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遗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非遗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非遗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非遗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一、教育环境 

(一)社会环境 

“叮叮腔”所在的江苏徐州市,是部级历史名城,素有五省通衢的江苏徐州是彭祖文化、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集萃之地。徐州市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1项,其中入选部级名录9项。众多“非遗”项目的开发均来自当地本土资源。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扶持,是影响”非遗”校园传承的主要外部力量之一。政府部门及各级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对“非遗”校园传承起着无形的推动作用,在政策上、资金上、社会宣传上可以为校园传承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利因素,为“非遗”校园传承创造事半功倍的积极因素,这些有利因素表面上作用于学校,却在无形中推动了“非遗”校园传承向更深层次发展,促进“非遗”校园传承具有更强的主动发展机制。 

(二)学校环境 

徐州工程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学校注重结合区域文化特征,努力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学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传承作为高校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突破口,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科研工作。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是我校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一大特色。学院将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教学资源,开展特色课程群建设,实现错位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探索出一条地方高校立足区域文化,加强校地互动,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原创性和推广价值的可行路径。为了打造高水平研究基地与交流平台,徐州工程学院整合人文学科的力量,2009年,建立了“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在2009年和2011年徐州工程学院与徐州市文化局共同承办“中国·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等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120余人出席会议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获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相关建设成果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奖。学院非常注重校地互动、资源共享、特色互补,积极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新机制的建立,可以使我们共同谱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交响曲,通过三支队伍共商“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以彰显与传递。在这样的环境下,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徐州工程学院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教师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 

教师作为“非遗”校园传承的主体,应该说是“非遗”校园传承的开发者、实施者、贡献者。“非遗”专业是新兴的专业,“非遗”课程也是新兴的课程,虽然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与研究机构开设与“非遗”相关的专业,但是在高校从事“非遗”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很少是“非遗”专业出身。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从事相关研究的教师主要为文学、艺术学、体育学等专业。教师在“非遗”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保证有一个正确的“非遗”课程意识、专业的素养等等,这些都将对“非遗”在校园传承的教学实施产生直接影响。对于课程改革有过这样一句话:“课程改革的失败不一定在于教师,而成功一定在于教师。”可见,“非遗”校园传承的成败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笔者这几年在工作中的体会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授课方式 

“叮叮腔”的教学采用了1+1模式授课,也就是说一位老师和一位艺人共同完成一节课。“叮叮腔”的民间艺人大都是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农民,语言表达也是地道的铜山利国地方方言。比如目前健在的吴承瑛和孙为荣老人,一位没有读过书,一位是小学毕业,所以在“叮叮腔”理论方面的讲解(比如解说剧本、表演艺术、音乐唱腔方面的理论知识),就需要专业的老师来完成这部分工作。因为戏曲类“非遗”项目地域性和专业性较强,这部分工作由民间艺人担任(唱腔和身段的表演)。教师可辅助老艺人做一些读谱,以及唱词的解释等工作。也就是说教授“叮叮腔”的教师是由两类人构成,一是本校教师;二是“叮叮腔”民间艺人。以校内教师与校外艺人1+1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开设“非遗”选修课程 

2012年笔者在所在学校面向部分专业的同学开设了《徐州“叮叮腔”的传承与保护》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是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指导选修课,也是伴随学校“非遗”保护研究特色化、“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课程建设”群集化而生发的行动研究性课程。即以音乐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为基础,建构以“叮叮腔”为核心的保护知识体系,结合田野调查、排演剧目实践,并呈现开放性、综合性的地方特色活动课程。 

本课程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地方民间戏曲“叮叮腔”的诠释(“非遗”视野),一方面弥补了传统文化中“小传统”教育的不足。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传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并采取积极行动参与保护(排演剧目、对保护的调研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校园中形成一种宣讲“保护文化遗产”的氛围,激发更多的学生关爱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凝聚力。尤其通过本课程排演剧目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在丰富校园的艺术文化生活的同时,用实际行动来传承文化遗产。 

(三)教师在科研上对“非遗”项目的研究 

课题研究是“非遗”校园传承得以持续有效实施的保障。在上文提到,“非遗”专业是个新兴的专业,大量从事“非遗”教学研究的教师不具备“非遗”研究的知识背景,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他人所取得的成绩来保证自己有一个正确的“非遗”课程意识、专业的素养。“非遗”科研是“非遗”保护的高级阶段,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然后总结归纳成可供同行们参考的宝贵经验,并把这种经验进一步实施到自己的“非遗”保护实践中去。更促进了“非遗”保护在校园里健康有序的发展。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重视“非遗”科研无非是有着积极的意义,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自2009年,建立了“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这为学校教师搭建了一个良好的“非遗”研究平台,学校鼓励教师们对地方“非遗”项目进行研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短短的几年间,学校教师已发表“非遗”类相关论文105篇,省部级课题 8 项,市厅级课题103 项,这对徐州甚至周边地区的“非遗”项目的保护做了巨大的贡献。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可以通过直接参与“非遗”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工作,使自己更进一步的从社会、历史、传统、风俗等方面更全面的了解“非遗”文化,并且能让“非遗”传承植根于年轻人的意识中,达到校园“非遗”传承的根本目标。以“叮叮腔”为例,2012年,10级音乐系张夏梦同学申请的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下视角下的徐州“叮叮腔”音乐采录、整理与研究》被评为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成功结项。张夏梦同学在了解和研究“叮叮腔”之后,把自己的毕业论文目标定为自己家乡的小戏——“淮海戏”,并最终高水准的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12级音乐系学生孙亚、张雅文所申报项目《徐州“叮叮腔”老艺人口述史调查整理》被评为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学生们在申请和研究“非遗”项目的过程中,能够基本掌握科研的基本操作方法,为自己毕业论文的撰写以及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生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 

