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孩子教育的认识

对孩子教育的认识

对孩子教育的认识

对孩子教育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爱;家庭环境;教育;健康成长;重要性

孩子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长时间处于家庭中,家庭氛围的好坏会对孩子的思想认识产生特殊的影响,所以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对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作用形成正确的认识,从家庭教育环境的构建角度促进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健康的成长,为孩子的良好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一、“爱是永恒”――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社会背景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逐渐发展成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只有全面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孩子才能够享受良好的成长环境,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家,而家庭则是孩子接受教育思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环境质量对孩子的教育和孩子的成长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能够为孩子营造和谐、积极、充满爱的空间,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教育,而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还包含家教和家风方面的内容,只有从多角度保证家庭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才能够促使家庭教育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切实维护孩子的健康成长。心理学研究专家指出,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如果长时间在家庭中受到批评,孩子就会学会谴责;如果长时间受到敌视,孩子就会产生好斗心理;如果孩子一直受到鼓励和肯定,就会学会自信;如果孩子成长在爱的环境中,就会养成良好的品德和品性,自觉关爱他人,觉得自己生活在美好的世界中。可见,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要想借助家庭环境教育的作用对幼儿实施积极的教育和引导,还应该逐步探索爱的教育,“让爱住我家”,让孩子在充满爱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让爱住我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影响作用的措施

基于家庭环境教育对幼儿成长发育的重要影响,新时期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对家庭教育形成新的认识,积极探索构建友爱家庭教育措施,希望能够逐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支持。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

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长时间处于充满爱的环境和愉悦的氛围中,能够形成良好的精神心理环境,进而表现出性格豁达、充满自信、积极客观的成长状态。所以家长应该认识到家庭环境氛围的重要作用,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在家庭教育活动中对孩子表现出充分的关心和爱护,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进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氛围,保证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作用得到全面发挥。如定期与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与孩子分享心情、鼓励孩子积极学习和探索等,孩子在爱的教育和指导下能够对世界形成初步的积极认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尊重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所以在家庭教育中,要想发挥爱的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真正对孩子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熏陶,在家庭中,父母也应该认识到孩子的独立性,尊重孩子内心的想法和建议,在和谐的沟通和交流中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并对孩子实施相应的教育和引导,促使孩子对相关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基于爱的理念,家长用心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家庭中构建人人平等的和谐民主教育氛围,能够在循循善诱中促使孩子的思想认识逐步深化,为孩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保持赏识鼓励的教育态度

在孩子的成长发育过程中,一定的鼓励合肯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决定孩子的一生。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融入爱的元素,“让爱住我家”,父母积极对孩子实施鼓励教育和赏识教育,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进而促使其循序渐进的认识自己和定位自己,对自身行为作出客观的判断,促使幼儿健康成长。唯有如此,家庭环境的渲染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支持。具体来说,家长在对孩子实施相应教育和指导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发现幼儿的优点和长处,并以此为切入点实施赏识性引导,如孩子在玩玩具后,随手将玩具整理了一下,此时家长就应该抓住这一点,肯定孩子的行为:“我的宝贝都知道自己整理东西了,真棒!你真的长大了。”让孩子在赏识和肯定中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正确性,进而在后期自觉整理东西,养成整理东西的良好习惯。又如在孩子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其他小朋友的过程中,家长也应该给予其一定的鼓励和赏识“与其他小朋友分享东西是对的,以后还要这样做哦!”这样孩子能够逐步养成分享的意识和分享的习惯,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可见在家庭教育中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家庭环境的渲染作用,能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支持,促进孩子培养工作的逐步优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孩子的教育指导工作中,家长要正确认识家庭环境的渲染作用,并充分发挥渲染作用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熏陶,进而养成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的良好思想品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相应的支持。唯有如此,才能够为幼儿教育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孩子未来健康成长提供相应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谢长生.家庭教育要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熏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8):142-143.

[2]柴诗吟.语文课外阅读之家庭环境的创设[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9):24-25.

