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范文第1篇

[关键词]节能减排;环境污染治理;分析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5;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7-0074-03

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方面。对此,辽宁已经作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这需要从经济能源消耗水平、能源消费与供给结构、环境污染治理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查找问题,采取对策。

一、经济能源消耗水平变化与比较

经济能源消耗水平,是指单位经济产出所消耗能源的多少。一般用经济能耗强度和是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来表示。前者,是反映能源消耗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关系的指标。指标值越大,说明单位产出所消耗能源的越多;反之越少。后者,是反映能源消耗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的指标数据。指标值越大,说明单位产出增量所要消耗的能源增量越多;反之越少。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及全国经济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与比较(见表1)。

表1中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经济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幅降低,但目前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辽宁能源消耗水平仍然较高。此外,辽宁能源生产增长与消费增长失衡,能源缺口率日益增大,这不利于辽宁经济稳定运行和能源消耗成本控制,需要采取措施,降低能耗水平,缓解能源供求矛盾。

二、能源消费结构与供给结构变化与比较

能源消费结构与供给结构,是指在能源消费与供给总量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等各类能源消费与供给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前者,取决于产业结构、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和经济增长等因素,影响着环境保护与治理难度与成本等。后者,取决于资源品种及其储量丰度、空间分布及地域组合、可开发程度及其开发利用技术水平与能力等因素。在一次能源(天然能源)供应基本自给、能源生产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能源生产结构决定着能源消费结构。在一次能源资源贫乏、能源产品依赖外部输入的情况下,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取决于产品来源、保证程度及相互替代的经济性。能源生产结构及其供给保证程度,制约着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环境保护与治理难度与成本。辽宁及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供给结构变化与比较(见表2、表3)。

表2、表3中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辽宁能源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有所改善,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特征尚未根本改变,新能源消费与生产相对不足。这不利于改善环境与环境治理,也不利于降低经济增长对不可再生资源——煤炭及石油的依赖程度,会制约经济可持续增长目标的有效实现,需要采取措施,改进能源供求结构,增加新能源、清洁能源消费与供给比重。

三、环境污染治理分析

环境污染治理,就是针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现实问题,采取各种技术、经济、政策法律等措施,防控各类污染,降低各类污染程度,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辽宁及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情况的变化与比较(见表4)。

表4中数据表明,辽宁环境污染治理取得实效,亿元GDP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等指标明显好转,但目前有些指标仍然明显高于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是,亿元GDP工业废气排放量、亿元GDP烟尘排放量、亿元GDP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比全国水平高出19.9%、71.2%和68.8%;而亿元GDP废水治理设施、亿元GDP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亿元GDP“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分别比全国水平低20.0%、21.9%和57.6%。这说明;辽宁环境污染治理尤其是工业环境污染水平还有差距,废水治理设施相对不足,亟待有关部门加大力度,增加投入,加强环境污染专项治理和综合整治。

四、对策建议

分析表明,辽宁未来经济发展中所要解决的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问题主要是:能源消耗水平较高、缺口率较大,需要降低能耗水平,减少能源供求矛盾;能源消耗与供给总量中,煤炭消耗与供给比重极大,石油消耗与供给也较高,新能源、清洁能源消费与生产相对不足,需要改进能源供求结构;工业废气、烟尘、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过多,废水废物治理设施不足,“三废”综合利用水平较低,需要加大投入,提高环境污染治理能力与水平。

面对上述一系列问题,考虑到辽宁产业结构偏重、老化,局部地区煤炭资源枯竭,国际油价格极具波动性等现实情况,对辽宁加强节能减排与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加快产业结构及工业部门内部行业结构调整,降低二次产业及重化工行业所占比重,减少能源尤其是对煤炭和石油的相对需要量,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经济发展对煤炭与石油供给的依存度。

2.制定或改进各次产业、各种行业尤其是工业部门的能耗标准与环境保护政策,利用技术标准、价格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行政监督、法律制裁等多种手段,引导或迫使各次产业、各种行业、各个企业部门转变增长发展方式,加快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与产品升级,改进生产技术和手段,减少各种生产部门对各类能源的需要量和污染物排放量。

3.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排放;加大废物回收利用范围与能力,提高社会对污染物的再利用能力。

