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7 15:14:49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层次网络;网络态势;量化评估
0 引言
网络应用技术的不断普及,各种危害性的手段不断地出现,造成了网络上不同层次的危害。我们常见的网络安全保障是360、防火墙等,得到的只是日志形式上的警告,却不是很全面的,当网络遭遇到威胁状态时难以扫描到整个网络安全的状态。当前有很多的电脑黑客在盗取人们的信息,使人们的信息得不到安全的保障。为了进一步保障网络的安全状态,保障人们的信息安全,本文将对网络安全状态进行评估、网络安全状况的变化进行预测,网络安全的设备进行分析等,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从而进一步对网络安全系统策略做出调整,以便保障网络安全系统。
1 当前网络安全威胁态势量化评估的现状
网络态势是指各种网络设备的运行状况,由网络行为和用户行为所组成的整个网络当前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网络安全态势是进行大规模网络监控、及时的掌握网络安全信息的状况[1]。因此进行有效的网络安全评估是当前人们最关注的问题。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当前许多研究人员设计并实现了大量网络态势的评估方法。但是我国当前的评估现状还处在信息单一化、评定指标上只是片面的而无实际的结合。如Bass提出应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建立起网络空间状态意识框架,通过识别攻击者身份、攻击者速度、威胁性和攻击的目的性,从而进行评估网络空间的安全意识[2]。但是没有实现具体的圆形系统,Information Extraction & Transport开发SSARE用于广域的计算机攻击检测和态势,响应评估。而在现在我们可以采用IDS日志库进行取样分析其数据,这样可以了解主机本身的重要性,从而构建层次网络安全威胁态势量化评估,主要从服务、网络、主机三个层次来评估网络安全威胁的态势情况[3]。
2 层次网络安全威胁态势量化评估方法
2.1 层次网络安全威胁态势量化评估的模式
按照网络的规模和层次的关系来进行分析,主要经网络分为主机、网络系统、网络服务这三个部分,主要的威胁态势之一是黑客的攻击,很多黑客分析都是以主机中的系统来进行威胁,借助系统的来进行分解,从而按照网络的组织结果从而设计出层次网络安全威胁态势量化的评定模式。网络系统、主机、网络服务是构成威胁状态的主要层次,通过这三个层次进行细分,从而进行整体性的评估策略。IDS报警器和它的漏洞信息作为原始数据,在进行综合考虑下网络资源之间的消耗,了解每个主机提供的服务所面临的威胁,并其对攻击十分严重的程度、攻击次数和网络宽带占用率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对相关性的系统服务进行评估,然后对网络的主机进行系统化的综合评定。
利用网络IDS可以很好的检测出攻击层的发生率,因为IDS起到探测攻击、权限的提升、以及DOS系统的攻击进行识别,DOS主要是利用网络上的协议来进行检测设计上的漏洞,DOS会不断的给主机提供数据包,从而促使网络资源耗尽,严重地会使网络的服务功能瘫痪,总的来说DOS攻击对系统所有的主机服务会造成一定的威胁性。分别分为黑客攻击、服务威胁、主机威胁、网络系统化威胁。
2.2 安全威胁指数的定量计算计算方法
网络服务所造成的威胁是影响层次网络的主要因素,其中网络服务中构成威胁的有,服务访问量、威胁轻度以及严重的后果,因为服务的访问量会受到时间的不同会产生一定的差异性,也会受到攻击时间的影响,分析时间为Δt,在t时刻服务于Sj威胁指数。