对孩子教育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小学生 自我意识 发展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248-01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承担着对子女的养育以及教育的功能。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发展。自我意识不仅包括自我认识,同时也包括自我体验,而且还包括自我调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自我评价以及孩子的自信心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有着积极地作用。

1 家庭教育与小学生自我意识

1.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孩子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以及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都发挥着积极地作用,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家庭教育。

1.2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也是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发展,其发展的状态是由低到高的一个发展过程。小学阶段正处于一个人自我意识的萌芽于成长阶段,如果小学生不能够正确的树立自我意识,也不能够做到客观的评价自己,对其以后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能够提高其认知能力,而且还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同时还可以促进人的意识的发展,达到一个自省的目的。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也是想相当重要的,有利于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对孩子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也有着积极地作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具有一定的特点,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地作用,所以,家庭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培养。

2 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

2.1 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方面

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方面。自我控制能力指的是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与约束。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是有帮助的。同时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比较注重孩子的意愿以及尊重孩子的意愿,也会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反之,一个家庭里,父母总是为孩子做决定,就会剥夺孩子的自主性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不高。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也是发挥一定的作用的。

2.2 小学生评价能力方面

小学生评价能力方面,不仅表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还包括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在评价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公正的去评级孩子,不能够过分的溺爱孩子,同时也不能够进行高标准地批评孩子。家长对孩子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有助于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从中得到肯定以及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在进一步的努力中,去改善自己的缺点,从而促进孩子的进一步发展。再者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还应该是具体的评价,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把握一个良好的度,这样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并且为以后孩子客观地评价自己奠定一定的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评价的意识。这样可以使孩子即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点与闪光点,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发现在记载一段时期内的不足与缺点,提高小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能力。因此说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由此看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2.3 小学生自信心方面

自信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史相当重要的。也可以说,自信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种心理状态。家庭教育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对孩子才去的是鼓励性教育,在各个方面都比较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那么这个孩子的自信发展也会与别人有所不同,很明显,孩子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有自信的。因此,也可以说,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所采取的方式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与孩子自信心水平的提高以及孩子自信心的发展都相当的重要。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老师批评孩子,对孩子实行的不是温情教育,总是认为孩子有很多的毛病,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会显得不自信,会影响到孩子自信心的提高以及孩子成就感的缺失。因此可以得出,父母在实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应该对孩子尽可能的鼓励,鼓励孩子独立地去完成一些事情,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孩子具有一定的较好的自我意识,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发展。

3 结语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大教育。家庭教育作为大教育的一部分,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会影响到小学生对自己的正确的、客观的评价,而且会影响到小学生的自信心的培养以及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文章从另、两个方面对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作用的分析与研究,对家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建立更好地符合孩子发展的家庭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深刻的意义,同时也给许多的家长带来诸多的思考,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与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小先.父母教育观念、亲子关系与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 刘继军.小学生自我教育的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对孩子教育的认识范文第3篇

    我个人看法,很小的孩子教他数数、认字,并不在于教会数学和认字的知识,而在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激励和启发孩子的思维活动,培养孩子好学的习惯。一个三岁小孩能背十首八首唐诗,就感觉了不得,甚至家长误认为是天才,其实孩子再大一点,到了十岁背几首唐诗是很容易的事情。过去人们重视知识教育,忽视智力教育,现在家长也开始重视智力教育,强调智力投资、智力训练,特别重视早期智力教育。早期智力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早期智力教育并不等于知识教育。有些家长误认为早期智力教育就是知识教育,孩子识的字越多,背的唐诗越多就表示开发了孩子的智力,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知识和智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是一件事情。一个人短时间内可能获得了很多知识,但一个人很难在短时间内智力上有多么大的发展。对于我们很多家长来说,一定要把握知识和智力的相互关系。

    人的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脱离具体的知识,纯粹的智力是不存在的。在通常情况下,人的智力越发展,获得的知识越多。但是,智力不等于知识,我们不能以知识掌握的多少来判定孩子的智力发展情况。

    有的家长很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看到孩子会背几首唐诗,会说几句英语,就误认为孩子的智力超常,这些都是误区。智力超常与否,不能以知识掌握的多少来确定,而主要看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看孩子其它智力要素,例如,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操作能力的发展水平来判定。

