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

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

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

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范文第1篇

(一)家庭教育的类型

有些心理学家、教育家把家庭教育分为说服型、专制型、自流型、溺爱型、奢望型、矛盾型、惩罚型等类型。

说服型:父母对孩子采取讲道理、正面教育、循循善诱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见解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式,能较好地发展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孩子的个性和谐发展。

专制型: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要孩子唯命是从,不许提出异议。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的个性受到压抑,从而使孩子形成胆小、多虑、孤僻的性格。

自流型:对孩子没有要求和约束,任孩子自行发展。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散漫、任性的性格,孩子极易沾染上社会坏习。溺爱型:父母无原则地迁就和庇护孩子,过分地溺爱孩子。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自私任性、自控力差、逆反心理强,形成娇气、自傲的性格。奢

望型: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从而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并迫使他们去实现。在这种方式教育下,孩子肩负着过重的精神负担,他们在生活中缺乏与年龄相符的乐趣,心理发展不和谐,极易产生胆怯、急躁、对任何事情都缺乏自信心的现象。

矛盾型:父母双方对孩子的要求不同,或者对孩子的要求不能始终如一,或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一致、甚至截然不同。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心理紊乱,孩子容易形成多重性格。惩罚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施以责备、叱骂、体罚、威胁、冷待等手段。这种方式教育下,孩子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孩子易形成急躁、偏激、固执、冷酷的性格。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特点

任何一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形成后就会自然地显示一系列的特点。渗透性:家庭教育的方式体现在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方式、方法,家长作风,以及家庭氛围上,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时刻都会影响、感染着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方式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强化性:家庭教育的方式具有强烈的强化作用,即强制孩子按教育者或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人际态度、处事方法等去生活,稍有违反,孩子就可以从父母的表情和态度上得到反馈,便又立刻顺应父母的要求,时间久了,孩子就适应了这种被强化了的特定模式。超前性:不少父母在教育子女,都潜意识地按照未来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教育方式。明智的父母大都根据社会的发展教育子女的,教育子女学会做人、努力学习,或者掌握一技之长,或者学会经商、自食其力等。家庭教育方式的渗透性、强化性、超前性等特点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可以抵御社会阴暗面对孩子的侵蚀与污染。

(三)形成家庭教育方式的因素

1.历史条件的制约

中国家庭教育受中国旧式封建思想的影响,父母的命令就是道德的准则、行为的规范。清末,在维新、改革思潮和洋务运动的影响下,这种封建式专制家庭教育也没有受到任何冲击。民国以后清王朝被,民主思想开始流行,这种家庭教育观念开始动摇。但是,直到“五四”运动以后,在“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强烈冲击下,这种旧式家庭教育观念才从根本上开始崩溃,然而,还留有它深深的烙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人际关系,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都变了,教育观念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家庭教育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旧式的封建式专制家庭教育已不复存在。

2.父母的文化、理想、信念、性格的影响父母对子女都有期望,这种期望直接取决于父母的文化、理想、信念、性格等因素。父母是孩子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向导。父母文化水准的高低标志着家庭的文化素质和

文化程度,它是家庭教育这座精神大厦的一个框架,理想和信念是这座大厦的栋梁和支柱。在一个文明、和谐的家庭里,家庭教育方式一定是民主型、说服型的。

3.不同类型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还取决于家庭类型。家庭类型取决于父母双方和睦与否、父母的职业、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是否发生异常事故等。父母不和,往往导致对子女教育的放任;父母如果忙于经商或只顾自己的工作,也往往会忽略对子女的教育;家庭经济不稳定,收入时多时少,父母时而高兴时而失望,也会影响教育子女;某些发生了意外重大事故的家庭,会放弃或忽略对子女的教育。

二、家庭教育是儿童的第一个心理“课堂”

家庭教育是幼龄儿童第一个心理“课堂”,是人生各种心理因素萌发和初步定型的关键。这个萌发和定型的过程悄然来临,但又是相当迅猛的,因此,可操作性和可控性难度比较大。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我们都面临着这样的困惑:随着孩子的长大,要改正小时候养成的许多坏习惯,孩子越大,需要改正的毛病就越多,而且这时候的教育很难见效。这要归之于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没有注意保护孩子心理成长的自然生态系统,从而使许多孩子的成长步入心理误区。这种情况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尤为严重。中国有句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3岁是孩子个性心理的形成时期,到7岁个性心理基本定型了。通过对许多孩子的跟踪调查表明,他(她)们心理品质(任性、懒散、富于攻击性、好胜、内向、外露、认真、细心、善思、文静、善良、自尊、伶俐或迟钝等)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婴幼儿时期。其中最坏的是任性,大多数父母并不了解孩子的任性最初是怎样产生的,更不会预料到任性发展的严重后果,父母总认为孩子太小不懂事,可以迁就,但是孩子有了任性之后的教育就会变得困难。孩子有任性不可怕,关键在于教育,而且越早改正越好。家庭是孩子的爱的熔炉,也是第一个心理熔炉。父母是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奠基人,也可能是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扼杀者。应注意到,大多数孩子是在溺爱中成长的,溺爱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而任性又阻碍了对孩子的教育。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如果疼爱与教育是不一致的,那么,疼爱就向溺爱转化,理智的父母应当引起注意。