有关公式是根据时间段来划分的,分别是晚上12点到8点,上午是8点到6点,下午是6点到晚上12点,系统管理人员根据保护网络系统的每个时间段来访问量的平均值为分析依据,对■元素初值进行定量赋值,1,2,3,4,5分别代表访问量中超低级、低级、中级、高级,超高级、数值来进行分析,表明平均访问的数据,最后在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的元素值。按照攻击事件的威胁指数进行有效的展开,从而确保评估符合合理性的标准,绝大数的研究者认为,严重程度为2的攻击程度是严重为1的攻击程度指数的十分之一,严重程度为3的攻击指数发生是1次威胁指数,这三种威胁程度是一致的。
2.3 参数的确定
在网络服务,主机、网络系统这些层次中的威胁指数计算中需要确定他们的威胁程度指数、网络快带占有率、服务和主机的重要性权重这几个参数。攻击率的威胁程度和攻击后带来的后果前后是由关联的,IDS报警日志包含了无效的攻击尝试,而这些只是表示黑客存在的攻击性目的,为了促使评估更加准确性,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无效攻击尝试、减少成功攻击次数少的情况下,安全威胁态势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误导别人,这样的方法可以促使无效果的攻击威胁指数减小。
当网络宽带占有量可以测定一定的占有量数据时,这些数据就是最好检测攻击次数的威胁分析依据,通过消耗网络快带从而网络拒绝服务。服务的重要性依据是看其动态、量变、人为因素起到不同作用的评判,这些关系都十分复杂化,由于其动态的复杂化,导致难以建立重要性评估的模式。
2.4 主机的重要作用
主机的重要主要在于服务器的类型、服务器数据上的数据受到动态、多变量、人为的因素进行评估,没有通用的主机评定准则,各个级别的服务器都是有着不同数据的显示,主机主要在局域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结论
层次网络安全威胁态势量化评估方法是通过主机、网络服务、宽带占有这三个层次来划分的,并发挥着其自身的作用,将层次网络安全威胁的态势评估模式进行合理化,使得各级别的安全指数所受的攻击指数、攻击强度、以及攻击目标三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作为综合性的评定标准,网络的占有率使得评估结构更加的合理性。综合主机自身和服务的重要性,全面的考虑网络系统组织结构,从上到下,从局部入手扩展到层次网络威胁态势量化评估网络安全的模式及其计算方法。借助这个模型不仅对网络系统、主机和服务这三个层次的安全态势做出了直观性的反应,同时也确保了人员对网络状态安全性的掌握,明确其原因,同时由针对性的安全策略进行了合理的调整,最终确保了安全状态,为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虹雨,陆慧梅,曹元大,等.PNNI层次网络模型下的动态组播路由算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30(4):446-450,455.
[2]朱永利,于永华,李丽芬,等.数据收集传感器网络的多模层次网络构建[J].计算机工程,2011,37(2):111-113,116.DOI:10.3969/j.issn.1000-3428.2011.02.038.
[3]晋耀红.概念层次网络(HNC)语言理解技术及应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4):19-23.DOI:10.3969/j.issn.1000-5110.2010.04.004.
[4]陈亚辉.层次化内部威胁态势量化评估模型的研究和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DOI:10.7666/d.y1523120.
[5]马杰.网络安全威胁态势评估与分析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DOI:10.7666/d.d152648.