4.加强对环境污染源包括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脏水、垃圾,机动交通工具排出的废气和噪音,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以及矿山废水、废渣等各类污染源的排查、分析与整治力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

5.加大政府投入,增加公共环境治理尤其是废水治理设施投入,提高环境治理技术能力;利用税收政策、信贷政策、技术标准、行政监督、法律制裁等多种手段,引导或迫使企业增加环境污染治理设备与技术投资,提高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能力与水平。

6.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理念与低碳生活方式,减少人们对一次性塑料制品、木制品、纸制品等一次性日常用品的使用,减少生活污染物的排放;要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加强对白色污染的处理,对废物再利用和清洁方面作出改进。

7.明确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与治理主体责任,加强行政监督和法律制裁,提高违规成本,迫使各类主体依法履行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责任与义务。

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与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类主体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范文第2篇

根据我国政府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企业在产品加工的过程中,要利用环保的材料,来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也要明确环境治理所需要投入的资金,为环境的改善提供坚实的基础。所以很多企业基于国家的这种要求,逐渐建立了环境管理的体系,企业之间也加大了环境治理设备的购买力度,逐渐加大了环境治理的投入资金,在企业生产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环境治理问题也越来越严峻。所以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提高企业环境治理的水平,本文通过对该地区企业的投入资金的统计,来分析企业的环境治理能力。通过对表2的观察可以发现,该地区的盐化工企业已经明确意识到了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并通过增加治理资金的方法,来加大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通过资金投入的增加,企业可以购买具备更加高效治理效果的仪器,来提高环境治理的效果,使盐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

2.1体系结构的具体构建内容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立无污染的生产体系,盐化工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生产水平,加大了环境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力度,并通过不断的考察和实践,最终确定了具体的构建内容。对于盐化工企业来说要想做好环境成本的管理工作,就必须对环境的成本进行计算和计量,在明确了实际需要投入的资金后,根据环境信息披露出的内容,对环境的成本加以控制。这时,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客观的对企业实际的经济水平进行评估,进而采取合理的目标制定方案和控制方案,在成本效益分析和完善控制措施的过程中,要体现出环境保护的内容,确保企业可以预留出足够的资金,来改善环境污染的情况。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分析,确定成本绩效管理的方法,最后,设计出盐化工企业的指标模型,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大力促进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在工作中可以发挥出更多的潜能,提高企业生产水平的同时,也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2明确环境成本管理体系构建的目标

环境成本管理体系构建是提高污染治理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盐化工企业生产的最基本要求,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加大企业的生产力度,企业就必须明确管理体系构建的目标。进而在实践中逐渐加大环境治理的能力,明确环境成本管理体系构建的目标,也可以使盐化工企业掌握到现代化社会的标准和要求,在废水废气的排放过程中,会更加注重环境污染的问题,使盐化工企业可以在成本效益估计之后,制定出环保加工的方案。

3结语

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范文第3篇

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一座中心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718.8平方公里。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续20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0年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83.07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5万元,按当年汇率计算,达到4175美元;全市人口994.30万人,其中本市户籍人口702.66万人,外来流动人口291.64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430.7平方公里。广州市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目前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大步迈进。

二、申报“人居奖”类别

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整治城市脏乱现象,规范城市管理秩序,改善城市环境面貌。

大气污染治理治理废气污染,推广使用清洁汽车,发展绿色交通。

水源污染治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整治工业污染源。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建设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构建现代化生态城市新格局。

三、广州市人居环境改变的过程

未实施改善环境之前的情况。前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广州市的城市区域迅速扩展,周边农村大幅纳入市区范围;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迅速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负荷不断增大;机动车辆迅速增长,城市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人口迅速向城镇流动集中,城市管理面日趋复杂,广州市面临的环境脏乱和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交通阻塞状况严重;商业网点和室内市场建设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违法建设现象大量涌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用水量的大幅增长,珠江和流溪河等水源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废气和扬尘污染指标急剧升高,城市大气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绿化跟不上城区扩展的步伐,市区“温室效应”不断增大,城市居住环境呈现恶化的态势。

