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受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中小学都不够重视音乐课程,一些科目老师会占用音乐课为学生补课,造成大学生中小学阶段缺乏系统的音乐教育。大学生在基础音乐知识掌握上参差不齐,音乐学习能力较差,整体音乐素质较为薄弱。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开展的目的就是要弥补大学生音乐的欠缺,增强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进而让大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做一个高素质的人才。此外,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在高校公共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良好的互动与交流,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欣赏与切身体会,加深对音乐的审美体验与理解,最终有效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

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的变化在无形中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尤其是来自于学习、生活和就业的压力。这些压力会使大学生产生焦虑、孤独、抑郁等消极情感,给大学生的心理及生活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高校通过开展公共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的更多的接触音乐并增强对音乐的兴趣,因而大学生会利用更多的闲暇时间学习、欣赏和表现音乐。这样能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并培养其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适应社会与生活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精神品位与生活质量。

(三)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会越来越严格,当代大学生在毕业后若满足社会的需求,其整体素质至关重要。高校开设公共音乐教育,一方面,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有效提高其音乐素养,塑造个性,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增强学生的兴趣,学到一门才能。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就业岗位后施展自己的一技之长,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达到做一个综合性人才的目标。

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重视,教育理念淡薄

从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缺乏对音乐教育开展的重视,音乐教育理念的淡薄的问题。首先,很多高校领导缺乏对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普遍重视专业教育及科研,却认为音乐教育开展的意义不大,因而很多高校并未将公共音乐课程纳入学校的开课计划中,大学生无法接触到音乐教育。其次,部分普通高校虽然设立了公共音乐课程,却未收到实效成果。主要因为这些高校的公共音乐理念淡薄,学校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条件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一些音乐教师也不够重视公共音乐课,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应付和敷衍的问题严重,其领导和教师都未从思想上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二)课程设置随意,内容单一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设置方面存在极大的不合理性。一方面,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有些高校仅开设一门音乐选修课,有些高校由教师任意选择和开设课程,这些课程设置都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能满足高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要求,更不能满足学生通过公共音乐学习而提高音乐素养的需求。另一方面,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内容设置较为单一。有些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多以音乐欣赏内容和中外音乐史为主,对于器乐及音乐美学等内容设置极少;有些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内容设置以教师个人兴趣选择为主,没有固定的音乐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学生音乐方面价值观的混乱,降低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重讲授,轻参与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高校在公共音乐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上偏理论性,因而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重讲授,轻参与的问题。在公共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仍以自己为主体,一味地讲授音乐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学生不能参与音乐体验。此外,音乐教师不注重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关心学生在课外的音乐学习需求,因而学生缺乏丰富的音乐生活,进而容易逐渐丧失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现阶段,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喜欢音乐但音乐课的现象,此现象表明,传统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存在相当大的不足,有悖于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宗旨。

(四)机构队伍不健全,专业师资缺乏

由于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起步较晚以及缺乏其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公共音乐教育,但公共音乐教育机构队伍都不够健全,专业师资极为缺乏。首先,高校缺乏专门的公共音乐教研机构与教研人员,仅附属于本校音乐专业系部,没有独立出来。另外,很多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投入较少,专门的音乐专用教师缺乏,具体系统的理论指导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欠缺。其次,在公共音乐师资队伍方面,很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师都不是专职教师,在职教师多是由音乐专业系部的教师兼任,很大程度上对教师教学的专注度造成了影响。师资队伍的缺乏,直接影响了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树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新理念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只有在树立教育新理念的基础上开展,才能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此,普通高校应该从如下方面做好工作。首先,普通高校领导应该正确认识公共音乐教育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认识到公共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培养其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能力,对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高校要明确公共音乐教育的目标,以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为核心因材施教,在不断激发学生创造力。最后,在教学环节上,要接受新观念,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教育中“重实用轻美育”的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体制,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二)合理设置公共音乐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应有明确的课程体系设置标准,根据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公共音乐课程体系应设置成“一主多辅”的模式,“一主”主要指一门综合性的音乐理论知识与鉴赏的必修课程,主要包含基本乐理、简谱、中西音乐史等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古今中外高雅音乐作品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多辅”则根据各高校实际音乐教学条件与现状的基础上开设各类音乐选修课,例如交响乐赏析、中国民族音乐、戏曲、声乐、现代流行音乐等,学生基于自己的音乐兴趣而选择选修课进行学习,从而挖掘学生在某音乐方面的潜力,并向其方向发展。除此之外,高校在设置这些课程课时,要进行科学规划并认真落实以36课时的音乐课学分为标准,提高每一课时的教学效率。