学生与教师一样,也是影响“非遗”校园传承的关键因素,是“非遗”校园传承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习能力及其学习方式都会影响到“非遗”在校园的传承。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参与“叮叮腔”的保护传承工作。 

(一)田野调查。2012年7月,学生们就奔赴“叮叮腔”的流泛地开始了第一次的田野调查。这次田野调查也是在1960年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师生对“叮叮腔”进行全面普查之后的又一次的田野调查,经过漫长的半个世纪的空白期,把接力棒送到了这些学生手里。同学们得知后充满了对“非遗”文化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现有的关于“叮叮腔”发展的文字、图片、音像进行大量的搜集与整理,调查其流布范围、密度及其文化生态等情况,掌握客观详实的第一手资料。2015年7月,再一次对“叮叮腔”艺人的口述史做了详细录音整理。然后将各相关类别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整理。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 

(二)学唱排演“叮叮腔”。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叮叮腔”,更深层次的领悟“叮叮腔”的魅力,在学生通过“叮叮腔”选修课程的学习,基本上掌握了该小戏的唱腔以后,我们又聘请了“叮叮腔”的专业演员帮助同学们排演“叮叮腔”剧目。主要是通过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等几个方面入手,为其“活态化”的传承做出实际行动。2013年12月16日,音乐系孙亚、梁欢欢、马芯如、张雅文同学排演的“叮叮腔”剧目《梁祝》参加了江苏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传承“非遗”项目汇报演出,她们俊俏的扮相、专业的演唱受到专家学者们的一致赞扬。 

(三)论文写作 

从学生层面上看,如何使他们更深入地学习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知识、技能和审美特征,提高他们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论文写作无疑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深刻的思考这些问题。我校10级音乐班徐达2013年暑假到“叮叮腔”的原发地徐州市利国镇进行了7天的田野调查并跟老艺人面对面学唱了“叮叮腔”。回校后,徐达同学根据自己的田野调查和学唱体验发表题为《探究“叮叮腔”传承与保护中遇到的问题》,文中除了提到政府对“叮叮腔”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外,还提出了几个比较具体的问题,比如:后人演唱与记词记谱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老艺人的待遇问题等等。10级音乐学专业杨海鸥同学也把自己的毕业论文选定为“叮叮腔”的保护和传承方向,最终高水准的完成了自己的学士论文《浅谈“叮叮腔”的保护与传承》。 

四、教材和教法 

教材的继承是优化和完善校园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是丰富传承的校本教材,不仅是现阶段高校校园文化遗产的成果,还是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重要载体。“非遗”校园传承在帮助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在引导学生感受民族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传承教材的编写必须紧紧围绕传承本土优秀文化艺术、弘扬民族精神这一原则,要力求体现继承与创新这一主题思想,坚持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知水平、接受能力为出发点,注重系统性和实践性的教材,满足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目前使用教材为吴跃华、李爱珍编写出版的书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和笔者撰写的“叮叮腔”的研究报告为使用教材。教材涵盖了一下几个内容: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概述——知晓什么是保护;2.“叮叮腔”的艺术特征——了解“保护对象”;3.“叮叮腔”的田野调查——掌握“保护存见状况”;4.“叮叮腔”保护实践——采取“保护行动”。 

在实际教学方法上,以问题为中心,以研究性解决保护问题为学习取向,以合作教学(师生共同合作)为基本理路,以讲说为辅,排演、调研保护实践为主的课程理念。力争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各方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取得学生发展与遗产保护协调发展一整套的建设目标。 

五、结语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的教学,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观其前景,高校应当积极肩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的培养。打破单一文本式、学院式的学术及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和学生多角度、广泛性的参与,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实现对“非遗”项目科学而有效的“保护”。 

基金项目: 

本文为徐州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徐州“非遗”项目“叮叮腔”的教与学模式探究》,项目编号:YGJ1343;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徐州“叮叮腔”研究》,项目编号:2013SJD760053。 

参考文献: 

[1]吴跃华,李爱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娟,钱逍.试论地方高校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以徐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3]赵欣,刘佳新.高校音乐专业在“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的人才培养模式[J].教学研究,2011,(02). 

[4]张坤.在高等音乐教育中建立“非遗”特色教学”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5). 

