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固定资产减值管理制度

固定资产减值管理制度

固定资产减值管理制度

固定资产减值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院 固定资产 会计核算

近年来,我国医疗机构的会计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对医院固定资产进行改革,优化配置各类医疗卫生资源,也成为现代医院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新的医疗卫生补偿机制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的相继落实。在新的会计制度实施以后,我国医院在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面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的影响了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及时找到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医疗机构新旧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发生的变化

随着新会计制度的逐步落实,医疗机构在固定资产核算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不仅调整了固定资产的类别,也使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得到了提升。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增加了固定资产科目,使医院的固定资产分为房屋建筑类、一般医疗设备类、医院专用设备类以及其它固定资产类等几种类型来进行管理。同时在固定资产类别方面也要求按照最新的目录来加以明确,而且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也得到了提高;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面要求医院按照固定资产购置资金来源来进行明确。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增加了累计折旧这一项,使固定资产在使用期间的损耗价值得以如实反映出来,提升了医院在固定资产核算方面的准确性;新的会计制度对医院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范围及方法也进行了规定。其中不仅对固定资产是否需要折旧进行了的规定,也对计提折旧的方法,如双倍余额递减法、预计净残值法等几种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进行了规范;另外,新的会计制度还要求医院在固定资产核算方面实施信息化管理,其中包括会计凭证和会计帐目等等。

二、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新旧会计制度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些医院在新会计制度实施后,不能对医院的固定资产进行及时的清查盘点。所以不能对固定资产进行重新分类。而且部分固定资产购置资金来源也不能明确核实,从而导致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二)医院固定资产没有设置相应的减值准备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取消了固定基金和修购基金两项科目,而且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中也增加了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清理两项科目。但是对于固定资产减值科目却没有设置。医院的固定资产种类较多,购置资金数额往往比较巨大,必然存在减值风险,因此,如果缺少减值科目将无法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

(三)容易造成低值易耗品的浪费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进行提高,将低于标准的固定资产调整为低值易耗品,这部分低值易耗品通常采用的是直接摊销法。这就很容易造成低值易耗品出现浪费的问题。

三、医院会计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完善对策

(一)依据新会计制度来分级管理医院固定资产

为了使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得到本质上的提升,医院应该在固定资产购入之后,根据新的会计制度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必要的分类、分级划分管理。对能够满足新制度标准的固定资产进行认真核算。如果部分固定资产的购置数额巨大、或者部分医疗设备较为复杂,则应该采取一对一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另外,医院还应该对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尽量采用招标的方式,来进行固定资产的购置和处理。

(二)增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强化低值易耗品的资产管理

医院固定资产大多属于专业化的医疗器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减值风险。因此,医院可以借鉴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对相应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进行必要的设置,同时还要对医院的资产进行定期的减值测试,从而及时做好计提减值准备,保证医院的固定资产价值能够真实准确的被反映出来。另外,为了有效减少医院在低值易耗品方面出现的浪费问题,医院自身应该不断强化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建立并健全低值易耗品的相关管理制度,对会计成本核算机制进行完善,对那些不能列入固定资产的资产项目进行严格的管控。

(三)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体系

医院应该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建立起完善的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体系,尤其是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网络管理系统。保证固定资产核算能够与成本核算、会计核算有效衔接起来,根据医院的经营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以满足固定资产核算及管理的需要。此外,医院还要不断加强对会计核算人员的培训、监督、考核与审计工作,不断优化医院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医院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和管理水平得到本质上的提升。

(四)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手段进行优化

医院可以针对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特点,采取信息化的会计管理对策,实现对医院固定资产的高效率、高水平管理。医院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各类会计管理软件进行信息对接,实现资产信息的数据共享。医院还应该积极引进一套成熟或通用的会计核算软件,将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纳入到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当中。针对不同的固定资产建立明确的台帐,将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全部信息数据归入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之中,对固定资产的出入库进行准确记录、调拔、使用和报废处理。从而形成对医院固定资产的动态跟踪管理,不断提升医院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由于医疗机构的固定资产数量庞大且投入资金数额巨大,因此,医院的固定资产核算可以说是医院会计核算管理的重点。其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工作的好坏,不仅会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甚至会影响到医院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医院固定资产核算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采取措施及时改进,使其更科学、便完善。

