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房一体化建设

机房一体化建设

机房一体化建设

机房一体化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房;建设;管理;网络中心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1-2725-02

1 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中心机房建设规模越来越大,软硬件配置也越来越高,但机房建设与管理技术应用不能适应其发展,所以,为了应对网络信息的灵活性与经济性,机房的规划建设与日常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2 网络中心机房建设总体要求

网络中心机房在设计施工时不同其它场所的建设,应注重其供电配电方式、安全防范、防静电、防雷等多方面的建设管理,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管理,规范操作,以确保计算机系统稳定、安全地运行。

1)机房建设应满足用户的需求:机房建设应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结合其计算机系统运行特点进行总体设计,同时也应该结合用户的需求,对改建机房工程进行技术改动;同时,以安全可靠为主,在设备选型及投资方面保证质量,延长计算机系统的使用寿命。

2)机房建设必须符合设计规范:为了保证计算机系统稳定、可靠地运行,同时也为了保障机房工作人员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以便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规范,且机房建设中必须执行相应规范措施。

3 网络中心机房设计建设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网络中心机房建设方面,应充分考虑到机房布局、供电配电设计、安全及环境设计等,同时还应考虑机房的管理与维护工作,这样才能避免许多问题的发生,发挥机房的最大作用。

3.1 机房整体布局

由于机房中计算机相关设备类别、数量以及软硬件更新速度的变化,高低压线路纵横错杂,所以机房的整体布局必须考虑周全,布局合理,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虑;

1)机房的性能面积比:随着机房设备的小型化,同等面积下的计算机容量越来越大,机房的性能面积比越来越高。

2)机房的性能能耗比:对于计算机中,高效率的UPS及机房内的密封、绝热出来方式设计合理,其能有效地提高机房的性能能耗比。

3)机房建设的新概念:未来网络中心机房的发展应实现模块化、一体化和可扩展化的高要求及高标准,要建立完善整体机房概念,达到一个新的机房标准。

3.2 机房供配电系统设计

供配电系统作为机房建设的重点,应重视其可靠性和可扩展性能, 需要加强几方面的建设,首先是应实现由备用供电系统向不停电供电系统发展;其次UPS供配电系统应普遍应用于机房配电,且逐渐标准化、模块化;最后,直流供电系统可能被研究并使用。

3.3 机房安全设计

网络中心机房常见的安全隐患有软硬件故、计算机病毒、供电异常等,为了确保其系统正常运行,应做好机房的规划建设。

1)防雷击设计:网络中心机房的防雷设计相对而言比较重要,所以为了防止雷击危害,机房通信和供电电缆应从室外引入,并且使所有进入机房的金属管道外壳形成统一的电气整体;同时,计算机通信电线的芯线应加装避雷器,防止感应雷的破坏。

2)接地设计:计算机系统的地线作为保证其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其接法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的稳定、可靠运行,所以应根据计算机自身的工作性质和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3)防静电设计:由于电子设备受静电影响较大,导致其性能下降且不稳定,引发各种故障,从而造成计算机运行发生运算错误等故障,同时还可能破坏部分元器件。所以,应加强防静电的主要措施,防止外电磁的干扰以及静电的产生。

3.4 机房环境设计

在网络中心机房建设管理中,机房环境相对于其它公用建筑较为特殊,其环境要求严格,包括机房温度、湿度和洁净度。机房湿度应保持在15-35度之间,安装空调以调节温度,同时具备降温、加温、除湿以及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配备温度检测仪、除湿器等,定时测试空气湿度。此外,也要预防机房中的灰尘,加装空气过滤器,保证机房清洁卫生,要定期清除电脑内的灰尘。

4 机房管理问题

为了发挥网络中心机房的最大作用,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应建立完善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包括仪器设备管理条例、系统安全管理制度、机房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等,还需要科学的监管体系,保证机房管理的高效智能化、集中化等。

1)硬件管理:计算机机房内除了安装智能集中监控系统外,还要有严密的安保系统;机房外部的过道应配备烟雾消防探头和灭火器等消防器材,这样可以方便机房管理人员及保安人员随时监控设备运行状况,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处理。

2)软件管理:未来机房的发展趋势是能够全面、集中地对所有联网设备进行管理,同时对机房情况进行实时控制,并设置防火墙,有效保障系统的安全、可靠及高效性,使机房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简单化、安全化,提高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促进机房全面建设与发展。

3)应急预案管理:根据不同类型单位的管理规定,应做好机房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制定紧急事件处理方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尽量避免故障的发生,即使出现故障也应迅速排除,减少损失,保证机房设备的稳定、可靠运行。

4)完善机房管理制度:对于机房的整体管理工作,应从机房环境管理、硬件设备管理、软件及数据管理、计算机病毒防治等方面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保证计算机应有的效能,同时发挥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机房安全管理制度,以及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包括机器档案记录、安装记录、日常维修及保养、计算机病毒防护等,严格进行数据存储管理与硬件数据备份管理。

5)机房管理人员培训:机房设备作为单位内部的重要场所,应选择专业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加强对其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对机器设备维修、保养方法以及异常诊断方法进行重点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各方面的能力,为机房规范管理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网络中心机房建设管理是需要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必须切实提高网络应用水平,充分实现资源的利用,提高机房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才能实现机房的高效性、可靠性、可维护性,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宗建,周伟.网络中心机房建设解决方案[J].广西轻工业,2008(1).