非遗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方文化资源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高校的职能与社会互动得到进一步强化,高校对区域发展产生的作用日益重要,而地方文化资源也越来越对高校产生影响。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品学兼优、多才多艺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责无旁贷的责任。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学生的作用

一流的高校为地方聚集一流的人才。众观企业的人才招聘要求:为人正直、工作认真、责任感强,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强、形象气质佳。这就是企业对人才观的定义。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的精神、气质和品格,使学生成为多才多艺的复合型人才。良好的思想政治文化教育和对高校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对于高校毕业生成功求职大有帮助。

2.现代高校是构筑文化根基的主阵地

高校是优秀文化传承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实践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价值观体系,是价值认同,也是精神气质的集中体现,它包含了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办学治校理念文化等。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中提出的新任务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3.创新地方文化资源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高校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和当地输出有用的人才。一个地区的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当地的文化特色。高校如何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国内某些高校与地方文化资源互动的介绍,阐述地方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为例,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始建于1950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一所以建筑产业类学科为主、工管理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属河北省人民政府主管。学院位于塞外名城张家口市。张家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200万年前,古人类在张家口市阳原县泥河湾盆地起源、繁衍;5000年前,炎、黄、蚩尤“三祖”在涿鹿合符釜山,定都立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统一、大融合,开创了中华文明史;明末清初,张家口发展为著名的陆路商埠,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张库大道即从这里起始;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享有“第二延安”等美誉。张家口以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张家口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通过参与“冀台心・两岸情”青年大型交流活动、开展地方特色文化进校园活动等,使高校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激发学生们爱国、爱乡的情感。

据报道,为使学生们感受老北京乡土文化的魅力,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于2008年11月举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大型主题活动月。活动包括四个主题:老北京曲艺知识讲座、老北京民间手工艺现场制作展示、老北京地方戏剧专场、老北京曲艺专场。学校还组织学生进行了北京市"非遗"保护工作调查的社会实践,同学们都感到收获很大。

2013年,江苏省某学校还开设了《民间美术》课程,该校艺术组教师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常熟花边”引入课堂。传统文化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和追捧。常熟花边”工艺传承者、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陆皓东评价说:青年学生文化素质好,将来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校期间受到艺术熏陶,将来分布到各行各业,他们的影响可以为传统文化争取到更多的爱好者。因此高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2年,在全国科普日,保国寺文化志愿者为江北灵峰某高校送去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外讲座“历史的记忆―粮票”,并与粮票展览同期举行。宁波市收藏协会资深藏家向学生们讲述了粮票的历史和种类,使学生对中国特殊时期的票证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遗产宣教、临特展览等优质文化服务受到了学生好评。

近年来,浙江黄岩区积极开展地方文化进校园活动,出台了《黄岩区地方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各校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结合实际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区教育局定期召开地方文化进校园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场推进会,就各校推进地方文化进校园工作进行总结交流。全区各学校根据实施方案,把活动开展作为学校充实发展内涵、打造品牌、办出特色的重要举措,推进地方文化进校园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为进一步深化地方特色文化活动,让地方文化走进教室,融入课堂,形成特色的学校文化,各校加强对特色文化内涵的研究,探索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邀请专家引领、深入实地调查研究、搜集理论依据、召开各个层面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确定所要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深化地方特色文化活动。据统计,该区地方文化进校园的研究课题有29项,其中1项被列为部级重点子课题,另有6个课题被列为省市级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了一套比较科学、规范传承地方文化的模式。同时,通过从生活中汲取、走访老艺人中了解、书籍资料中查找等形式加强对地方传统文化中观赏性、健身性、艺术性、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的挖掘和整理,汲取精华,编写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据统计,该区已编写校本教材学校有15所。如今,“作铜锣”、“太极功夫扇”、“踩高跷”等地方文化已得到传承,成为学校文化的补充与拓展,并逐渐发展为不同学校的文化特色与亮点。

4.结论

综上所述,一些高校通过引进地方文化资源,与地方文化机构的互动,传承和保护了地方文化,激发了学生们爱国、爱乡的情感,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也提升学校在教育机构中的竞争力和美誉度。

注:本文为张家口市第十届社科联项目。

参考文献:

非遗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一、依托学校文化资源,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特色化

我校位于古运河畔,环境优美,有着60多年的悠久历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原名“法古学校”。学生们通过向老校长、老教师的访谈、咨询等方式,确定了具有学校历史特色的课题《学校法古苑的由来》。

近年来,我校学校文化建设加速发展,在常州东大门升起了一道令人注目的亮丽风景线。特别在学校每年组织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中,同学们一路走来,亲身体验,亲眼所见,都是他们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生成的素材来源。因此,从学校历史文化,到校园环境文化,到班级文化;从德育文化,到文明、心理、安全、科技文化等等,由此生成的课题资源丰富多样且具有我校特色。如《学校绿色植物的生长与分布调查》《我与校园文明同行》《我心中的理想校园》《我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等等。