    家长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是无可指责的,作为父母谁不希望孩子掌握的知识多,谁不希望孩子聪明。但是,很多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忽视对孩子的个性教育。

    我们现在家庭对孩子的礼貌教育很差,孩子对长者说话没大没小,甚至顶撞父母,待人接物缺乏应有的礼貌。我们绝对不能培养出智力水平高,但道德水平低的孩子;我们也不能培养出学习成绩好,但个性发展畸形的孩子。我们的家长也常为孩子的不礼貌,不体谅大人,任性,脾气暴躁而深感不安,也感到非常生气。一位爸爸给他的儿子买了不少世界名着,孩子感觉不顺心,就大闹,气得爸爸差点把电视机摔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呼唤造就千千万万的具有高度创新意识,高度发展创造力,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同时需要有对社会负责和对社会发展有高度适应性的劳动者。那些个性上唯唯诺诺,遇到困难退缩,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波动较大的人是难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的。

对孩子教育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赏识教育 家庭

近些年来,“赏识教育”在全国各地崛起,教育家们对此各执一词,褒贬不一。在中小学等教育机构中,“赏识教育”这一观念也得到了很多的反响和实施,教师们也各自对实践的检验对这一教育态度谈论了自己的看法和如何将其合理应用到教育中的意见。然而,对其进行关注的也多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群,以学校教育为主要载体。但家庭是孩子最先接受到教育的地方,如何看待“赏识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该如何取舍“赏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和作用,此方面的研究并没有一个具体的阐述和归纳性的总结。因此,本文将对赏识教育做一些个人的理解和评价,并对其如何在家庭中得到实施提供一些建议。

一、赏识教育所谓何物

1.周弘与“赏识教育”

提到“赏识教育”,就不得不说到周弘。现今对赏识教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成功的家庭教育者,大多数人都认为赏识教育正是源于这个父亲对教育的感悟。周弘是南京的一位普通工人,面对双耳全聋的残疾女儿周婷婷,他没有灰心丧气,也没有就此放松对孩子的教育,用心的培养。2001年周婷婷进入美国最好的聋人大学盖特劳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在2002年成为2001年度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的杰出女性之一。周弘认为,教育成功的秘诀是家长的心态,从心灵深处物无条件的相信孩子“行”!他坚信对孩子就是要赞扬、肯定、夸奖,批评和否定是孩子的“杀手”,对于孩子要竖起大拇指,说“你能行”,“你真棒”,甚至要“无中生有”,他反复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都是大师!”“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并称其为“赏识教育”。

周弘的这一观念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且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甚至有人宣称“赏识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称周弘为“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对于此,笔者并不认同,认为下如此大的定论还是需要深思和考量的:

首先,对于赏识教育的想法,并非是最近才有的,我国很早也有诸如“寓教于乐”之类的说法。清代颜元,他在四百年前就有过一句至理名言:“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不难看出,这已是典型的“赏识”方法。在国外,斯宾塞也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他主张让儿童在快乐的情绪中掌握知识,认为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个性和智力的发展,而要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就需要父母给予肯定和支持,让家庭营造出一种和睦愉悦的气氛,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都是“赏识教育”先例。既然如此,怎么能说赏识教育是由周弘创始的呢?更无从谈起教育理念的“发明”。

其次,关于“教育理念”一说,是否得当也值得商榷,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赵忠心教授所说,“教育理念”是一整套教育理论,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东西,需要经过长期和反复的验证和实践研究,现今所谓的“赏识教育”,只是一个父亲对自己残障孩子教育的经历总结,顶多可算作是一种个人的教育经验或是体会,何以上升到理念的层面,又如何能够如此轻易的就将其推广到所有普通的孩子身上?笔者认为,关于现今流行的“赏识教育”的观念,是周弘自己通过实践对其进行的一种理解,代表着他自己的思想,而“赏识”这一概念本身,这一教育观念本身,每一位学者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不能将这一古已有之的教育方法因一人之说而定义,“赏识”本身所涵盖的教育思想是宽广的博大的,不能以偏盖全。