机房一体化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中心机房;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7-0018-03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任务,并对教育信息化做了总体部署。随着近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程度,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随之不断在扩充及更新,为高校信息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承载着这些不断提升的基础设施。一个专业的网络中心机房不仅需要集建筑、电气、安装及网络等多个专业技术于一体,更需要丰富的管理经验。机房的合理性、可扩展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信息化发展,关系到各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关系到校园网络的可靠运行及各类信息通讯畅通无阻,使信息化建设及发展更好的服务和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

1 高校网络中心基础设施建设

1.1 机房建设总体原则

中心机房是校园网的一个核心,承载着学院各信息基础平台(如教务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系统、学工系统、财务系统等)的稳步运行,主控机房的建设首先要符合国家建设标准,空间上要有一定的冗余,同时要具有先进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特点。

(1)标准化建设

网络中心机房建设的各种指标及参数要依照国际及国家颁布的相关标准。(如《计算站场地技术要求》GB2887-8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95、《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62-2008等)

(2)可扩展性

网络中心机房的建设要可扩展。空间上要有一定的余量,中心机房使用的核心设备要考虑余量,便于扩容。

(3)安全性

网络中心机是各业务系统和校园网络环境的核心,建设时要多方面考虑其安全性,包括房间的布局,防火防盗,、设备的日常维护、硬件备份及冗余度、维护人员的安全使用及保密等等。

(4)智能化

中心机房设备繁杂,管理任务繁重,网络中心机房建立时要考虑可管理性及智能化,使中心机房的建设更加跟得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具有前瞻性。可以考虑远程监控系统、动力环境监控系统、集群系统、数字KVM,管理人员不需要进入机房就可以掌握中心机房的相关数据,进行智能化控制。

1.2 选址

就学校而言,网络中心机房应在建校初就要做好规划,一般选择独立的一幢楼或是低层作为学院的中心机房。网络主干光纤首先从校外敷设至学院中心机房,再由中心机房向各个楼宇发散铺设。①选址时楼层的考虑。底层和顶层不适宜建立中心机房。顶楼一般夏季炎热,高温会增加机房空调的负担,顶层漏水也时有发生,且主控机房大多采用专业的精密空调,高层施工不便;底楼较为潮湿且鼠虫危害对机房线缆、设备伤害较大。②选址时承重的考虑。中心机房设备都是24小时动作,采用UPS不间断电源供电系统是极为重要的,直接带来的问题就是承重(如一节12V 100-AH的UPS电池大概是30公斤,一个UPS电池柜要放20节电池,一个电池柜至少600公斤重),放在较低的楼层(二楼、三楼)较为合适。

1.3 房间布局

中心机房一般包括:设备区(信息设备、网络设备等)、配电间(UPS配电柜、主机及配电柜等)和监控室。许多中心机房功能区间没有划分,而将供电设备与信息设备直接放置在一间。从安全角度及管理角度出发,应尽量将供电设备与信息、网络设备隔离,即使因供电系统老化或其他因素带来的安全问题,也能将设备的损失降到最低。条件允许的话可将中心机房分成四个功能区域:网络设备中心、数据中心(服务器)、配电中心及监控室(操作区)。网络设备及服务器等都安放在机柜上,机柜一般选用品牌机柜且符合工业标准,机柜和机柜之间要留一定的空间通风,排放整洁,设备在机柜上的位置要考虑连线的距离及方便性(光纤线及网络线),还要考虑以后调试的可操作性。

1.4 机房电气工程

中心机房的电气工程主要包括供配电系统和照明系统,其中供配电系统主要指供电系统和UPS系统;照明系统主要是工作照明及应急照明。

首先根据机房的设备用电初步估计并加上冗余计算总负荷,供配电系统采用的电压等级一般为220v/380v。考虑到断电问题,推荐采用市电和UPS双效供电的运行模式,当市电断开时,UPS可以维持至少两个小时的供电,使机房管理员对正常及不正常的断电有个间隙处理,不会因为立刻断电给网络及服务器设备带来损伤或破坏。

1.5 室内装修

室内装修主要包括现有环境建设,按施工图纸的要求敷设桥架,新建隔断、吊顶、墙面及静电地板等一些施工。所要使用到的一些材料都要至少满足保温、不起尘、隔热及防火等一些特点。

1.6 气体消防系统

气体消防系统是保护机房设备的一项重要措施,机房内的设备都是电子网络设备、服务器等,不能单采用传统的喷淋方式灭火。中心机房的消防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环境监控系统采用多方式消防系统。即要在机房内部周边及外部安放普通灭火器,同时建立气体消防系统。气体消防采用全淹没无管网方式,通过一定浓度的HFC-227(七氟丙烷)进行灭火,主要的处理流程如图1。