三、中国的家庭

(一)家庭教育及其类型

家庭教育受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与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中国,家庭教育方式的旧类型,如专制型、自流型、惩罚型、矛盾型等已经很少见了,这反映了随着中国社会巨大变化而引起的家庭文明水准的普遍提高。现在的中国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说服型、溺爱型和奢望型等类型。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革新与进步,新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因此,又涌现出一些新的家庭教育方式及其类型,例如:民主型:与前面说的说服型不同,在民主型家庭里,父母尊重孩子,在生活中孩子享有一定权利,有发言权、有提出自己要求的权利。这样会使孩子身心和谐发展,在生活中心情舒畅。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自主、自立能力强,性格开朗,富有忧患意识。全方位型:父母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全方位培养孩子,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全面发展,品学兼优,性格开朗、活泼,有较高的智商。智力型:父母只注重发展孩子的智力,忽视了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平衡发展,模式单一。在这种方式教育下,孩子的心理得不到全面发展,性格孤僻,思维单一,反应不敏捷,缺乏创造性,劳动观念差。道德型:父母过分强调孩子的品德教育,规范孩子的行为、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却忽略智、体、美、劳的发展。在这种方式教育下,孩子安分守纪、忠诚老实,但是思想不活跃,胆小,没有开拓创新意识。经济型:父母让孩子过早地放弃学习的机会,让孩子学习经商、务工、务农等。这种方式教育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摧残,是一种没有教育的家庭教育。

(二)家庭教育者对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目的、方式和方法是由父母的思想、情操、性格与知识水平决定的,但是家庭教育这些因素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的影响通过父母作用于孩子,父母好像一个具有特殊构造的“过滤器”,这个“过滤器”是有特殊功能的,具有强烈的选择性。通常人们所说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其实,家庭教育中也应包括父母的自我教育,因为:

1.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是教育者之所以成为教育者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在许多家庭里,父母常常用自己的偏见去教育子女,甚至在习惯、生活方式、情态等方面,也要求子女同自己一致。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些东西,未必能适合今天的孩子。

2.父母也是人,而不是“神”,尽管他们年长,但在思想、知识等方面还需继续发展和渐趋成熟,并非事事精通、样样知晓。

3.父母是家庭中的成员,家庭教育是在生活、情感、工作、学习、游戏、娱乐等方式中通过交流、相互影响进行的。父母与子女是家庭中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完整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教育与自我教育,忽视哪一方面的教育,都不能构成家庭教育。实践证明,只有那些严于律己的父母才能履行自己家庭教育的职责。

通常,有些人理解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孩子占有、控制、训斥等权利,其实不然,家庭教育虽不像学校教育那样严密,但也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和要求。由于家庭教育具有强烈的渗透性、亲和性和超前性,如果目的、任务、要求不明确,就会降低它的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对每一个人来说,家庭教育是最初的奠定性启蒙教育,是一项极为艰难的教育工程,它全面地影响人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能力等方面。今天的中国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家庭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家庭教育有它特殊的职能、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作用。在当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年轻的父母一定要有紧迫感和科学育儿的意识,对孩子教育切不可疏忽大意。因此,家庭教育是一项艰辛的基础工程,它需要父母献出自己全部的爱心和智慧。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是一个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整体工程。我们必须审慎地、全方位地关注三方面的教育,使它们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家庭教育薄弱,就会降低孩子上学后的教育效果,孩子受社会消极影响的几率增大,许多少年犯罪的原因,几乎都可以从家庭教育的失误中找到。每一个正常儿童,各种心理因素从零岁就开始产生和发展,不同的家庭里普遍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家庭教育的误区。例如:知识分子家庭里,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使孩子力不从心,造成精神压抑、心理变态;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里,孩子容易产生优越感,从而缺乏吃苦的精神;工人、农民的家庭里,父母忙于工作,往往会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各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各有利弊,我们要注重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对孩子施以科学的教育,考虑到家庭教育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强,这个主动权掌握在每个家庭的父母手里。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补充。对每一个家庭尤其是年轻的父母来说,要及早地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决不能等过了最佳时间之后再考虑子女教育。

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范文第2篇

一、调查实施概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全镇居住的居民,调查方式主要是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等。调查结果:走访了120名农村妇女,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20份,回收率为100%。被调查的120名农村妇女中,已婚妇女90人,未婚22人,离婚或丧偶的8人。年龄结构,20岁以下的8人,2130岁的22人 ,3140岁的42 人,4150岁以上的48人。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48人,占40% ;初中的66人,占55%;高中(职高、中专、技校)的6人,占5 %;大专的0人,;本科以上的0人。

二、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特点

从调查情况看,**镇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主要呈以下特点:

(一)农村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程度提高,但仍过分依赖学校教育

实地调查反映,95%的农村女性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很重要,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都给予一致肯定。71%的农村妇女表明愿意不惜一切投入,培养子女成才。问卷调查中显示,67.61%的农村女性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业问题(成绩差、听课困难、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重视孩子情绪问题(暴躁易怒、焦虑、抑郁、自卑等)、交际问题(内向冷漠、不善交际、经常与人发生矛盾等)以及行为问题(违反校规等)的比例分别为11.83%、13.80%和6.76%。很多农村家庭父亲和母亲分头负责儿童的生活、学习和教育。而且父母共同管理儿童学习教育比例最高达77.55%,说明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以及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 为国教子、以德育人 为主题与核心的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家庭教育观念被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所认同,多数家庭民主和谐,父母协力、协商共同承担家庭教育责任。