固定资产减值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则;盈余管理;上市公司

一、背景分析

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基于各种利益动机会对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资产减值政策提供的选择空间成为公司管理层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准则的变化很可能影响企业盈余管理方式的变化。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原来的资产价值准备做了较大的改革。新准则扩大了资产减值计提的范围,特别是规定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长期股权投资等非流动资产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以后年度不得转回。这种制度安排的变革会给企业管理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有什么新特点?新的资产减值政策是否对盈余管理有制约作用?这种分析,对于考察准则的预期实施效果及理解我国特定制度背景下,企业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实证分析

我们选择在沪、深两市上市,且上市时间为2005年以前的浙江省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样本公司共3g家。我们以2006年为分界点,对准则变革前后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行为方式进行细致考察,揭示出资产减值准则变革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具体影响,具体包括准则变革前后上市公司减值计提行为及减值转回行为的变化及特征。

(一)准则改革后,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司明显减少

我们对2005-2008年各年发生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公司数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表1显示。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对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公司明显少于2005年的公司数。以各年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司数为倒,2005年有20家公司,而2006年突然下降到7家公司,而后2007年、2008年的公司数与2006年基本相当。而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公司数量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却比2005年有所增加,这说明,由于新准则规定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不能转回,运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功能受到抑制。因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市公司改变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的渠道,开始倾向于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

(二)准则改革后,上市公司对存货进行计提减值准备的幅度大幅上升,存货等短期资产的减值政策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依托

对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方式进行考察以后,我们对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准备的幅度进行细致考察。分析结果见表2,该表统计了准则改革前后上市公司不同资产减值准备占全部减值的比例及其变化趋势。

表2反映了2005、2006、2007年和2008年上市公司各项计提减值准备金额占全部减值准备的比例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2005年计提金额排前三位的资产减值准备分别是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它们分别占整体的30.30%、28.49%和27.92%;2006年计提金额排在前三位的资产减值准备和2005年相同,也是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分别占整体的52.28%、19.80%和17.60%,2007年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分别占整体的52.45%、35.53%和4.64%,2008分别占52.32%、35.60%和4.95%。2007年和2008年计提金额排在前三位的资产减值准备和前两年相同,同样也是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值得注意的是,表中2005-2007年计提的坏账准备占整体的比例逐年提高,由2005年的38.30%到2006年的52.28%,再到2007年的52.45%,分别提高了13.98和14.1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准则变革后,管理层强化了对坏账准备的计提利用,该手段在盈余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而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所占的比例由2005年的27.92%下降到2006年的17.60%,再到2007年的4.64%,两年时间一共下降了23.28个百分点。相较来说,2008年的数据和2007年相比没什么多大的变化,这是因为2008年是准则变化后的第二年,各上市公司对于计提坏账准备的政策不会有多大的改变。笔者认为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在新资产减值准则出台后利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将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无法转回,只会减少当期的利润。所以,企业对于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能少提就少计提。这一政策的改变,还导致了上市公司转而更倾向于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

(三)新准则实施前一年,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转回达到高峰

根据需要对减值转回时间进行安排也是资产减值政策给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机会。由于2006年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规定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是否会对上市公司安排资产减值金额的时间分布发生变化。我们对样本公司在准则变化前后各项资产转回的金额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表3,从表3的资产减值辖回金额的平均值可以看出,不管是流动资产还是长期资产,其减值准备的转回数额在2006年都远远高于2005年、2007年和2008年。而且2006年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额的平均值又明显低于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额的平均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限制转回后,上市公司充分利用短暂机会,进行盈余管理。