1.7 机房空调系统

中心机房要放置网络设备,又要安放服务器,呈密集型排放。普通的中央空调要长年运行显得有些吃力而且后期维护较为频繁,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采用恒温恒湿的精密空调系统,地面做好防水保温,建设时要达到机房环境标准。根据《计算机场地技术条件》GB2887-89的相关标准,中心机房的温度及洁净度如表1所示。

1.8 环境监控系统

近两年来环境监控是一个新手段,机房环境系统监测对象:市电、UPS设备工作情况、空调运作、机房温湿度、漏水检测、烟雾检测以及机房现场视频监控等等。若有异常特别是电流电压异常,马上自动报警并通过短信告之管理人员;当机房出现紧急情况(如火灾)时,将报警信号直接传到学校的监控中心、保卫室,同时环境监控系统与消防系统连动,可自启动消防系统,将机房损失减少到最低。

1.9 防雷接地系统

雷电等异常高压电流的影响会给网络设备等造成重大损失,传统的避雷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了避免计算机网络设备不受外界电力的干扰,要做好中心机房的防静电接地系统。根据国家的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的相关规定,网络中心机房建设应采用三级防护。可以采用中心机房总配电柜输入总线的空气开关后并联安装一套避雷设备,在总配电箱的UPS电源输入总线后安装一套电源防雷器以及UPS的电源输出总线上安放一套。通过这种逐级对地泄放雷电流能量的办法来达到防电防雷的效果。除此之外中心机房所在楼宇本身应符合接地要求,中心机房内部所有设备宜采用单点接地等电位连接法。

1.10 门禁系统

门禁系统可以有效地管理机房人员的进出,严格落实机房人员的管理制度,对机房权限的操作、设备及信息安全保护起到约束作用。

2 中心机房管理

中心机房的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一项系统建立完成,就要相应的人员做好维护及发展规划和更新,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2.1 中心机房出入登记

一般中心机房只有工作人员才可进入,没有条件建设门禁系统的,要做好机房出入登记,进入机房就要遵守机房的要求和制度。

2.2 操作权限分配

学院核心网络设备及各业务系统服务器都是集中式管理,在操作权限上要进行严格的权限设定及划分,责任落实到人并做好操作记录,什么人管什么系统有什么权限要严格控制。属学院部门的业务系统(如教务、学工、财务等),在操作服务器时,要与工作人员共同在场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工作人员在调岗及职责重划分时做好详细的交接手续及日志。

2.3 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要细化,如服务器操作管理制度、操作手册、机房安全制度、工作人员管理制度、保密协议等等都要细化且上墙。多学习和强化这些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制度去落实,维护好中心机房的网络环境。

2.4 日志

机房的日志是反应机房情况的一项重要数据,每天都要做好机房运行情况的详细记录(如更新、升级、备份等),并在列会上通报。硬件故障要及时联系处理,并上报主管领导,做好情况记录,为机房建立一个长期的健康档案。

2.5 卫生环境

每周都要安排人员对机房进行环境清洁,保证机房的干净整洁。

2.6 设备标签

在机房建设初期就要有意识的做好线缆的标记工作,标签要随建设建立到位,机房的服务器及网络设备品种多、口多、线多,机房管理人员在后期维护的时候,总是纠结于找线,所以要建立及时更新制度,更换和新敷设的线缆要两端作好标贴,设备端口详细信息张贴在机柜里,方便查看。

3 结束语

中心机房的建设及管理体现了学院的信息化水平,不能保证最先进,但至少应该体现他的先进性及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提高专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及专业素养,为机房未来的发展和维系做坚实的基础,使广大学生及教师用户真正体会到信息化环境和服务带来的便捷。

参考文献:

机房一体化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河南省;科学推进;城镇化建设;保障性住房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6-0050-03

河南省城镇化建设中的保障性住房政策不仅使房地产投入与产出相匹配,能够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还决定着河南省的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缩小城乡差异、培育中产阶层、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及我省的城镇化建设的成败等。对这一政策的进行深入探讨,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然而,河南省城镇化建设中的保障性住房发展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有必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寻一条科学的保障性住房发展之路。

一、河南省城镇化建设中的保障性住房发展概况

当前,在我省城镇化进程中科学推进住房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要解决当前房价的不平稳、不可控的问题。高房价推高服务业的成本,阻碍了农民市民化的进程,难以实现城市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无法实现服务业的持续发展。大多数的中低收入家庭购房信心不足,租赁房源又难以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工的需求,从而生活标准难以达到城镇化的最低生活标准,很多人租住在离城市较远的城中村,居住条件和环境不佳,治安问题凸显,引发其他社会矛盾,影响城镇化进程。在我省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扩大,造成许多耕地流失,而原有的农村分散居住方式也不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出现了农村人口减少而农民宅基地不断扩大、良田被大量非法占用的怪相。高品质、高价位商品住房不断增多,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仍然较少。而从收入水平看,而河南省的中低收入家庭占购房总人口的80%,这就导致供应结构不尽合理、供应体系不尽完善。政府对农村土地征用难以调控,保障性住房用地由开发商先期进入征收,初步达成意向政府才进行控规审核,是否符合区域要求和居住需求,政府比较被动,难以满足河南省城镇化整体需求。对此,河南政府的有关机构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开始注重庞大保障性资产的运营管理,注重发挥市场的力量进行滚动发展。