[6]韦勇,连一峰,冯登国.基于信息融合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模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9(03).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安全态势;层次分析法(AHP);评估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2-1079-03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Based on AHP
WANG Ting-bo, XU Shi-chao
(Ordnance Engineering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003,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the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evaluation is a very complicated task.In this paper,applie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method to the situation evaluation, constructs a hierarchy model and a judgment matrix, gets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finally, gets the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Key words: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evaluation method
1 引言
当前,网络安全态势评估已经成为信息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按照数据源可以分为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两大类。静态评估即风险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基于威胁、脆弱性和资产价值3个指标定性或定量地评估网络的安全风险状况。动态评估是真正意义上的态势评估,它将风险与环境紧密结合,动态地把握风险在特定环境下的演化。这里的环境主要指网络运行状况、安全防护状况、用户安全特性等。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非常复杂,这是因为系统的评估为多目标评估;系统的评估指标不仅有定量的指标,而且有定性的难以度量的指标;系统的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的价值观的影响,评估基准不易确定;系统的评估受社会发展而变化,具有动态性。为实现网络安全,需要进行成本分析,估计在安全上的花费是否能从提高资源的安全、减少损失得到应有的补偿。另外,不同用户对安全的需求是不同的,对态势的认识也不同。有些用户可能会趋向于低安全,有些用户可能会趋向于高安全,这就需要系统的设计者根据系统所处理的业务的性质、人员的素质、事务的处理方式等因素,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找一个安全平衡点,以求在系统风险、代价和效率之间取得良好的折中。寻找安全平衡点的五条基本原则如下:分清系统中需要保护的资产;识别对资产的安全威胁;找出安全漏洞;考虑风险的存在;采取保护措施。
层次分析法(AHP法)是一种多方案多评估因素的评估方法。它适用于评估因素难以量化且结构复杂的评估问题。AHP法的基本做法是,首先把评估因素分成若干层次,接着自上而下对各层次的诸评估因素两两比较,得序或系统的优劣情况,供决策者参考。
系统的评估步骤为:明确评估目标和评估内容确定评估因素确定指标评估体系确定评估准则确定评估方法综合评估。
2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体系及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的建立
信息安全态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可用性、机密性、完整性、抗否认性和有效性。一个安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对这几个目标都支持。换句话说,一个安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将保护它的信息和计算机资源不被未授权访问、篡改和拒绝服务。而网络攻击主要是破坏以上这几方面的安全属性。例如,拒绝服务攻击,它将会影响网络带宽、文件系统空间容量、CPU时间等;Web攻击可以修改网页,即破坏数据的完整性;获取操作系统根权限的攻击,可以使攻击者利用获取到的权限对信息进行非法操作,等等。因此,系统的安全属性就可以充分地反映系统的安全状态。
一个复杂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体系可分解为称之元素的各个组成部分,即目标、准则、子准则和指标,按照属性的不同把这些元素分组形成互不相交的层次,上一层次的元素对相邻的下一层次的全部或部分元素起着支配作用,形成按层次自上而下的逐层支配关系。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的目标是使网络风险最小,其准则是高技术、低成本、高效率、安全管理优化,根据网络安全态势的分析,建立评估指标为:技术成熟度;技术先进性;性能价格比;保护资源合理性;信息时效性;安全措施合理性。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层次结构图如图1所示。
判断矩阵就是在上一层次的某一元素Ck的约束条件下,对下一层次的一组元素A1, A2,…,An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的比较结果。即在准则Ck之下按它的相对重要性赋予A1, A2,…,An相应的权重。用表1的形式表示。