但实地调查也发现,农村学生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严重不足,农村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农村家庭只占15%。85%的农村家庭认为孩子的教育责任在老师、在学校,与己无关,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孩子出了问题就怪学校和老师,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老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有的家长和监护人甚至认为: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么心?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更有一部分父母或监护人教育理念差,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能挣钱,读书也没什么用,不读书照样可以赚钱,大学生不是还找不到工作吗?这些观念势必影响孩子,产生学习无用的情绪;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

(二)农村家庭教育方法逐渐更新, 但科学家教任重道远

问卷调查中,52.6%和32.3%的农村女性家长选择私下赞赏、公开表扬方式鼓励儿童的进步。孩子做错事时,61.5%的农村女性家长选择心平气和的方式指出孩子的错误。与孩子沟通交流上,60.5%和30.4%的被调查者觉得自己与儿女的关系非常好或比较好;64.5%的女性家长表示自己能够很好或较好地与孩子沟通;47.94%和47.17%女性家长明确自己的孩子经常或偶尔告诉父母他(她)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走访调查发现,孩子有事瞒着家长时,多数家长采取引导而不是强迫孩子交待的方法。孩子与家长意见相悖,一时难以确定对错,45%的家长会采取冷处理。孩子有吸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和上网聊天等不良行为,部分家长能按照问题的性质采取不同的纠正措施。这说明,广大农村家庭教育方法逐渐在改善,但调查也反映,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

一是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部分农村家长认为棍棒下面出孝子,信奉棍棒教育,觉得孩子是打出来的,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体罚等。问卷调查显示,在教育孩子做错事情的方式上,有32.41%的被调查者选择教育方式是责骂或打孩子;3.77%的被调查者采取禁止孩子参加喜欢的活动或拿走孩子喜欢的物品等惩罚方式,甚至有2.76%农村家长认为,小孩子都会犯错误,做错就做错了,由他去。被调查的家长中,对孩子采取物质奖励的占8.86%。而且,考试取得名次或完成某件事情,均以物质奖励;直接用金钱奖赏的家长占2.08%。在与小孩之间的沟通问题上,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 24.21%的农村女性家长表示沟通的时间很少,6.49%的农村妇女反映自己与孩子双方虽有沟通的想法,但沟通过程中,总是因无法克制的情绪而中断与孩子交谈;有2.91%的农村妇女直接表态自己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或很难与孩子沟通。农村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变得胆小、退缩、冷漠,或以攻击和敌意对待他人。

二是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实地调查反映,大部分家长整天忙于农活或打工挣钱,没有更多的精力来教育孩子,更谈不上有闲暇时间与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沟通,基本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有些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不管不问,甚至有些家长连孩子的确切年龄和所在年级都不知道。有的家长过分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管教不严、一味纵容,认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爱,特别是留守儿童监护人中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由此可见,教育方式传统简单,缺乏先进家教理念和科学家教知识,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仍是我镇广大农村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提高广大农村家庭科学育儿的家庭教育水平任重道远。

(三)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支持能力欠缺,家长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一方面,农村家长素质普遍偏低。被调查的农村妇女中,小学及以下的48人,占40% ;初中的66人,占55%;高中(职高、中专、技校)的6人,占5 %;大专的0人,;本科以上的0人。农村妇女承担社会、家庭双重角色,大部分时间被挤占,很少有时间来充实提高自己,有部分小学文化的人渐渐退化到了半文盲的状态。现在读书真难,孩子的作业拿回家,我根本看不懂是农村家长普遍存在的现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镇广大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因而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

另一方面,农村家庭缺乏教育氛围。目前,由于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大部分农村家庭条件差,家庭收入只能是解决衣食问题,家长们根本无能力投资家庭教育设施建设,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条件,因此,虽然广大农民的住房及经济条件提高很快,但有书房或书桌的学生并不算很多。同时,农村中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少,农村女性家长农闲时大多用于聊天,或沉迷搓麻将、打扑克,很少看得见书籍,父母亲平时不看书读报的占绝大多数。

教育孩子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家长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对孩子影响是综合的,相互渗透,缺一不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农村家长认识不到知识和文化对子女成长的意义,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子女的教育责任、义务,忽视家庭教育。许多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知识,无法担当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还有一些家长采取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甚至在无意识中对孩子进行错误的教育和导向,直接影响了农村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作为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根据自己的条件,扬长避短,加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三、解决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社会、家长、学校共同关注农村家庭教育问题

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把农村家庭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要认真做好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督查工作,使家庭教育工作管理规范化。

政府应该适当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投入,设立农村家庭教育基金,应付必要的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确保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正常运行。政府要尽最大可能挖掘农村教育资源,大力创建有益孩子身心的娱乐活动场所。尽最大努力发挥农村的家庭教育功能,使农村家庭教育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家长要想方设法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创设丰富的信息环境来帮助孩子扩大视野,培养其探索的兴趣和习惯以及陶冶情操。家长可以利用电视机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节目,指导孩子收看;可以带孩子到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可以为孩子选购有关书籍,订阅报刊杂志,并坚持与孩子一起阅读、欣赏。

(二)办好家长学校,切实提高家长素质

农村中小学应注重宣传发动,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学校章程,规划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学管理,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切实提高农村学生家长整体素质。

学校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将提高家长素质当成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忌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学校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出提高农村学生家长素质的长远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要根据家长的实际需要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定期组织家长来校学习,提高家长素质和教育素养。家长学校的授课形式应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家庭教育论坛等形式。家庭教育论坛内容既包括知识讲座也包括家长发言、提问,使家长、教师形式互动,在互动中交流经验,提高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要将提高家长素质和提高家长实施家庭教育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侧重培养家长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知识和家庭教育方法,最终实现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质量的目的。

