当前我国中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部分中学开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负责,建有相应的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而对于没有建立心理咨询的中学应尽快完善中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引进或培养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学校可以通过个别咨询、咨询热线、校园网络聊天室、团体辅导、知心信箱或学生活动(如演讲、游戏、心理剧、讨论会)等形式,及时有效地解决中学生所面临的学习、情感、性格、人际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为中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同时,学校应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活动,为中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援助。各个班级可以建立心理委员,及时报告学生的心理动态,为学校有效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课程教学渗透心理教育

课程教学渗透心理教育是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较为有效的途径之一。首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其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课程当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3.社会心理教育是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

社会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教育为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各级政府部门、各医疗机构、各社会团体要积极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关心、帮助、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努力为青少年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一,全社会应该加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开办青少年心理健康专栏,推荐优秀青少年心理健康读物,介绍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方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介绍,让中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预防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第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投入,协同有关中学或高校举办有关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各种类型的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

第三,各社会团体、心理咨询中心、各高校应加强与中学的合作,并提供各种有利条件,支持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遇到特殊心理疾病、严重心理问题或突发心理危机时,各医疗机构、咨询中心、社会资源团体应积极协助学校做好中学生的心理治疗、心理辅导工作。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只有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入手,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才能真正避免或消除中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

参考文献

[1] 许孔玲.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家庭和学校都有责任.大河健康报,2012-08-21.

[2] 辛自强,张梅.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心理学报,2009(1).

[3] 司秀玲.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研究.校园心理,2012(3).

[4] 吴晓娟.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5] 金燕,魏雪,孙一萍.兰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教育探索,2010(1).

[6] 张晶.高中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分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7]魏文,张向阳.中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日渐严重.海峡导报,2009-03-09.

[8] 刘素文.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威宁学院学报,2012(9).

[10] 杨雪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