在进行比较时,使用专门的1-9标度作为比较的标准。标度的含义见表2。
具体构造时,采用Delphi法,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给出矩阵的元素值,并用几何平均值的方法综合给出各专家的判断。具体实施步骤是:专家选择;预测调查表设计;调查表的发送与回收;预测数据的处理。
专家们对指标的预测数据可以按大小排列为:
Z1QZ2QZ3Q…QZn;
由于数列的中位数可代表专家的集中意见,上、下四分点可表示专家的分散程度。中位数的的确定式是:
当n=2k+1时,Ai=Zk+1;当n=2k时,Ai=(Zk+Zk+1)/2
上四分点的确定式是:
当n=2k+1,k为奇数时,A上=Z(3k+3)/2;
当n=2k+1,k为偶数时, A上=(Z1+3k/2+Z2+3k/2)/2;
当n=2k,k为奇数时, A上=Z(3k+1)/2;
当n=2k,k为偶数时,A上=(Z3k/2+Z1+3k/2)/2
下四分点的确定式是:
当n=2k+1,k为奇数时,A下=Z(k+1)/2;
当n=2k+1,k为偶数时, A下=(Z1+k/2+Z2+k/2)/2;
当n=2k,k为奇数时, A下=Z(k+1)/2;
当n=2k,k为偶数时,A下=(Zk/2+Z1+k/2)/2
3 计算单一准则下元素的相对权重及各层元素的组合权重
这里主要解决在准则Ck之下,n个元素A1, A2,…,An的权重计算问题,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对于A1, A2,…,An,通过两两比较得到判断矩阵A,解特征根问题Aw =λmaxw,所得到的w经归一化后作为元素A1, A2,…,An在准则Ck下的权重。关于λmax和w的计算,采用方根法,其步骤为:计算判断矩阵A的每一行元素的乘积;所得的乘积分别开n次方;将方根向量归一化得权重向量w;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
λmax=∑(Aw)i/nwi,式中(Aw)i表示Aw的第i个元素。
为进行单一准则权重的一致性检验,需计算一致性指标
CI=(λmax-n)/(n-1)
为了得到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中的每一层次中所有元素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需要把上一步的计算结果进行适当的组合,并进行总的一致性检验。这一步是自上而下逐层进行的。最终计算结果是得出最底层元素,即评估指标的相对权重和整个系统评估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的判断一致性检验。
假定已经计算出了第(k-1)层次元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向量为ak-1=(a1k-1,a2k-1,…,amk-1)T,第k层在第(k-1)层第j个元素作为准则下元素的权重向量为
bj=( b1jk,b2jk,…,bnjk)T
其中不受支配[即与(k-1)层第j个元素无关]的元素权重为零,令
Bk=(B1k,B2k,…,Bmk)
则第k层n个元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向量由下式给出
ak=Bk×ak-1
更一般地,有组合权重公式
ak = Bk×…×B3×a2
式中a2为第二层元素的权重向量。3QkQh,h为层数。
对于系统评估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的组合判断一致性检验,需要类似的逐层计算。若分别得到第(k-1)层次的计算结果CIk-1,RIk-1和CRk-1,则第k层的相应指标为
CIk=(CIk1,…,CIkm)ak-1
RIk=( RIk1 ,…,RIkm) ak-1
CRk= CRk-1+ CIk/ RIk
式中CIki和RIki分别为在第i个准则下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和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CRkQ 0.1时,认为系统评估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在k层水平上整个判断有满意的一致性。这样计算的最终结果是得到相对于总目标各评估指标的权重所依据的整个递阶层次结构所有判断的总的一致性指标。
4 网络安全态势综合评估
网络安全态势综合评估是在各单项指标评价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整体评价,其任务是对各单项指标进行综合,得出对网络安全态势的总体结论,最后判断网络系统安全是否达到网络系统风险的要求。采用加权平均法的乘法规则对各单项指标进行综合,即用下列公式来计算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则
S=∏(f(Xi))Wi
式中,Wi――第i项评价指标的权重,Xi――第i项评价指标的评分。
设第i项评价指标的必保要求分为Ci,则
当第i项评价指标是定量指标时, Ci=f(Xi);
当第i项评价指标是定性指标时, Ci=60。
令S*是网络系统风险的各项评价指标值均等于必保要求时的综合评价值,则
S*=∏(Ci)Wi
于是根据单项指标的评价将系统的综合评价也划分为4个等级,根据行综合评估值S有如下结论:
网络系统风险较小:85QSQ100;
网络系统有风险:75QSQ85;
网络系统风险较大: S*QSQ75;
低于必保要求:S=0
用加权平均法的乘法规则是要求各单项评价指标尽可能取得较好水平,才能使总的评价较高。只要有一项指标的得分为零,即低于必保要求,总的评价指标都将是零,即系统低于必保要求。
5 结束语
该文主要探讨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方法,帮助安全管理人员准确地把握网络安全状况及趋势,为其决策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姚淑平.攻防对抗环境下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技术研究[J].科技导报,2007,25(7):10-11.
