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的创新

管理学的创新

管理学的创新

管理学的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9-9166(2010)011(C)-0172-02

前言:高校教学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一个学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的过程。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这就决定了教学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教学管理是一项体现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重要的学校管理工作,它是维系学校教学机制正常运转的枢纽,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教学管理已经逐渐无法适应创新型的人才培养,因此,创新教学管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一、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创新,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整合优化教学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满足广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技术和人才支持,推进社会和谐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二)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有利于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十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初步完成了规模扩张,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机制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对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是师生的主观需求

一所高等院校的工作,用“治校办学”这四个字概括是最恰当的,治校是把学校管理好,办学是把学员教育好。在治校办学中,教职员工是关键要素之一。

二、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策略

(一)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

高校教学管理创新,首先是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因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高校管理理念的基础。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就是指在教学管理中用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来确定教学管理方式及管理手段,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个目标转换为通过管理塑造一种环境,激励和启迪人们自觉为实现学校目标和个人价值目标的统一而奋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发挥教授专家治教的作用,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授为核心,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师生之间要加强沟通与联系,形成闭环的反馈机制。教学管理工作的三大核心内容是教育、管理、服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以管理为主的工作理念,而教育、服务功能被弱化、淡化,使教学管理的水平一直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招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等新形势,以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不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变化和他们的成长规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要转变观念,逐步从管理型向教育、管理、服务型转变,转换工作职能。教育的利益相关者是政府、受教育者、学校、社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与需求,组织专家进行科学、严谨的论证,执行要相对稳定,同时又要有弹性、体现人性化的管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定不移地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为目标,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教学计划创新

高等学校应依据“突出重点、强化训练、分流培养、反映特色”的教学方案,定期修订教学计划,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学科重组,使教学计划能及时地反映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学校通过经常走访毕业生用人单位,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了解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情况,并对照市场安排,合理地调整教学计划,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了解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走访办学有特色、管理好的学校,借鉴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在教学计划公布前,请专家、教授、家长、学生多方反复讨论及论证,最后发给每名学生一本教学计划,让学生知道他们将学习那些课程。

(三)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制度创新是基础,机制完善是关键。各高校应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这个根本任务进行深入研究,在借鉴其他院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推进管理人员的激励与人文关怀制度,学术评价与监督制度,领导下课堂听课等制度的完善,并继续健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教学质量监督体制,督导组反馈等机制,使其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及时总结经验,找出管理运行中的不足与漏洞,不断充实其内容,丰富其内涵,规范其管理,齐抓共管,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模式。

(四)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创新

为保证教师的授课质量,学校应专门成立由专家、领导和学生家长组成的教育质量评估委员会。聘请德高望重的退休教授担任专职教学质量督导员,定期深入到各教学单位,了解和检查它们在办学方向、教学管理、教研活动等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对教学有关规定的落实情况,认真进行监督和指导。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建议或指导教研室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以利于改进。对教学中出现的严重问题,督学委员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个别教师有惩罚的权力。同时,评估委员会还对学生的学风进行检查和监督,督学委员会组织对题库建设的检查、审定,监督各种考试的组织和实施。考试后,审查考卷,将整个教考分离的全过程置于督学委员会的监督之下。督学委员会负责对各教学单位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评选院级优质课、评选教学管理先进单位、树立教学典型、评选优秀教学成果等主要由督学委员会评定。在评职聘任、干部配备、奖金发放等方面,督学委员会的意见应足够的重视和尊重。督学委员会每学期对全校教学工作作出总评价,并将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提供给学校领导,以便他们作为部署下学期工作的参考或依据。各班的学习委员负责记录教师授课时间、地点、内容,定期把教师授课情况及学生意见反馈给教务处。领导定期将教学意见反馈给每个教师,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同时也加强了教学管理,对缺课、漏课以及不负责任的情况,学校能及时补救,甚至解聘教师。通过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和教学测评手段的运用,完善了教学管理的保障机制,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确保人才的培养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语:总而言之,我们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应明确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掌握教学管理的基本规律,认清教学管理的要点与重点,把握好教学管理与运行的体制和制度,全面推进教育管理创新机制,不仅有利于顺利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陆应松.教育教学管理创新之我见[J].科教文汇.2008.35.