目标和决策的形成。1996年8月林树森就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市长之后,针对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致力于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环境面貌。他先后提出“拉开城市结构,有序地配套建设,重点向东、向南发展”;“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道路交通网络系统,从根本上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建设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等城市发展策略和目标,按照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和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广州市的城市面貌要“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的要求,转变城市建设发展思路,全力推动广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广州市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资金和资源配置。近几年来,广州市持续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进行了高强度投入,1998年投入140.18亿元,1999年投入175.3亿元,两年的投入相当于之前18年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投入的总和,2000年投入147.01亿元,2001年计划投入142.62亿元。这样的投资强度前所未有。林树森市长力主将大部分城市建设税费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和从市场上筹措的发展资金,用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上。

广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过程。

(1)完善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以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道路交通路网为重点,对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高强度投入。先后建成内环路及其联络道、环城高速公路、华南快速干线广园路等一批城市快速路,建成3座跨江大桥,建成一批立体交通系统,建成一批城市主干道,拓宽改造了一批城市主干道。到2000年底,广州市的城市道路长度达到2887公里,总面积达到3923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9.76平方米。与此同时,加快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成了全长18.48公里、总投资127亿元人民币的地铁一号线,目前正推进地铁二号线的建设,并积极筹备建设三、四号线和市区至新白云国际机场轻轨,全力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

(2)整治城市脏乱现象。对市区道路两侧、农贸市场周边、市区铁路沿线、城乡结合部、珠江两岸和城市进出口等部位的脏乱现象进行全面整治,按照岭南建筑风格对市内陈旧楼宇的立面屋顶进行整饰改造,“穿衣戴帽”,美化市容景观。全面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强化城市规划管理,近三年来年,共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870万平方米。整治户外广告,规范户外广告的管理,1999年全部清拆了户外烟草广告,使广州市迈入了无户外烟草广告城市的行列。对环境卫生进行规范化管理,城市道路实行16小时保洁制度,城市垃圾和粪便全部实行无害化处理,营造良好的环境秩序。

(3)治理大气污染。实施“空气净化工程”,治理机动车的排气污染,对机动车辆强制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广泛推广使用燃油添加剂和无铅汽油;在出租车和公交车中广泛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汽车,不予生产、进口、销售、上牌。在饮食服务业中全面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或者电能等清洁能源。先后将80多家废气污染型工厂企业迁出中心城区;对76家废气污染型小水泥厂,限期治理48家、关闭28家。

(4)治理水源污染。加快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计划到2010年建成11座污水处理厂,目前已有3座建成投入运行,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已达到63万吨,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1.49%。有4座正在建设之中,到2010年,广州市的工业废水处理率将达到95%,生活污水处理率将达到70%。从1998年起,投入11亿多元,对市内河涌进行清疏截污整治。并对工业污染源进行整治,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整治工厂排污口,对127家洗漂企业限期治理81家、关闭21家、停产搬迁25家,使全市2941个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5)加快推进园林绿化建设。着眼于建设山水型生态城市,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充分利用广州地处亚热带,四季常青,背靠白云山,面临南海,怀抱珠江的自然环境优势,在加强水源保护的同时,全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构建山水城市的新格局。新建和改造了大批城市公园。到2000年底,全市城市公园总数达到125个,总面积3075公顷。新建了大批城市绿化广场;完善了市内交通道路绿化配套工程。到2000年底,该市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4.98%和30.2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到10.36平方米。规划建设了一批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全市林业用地达到30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1.5%。

(6)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着眼于对广州市历史名城的保护,广州市在综合整治城市环境过程中加强了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成功地保护了西汉南越宫署御花园、南越王墓遗址、镇海楼、锦纶会馆、近代民居等大批珍贵的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古迹,修复了西关大屋、商业街骑楼、下九路商业步行街和黄大仙庙等大批具有岭南特色的人文景观,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为了改善广州市的人居环境,林树森作为市长,对广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倾注心血,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亲自邀请国内外的著名专家进行广州的城市建设发展“概念规划”研究,对广州市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总体布局、空间形态、交通路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发展策略等等重要问题深入研究探讨,制订出《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科学地确立了广州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他亲自组织制订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的重要文件和政策法规。他主政四年多,先后主持制订50多项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政策文件;颁布实施110多项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法规规章。他亲自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项目筹措建设资金,指导主管部门开拓资金渠道,协调有关商业银行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项目贷款融资,确保了工程项目的资金需求。他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重要工作的实施“拍板”决策;坚持对重点工程项目跟踪指导,逐项抓落实;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质量严格要求,指导建设单位创造工程项目精品;沟通协调中央、省直、部队驻穗单位支持广州市的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