我们进一步分析各项资产减值转回比例的年度变化(结果见表4)。

表4反映了2005、2006、2007年和2008年转回各项减值准备金额的比例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2005年转回金额排在前三位的资产减值准备分别是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分别占整体的58.63%、19.18%和9.04%;2006年转回金额排在前三位的减值准备分别是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分别占整体的44.54%、38%和11.08%,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占整体的比例大幅度提高,由2005年的9.04%上升到2006年的38%,增长了28.96%之多,转回金额仅次于坏账准备,排在第二位。转回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占整体的比例也有所提高,从2005年的3.73%到2006年的4.33%,上升了0.6个百分点。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颁布的新资产减值准则中明确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意味着上市公司从准则实施日起,其以往会计年度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将不能冲回,这对上市公司的利润将产生很大影响。因此,2006年被视为资产减值准备

冲回的最后期限,如果上市公司以往年度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没有及时转回,那就会彻底沦为沉没成本,表中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金额所占比例的大幅度提高验证了这一点。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2007年和2008年上述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为0。同时,2006年与2005年相比,存货跌价准备转回金额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由2005年的19 18%下降到2006年的11.08%,下降了81个百分点,坏账准备2006年与2005年相比。转回金额所占的比例由58.63%下降到44.54%,降幅有14.09%之多。这主要是因为存货跌价准备和坏账准备不适用于新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准备不许转回的规定,即企业在2007年以后仍可以按照准则关于资产减值迹象的要求计提和转回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在2007年,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的金额又分别上升至46.18%和53.82%。而且2008年和2007年的差别不大。可见。在利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被限制后,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这也就说明了尽管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关闭了利用固定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来操纵企业盈余的大门,但其仍然有其他的途径来进行盈余操控。

总之。以上分析表明在利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被限制后。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统计数据表明那些在此前年度通过计提减值准备私藏利润,或需要通过转回来满足某些经济指标要求的公司,存在赶“末班车”的行为,即在此期间寻找各种理由将资产减值准备集中冲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资产减值准则的颁布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在某些细节之处的可操作性仍然不强,而且企业仍然有其他的选择进行利润操纵。因此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影响程度有限。

三、对策建议

资产减值准则变革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但其影响程度还是有限。结合上述实证研究的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旨在缩小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完善会计准则,缩小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

新的会计准则实施后,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隐患。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在资产减值准备方面规定更加具体,操作性也更强,对于禁止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规定,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市公司利用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但是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短期资产减值准备仍然可以继续沿用减值准备来操纵利润。因此,准则制定机构可以按照商品、行业的特点,分行业分区域地制定相应的计提方法和比例,并定期修正。而且对于其转回也应该规定合理的限制性条款,以制约利用资产减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还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根据最新得到的可靠数据进行会计估计,如果不允许对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实质上就是否认了市场环境因素的变化,使资产的真正价值得不到真实的反映,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由此可见,允许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更符合理论逻辑,以降低相关性为代价的不允许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规定只能是短期内的权益之计。

(二)加强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监督

资产减值准备项目存在内容特殊、金额较大、性质敏感、情况复杂等特点,这往往容易造成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发生错报或漏报的风险很大。因此,在对该账户实施审计时,应由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扎实、职业经验较为丰富的注册会计师制定合理的审计策略、执行适当的审计程序,从而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计单位减值准备提取的正确性和公允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孙铮,王跃堂资源配置与盈余操纵之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1999(4)

[3]周忠惠,罗世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会计研究[J]2000(9)

[4]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6(3)

[5]张晓锋,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6]王丽,基于资产减值政策的盈余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固定资产减值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 减值 问题

一、固定资产减值的基本概念

(一)固定资产减值的确认环节

该环节是指在进行固定资产减值计提时,应首先判断一项固定资产能不能形成单独的现金流入,一旦能够形成单独的现金流入的话,那么就应对该固定资产进行耽误核算,如果不能就形成资产组。企业对固定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应该根据适当情况进行确定::看看市场上的价格是不是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而且是相当大程度上低于固定资产的的账面价值;或者是资产己经被淘汰或者已经被破坏了可以被证明;另外有情况表现出资产估计能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润大大小于最初的预测值。