[2] 张强,网络安全评估模型研究[J].山东大学.2006(4):59-60.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安全态势;网络威胁;评估
网络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同时,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威胁也越来越多。网络安全态势评估能够让安全管理人员快速、准确地了解到网络的安全威胁及其发展态势,以便为下一步的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在网络安全态势综合处理系统中,网络安全态势是信息安全领域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信息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网络安全态势是一个安全监控方面较新的技术,当前国内对这一技术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因此,研究网络安全态势系统的关键技术,对于提高我国的网络安全管理效率,减少当前网络管理成本,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网络安全态势技术的优势
当前网络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课题,国际上针对信息获取、使用与控制的斗争呈现愈演愈烈之势。网络信息安全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者企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网络安全态势是对网络运行状况的宏观反应,能够实时反应出网络当前以及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运行状况,并根据网络运行状况预测下一阶段可能的网络状态。其数据的来源主要是处于该网络中的网络管理设备、网络安全设备、网络监管设备,在获取了海量的数据后,系统通过归并、总结将原本冗余、复杂的信息融合处理,将网络的运行状况更为直观地展现在网络管理员面前,不仅省去了管理人员的大量繁琐的工作量,得到的信息往往准确程度更高、特征把握更加直观、鲜明,同时经归纳简化后的历史数据信息所占用空间也得以减少,在之后的数据调取和分析工作中更为快速和便捷。对当前及历史数据信息与网络安全事件发生之间存在的特定联系进行分析和总结,能够对当前及之后一段周期内的网络状况进行预测,以便帮助管理人员及早作出决策。
2.网络安全态势的评估
网络安全态势技术一方面是对网络是否收到威胁作出判断,另一方面是对网络将要受到的威胁与攻击程度进行计算,并对网络可能引发的事件进行评估,也就是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是将网络原始事件进行预处理后,把具有一定相关性,反映某些网络安全事件的特征的信息,提取出来,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和先验知识,对某些安全事件是否真是发生,给出一个可供参考的,可信的评估概率值。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的结果是一组针对具体某些事件是否发生概率的估计。在这一技术分段中,将会涉及到海量的数据信息,同时评估的方法也具备相当的负责度,尤其是必要对大量的网络信息与预警信息进行准确地提取与处理,因此,安全态势评估对于数学方法与网络建模有着较高的要求。
3.威胁评估
所谓威胁评估是以推测来自网络的攻击一方在进行操作时的网络意图为出发点,进而对攻击方可能产生的网络威胁程度进行量化和预测。相比网络态势评估重在反映和提取攻击一方的行为模式和网络系统运行状况及安全程度来看,威胁评估是对网络攻击方的威胁能力进行量化判断,并对其攻击意图进行分析和预测,是对网络信息数据的更深一层次处理。具体来看,威胁评估通过提取对方攻击的强度和时间、网络性能、本地重要网络设备、攻击策略和安全策略等,综合攻击方的破坏能力、攻击意图,做出关于攻击方的攻击强度及对我方威胁程度的定量估计,也就是攻击一方能够对网络安全造成的威胁等级。据此,建立威胁评估的功能模型如下:
(1)威胁要素提取。威胁评估的首要步骤,在具体的网络环境下将攻击一方所采用的攻击手段、时间段等对网络产生的变化及异常情况等要素进行有效提取,也称为威胁感知。
(2)威胁度计算。若要对网络威胁进行准确地预测,威胁度的计算是关键。在这一步骤中,系统通过对网络所受到的各种攻击和威胁进行数据融合与计算,以进一步定量分析网络安全状况及受威胁程度。威胁评估除了要掌握网络所受攻击方的破坏能力外,还需要对攻击方的攻击意图进行预测与推理,这主要是利用态势评估结果来实现。将攻击方的攻击强度和攻击意图进行加权处理,从而得到各种攻击对我方威胁程度的量化指标。
(3)威胁等级确定。经过了前两两个步骤的计算域评估,来自网络攻击一方的威胁程度与意图已经初步掌握,确定其威胁等级的目的是为了更简明直观。通过对攻击方的威胁程度及可能造成的网络安全问题进行分类,以最终判定攻击方的威胁级别。
4.网络安全态势值与态势评估、威胁评估的关系
网络安全态势技术的核心概念是对网络运行安全性进行评估和分析,以为管理人员的网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网络安全态势值、安全态势评估和威胁评估共同组成了网络安全感知系统的技术整体,三者各自提供某些功能支持,安全态势值是将海量的网络安全信息融合为简化信息并向管理人员示警;管理人员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将当前的威胁程度进行评估,得出攻击方的威胁等级;再参考相应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的结果,对影响网络安全的具体事件作出判断,并分析出应对的措施。如此,网络安全态势技术的几个重要功能就实现了:
(1)对网络系统是否安全作出判断,并判定受到何种攻击;(2)对当前网络受到的威胁程度进行量级;(3)对网络系统可能在面对哪些安全事件时存在多大程度的问题。
网络安全态势值的计算是实时的,而威胁评估是对一段时间内网络安全态势的综合总结和评价。威胁评估通过融合近段安全事件的情况,结合历史数据的挖掘,从而对网络目前经受的威胁状况进行评判。通过网络安全威胁评估,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网络安全态势值可能存在的虚警,可以帮助安全态势值算法的不断修正与改进。
通过网络安全态势值的计算与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结果的比对,可以寻找出一定的对应关系,作为安全态势判断的依据。当发生某些安全事件的时候,将这其发生前与发生阶段的态势值的变化情况记录下来,将其作为一个先验知识;当此后类似安全事件出现后,网络态势出现相似变化时,管理员可考虑网络系统是否出现在这个方面有着安全问题,并可结合安全策略来进行解决。这个技术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辅助,并可以使网络安全态势系统具有自学习能力。而威胁评估与态势评估则同属于决策级信息融合,是关于恶意攻击的破坏能力和对整个网络威胁程度的估计,是完全建立在前一段时间内的攻击强度基础之上的,其任务是评估攻击事件出现的频度和对网络威胁程度。而态势评估着重在事件的出现后对目前网络系统的影响,威胁评估则更着重一段时间内攻击事件对网络系统的影响。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基础上结合知识库系统对攻击意图进行分析并对管理决策者进行建议,目前算法上大部分限于简单证据理论,尚待发展实用有效理论。而数据融合与挖掘基础上的人工智能实现仍然是最大的难点和重点。
参考文献
[1]王慧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研究新进展[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范文第4篇
在我国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现阶段,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之下,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社会生产变得更为高效,因此,各个行业领域都已经将信息化和智能化作为自身发展的主流方向。计算机网络的自身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人们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但也是由于这种开放性的特点,使得信息的获取并没有具体的限制,一些不法分子会通过网络技术来非法窃取相关的个人或企业或国家的信息,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预估的损失。而且,由于网络黑客和木马病毒的增多,再加之人们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不高,使得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着很多风险因素,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对网络安全态势进行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流程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实际上就是对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潜在安全风险因素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判断,主要包括网络信息的价值、系统运行的内在安全隐患、网络系统的脆弱性以及对安全防范措施的测试等,以实现对网络安全态势的评定。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的流程主要包括监测、觉察、传播、理解、反馈、分析与决策。监测就是利用系统中相关的数据感知组件来实现对所监测的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察觉就是将所采集到的数据作为态势评估的依据,一旦发现有异常的情况,就实现安全事件的报告。传播实际上是一个分类评估的过程,即对异常事件的不同部分进行分析。理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安全态势进行模拟建模的过程。反馈就是利用网络技术中的实时性特点,对数据的最新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的过程是在确定网络安全态势数据最新情况的前提下,来判断对其是否支持;如果支持,则能够确定网络安全态势的类型;如果不支持,数据感知元件就会继续进行监测。决策就是根据确定的网络安全态势类型和数据模型的具体特点,来对其态势演变的方向进行预测,并选择有效的解决措施。
3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的关键技术
网络攻击行为逐渐呈现出广泛化、复杂化和规模化的特点,给网络安全态势的评估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计算机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系统的正常运行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才得以实现的,因此,现就其中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详细的研究。