2.关于“赏识”的教育思想

《辞海》对赏识的定义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价值而予以重视和赞扬。赏识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爱,是一种心态,不仅是教育的方法和观念,更应成为一种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心态。赏识教育即是提倡以信任代替怀疑,以宽容和耐心代替焦虑,以关爱和容纳代替不停的指责和贬低。它要求教育者无论是孩子表现与否都能够给予孩子信任,看得起。赏识孩子不是停留在行为和表面,也不仅限于一方对另一方,而是要传递给孩子一种信念,通过他人的赏识让孩子学会自己爱自己,学会肯定自己,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不灰心却也不骄傲,成长在一个快乐积极的心态之下。

很多人片面的把赏识教育简单地理解为表扬和赞同,认为赏识就是等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称赞或是在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也给予肯定。孩子的心中自有一个天平,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自身的评价,不需要家长盲目的或是敷衍的给予肯定和表扬。赏识教育的精髓在于唤醒和解放孩子自身的力量,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一个优秀的、被他人尊重和需要的人,可以给他人带来快乐的人,而不是渴望父母或是师长表浅的夸赞。赏识教育并不是等同于一种技术或是行为本身,而是一种教育的情怀和修养。教育的成功是让孩子内心形成一种强大的自我,使其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这才是赏识的目的,而非单纯的对与他人肯定和赞扬的追求。

二、赏识教育的儿童心理学基础

1.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

青少年期的儿童在生理发育上十分迅速,2―3年内即可达到成熟水平,但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使得身心处在一种非平衡的状态,容易引发种种的心理矛盾出现。与此同时,青春期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期,对他人的评价十分的敏感,强烈的我向关注,以及很强的自尊心都使得青少年期的孩子迫切的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时期,广为常见的情绪困扰之一就是自卑感,自我评价过低,常常处于一种既敏感又掩饰和否认自身缺陷的状态,有时还表现出来较强的虚荣心。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矛盾,例如焦虑、抑郁、孤独等等。因此在青春期阶段,家庭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更加需要注意帮助其处理心理问题和心理压力,及时的给予孩子肯定和赞赏,帮助他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机制。

2.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

精神分析学派十分重视人的早期经验,尤其是儿童时期在原生家庭所拥有的早期经验,他们认为成年之后的许多心理问题都可追溯到早期孩童时期所有过的创伤或是特殊经历。由此可见家庭的成长环境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来说有着不可泯灭的强大作用。与家庭内部成员的感情,家庭的和谐相处,成长环境的健康和积极,都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家庭内部,不仅是对待孩子,成员之间学会互相赏识,营造一个温馨宽容的氛围,对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十分有意义的,适当的肯定与及时的称赞都会为儿童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机制、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起到很大的作用,对其之后的发展都会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

3.从行为主义的理论角度

无论是幼年时期的孩童还是青春期的少年,都有着人类拥有的共性。行为主义学派的研究表明,观念和习惯的形成都需要强化。儿童做出了正确的举动,家长予奖赏性的强化刺激,就会使得他今后做选择时倾向与这个正确的举动;同样的,当儿童做出错误的行为,家长予以惩罚即负面的强化,就会使得儿童对这一行为予以回避,今后避免再犯。而“赏识”无疑也是心理强化的一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孩子取得进步或是表现优秀时,家长就应该给予及时的赞扬和反馈,这样能够促使孩子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这同时也要求一个“赏识有度”的原则,行为主义学派的实验证明,当强化一再出现进行刺激时,所起到的作用就会渐渐变弱,因此,“赏识”也需要一个正确的强度与途径,关于此笔者将在后面的实施措施中予以补充。

三、关于正确赏识的建议

1.“先识后赏”,有原则,不盲目

“赏识”,只有在“识”的基础上去“赏”,才是真正的赞赏。教育终究是一种理性的事业,只是为了夸奖而夸奖就是让孩子觉得不真切,不诚恳,从而引起反感。讨好的赞扬只能让孩子感到家长的虚伪,这反而会刺激到孩子的自尊心,收不到好的效果。赏识并不等于溺爱和无条件的迁就。赏识不需要一味的顺从和宽容,而是应该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前提下,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缺乏的东西,发自内心的去肯定,针对于某个具体的方面,而不是泛泛的说一些“你真乖”“真棒”之类的空洞表扬。