四、广州市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成果

经过几年的努力,广州市实现了广东省提出的城市环境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目标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明显增强。城市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由高速路网、快速路网和城市主干道路网三大路网系统构成的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交通阻塞的问题。城市脏乱现象得到了全面整治,市容景观进一步美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环境脏乱的状况。遏制了大气和水源污染,从根本上保护了城市环境,使环境功能区的水源和空气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珠江水变清,鱼虾大量回游繁殖。城市绿化水平大幅提高,逐步实现了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怀抱珠江,绿水长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林树森市长为广州市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城市可持续发展

广州市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将广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推上了更高的平台,为广州市未来的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城市交通路网和市政设施的完善,为经济腾飞和市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了由于交通阻塞导致汽车废气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城市环境面貌的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增强了广州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大气、水源污染的有效治理和园林绿化系统的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广州的生态环境质量。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一些大企业纷纷把总部迁往广州。近几年来,国外到广州投资的大企业明显增多。国、内外大批高素质人才自愿到广州定居就业,甚至一些久违的候鸟也纷纷重来广州过冬。城市面貌的改善,提高了广州的文化品位,丰富了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游客表示,今天的珠江完全可以与赛纳河媲美。

六、广州市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经验和影响

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华东地区;工业;环境治理投资效率;BCC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043-02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和企业都采取了诸多措施来治理环境污染。在目前环境治理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分析环境治理投资效率,特别是作为我国污染物排放重点领域——工业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不仅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而且能为改进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提高环境治理投资的成效。本文拟将工业环境治理投资看成一项投入产出活动,采用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来研究华东地区各省市工业环境治理投资的静态和动态效率,为进一步提高区域工业环境治理投资的效率提供参考意见。

一、华东地区工业环境治理投资效率的评价方法、指标及数据来源

(一)评价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DEA)主要是利用线性规划来对决策单元的各项效率进行比较分析。该方法主要包括CCR模型、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等。而CCR模型和BCC模型只能用于相同时期的决策单元效率比较,因此属于静态效率分析。Malmquist指数模型主要是用于不同时期的决策单元比较,评价研究主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并可进一步细分变化原因,因此属于动态效率分析。由于CCR模型中未作凸性限制,而采用规模报酬固定假设,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决策单元(DMU)的生产过程都处在固定规模报酬下的,所以本文采用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来分别研究工业环境治理投资的静态和动态效率。

(二)评价指标

一般而言,工业环境治理投入越大,产出即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越高。因此,本文拟以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为产出指标。相对应的,投入指标也应该是相对数,本文采用的投入指标为工业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额和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治理设施本年运行费用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比例。

(三)数据来源

本文以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和山东2005-2010年上述投入产出指标的面板数据集为样本,研究华东地区及其各省市工业环境治理投资的效率。投入产出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05-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在此基础上,把工业环境治理看作工业企业的一项投入产出活动,利用DEAP2.1软件中的BB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对华东地区及其各省市工业环境治理投资的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的综合评价。

二、华东地区工业环境治理投资效率的静态分析

(一)纯技术效率

表1显示,从华东地区各省份的比较来看,2005年到2010年间,上海、江苏、福建和山东四个省市工业环境投资的纯技术效率连续6年都为1,说明位于当前技术条件下、不考虑规模因素,这些地区工业环境投资的纯技术效率是有效的,即这几个地区利用现有技术能力很强,在现有生产规模下所投入的工业环境投资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浙江省工业环境投资的纯技术效率在2005年、2007年和2009年均为1,说明这些年技术效率有效,6年的平均值为0.898,处于华东地区的中游。安徽和江西的工业环境投资的纯技术效率是华东地区最低的,6年的平均值仅为0.594和0.556。这意味着这些地区利用现有的技术来治理工业环境问题的能力不够好,需要依靠增加资金投入和加强管理来提高工业环境治理效果。从整个华东地区来看,2005-2010年平均工业环境投资纯技术效率为0.864,小于1,这意味着整个华东地区利用现有的技术来治理工业环境问题的能力仍有提升的空间。