二、依托各学科教师及教学资源,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学科化

各学科教学资源及各学科教师的参与是综合实践课程资源中重要的资源。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各科都根据自己学科特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我校有一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我校紧紧依靠这些“能人”,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班主任的积极性,由各科老师组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进行培训、听讲座、听课、开课、观看案例、专家评点、活动成果的汇报与交流、教学反思、互相评价等等,使教师改变观念,提升理念,增强能力,敢于创新,获得发展。同时发挥教师的团队智慧,施展教师的个性特长,实现了教师与课程同成长,使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走上了良性发展之路。目前,已经由原来的人文学科扩大到自然学科,课程资源领域不断拓宽,体现学科化的课题资源不断丰富。如《初中生性教育的研究》《初中生名著阅读情况调查》《关于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利用的探究》《光与影的研究》《中学生饮食健康的调查与研究》等等。

三、依托社团活动,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多样化

社团活动是我校综合实践课程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每学期都开展十几个社团活动,每周一次,每学期都有成果展示。各社团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多个方面,如有围棋、象棋社团、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社团,有摄影、手工、编织、合唱、文学社团等等,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愿组织参与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活动正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生成的源泉。多样化的社团活动不断扩展,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课题资源就更充实而多样,如《国际象棋特色教学的研究》《学生体育运动爱好的调查》等。

四、依托学校周边资源,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本土化

学校周边资源是综合实践课程资源中最具吸引力的校外资源。校外资源存在的形式极为广泛,如博物馆、气象台、福利院、工厂、社区等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就我校周边地区而言,有代表性的本土资源不外乎古运河常州段和圩墩遗址,以及由此衍生而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1.古运河

全校学生积极参与了常州市文物管理处开展的常州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调查问卷活动;带领学生沿河实地考察;对古运河整治前后进行比较等系列活动,由此产生了《古运河历史变迁的探索》《古运河水资源的保护》《古运河上桥文化的研究》《古运河的效益》等课题。古运河为我们综合实践活动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资源。通过围绕大运河的活动研究增进了学生对常州大运河的了解,对大运河的爱护和自豪感。

2.圩墩遗址

这是我校周边最近且最具特色的本土资源。作为集中再现6000多年前常州第一村风貌的圩墩遗址公园,是常州地区最早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1983年,圩墩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学们通过参观考察、访问、资料查询、归纳整理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产生了与此有关的许多研究

课题。

3.本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我校积极参与发掘、普查和推荐非遗项目活动,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大量的地方课程资源。已研究的课题有《圩墩文化的调查研究》《潞城堆花糕团的调查研究》等。

非遗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一、文化体制改革有新亮点

作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2007年3月,我市率先实施文化局、广电局、新闻出版局的三局合并。**年2月,**市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支队正式组建,执法支队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全额拨款全民事业单位,核定编制30名,隶属**市文广新局领导,副处级建制,内设办公室、法制监督室、文化市场稽查大队、文化遗产稽查大队。文化行政执法支队的主要职责是受局委托集中行使原由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行使的行政处罚权,以及与行政处罚权相关的行政强制权和行政检查权,文化行政执法范围目前主要是查处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系统和文物、非遗、版权保护领域的违法行为。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年以来,为加快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文化基础设施配套,我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注:“文化惠民工程”列入**市政府**年度“经济、民生、环境”方面重点突破的30项重点工作之一),进一步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使老百姓得到更多文化实惠。重点实施以下项目:

1.市级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书画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

至**年4月,市图书馆、博物馆、刘海粟美术馆、**画院、瞿秋白纪念馆、张太雷纪念馆、吴青霞艺术院、洪亮吉纪念馆、吕思勉故居已实现免费开放。至此,市级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已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共接待观众59800人(次),**图书馆共新办借阅证8500余张。

为确保免费开放工作落到实处,做到“免费不减服务,免费不降质量”。一是增设引导标识牌,增加保安、保洁人员,增添观众休息座椅等;二是研究制定了应急预案,增设了监控、对讲机、语音广播等设备设施,确保观众和公共设施安全;三是结合免费开放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努力为观众提供优质报务。

2.努力实现全市38个乡镇文化站、60%的村(社区)文化室达标目标。

召开了全市文化惠民工程推进会,由分管副市长代表市政府与各辖市区政府签订《**市文化惠民工程责任书》,下达落实辖市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责任。目前,全市38个乡镇文化站已有28个达标,10个不达标乡镇文化站台中,5个正在建设中,5个正在置换中,年内将全部完成。全市村(社区)文化室达标率已为91%。

在三级文化馆站建设过程中,采取整合资源、发挥综合效益的工作方法。把乡镇文化馆站建设与老年活动中心、科技服务站、职工之家的建设相结合,把村文化室与农家书屋的建设有机结合,既整合了资源,又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功能,解决了乡镇文化设施重复建设的问题。

3.群众文化丰富多彩,一批群众文化设施改造后开放使用。

**年以来,市文化馆组织实施了“阵地天天演、广场周周演、基层流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演”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群众文化活动阵地,整合群众文化资源,实现各级文化馆站联动,吸引群众参与,展示城市文化精华和我市“非遗”保护项目,让更多的人共享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成果,共享和谐,满足人民群众文化休闲娱乐需要。