3.1数据融合技术
数据融合技术是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系统中重要的技术支撑。数据融合技术主要是由数据级、功能级和决策级三个级别之间的数据融合所构成。其中,数据级的融合能够进一步的提高细节数据的精准度,但是由于受到计算机处理速度和内存大小等因素的影响,通常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功能级的融合处于数据级和决策级之间;而决策级的数据融合,由于数据具有抽象和模糊的特点,导致其需要处理的数据较少,且精准度较低。在计算机网络中,由于不同的设备功能和安全系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描述网络安全事件的数据格式也是不同的,要想实现不同设备、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就必须建立一个多传感器的环境,而数据融合技术就是其最重要的技术。利用数据融合技术,能够将基础数据进行提炼、压缩和融合,为网络安全态势的评估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主要应用于估计威胁、识别与追踪目标等。
3.2计算技术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中的计算技术就是通过相关的数学计算方法,来实现对大量网络安全态势数据信息的处理,将其集中于在一定范围内的数值,而且,在网络安全事件的频率、网络性能和网络资产价值发生改变的同时,这些数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些数值的大小变化情况能够直接、实时、快速地反应出网络系统的安全状态和威胁程度的大小,监管人员可以以此为根据来实现对网络安全情况的把握。通常情况下,如果数值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变化,说明态势是相对安全的;如果数值的变化呈现出了较大的上升或下降,则说明存在安全威胁。
3.3扫描技术
扫描技术是网络安全态势评估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手段。与传统的网络防护机制相比较而言,扫描技术更为主动,能够对网络动态进行实时的监控,以收集到的数据信息为依据,通过对安全因素的判断,来实现对恶意攻击行为的防范。扫描技术的主要应用对象包括了系统主机、信息通道的端口和网络漏洞。对系统主机进行扫描是实现数据信息整合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网络控制信息协议(ICMP)对数据信息进行记忆与判断,通过向目标发送错误的IP数据包,根据其反应和反馈的情况来进行判断。对信息通道的端口进行扫描,实际上就是对内外交互的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进行监测。漏洞扫描则主要是针对网络黑客的攻击,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维护。
3.4可视化技术
可视化技术就是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转换成图像信息,使其能够以图形的形式直观的显示在计算机的主屏幕之上,在通过交互式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之后,管理人员可以直观地发现其中的隐藏规律,从而为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提供科学依据。但是,由于网络安全数据中的关键信息常常不容易被提取出来,因此,利用可视化技术的时候还要注意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3.5预测技术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的发展具有不可确定性,而预测技术则可以根据对象的属性,结合已有的网络安全态势数据和实际经验来实现对未来安全态势发展的预测。预测技术主要包括了因果预测、时间序列分析和定性预测等内容,既能够通过历史数据和当前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态势预测,又能够通过因果关系的数据建模来实现对结果变化趋势的预测。
4结语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安全态势;态势评估;态势预测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073-01
网络技术的创新越来越全面,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网络技术的某些技术被不怀好意者利用,成为人们安全上网的威胁。网络安全越来越成为信息技术发展中人们关注的焦点,成为影响人们应用新技术的障碍,网络安全威胁问题的解除迫在眉睫。
一、网络安全态势研究的概念
网络安全泛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具有防御侵袭的能力,以免遭到恶意侵袭的情况下遗失、损坏、更改、泄露,不影响网络系统的照常运行,不间断服务。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从广义来说,凡是涉及到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