例如,2008年12月31日,北华公司对同时购入、用于运输的5辆卡车进行检查,发现该5辆卡车可能发生减值,其销售净价总额为1300000元,尚可使用5年,预计在未来4年内产生的现金流量分别为:500000元、400000元、300000元、200000元;第5年产生的现金流量以及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形成的现金流量合计为100000元;折现率为5%。假设2005年12月31日5辆卡车的账面价值为1400000元,以前年度没有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确定其可收回金额。首先: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500000/(1+5%)+400000/(1+5%)+300000/(1+5%)+200000/(1+5%)+100000/(1+5%)=1341030(元)

其次:预计销售净价-1300000(元);最后对比: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1341030元大于预计销售净价1300000元,所以,可收回金额为1341030元。

(二)固定资产减值的计量环节

计量环节指的是依据新准则中有关资产减值的规定:“公司对固定资产的计量是这样的,也即会计期结束时候比较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的大小,如果后者小于前者,按其差额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里面的可收回金额指的是,资产卖出得到的净值和原来希望在资产的可利用期间,以及利用完以后处理时候得到的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这两个中的较高者。

(三)固定资产减值的记录环节

公司应该在会计期间结束时候把公司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与其账面净值挨个进行比较,一旦该固定资产前者比后者小,那么就是说固定资产价值降低了,就应该按照相关准则的规定计算出应计提的数额,会计处理是这样的:借方计“营业外支出一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方计“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如果资产处置等以后期间转回的,那么就应把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跟剔除固定资产减值影响后的账面净额相比较,这二者之中的较小的那一个跟原始的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与上面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四)固定资产减值的报告环节

新准则明确要求,固定资产项目必须耽误另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项目和固定资产清理项目一起反应固定资产实际价值,来真实的反应固定资产准备的计提情况。

二、固定资产减值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风险理论

风险即不确定性,风险可能为企业带来利益,也可能带来损失。信息理论认为,经济活动过程中,不确定性是经常存在和发生的。因此必须根据这种不确定性采取对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固定资产减值就是利用不确定性,即固定资产价值可能损失的风险,而产生的一种保护方法。首先,会计信息往往跟以后会计期间企业的实实在在存在的资产有联系;各式各样的摊销要在以前和以后期间完成,那么摊销是否符合事实就必须要提出假设。虽然摊销提出的假设和对未来预测之间,也有可能在未来会发生,但是所有的摊销不可能完全符合,也无所考证。其次,关于计量方面,会计学里面往往把应该预测未来期间的财产的价格作为代表,而这些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凡会计学上经常把资产说成是企业未来会计期间的产生的经理利益,正因为这个定义,未来是否会产生收益,以及产生的金额是多少,谁都无法确定。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估计呢?只有在资产实际上价值降低,并且对企业的实际资产己经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的情况下,但是具体的数额我们又不能确定,这个时候必须要估计。

(二) 委托一理论

委托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委托理论认为企业报表上的信息,被委托人执行被委托责任的过程和结果要明确的表现出来,为的是以后期间被委托人被委托责任执行的情况的了解后,据此来确定应该还是不应该终止被委托人的被委托责任。企业资产的实际情况构成了企业报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方面,能否得到企业资产的真实经济状况和资产状况对委托人的决策以及考察人的成绩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契约理论

瓦茨和齐默尔曼(1986,1990)依据根据经济学里面的ContraCttheory提出了企业高级管理层对会计政策的几种选择动机:一是有效契约观: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将会在事情发生前,也就是契约签订之前会以减少成本为基础,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这样的会计政策能使股东权益最大化,并不是人得到最大利用;二是机会主义观:企业高级管理层考虑到事情完成后,也就是契约签订以后,企业的管理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他们的目标只是让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而并不是以股东权益最大化为根本出发点。