上半年已送戏下乡80场,其中武进区28场,金坛市18场,溧阳市20场,新北区14场。已送电影下乡5000场,其中武进区2000场,金坛市600场,溧阳市1800场,新北区600场。

我市作为江苏省数字电影进社区活动的二个试点城市之一,在市内五区选了10个数字电影广场放映点,并于6月18日,在薛家镇中心广场举行了数字电影进社区活动的启动仪式。

对文化宫大成殿、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进行改造,成为戏曲会馆和金秋书场,为我市专业剧团、演员、戏曲艺术家、票友、戏曲爱好者提供了演出、活动、交流、联谊的平台。戏曲会馆开馆以来已经举办了近150场的演出,金秋书场已演出180多场次,成为广大戏迷娱乐的家园。

4.完善各类文化场馆功能,实施图书馆、美术馆等改扩建项目。

按照建设布局科学合理、功能满足需求、活动各具特色的覆盖全市、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年重点抓好五大场馆建设项目:一是**文化艺术学校建设项目。完善新校区基础设施设备,提升教育内涵和软件建设,成为江苏省第一所综合类高等艺术职业学校,学校已于**年4月25日正式升格为“**艺术高等职业学校”。二是图书馆改扩建项目。实施老城区图书馆的加层改造项目,通过改造完善图书馆配套服务功能,并增设少儿图书馆。三是实验剧场改建项目。对原戏校小剧场进行改建,既满足四个专业剧团的排演需求,又面向社会开放,满足城市西区人民群众文化活动需求。四是刘海粟美术馆改扩建项目。整体改造刘海粟美术馆,重点布展刘海粟精品陈列馆。五是名人名居抢救保护项目。完成对瞿秋白、盛宣怀、李伯元、管干贞等名人故居抢救性保护,建成3个专题博物馆。

三、艺术生产再上新台阶

在第四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上,我市著名画家丁德源创作的山水画《松间书声远》获得优秀作品奖称号。在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上,我市2件书法作品获二等奖,1件书法作品获三等奖。书画院画师袁顺华作品入选全国首届线描艺术展。原创舞剧《格桑花与茉莉花》入选“2007-**年度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在第六届江苏省戏剧文学奖评选中,我市剧目室张军同志的小剧场话剧《三十而立》获得三等奖,张戬炜同志的滑稽戏《五月端阳》获得提名奖,金坛韩献忠同志的小品《我的地盘我作主》摘得小品奖。原创剧目《城市荣誉》、《天地良心》在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省“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获奖。

成功举办了“中国锡剧六代同堂贺岁演出”晚会,年届九十高龄的吴派创始人吴雅童、梅派创始人梅兰珍、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倪同芳、小王彬彬、周东亮、居亦琴、沈惠兰参加了演出。**年元旦、春节、元宵节期间,组织筹划了“文艺百花”——“迎新春贺新年”系列活动,活动共有67支团队、1500人参与,演出162个剧(节)目,观众3万余人次。经改编的南方话剧《五月端阳》共演出8场,观看人数达8000人,创戏剧在常演出场次最多,观看人数最多的记录。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局于5月24日成功举办了“献我爱心,救我同胞”——**全民捐款赈灾大行动晚会,晚会共募得捐款1.75亿元。

四、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规范发展

1.强化市场监管工作。至6月23日,市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支队共出动执法人员910人次,检查场所1952家次,接到举报43件,处理举报43件,立案处理63件,督查督办案件6件,收缴非法音像制品27.8万张,收缴违法电子游戏机、机(电路板)182台(块),联合取缔非法经营场所45家,应交罚款额27.6238万元。

目前,我市文化市场经营单位约5000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年产值约49亿元,年税收9.8亿元。其中,音像制品经营单位692家(市区200家),网吧503家(市区228家),歌舞娱乐场所248家(市区117家),游戏室229家(市区78家),美术品经营单位116家(市区100家),演出单位80家(市区42家),电影放映单位24家(市区3家),台球室282家(市区106家),溜冰场14家(市区7家),游乐场所37家(市区6家),保龄球室6家(市区4家)。

2.加强以法行政工作。按照“支持企业天经地义,服务企业关爱有加”理念,我局努力在法律、政策、人才、信息等方面为文化企业服务,同时规范执法管理,为文化市场繁荣和产业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为影视动画基地等版权产业重点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提前介入版权保护;指导帮助动漫行业协会、动画产业基地成立版权保护和版权贸易中心;整合全局力量,开展打击盗版、维护正版的“阳光行动”,形成全市维护文化市场和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3.大力培育文化产业。**年以来,我局围绕《**市**-2010年文化发展纲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努力推进文化产业项目:一是动漫创意产业项目,二是华夏工艺美术产业博览园项目,三是**文化城二期建设,四是新闻出版产业项目,五是地面数字电视开发项目,六是天宁宝塔宗教旅游项目,七是亚细亚影视城综合开发项目,八是积极培育音像、娱乐、电影、演艺、美术(艺术)品、出版物、集邮、网络文化、文物古玩、文化艺术培训等十类市场。

