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防监控工程预算

安防监控工程预算

安防监控工程预算

安防监控工程预算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事后监督;风险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9)增-0149-02

一、事后监督防范风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事后监督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影响风险监督效能的发挥。首先表现在事后监督管理层面上,事后监督风险防范导向不强,缺乏科学有效的风险分级管理办法。其次,目前的事后监督方法及监督系统落后于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需要,难以做到对高风险的有效控制,监督的效果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是事后监督业务发展滞后导致监督重点不突出。目前,监督业务发展远远落后于业务部门,事后监督主要是依赖手工审核、翻阅、查对账表和凭证,监督效率低,只能停留在对会计凭证的规范性、完整性和账务核对的准确性等方面的全面复审。“全面复核”的工作量大,程序多,监督人员已无精力对核算业务的风险环节实施有针对性的重点监督,监督方式、监督方法、监督手段与现代化的支付清算体系不相适应,监督工作处于对某一时点的静态检查,监督手段和资金风险防范手段滞后,监督内容缺乏“针对性”,导致事后监督层次不分明、重点不突出。

三是事后监督部门对风险识别、预警、风险分级管理缺乏针对性。监督部门依据相关制度规定对会计核算业务进行全面复审、检验,延续会计核算过程,装订、整理会计资料。而对防范资金风险的途径和方法普遍欠缺,特别是没有将涉及资金流出的关键岗位、关键业务环节作为事后监督的切入点进行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核查。对于事后监督中发现的问题没有进行识别、监测、风险评级,确定风险程度层面,向业务部门提示风险。监督结果对被监督部门没有起到风险防范提示、预警的作用。

二、建立事后监督风险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一是建立会计核算风险事后监督预警机制是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的需要。事后监督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内控体系中的重要部门,随着会计核算体制和支付清算体系不断变革,对人民银行资金风险防控提出了挑战,多元化的资金清算体系使资金的风险点更多,防范风险的难度和资金差错造成的损失更大,事后监督中心是央行会计核算改革的产物,在央行会计数据集中速度加快的形势下,事后监督做为央行内控体系的重要环节,必须赋予监督部门风险管理的职能并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防止人民银行资金损失,发挥事后监督防控资金风险的屏障作用。建立会计核算事后监督风险预警机制显得日益重要。

二是建立会计核算风险事后监督预警机制是转变监督职能的需要。会计核算业务风险防范作为事后监督工作的首要目标,已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事后监督工作重心从合规性监督向风险性监督转变已成为必然趋势,事后监督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资金的安全。只有深刻分析排查会计核算业务风险隐患,行之有效的监督防控措施,才能充分发挥事后监督有效防范资金风险的作用。事后监督应改变监督工作的表面化模式,对资金核算过程和核算系统运行中潜在的风险和违规行为进行全过程、全方位、深层次的重点监督和反映,找出存在的制度性缺陷和执行性缺陷。事后监督部门通过转变监督职能、创新监督模式,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形成有效的反馈沟通机制,发挥在会计核算风险监督方面的预警提示作用。

三是建立会计核算风险事后监督预警机制是完善制度、强化制度执行的需要。事后监督可通过全面、连续、及时的监督审核,对前台会计核算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动态分析。针对会计核算业务的重要风险点及风险环节,以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约束。在基本制度上保证核算业务安全性的同时,从中发现并反映制度缺失及漏洞,提出有效控制资金风险,完善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四是建立会计核算风险事后监督预警机制有利于提示各部门增强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事后监督部门通过风险分级预警,分析被监督部门会计核算业务风险程度,对风险度较高的会计核算业务向相关部门及时发出预警,有利于提高被监督部门的警惕性和风险防范意识,实现事后监督与前台事前控制防范的有机结合。便于业务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置和管理,从而达到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三、事后监督风险预警机制的具体方法

一是划分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风险点。包括:一般性风险:指会计核算人员因工作疏忽造成一般性差错,对会计核算规范或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如错填、漏填凭证信息、借贷方向错误、凭证及账表漏盖公章或个人名章等。严重性风险:指会计核算人员因操作不规范造成较大差错,对会计核算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存在一定的资金安全隐患。如会计科目及账户的设置、使用错误;重大性风险:指会计核算人员因重大失误、操作不规范、或违反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业务操作及制度缺失,造成严重差错,存在重大资金安全和风险隐患。如发出、接收业务清单与实际发出、接收业务内容不符。