三、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规范建议

(一) 企业方面

1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素质教育

虽然会计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企业会计运行的效率和质量,也减少了人劳动力的投入,但是无论如何人仍然是会计管理活动核心力量,信息技术只是工具,人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在强化固定资产减值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对相关人员素质的培养,要通过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来为固定资产减值政策执行度不断优化奠定基础。同时在固定资产减值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要合理的进行岗位设置,这对于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和可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使用信息化的系统登记制度,要在电脑里自动生成文件,用来记录上机操作人员使用会计软件的时间、身份、姓名、操作内容和故障情况等并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明确岗位职责分工范围,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结合本单位组织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人员分工。

2规范资产减值的授权机制

信息化环境下导致传统的企业固定资产减值授权机制有些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要保证企业的会计相关活动在信息化环境下安全有序的运行,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与之相对应的减值授权机制。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减值授权上,总体上来看缺乏弹性和前瞻性,没有根据会计信息化环境的要求,进行减值授权的调整和重新构建,导致企业的减值授权机制跟不上现实的需要,显得不合时宜,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具体表现在,企业的减值授权机制内容上显得比较片面,凌乱,缺乏系统性。在控制上,注重事后控制,忽略了事前和事中控制。在对一些新的经济业务的控制过程中,缺乏对内外部环境的了解,没有建立针对性的制度,导致减值授权机制失效。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会计管理活动已经逐渐显示出高度的系统化和集成化特点,如果减值授权机制不能做到合理科学,那么势必影响到固定资产减值相关政策的执行。

3严格执行减值计提过程中的职务分离

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确认这一程序上,要得到比较准确的数额,要综合考虑所有情况,企业内部情况和外部整体环境情况,把各种因素考虑周全,纵然如此,归根还是要由会计人员来操作,依靠会计人员的经验和知识能力主观判断,这样一来,在固定资产减值准的处理中或多或少无法避免的加入了人的因素,从而使计提情况有失客观性。企业也正是利用这一个无法避免的缺陷,进行企业的利润操纵。所以,企业在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中,对一些工作进行分工,分散处理。第二方面,估计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的环节,要由两个以上人员完成,由于估计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外部经济环境和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影响,还和负责的相关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知识水平紧密相关。这个环节至关重要,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准确客观与否。

(二) 监管方面

1进一步培育和完善信息市场、价格市场

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公允价值的本质就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市场价格是最为客观、可靠程度最高、也是最简便的公允价值的来源。因此,需要全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在固定资产减值的确定过程中,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当根据以下三条确定:(1)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2)在活跃市场中的买方出价;(3)如果上述两项都不存在,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同行业累死固定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或者结果为基础估计)。当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后,再减去可直接归属于该固定资产处置费用(如印花税、固定资产清理费用、使用固定资产达到销售状态而发生的直接增量费用等)的金额,便可确定固定资产的公允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2 强化外部审计与监督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应建立完善的关于固定资产减值计提和冲回的监督体系。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建立适合企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监督政策与审计准则。独立审计准则是对于提高企业固定资产减值政策的执行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作为独立的审计第三方,可以在企业固定资产减值信息披露方面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促进企业固定资产减值顺利进行。其次要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要根据监督检查结果对相关责任人员按照业绩进行科学评价和奖励,要通过建立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固定资产减值监督的效率和质量。最后强化外部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是政府和第三方的监督,政府应该根据企业固定资产减值存在的问题,采取及时的政策和措施,来加强企业固定资产减值的监督。

参考文献

[1]郭继宏,对新企业会计制度几种会计处理方法和探讨[J].河北财会2008.1

固定资产减值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一、 新、原制度中固定资产核算的差异比较

1、单位价值方面的变化

2、明确了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

新制度规定,医院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并且对于应用软件和图书做了专项说明。与原制度相比,新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有了更加明细的说明,便于医院财务人员进行固定资产相关账务处理。