二、以科学的住房政策解决住房问题,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住房供应体系、结构、价格等问题的解决,应当以“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1]为方向,以“加快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完善符合国情、省情、市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为目标,立足保障基本需求、引导合理消费,围绕围绕“逐步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2],提出解决方法,保障全体公民的居住权,向着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的目标迈进。以科学的住房政策解决住房问题,推进我省城镇化健康发展。为此,2015年1月,河南省印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积极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八项措施的通知》,其中就业、居住和教育成为重点。通知提出:“增加进城农民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利用银行信贷、发行债券等融资方式支持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强将进城务工农民纳入保障性住房供给范围政策落实情况监督,确保符合条件进城务工农民在保障性住房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探索开展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产业集聚区周边建设公共租赁房试点,主要提供给进城农民租住。逐步将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进城务工农民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建立完善住房公积金异地互认、转移接续制度。”[3]经过几年的发展,可以看出,政府已经注重庞大保障性资产的运营管理,开始发挥市场的力量进行滚动发展。

(一)建立一个功能明确、责任清晰、激励合理的主体

城镇保障性住房在筹建、租售与运营中既有社会保障职能,又有市场资源分配的特点。社会保障职能决定了它不同于市场运作模式的操作方式,而前期筹建与后期运营中又需要按照市场方式进行运作。这决定了需要建立一个责任明确、激励机制充分、兼有市场运作与社会保障职能的功能性主体。要以确立功能性主体为先导,树立建设运营的责任主体。现在,承担城镇保障性住房筹建、租售与运营责任的主要是各地的住建部门。住建局作为省辖市住房与建设的政府代表,主要承担的是住房与建设的社会管理职能,但在保障性住房筹建、租售与运营管理上需要其直接承担募资、设计、建设、租售与后期运营的市场行为。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建立一个功能明确、责任清晰、激励合理的主体。参照国内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成功经验,这个功能性主体要能承担三个方面的职能:

1.土地储备、建筑设计、施工监督与工程验收职能。按照保障房的特殊定位与要求,在建设前期,主体要对土地来源、房屋面积、建设设计、周边配套工程、潜在发展前景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要按照有序、合理、前瞻的原则进行操作。在土地储备上,要和本地区的长期规划、新城镇建设、老城改造等背景因素结合前来,要集约化利用土地、立体化开发土地、有序化开发土地、增值性利用土地。施工监督与工程验收的职能要与后期保障性住房的运营结合起来。保障性住房的质量是需要终生负责的,而且由于与后期运营结合在一块,都由设立的功能性主体负责,所以功能性主体会严格按照房屋验收质量标准把关。

2.募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与租房补贴资金的职能。作为城镇保障性住房的功能性主体,它必须承担建设保障性住房和租房补贴资金的职能。由于其兼有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与市场的资源分配手段,这使其在募集资金上有其特殊性。主体承担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落实政府在住房方面的社会公平政策,接受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在一定是时期内,政府的财政性资金是主体募集资金的主要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主体也要承担在市场上募集资金的职能。保障性住房建设与保障对象的租房补贴,如果单靠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撑,这是不可持续的,会造成政府莫大的压力而使其不可维系。主体是一个市场化的主体,可以充分利用现有金融体系中的各种融资平台进行资金募集,为自己的长远发展解决资金瓶颈。

3.保障性住房的运营管理职能。保障性住房运营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不同利用性质的保障性住房的管理,二是保障性住房的资产后期管理。保障性住房的利用主要是配租或配售,在房屋完工后,制定公平、合理,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配租或配售方案,按照候选申请人的顺序与选择意愿进行分配。这是保障性住房能否合理利用,能否达到其保障社会中低收入群体目的的核心环节。在这个环节,制度上要建立从政府角度与受众角度的监督制衡机制,确保保障目标的实现。

(二)科学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保障性住房措施

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配租或配售房屋的维护保养管理、保障性住房资产的循环利用管理和保障房保值增值的运营管理。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73%左右,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首先要解决的是就业和住房问题,因此,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中低收入家庭能够买得起、住得好(利于就业)的住宅,解决好科学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保障性住房问题。

1.要拓宽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渠道。政府要“重点扶持”开发建设实力强、信誉好、质量高的企业开发建设保障性住房;也可以指定国有开发企业承接政府自建的公共租赁保障住房,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管理这类房屋,企业和政府明确收益比例,摸索经验,让惠于民,解决城镇贫困家庭和农业转移人口居住的问题。

要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的管理城镇保障性住房筹建、租售与运营管理的内涵式发展模式是一种健康的、动态平衡、管理科学、功能突出的发展模式。要确立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的功能性主体;要确立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机制是规划的、公开的、透明的进入与退出机制;要确立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完善规章制度、完善法律、完善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机制;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保障对象数与保障性住房数的动态平衡,保障性住房的投资成本与收益的动态平衡,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运营的平衡,政府职能与市场力量的平衡。