(二)规模效率

规模效率反映了在技术水平不变情况下,环境投资的增加对产出或收益的影响情况,是衡量投资规模的安排适宜与否的指标。从表2可以看出,整个华东地区工业环境投资规模效率平均值为0.879,比较接近于1,即总体表现出相对较好的规模效应。其中,上海工业环境治理投资的规模效率是最高的,除了2009年为0.895外,其余年份均达到1,说明其工业环境治理投资的投入产出规模最为适宜。紧随其后的分别是江西、安徽、浙江和江苏,2005年至2010年的平均值分别为0.979、0.949、0.927和0.926,都接近于1 ,说明这些省份的工业环境投资规模效率偏低。福建和山东的规模效率平均值仅为0.695和0.691,说明其工业环境投资治理呈现投入产出规模不合适,环境治理的成本较高,需要加以改进和调整。

(三)综合技术效率

综合技术效率的大小不仅反映利用现有技术的有效程度,而且反映技术推广的有效程度和技术更新速度的快慢程度。从表3可以看出,2005-2010年华东地区工业环境投资的整体综合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747,表明华东地区工业环境投资仍存在25.3%的投入资源浪费,工业环境投资的总体效率并非相对有效,投入和产出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或不足,投入产出在整体协调上没有达到最优。具体到各省市,上海的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是最高的,接近于1,显示其工业环境投资的总体效率最优。其次是江苏和浙江,分别为0.926和0.826。而安徽、福建、江西和山东因纯技术效率或规模效率偏低,而导致综合技术效率的平均值相对低下。

三、华东地区工业环境治理投资效率的动态分析

(一)华东各地区工业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动态变动分析

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看,表4显示2005-2010年整个华东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高了12.8%,其中技术效率提高了6.1%,技术进步带来的贡献为6.4%。从各省市来看,6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值提高最多的是福建,提高了23.5%,主要是技术效率得到16.8%幅度的提高。其次是江西、山东、安徽和江苏,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值均达到了2位数的增长,分别为17.7%、14.8%、12.5%和12.4%。最后是上海和浙江,分别为提高6.4%和3.8%,这可能是因为这两个地区的基数较高,导致增长幅度较小。说明随着国家和地区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近年来各地区都加大了工业环境治理投资的力度,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提升,从而使得工业环境治理的效率大大提高。

从技术效率指数的角度看,福建和江西达到了2位数的增长,分别为16.8%和11.3%;山东、安徽和江苏的增长幅度分别为7.8%、5.6%和5.5%。说明在工业环境治理投资方面,相对于上期技术效率水平,这些地区2005-2010的技术效率从动态看是提高的。上海的技术效率指数保持不变,这是因为上海的静态技术效率是有效的,各年的值均为1,所以动态技术效率指数不变。而浙江略微下降了3.2%,说明浙江的技术效率略微下降,一般可通过管理者提高技术能力予以改善。而技术效率指数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纯技术效率反映的是技术水平对效率的影响程度。华东地区各省市的纯技术效率均大于1,表示这些地区能够较好的利用现有的技术水平来提高工业环境治理的效率,也表明这些地区工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使环境治理效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从规模效率指数来看,除了浙江省外,其余省份的规模效率指数值均大于1,显示浙江省如果仅仅通过加大工业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规模,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很难得到改善,还要依靠企业内部的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才能稳步提高工业环境治理投资效率。

技术变化指数表明的是企业引进新技术并投入生产的能力。从技术变化指数来看,2005-2010年,华东地区各省市工业环境治理的变化指数都大于1,其中浙江技术变化指数最大,其值为7.2%,说明其技术创新方面做得最好。整个华东地区的均值达到6.4%,表明华东地区工业企业引进新技术并投入生产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二)华东地区各年工业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动态变动分析

从各年的变化情况来看,2005-2006年华东地区工业企业环境治理投资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增长了18.1%,技术效率增长6.8%,技术变化指数为10.6%。2006-2007年该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增长15.1%,主要是因为技术效率增长28.7%,技术变化下降了10.2%。2007-2008年该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增长15.1%,主要是因为技术变化增长20.8%,技术效率下降了2.6%。2008-2009年,该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下降6.8%,其中技术效率下降3.7%,技术变化下降了3.3%。2009-2010年该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得到了最大幅度的提升,达到22.3%,其中技术效率的贡献为4.2%,技术进步的贡献所占的比重较大,贡献率为17.4%。从平均值来看,全近年来要素生产率指数增加12.8%,其中技术效率增长6.1%,技术变化指数为6.4%。说明华东地区各省市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工业环境治理投资的效率日益改善,而效率的提高是依靠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共同推动的。