3、取消了“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增设 “累计折旧”科目

原制度规定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一定比率提取修购基金记入支出,即对固定资产不提取折旧,按账面价值的一定比率提取修购基金,并通过“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进行核算。与原制度相比,新制度取消了“专业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增设了“累计折旧”,新制度中累计折旧是作为“固定资产”项目下的一个备抵项目,反应固定资产价值的转移情况,固定资产原值减去累计折旧就是该项固定资产的净值,固定资产净值更加真实的反应医院的固定资产价值信息。

4、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后续支出处理更加合理

新制度对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的会计处理做出了明确规定,新制度认为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应分两种不同情况进行会计处理,即如果是资本性支出,应计入固定资产的价值,否则应计入当期损益科目,这样使得医院的成本费用与收入更加配比。而原制度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处理没有明确规定,容易造成后续支出会计处理不规范,从而影响医院固定资产信息的真实性。

5、新制度增设“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新制度借鉴现代企业会计制度引入“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该科目体现了会计的谨慎性和真实性原则。原制度中,固定资产反映的是固定资产的原值,不计提折旧也不计提减值准备,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用过程中的损耗或者长期闲置等原因,必然会导致医院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随之降低,甚至是低于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医院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严重失真,对医院管理决策人员形成一定的误导。

二、 新制度的亮点

1、改变了以往固定资产的摊销模式,确定了固定资产的补偿机制。

新制度打破了原有的严格遵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固定思维,提出医院的固定资产参照企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资产补偿机制,要求医院通过成本补偿尺度,从收入中收回固定资产价值。这样,既能反映医院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其损耗程度,又能反映其实际价值。

2、引入谨慎原则

新《医院会计制度》基于谨慎原则,要求医院不仅要求对资产进行折旧或摊销,甚至对一些资产要求计提减值准备。

新制度引入“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并且要求医院应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对于长期闲置的固定资产、价值大幅下跌的资产或损耗比较严重的资产进行可回收金额的有效估计,并将其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进行比较,确认该项固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若确认发生减值的,借记“其他支出——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确认的减值准备应当作为相关资产的备抵项目,减少期末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以保证医院有关固定资产信息的准确性。

三、 新旧制度衔接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一)结转“固定资产”科目金额

新制度设置了“固定资产”科目,由于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原账中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实物资产,将有一部分要按照新制度转为低值易耗品。转账时,应当根据重新确定的固定资产目录,结合固定资产的清理状态,对原账中“固定资产”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

1、对于达不到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库存物资”科目;对于已领用出库的,还应同时将其成本一次性摊销,同时做好相关实物资产的登记管理工作,在新账中,借记“事业基金”科目,贷记“库存物资”科目。

2、对于符合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因出售、报废、毁损等原因已转入清理但尚未从原账核销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连同相应的“固定基金”科目余额转入新账中“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借记新账中“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原账中“固定资产”科目,同时,借记原账中“固定基金”科目,贷记新账中“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新旧转账时已转入清理但尚未清理完毕的固定资产,在执行新制度后发生的相关清理费用以及取得的清理收入等,通过新账中“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

3、对于符合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且未转入清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固定资产”科目。

(二)追溯确认待冲基金。

按照新制度规定,医院为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所使用的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应当确认为待冲基金,并在计提资产折旧、摊销等时予以冲减。医院应当将执行新制度前所有在账固定资产(新旧转账时转入“固定资产清理”、“库存物资”科目的固定资产以及图书除外)、无形资产账面余额中由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形成的金额追溯确认为待冲基金。对于除房屋及建筑物、无形资产以外的确实难以追溯的固定资产,至少应当按照以下范围追溯确认待冲基金:1999年1月1日以后以固定资产入账并且执行新制度前仍在账的资产。

按 照上述要求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账面余额中由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形成的金额追溯确认为待冲基金时,在新账中,借记“事业基金”科目,贷记“待冲基金”科目。