(三)创新公共音乐教育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校教育教学方法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学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为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科目,更应该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教师要不断创新音乐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在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充分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述,利用比较法与讨论法让学生广泛的参与教学环节,真正将理论知识掌握。在声乐等音乐技能类教学环节中,教学应大量选用学生熟知和喜爱的歌曲让学生进行重点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教师可以优先选择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当然在学生进行声乐练习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每一为学生的真实水平,为其选择合适的曲目,进而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

(四)加强普通高校音乐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其质量和数量直接关系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水平。因此提高普通高校音乐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建设无疑是较为关键的环节之一。为此,各高校要重视公共音乐教育,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专职教师为主、外聘教师为辅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加强对音乐教育人才的引进。高校要重视对现有音乐教师的培训工作,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多开展教学交流活动,组织提高教师外出进修深造的机会,组织教学汇报演出等,通过教学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最后,高校还要加强对音乐教师的考核评价工作,通过考核机制,增强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五)将公共音乐教育融入高校日常工作细节

当代大学生是有朝气、有理想抱负、富有活力的年轻群体,其自身对知识、对感性及自我体现意识有强烈的追求,开展丰富的校园音乐文化活动能够使其在思想、情感上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因此,各高校应该将音乐教育渗透到高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广播台“中外名曲欣赏”栏目建设,举办学校“音乐艺术节”、“音乐达人秀”等比赛活动,举办音乐专题讲座等,使学生在欣赏、体验音乐的环节中,感受音乐的魅力,进而全面推进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素质;策略

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加强这一层面的理论研究对实际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特征分析

普通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特征,主要体现在对音乐艺术性本质特点的充分考虑,要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还有就是学校应多采用多样形式的音乐活动,对音乐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特征有全面体现。另外就是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提高,以及对学生潜能的开发比较重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重视。

二、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学优化策略

1.加强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优化策略实施要从多方面进行,首先要能够对教学的意识进行创新,音乐教学是教学艺术,音乐教学也要能够创新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注重方法的传授,还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通过多样化地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对教育教学的体系要能够结合实际科学化地建立,首先在音乐教学的内容层面要能够有所突破,将大众性以及民族性和时代性等都能得到有效突出,并使我国的历史文化内涵蕴含其中,对民族音乐以及民族乐器等传统的与音乐相关的文化要充分重视。与此同时,也要能够联系实际生活,借鉴先进教学经验等,在音乐教学方法运用上体现出互动以及双向等特征。

3.要对普通高校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加强培养,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的文化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也能够在不断的培养过程中对其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将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有效提升起来,加强学生的精神内涵,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与此同时,在进行音乐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保持也要得到充分重视,能够和学生积极沟通,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音乐教学感兴趣。

总而言之,对普通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要从多方面进行着手,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不仅要在教学的方式上进行转变,也要将教学的先进理念加以转变,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目前我国大多数普通高校的音乐专业现今都以传统的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专业教育为主。从流行音乐文化对于当今社会的影响来看,流行音乐进入普通高校已经到了成熟之际。各普通高校适当引入流行音乐,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无疑是明智的选择。普及流行音乐专业对于学校的发展以及对于社会的进步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所以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普及流行音乐专业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普通高校开展流行音乐专业,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开设流行音乐专业以后,对于学生来说,可以使他们对于现代音乐体系有更全面的认识,完善他们的音乐知识体系;对于普通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来说,流行音乐相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具有很大的社会实用性。

二、普通高校开设流行音乐专业存在的困难

流行音乐专业之所以迟迟没能在普通高校之间普及,还是因为开展这项工作对于高校以及教育部门来说存在着种种的困难。下面,笔者综合各方面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在思想上没有达到足够的重视

流行音乐是上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新兴的音乐门类,虽然其受众已经从刚开始的小众成长为如今的大众,但它在大众心中的社会地位却没有得到一个质的提升。人们只是惯性的认为传统音乐才能成为“专业”,才可以成为高等教育里的一个教育门类。

(二)流行音乐教育没有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我们所熟知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以及器乐的学习者,大多数在幼儿时代对这些专业就有所涉及。在启蒙教育以及义务教育阶段也有相应的专业教育。那么对于流行音乐的教育来说,笔者认为也应该从早期教育做起。这样就从根本上构成了流行音乐教育的一个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三)对于高校招收流行音乐专业考生没有统一的审核标准

由于目前只有极少数的专业高等院校开设有流行音乐教育专业,而这些院校在招收流行音乐专业考生的考核标准又有所差异。如果在将来大范围的招收流行音乐专业考生,就必须要制定一个统一的考核标准。