家庭是孩子接触时间最久状态也最为放松的成长环境,父母一步步看着孩子成长,有责任也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看到他们的内心,多沟通从而观察到他们真正的想法。相对于学校环境来说,家庭里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教师很难做到对每个学生了如指掌,然而家长是可以的,那么在家庭中对孩子的赞扬和肯定就更应有具体性。如果一个孩子很少受到家长的赞扬,那么家长突然性的转变,随口就夸,只会让孩子觉得虚假,无所适从。还有些家长为了赞赏而赞赏,孩子还未取得成功,就敷衍的夸奖以示鼓励,往往得到相反的效果,让孩子不再信任所谓的夸奖。大多数的孩子都有较为正确的自我评判能力,无论是来自于老师还是同学的,都会对自己做出的成绩有一个综合的评价,只有真挚的,确得其所的称赞才能直入人心,让孩子感动并建立自信。

2.接受差异,信任和尊重

前面已提及,周弘在对赏识教育做宣传时强调“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都是大师!”,对于这一点,笔者并不太认同。首先,不能够奢求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大师,都是天才,这是不切实际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十指尚有长短,更何况人呢?同在一个班学习的孩子,必然有好有坏,即使将来从事了自己所喜欢的行业,也未必每一个人都能走到领域的尖端。其次,难道赏识孩子是因为抱着每个孩子都是大师,都是天才的信念?笔者认为并非如此,赏识就是单纯的对其值得肯定的行为予以夸赞,即使他仍不如人,每一点由努力而来的小的进步都是值得去赏识的。

3.张弛有度,过犹不及

“赏识”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切忌用过了头。现今的媒体和教育界,为何总用独生子女的种种做文章,总是发现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道德问题,就是由于在中国这么一个计划生育的特殊背景下,家庭教育应运而生的种种问题。事实上,当今的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在“赏识”孩子这方面做的不错,却是误解了“赏识”的真正含义,认为爱孩子就是顺从,支持孩子就是有求必应,每当孩子取得了一点点的成绩,就大肆的宣扬和夸奖,甚至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长此以往,怎能让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正所谓“过犹不及”,赏识教育就像孩子的甜品佳肴,食之适当为好,用的过量必然会带来恶性后果,更不能让其成为“唯一”。

4.身教大于言传

心理学之所以强调原生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耳濡目染对孩子的影响。无论是幼儿时期的孩童,还是青春期的少年,学习速度和同化速度都是非常快的,人生观、价值观又都处于十分不稳定的时期,很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家庭作为孩子长期所处的环境,其成员的性格、行为都是一直在孩子眼里心里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忽视。

5.在批评中“赏识”

很多关于赏识教育的文章都将赏识归结为表扬、称赞,认为批评就不是赏识,其实这不能一概而论。学生被老师批评也可能是带着赏识的批评。“合理批评”也是“赏识”教育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批评的方式和态度,家长应尤其注意的原则就是“对事不对人”。批评和惩罚要有理有据,针对某一件事情,让孩子能够信服,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对孩子其人格本身大打击一通。另外,对孩子进行了批评和惩罚之后,要以宽容的心态去等待孩子改变,允许出现反复或是需要时间,正如教育研究者们所讲“教育是一门等待的艺术”。毕竟,家庭是孩子能够获得宽容的最后保障地,他需要被接纳,需要时间去改正、进步。

四、总结

综上所述,“赏识教育”发展至今并非新生事物;其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不仅仅是能由某一个教育经验或是某一个成功的方式方法就能予以说明的,它值得教育者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深入研究下去。现今的“赏识教育”热让很多家庭和教师对这个教育思想烂熟于心,但却未必理解了其真正的含义和精髓。笔者本着对“赏识”这种教育的态度表达了一些看法和实施的建议,希望能够对家庭教育起到帮助作用。另外,本文只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去看待赏识教育态度的应用,虽然关于赏识教育在学校的实施和教师该如何实现的措施已经有很多研究文章,但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或是对比或是调和为一致,此类的研究并未多见,比较欠缺,因此,今后关于“赏识”教育的研究也可朝向这方面发展和深入下去,以达到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良好配合。