四、政策建议

(一)继续加大华东地区工业污染治理投资

尽管华东地区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金额逐年增长,但是占地区GDP的比重较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华东地区环境治理投入的规模效率接近于1 ,因此增加投入,一定程度上产出也会有效增加,即环境治理的效果就会越好。对于规模效率比较低的省份,要改进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结构。

(二)促进环境治理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

技术进步是提高环境治理投资效率的有效手段。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发挥资金在工业环境治理中的积极效用,更大程度上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为了促进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可以出台相应技术驱动的政策和标准,加大对环境治理高新科技研发的鼓励,并增加创新资源的投入等等。

(三)有重点地提升环境治理投资管理和决策的薄弱环节

如前文所述,对于技术效率比较低的省份,如果仅仅通过加大工业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规模,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很难得到改善,还要依靠企业内部的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才能稳步提高工业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因此,可以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环境保护经验,制定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应法律法规政策,同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重点控制重污染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以最终提高环境治理投资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 宣.基于DEA方法的湖北省农地利用效率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 刘 英.基于Malmquist指数模型的281所乡镇卫生院效率分析[D].北京协和医院研究生院,2011.

[3] 聂华林,陈绍俭.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效率评价研究——基于DEA和Malmquist指数的实证分析[J].开发研究,2010(4):5-8.

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范文第5篇

一、充分认识市容环境集中整治的重要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创造良好的市容环境,是城市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重要保障。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有利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增强规划的权威性;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转,发挥城市建设的投资效益;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有利于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的综合功能,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我县各级组织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抓好发展经济的同时,从夯实经济发展后劲和让人民群众满意出发,把市容环境治理摆上重要位置,在积极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切实加大对环境整治的力度,使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市容市貌有了新的改观,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市民群众的环境意识也得到不断增强。各级组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各自的工作职责,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狠抓落实,积极开展城市管理创优活动,使城市容貌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新的变化,城市的形象品位有了新的提高,各项工作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当前我县市容环境卫生现状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仍有相当的距离;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还有差距,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作不平衡。城郊结合部地区、农村地区环境卫生水平同城区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暴露垃圾、露天粪坑等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而这些过去的结合部及农村,如今经区划调整后很大一部分已纳入建城区范围,这些地区环境建设的滞后已成为影响整个城市环境面貌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二是影响市容环境的显见性、多发性违法违章现象,如乱贴乱画、乱牵乱挂、乱搭乱建、无证摊担乱摆乱放、占道经营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三是市民群众的文明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虽然市民群众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部分市民的不文明行为习惯仍根深蒂固,公德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比如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便溺,公共场所赤膊光背等等。这些问题充分说明,加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首先,抓好市容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的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搞好城市环境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就是我们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行动。

其次,抓好市容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是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城市化的内在要求。城市现代化是个综合概念,包含多个要素、许多指标,其中,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是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市容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既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实现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许多指标在省内乃至全国位居前列,但我们的城市化水平特别是城市管理水平距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加强市容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进一步提高集中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对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确保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这次市容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总体目标,以省、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以及《实施细则》为依据,按照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考核标准要求,针对我县市容环境卫生现状,集中优势力量,采取强有力措施,对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的不文明、不规范现象,显见性、多发性违法违章行为,影响城市文明程度的重点区域、重点路段的容貌景观进行阶段性、大力度、全方位集中整治,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达到市容市貌明显改观、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城市形象明显提升、市民文明意识明显增强的效果,使城市环境卫生工作的水平达到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要求,广大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突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长效管理的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

市容环境卫生集中整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统一部署,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全面发动,齐抓共管;突出重点,综合整治;注重长效,标本兼治。

为了搞好这次市容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达到预期效果,各级组织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市民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市容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二)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建立有效机制,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市容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需要广大市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自觉从我做起。党政机关和各级领导在道德实践活动中要率先垂范,做好表率,形成上下结合、团结协作、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