网络安全态势研究的领域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1)将鱼龙混杂的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并且加以处理,从而使信息的特征更加明显的反映出来。再通过可视化图形来表现出来,直观的呈现运行机制和结构,使网络管理员更加轻松的工作。(2)数据经过加工处理以后,节省了大量数据存储空间,可以利用以往的数据对网络的历史运行做出分析和判断。(3)找出挖掘数据和网络事件的内在关系,建立数据统计表,对网络管理员预测下一个阶段可能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信息基础,起到防范于未然的作用。
二、网络安全态势研究的主要难点
现在的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有;防火墙、入侵检测、病毒检测、脆弱性扫描技术等等。网络安全态势系统的实用化水平很高,如果我们要监控整个网络的态势情况,需要考虑的难点问题有以下几个:(1)需要保证跨越几个位于不同地址的公司的网络安全。(2)网络结构变的越来越复杂。(3)网络安全同时受到多个事件的威胁。(4)需要将网络运行情况可视化。(5)对攻击的响应时间要求变高。(6)为网络超负荷运转提供空间。(7)要求防御系统有较强的系统适应能力。通过以上的对网络安全态势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难点的分析可知,网络安全态势的研究是一个综合了多学科的复杂的过程。
三、网络安全态势现状的评价和预测
网络安全态势分析技术提供的一个功能是告知“网络运行状况是否安全”,并以网络安全态势值的形式呈现出来。网络安全态势值,主要运用数学的方法,通过网络安全态势分析模型,把网络安全信息进行合并综合处理,最终生成可视化的一组或几组数据。计算数值可以把网络运行状况反映出来,并且可以随着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的频率、数量,以及网络受到威胁程度的不同,智能的做出相应的措施。管理员可以通过数值的变化来综合判断网络是否受到威胁,是否遭受攻击等。
网络安全态势分析技术还可以分析网络现在面临怎样的风险,并可以具体告知用户可能会受到那些威胁,这些情况以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报告的形式呈现。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是将网络原始事件进行预处理后,把具有一定相关性,反映某些网络安全事件特征的信息提取出来,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和先验知识,对某些安全事件是否真正发生,给出一个可供参考的、可信的评估概率值。也就是说评估的结果是一组针对某些具体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
网络安全态势评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将网络安全设备的报警信号进行系统处理、信息采集、实时的呈现网络运行态势;二是对以往信息进行详细分析,采用数据挖掘的手段对潜在可能的威胁进行预测。
每天有庞大的信息量从不同的网络设备中产生,而且来自不同设备的网络信息事件总有一定的联系。安全态势值属于一种整体的预警方法,安全态势评测则是把网络安全信息的内部特点和网络安全之间的联系相结合,当安全事件满足里面的条件,符合里面的规律特点时,安全态势预测体系完全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和规律及时的判断出来,使网络管理员知道里面的风险由多大。再者,同一等级的风险和事故,对不同配置的服务器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
目前开发的网络安全评价与检测系统有蚁警网络安全态势分析系统、网络安全态势估计的融合决策模型分析系统、大规模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系统等。
四、网络安全态势的研究展望
开展大规模网络态势感知可以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对于提高网络系统的应急响应能力,缓解网络攻击所造成的危害,发现潜在恶意的入侵行为、提高系统的反击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个完整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过程应该包括对当前的网络安全态势的掌握和对未来的网络安全态势的分析预测。目前提出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框架,较多属于即时或近即时的对当前网络安全态势的了解,不是太深入,因此并不能对未来的网络安全态势变化趋势提供真实有效的预测,网络管理人员也无法据此对网络系统的实际安全状况做出及时、前瞻性的决策。当前,网络安全态势预测一般采用回归分析预测、时间序列预测、指数法预测以及灰色预测等方法。但是在网络安全态势预测研究中,采用何种方法来预测安全态势的未来发展有待于进一步地探讨。
五、小结
随着参加网络的计算机数量迅速的增长和网络安全管理形势的日益严峻,我们对网络的安全管理需要改变被动处理威胁的局面。通过使用网络安全态势分析技术,网络管理者可以判断网络安全整体情况,这样就可以在网络遭受攻击和损失之前,提前采取防御措施,改善网络安全设备的安全策略,达到主动防卫的目的。目前网络安全态势的研究国内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在相关算法、体系架构、实用模型等方面作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萧海东.网络安全态势评估与趋势感知的分析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2]冯登国.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第一版[M].北京:清华人学出版社,2001,195