参考文献

[1]欧阳维建.呼吁符合人性的家庭教育[J].南方周末(文摘博览),2002,12

[2]许传利.糊涂父母“糊涂的爱”[J].家长学校(家教误区),2006:21

[3]易小平.家庭教育中的“七忌七重”[J].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5(9):52

对孩子教育的认识范文第5篇

1调查结果与分析

此次“三生教育”走进家庭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率100%。此次家访内容涉及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教育方式、认识和家长对“三生教育”的态度等七个方面。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1.1学生接受“三生教育”后的表现

表1.你的孩子进入大学是否有所进步从分析调查来看,86%以上的家长认为经过“三生教育”的学习后,孩子比以前更能能主动参与家里的劳动,更加理解父母的疾苦,很多男同学会煮饭、能下地干活;在联系方式主要靠手机联络的今天,也还有50%以上的同学经常给父母写信,进行情感交流,报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表达对父母的关心,对父母的批评教育能表示理解;大部份孩子都十分关心父母,被调查者中60%以上的孩子知道父母的生日,约60%的孩子会为父母庆祝,也有一部份孩子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知道父母生日,但认为不需要庆祝;只有14%的家长认为孩子没进步,少部分孩子不会做家务,这与家长的溺爱与教育的缺失息息相关,父母没能从小很好的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导致到大学后无法适应大学生活,产生诸多心理问题。所以,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重要环境,而“三生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最原始、最基本、最直接、最普遍的教育项目,任何家长都无法回避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孩子在生命、生存、生活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同时教育也应该把课堂与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清楚的认识到“生命教育是前提,生存教育是基础,生活教育是方向”,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才能很好的生存,才能享受生活。

1.2学生的消费需求

分析:本校地处边陲,在校学生多来自农村家庭,加之当地消费水平与省会学校相比略低,故80%以上同学的生活费在500元以下,也有少部份同学在700元左右,当然也存在一部份高消费人群,身为学生,衣食来源全靠父母,而家庭因素使学生们的消费水平与观念参差不齐,给学生一个理财方面的学习,才能让他们有计划的消费,合理开支生活费。

1.3家长对孩子的了解

分析:谁不希望与孩子亲密无间,但家长与孩子间的代沟日趋明显,能做到者寥寥无几。在被调查中,69%的父母认为基本了解孩子,只有15%的家长认为对孩子十分了解,而不了解的也仍有16%,连自己的孩子都不够了解?又怎样去培养与教育呢?绝大多数的父母知道孩子的生日,大部份父母会送孩子礼物,会为其庆祝,而30%以上的父母认为不用送礼,孩子不需要或连孩子生日都不清楚。父母需要关心孩子,孩子也要理解父母,彼此间应加强沟通和联系,无论是一句祝福,还是一道特意准备的佳肴,就足够让他们满足。其实许多付出与细心都不多余,要了解一个孩子,走近一个孩子,父母就需要一点一滴做起。分析:现在大部份家长在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的同时,也开始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了。大多数家长会经常与孩子沟通,与他们谈论学校里的生活,这是父母与孩子交流采取比较好的一种方式。也有部份家长采取与老师联系,能准确的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沟通与交流,也需要一种适合的方式,彼此坦诚交流较好,否则会适得其反。

1.4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表11.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表现表12.在孩子遭遇挫折或考试失败时,您如何教育孩子走出困境表13.当孩子向您问起关于死亡的问题时,您采取的应对措施表14.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从哪些方面进行引导分析:在教育孩子方面,以前的父母之命不可违已不再实用,孩子接受了新的教育,他们有了自己独立的新思想。90%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允许他们发表意见,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绝大多数的家长会给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走出困境,当孩子面对死亡的问题,父母也能加以引导,这些都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了一种健康的环境。用爱的方式进行教育,能让孩子易于接受并且有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打骂和过激的方式会让他们自卑,甚至对生活缺乏安全感,而不闻不问,则是一种最大的漠视,它会摧毁一个孩子积极向上的态度。大多数家长希望在生活方面引导孩子,可见一个孩子懂得怎样生活,才能更好地生存。