4.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已于**年6月18日正式开园的华夏工艺美术产业博览园(暨江苏工艺美术产业园)由市文广新局、新北区政府、薛家镇政府和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共同打造,园区以工艺美术产业为特色,集各类文化产业于一体,力争将园区打造成为工艺美术产业聚集之地、创意研发之地、非遗传承之地、人才培养之地和文化旅游之地。

园区规划占地898亩,分三期建设。一期占地323亩,目前已建成4万平方米工美展示营销大楼和1万平方米工艺美术大师村。我市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产品,如乱针绣、象牙浅刻、留青竹刻等12个门类15家企业已欣然进驻。开园仪式当天又有5家企业签订了入驻协议,40多家省内外工美企业(工作室)签订了入园意向书。

五、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成绩显著

1.加强文物管理工作。**年2月公布全市第四批市级文保单位68处和1处历史文化街区。**年6月开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普查,编发普查简报10期,印发1100份。开展全市第四批市级文保单位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工作,目前已完成初稿审核工作。积极进行大运河申遗工作,目前已完成市区运河沿线两岸文物普查工作。积极准备三大专题博物馆、纪念馆(太平天国历史资料陈列馆、**木业史陈列馆、**古建筑构件陈列馆)布展工作,目前已完成文字组稿工作。

非遗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文化旅游活动精彩纷呈。一是文化惠民按下重启键。随着疫情的缓解,我县演出活动逐步恢复,先后开展了清明节陈树湘祭祀活动、“非遗进农村—调子戏展演”的流动服务惠民演出、“书法进乡村”活动以及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摄影展览暨流动服务演出系列活动;完成“送戏曲进万村”、“送戏曲进校园”、“文明创建”等惠民演出活动共计86场;推出各类免费文化艺术培训班20余个,接待学员1000余名;二是文艺创作有序铺排。积极组织参加省文旅厅主办的“艺抗疫情、云游湖南”主题作品创作和征集活动,我县共创作展出作品30余件,其中两件作品荣获省优秀作品奖;并精心创作了祁剧扶贫小戏《初心》、大型现代戏《何宝珍》、禁毒扶贫方言小品《抚平心灵的创伤》、三句半《全民禁毒齐参战》、情景剧《重生》。三是非遗保护工作省级先进。获得年度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成功申报《道州风药》、《土法榨茶油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并已授牌。《道州龙船赛》非遗项目以全省前三甲的成绩申报部级非遗保护名录,年内有望通过部级专家评审。