(三)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孩子建立心连心的沟通。

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须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并尽可能的积极的引导。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避免用专横的态度对孩子进行体罚,让孩子去接触社会生活影响,包括社会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甚至是敌对作用的影响,父母应该指导他们去跟不好的影响进行斗争,从而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另一方面,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应该是有限的,不能一味地去溺爱孩子,所谓一切为了孩子、盲目地去爱自己的子女,结果是害了自己的子女。

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长;孩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02-02

家庭教育是对人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教育大词典》对家庭教育解释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辈进行的教育”。针对教育对象而言,家庭教育涵盖在亲子互动过程中,成员间有相互的教育影响,而我们通常多理解为父母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尤其对未成年子女从进行的教育。中国家庭教育起源较早,有关家庭教育的家训、家书反映了中国家庭教育发展的客观事实,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有《女训》、《诫子书》、《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在学校教育未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中,严格而规范的家庭教育一脉相承,与社会伦理规范相契相合,对个人的修身、立志、品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自近现代以来,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也激发着我们对家庭教育进行更加广泛而深刻的思考。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作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直以来是中国无数家长的心愿。然而,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层出不穷的教育问题却困扰着许多家长,也牵动着整个社会。

一、总结来看,当前中国家庭教育有以下几大困境:

(一)错误定位家庭教育

就对新一代孩子的培养而言,学校以及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功能有了更高的要求,随之对父母的知识水平要求也有新的提高。学校也越来越认识到,调动家长开展家庭展教育积极性的重要作用。从“家访”“家长会”到“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等,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化。然而,在社会广为呼吁为孩子减负的现状下,家庭教育的负担可谓越来越沉重。为尽快消化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许多家长变身成为孩子的“课外辅导员”,一些学校的“家校互动”实际上把学校应该承担的知识教育任务转嫁给家长不少家长深感自身知识不足或时间不够,干脆将放学的孩子直接送往辅导班等课外辅导机构。无疑,在家长尽心竭力满足孩子教育需求,并摩拳擦掌试图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下,我们不难发现家长被拉到学校智育共同战线的这样一种扭曲现象。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界限本来很清晰,学校教育以知识教育为核心,家庭教育关注孩子的性格养成和身心成长,以前学校‘家校互动’说的是互相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但现在把家长变成孩子的课外辅导员,是一种教育的完全异化。”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也伴随孩子终身,当因材施教在学校实行困难的时候,家长无疑要在关心孩子个性及人格培养上下更多功夫。近年来,社会上有关初中学生因嫌母亲唠叨,管教研而弑杀母亲的案件;大学生因嫉妒心理而给室友投毒的事件;以及每年都存在的因受不了高考失败而跳楼的事情等,无疑不是在提醒我们社会、学校以及家长,我们在关心分数,要成绩的时候,更要关爱到孩子心灵的呼唤,心理的健康。因此,现代家长在盲目追随学校给学生智力教育助力的时候,还应给自己的家庭教育正位。

(二)家庭教育观念有待更新

1、父母与孩子的民主平等

社会的变革必然带来观念的更新,尤其冲击着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 。不过,虽说民主平等的思想已深刻地被我们社会所理解和接受,但长幼尊卑的家庭观念仍然在很大范围内践行着。专制型家庭模式下,父母往往高高在上,希望孩子虚心接受自己的绝对领导,以保障其在孩子面前的权威地位。而在这种不平衡的家庭关系下,最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孩子逆来顺受,二是孩子被逼急而反抗。

另外,有些父母将一切听从孩子视为民主平等,却让孩子走向骄纵,蛮横的另一极端。目前,小规模家庭模式下,孩子往往变成家庭的核心,越来越多的“小公主”“小皇帝”由此诞生。父母与长辈对孩子的尊重越来越偏离理性,走向盲目,这种对“民主与尊重”的标榜,我们也认为是不可取的。

2、物质奖励与精神支持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对子女承诺,这次考试进步就给你买什么什么。这些父母坚信,物质奖励最能成为孩子学习进步的动力。其实,精神支持可以有很多种,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下,家长也偏向于将对孩子的精神支持等同于物质奖励。如此做法,不仅会引导孩子对物质消费品越来越高的需求,也容易让孩子形成“学习是给父母学的”想法。

同时,我们必须相信儿童具有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谈到“错误及改正方法”,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我们必须对儿童进行夸奖和惩罚,他已经没有了自我约束的能力,约束的方法必须由老师来提供。假设他们正在进行工作,我们不停的给他们奖赏或惩罚,这种会严重影响儿童精神上的自由”。②因此,过度给予孩子惩罚或物质奖励,不仅容易形成我们常见的儿童思想―学习是给父母或老师学的,而且限制孩子心灵的自由发展与成长。