二是对事后监督发现的会计核算风险问题进行评价。会计核算风险事后监督评价管理,指事后监督部门依据对被监督部门实施核算业务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业务差错,对直接或间接存在风险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被监督部门会计核算风险进行识别、监测、评价。会计核算风险事后监督评价应遵循规范性、全面性和时效性原则,即依据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各项制度,对出现的一般性风险、严重性风险、重大性风险进行综合识别判断,评价其风险程度,为及时、准确的确定会计核算风险等级,防范和控制资金风险提供判断依据。

三是对评价期内的会计核算风险确定风险等级。对评价期内的会计核算风险确定风险等级,根据会计核算风险特征以及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程度,确立监测指标,按资金损失可能性、大小和风险程度,确定风险级别。

四是向被监督部门反馈评价结果。会计核算风险事后监督评价反馈是事后监督部门对一定会计核算期间的监督结果,通过识别监测、分级评价、划分风险等级,预测风险可能带来的潜在后果,通报被监督部门并提示风险程度,督促相关部门消除风险隐患。

课题主持人:李江

课题组成员:李年有范谷岚

娜丽罗晓英

安防监控工程预算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1计算机使用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

1.1网络病毒大量入侵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的运行环境都是较为安全的,但是一旦有黑客入侵或者是计算机本身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抵御病毒能力逐渐下降,就会为病毒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一旦发生这类问题,就会对计算机本身及内部运行文件产生直接损伤,更为严重的还会导致机密外泄、系统瘫痪等问题的出现。病毒是一种能够迅速扩散及传播的网络病毒,其存在方式具有一定的多样化特点,同时这也是导致计算机瘫痪的安全隐患问题。计算机病毒的侵入不仅能够导致计算机本身无法按照用户指令正常运行,更会对计算机应用行业的发展带来阻碍性作用,因此不难发现,病毒的存在会对计算机使用带来致命一击。在计算机的应用过程中,部分用户由于缺少安全意识,导致小病毒在计算机中正常运行,长时间的累计作用必然会对计算机带来较大程度的负面影响,相对的预防工作不到位,不能在病毒没有入侵前开展杀毒工作,轻者会导致计算机运行效率不断下降,更为严重的就会出现信息丢失等问题,而后计算机系统就会始终处于难以启动的状态。虽然数据的丢失在部分企业中并不会带来致命性影响,但是经济损失却在所难免,因此这就需要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积极开展杀毒工作,使其运行环境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1.2信息泄露问题频繁发生计算机在使用环节出现信息泄露问题是较为常见的,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企业运营中,该类问题一旦发生造成的后果都是较为严重的,导致信息泄露问题的原因通常具有一定的量化特点:首先,用户在应用相关模块时并没有对信息进行保护,或者是部分用户缺少对安全隐患的正确认识,使得计算机使用中保护意识存在缺失性,这就为病毒的入侵提供了便利途径,这种问题的发生源头就在用户本身;其次,计算机本身系统存在漏洞,这主要是因为信息系统在创建过程中研发工作不到位,使得其安全漏洞在这一阶段就已经存在于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本文仅对常见的漏洞问题进行了阐述,因此无论是上述哪一种原因造成的安全漏洞问题,都会用户的信息使用权限带来不利影响,而企业及个人也会因为信息泄露而蒙受经济损失,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应当不断强化计算机使用者的安全意识,实时开展杀毒工作,避免信息泄露问题的发生。1.3预警工作不到位从当前形势来看,部分计算机系统为用户提供应用服务时,也会预先安装安全检测装置,但是这类装置却普遍具有一个弊端性通病,那就是只有在问题发生后该装置才会做出预警反应,这就相对降低了系统的预防性应用能效,这种缺少事前预防的安全检测装置形式化问题过于明显,在事后做出预警并不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也不能从源头上避免问题的发生,这不仅会导致经济损失及数据损失问题的相对发生,该种应用现状也进一步展示了安全系统中的应用漏洞,这是因为虽然该系统能够在问题发生后作出预警,但是预防作用也相对失效,这并不能阻止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这就需要强化系统的事前预警功能,从根本上保障网络运行安全。