(三)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资产价值;资产折旧;对策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电网的规模不断扩大,电力体制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固定资产是供电企业的主要资产,也是确保企业内部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但是,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仍停留在固定资产价值管理领域,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寿命周期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有所欠缺,已无法满足当前供电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固定资产管理具有结构复杂、价值高、使用范围广和资产规模大等特点,对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管理人员有必要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以提高供电企业的投资水平。

1.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1.1固定资产确认偏差

电力工业企业确定固定资产的标准是:(1)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2)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不同时具备以上两条件的,作为低值易耗品。

1.2固定资产价值管理现状

(1)设备台帐和资产管理系统的资产卡片未实现联动校核,设备台帐变更后无法实现资产管理系统中资产卡片的及时更新,导致帐卡物数据不相符。

(2)设备台帐建立不及时。部分工程项目在投运前未及时、准确地建立设备台帐,造成设备台帐与现场实物不一致的情况。

(3)部分设备进行技改更新后所发生的安装费、设计费没有正确计入该项资产价值。

(4)近几年来,农网、城网改造工程和电网建设工程增多,工程竣工决算报告编制滞后,许多工程资产都是暂估入账,有的固定资产暂估时只有类别金额,没有具体每项固定资产价值。

(5)变电站竣工决算报告中往往把某项变电设备的附属设备单独列示,而财务人员不懂区别这些设备是属于哪项变电设备的附属设备,容易把这些设备单独列为一项固定资产,而没有并入某项变电设备的总价值内。

(6)混乱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主要两种情况:①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费用。②如果能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或使产品的质量实质性提高;或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则属于固定资产改良支出。

1.3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现状

(1)变电站的变电设备数量和种类繁多,常常有的资产卡片上的名称和规格型号与实际资产对不上号,主要是工程竣工决算报告所列的设备规格型号与实物不对,或是厂家开出的发票型号与实物不对,造成原始数据的不统一。

(2)人员岗位调整后,电脑等个人用的办公设施随人走,但各部门之间没有办理固定资产调拨手续,容易造成固定资产卡片上记录的存放地点、使用部门、保管人和实际情况不符。

(3)技术部门只重视设备技术改造工作,对技改更换出来的设备没有及时办理报废手续,造成有的设备已报废,但财务账上还登记有此项固定资产,容易出现账实不符。

(4)部门没有固定资产兼职管理员,没有人具体负责本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固定资产卡片不全,实物管理存在失控现象。

1.4固定资产折旧计算管理现状

(1)结转某项固定资产有时分类放错,如某项固定资产本属于“自动化控制及远动通讯设备”类,但账务处理时却放在“电气及控制设备”,因而使用的折旧率不同,计算的折旧就不准确。

(2)工程暂估结转的固定资产各分类之间的价值与按工程竣工报告正式结转的固定资产各分类之间价值有较大差额,造成计提的折旧也有较大差额。有的单位没有对这部分的折旧进行补提或冲减,同样使折旧计算不准确。

(3)部分设备的折旧年限较长,年折旧率较低。随着技术进步,技术更新加快,有的设备使用才几年就需要更换,折旧额才计提少部分,资产报废净值率较高,对资产报损年的企业盈利有较大影响。

1.5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少

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存在有形损耗(如自然磨损等)和无形损耗(如技术陈旧等)以及其他经济原因,发生资产价值的减值。主要存在减值情况:

(1)固定资产市价大幅度下跌,其跌幅大大高于因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并且预计在近期内不可能恢复时要进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多,生产厂家多,难以对固定资产市价进行对比,由于此原因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情况较少。

(2)固定资产陈旧过时或发生实体损坏等情况要进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这种情况供电企业存在较多,从每年的技改项目安排可见许多设备未达到规定使用年限都要提前进行更换。但由于无法预测某设备何时进行技术更新,只能在技改项目文件下达时才能作为计提减值准备的依据,而往往技改项目都是当年下达,当年实施,所以能计减值准备的之时也到了设备报废时间,计提减值准备已无多大意义。