3、教导与沟通

从伊伊学呀开始,我们就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来自父母的教育和教导。我们可以看到,在多数父母与孩子交往过程中,大到做人处事,小到穿衣吃饭,父母往往会珍惜可利用到的机会来教导子女,在孩子有疑惑的时候,一些父母会直接驳斥到:“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你懂什么?”这些父母不是不懂得沟通的作用,而往往是在生活中认为自己的教导就等于沟通,甚至是教导的效果要胜于沟通。但父母等于真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根据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重庆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发展报告》显示:“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没有时间教育孩子、教育孩子经常不一致。”这三项是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的最大烦恼,达到了92.3%,认为完全有能力教育孩子的家长只占极少数。③因此,在父母对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还没有完全成熟和科学化的时候,父母不要以自己的经验及意愿来一刀切。有效地沟通往往可以达到双向的理解,而一味单方面的教导总有对孩子不再受用的一天。许多父母对这些道理也是能够理解,不过,一方面,有的家长是习惯了居高临下的方式,一时难以降下自己的身份与孩子沟通;另一方面,更多的家长会困惑于如何找到有效的沟通方法。

(三)家庭教育方式有待落实

近年来,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大量畅销,无数家长希望经过苦读,找出最适用的家庭教育方式。同时,2013年,一档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受到了热烈追捧,也掀起了社会上对家庭教育方式的大讨论。不少做父母的观众反应:收看节目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进行了反思。如此,足以反应中国广大父母自己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的热情与信心。不过,生活中我们还是常见许多家长给孩子提各种各样的要求,而没有看到他们新的教育方式的落实问题。

一方面,许多家长信誓旦旦,或在他们面前夸夸其谈,但在实际教育中,又阻挡不了自身的粗暴蛮横或是纵容娇惯。处于这种情况的父母,多数并未意识到自己行动与观念的落差,也看不到孩子出现的问题与缺陷,而是单纯地沉浸在自我满足的世界中。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的家庭结构又决定了一个家庭中是多个大人来共同抚育教育一个子女。由此,观念的差异就容易导致教育方式难以达到统一,同时,也影响着教育方式的落实。

二、现代中国家庭教育的出路

(一)找到家庭教育的合理位置

在孩子正式接受学校教育之前,通常为6岁以前,是孩子性格及习惯养成的关键期。顾名思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今大众共认为学校教育占主导,家庭教育做辅助的。而“每一个社会成员几乎都是在家庭中诞生的,从家庭中获得生命,在家庭环境中得到最初的也是给他生命打上烙印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意志、品质、情操、爱好乃至人生观、世界观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回顾历史,我国古人往往以志向教育、待人教育、勤奋好学教育、勤俭教育、行为习惯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此培养子女完美人格,这也是我们常谈到的“教人先行而后文”。许多父母望子成龙,追求成绩,只看分数,却忘了“成才先成人”的道理。由此,在重新审视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家庭教育真正的地位所在。

(二)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

一方面,创建民主而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要改掉以往事事插手的习惯,尊重孩子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走弯路的时候,孩子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碰壁,他还能告诉自己:这是我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家长要试图打破长幼有序的古训,与孩子交朋友。成为孩子最忠实的听者,构建和谐的相处关系,才能找到沟通大于教导的最大效用值。最后,合理利用奖惩手段。孩子能自己意识到的错误,要相信其改正的勇气,而不是惩罚的手段强化他犯错的意识。适当的奖励可以激发孩子的潜力,但是频繁的奖励,容易形成疲惫和降低奖励效用,因此,父母在实际状况中,要合理把握好这个度。

(三)共同落实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首先,家庭成员之间要寻找到一种最为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并达成共识,保证家庭教育的发展性和连续性,以免在实践中造成教育方式错乱的问题。其次,“家庭教育是渗透在家庭全部生活之中的”。所以对孩子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也要做到。④最后,在家庭教育方式落实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去反思和检验,改正不合理的地方,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以确保教育方式的科学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还需要我们共同的探索与研究,需要家长的学习,更需要社会的关注。现代人讲:好父母是学出来的,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好习惯是养出来的,好成绩是帮出来的,好沟通是听出来的。确实,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长的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第1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

[2] 有吸收力的心灵.意.蒙台梭利著.高潮.薛杰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7 P273.

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范文第4篇

社会性是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性格、处理人际关系等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我们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角度看,认为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征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会社会角色,获得社会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①

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因素很多,如:幼儿气质、同伴交往、师幼互动、家庭教育方式、社会文化等,其中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活环境。幼儿最初的生活经验、一般社会道德评价的行为习惯都是通过家庭获得的。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教育使幼儿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可以说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的基本执行者。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他发现:采用宽容教养方式的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幼儿在这种家庭中成长会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而限制和不宽容家庭中的幼儿则表现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②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女)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她认为:父母对幼儿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由此提出了三种影响较大的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她认为权威型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有权威,但这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来自他们经常与孩子的交流和对子女的帮助;宽容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宽容型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好,在子女需要帮助时他们愿意提供帮助;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父母希望他们按照自己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好的,虽然家长的心是好的,但往往不能向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他的研究表明:权威型的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的幼儿,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的幼儿缺乏社会责任感。③

关于父母教育方式的类型,我国学者从各自的角度揭示了不同的类型(白燕,1990;刘金花,1991;万云英,1990等)。关颖(1993)将其分类概括,从亲子之间的相互地位和关系可以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专制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要求孩子虽是遵守父母的规定;放任型的父母则对孩子没有要求和行为规范,放弃父母的责任,对孩子的发展和生长持有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民主型的家长则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尊重和听取孩子的意见,既坚持原则又注意培养孩子独立性,真心诚意地爱护孩子,关心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可以说民主型、权威型教育方式较好,专制型、放任型教育方式较差。此外,王艳萍(1994),林磊(1995),以及杨丽珠(1992)等也对父母教育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与认识。④