2利用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技术进行解决的办法

2.1研发高效率的防病毒软件由于人们在设计软件时追求信息处理功能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因此给计算机病毒的发展创造了有利便捷的条件。因此在使用计算机的同时也应时刻注意它的安全问题,每次使用计算机之前或使用之后都要及时进行杀毒。由于计算机病毒是在不断地更新换代的,所以要时常更新自己的杀毒软件,不给病毒入侵的机会。除此之外,也要做好一些预防工作,一定要使用正版软件,对于重要的文件要进行备份,避免病毒入侵后文件丢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2.2增强保密功能的设置人们在享受网络时代带来的各种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会面临着许多安全问题,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信息泄露问题。由于用户在使用时信息发生泄漏问题,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最常发生的就是经济上的损失。然而如果是企业中的某项专利或者是重要的公司机密遭到窃取,那么所造成的损失将是十分巨大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还会涉及到法律问题。因此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十分重要,要求用户在使用各种软件是都要增强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同时还应该经常更换自己的密码,设置的密码难度要高一些。除此之外,信息安全系统的研发者在进行研发时一定要增强保密功能的设置,设置多重保护功能,另外在研发时要认真,注重许多小细节,因为失误往往都出自于经常被忽视的细小环节中,避免在不经意间造成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误。只有在各方面都做好对信息的保护工作,才能使用户信息得到安全的保护,这样才能保障使用计算机的个人或企业的信息安全,使其不受到经济上的损失。

3通过图像识别进行预警

计算机的安全监控系统一般是在安全事件发生后再由系统进行处理的,但是安全系统一旦安装,进行监控的范围其实就已经确定了,在监控范围内的光线如果没有发生变化,所获取的图像一般也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原理,在安全事件发生之前就利用图像识别进行预警。在异常情况发生时,光线就会发生变化,因此所获取的图像也会发生变化,安全系统在此时就能够发现异常情况的出现,及时发出安全警报,使用者在接收到安全预警之后可以及时地对发生的情况进行处理。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保障网络的安全问题,减少对用户造成的损失。随着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的不断更新和升级,技术开发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计算机安全监控软件开发的设计要求,创新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设计思想,优化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技术,保障监控软件开发的设计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我国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开发技术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探讨[J].电脑迷,2013(4).

安防监控工程预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风险;控制

1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风险

(1)国库集中支付数据安全风险。

国库集中支付数据处理量大,涉及单位多,没有计算机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是不可想象的。全部的数据处理几乎全部依赖于计算机的管理,如果由于计算机病毒感染、不可抗力因素或人为导致系统瘫痪,导致数据丢失,则会严重影响国库集中支付的顺利进行。因此,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要把数据安全防范风险放在尤为重要的位置。

(2)财政直接支付存在的资金风险。

财政直接支付取消了资金拨付的中间环节,方便快捷。但可能存在着预算单位虚假套取财政资金的风险,收款人、收款账户是否真实难以核实,预算单位用款申请的合理性很难确定。

(3)财政授权支付存在的资金风险。

与财政直接支付相比,授权支付的风险性更大。因为财政授权给预算单位后,财政部门的监督余地相对减小,给预算单位套取或转移、挪用财政资金提供了便利。同时,由于预算单位和基层银行管理制约机制相对松弛,内控制度不够健全,这也为预算单位、银行或有关人员违规操纵财政资金留有一定的空间。

(4)财政内部管理风险。

财政作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执行机构,具有绝对控制资金流向的权利。因此,财政内部科室如果出现管理混乱,就极易产生风险。财政预算指标的编制、批复,单位用款计划的编制、批复,非预算单位财政直接拨款都必须有严格控制,防止内部人员产生违法支付的事情。

作为最终审核单位支付的关口,也会发生把关不严,容易产生支付的收款单位与付款单上的单位名称或帐号不一致,授权支付付款单上支付的用途与支票用途不一致,直接支付通知书上的收款人与实际收款人不一致现象。

(5)银行违规支付风险。

银行作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付款银行,应严格加强管理,防止发生乱支付的现象,如支付的收款单位与付款单上的单位名称或帐号不一致,授权支付付款单上支付的用途与支票用途不一致,直接支付通知书上的收款人与实际收款人不一致。如果把关不严,极易产生违法问题。