管理学的创新范文第2篇

1.1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个词,在现在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上经常能看到听到,甚至党和国家一些正式文件上也经常用到。例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说:“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从哲学理论层面上说,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本位。探索其内涵,要从“人”和“本”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

1.2“以人为本”在学生管理中的含义

以人为本是一种管理思想,其思想精髓是:“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必须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结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际,就是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要尊重人的需求、尊重人的差异、尊重人的情感,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状态与现实需求,以“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促进学生生理、心理、文化、道德等素质的和谐发展。具体地讲,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思想包含以下几层含义:1)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主体特征,准确把握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各种正当合理的需要;2)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性,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以大学生丰富的个性为工作切入点,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4)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其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5)因材施教,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角度去理解和关爱学生;6)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指导、管理和服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环境、营造氛围。

2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结合安徽大学文典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本文从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原则、管理方式、管理内容等五个方面阐述“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2.1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和灵魂,是学生工作者管理思路的集中体现。与将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作为重点的传统学生管理理念相比,文典学院的学生工作人员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强调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树立并落实“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文典学院现有3名学生工作人员,在入职前都经过相关的培训,确保每位工作人员都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除此之外,学院还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制度,促使大家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

2.2设置“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是日常管理行为的导向,传统的学生管理以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为目标,限制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文典学院将学生管理目标定为“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方位的发展”。文典学院是一个创新学院,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较高的要求,在保证学业成绩的同时,学院积极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并鼓励学生参与组织策划,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2.3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原则

传统的学生管理按照统一标准化的管理制度,认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学生管理中不应有特殊的学生。这其实是限制了管理方式和手段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更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针对性。文典学院在学生管理上也制定了一些制度规范,但在执行中不是死守规则,在遵守制度的前提下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学生是管理的主体,应尽可能从学生自身情况出发,实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的管理,使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多样性和针对性。

2.4实行“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方式

高校以往的管理更多的是强调统一、规范和稳定,大多使用控制、约束和命令的方式来管理学生,强调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绝对服从,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挥和发展需要。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更强调管理的服务意识和引导作用,更多运用情感管理、激励管理、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等方式管理学生。在管理方式上,文典学院强调服务意识和引导作用,强调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和以情管人,注重运用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奖惩激励、竞争激励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动力,疏导学生的思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

2.5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内容

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属于支配性、服从性的自上而下式的管理模式,所以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情感教育。文典学院要求学生管理者要以关爱为基础,以情感交流为手段,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对学生特别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品质,使学生不断完善、提升自我。如,对新生实行“导生制”,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担任导生,协助辅导员开展工作,加强与新生的交流沟通、情感关怀、学业指导,使其早日适应大学生活。

3总结

管理学的创新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 创新管理 提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07-01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树立创新理念,与时俱进,精管理,创品牌,以创新,求发展。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是前提

教学管理和教学领导能力在新课改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我校得到了较快发展,虽然我校先后被辽宁省教育厅、朝阳市教育局授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但是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深刻地意识到是在向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校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作为校长必须更新管理思想,与时俱进,提高素质,积极地引导教师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勤于实践,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鼓励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在教师中间建立指导关系,让教师在坦诚的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分享新课程成果的喜悦。

管理思想的更新,必须重新思考领导能力的发展。所以,校长在教学管理中,要善于重塑领导角色,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是保证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从校长到教师,都应该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形成既各司其职,又同心协力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

我校为更好地实现教育思想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移,引导全体教师树立新课程改革意识,新的教学质量观、人才观、校本教研发展观,加快教科研改革的步伐,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学校建立创新教学管理系统。建立健全校长室、教导处、科研处、教研组四个层次的组织系统。校长室侧重于决策,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明确提出教学上的目标是:以新课程教材改革为主攻方向,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教科研一体化,高质量,有特色,实现一流的教学质量和教育科研水平。教导处立足于教学指导,科研处立足于科研攻关,教研组立足于校本教研,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新课程教材、教法、学法的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在全员管理、全程管理、全方位管理中,注重抓好校本管理,从学校实际出发,转变部门的职能,提高管理效能。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中层主任具体抓,教研组长积极抓,其他领导协助抓,使各职能部门既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保持相对独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实现程序化、规范化、课程化的管理流程。