本研究既是对前人研究的一次论证,又对前人的研究有一定的补充。前人将家庭教育方式的类型基本分成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基于当前大量的幼儿家庭教育资料,尤其是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梁雅珠在学前教育上的文章《给孩子一个绿色的家庭》,本研究针对目前不同家庭教子方式,把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细化。这样,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和论证,家长可以肯定自己的家教类型属于哪种类型,是否健康。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的选择

本调查的被试是在东北育才幼儿园中随机抽取三岁、四岁、五岁幼儿及其家长,共150对。本次调查发出问卷150套,收回有效问卷142套,其中女孩、男孩各半为71套。(如表2-1)

(二)材料与工具

1.理论构想:根据前人的研究和对幼儿家庭教育方式的阐述,初步把幼儿家庭教育方式划分为严厉权威型、梦想补偿型、自然宽容型、绿色健康型四种类型。针对目前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对不同家庭孩子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简单的概括。

2.问卷:问卷一:“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自编),用于调查家长对幼儿社会的评价。“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分为“情绪情感”(第1~5题)、“社会认知能力”(第6~10题)、“社会交往能力”(第11~15题)、“个性心理品质”(16~20题)。量表采用5分制评价方法,“从来”不计1分,“难得”计2分,“有时”计3分,“常常”计4分,“一直”计5分。“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中分数越高,表明幼儿社会性程度越高。“家庭教育方式调查问卷”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题)测试“严厉权威型”,第二部分(第6~10题)测试“梦想补偿型”,第三部分(第11~15题)测试“自然宽容型”。其中第1、4、7、9、13、17题目是用于测试“绿色健康型”。每部分为五道题目,与“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采用相同的评价方法。哪一部分总得分最高就属于哪种家庭教育类型。

这两份问卷分别由20个题目组成。问卷发放150份收回145份,在其中选取142份。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又在小范围内与幼儿家长座谈,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整理,初步编制出调查问卷,并请专家鉴定,经过预测和修改,形成正式问卷此两张问卷由家长作答。

(三)具体方法与步骤

1.方法:

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评价法等综合方法。

2.步骤:

(1)发放问卷与回收问卷:两张问卷各发放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5份,男孩、女孩各半,所以选取有效问卷142份,男孩、女孩各71份。

(2)访谈:对家长及教师进行访谈设计了“幼儿在幼儿园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基本内容同“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时间为一个月,到月底作出评估分析,为我们做出教育对策建议提供参考依据。在调查过程中,为家长作了与幼儿社会性相关的专题讲座,内容分别为“幼儿家庭教育新概念”、“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8条原则”。同时,通过每周一次的家长教育反馈,家长开放日及周末家长接送孩子时的随访,个别访谈的形式,对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等情况有了基本了解,结合《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的社会目标、指导要点。针对目前部分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片面曲解的情况,提出我们相关的教育对策建议。

(3)修正问卷与再测信度:根据预测的计算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修正问卷。利用周末家长反馈时间让家长填写问卷。为了保证问卷的信度,一个月以后,让家长再一次填写相同的问卷,这样运用再测信度计算出问卷的信度,确保问卷的有效性。

(4)统计:计算出幼儿社会性各个方面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S),并将幼儿社会性的各个方面的得分划分为高分组、中分组、和低分组。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根据问卷结果对家庭教育类型进行总结、分析,根据计算结果总结幼儿社会性与家庭教育方式之间的相关程度,最后进行分析结论。

(四)数据收集与统计

1.培训主试主试由我本人和东北育才幼儿园的部分老师担任。在施测前,进行集体讨论,说明自己的方法和目的,统一使用指导语,并对有关的问题进行解释。

2.预测与施测选取15名幼儿进行预测,然后全面施测。对幼儿社会性的评定分别有两位班主任老师担任评定者,能用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对家庭教育方式情况的调查各个班主任采取灵活的施测方式,分别在各个班级进行。

3.数据整理与统计根据问卷的特点,将结果分类收集,填入事先制好的表格。再用计算器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首先求出各年龄组所有儿童在社会性的各个方面得分的平均数()及标准差(S)。其次,依据幼儿社会性的某个方面的得分把幼儿划分为高分组、中分组、低分组。分组的方法是:就某种社会性方面而言,根据正态分布的原理,得分在+0.67S以上者占总体25%,我们把它们作为高分组;得分在-0.67S以下者占总体的25%,作为低分组;得分在±0.67S之间占总体的50%,作中分组。具体情况见表2-2。在分别求出各组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得分进行F检验。根据检验结果作定量分析,从而得出家庭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为改善幼儿社会性提供帮助。

三、结果分析

(一)修正量表

根据预测的计算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家庭教育方式问卷”中的个别题目不符合测试要求,还有题目的顺序有所改变,所以将预先设想的维度“严厉权威型”“梦想补偿型”“自然宽容型”“绿色健康型”修改成:“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这样问卷的统计结果更为有效,更具有可信性。

(二)对量表信度检验

本研究以量表信度为评价指标。本文我采用再测信度的方法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从下表所显示的数据可以了解到,两份量表的信度均在0.87左右。这个结果说明,本研究所获得的量表信度指标是符合心理测验要求的,家长运用该量表评价幼儿的社会性和评价家庭教育方式是可靠的。(见表3-1、表3-2)

(三)家庭教育方式类型总结分析表

根据问卷的调查内容,将家庭教育类型进行总结分析。(如表3-3)

(四)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

1.幼儿情绪情感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4)