(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理念,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突出产业联动,深入推进文化旅游提质增效,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积极发展的良好态势。2020年,我县先后荣获“湖南省夏季避暑胜地”、“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与中华智库园签订了“长征营站”项目战略合作意向书。陈树湘纪念馆被省文旅厅列为湖南省“红色潇湘、不忘初心游”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陈树湘纪念馆、何宝珍故居、濂溪故里清廉教育基地被选入“清廉之旅永州行”路线,濂溪故里景区成功创建部级4A景区,陈树湘纪念馆被列为湖南省党性教育基地、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平安景区示范点,何宝珍故里被评为湖南省爱教基地,道县月岩---周敦颐故里风景名胜区、道县陈树湘烈士纪念馆被评为“湖南省华侨文化交流基地”,道县寿雁镇红色岁月主题餐厅荣获“湖南省第八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一是争取了票子。聘请专业公司编制可研性报告,包装项目10个,积极向上申报国家项目资金,2020年争资争项520万元,其中陈树湘红色旅游发展360万元,红博会专项资金80万元,文旅融合60万元,乡村旅游点专项资金20万元。发行了濂溪一脉专项债券资金8700万元。成功承办2020年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道县分会场系列活动。在2020湘粤桂红色自驾产业峰会暨道县招商引资推介会现场成功签约11个项目,引资总额达70余亿元。积极与从事研究学为主的湖南弘辰文化公司对接,经过实地考察与多轮磋商,目前已签订意向性合同书。积极开展葫芦岩红色旅游项目招商工作,配合县级领导赴海南琼中明润养殖有限公司进行招商考察,成功引资7050万元,目前正在(洽谈)走合同签订前的报审程序。二是摸清了底子。2020年3月初启动全县重点旅游资源(四、五级)普查,并与3月底已全完成,普查确定全县现保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转战潇水战役及道县红军城、红军渡、蒋家岭战斗遗址、湘江战役豪福指挥所旧址、陈树湘烈士墓等58处红色战斗遗址和12个重点教育节点,通过省文旅厅现场核实,明确将我县周敦顾故里和忠诚红色小镇列入全省重点旅游资源库(全市共10个),为今后及“十四五”期间争资争项夯实了基础。三是理顺了盘子。鉴于文旅体制改革的实际,通过一年来的沟通磨合,理顺局机关与所属单位的工作关系,明确了工作职能职责。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行业管理、市场运作”的模式,理顺了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理清县文旅广体局主管即指导职能,县旅发中心主抓即具体负责文旅产业培育、发展的工作关系。四是探索了路子。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方向,加大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目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道县段)策划方案在全省率先通过专家评审,并完成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道县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初步成果,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道县段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已上报,率先在全省启动核心展示园(党性教育基地和陈述性烈士纪念园)建设,并完成投资约1.3亿元。文旅融合产业亮点纷呈。陈树湘烈士纪念园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78亿元),已纳入省发改委向国家申报的“十四五”重大储备项目,陈树湘党性教育基地(道州长征学院)项目已于10月15日由中国电建中标,总投资5.2亿元,已全面动工建设。陈树湘烈士纪念馆成功创建4A景区,实现我县高等级景区“零”的突破。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行业企业,以红色文化和研学旅游为突破口,大力引客入道,引资入道。以招商会、推介会、研学游等形式大力推广道县文生旅资源和产品,拓展新媒体合作宣传,增加大型户外广告宣传,组织参加“旅游产业博览会”、“旅游交易会”等各类大型旅游会展和省、市举办的旅游推介会,与广东弘宸旅游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并签订意向书,并于9月25日在道县成功举办了红色故里魅力道州自驾游踩线活动。实施“引客入道”工程,引入海南省琼中明润生态农庄投资葫芦岩文生旅项目,该项目投资总额为7050万元。四是稳住了场子。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按照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恢复文化旅游企业部分经营活动的通知》要求,落实文化、旅游、体育市场复工复产准备工作,期间开展了文化、旅游、体育等市场业主培训,学习复工复产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在严格把控下,全县文化、旅游、体育市场分批次、按要求有序复工复产,现全县文化、旅游、体育等场所已于7月份全部复工复产。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县获得了全省文旅疫情防控奖励资金10万元。文化旅游推广有声有色。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道县分会场成功在道县举办,全方位宣传推介了道县文化旅游,提高了道县知名度和名誉度;参加了“锦绣潇湘.美在永州”文化旅游网络直播专场、长沙地铁“永州号”专列、国际旅游博览会、“锦绣潇湘任你游”湖南文化和旅游推广周系列活动、2020“大湘南对接大湾区”--永州文旅推介会,全力推介道县的旅游产品等活动,通过直播平台积极宣传道州美食、道州文化等旅游资源。通过各类推介活动,2020年实现旅游总人次270万人,旅游总收入40亿。五是吹响了号子。《缅怀先烈忆长征》、《长征》、《国家荣光》的10多个栏目先后深入道县摄制播出红军长征过道县和陈树湘烈士英雄事迹。2020年4月21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国家荣光》系列之《断肠明志陈树湘》。5月29日科技频道地理中国栏目播出《月岩问道》、《辣蛙寻踪》、《浮村探秘》三集专题片。《宣传工作》第47期,省委宣传部《湖南宣传》2020年第5期对道县红色文化进行了重点推介。7月1日,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蒋祖恒在《永州宣传》第12期专门批示认为道县在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上探索出了更亮、更火、更近、更实等可复制、可推介的经验。

(三)创区工作成功验收。一是全面提升为头号工程主抓。为确保迎国检各项准备工作尽快完成,7月份开始,县委、县政府将“创区”工作作为全县“八城同创”的头号工程进行安排部署,先后召开了4次全县性动员会议,坚持一周一调度、一月一讲评、一季一兑现。印发了《道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迎接国家终期验收问题清零工作方案》、《关于做好国家暗访调查“创区”知晓率和满意度有关准备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二是全面完成城乡文体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县22个乡镇(街道)全部建好了独立设置的综合文化站,369个行政村(社区)均已完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建有率达100%,合格率75%。整合资源兴建大型图书馆1个,提质改造街道图书馆4个,兴建机关智慧书屋4个,文图总馆全面改造,分馆22个、依托道县丰厚人文资源兴建三个特色文化分馆,3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实现全县图书通借通还,目前图书馆南馆1200平方米,北馆4000平方米,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面积98.5平方米,总藏书量达61.5万册,人均藏书1册,并均高于全省水平。投入建设资金3.6亿元,兴建全市设施最完整、布局最合理,功能最齐全,设备最先进的综合文体公园1个,文化公园(何绍基文化公园)1处。建成了濂溪博物馆和濂溪书院公共文化广场大舞台,为城区两个街道配备了300平方米以上的可移动舞台。目前,在道县已基本形成县城15分钟内、农村30分钟范围内享受免费借阅图书、免费观看电影、免费参加文艺培训、免费体验戏曲、免费建设锻炼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圈。人均公共文体场地面积达3㎡以上。“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在新冠肺炎抗疫宣传中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全力保障文化事业发展有人有钱。共落实全县22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专职人员编制189人,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全县成立书协、舞协、音协、戏协、诗协、作协等7大协会,成立各类文化文艺民间团体266个3000多人,保证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全国远程培训时间每年50课时以上,每年培训业余文艺骨干达300余人,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达1200人。今年经费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共安排公共文化服务预算经费(不含基础设施)4026万元,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63.3元,人均文体场地面积达3.04平方米。