2.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措施

2.1提高固定资产确认的准确率

把好固定资产原始资料关,要从工程竣工决算报告开始,规范工程竣工报告编制,统一口径。如变电工程用的控制电缆、扁铁和地极等安装性材料要分摊到每项变电设备资产价值中。绿化工程、简易便道等不属于固定资产的项目要进行分摊。附属设备价值要加入相应设备价值中。加强对工程竣工编制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编制水平。只有第一手的资料规范正确,固定资产的确认和价值才能正确。

2.2固定资产计价要正确

(1)加快工程竣工决算报告编制和审批进度,在工程移交后,工程总承包单位要及时编制竣工决算报告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要及时下达批复。缩短暂估资产时间,减少暂估资产量,正确反映在建工程结转固定资产价值。

(2)加强对财务资产管理员的固定资产知识培训。财务资产管理员不仅要熟悉固定资产增减账务处理,还要主动与技术部门、使用部门联系沟通,充分了解每个变电站和每条线路等设备情况,正确计算每项新增资产的价值,正确区分设备修理费和改良支出以及附属设备。

2.3加强固定资产实物管理

(1)以清产核算工作为契机,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制度。财务资产管理员要高度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补充完整固定资产卡片内容,尽可能列出每项资产相关资料。关注技改更换设备,及时提醒生产部门办理旧设备报废手续。

(2)固定资产实物管理要实行分口分级管理,把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部门、班组、个人。设立固定资产兼职管理员,负责对本部门、班组、专业的设备台帐建立、保管、使用情况跟踪,对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和修理、增减变动及分布情况进行登记;定期与财务部门核对固定资产卡片;及时办理固定资产增加、报废、变更、调拨等流程。个人使用的固定资产(如电脑、打印机)还要建立个人固定资产管理档案。要对固定资产兼职管理员进行资产管理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对资产管理的认识,充分发挥他们参与资产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固定资产盘点工作量大,但也要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盘点。要充分发动固定资产兼职管理员和使用人、保管员参与盘点工作,通过分年、分类、分地进行盘点,逐步实施,做到深入细致,全面清查。盘点中财务人员要深入现场逐项进行核实,核对设备存放地点和保管人与账面记录是否相符。发现财产盘盈盘亏,要认真查明原因,弄清责任,按规定程序办理。同时要检查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维护情况。要了解固定资产有无长期闲置、使用不当的情况;有无保管不妥,维护不够精心的情况。

(4)加强固定资产增减变动、结构、使用效益情况分析,分析固定资产增减的原因和合理性,树立固定资产成本意识,从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性、效益性分析固定资产配置可效性,促进企业合理地节约使用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利用效果。

2.4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要准确

(1)财务人员要熟悉固定资产分类,正确结转每项资产类别,选择正确的分类折旧率。

(2)财务人员要按南方电网公司规定正确计提暂估资产折旧。南方电网公司规定: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就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在年度内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按照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并调整已的折旧额,作为调整当月的成本、费用处理。如果在年度内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应当按照估计价值暂估入账,并计提折旧,待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按照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调整原已的折旧额,同时调整年初留存收益各项目。

(3)相关部门在对固定资产目录进行修订时,同时也要对各分类资产折旧率进行修订。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供电企业设备改造更新加快,部分分类的折旧率已明显偏低的,应相应提高分类折旧率。

2.5统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标准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供电企业固定资产来说是一项比较新的内容。财务人员要多学减值准备知识。相关部门要统一供电企业计提固定定资产减值准备标准和依据,如统一规划未来几年技术改造项目,预测可能要更换的设备等情况作为固定资产计提减值的依据;要确定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的值准备方法等。

3.结语

对供电企业而言,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成果与业绩。因此,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应制定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优化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以此降低企业生产管理成本,保护固定资产的完整,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