幼儿情绪情感水平的差异与家庭教育方式有相关。从表5中可知: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型、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均不因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高低而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2.403、0.056、0.048,而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因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不同在0.01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为38.24。幼儿的社会性水平越高,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越明显。幼儿在情绪情感方面越高,越多出现比较紧张的家庭关系。孩子学习被动,家长失望;孩子逃避,家长替孩子选择,孩子缺少自信。

2.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5)

根据表6的计算结果可看出: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绿色健康型均不因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高低而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0.360、0.866、0.607,而顺其自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因幼儿认知能力的差异在0.01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为39.92。对顺其自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而言,低分组幼儿的家庭教育最多表现出顺其自然型,即当幼儿的认知能力越差,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顺其自然型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个性较强,是非能力判断较差,责任感不强。

3.幼儿社会交往与行为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6)

从问卷可知,分数越高,幼儿的社会交往与行为就越好。从表7可以看出: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因幼儿社会交往与行为的差异表现出明显差异,F值分别为:0.836、0.264,而追求完美性和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在0.01水平上表现出很显著的差异,其F值分别为:33.92、33.56。对追求完美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而言,低分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最追求完美,中分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比高分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的程度更高。追求完美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很懂道理,但是压力过大,容易撒谎,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情况与追求完美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基本相同。

4.幼儿个性心理品质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7)

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水平的不同与家庭教育方式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据表8可看出: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绿色健康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均不因幼儿个性心理品质发展水平的不同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其F值分别为:0.564、0.983、0.237,而顺其自然型却表现需显著差异,其F值为36.84。其变化趋势是:高分组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顺其自然倾向越高,越突出;低分组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比中分组更倾向顺其自然。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越高,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这样家庭的孩子很任性,个性较强,但处事比较灵活。

四、讨论

(一)家庭教育方式研究方法

在现有的对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一般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研究表明:权威型家庭中的幼儿,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中的幼儿,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中的幼儿,缺乏社会责任感。⑤本文运用问卷根据预测把家庭教育方式修改为四个新的维度: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另外在现有的研究中,大多是研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性成长的研究,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利用多种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平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对其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我想,在实际生活中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育方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不同水平的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影响着现代的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

1.幼儿在情绪情感方面越高,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越明显,幼儿在情绪情感方面越高,越多出现比较紧张的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式越接近圆梦补偿型,孩子学习越被动,家长越失望。

2.当幼儿的认知能力越差,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顺其自然型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认知能力越差,个性较强,是非能力判断差,责任感不强。

3.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差,但是很懂道理,压力过大,容易撒谎。

4.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越高,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顺其自然型家庭教育中的孩子很任性,个性较强,但处事比较灵活,个性心理品质往往越高。

五、结论

我通过对东北育才幼儿园142名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认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不同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很高的相关。对3~5岁的幼儿而言,社会性高的幼儿家庭关系和谐,孩子与家长能够互相尊重。幼儿社会性一般的家庭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有主见,灵活,但有时也很任性。幼儿社会性很差的家庭关系紧张,这样的孩子不会选择,缺少自信,易撒谎。所以说,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与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相关,家长应该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改善家教方式,尊重幼儿个性特点。

六、建议

心理与教育研究表明: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个体社会性的发展与其将来社会往、行为、情绪情感、人格、个性、社会适应性及事业成就、智力发展等密切相关。然而,这一重要性往往被许多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忽视,造成幼儿心理健康的片面发展。如:不少幼儿的计算、语言表达、绘画、唱歌能力较强,但又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坚持性、自信心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⑥

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调查反映了幼儿心理发展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家庭教育方式不同。反过来说,家长是幼儿社会交往的第一个对象,又是幼儿认识自己、他人、社会的导师,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必然会产生直接、重大的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同时是影响家庭教育方式选择的重要中介,家庭教育方式又是家庭内外众多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对于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方式选择出现差异,因此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水平,通过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来改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现状。

现在,由于家长的某些心理障碍及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片面认识,导致教育上的失误。他们普遍重视幼儿的生理卫生保健,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卫生保健;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社会性培养。导致在幼儿身体健壮、智力发达的背后隐藏着缺乏同情心、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情感淡漠、任性自私、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要知道:人的健康是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统一,幼儿的心理健康又是心理过程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有人说:人的社会性有效发展是其获得成功的一条“高速公路”。因此,我们提倡不要过多地保护孩子,要放飞孩子,还孩子一片任意翱翔的蓝天,让孩子在与伙伴交往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孩子在与伙伴交往的过程中互相交流知识、经验和技能;在与伙伴的交往中认识自己、了解他人,体验各种欢乐与痛苦,从而培养其诸如同情、分享、合作、友爱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行动。

那么,结合《纲要》精神,家长应该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观念。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资源,现在应强调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家庭教育中资源的创设及合理地使用这些有效的资源上。比如:如何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如何亲密亲子关系,如何建立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的家庭精神环境,这样才能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提供最充分、最优质的资源平台,拓展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有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再次,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有利于创设条件,对孩子进行个别化教育。对胆小的孩子,可以扩大孩子的交际面,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及自信心;对于任性的孩子通过立规矩以及让孩子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来帮助他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孩子,可以引导他将结果转移到过程上来,形成健康心理,使他的社会性得到健康发展。

注释

①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1—16

②A.L.BALDWIN(1992),Theeffectofchildrenonparents.TheHaworthpress(page67-78)

③D.BAUMRIND&STEINBERG.L.(1996)ParentingStyleascontext(page45-46)