2.以申请人候选制度为基础,规范保障性住房的准入机制。保障性住房的保障对象,为住房困难且收入、财产等符合条件的城镇家庭、个人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收入逐渐提升、经济要素加速在不同地区流动的背景下,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的数量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数目。在一定时期内不同地区一定要建立动态的申请人候选制度,为保障性住房能真正落实到保障对象头上保驾护航。以保障性住房资产滚动发展为核心,统筹收益与成本。保障性住房资产滚动发展需要处理保障性住房存量资产与增量资产的互动关系。在保障性住房发展的不同阶段,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面临不同的任务。发展初期,保障性住房以建设为主,需要到处“摊饼”,运营在其次;发展中期,保障性住房开始进入建设与运营并重阶段,在建设的同时,兼顾运营,运营的资产一定程度上成为保障房建设的资金来源;发展成熟期,存量保障房资产与保障对象数目之间实现动态平衡,进入以保障房的社会运营为主的阶段。

3.以保障性住房资产的运营为抓手,明确管理责任与退出机制。保障性住房资产的运营涉及多个环节,包括配租管理、出售管理、循环利用管理、使用功能维护、保值增值等。在不同的管理环节,运营主体的责任是不同的。明确运营主体在不同管理环节的责任是保障性住房资产能够健康发展的保证。配租管理要求运营主体确定配租对象,制定合理、公开的配租程序与规范的配租合同。按照合同对保障性住房的承租与出租方进行全力与义务的界定。出售管理要求运营主体能够在厘清保障性住房的产权的基础上对其市场交易提出清晰、合理、完整的利益调节机制,制定交易条件与程序。循环利用管理要求运营主体能够把保障性资产滚动起来,让其对保障性资产的存量进行循环利用,把其保障功能发挥到最大。在不同环节涉及到管理者的不同责任。因此,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内涵式发展模式就是要规范各个环节运营主体的责任,让其受到制度的约束,为以后更庞大的保障性资产的管理建立基础。

4.要在河南省城镇化过程中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要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供给与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相结合,满足外来人口、大学毕业生、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居住。同时要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要以严谨的措施去严格落实各级政府住房保障责任,加大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及拓展资金渠道,建立各级财政保障性住房稳定投入机制,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扩大融资服务。要完善棚改救助体系。在解决其住房困难的同时,解决生活和就业等问题。要完善和拓展住房用地供应机制。在河南省城镇化的进程中保障性住房用地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要调整布局结构及全省各地尤其是省会城市要提高比重,要根据需求合理安排,加大面向产业集聚区的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力度。保障房建设要充分发挥规划先导作用。通过提前规划、选址、储备,合理安排保障性住房项目区位布局。要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管理运营机制。河南省政府在设计保障性住房模式时,应当着眼于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和财政资源、房屋资源、土地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政府要在制度保障性住房中承担起规划责任、资源供给责任、组织责任、分配责任以及监督责任。

5.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要实现农民非农化和土地资本化。做好规划并有步骤地建设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住房建设和规划逐步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政府要给予房地产商优惠的小城镇开发建设政策,至少使其开发的边际利润不低于城市。

6.政府要解决保障房建设的资金瓶颈,在确保政策性资金到位的前提下,努力寻找商业融资的有效途径,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要制定合理的保障性住房土地政策和监管政策,要积极创新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加大面向产业集聚区的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力度;选择交通便利的大型居住社区,以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带动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要支持大型企业和公益性单位利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自用土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要将城中村改造中满足村民自住需求后的小户型安置住房由政府实施包租,统一对外租赁;选择合适的商品住房项目配建一定比例的公共租赁住房。要出台保障性住房规划和建设标准,确保各类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经济实用和集约节约。

参考文献:

[1]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N].经济参考报,2013-10-30(A1).

[2]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机房一体化建设范文第4篇

建立完善的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是保证保障性住房工作落到实处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对北京某城区住房的土地供应、房屋建设、住房申请、审批、摇号配售等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为保障性住房的科学发展提出可行的对策,这对改善民生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保障性住房发展与管理成效

1.严格建设管理,确保保障性住房质量

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项目中推行了菜单式装修模式。针对保障性住房工程中要大力推广节能措施和太阳能应用的问题,路灯照明、草坪灯使用了太阳能灯具,并采用集中式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和施工的太阳能热水系统。

为加强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管理,住房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和业务骨干组成保障性住房工程专项监督组,每周对保障性工程巡查一次,并制定专项监督工作方案,明确监督工作重点,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建筑材料的监督,加强保障性住房工程的分户验收监督工作,加大对分户验收方案、内容数量、抽查点分布等项目的抽查力度,确保分户验收制度的落实;严格工程竣工验收的监督检查,对竣工验收程序不符合有关规定或工程实体质量和使用功能存在明显缺陷的责令整改,并停止竣工验收,整改合格后,重新组织竣工验收。

2.建立健全了保障性住房廉政风险防范体系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审核、分配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关系社会稳定、改善民生的大事。为加强保障性住房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纪委、监察局联合建立廉政风险防范体系,制定保障性住房系列管理文件,从制度上规范操作,对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资格审核、房源分配等进行监管,以保证公平、公正、公开,有效防范和化解廉政风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住房保障体系刚刚建立,政策、机制不完善,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笔者通过座谈、调研及现场工作调查的办法,对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应、房屋建设、住房申请、审批、摇号配售等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发现保障性住房房源有限、审核工作量大、审核流程的标准化和操作性程度不高、今后可提供的建设用地少等问题需要解决。