(四)普及高校流行音乐专业面临着师资力量以及硬件设施缺乏的困难

前面已经提到,我国现在从事流行音乐教育的人才远远少于普及流行音乐专业所需求的教师数量。一所高校开设一门新的专业,首先要有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完整的教师团队以及相应的硬件设施。

三、对于流行音乐进入高校的可行性建议

为了让流行音乐尽快融入高校音乐教育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加大力度培养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对于一个新兴专业的教育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要推动一个新兴专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所以,当下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培养足够多的,优秀的师资力量。有关教育部门应该积极鼓励现在的流行音乐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从事流行音乐的教育工作。并为此建立完整的工作保障制度。使优秀的流行音乐人才可以没有顾虑的投身到流行音乐教育行业中。

(二)教育部门要及时改变对于实施流行音乐教育专业的理念

对于教育工作的决策者来说,只有从认知上改变传统的保守观念,才可以大范围的开展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

(三)阶段性的实施流行音乐教育工作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由“提高大学生的

艺术素养”到“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理念的变革

1978年改革开放,为国家经济的腾飞,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能够引领我国经济、文化、科技进步的人才的历史使命,如何培养一大批国家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

改革开放初期,大学生的基本艺术素质普遍较低。如在北京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通过调查反映出不识谱和不怎么识谱的学生占85%以上;很多学生不知《国歌》的作者;不知《黄河大合唱》是我国抗战时期产生的名曲;举不出世界五名著名艺术家的名字等。

亟待加强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们的共识。那么如何加强呢?当时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念:一是要想提高学生基本的艺术素养,就要从学习唱歌,掌握一门乐器入手,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另一观念认为艺术教育应是高等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属“美育”范畴,掌握某种技能并不是它的全部,决不能重技轻艺。

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下达了《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国家教委[88]教办字025号文件)、《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89]教社科字003号)等艺术教育文件,进一步强调了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肯定了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所产生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的同时,西方和港台一些不健康的音乐文化也随之大量涌入我国,在大学生中间产生了不少消极的文化现象。针对这些问题,1993年,国家教育部(国家教委)了《关于采取制止消极文化现象在学校蔓延的通知》,要求对文化环境给与高度的重视,呼吁要为青少年创造健康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在这一历史的特殊时期,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主要目标为“抵制消极文化艺术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996和1997年又先后了《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体教[1996]5号)、《李岚清同志与部分音乐家座谈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音乐问题的讲话》的通知(教办[1997]32号)等文件,对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健康稳健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进入21世纪,“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新的理念。即:通过音乐教育使大学生理解音乐的本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与审美价值判断力,传承优秀的文化与科学创新精神;同时通过音乐教育,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学习研究的能力。进一步开拓音乐与科技、音乐与人文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

二、艺术课程教学由“补课”“普及”的目标转变为“音乐能提高审美境界,追求

人生理想”的理念

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普通高校在艺术课程教学目标与观念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部分教师面对学生较低的艺术素质,在教学理念上采取为中小学“补课”的居多。他们为学生开设了知识性、技术性的课程,教学目的是要教会学生识谱唱歌,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教材多为高师的或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还有一些教师,他们主张艺术教育的目的要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提升审美境界成为主要的目标,丰富大学生的情感,鼓励他们追求美好的人生。他们已经注意到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大部分教师自己编写教材,纠正教学内容与形式过于专业化的倾向,开设的课程也趋于综合。但在教学目标、内容安排、体例编排、方法上还不免受到专业音乐教育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探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的目标、规律和教学方法,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学会于1992年在西安举办全国音乐欣赏课的优秀观摩课例研讨,浙江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八所院校教师的观摩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学校重视艺术对大学生思维上的影响,注重大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为大学生开设了音乐文化修养、音乐鉴赏、中外音乐简史、贝多芬专题、音乐美学等内容丰富的课程。

200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明确要求“普通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制订艺术类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经过长期探索,普通高校音乐课程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及清晰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一些门类的课程类型:

1.常识性类型课程如:乐理与视唱、声乐、器乐、音乐的构成(含和声、复调、曲式分析)、合唱与指挥、词曲创作等。此类课程定位在非音乐专业学生对学科的常识性了解,从音乐本体出发,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加强学科之间内在的联系。

2.文化类型课程如:中外音乐史、20世纪中西方现代音乐、音乐与文化专题讲座、音乐与文学等。目的在于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了解音乐学科的科学性及在人类文化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3.思辨类型课程如:音乐鉴赏、现当代文艺思潮、音乐美学与评论等。根据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目标,除提高大学生艺术审美鉴赏能力所开设的限选课程外,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大学生评价和批判社会各种文艺思潮的能力。