1.5家长对孩子的认识

表15.您的孩子目前最大的压力来自哪些方面分析:现实社会的诸多因素让孩子面临着许多压力,5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目前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学习成绩,面对孩子的未来,约一半的家长主张让孩子努力自己创造生活,而一些家长认为要和孩子一起努力。孩子需要锻炼,独自去拼搏会让他们变得更坚韧,更能经受风雨。可是拼搏的道路上那些错误的抉择,年少的无知,轻狂的冲动,需要有人去劝阻、引导、指点迷津。家长与孩子共同努力,不代表家长代替孩子努力,而是家长指引孩子去努力,矫正他们的路,而路上的障碍由他们自己扫除。

1.6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

表17.在“三生教育”内容中,您最想让孩子在哪方面得到锻炼分析:在“三生教育”的三个方面,家长对孩子都有所期待,而在生存方面期待较高,大部分家长认为生存能力关系到孩子的生命与健康,孩子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能在复杂的社会中立足,就是家长们最大的心愿。所以,学校将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1.7家长对“三生教育”的认识与态度

表18.家长对“三生教育”的了解程度分析:大部份家长对学校开展的“三生教育”不是很了解,但基本上都表示支持,可见家长们对学校开展的活动有很高的信任度。而“三生教育”是一个贯彻生命、生存、生活的课程,不仅需要学生的支持,也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与配合,而学生,就是一个学校与家长沟通的纽带,应充分发挥这条纽带的作用。关于生命的到来,家长认为不仅要关爱自己,也要关爱他人。他们把亲人视为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可见亲情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学校的关爱与家长的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希望让这份爱的力量促进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2“三生教育”进家庭的必要性

家访能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在家庭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主动引导、帮助和协同家庭共同实施“三生教育”,主动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家庭、社会对实施“三生教育”的积极作用。

2.1能增强家长的责任心,提高家长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识程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但是有的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加上孩子没有考取更理想学校,致使学生失去信心,家长失去爱心。因此,“三生教育”家访活动,能体现学校对学生的关心和关爱,同时对生活困难的学生也有进一步的了解,增强家长的责任心,以身作则,严格管理,注重情感,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父母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只有教师与家长取得相互支持,形成教育共识,才能促进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2能解决老师、学生在学校无法面谈的问题由于思茅师专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教师对其的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对家庭的了解更是无法深入。在认定学生困难程度上只能靠学生打来的证明及材料判断,无法真实的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及困难程度,这就对学生的了解难免会存在偏差。所以“三生教育”家访活动,能拉近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距离,面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有利于实施“三生教育”的家庭氛围,对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外,不失时机的对家长进行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宣传,让家长真正了解“三生教育”的含义,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2.3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心理状态、言行举止,教育态度与方式,直接影响子女对所经历的事件的认知与适应,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家庭中,父母都应注意各自性格的长处与短处,不但要做到扬长避短,而且要做到取长补短,发挥各自性格的优势,促使家庭保持和睦、融洽,对孩子性格的良好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应把教育内容时刻融会到日常生活之中,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2.4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

教师、家长、学生共同相处,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有利于意见的交换,有助于达成共识,更容易商量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家访,教师可了解到学生在家表现,日常行为,家庭教育,学习环境,学习习惯等等;家长也能了解到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校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常规,这样家长能更有效地配合学校做好工作;教师上门家访,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重视,这是对学生的鼓励。很多学生都表示这样的沟通方式很好,大学老师家访还是第一次。通过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几乎所有家长都能接受老师的建议,并表示愿意和老师一起搞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3建议与对策

3.1教师要有“备”而行,有的放矢

教师的家访是手段,目的是教育好学生,因此对不同家庭学生,家访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别。家访要做到有针对性,要找到谈话的切入点,把握好谈话的内容,引导家长进一步认识生命、生存、生活的意义,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

3.2利用有利时机进行“三生教育”进家庭活动

由于思茅师专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给家访活动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要找准时机,利用假期、出差、节假日的时间恰当的进行家访。

3.3向家长提出建议

为其实施家庭教育提供帮助和指导;根据不同家庭存在的问题,为其提供有效解决存在问题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