1.保障性住房房源供应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从目前上报备案量的解决情况看,解决量不足50%,意味着仍有一半的家庭在等待配租或配售。若从动态考虑,申请家庭的数量还会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数量还需要加大。

2.“三级审核、两级公示”基层审核的一些技术问题急需解决

“三级审核、两级公示”是指:初审,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出初审意见,结果由户口所在地公示;复审,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对申请家庭进行复审并公示结果,无异议的,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备案,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对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上报的申请家庭材料进行复核,符合条件的,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予以备案。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1)历史遗留的有产权没面积的房屋如何核定,没有具体的办法和标准。(2)现有的保障性住房信息网络平台终端只有市、区级使用,街道对申报人的资格审查工作信息不对称,造成不符合要求的申请人能够通过基层审核,最后被取消资格,造成前期工作浪费。例如,在收入、房产、总资产的审核方面,有些资料在街道这一层面查不到,比如购买商品房等,只有到了市一级方能查寻相关资料,筛选出不符合资格的家庭,导致前期无效的工作。在房屋认定方面,如自建房、房子的大小等,街道审核人员难以认定。此外,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够量化和细化,保障性住房的基础审核工作主要由街道负责,有些政策基层审核人员无法解释。

三、保障性住房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1.合理规划,加快建房速度,协调商品房市场及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关系

政府相关部门应实事求是地编制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在土地供给源头上严格把关。这样做可以有效防止开发商以建设保障性住房名义拿地后进行商业开发,还可以防止区县政府为了追求政绩盲目过量建设保障性住房而造成公共资源浪费。

保障性住房配给应该是“总量控制,按需建设”,保障性住房配给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按照家庭人均收入确定低收入困难家庭标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家庭结构和家庭人口因素,按不同的标准配给保障性住房,从廉租户、公共租赁住房到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两限房等不同梯次及形式配给,这样做更合理且人性化,能够提高住房保障能力。

当前城市住房用地比较紧张,住房保障资金有限,在城市总的建设用地不变的条件下,政府应当提高保障性住房在普通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建比例,在建设用地、财政投入等方面给予补贴,以适度增加保障性住房数量。协调好商品房市场发展和住房保障建设的关系,才能促进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健康良好与可持续发展。

2.深化和细化政策,解决“三级审核、两级公示”的基层审核技术难题,夯实保障性住房基础

如何认定“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有关部门仍然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意见,使工作难以继续开展。因此,应尽快制定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资格认定办法:一是要明确低收入家庭资格认定标准;二是要明确住房困难标准;三是分层次确定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并与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对应; 四是要明确各种资格标准的认定程序,确保程序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政策要量化、细化,进一步完善审核制度。

3.提前规划保障性住房的配套工程项目及居住保障,加强后期管理

保障性住房工作安排要具有前瞻性,做好长远规划。要提前规划配套的交通、幼儿园、学校、商店,要加强配套建设。另外,对于低收入家庭,政府应当保障足够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以保障住房市场并建立相应的制度并加强实施监管,认真做好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需求工作,让低收入家庭真正住得上房、住得起房。

后期管理是住房保障的一项重要工作,保障房的后期管理需要市场机制,可以尝试以土地和住房换物业管理支出的做法――即在保障房小区内配建一定数量的经营性用房,运用经营收益补贴小区物业费用,通过市场化的运作为保障房的日常管理提供经费,解决保障房小区物业缺少经费来源的困境,减免住户的物业管理费用,减轻住户的经济困难。还可以探索保障房住户亲自参与物业管理的模式,以居民自组织来履行物业公司的功能,通过自我服务降低管理成本。应进一步探索在住房保障后期管理过程中运用市场手段,筹措管理经费,使后期管理能顺畅进行,也使保障房的保障功能最终得到完善。

4.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审核制度建设,形成完备的管理体系

在住房保障制度中,之所以会出现某些高收入的家庭获得保障房,是因为在配置保障房时管理部门与申请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那些不符合申请条件又希望享受保障房政策的家庭或者个人一般通过刻意隐瞒个人的真实家庭财产信息, 或以虚假的信息来蒙骗保障房管理部门,以获得保障房。由于搜集信息的成本高,政府不可能有大量时间和财力对每个申请者的信息进行非常详细地调查。

因此,在审核工作中,要归纳出一整套规范的工作制度、流程和台账。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三确定”,即确定住房保障受理窗口,确定专人接待受理岗位,确定专人每日接待受理制度。针对申请住房保障比较集中的单位或街区,街道工作人员可上门服务、集中办理、现场咨询,一对一指导,形成填表、初审、合格入机一条龙服务。街道住保办、社保所要严格按照行政程序操作,确保工作廉洁、有序、高效进行,打造公开透明体系,形成了内外监控机制。