4.音乐与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型课程如:音乐与多学科交叉研究、音乐与科技、音乐工程、音乐商业管理、音乐治疗、电脑音乐制作等交叉学科课程。目的为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启迪智慧,创设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的专门人才。

三、从“艺术社团”与“特长生”的精英教育转变到每一位在校大学生接受艺术教育

高校每年都有纪念“一二•九”等文化艺术节和各种艺术讲座、竞赛、展览、演出等活动。但是长期以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大部分只是“艺术特长生”参与,绝大部分学生一到艺术节,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有特长的学生进行艺术实践。如何使全体大学生参与艺术教育实践,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是普通高校关注的重要课题。

2005年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江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百年等一系列活动。活动要求每位参与的学生都要积极演唱抗战时期优秀创作歌曲,欣赏抗战时期的音乐作品。活动邀请了老西南联大的学生结合亲身经历讲优秀歌曲对人生的影响;史学专家讲抗日战争的历史;组织学生对抗战时期的文学、美术、戏剧等进行研讨,并组织大学生为此次活动创作演出作品音乐会等。虽然有些大学生艺术素质较低,但通过演唱、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在实践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和力量并受到强烈的震撼。

大学应是精神、思想、探索的殿堂,每个大学生接受艺术教育正像他们接受其他学科一样,完成一个人所应有的素质教育,以达到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多学科交叉性质的艺术实践是培养

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

大学是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阵地,多学科交汇给学生们提供了学科交叉研究学术的可能。普通高校的艺术实践要有一定的研究方法,如:艺术实践活动中要设定主题,它是组织者教育目标期望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大学生艺术实践的创新的重要体现。带有主题式的艺术实践要具有时代性与现实意义。再如:“纪念音乐史中的优秀人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参与活动的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选取中西方音乐史中优秀的代表性人物,并以他们的作品为主线,聆听、感受、理解音乐。并从历史、人文、美学、哲学、地理、文化等多角度与音乐形成交叉,大学生通过创作以新颖的形式自创、自导、自演带有学科交叉特点的节目搬上舞台。如:外语系的学生用原文翻译艺术歌曲;计算机系的学生开发音乐软件;中文系的学生创作歌词及音乐剧的剧本等。多学科交叉的艺术实践使大学生学习到一种综合研究的理念与方法,并将这种理念与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到他们的本专业学科中。

普通高校的艺术实践应重点体现科学的创新精神,首先教师对待学生的创作要有新的教学理念,要做到敢于展示教学创新的成果,把自己的创新成果放到大家的面前需要大的勇气。不在于学生的艺术专业基础起点差,可贵的是理念。教师应强调的是对人的理念的关注。大学生的音乐教育最终目标是通过艺术的创造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

五、探索“艺术与科学相结合创新型

人才”的办学模式

从始于上个世纪20年代萧友梅创办的“北京女子高等专科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到改革开放逐渐建立起音乐学副修专业本科双学位教育,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进行着探索。

1978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现名为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率先创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音乐学副修专业,2002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副修专业创立双学位教育,为我国培养音乐与科技、音乐与人文等跨学科的专门人才开辟了新的道路。

音乐学副修专业给来自其他学科的大学生开设独立的、系统的音乐课程,扩展了音乐的功能的探讨,注重学科之间交叉研究,推动了科学的研究。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了音乐的学术视野,形成独特的多学科的交叉碰撞。

高校的音乐教育的对象来自各个专业的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在音乐的历史中,音乐从来不是孤立存在,它和文学、科技等学科领域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去理解研究音乐,这对大学生无疑是一次思想的革新,音乐与社会、音乐与历史、音乐与教育、音乐与声学等,从自己的本专业出发学习音乐,提高了大学生的创造力。数学系学生创作的歌曲在春节晚会上演出,中文系的学生考上了国外著名大学的作曲系,心理学系的学生考上音乐心理学的博士等无数优秀人才的例证,为探索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创新型人才”的办学模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六、结语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它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个重新审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在高校教育中的科学定位的问题,还存在着艺术教育机构建立、艺术学科群的建设、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和教师的质量亟待提高等问题,但是比较这个学科的发展而言,我们乐观地看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30多年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活动发展概况