三、强化新课程的教学环节管理是根本

(一)改革备课

怎样看待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是一个需要解决的课题。我们引导教师围绕“教案不是已经定稿的剧本”这一问题展开学习、讨论。认真学纲、新课程,组织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集思广益、集中大家的智慧,研究新教材,探讨新教法,写好新教案。批评传统的“不折不扣执行教案”的做法,提高教师对灵活运用教案的思想认识,加强备课管理,学校要求教师备课做到“四有”、“八备”:即心中有大纲,胸中有课本,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备教学目的、备教材内容、备重点难点、备教法、备过程、备板书设计、备教具、备课后作业。学校定期检查指导,期末评选优秀档案,展览优秀教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创新课堂教学

开展反思性教学活动。反思性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引导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要针对自身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研究,教学完毕,教师要在教案中写出教学反思,通过教师的反思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使教师从反思研究中,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到了自身发展的突破点,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开放课堂教学。在课改实验中,我们每学期都组织教师上好一节创新性研究课,制定《课堂教学考核标准》,领导班子组成评委,分别考核打分,进行量化考核。以突出探究式教学为主,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其特点是教师不再搞知识灌输,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这种探究式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开放,我们每学期除了随时听课外,集中一段时间,开展听、评课和教学研究、科研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三)改进作业留批办法

教师布置作业要讲究科学性、实用性、不超量、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批改作业要求教师全批细改,对学生作业进行及时评价和指导,作业批语讲究人文精神,让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反映在心灵上。同时,作业评价的改革,在原来的等级评价的基础上,增加情感评价,低年级以印红星、评红花、奖红旗的形式进行鼓励并开展作业自评、互评活动,每用完一本作业,还要让家长评价,提高作业的质量。

(四)追求真实的辅导

在辅导方面,打破传统的课内辅导方法,采取课内辅导和课外辅导的“双向辅导”办法,注重课外辅导,以保证教学质量达标。

(五)创新考核方法

在改革考核办法工作中,我们采取多元化、全方位的创新考核办法。一是采用“三动”考核办法,考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评选出主持人、评委、记分员、监督员,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避免了枯燥乏味,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只有真正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才能提高管理效益。

管理学的创新范文第4篇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 创新 理念 改革

众所周知,管理学是经济管理专业中的基础课程,对本专业的学生而言,学好管理学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作为高职院校,必须结合办学理念,以及学生的自身状况,让学生牢牢掌握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和其他学科相比,管理学具备鲜明的特点,除了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管理学又同时兼备灵活性与严谨性,从而决定了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艰难。初次接触这门课程,学生往往缺乏对其感性的认识,掌握理论知识容易,可是想掌握本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做到灵活运用,却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与总结,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

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存在一个误区,即忽略了学生自由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则非常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应该是主动的探索外界的知识,通过长期的积累,沉淀大量的信息,并通过自身的判断和重组,形成自己对外界的认知。不应该是一味的接收,对信息不加思索和判断,久而久之,将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应该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彻底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创新教学手段。

一、以理论主线为重点

管理学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庞杂,涉及领域较广,如果在教学中不能做到合理分配,在讲解时就容易显得凌乱,缺乏条理性。如果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管理学的整体框架进行梳理,在授课时按照理论主线进行讲解,适当向边缘学科进行拓展,帮助学生增长见识。使授课不再显得零散,扰乱学生的学习重点。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所谓管理学,就是学习如何管理企业,做好决策工作。而决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培养学生超强的思维能力,其实和传授学生文化知识一样重要,而这也恰恰就是学习管理学的终极目标—善于思维,灵活运用。

在教学中,应该树立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以前,学生学习是处于被动的位置,学生只有在被教师监督和管理之下才会学习,这种被动消极的学习模式非常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就是为了将目前的教学局面扭转过来,由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发挥创造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比如在分析问题过程中的重点是什么,如何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讨论等。总之,思维能力是学生众多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项,只有勤于思考,学生才会变得更加聪明。

那么,应该具体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应该说,在教学活动中,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能够起到“完胜”的作用,每种教学方法都各有所长,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多元化教学,教学形式不可单一,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比如探索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拓展式教学、案例法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非常有效。

三、以人文精神培养为主线

管理学不但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管理学管理的不但是经济,更重要的是管理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体现一种人问精神,而这种精神在课本中是学不到的。学生学习管理学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应用,为自己就业增强竞争能力,而不是学习纯粹的理论知识应付考试。因此,应该把人问精神作为学生培养的主线,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观念,提高道德素质教育。

四、以开放性教学为特点

所谓开放式教学,即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性,将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习与创新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共同探究、共同学习。