廉政风险防范体系将重点查找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资格审核、房源分配等管理环节的风险点。在项目建设环节中,重点监管项目主体招标、项目定价、招标价格的合法与合理,项目建设中安全、质量、工期等方面监管是否到位。在资格审核环节中,围绕申请廉租房、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审核流程和内容,查找初审、复审和备案环节的风险点。在房源分配环节中,将对公开摇号以及公示等方面进行监管。

5.保障性住房有效的准入机制、跟踪机制及退出机制

保障性住房政策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套规范可行的住房准入机制,从而筛选出那些真正有住房需求的家庭作为资助对象,然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住房退出机制,同时针对住户经济状况和房屋使用情况建立定期跟踪机制,从而实现保障性住房的有效利用,使国家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可持续发展。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1)制定严格的住房保障准入标准,提出并明确申请者住房状况、收入状况和其他资产状况的量化指标。

(2)严格监督从受理、初审、再审、复审到配房整个轮候程序,突出或凸显再审的作用。

(3)改变住房分配时才进行住房申请及条件审核的临时做法,进而使住房申请及条件审核常态化。

(4)“住户跟踪与退出”,是指在住房分配之后,首先跟踪住户的变动情况,然后根据住户的变动情况做出是否继续享受住房保障的决定。在住房保障工作中,住户跟踪机制与退出机制亟待建立。

(5)“信息公开与共享”,一方面是指住房保障信息通过网络或媒体公开,从而接受社会监督;另一方面是指住房保障信息通过网络实现不同住房管理部门单位共享,从而防止重复申请等现象的发生。建构起系统且严厉的制裁与惩罚机制,是保障性住房工作能够顺利、健康开展的重要保证。

(6)退出机制将是今后住房保障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直接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在现行退出机制的基础上,关键是要解决好复核难和执行难的问题。首先,强化房管、民政、公安、街道及保障性住户所在单位的审核责任,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其次,建立联合执法制度,或者赋予行政主管部门相应的执法权,给退出机制提供坚强的法律后盾;最后,尽快建立居民诚信体系,从源头上解决复核难的问题。

我们应根据国情选择住房保障模式,尽快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法律体系,强化政府在住房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充分发挥住房金融作用,最终形成适合中国国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住房保障政策,使人民群众“居者有其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住房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将其作为现阶段的政策目标,并在实践中努力寻求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不断提高住房保障的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尹爱.浅谈住房保障与商品房市场如何协调发展.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

2.龙灏.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启示.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3.武中哲.我国住房保障市场机制研究.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3

4.崔永亮 吕萍 张远索.住房保障对象的覆盖范围、类别划分与保障需求.现代经济探讨.2014.4

机房一体化建设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TU8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之配套的机房也迅速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机房及相关产业。随着政府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加速发展,安全、稳定、标准机房环境的建设和维护,配套网络产品的应用以及专业细致的系统集成服务已成为当前政府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金融证券、电信网络、航空、航天、广播通信以及众多行业关注的焦点,机房建设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其建设涉及到施工、安全、人员、硬件等多种要素,以下就机房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做了一些分析:

一、企业机房建设现状分析

网络中心机房设计与施工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机房内计算机系统是否能稳定可靠地运行,是否能保证各类信息通讯畅通无阻。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IT系统越来越多,相关服务器急剧增长,大多数企业考虑到数据的重要性都会选择建设不同规模的专用机房来集中存放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目前我国企业的机房建设还处于低级阶段,机房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规划设计与配置不合理 国内专家总结为“一流设备”、“二流设计”、“三流管理”,“一流设备”指的是机房的设备都是国际上最先进的,“二流设计”指机房的设计、规划落后, “三流管理”指机房建成后的管理非常困难,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主要是国内对机房设施的重视不足。建机房必谈服务器。勿庸讳言,服务器确实有它的好处,它性能稳定,处理能力强,能适应长时间、高强度的运算处理任务,但它的价格高,一台服务器动辄数万元,可以买好几台普通PC了,更主要的是在机房里真正能用得上的时候很少。机房里的服务器的主要作用无非是提供数据库支持、提供网页服务、文件共享服务、上网或进行日常运行管理,目前的单机处理能力已经很强了,一般来讲,除非非常特殊的应用要求,一台主流配置的稳定的品牌电脑,完全能完成上述任务。

2、系统性、可用性不高 机房建设不仅集建筑、电气、安装、网络等多个专业技术于一体,更需要丰富的工程实施和管理经验。现在的机房建设已成为一个由多个专业组成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了智能建设工程的各个专业,主要包括:装饰系统;电气系统;接地及防雷系统;空调通风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自动灭火系统;PDU配电系统;屏蔽工程;综合布线系统;安全防范系统;设备及环境监控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KVM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背景音乐及广播系统;总控中心系统(ECC)等。机房的整个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应该均衡,不能某一部分太好,其他部分相对较差,从而导致了计算机的运行效率不高。影响机房可用性的因素主要是供电系统、空调系统、监控系统、机架系统。