对比西方众多国家,我国的普通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开展得相对较晚。在80年代初期,一些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等学校才开始进行音乐教育活动的尝试,成立相关的音乐教研室以及开展音乐公共选修课。1984年5月,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式开展了第一次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研讨会,它让我国普通院校的音乐教育者有了交流总结的机会,也进一步推进了全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事业的进程。然而这一阶段仅仅只是一个起步阶段,音乐教育这一课程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很多音乐教育者也没有进行过系统专业的音乐素质训练,很多教材都是自编,缺乏理论基础支撑。到了1995年,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活动飞速进展,据统计全国已经有三分之二的大学开设了音乐教育课程,我国音乐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发展阶段。现阶段,随着国家的大力提倡与推进,再加上一些学校的积极实践,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活动蓬勃发展,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步。部分学校已经建立了艺术教育中心、文化素质教研室等专门的组织机构服务于整个学校的艺术教育活动。学校音乐教育师资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与改善,部分的教育者已具有专业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学习经历。音乐教育活动所需要的教具设备也有了进一步的完善与补充。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艺术素质基础普遍低下。通过对几所不同的普通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做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到他们对基础的艺术知识掌握情况。就音乐方面而言,超过90%的学生是喜欢音乐的。在校的学生无论是学习什么专业的,对音乐的喜好都是共同的,这也正是最近电视节目中音乐类节目爆火的原因。据他们回忆,在小学里几乎都有开设音乐课程,但是到了中学音乐课程部分学校就取消了,即使没有取消音乐课的学校,他们的音乐课也被其他语数外课程的老师占去,学生得不到相应的音乐知识的学习。90%的学生不会识五线谱与简谱,70%的学生从未听过交响乐和歌剧,表现出音乐知识的贫乏,审美能力低下。(二)普通高校对音乐教育的态度有所偏离。大家自然地就会认为音乐教育是非常小众与特殊的范畴,只适合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或是有良好音乐基础的学生。忽视大众教育,注重比赛成绩,忽视音乐教育本身的育人要求。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一员,音乐教育不仅能充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为、基本素养与生活品位,还能有效疏解各种压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所以,音乐教育应该得到有效的普及,每一位学生也都应该拥有接受音乐教育的均等机会。(三)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缺乏必要的研究和规划。大部分的学校都没有适合非音乐专业学生的教材,有的学校直接沿用艺术学院的专业教材,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教材。他们没有考虑到受教育的对象大部分是没有音乐基础的普通大学生,而这些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他们把在大学学习音乐作为一种纯粹的享受与精神的放松,最多也是认为自己需要再掌握一般的音乐常识。作为教师应该了解他们切实的需求情况,并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作系统的规划。当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可能在进校之前也不同程度地学习过一些乐器,已具备了一些比较全面的音乐基础知识,对于这部分学生他们具有更高的需求。

三、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活动的改革与探索

(一)“至上而下”的政策改变,提高高校音乐教育整体理念。根据现在高校音乐教育整体的现状及问题,首先应该解决的是普通高校对音乐教育活动的认识问题,这也是根本问题。音乐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认识层面上,还应该深入人心,打破原有对高校音乐教育忽视的态度,使各阶层领导“至上而下”地给予重视及支持,才可从根本上提高效率。只有真正地得到重视,整个学校依据制定的政策与措施才能改变高校音乐教育整体观念。政策落实到位,措施跟进有度,使高校综合性人才培养变得更加高效。它不是专业性教育,所以这也决定了高校音乐教育应当面对的对象是全校的大学生,应努力做到真正的普及。因此,平日里在校园里可多开展音乐讲座,举办合唱比赛、英语歌曲比赛周,创建各类艺术社团等提高大家的关注度与参与度。(二)在学校里有针对性地成立专门的艺术综合基地。高校应该结合自己地现存的问题、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成立艺术综合基地,并在艺术综合基地中设立专职的管理人员,从系统上制定相关的艺术教育活动政策,定期对艺术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与监督,保障学校艺术活动的有序开展。另一方面也能给学生们一个课外的艺术实践场地,例如舞蹈排练室、乐器排练室等,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三)改革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普通高校有别于专业的音乐学院的学生,他们的音乐基础素养是相对薄弱的,因此课程设置应符合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迎合他们的真实需求。应该坚持以公共选修课为主,个别辅导课为辅,公共课与个别辅导课相结合的原则。

公共辅导课针对大部分没有音乐知识基础的学生,目的在于给他们普及音乐常识,提高他们对于艺术学习的兴趣与鉴赏能力。个别辅导课针对的是在入校前系统学习过乐器或是有较好音乐知识基础的学生。这一部分学生不仅是整个学校的文艺骨干,还是整个校园艺术活动的“组织者”与“传播者”,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这样的小课可以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与专业水准,在每年的大学生艺术节中他们都可以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张晓红.谈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型模式的构建.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3.

[2]申万胜.探索艺术教育规律建立创新教育模式.艺术学院学报,2000,4.

[3]袁善琪.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叶经文.刘小娟.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