(6)预算单位现金管理风险。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预算单位通过零余账户支取现金的额度,没有明确规定,这就导致财政资金风险的存在。尽管国库集中支付对预算单位的业务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但实际操作中发现有些单位为了方便用款,经常提取大额现金。不仅不符合现金管理条例要求使用现金,而且极易产生盗、抢风险。提取的大额现金在银行门口被抢夺的事件屡见报端,不仅给国家造成损失,而且工作人员也可能受到伤害。因此预算单位加强现金管理,尽量少支取现金是非常必要的。

2国库集中支付风险控制建议

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大多是由于操作不规范、不严格,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特别注意对人员的培训,预防资金潜在风险,完善财政直接支付与财政授权支付的后续监管机制。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风险认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一项新生事物,涉及方方面面利益调整,需要人民银行、银行和预算单位的密切配合,要坚持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权、支出审批权和会计核算权“三不便”的原则,合理地规范各方面的职责权限。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风险意识,有效地调动各方面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减少改革压力。

(2)计算机网络风险控制。随着国库集中业务的不断拓展,业务数据的安全问题也愈显突出。数据是国库集中支付所有业务的根本,必须充分考虑数据风险控制,确保数据安全。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以下几点安全措施:一是在实际工作中注意作到以下几点:①使用安全等级高的数据库及操作系统。②在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中实行“双机热备”,就是在实时有两台服务器同时并行,处理数据,时刻有一台服务器处于热备份状态,一旦主服务器出现故障,备份服务器将即时接管集中支付数据,处理集中支付业务。③运用数据备份系统。④建立良好的服务器安全运行环境,数据系统中心机房线路采用专线供电,同时配备UPS不间断电源供电,确保市电停电后还可以保障处理集中支付数据一定时间;机房内所有集中支付业务的数据传输、处理、存储设备均可靠接地,供电、通讯线路布线整齐、规范,连接牢固;机房采用全钢防静电地板铺设,并采用专用空调24小时保持温度、湿度,机房环境干净整洁,达到了防尘、干燥、适温和防静电的要求。⑤对中心机房、配电室计算机系统重要设施严格管理,配备消防、安保等设备;建立严格的进入制度,不准无关人员随便进入机房。⑥安装反病毒软件,应选取著名软件公司的杀毒软件,并定期更新。⑦物理隔绝,连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网络的计算机,应严格禁止使用外部及未经安全处理的磁盘使用,做到物理上隔绝。二是健全制度,落实检查。制度的建立是安全管理的前提、依据和要求,而落实制度是实施安全管理的关键。计算机安全检查是促进制度落实的保障。

三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数据安全管理理念。无论是数据的安全运行还是系统的防范犯罪,人都是其中的关键。要坚持岗位分离,权限控制、监督制约等一系列安全管理原则,加强对国库集中支付软件系统中的重要岗位人员进行管理,预防各类人为事故、案件的发生。

(3)建立内控制度,规范操作程序。财政部门、银行、预算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财政部门必须尽快完善内控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以防范财政资金风险,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基层银行要尽快解决管理松散、把关不严和与财政部门之间信息梗塞之弊端。

(4)监督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财政资金拨付给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前,政府采购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配合财政预算管理部门对预算单位的资金申请、所提供的购销合同、商品供应者或劳务提供者的资质及收款账户的真伪,进行全面鉴定。

(5)完善财政直接支付与财政授权支付的后续监管机制。财政资金从国库直接支付给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后,财政部门必须采取措施,对财政资金进行跟踪。同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以电函等形式及时向收款人查问资金到位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二是通过网络系统对银行与人民银行当日的清算票据进行及时监控,防止银行有关人员的舞弊行为。三是对预算单位的财务进行事后监控。四是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应各负其责,适应新形势下监督检查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安防监控工程预算范文第4篇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等因素全球普遍。企业经营和财务风险不断加大。国际嘉能可、国内泛亚事件均显示财务风险防控对公司持续经营的重要意义。在分析H公司面对的资金管理风险、库存风险、自营贸易风险、票据风险、信用管理风险、道德风险基础上,研究有效防控财务风险措施。通过建立资金预算和经营联动机制、完善库存商品在线管理制度、加强自营贸易事前审批“、两头双控”转嫁和降低票据风险、加强信用管理提高抵押品质量等方式防控。提出财务风险防控应借助企业信息化系统,实时监控、强化分析、风险预警,以及展望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财务风险防控管理前景。