(1)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过去,网络媒体不发达,教材能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但是,由于教材无法做到实时更新,所以内容往往非常陈旧,与社会脱节严重,学生毕业后,往往感到没有用武之地。近些年来,随着网络和其它媒体的普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得到扩展,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资源、辅助教材等方式获取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学习环境的开放性。改变传统课堂的“黑板式”教学,积极和社会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帮助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定期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参观,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办公环境和经营模式,扩展学生视野,扩展思维空间,是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具有动力,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

(3)教学互动的开放性。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下,虽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但是教学中的课程设计则有教师全部承担。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教学,共同参与教学设计,因为只有学生自己了解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学习的难点在哪里。这种互动式的开放性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教学设计的开放性。为了提高学生管理学的应用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贴近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一些企业故事,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将企业状态向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充分了解体验到未来企业的发展趋势,明白自己应该学习什么,需要什么。

五、创造快乐学习的氛围

传统教学的枯燥性给学生的学习制造了障碍,为了让学生不再有抵触学习的心理,应该创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比如在讲解科学管理原理时,可以通过讲述小故事,或者播放相关电影片段的形式,让学生更加轻松直观的体验。

参考文献:

[1]丁颜彬.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高校科技园区建设指导手册[M].北京: 中国知识出版社,2005.

[2]李建明.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人才市场 ,2003.

管理学的创新范文第5篇

在新时期背景下,要求实现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通过科学、合理、创新的管理方式对班级进行管理。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管理的全面性,从学习、生活、思想等多个方面实现综合管理。此外,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管理方法的发展与创新,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创造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环境。

一、班级管理发展与创新遵循的原则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管理的中心,按照班主任的意志对班级进行管理,这种情况之下导致班级管理出现了同质化、功利化的趋势,班级管理功能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时期背景之下,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在班级管理的发展与创新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人性化原则。班级中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是整个班级活力的来源。在班级中,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及物质需求。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之下应该坚持人性化的管理原则,在班级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意志及个性发展,进一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2、自主性原则。传统的班级管理都是将班主任的意志作为管理的核心,忽视了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学生是班级的主体与主人,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与独立自主的意识,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二、中学班级管理的发展与创新措施

实现班级管理思路的创新,注重管理角色的转换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中学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过多地注重升学率,导致班级管理出现过严、过死的问题,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发展。因此,要注重班级管理理念的创新,转变班级管理中的角色,班主任从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注重学生个性及心理特点、生理特点,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与个性的发展。

1、实现班级管理制度的创新,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学生自主性班级管理的切入点应该为班级规范的创新。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将《中学生守则》等作为依据,只要求学生履行规定的义务,而没有提及到学生的权利。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容易存在叛逆的心理,对于学校所规定的这些内容往往存在抵触的情绪。因此,班级管理中应该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学生共同制定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班级管理制度,克服学生存在的抵触情绪,更好地发挥班级管理的作用。

2、实现班委队伍建设的创新,注重班委队伍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在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班委队伍对管理中的一部分事务进行承担,因为班主任不是时时刻刻都在班级中的。部分班主任针对班级管理的事情感到头疼,班主任在时还能够维持较好的秩序,但是班主任不在班级中时就会出现乱糟糟的情况,学生秩序与环境都较差,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并不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包括:第一,班级同学在班主任不在场时并不服从班干部的管理,在组织纪律性方面是较差的;第二,班干部的管理意识较为薄弱,并没有掌握较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该注重班委队伍的建设,通过民主、科学的方式进行班委的选举与管理的决策,充分发挥民主、尊重学生意愿。

三、注重班级管理工作的松弛有度、因地制宜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地对管理的尺度进行良好的把握,实现严格管理与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实现管理的松弛有度。“严”并不是指班主任要冷酷,“宽”也不是指班长任要纵容,所谓的松弛有度指的是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大事“严”,对小事“松”,通过授权负责与分层管理的方式实现有效的班级管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协调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在平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自省”的习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自我教育与反省。要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学习习惯的养成进行引导,树立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探索-转换-创新”的探索思维方式。班主任要秉持着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注重学生心理与生活、能力等方面的研究与掌握,让自己的决策与管理能够与学生相适应,注重学生自我管理、教育与设计、经营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班级管理应该做到“严”中含“宽”,“宽”中含“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班级管理环境,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