(四)群体工作方面。一是以增强人民体质为目标,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上半年完成更新(新建)全民健身工程工作。核定建设全县球类场地建设和健身工程场地的前期工作。继续推进健身步道建设。争取中央财政支持资金220万元,实施建设乐福堂乡清塘坪村、新富塘村等四个笼式足球场项目,已完工验收。二是以“体育活动搭台、中心工作唱戏”为基准,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开展各项群众基础好、参与度高、覆盖面广的群众体育赛事。成功组织举办了道县2020年篮球联赛,道县2020年第十二个“8.8全民健身日”体育项目展示,道县2020年广场舞大赛,道县2020年青少年游泳比赛,道县2020年“树湘杯”职工气排球比赛,并组织了我县体育健身爱好者参加全市柔力球、工间操太极拳等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即将开展“巅峰湖南.2020”六大名山登山赛(道县站)。三是抓好我县体彩网点疫情常态化防控,切实加强体彩发行管理工作,截止目前,我县体育销量达到556万元。四是圆满完成我县体育场地设施普查工作,各项数据指标完成县里目标数。

(五)文化文物工作方面。启动了道县古县衙申报、月岩摩崖石刻保护工程的第三方评审;完成玉蟾岩疏排水工程方案以及保护总体规划;完成道州古城墙抢险加固保护方案;已完成玉蟾岩遗址、鬼崽岭遗址安防工程项目上报;完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基础信息上报;成功获评全国革命文物保护示范县。

(六)文化市场工作方面。一是校园周边整治行动如火如荼。在高考、学考期间和暑期校园及周边整治行动中,大队对辖区内的网吧、KTV等娱乐场所的分布情况和学校周边的出版物市场进行了认真透彻的调查摸底。先后出动了300多人(次),执法车辆80台(次),共检查互联网上网营业场所420家次;学校50所(次);各类出版物经营单位及印刷企业51家(次)。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及印刷品900余册(张)。有效的遏止了校园周边的文化娱乐场所向学生乱伸“黑手”的现象,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二是“扫黄打非”情况有声有色。积极开展“正道”、“新风”集中行动,并开展了政治性有害出版物打击专项行动和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专项整治行动。三是积极配合做好“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安全生产月活动”,“信访宣传月”活动,“119消防宣传月”,共发放宣传手册6000余册。

2020年来,共组织市场执法检查420车次,出动执法人员400余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300家次,没收接收天线上44面,接收机24台,高频头23个,发出整改通知书4份,取缔非法出版物游商摊贩3处,收缴非法出版物600余册,为我县的经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七)安全生产工作方面。组织深入学习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制定2020年度安全生产和消防年度工作要点并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三个必须”要求明确领导班子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责任。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月”、“119消防宣传月”等活动,部署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对文旅行业定期检查安全生产和消防问题,节假日期间安排值班人员。在文物安全大排查暨夏季消防安全检查工作中共检查国保单位4处,省保5处,市保17处,县保26处,一般文物点100多处,未发现火灾隐患。在今年“双节”期间抽查月岩国森局、月岩一周敦颐故里管理处、陈树湘烈士纪念园,九鼎KTV、华耀影剧院等文化旅游场所均未发现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

二、2021年工作计划

2021年,我局将加快推进文旅体融合创新发展,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产业亮点,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打响文化品牌,加强旅游推介,提升道县形象传播效率。

(一)聚焦队伍建设,着力锻造忠诚担当有为的文旅铁军

强化思想理论建设,坚定铁一般的信念。强化干部队伍建设,锤炼铁一般的担当。强化机关党建工作,构筑铁一般的堡垒。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严明铁一般的纪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发广大干部干事活力。

(二)持续推进文旅体阵地建设和活动开展

一是完善文体基础设施。提质道县“文旅云”的建设,全面完成县文体公园建设并投入使用,持续打造示范性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发挥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作用,办好百姓舞台,突出特色,组织各类演出、比赛、培训活动。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组织送文化、送图书、送展览下乡、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活跃和丰富广大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办好节庆、赛事、会展文化活动。高规格举办第十一届周敦颐国际理学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配合举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紧扣“全民健身 全民健康”主旋律,推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

(三)依法依规做好行政审批及文物工作

强化文化市场监督管理,服务基层,做好行政许可文化市场经营场所的事中事后的监管,推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持续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做好新申请的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场所的审批及行政指导工作;协助市文旅广局举办“阳光娱乐节”系列活动。继续做好文物的巡查、保护工作,完成道县长征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设计,推动濂溪故里古建筑群消防工程、濂溪故里古建筑群月岩摩崖石刻抢险加固实验工程;申报玉蟾岩遗址山体排疏水项目资金;完成濂溪故里古建筑群二期修缮方案和玉蟾岩围栏防护方案、鬼崽岭遗址石质文物保护前期勘察研究方案编制;修改中央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旧址群—湘江战役道县活动旧址群方案。

(四)进一步做好旅游和文化产业工作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加强综合项目沟通、衔接和融合力度,继续配合抓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及12个现场教学点的保护与建设,成功申报陈树湘纪念园为国家4A级景区,启动濂溪故里景区创国家5A级景区。力争将文、旅、体元素融入每一次重大文旅体活动当中,推动形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交流、运动健身为一体的文旅体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