【关键词】

财务风险;防控管理;风险预警系统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迹象缓慢,随着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的急剧下跌,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等因素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国内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央行近年来的连续“降息降准”刺激经济,但GDP增速2015年9月6.9%的数据显示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制造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企业在市场中的经营和财务风险不断加大。2015年9月,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巨头嘉能可(Glencore)股价暴跌引发信用评级危机,很可能为下一个“大宗商品的雷曼时刻”,国内2015年7月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挤兑事件充分显示财务风险防控管理对公司持续经营发展的重要意义。一些大公司的丑闻和黑天鹅事件揭示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而导致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基于此,本文以某石化集团在华东地区的大型化工销售专业公司(以下简称:H公司)为例,研究如何在经营业务中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树立风险意识,加强经常性财务分析,制定合理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案例简介

H公司为某石化集团旗下的三级分公司,2005年根据某石化集团深化营销体制改革精神,集合原华东区石化生产企业销售精英组建成一个以专门销售化工产品的专业化分公司,主要负责集团在华东区域十多个化工生产企业产品的集中销售,年销售额迄今逾1500亿元。H公司销售产品基本属于大宗化工商品,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础原料之一,超过80%的商品面向集团外社会客户,价格随行就市,与原油、某些期货市场强相关,承担了较大的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

二、H公司主要面对的财务风险

销售公司在产品自采、集中采购和销售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伴随财务风险。然而这些风险也是可辨识、可预防的,如果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管理措施,可以降低甚至避免风险的发生[1]。1.资金管理风险。H公司销售产品价格完全贴近市场,随行就市,价格波动较大,在销售收入获取现金流时会因收取票据和信用等方式而导致现金流的不确定性。生产装置的非计划停车以及自营贸易业务量变化引起现金流量收支不平衡,资金缺口日益增大。资金业务日常管控不当而导致资金损失或降低资金使用效果风险。2.库存风险。由于商品与企业的结算采取“买断制”形式,商品既面临着仓库进出运输损耗、保管安全、储存质量等实物风险,又面临着库存跌价损失风险。3.自营贸易风险。H公司除买断生产企业商品以外,为配套新生产装置投产预先销售,配套生产装置非计划停车,以及稳定市场份额而形成的自营贸易业务风险。自营贸易业务的合同、采购、付款、销售、价格均影响着财务风险。4.票据风险。H公司销售收入中28%为向客户收取的银行承兑汇票。近年来市场中经常发生克隆票、假票、客户恶意挂失、瑕疵票据,导致到期损失风险。大量票据使得票据收取、鉴别、流转、保管、质押收取等管理环节风险巨大。5.信用管理风险。H公司在面对国际化大公司以及战略合作伙伴时会采用一部分信用额度销售,具体操作有跨月结算、临时信用、当月结清等方式。如何识别客户资信状况,降低应收账款赊销风险,促进销售增长,达到风险和收益共存是亟待解决的。6.信息安全和道德风险。销售公司业务量巨大,并且完全依赖发达的ERP系统和相关信息系统,因此,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应用以及安全管控不当将导致系统风险,次生众多经营风险。公司员工的道德水平差异,也会产生欺诈、盗窃、违反职业道德等风险。

三、有效防控上述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资金预算和销售经营联动机制,贴近市场和生产企业,提高资金预算准确率,降低资金管理风险1.加大现金流管理重要性宣传,增强资金预算总体控制管理理念,引导和培养销售部门对现金流量预测和算账理念,加大资金预算准确率经济责任制考核。2.建立财务部与各产品销售部门资金预算测算网络和制度,每一个部门设立资金专管员,专门负责本部门的日、月现金收款流量、票据额度、自营贸易采购付款计划编制,对于经营变化引起的现金流量变化(如外采计划调整、生产装置非计划停车、检修缩产、销售价格大额波动等)及时报告财务部门,以便及时调整资金预算。3.深入细致分析现金流量,采取“解剖麻雀”的方法将公司整体资金预算细分,掌握日资金动态,在管理中节约资金成本,创造效益。4.加强资金管理的过程控制和权限控制,采用ERP系统付款专用机和不同角色UK权限审批监控,保证资金安全。