④关颖.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05-112

⑤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当代中国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5

⑥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89-92

参考文献:

1.任宝玉,王小波.家庭教育环境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研究.2002年版

2.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硕士学位论文集》.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黄人颂,季诚钧.《学前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张雨清.教师用儿童量表的结果与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出版社,1994年版

5.方晓义.《怎样做父母》.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夏利民.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研究概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版

7.寥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1992版

8.梁雅珠.给孩子一个绿色的家庭.《学前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9.刘剑玲.幼儿家庭教育新观念.《幼儿教育》,2003年版

10.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1.关颖.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2.黄悦勤,王玉凤,刘宝花.父母养育方式与幼儿感觉统合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4)

13.邬佩霞,陶沙,曾琦.2-6岁儿童气质特点与父母教养困难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第3期

14.杨丽珠,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心理科学,1998年,第21卷

15.简.斯特里劳.《儿童心理学》.阎军译,韩进之校.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范文第5篇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1.中美家庭教育目的比较

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中国家庭比较注重家庭观念,孝顺老人成为家长培养孩子的重要品质。在家庭关系中,家长一般要教育孩子应该听长辈的话,不去质疑长辈的决定,严重者甚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并不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水平。此外,中国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事业有成,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受中国传统考试制度影响,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能在各种考试中取得高分,参加各种特长班的学习也并非是为了解放孩子天性,而是为了“考级”。在生活中,中国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一般孩子并不做家务,家长认为做家务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学生学习。孩子的独立动手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在这种教育目的的影响下,中国孩子一般是尊礼忠孝、学习成绩优秀,但是不太善于独立思考。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在生活方面,美国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美国孩子从小就跟父母分开睡觉,坚持被要求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思想方面,美国父母往往尊重孩子的想法,更希望孩子能独立思考,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是否跟父母的观点一致并非是最重要的。在学习方面,美国父母鼓励孩子创新,不以考试成绩评价孩子,积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中美家庭教育内容比较

中国家庭教育的内容。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虽说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基本都是以学习成绩为先。在日常教育中,思想方面,家长会向孩子灌输“学习为人生第一要务”的思想,在考试中要在成绩方面“敢为人先”。在行动中,家长会将家庭变成学校的衍生品,给学生买各种试题,帮助其提高成绩。在培养道理品质方面,家长会要求孩子读各种名人故事,用古人的高尚品格来影响孩子。

美国家庭教育的内容。较之中国的家庭教育,美国的家庭教育内容相对丰富。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前,美国家长就会身体力行地带着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带领孩子发现大自然的美、运动的美,帮助他们对整个世界产生自己的认知,激发学习欲望。等孩子进入学校,家长比较注重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通常会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家庭聚会。

3.中美家庭教育方式比较

中国家庭教育的方式。总的来说,中国父母对孩子是“服从性教育”。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孩子服从父母和父母服从孩子。从一方面来讲,有些父母是通过言语来说服孩子来服从自己的意志,当孩子的想法同父母发生冲突时,父母往往会找孩子聊天,通过讲道理来达到说服孩子的目的;还有一些父母通过斥责、体罚等方式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当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比较让父母满意之后,父母会无条件服从孩子。不让他们做家务,不惜花重金为孩子配置各N奢侈品作为学习成绩好的奖励。据调查,在中国高校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成绩优秀,但是人际关系不和谐、生活不能自理。

美国家庭教育的方式。首先,美国父母通常采用平等的教育方式。在教育犯错的孩子时,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采用平等的姿态同孩子对话的。其次,美国父母通常使用鼓励性教育。孩子的自信心是一生的财富。当孩子在学习或者其他方面遭受挫折时,美国父母从来不会过分苛责孩子,而是鼓励孩子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最后,美国父母更注重言传身教。比如,在学习方面,父母会陪着孩子一起创新,分享创造的快乐。

二、美国家庭教育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是受中国传统思想以及现阶段中国国情影响的,其存在是有道理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式传统家庭教育中弊端逐渐显现,我们需要借鉴美国家庭教育的优势。

1.我们要改变家庭教育理念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教育他们,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培育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孩子具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同孩子平等的地位,打破父母孩子之间的代沟,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好朋友。比如,在选择特长班学习时,家长不应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选择,并且在特长学习过程中,不应该以考级为目的,我们应该坚持以让学生自己找到人生方向、快乐成长为目的。不论何时,当孩子跟我们发生意见分歧时,我们不应该立马加以斥责,而是要耐心听取孩子的想法,理性地分析对错。

2.我们要树立更合理的教育目标

目前几乎所有中国父母的教育目标都是培养孩子的考试能力,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等。其实这是片面的。美国父母更注重孩子的学习能力、习惯,创新能力,这些品质都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必备的素质。目前,在孩子取得成功的道路上,“知识”不能一枝独秀,道德品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都十分重要。中国父母应该突破考试对孩子的限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此外,我们应该坚持让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我们要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方式单一,我们应该借鉴美国家庭教育经验。一方面,我们应坚持同孩子平等交流,尊重孩子。其实,斥责和打骂并非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会给孩子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比如,当我们的孩子不尊重老人时,我们不应该对其打骂,而是应该教育孩子,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用古人的故事感化孩子。与此同时,家长应该尊重孩子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采用鼓励性教育。自信心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应该从小培养就,这就需要我们应该积极鼓励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家长应该积极鼓励他们做更多的尝试,争取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