3、机房负压,未重视扩展性的要求 随着网络建设的飞速发展,使大量数据的传输成为可能,各个机房之间数据传输顺畅,但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是分散在各地大量的中小机房的稳定性及数据的安全性又出现了隐患。因此,在各个行业及部门均开始建设大规模的数据中心机房,对数据的处理、存储进行集中,以提高稳定性并有效降低了运行及维护成本。各个数据中心机房采用高速网络相连通,使各个数据中心机房形成一个强大的机房群,进一步提高了机房的可靠性及设备的使用效能,并使建设统一的冗灾备份成为可能。由于设计、维护不合理,大多数机房在运行时对机房外部都是负压,造成机房内灰尘洁净度严重超标。往往最开始建设的时候不考虑以后是否会添加新的服务器,导致机柜内配电存在很大问题,到处都是插线板、电缆线,使之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4、机房各系统不均衡 机房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多个系统协同工作来实现的。但有的用户无限制地抬高某一系统的可靠性。而忽视了机房整体性能的平街问题,最终导致机房因其他系统的薄弱而出现问题,导致影响机房系统的稳定运行。此外,在机房规划初期,计算机及其他设备还投有确定,如果不认真作好用户需求分析,只根据经验进行组建,那么所进行的规划设计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无法针对功能需求、设备数量进行相关设计,容易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这样通常导致机房建成后不久就要进行机房改造来满足新增设备的需要。

二、机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

机房工程是多专业、多学科、技术含量高的综合工程,在智能建筑工程中处于核心的位置。因此,必须明确机房工程的重要性才能做好机房建设。 机房发展要通过高安全性、高可用性、高灵活性、机架化、节能性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向前迈进,下面我们给出机房建设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

1、选址、网络综合布线 对于多层建筑或高层建筑物,机房在一般应设于第二、三层,水源充足,电力稳定可靠,应远离产生粉尘、油烟、有害气体以及贮存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的仓库等;远离强震源和强噪声源;避开强电磁场干扰(如广播发射台、雷达站、高压线等)。在机房建设中,网线的布设非常重要。对于合理布线的机房,电脑运行正常、故障低,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如果安装不善,甚至布设错误,可能导致计算机之间通信故障,所以布设网线应本着总体规划、集中实施的原则,充分体现系统的技术先进性、高度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可扩展性。

2、UPS不间断电源 企业对业务的重要性和可用性要求逐渐提高,过去对供电系统采用的方案为单机UPS工作,或串联UPS-T,作,显然不能达到当前现代企业的要求。为了提高数据中心的可用性,必须提升UPS供电的可靠性。彻底提高UPS供电系统的可用性。计算机机房负载分为主设备负载和辅助设备负载。主设备负载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计算机外部设备及机房监控系统,这部分供配电系统称为“设备供配电系统”,其供电质量要求非常高,应采用UPS不间断电源供电来保证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要求较高的机房项目中。UPS不间断电源可采用直接并机技术或辅助设备负载指空调设备、动力设备、照明设备、测试设备等,其供配电系统称为N+I冗余并机技术,任何一台UPS出现故障或者其中一套母线发生故障时,均不影响使用。 “辅助供配电系统”,其供电由市电直接供电。机房内的电气施工应选择优质电缆、线槽和插座。插座应分为市电、UPs及主要设备专用的防水插座,并注明易区别的标志。照明应选择机房专用的无眩光高级灯具。机房供配电系统是机房安全运行动力保证,机房往往采用机房专用配电柜来规范机房供配电系统,保证机房供配电系统的安全、合理。

3、精密空调设备

机房多采用恒温恒湿的精密空调。来保障设备的运行环境,由于精密空调工作区域常年处于22't2的恒温状态,而机房区周边环境的温度却处于四季变化的常温状态,这样就会和机房相邻区域产生较大的温差,空气中的水分子会因为温差而产生大量结露现象,因此在机房的设计阶段要考虑保温。机房室温应保持在20t至27"C之间,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至80%。温、湿度一般应为在地板上2m和设备前方0.4m处测量的数值,也要参考设备厂家的标准和要求。

4、新风换气系统 机房新风换气系统主要有两个作用:其一给机房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为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其二维持机房对外的正压差,避免灰尘进入,保证机房有更好的洁净度。机房内的气流组织形式应结合计算机系统要求和建筑条件综合考虑。新排风系统的风管及风口位置应配合空调系统和室内结构来合理布局,其风量根据空调送风量大小和机房操作人员数量而定,一般取值为每人新风量:50m3/h,新风换统可采用吊定式安装或柜式机组,通过风管进行新风与污风的双向独立循环。新风换气系统中应加装防火阀并能与消防系统联动,一但发生火灾事故,便能自动切断新风进风。

5、机房环境及安全系统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机房计算机系统的数量与俱增,其环境设备也日益增多;智能监控与管理已经是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对于金融、电信、政府、制造等应用领域来说,机房的智能化监控与管理可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与可用性,便于设备的集中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安全系统包括门禁系统、消防系统和监控系统。门禁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保证重要区域设备和资料的安全,便于人员的合理流动,对进入这些重要区域的人员实行各种方式的门禁管理,以便限制人员随意进出;监控系统主要防范贵重设备的�失。在安装闭路电视的同时,也可考虑安装防盗报警系统以加强防范手段;消防系统应按照GBJ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