(二)完善库存商品在线管理制度,加强货物运输、入库、保管、质量管理,最大限度控制风险H公司买断产品一般由生产企业直发销售,一些进入仓库中转。在运输环节中采用物流管理系统(LIS)对承运车辆进行GPS跟踪,监控物流流向,消除运输途中的偷盗、换货等风险。进入中转仓库时有严格的收货检查流程,对于途中和装卸车的损耗在运输和仓储合同中约定各产品的合理损耗比例,将风险有效地转借到了承运商、仓储商和保险公司。在库存制度上加强仓库管理的巡检和抽查,发货环境根据货物进库时间采取先进先出法,保证化工产品质量保质期。为保证销售和稳定价格,H公司建立了各种化工产品合理库存制度,制定出各种产品的最低库存和最高库存来应对装置运行和市场变化,通过最低和最高值之间的有效平衡把握市场,规避库存跌价损失。

(三)加强自营贸易业务事前审批,努力实现经营效益自营贸易业务经营风险较大,既有采购风险又有销售和效益风险。H公司加强此种业务的事前审批措施,一定要在计划采购的框架下开展采购业务,根据市场价格预测效益,在事前算赢的情况下签订采购合同。通过货物入库后付款、销售采用“背靠背”(即先确定买家再确定采购方式)、合约客户采购价格加价等一系列方式控制财务风险,确保自营贸易业务获利。

(四)“两头双控”转嫁和降低票据风险H公司每年要收取约420亿元的银行承兑汇票,票据特点往往金额小、背书长、出票银行多、范围广。为有效防控票据风险,公司应加强营销和财务人员票据知识培训,提高票据风险意识,并针对票据特性采取有效措施。1“.两头双控”政策,凡是收取票据的合约客户在年初签订票据承诺书,保证票据真实、合法取得,并在票据发生风险的情况下承诺退回。销售部门和销售人员签订票据催收责任书,在票据发生风险时确保有专人负责处理。对外票据贴现,与合作银行签订“免追溯权”贴现协议,在发生票据风险时向出票人或其他背书人追溯,放弃对H公司追溯,公司配合贴现银行追溯上手背书人。2.加强收入票据的银行查询环节,对查询有挂失、回复有问题的票据及时安排专人进行法院公示催告等处理,避免发生实质损失。3.重视票据流转和保管风险,财务人员不接触原票,由银行专门人员验票、收票、归入银行保管大库,“日清月结”办理票据移交。

(五)加强信用管理认识,提高抵押品质量,全面提升风险防控水平建立健全客户信用管理制度,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资金集中信息管理系统(TMS)相结合,根据客户销售情况、规模、行业、履约率、性质等360度全面评价客户信用等级,规定分值以确定信用释放规模,确定资产抵押品方式(银行保函和银票质押);信用期限(如隔月收回、当月收回、临时3—5天期限);签订货款回笼责任书,明确信用风险的责任主体,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加强信用风险防范,提高公司全面风险防控意识。

(六)注重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日常通过专门机构对系统进行硬件和软件的维护,对系统外接系统进行安全评估,设置内外网的密码和网关,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加强日常员工的道德培训,树立正确的价值和道德理念,培育公司“正能量”的文化氛围。

四、企业财务风险防控需要借助现代技术和信息化系统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企业经营过程中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财务风险防控奠定了信息化管理基础,在实时监控、预警分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H公司全面财务风险防控的信息化基础年销售额1500亿元规模的H公司,大量订单和销售业务不可能实行人工监控,公司相继建立了ERP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仓库管理(BW)系统、LIS系统、价格预测系统等先进信息化系统。为更好实时监控相关财务、经营风险,开发了“风险预警系统”,通过数据仓库抽取业务数据,结合手工补充数据,设置固化业务指标、财务指标和逻辑阈值,对高危信息进行辨识和自动预警,对企业潜在风险进行监控,力争防患于未然。

(二)“风险预警系统”研究H公司“风险预警系统”分为“预警页面”“分析页面”“我的工作台”三大子系统。预警页面主要是针对各种风险的预警统计和趋势分析功能。通过价格风险预警、信用风险预警、流动性风险预警三大主要监控板块,完成风险防控。价格风险预警———通过价格风险预警指标(见表1)进行程序性筛查判断,直接预警提示风险比较大的问题。信用风险预警———根据公司盈利能力及风险承受能力确定授信总规模,根据客户情况进行授信评级并确定客户授信额度。客户经理对重要事项及时监控,财务部门监控授信额度使用情况及回款情况。详见表2。流动性风险预警———流动性风险均为月预警指标(见表3)。每月的4日,系统显示上月的预警数据。分析页面主要包括各类预警业务和非预警业务的查询功能。我的工作台主要包括用户的待办和管理员对系统的基本管理功能。详见表4。

(三)有效监控公司财务风险的“风险预警系统”有效监控的关键是设定科学合理符合公司实情的预警指标;过程中实现自动预警;系统先进并有效监控;管理者和使用者有较高的风险防控意识,对报警记录及时切中要害的专题分析。

五、企业全面财务风险防控管理展望

1.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会计核算与业务活动同步集成,同时也加快了会计监督、内部控制与业务流程有机融合的步伐。实时反映和有效监督风险将成为未来风险防控的趋势。2.企业经营业务的无形监控,大数据时念、模糊判断将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2]。财务风险由人工识别转化为计算机识别,由单一信息整合成系统信息。3.财务风险监控将突破地理位置的局限,依靠高效、高度集中的软件实现。4.企业全面财务风险防控管理需要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通过提高员工基础素养,培养工作责任心,增强风险意识,培养创新和职业谨慎并存的职业道德,建设健康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杰,姬宁.财务风险及其控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96-97.

安防监控工程预算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力度,其中,财务管理也是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彰显了财务管理、内控建设以及核算管理的重要性。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财务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质量,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顺利运行和稳定发展。本篇文章将进一步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防控措施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概述

(一)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通常就是指一个单位要想实现自身设置的经营目标,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善性,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运营活动的高效性、可行性而对单位内部进行统一调整、束缚、规划、评估以及控制的完整的管理方式的总称。单位要想构建和执行有效性的内部控制,应该包含五方面的要素:第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单位开展内部控制活动的基本条件,通常包含了治理框架、机构建立、职权分配、内部审计、企业文化等;第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单位运营活动中可以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分析,进而采取相应的防护和控制措施;第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通常指单位借助风险评估结果,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把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畴内;第四,信息与沟通。指单位可以将收集的相关信息进行及时传递,保证单位和内部以及外部进行实时交流;第五,内部监督。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内部控制构建和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管,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估,及时找出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二)财务风险

所谓的财务风险主要指单位财务框架缺乏合理性,资金应用欠妥当,使得单位丧失可偿付能力,进而造成投资预期收益得到减少的风险。财务风险是每个单位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经历的一个现象。财务风险通常是以客观身份出现的,单位的相关人员可以采用相关的措施来将财务风险控制到最低,但是不能完全消除风险。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职能的实现

(一)财务决策

为了有效的降低资金浪费以及各个风险的发生几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要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方案,以此来实现财务指标的落实。只有采用综合经济标准的方案,才能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借助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防止急功近利的现象,保证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看待问题时的全面性,进而减少成本投入。投资决策作为单位开展所有决策的主要环节,因此,我们经常会说投资决策出现失误,就会给单位带来重大的失误,一个关键的决策如果出现了失误,就会给单位带来严重的损失,情节严重者还会使得单位面临倒闭的危机。所以,财务管理可以对单位制度投资决策进行合理的把关。

(二)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指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以及相关财务数据,采取专业的分析手段和方式,对一段时间内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获得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进行评估,找出预算没能实现的主观以及客观因素,同时对这些因素进行解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确保预算管理工作顺利落地。财务分析必须建立在真实的会计信息之上,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有利于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从而提高财务分析的客观性。

(三)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的主题就是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各个部门的财务行为。换句话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控制标准应该和内部控制标准相吻合,这样不但可以促进财务管理框架的构建,同时,还能保证财务管理框架的合理性。另外,财务控制还能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行为进行规范,督促事业单位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加大风险管理力度,明确各个员工的职责,确保各项活动的正常运转。采用财务控制的方式,可以将风险隐患扼杀在摇篮之中,防止欺骗、舞弊的现象,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

三、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能力薄弱的因素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滞后

当前,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等工作时,依旧采用手工预算以及核算方式,在账户记录、财务工作组织、账户构建、内部控制管理方法、财务处理流程、财务档案保管等多个方面缺乏变化性,无法迎合时代的发展步伐的需求,即使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建立了相应的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机制,但是一味的注重在财务上的作用,缺少财务功能上的认知,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只是将管理范畴规划在财务预算、财务报账以及财务核算三个方面,没有重视财务管理整体的掌控性,无法开展有效的财务控制工作。

(二)财务预算的不规范

由于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以及财务控制时没有构建完善的财务核算机制,导致预算过程缺少合理性。在现实工作中,各个部门的预算和行政机构的预算管理相背离,使得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完全脱节,预算项目缺少细化性,在开展预算支出活动时,也没有做好统一监管和审核,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没有预留充足的编制时间,导致预算标准以及内容缺少全面性。在执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构建分析、评估以及跟进机制,无法对各个部门预算经费进行真实分析,不能对资金的应用效益进行全面评估。还有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资金预算时,没有进行统筹安排,存在盲从性,因此,在进行资金应用时无法做到合理控制,进而影响资金应用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三)财务控制系统落后

随着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一些企业已经将现代化的技术应用在单位的内部管理工作中,即使已经有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把先进技术以及设备运用在内部管理和财务管理中,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财务控制体系,依然是按照原有体系和机构来开展工作,这就导致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相关信息缺少实时性,工作效率不高,工作流程反复性大,反馈结果缺少合理性。还有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体系改革和配置时,对原始体系分析和改革不到位,导致内部控制中心环节以及重复环节过多,不能依照先进技术需求来对业务流程进行合理规划。

(四)财务人才的缺少

在新时代背景的影响下,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时,不但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全面掌握财务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并且还要进行先进技能和知识的培训,懂得一些相关的财务控制体系的改进和维护技能。然而,当前,财务控制人才比较短缺,这也是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受到制约的关键因素。

(五)财务控制监督不到位

财务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主要构成因素,其主要将两种机制进行结合,一种是内部控制机制,另一个是财务管理机制。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控制监督的重要性,缺少完善的财务控制监督体系,监管机制不健全,影响监管职责的明确性,使得监管机制如同摆设,无实质内涵,进而不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进行有效监管和控制。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措施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加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力度,将相关的管理机制贯穿在整个管理工作中,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工作有章可循,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程序和管理方式进行梳理,明确各个部门职员的相关职责,构建一个制单、监管、审核等多方位管理模式,进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二)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作为财务控制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控制管理工作时,需要秉持收支均衡的原则,结合单位的发展策略标准以及预算管理流程来进行收支预算编制。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使得财务管理和控制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在进行财务预算时,还要将一部分资金用于新型技术的引进和研发上,同时,对资金的应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管,借助信息化平台,将信息化管理作用进行全面发挥,让单位各个部门可以及时了解各个项目的真实信息,保证在该部门预算不超出的前提下,对单位部门的预算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单位资金预算的合理性和规范性。结合行政单位的实际需求,对预算进行合理调整,从而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

(三)改进财务控制的系统

为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实时性和有效性,构建网络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其可以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提供保障。构建数据统计和分析机构,同时,为了保证单位资金应用的合理性,需要把单位制作的预算、工作人员工资、管理经费、物资采购经费等信息进行公开,尽量做到共同监管,保证单位资金应用安全。

(四)培养财务专业的人才

任何工作都离不开人的参与,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提升财务监管和内部控制水平,就要定期对单位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先进的技术,对先进设备的操作熟练掌握,进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五)健全财务控制监督的体制

构建完善的财务监管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财务控制监管机制的完善性和高效性,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标准进行确立、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进度进行跟踪,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职责进行明确,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的优化配置,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稳定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风险监管力度,及时找出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存在的问题,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控制策略,对未来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工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田闯,韩颖,孙喜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廉政风险防控协同的可行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25).

[2]王晓群.基于内部控制角度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15).

[3]任荣锋.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16).

[4]孙晓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8).

[5]田闯,韩颖,孙喜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廉政风险防控协同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